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智能的MRI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吕粟 孙慧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501,共5页
MRI已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但尚未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MRI和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已用于开发基于MRI影像特征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工具,从而使得影像学标志物的临床转化成为可能。在精神... MRI已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但尚未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MRI和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已用于开发基于MRI影像特征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工具,从而使得影像学标志物的临床转化成为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中,MRI在对高危个体进行筛查和发病预测、症状严重程度预测、疾病亚型识别、治疗效果预测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个体化预测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和自动机器学习的PA患者肾上腺静脉取血结果的研究
2
作者 谢薇 陈涛 +5 位作者 罗国婷 王寒箫 舒炀 刘娟 郑涛 孙怀强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高分辨率增强CT影像和自动机器学习技术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亚型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经肾上腺静脉取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AVS)结果亚型诊断的PA患者312例,其中,207例诊断为单... 目的建立基于高分辨率增强CT影像和自动机器学习技术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亚型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经肾上腺静脉取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AVS)结果亚型诊断的PA患者312例,其中,207例诊断为单侧优势(AVS-右∶AVS-左=93∶114),105例诊断为双侧优势。纳入患者初诊CT影像,基于薄层静脉期图像提取双侧肾上腺影像组学特征,并定义影像组学商值特征为双侧肾上腺对应影像组学特征的比值,再将特征向量输入自动机器学习进行模型训练。结果根据自动模型筛选,随机森林分类器在预测AVS结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整体性能,其中准确度为0.7500,召回率为0.746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92。结论本系统在预测PA患者的AVS结果方面展示出了一定的潜力,因此,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在常规临床实践中辅助预测PA的亚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静脉取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亚型诊断 影像组学 自动机器学习
下载PDF
抑郁症:应用MR动脉自旋标记法检测局部脑灌注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S. Lui L.M. Parkes +5 位作者 X. Huang K. Zou R.C. Chore H. Yang 夏爽(译) 祁吉(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83-383,共1页
目的应用动脉自旋标记法(ASL)检测难治性抑郁症(RDD)、非难治性抑郁症(NDD)的局部脑灌注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方法本研究得到了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加本研究的病人及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4例RDD、37例NDD以及4... 目的应用动脉自旋标记法(ASL)检测难治性抑郁症(RDD)、非难治性抑郁症(NDD)的局部脑灌注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方法本研究得到了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加本研究的病人及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4例RDD、37例NDD以及42例健康对照者参加了本研究。从2006年2月-2007年7月.所有参与者均应用3TMR成像系统进行检查。对ASL和回波平面成像进行减影和平均以获得灌注加权像。采用基于体素的方法进行分析。感兴趣区放置在双侧海马、丘脑及豆状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脑灌注 标记法 检测 自旋 动脉 健康对照组 MR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若涵 卓丽华 +3 位作者 李宏伟 欧阳心芹 龙拥军 黄晓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5,共6页
抑郁症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海马成为了近年来很多抑郁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 抑郁症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海马成为了近年来很多抑郁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的磁共振结构成像、功能成像、波谱成像等进行简要综述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海马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并且这些异常改变与早期不良经历和压力事件高度相关,这可能是这些风险因素导致抑郁症的一种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纵向和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之前的这些发现,并且需要更多关注环境等风险因素与大脑改变之间的关系。本综述通过总结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研究现状及不足,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为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海马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结构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 磁共振波谱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the brains of 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nd strabismic amblyop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被引量:1
5
作者 Yuxia Wang Ye Wu +1 位作者 Lekai Luo Fei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348-2356,共9页
Amblyopia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vision loss in children and can persist into adulthood in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Previous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neural mechanism... Amblyopia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vision loss in children and can persist into adulthood in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Previous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trabismic amblyopia and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may be different.Therefore,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investigating brain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hese two subtypes of amblyopia;this study is registered with PROSPERO(registration ID:CRD42022349191).We searched three online databases(PubMed,EMBASE,and Web of Science) from inception to April 1,2022;39 studies with 633 patients(324patients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 pia and 309 patients with strabismic amblyopia) and 580 healthy control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e.g.,case-control designed,pee r-reviewed articles) and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These studies highlighted that both strabismic amblyopia and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patients showed reduced activation and distorted topological cortical activated maps in the striate and extrastriate co rtices during tas k-bas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spatial-frequency stimulus and retinotopic representations,respectively;these may have arisen from abnormal visual experiences.Compensations for amblyopia that are reflected in enhanced spontaneous brain fun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early visual cortices in the resting state,as well as reduc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dorsal pathway and structural connections in the ventral pathway in both anisometro pic amblyopia and strabismic amblyopia patients.The shared dysfunction of anisometro pic amblyopia and strabismic amblyopia patients,relative to controls,is also chara cterized by reduced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in the oculomotor co rtex,mainly involving the frontal and parietal eye fields and the cerebellu m;this may underlie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fixation instability and anomalous saccades in amblyopia.With regards to specific alterations of the two forms of amblyo pia,anisometropic amblyo pia patients suffer more microstructural impairments in the precortical pathway than strabismic amblyopia patients,as reflected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and more significant dysfunction and structural loss in the ventral pathway.Strabismic amblyopia patients experience more attenuation of activation in the extrastriate co rtex than in the striate cortex when compared to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patients.Finally,brain 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terations tend to be lateralized in the adult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patients,and the patterns of brain alterations are more limited in amblyopic adults than in childre n.In 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brain alterations underly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mblyopia and demonstrate common and specific alte rations in anisometropic amblyo pia and strabismic amblyopia patients;these alterations ma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amblyop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LYOPIA ANISOMETROPIA brain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culomotor system precortical pathway STRABISMUS structure visual cortex
下载PDF
高原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研究:基于低频振幅和比率低频振幅
6
作者 何万林 李谨利 +6 位作者 冯莉 胡鑫 郭勇跃 何媛媛 李恒演 朱中原 孟金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8,122,共8页
目的 旨在探索久居高原环境的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plateau Tibeta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TDM)与高原藏族健康对照(plateau Tibetan healthy control, PTHC)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 目的 旨在探索久居高原环境的藏族2型糖尿病患者(plateau Tibeta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TDM)与高原藏族健康对照(plateau Tibetan healthy control, PTHC)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局部功能指标的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53名PTDM患者和51名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PTHC。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验检查结果、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和rs-fMRI数据,将rs-fMRI功能指标低频振幅(amplitudeoflow-frequencyfluctuations,ALFF)、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fALFF)进行基于体素间的组间差异比较,探究PTDM和PTHC两组间ALFF、fALFF值的差异脑区,及其与人口学、临床检验检查指标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与PTHC组相比,PTDM组ALFF值在双侧小脑Ⅷ区降低(P<0.05,FWE校正),fALFF值在右侧舌回、左侧小脑Ⅰ区降低(P<0.05,FWE校正)。相关分析显示,PTDM组患者左侧小脑Ⅷ区(r=0.376,P=0.006)、右侧小脑Ⅷ区(39,-54,-54)(r=0.411,P=0.002)、右侧小脑Ⅷ区(15,-66,-54)(r=0.377,P=0.005)、右侧舌回fALFF值(r=0.337,P=0.014)与年龄呈正相关;PTDM组患者左侧小脑Ⅷ区ALFF值与低密度胆固醇(r=-0.283,P=0.049)、糖化血红蛋白(r=-0.320,P=0.028)、两小时血糖(r=-0.405,P=0.016)呈负相关;右侧舌回fALFF值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呈负相关(r=-0.399,P=0.012),左侧小脑Ⅰ区fALFF值与吸烟时间呈正相关(r=0.407,P=0.006),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r=-0.327,P=0.033)、抑郁自评量表(r=-0.320,P=0.041)及患者健康问卷得分(r=-0.339,P=0.035)呈负相关。结论 高原藏族T2DM患者rs-fMRI局部功能指标在小脑和右侧舌回减低,并与年龄、血糖指标、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相关。探究高原藏族T2DM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与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变化及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原藏族 低频振幅 比率低频振幅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纤维改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念 吕粟 +1 位作者 肖媛 唐碧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85,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通过FSL软件提取4组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对4组间的FA和MD值采用协方差分析,采用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氯氮平治疗组的FA值降低,MD值增加(P<0.05);利培酮治疗组除左钩状束、双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7条纤维束的FA值降低(P<0.05),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除右上纵束、左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8条纤维束的FA值升高,双皮质脊髓束、双扣带回-海马通路、双下额枕束、左丘脑前辐射、左扣带-扣带通路、左下纵束、左上纵束、右钩状束、胼胝体膝部的压部和膝部的MD值降低(P<0.05);氯氮平治疗组的FA和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氯氮平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双丘脑前辐射、双下额枕束、双下纵束、左皮质脊髓束、左钩状束、右弓状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胼胝体压部和膝部的FA值升高;双下额枕束、双钩状束、左下纵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的MD值降低(P<0.05)。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FA值呈负相关,与M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氯氮平治疗比利培酮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出更严重、更广泛的白质微结构损伤,提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脑白质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氯氮平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弥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知觉压力的神经机制:来自精神磁共振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蕾 谷建岭 +2 位作者 陈紫琪 王淞 龚启勇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期66-70,共5页
知觉压力是指个体将情境评估为有压力的程度,反映了个体对应激源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以往研究表明较高的知觉压力会增加人们罹患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知觉压力神经机制的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 知觉压力是指个体将情境评估为有压力的程度,反映了个体对应激源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以往研究表明较高的知觉压力会增加人们罹患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知觉压力神经机制的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方面,较高的知觉压力与前额叶皮质及其局部脑区(包括眶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前扣带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体积减少、杏仁核的体积增加有关。另一方面,较高的知觉压力与内侧前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亚属前扣带皮质以及杏仁核的异常激活和功能连接有关。其中,前扣带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脑区(海马和杏仁核)在知觉压力处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可能是知觉压力的重要神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压力 前额叶皮质 海马 杏仁核 磁共振成像技术
下载PDF
生活满意度的神经机制:来自磁共振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敏 潘南方 +3 位作者 刘艳 张勋 王淞 龚启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目的基于对生活满意度的磁共振研究的系统评价,揭示生活满意度的神经机制。材料与方法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项目(PRISMA)的标准流程,全面获取现存的生活满意度的磁共振研究,并提取成像模式、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和相关的大脑结... 目的基于对生活满意度的磁共振研究的系统评价,揭示生活满意度的神经机制。材料与方法遵循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项目(PRISMA)的标准流程,全面获取现存的生活满意度的磁共振研究,并提取成像模式、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和相关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指标等数据,再分别对不同脑区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发现生活满意度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较为广泛的关联模式,关联脑区主要集中于前额叶皮层,还与边缘系统、顶叶、颞叶和枕叶等脑区的部分结构及功能存在联系。结论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及功能对个体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与边缘系统、颞叶、顶叶和枕叶等相关脑区协调活动,通过参与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记忆等功能影响其社会行为和主观体验,从而与生活满意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磁共振成像 前额叶皮层 系统评价 精神影像学 功能神经放射学
下载PDF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词汇注意偏向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蕾 陈桃林 +3 位作者 王淞 赵一 李希 龚启勇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第4期227-234,共8页
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RESE)对情绪词汇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消极情绪词汇,个体对积极情绪词汇的反应要显著更快;相比RESE低分组,RESE高分组对情绪词... 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RESE)对情绪词汇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消极情绪词汇,个体对积极情绪词汇的反应要显著更快;相比RESE低分组,RESE高分组对情绪词汇的反应要显著更快;(2)RESE高分组对积极情绪词汇存在注意偏向,RESE低分组的情绪注意偏向不显著。结果表明,RESE影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这为个体认知训练的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 情绪词汇 注意偏向
下载PDF
医学影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娜 曲海波 +2 位作者 廖紫祾 许海军 孙怀强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176-180,190,共6页
2019年12月上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开始爆发,其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的特点。截至2020年8月12日,全球现有确诊超600万例,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何遏制COVID-19的蔓延,如何及时筛查和诊... 2019年12月上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开始爆发,其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的特点。截至2020年8月12日,全球现有确诊超600万例,波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何遏制COVID-19的蔓延,如何及时筛查和诊治COVID-19患者已成为全球抗击疫情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在COVID-19患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现有临床报道,从DR、CT、超声检查技术在COVID-19的筛查诊断、病情监测、治疗评估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总结了DR、CT、超声检查技术诊断COVID-19的优势和缺陷,从影像学角度为诊疗COVID-19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 CT 超声检查 人工智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基于精神影像和人工智能的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也婷 陈桃林 +6 位作者 何度 董再全 程勃超 王淞 汤万杰 况伟宏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79-899,共21页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进展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当前基于精神影像学的潜在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还未得到一致结论 .本文从精神影像学和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角度,首次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三大临床实践环节对抑郁症辅助诊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我们发现:a.具有诊断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脑岛、丘脑以及海马等;b.具有预防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中央后回、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颞中回等;c.具有预测治疗反应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额中回、枕中回、枕下回、舌回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中心协作和数据变换提高样本量,同时将多元化的非影像学数据应用于数据挖掘,这将有利于提高人工智能模型的辅助分类能力,为探寻抑郁症的精神影像学客观生物学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证据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成像 精神影像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生物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抑郁症灰白质表面积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牟静平 成财 +6 位作者 梅兰 邱丽华 龙治良 胡心宇 刁显明 陈洪亮 龚启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6,37,共7页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全脑各区域的灰、白质表面面积图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并提取四组间灰、白质表面面积的性别差异脑区,行post-hoc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将男女性MDD性别差异脑区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差异主结果显示双侧额上回、颞中回及左侧额中回喙部、枕外侧回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差异,且双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岛叶、右侧额叶三角部、眶额内侧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白质表面面积及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喙部、中央前回、颞下回、梭状回、前缘扣带回、枕外侧回、顶下小叶灰质表面面积存在差异(P<0.01,Bonforroni校正)。进一步post-hoc两两比较发现以上脑区女性MDD组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小于男性MDD组(P<0.01,Bonforroni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男性MDD组右侧额中回喙部(r=-0.398,P=0.049)及梭状回(r=-0.440,P=0.028)灰质表面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颞中回灰质表面面积与男性MDD病程呈负相关(r=-0.419,P=0.037)。结论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差异脑区并不完全重叠,这些差异脑区可能与男女性MDD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病率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性别差异 磁共振成像 灰白质 表面面积
下载PDF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汤翔嵘 王晓刚 +4 位作者 陈桃林 张淼辰 郑重 罗跃嘉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7-1176,共20页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analysis)为代表的循证医学方法和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为代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精神障碍相关脑电研究成果,将事件相关电位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成分,并结合定量EEG分析,从感知加工、认知控制、情绪反应和社会认知等不同认知过程出发,系统分析和评述了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异常情况.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各种感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缺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认知控制缺陷,焦虑和强迫障碍患者则存在早期的认知控制缺陷,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则存在早期的感知加工和社会认知缺陷.此外,反映注意资源分配和认知加工速度的P300异常特征跨越了多个诊断类型,这表明该脑电成分可能反映了精神障碍的一般性认知缺陷.未来研究可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探寻精神疾病的神经电生理客观标记物,并融合先进的多模态精神影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增强精神障碍生物标记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循证医学 元分析 事件相关电位 定量脑电图 生物标记物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静态与动态脑功能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圆圆 李飞 +1 位作者 何姝姝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2-689,共8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静态与动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招募30名TMD患者(患者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行3.0T...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静态与动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招募30名TMD患者(患者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行3.0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基于全脑灰质体素分析静态和动态ALFF的组间差异并进行AlphaSim校正,将存在组间差异的静态和动态ALFF值与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后扣带回的静态和动态ALFF均增加(全脑水平未校正P=0.005;感兴趣区水平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且后扣带回的动态ALFF与正中关系-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指数中双侧髁突垂直向不调指数呈负相关。患者组内侧眶额回皮质的动态ALFF也升高(全脑水平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结论TMD患者后扣带回和内侧眶额回皮质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存在异常改变,可能反映了与患者自我相关思维增加、负面情绪及情绪调节异常相关的潜在中枢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静态低频振幅 动态低频振幅
下载PDF
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羽珊 程勃超 贾志云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93-596,共4页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中综合了产后抑郁症的脑代谢、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结果,为产后抑郁的早期诊断,干预其发生及发展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思路和客观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产后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
下载PDF
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英哲 陈桃林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2,共12页
精神疾病危害严重,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临床治疗效果不一,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近期精准医学研究发现精神药物作用于脑神经的生化过程受到遗传多态性的影响.本文从五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三大系统入手,系统综述精神药理... 精神疾病危害严重,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临床治疗效果不一,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近期精准医学研究发现精神药物作用于脑神经的生化过程受到遗传多态性的影响.本文从五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三大系统入手,系统综述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深入探讨精神药理的神经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基因-脑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SLC6A4、BDNF、FKBP5、COMT和多巴胺相关受体等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成为相关精神疾病诊断的候选基因.杏仁核、海马、眶额叶、扣带回和前额叶等皮层与皮层下脑结构可能是不同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精神药物生化作用过程的关键靶点脑区.在建立精神药物-基因-脑影像-行为的因果链中,仍然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结果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同质性强的临床试验、研究表观遗传作用等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 精神疾病 五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原文传递
Cerebral mechanism of puncturing at He-Mu point combination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 trial 被引量:9
18
作者 Shuai Yin Yuan Chen +13 位作者 Du Lei Rui-rui Sun Ting-ting Ma Pei-min Feng Zhao-xuan He Xue-ling Suo Pei-hong Ma Yu-zhu Qu Ke Qiu Miao-miao Jing Qi-yong Gong Fan-rong Liang Jiao Chen Fang Z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831-840,共10页
Acupuncture is widely used to treat functional dyspepsia with satisfactory outcomes. Combination of the He and Mu acupoints is commonly used and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however, its underlyin... Acupuncture is widely used to treat functional dyspepsia with satisfactory outcomes. Combination of the He and Mu acupoints is commonly used and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however,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 Therefo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 clinical trial is currently underway a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This trial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and central responses to the He-Mu point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 total of 105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ill be allocated into 3 groups: the low-He point group(puncturing at Zusanli(ST36)), Mu point group(puncturing at Zhongwan(CV12)), and He-Mu point combination group(puncturing at ST36 and CV12). Every participant will receive 20 sessions of manual acupuncture for 4 weeks. The needles will be inserted perpendicularly to a depth of 1 to 2 cun. The angle of rotation and twisting will range from 90 to 180 degrees, while lifting and thrusting will range from 0.3 to 0.5 cm. The various manipulations will be performed 60 to 90 times per minute. The needles will remain in place for 30 minutes, during which manipulation will be applied every 10 minut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ll b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20 sessions of acupuncture. The primary outcome is symptom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pean Dyspepsia Index.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 the 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Beck Anxiety Inventory,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10 and 20 sessions of acupuncture. Needle sensation and adverse events will be used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This study will promote more widespread awareness of the benefits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and provide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neuromechanism by which acupuncture at the He-Mu point combination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Registration: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Chi CTR-IOR-15006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DYSPEPSIA acupoint combination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uromechanism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An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acking study 被引量:14
19
作者 Yu Liu Boai Zhang +3 位作者 Yi Song Yubin Deng Yanjie Jia Qiyong G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3期978-982,共5页
Non-invasive tracing in vivo can be used to observe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fted stem cells,and can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reatment.This study utilized adenovirus-carrying enhanced green fluor... Non-invasive tracing in vivo can be used to observe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fted stem cells,and can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reatment.This study utilized adenovirus-carrying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D5/F35-eGFP) and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label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BMSCs,double-labeled by AD5/F35-eGFP and SPIO,were transplanted into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via the subarachnoid space.MRI tracing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MSCs migrated 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over time(T2 hypointensity signals).This result was ver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ce.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RI can be utilized to trace in vivo the SPIO-labeled BMSCs after graf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移植治疗 脊髓损伤 成像跟踪 超顺磁性氧化铁 骨髓基质干细胞 磁共振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5G背景下复杂难治性癫痫多学科融合线上诊疗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艳 龚启勇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第12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讨5G背景下某院复杂难治性癫痫多学科融合线上诊疗模式的现状和癫痫中心诊疗的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2010年与2019年间的相关诊治数据,探讨在癫痫中心诊治模式的升级发展情况,分析讨论多学科融合模式的优势和... 目的探讨5G背景下某院复杂难治性癫痫多学科融合线上诊疗模式的现状和癫痫中心诊疗的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2010年与2019年间的相关诊治数据,探讨在癫痫中心诊治模式的升级发展情况,分析讨论多学科融合模式的优势和作用。结果 2019年较2010年入院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明显降低(P<0.05),外科手术量、术中电生理检测量、脑电检测量、疑难病例讨论量、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增加学科间互动,为医院更加系统、规范地提供优质的护理和治疗服务,为专科专病多学科协作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融合 诊疗模式 复杂难治性癫痫 5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