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诗歌选本的编选法则与“强制传播”特征
1
作者 巫洪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7,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十七年”诗歌传媒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冷热不均”的现象,《诗刊》《星星》等颇具影响力的诗刊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青睐,而那些曾经深刻规约着1949—1966年诗歌审美风尚生成与递变的为数众多的诗歌选本,至今仍处于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十七年”诗歌传媒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冷热不均”的现象,《诗刊》《星星》等颇具影响力的诗刊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青睐,而那些曾经深刻规约着1949—1966年诗歌审美风尚生成与递变的为数众多的诗歌选本,至今仍处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与问题依然未得到认真清理与反思,比如在“十七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传播语境中,人们是如何策划和编选诗歌选本的?这些诗歌选本对再造诗歌传播主体,建构“新的人民的诗歌”传播形象,提升诗歌的“二次传播”效能有何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诗歌选本 传播语境 编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诗刊》 传媒研究 《星星》
下载PDF
视域融合下戏曲与弹词的阐释差异——以“唐伯虎点秋香”故事三种为考察点
2
作者 黄俊 郑珊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60-65,共6页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而此类民间故事在戏曲、弹词文本中的流变较少受到关注。从故事阐释者对戏曲与弹词功能的理解差异、阐释者的经历与当下视域等层面,考察以文人戏曲《花前一笑》、吴音弹词《...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而此类民间故事在戏曲、弹词文本中的流变较少受到关注。从故事阐释者对戏曲与弹词功能的理解差异、阐释者的经历与当下视域等层面,考察以文人戏曲《花前一笑》、吴音弹词《三笑新编》、客家戏曲《翠花缘》为代表的故事文本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阐释重心偏移与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民间故事从文人创作到民间演绎、从江南地区向南方山区逐渐迁移的过程及其形式以及因作者主观性阐释对民间故事流变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伯虎点秋香 戏曲 弹词 视域融合 阐释差异
下载PDF
清末民初福建萬安小腔戲叙録
3
作者 黄俊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81-309,共29页
1983年前後,福建龍岩萬安發現了一批抄寫於清咸同至民初,當地稱“小腔戲”“漢劇”或“亂彈”的戲曲抄本,共57册,載有190多個劇目,内容涉及家庭倫理、英雄傳奇、歷史公案等。這批抄本與福建地方戲“閩西漢劇”關係密切,對考察清咸同以... 1983年前後,福建龍岩萬安發現了一批抄寫於清咸同至民初,當地稱“小腔戲”“漢劇”或“亂彈”的戲曲抄本,共57册,載有190多個劇目,内容涉及家庭倫理、英雄傳奇、歷史公案等。這批抄本與福建地方戲“閩西漢劇”關係密切,對考察清咸同以降花部戲曲於南北方之跨衍流播、閩西客家之演劇情况及民風民俗,皆頗具價值。而對於抄本的文獻價值,則尚未發掘。兹選擇其中全本戲22種作著録,概述其所演故事及版本流变,以饗學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腔戲 閩西漢劇 民間抄本 客家
下载PDF
清末民初福建龍岩萬安選本“小腔戲”叙録
4
作者 黄俊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46-263,共18页
1983年前後,福建龍岩萬安發現了一批抄寫於清咸同至民初,當地稱"小腔戲""漢劇"或"亂彈"的戲曲抄本,共57册,其中有選本戲14册,内含折戲共95種。所選劇目,當地多稱"雜戲",篇幅較短,多用於過場或... 1983年前後,福建龍岩萬安發現了一批抄寫於清咸同至民初,當地稱"小腔戲""漢劇"或"亂彈"的戲曲抄本,共57册,其中有選本戲14册,内含折戲共95種。所選劇目,當地多稱"雜戲",篇幅較短,多用於過場或正戲演畢而觀衆餘興未盡之時。所選傳奇、歷史、公案戲諸折,有少數爲明清時期失傳或稀見之劇本;又有民間小戲,以喜慶、調笑爲主。通過這些選本戲,不僅可觀察清代以來客家地區的民間藝人和觀衆對於明清戲曲之情節偏好,亦有助於理解與體驗"皇帝""英雄""神仙"等戲曲符號在民間於倫理向、娱樂向的轉變。因文獻體量較大,兹選其中注明抄寫時間之選本7册共60種作叙録,概述其所演故事及版本流变,以饗學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腔戲 閩西漢劇 民間選本 客家
下载PDF
《群众诗画》与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的诗画互文传播
5
作者 巫洪亮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4期240-255,共16页
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语境中,当代诗歌工作者始终秉持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大胆尝试心态努力构筑'新的人民的诗歌'理想范式,充分释放诗歌在国家动员、政治文化启蒙和政权合法性认同等方面的巨大效能,... 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语境中,当代诗歌工作者始终秉持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大胆尝试心态努力构筑'新的人民的诗歌'理想范式,充分释放诗歌在国家动员、政治文化启蒙和政权合法性认同等方面的巨大效能,在适应'工农兵'读者的知识、能力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文本 政治记忆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