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英文)
被引量:
6
1
作者
马学玲
王心蕊
+3 位作者
江新梅
陈柏竹
李霞
刘亢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8-582,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脑内立体定位移植和经血管移植均为其移植途径。目的:经立体定位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脑内立体定位移植和经血管移植均为其移植途径。目的:经立体定位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10/2007-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280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健康成人志愿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无血清DMEM组、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手术操作至暴露颈内外动脉后即缝合,其余处理同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缺血90min再灌注后1h,采用立体定位仪取大鼠右侧大脑缺血周边区为移植点:前囟旁开3mm、尾侧1mm、深4mm。缓慢注入5μL经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1011L-1)无血清培养基悬液于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模型+无血清DMEM组大鼠注射5μL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后留针5min,缓慢退针,防止液体随针道返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存活情况,并于移植后1,3,7,28d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②移植大鼠脑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③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CD34、CD45、CD31均呈阴性。②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③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各组降低明显(P<0.05),并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且移植后7d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0.01)。结论: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但各组恢复情况明显不同,脑梗死周边区域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各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干细胞移植
大鼠
WISTAR
缺血
脑
行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培蕊
马学玲
+3 位作者
王心蕊
文佳媚
陈柏竹
刘亢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6期9250-9254,共5页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
基因转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英文)
被引量:
6
1
作者
马学玲
王心蕊
江新梅
陈柏竹
李霞
刘亢丁
机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divis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8-58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588)~~
文摘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脑内立体定位移植和经血管移植均为其移植途径。目的:经立体定位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10/2007-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280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健康成人志愿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无血清DMEM组、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手术操作至暴露颈内外动脉后即缝合,其余处理同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缺血90min再灌注后1h,采用立体定位仪取大鼠右侧大脑缺血周边区为移植点:前囟旁开3mm、尾侧1mm、深4mm。缓慢注入5μL经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1011L-1)无血清培养基悬液于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模型+无血清DMEM组大鼠注射5μL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后留针5min,缓慢退针,防止液体随针道返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存活情况,并于移植后1,3,7,28d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②移植大鼠脑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③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CD34、CD45、CD31均呈阴性。②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③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各组降低明显(P<0.05),并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且移植后7d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0.01)。结论: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但各组恢复情况明显不同,脑梗死周边区域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各对照组。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干细胞移植
大鼠
WISTAR
缺血
脑
行为学
分类号
R394.2 [医药卫生—医学遗传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培蕊
马学玲
王心蕊
文佳媚
陈柏竹
刘亢丁
机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divis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6期9250-925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588)~~
文摘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
基因转染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英文)
马学玲
王心蕊
江新梅
陈柏竹
李霞
刘亢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
王培蕊
马学玲
王心蕊
文佳媚
陈柏竹
刘亢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