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对胶质瘤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奚可欣 赵宇骐 +3 位作者 谢晓婷 陆云涛 范宏英 何小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27-2030,共4页
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81%,恶性程度高,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深入研究,已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对胶质瘤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为肠道菌群通过免疫调... 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81%,恶性程度高,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深入研究,已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对胶质瘤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为肠道菌群通过免疫调节和代谢产物的作用,从而对胶质瘤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已明确某些益生菌菌属与胶质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肠道菌群中调节胶质瘤的主要肠道菌以及肠道菌群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为胶质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和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胶质瘤 脑肠轴
下载PDF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子遗传分析
2
作者 邓绮玲 王芳 +4 位作者 赵宇骐 奚可欣 谢晓婷 赵卫 吴小延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18-423,共6页
目的 探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例GC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GCG中,1例位于额叶,2例位... 目的 探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例GC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GCG中,1例位于额叶,2例位于颞叶。组织学特征多为奇异性具有丰富嗜酸性细胞质的多核巨细胞,偶尔伴有丰富的网状蛋白纤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细胞表达GFAP、ATRX、INI1、p53;1例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vimentin、Olig2;2例不表达CK;2例1p19q无缺失;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0%、40%和60%。分子检测发现3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2例H3F3A、2例BRAF及2例TERT为野生型;2例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发生甲基化。2例进行二代基因测序,其中1例检测到TP53基因错义突变及7号染色体发生扩增。另外1例未检测到致病性基因变异。检测到RB1基因无义突变,TP53及POLE基因临床意义不明的错义突变。随访期间1例发生两次局部复发。结论 GCG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巨型瘤巨细胞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及一定特征的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需与类似形态的胶质肉瘤及伴有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病理 分子遗传学 免疫组化学 鉴别
下载PDF
Combination Activity of Standar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Extracts of Medicinal Plants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in Uganda
3
作者 Moses Mpeirwe Kevin Komakech +2 位作者 Duncan Ssesazi Patrick Engeu Ogwang Joel Bazira 《Advance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CAS 2024年第3期511-522,共12页
Introduction: Resistanc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ma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tuberculosis therapeutic failure globally. Despite the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medicinal plant use in combina... Introduction: Resistanc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main the leading causes of tuberculosis therapeutic failure globally. Despite the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medicinal plant use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B) in Uganda, there is paucity of knowledge on their combination effect. Aim: This research aimed to determine combination activity of standar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with extracts of Zanthoxylum leprieurii Guill. & Perr. and Rubia cordifolia L., the two common antituberculosis medicinal plants in Uganda, against pansensitive (H37Rv) and multi-drug resistant (MD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reference MTB strains (H37Rv and MDR strain) were inoculated on Middlebrook 7H11 medium containing a combination of standar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Z. leprieurii and R. cordifolia at varying concentrations. The number of colonies on the plates was observed and counted weekly for up to 8 weeks. In vitro combination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proportion method. Mean percentage inhibition was calculated for the reduction of number of colonies on drug-extract combination medium in relation to drug-extract-free control medium. Results: Drug-extract combinations showed good combination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s when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 standard anti-TB drugs. This was more exhibited against MDR strain. There was however a reduction in percentage inhibition when extracts were combined with ethambutol and streptomycin against H37Rv strain. Conclusions: Zanthoxylum leprieurii and Rubia cordifolia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anti-TB drugs exhibited increased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especially MDR-TB strain. This justifies the local use of these plants in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especially in resistant cases in Ugan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ation Activity Medicinal Plants Zanthoxylum leprieurii Rubia cordifolia Standar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下载PDF
中药抗SARS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满霞 孙刚 王笑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筛选对SARS病毒有效的中药。方法采取先感染后给药、先给药后感染、感染同时给药3种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在6种中药中,有3种药物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1号药对SARS病毒平均半数有效浓度(IC50)=44ulml~125ulml之间;抑制率为... 目的筛选对SARS病毒有效的中药。方法采取先感染后给药、先给药后感染、感染同时给药3种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在6种中药中,有3种药物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1号药对SARS病毒平均半数有效浓度(IC50)=44ulml~125ulml之间;抑制率为50%~958%,治疗指数(TI)=515。苦甘冲剂IC50=049mgml,TI=912;而889IC50=0001mgml,TI=67(29h)。结论1号药对SARS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甘冲剂对SARS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889有很强的抑制SARS病毒繁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SARS病毒 治疗指数
下载PDF
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广进 张福真 +3 位作者 汉聪慧 胡亮杉 李凌 曹东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9期1179-1183,共5页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可行性,为重大传染病原体核酸快速应急检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xTAG~?Respiratory Viral Panel Fast v2试剂盒对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进...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快速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可行性,为重大传染病原体核酸快速应急检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xTAG~?Respiratory Viral Panel Fast v2试剂盒对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进行比较。结果 74例咽拭子临床标本经液相芯片技术与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7.0%和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腺病毒及人博卡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相芯片技术可以较准确地鉴定呼吸道病原体和检测混合感染的临床标本,具有快速、高通量等优势,可应用于呼吸道病原体的快速应急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芯片技术 呼吸道病原体 应急检测
下载PDF
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婧 郎欣月 +3 位作者 毛莹雪 陈婷婷 杨淑君 赵卫 《新医学》 2018年第5期359-363,共5页
目的调查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0例ICU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样本,分析其细菌谱及细菌耐药分布。结果 430份样本共培养出细菌7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4%。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 目的调查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谱及耐药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30例ICU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样本,分析其细菌谱及细菌耐药分布。结果 430份样本共培养出细菌7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4%。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62.3%),其次为血液(14.2%)和尿液(10.7%);入住ICU第1周内的病原菌检出率达41.2%,43.3%的获得性细菌感染出现在入住第1周内。所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3.6%)、铜绿假单胞菌(13.6%)、肺炎克雷伯菌(1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6%)、大肠埃希菌(8.1%)。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5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达托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ICU内获得性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比例高且耐药率较高,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获得性感染 细菌 耐药
下载PDF
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检测流感病毒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彦彤 刘仲明 +1 位作者 张海燕 张宝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113-2119,共7页
目的探讨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BV)检测中的性能。方法构建IAV和IBV的质粒标准品,浓度梯度稀释,每个浓度重复检测20次后,制作浓度标准曲线,评价系统的最... 目的探讨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BV)检测中的性能。方法构建IAV和IBV的质粒标准品,浓度梯度稀释,每个浓度重复检测20次后,制作浓度标准曲线,评价系统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线性相关系数。收集来自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科2016年至2018年的临床样本278例(IAV阳性样本88例,IBV阳性样本87例,阴性样本103例),其中男性164人(59%),女性114人(41%),平均年龄24岁,通过重复检测相同IAV、IBV临床样本评价其分析重现性;将系统检测278例鼻/咽拭子临床样本与传统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比较评价其效果。结果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检测IAV和IBV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出限为1×10^(0)copies/μL;线性检测范围是1×10^(0)~1×10^(5)copies/μL;此系统检测流感临床样本的敏感度为92.57%,特异度均为100%,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和100%,与RT-qPCR结果的符合率为95.32%;IAV与IBV之间以及IAV和IBV与其他多种病原体之间无交叉反应;30 g/dL的血红蛋白、3.2 g/dL的甘油三酯和100μg/mL头孢曲松对检测结果无干扰。结论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体积小、重量轻、无需核酸提取步骤、耗时短、检测性能良好,适用于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速热循环荧光定量PCR系统 呼吸道病原体 POCT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原文传递
寨卡病毒包膜蛋白重组人腺病毒5型载体的构建与免疫原性测定
8
作者 马晓瑞 罗升学 +5 位作者 王一琳 张攀丽 刘博超 赵卫 李婷婷 黎诚耀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4-480,共7页
目的以腺病毒5型载体(Ad5)构建含寨卡病毒(ZIKV)包膜蛋白(prM-E)的复制缺陷型5型重组腺病毒(rAd5)表达载体,测定prM-E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从ZIKV毒株Z16006(亚洲型)分离获得prM-E基因片段,以重组腺病毒AdMaxTM系统... 目的以腺病毒5型载体(Ad5)构建含寨卡病毒(ZIKV)包膜蛋白(prM-E)的复制缺陷型5型重组腺病毒(rAd5)表达载体,测定prM-E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方法从ZIKV毒株Z16006(亚洲型)分离获得prM-E基因片段,以重组腺病毒AdMaxTM系统包装重组腺病毒rAd5/prM-E。选用C57BL/6小鼠,以rAd5/prM-E107、108和109 PFU三个剂量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在第3周同等剂量加强免疫一次,第5周从小鼠眼球取血并分离脾淋巴细胞。分别以ELISpot和ELISA方法测定小鼠对ZIKV prM-E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成功构建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rAd5/prM-E,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和抗ZIKV E抗体检测rAd5/prM-E感染的293A细胞表达产物,可见与E蛋白相应的56 kDa蛋白带。以ELISpot方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形成斑点数(SFCs),结果分别为(688.54±186.43)、(1 084.90±144.14)和(1 640.20±147.13)SFCs/106脾细胞,与病毒接种剂量呈正比关系;采用ELISA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抗E抗体,其滴度(log10值)分别为(3.14±0.39)、(3.50±0.30)和(3.74±0.25),均高于对照组小鼠(0.8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Ad5/prM-E具有感染小鼠并诱导小鼠产生强烈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表明prM-E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ZIKV候选疫苗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免疫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prM-E蛋白 腺病毒载体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年龄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牛翊霖 张纯 +5 位作者 曹雯煜 刘旭玲 吴清华 刘滢芳 张宝 赵卫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19-24,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是人冠状病毒的一种,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受体结合进入人体。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呈大流行趋势,世界各地对新冠疫情的防控仍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有明显差异。... 新型冠状病毒是人冠状病毒的一种,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受体结合进入人体。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呈大流行趋势,世界各地对新冠疫情的防控仍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有明显差异。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讨论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65岁和45~64岁的人群之间表现出高传播性,15~44岁的人群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易感性,10岁以下儿童易感性最低。从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对比发现儿童相较于成人和老年人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较轻微,实验室检查指标波动幅度小。通过对易感性差异的分析,发现造成不同年龄对新型冠状病毒易感性差异的原因主要为宿主细胞受体的差异、宿主免疫反应差异、肠道菌群影响、基础疾病差异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年龄 易感性
下载PDF
Compassion in Buddhism and Guanxi: Can There Be a Synergy for Westem Companies in China
10
作者 Tashi Gelek Gration David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3年第4期287-297,共11页
Compassion is one of the cor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Buddhism. The compassionate virtues are the precious qualities essential i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guanxi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any succes... Compassion is one of the cor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Buddhism. The compassionate virtues are the precious qualities essential i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guanxi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any successful business venture in Chinese market.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ancient bodies of knowledge of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attempt will be made in this paper to understand the deeper meaning of compassion in Buddhism in terms of compassionate virtues such as generosity, discipline, patience, diligence, humility, and wisdom. In guanxi, it will delve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guanxi in terms of its background, meaning, significance, different types, intermediary, comparison with networking and ethics and success factor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compassion--guanxi. The compassion literature focuses on books on Buddhism and commentaries by great Tibetan Buddhist sages. The guanxi literatures are predominately based on business research papers related to guanxi and business culture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deeper meaning of compassion in Buddhism.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ssion to manage guanxi in China is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This research is about optimizing the art of guanxi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ssion which will help many non-Chinese business managers to effectively manage it. This paper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study compassion in Buddhism and guanxi practice in China and seek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framework to conduct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pplying compassion to build and manage better guanxi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XI BUDDHISM COMPASSION Chinese business culture China business strategy CONFUCIUS
下载PDF
A STUDY OF LECTIN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11
作者 杨少华 沈瑱宙 +1 位作者 施达仁 张廷璆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2期46-51,共6页
This paper report the binding pattern of 12 different kinds of lectin in human breast lesions. Of the 12 kinds of lectins, WGA showed the highest binding activity to the cells of the breast tissue derived; the binding... This paper report the binding pattern of 12 different kinds of lectin in human breast lesions. Of the 12 kinds of lectins, WGA showed the highest binding activity to the cells of the breast tissue derived; the binding of BSL, SBA and DBA were localized to membrane or cytoplasm of cancer cells and to the lumina membrane border of the normal and benign lesions; PNA receptor is 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reast; cancer; we didn't find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ctin receptor and the tendency of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A A STUDY OF LECTIN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WGA
下载PDF
SPECIFICITY AND SIGNIFICANCE OF LECTIN RECEPTORS IN BREAST CARCINOMA
12
作者 郑忠 吉重敏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61-65,共5页
Eight lectins were used to study 100 cases of breast carcinoma and 56 cases of non-carcinoma breast tissues by lectin affinity 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ndeirasa Simplicifolia (BSL) and Peanut ag... Eight lectins were used to study 100 cases of breast carcinoma and 56 cases of non-carcinoma breast tissues by lectin affinity 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ndeirasa Simplicifolia (BSL) and Peanut agglutinin (PNA) had higher positive rates in breast carcinoma than both normal breast and benign lesions (P<0.005). The positive deposit in malignant lesions was mainly located in cytoplasm, while in non-malignant lesions, it was almost lined along the lumen of glands and small ducts (P<0.005). The authors think that expression of PNA-receptor in the cytoplasm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mechanism that the tumor could escape from immune attack. Comparison analysis on the normal breast indicated that PNA affinity histoche-mistry would be use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sm of β-D-galactosyl-N-acetyl-D-galactosa-min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breast and histological origin of breast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FICITY AND SIGNIFICANCE OF LECTIN RECEPTORS IN BREAST CARCINOMA PNA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实施背景下我国生物技术和人类遗传资源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宇骐 刘滢芳 +2 位作者 林一凡 吴清华 何小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9-392,共4页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而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类遗传资源相关伦理问题越来越多,我国对生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愈发关注和重视,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而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类遗传资源相关伦理问题越来越多,我国对生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愈发关注和重视,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并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生物安全法》对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伦理意识教育、对生物技术研发的伦理审查、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主权及其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概述了《生物安全法》对我国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并以“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为例,阐述了《生物安全法》实施背景下我国生物技术和人类遗传资源的伦理问题,以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生物技术 人类遗传资源 伦理
原文传递
深圳市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来源追踪案例分析
14
作者 彭悦景 李迎慧 +20 位作者 杜琛 郭寅生 宋江腾 贾春艳 张鑫 刘慕军 王子苗 刘斌 严淑兰 杨煜祥 唐湘良 林革新 李学云 张勇 袁建辉 许世宽 陈传德 逯建华 邹旋 万成松 扈庆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07,共6页
污水流行病学(WBE)是一门新兴学科,已被应用于药物滥用追踪和传染病病原体监测。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WBE被应用于监测疫情流行趋势和提供早期预警。为了及时发现隐匿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防止其在社区的传播,深圳市... 污水流行病学(WBE)是一门新兴学科,已被应用于药物滥用追踪和传染病病原体监测。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WBE被应用于监测疫情流行趋势和提供早期预警。为了及时发现隐匿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防止其在社区的传播,深圳市于2022年7月26日至11月30日在福田、南山、罗湖和盐田区的口岸地带、城中村、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布设369个污水采样点位,覆盖193万人口,开展污水监测新冠病毒的工作。每日在用水高峰时段进行3 h连续采样,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和RT-qPCR进行污水病毒富集浓缩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形成了阳性水样处置流程。本文旨在介绍深圳市基于城市污水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者来源追踪的相关案例,在罗湖区洪湖水质净化厂污水监测有效发挥了早期预警作用并实现感染者来源追踪;在福田区福田南路阳性水样处置中获得监测点位布设的重要经验;在南山区南山村污水监测中揭示了隐匿感染者的存在。分享基于WBE的新冠病毒监测和感染者追踪,避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社区传播的经验,总结污水监测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未来具有肠道排毒的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监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流行病学 污水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学的生脉饮抗登革1型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15
作者 陈杰 张秋欢 +7 位作者 覃直然 刘旭玲 谢晓婷 林一凡 奚可欣 吴清华 张宝 赵卫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生脉饮抗登革1型病毒(DENV-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生脉饮对C6/36、293、LO2、HBMEC和AC16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毒性作用,使用C6/36...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生脉饮抗登革1型病毒(DENV-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生脉饮对C6/36、293、LO2、HBMEC和AC16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毒性作用,使用C6/36细胞验证生脉饮对DENV-1的抑制作用。将LO2细胞分为4组,包括正常对照组、DENV-1感染组、利巴韦林处理组和生脉饮处理组,处理24 h后,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MTT结果显示生脉饮对不同细胞的半抑制浓度为17.5 mg/mL,4 mg/mL生脉饮对C6/36、293、LO2、HBMEC和AC16细胞的细胞凋亡无显著影响。转录组测序筛选到正常组与DENV-1组差异基因3995个,生脉饮组和DENV-1组差异基因3228个。生脉饮通过影响细胞周期、DNA复制、蛋白翻译、病毒转录等生物过程,以及调节p53、FoxO等信号通路,从而抑制DENV-1感染细胞。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生脉饮通过调节多条信号通路抑制DENV-1感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饮 登革热 登革1型病毒 转录组测序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稳定敲除anxa6基因的Caco-2细胞株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汉宗 梁颂 +6 位作者 黎新月 方宇婷 彭悦景 张宝 赵卫 华颖 万成松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7-1229,共13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稳定敲除anxa6基因的Caco-2细胞株,为研究大肠杆菌O157:H7效应蛋白EspF与宿主膜联蛋白A6(ANXA6)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CRISPR/Cas9靶向原理设计并合成3个特异性识别anxa6基因的向... 【目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稳定敲除anxa6基因的Caco-2细胞株,为研究大肠杆菌O157:H7效应蛋白EspF与宿主膜联蛋白A6(ANXA6)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CRISPR/Cas9靶向原理设计并合成3个特异性识别anxa6基因的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基于LentiCRISPRv2载体构建LentiCRISPRv2-sgRNA重组质粒,转入293T细胞中,制备sgRNA-Cas9慢病毒,将慢病毒感染Caco-2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单克隆细胞,提取单克隆细胞基因组DNA,并对敲除位点附近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进行脱靶效应评估;免疫印记法检测ANXA6蛋白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紧密连接分布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及序列测序表明anxa6基因敲除单克隆细胞构建成功;脱靶效应评估结果显示预测的10个脱靶位点均无脱靶现象;基因敲除对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aco-2及Caco-2anxa6‒/‒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均沿细胞膜连续分布,结构完整,转染EspF质粒后出现分布不完整、缺口等现象。【结论】成功构建anxa6基因稳定敲除的Caco-2细胞株,初步探索ANXA6蛋白在紧密连接分布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肠杆菌O157:H7通过EspF-ANXA6互作介导宿主肠屏障损伤分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系统 anxa6 EspF蛋白 CACO-2细胞 紧密连接
原文传递
分子诊断实验室去除核酸污染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云龙 张健 +5 位作者 魏艳秋 贾晓娟 李小燕 谭立明 刘文军 杨利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3-679,共7页
核酸检测因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动植物商品检疫、法医鉴定等领域。然而操作过程中易受到核酸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严重影响了检测准确性。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清除核酸污染的方案对于实验室正常运... 核酸检测因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动植物商品检疫、法医鉴定等领域。然而操作过程中易受到核酸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严重影响了检测准确性。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止和清除核酸污染的方案对于实验室正常运转及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比较了几种不同清除核酸污染的方法,确认了84消毒液和PCRguard试剂可有效清除液体中及不同材质表面的核酸污染。另外,84消毒液和PCRguard试剂配合使用,可很好地解决核酸气溶胶污染。研究结果对于分子诊断实验室日常预防核酸污染及清除已发生的气溶胶污染提出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PCR 气溶胶 核酸污染
原文传递
登革病毒血清型特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杨 张元 +4 位作者 魏艳秋 贾晓娟 陈启军 刘文军 杨利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06-2215,共10页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全球传播最为广泛的虫媒病毒,由于缺乏快速鉴别感染病毒血清型的诊断技术,导致异型交叉感染引起重症登革出血热病例居高不下。为实现免疫学方法快速鉴别诊断不同血清型DENV感染,本研究采用哺乳动物细胞29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全球传播最为广泛的虫媒病毒,由于缺乏快速鉴别感染病毒血清型的诊断技术,导致异型交叉感染引起重症登革出血热病例居高不下。为实现免疫学方法快速鉴别诊断不同血清型DENV感染,本研究采用哺乳动物细胞293T表达并纯化了4种DENV血清型NS1蛋白,免疫小鼠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免疫斑点杂交试验(Dot blotting)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确认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识别天然病毒NS1以及重组NS1蛋白。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包含2株可识别1–4型DENV NS1蛋白的通用型抗体及3株分别针对DENV-1、DENV-2和DENV-4的血清型特异抗体。以所制备的DENV NS1抗体为基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可快速鉴别不同血清型DENV。DENV血清型特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甄别DENV血清型ELISA方法的建立为快速鉴别感染DENV血清型的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NS1蛋白 单克隆抗体 血清型特异
原文传递
9%过氧化氢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终末消毒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志强 杨孝祥 +2 位作者 蒋国斌 刘威龙 张明霞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649-652,共4页
目的观察9%过氧化氢及相应的过氧化氢发生器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空间表面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探讨生物安全柜,房间排风高效过滤器原位消毒的最佳灭菌方案。方法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1×106CFU/... 目的观察9%过氧化氢及相应的过氧化氢发生器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空间表面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探讨生物安全柜,房间排风高效过滤器原位消毒的最佳灭菌方案。方法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1×106CFU/片),使用9%浓度的过氧化氢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空间表面和实验室的关键防护设备(生物安全柜和高效过滤器)进行不同时间(1.5、3.5、5 h)的消毒效果验证,确定最有效的消毒方法。结果保持室温20~25℃,相对湿度小于55%,使用9%过氧化氢,1.5 h消毒方法可以将房间空间表面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载体完全杀灭,但是无法将生物安全柜高效过滤器和房间的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载体完全杀灭;使用9%过氧化氢,3.5、5 h消毒方法可以将房间空间表面,生物安全柜和房间的排风高效过滤器的芽孢杆菌载体完全杀灭。结论 9%过氧化氢和配套的CLEANCube过氧化氢发生器可用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终末消毒,经过多次消毒验证,最佳条件为:9%过氧化氢,3.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过氧化氢 生物安全实验室 CLEANCube过氧化氢发生器 终末消毒 芽孢菌片
原文传递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广 陈韬 +14 位作者 舒赛男 马科 王晓晶 吴迪 王洪武 韩梅芳 贾晓娟 刘明远 刘晓雷 李媛媛 张险峰 廖家智 方峰 罗小平 宁琴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53-263,共11页
自2010年以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SFTS诊疗能力的提高,我国SFTS整体病死率下降,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为提高对重症SFTS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组织专家,结合近十余年SFT... 自2010年以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SFTS诊疗能力的提高,我国SFTS整体病死率下降,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为提高对重症SFTS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组织专家,结合近十余年SFT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诊疗经验,讨论并形成本共识,为进一步提高重症SFTS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重症患者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