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1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chitectural Model of a Dryland Gravel Braided River,based on 3D UAV Oblique Photogrammetric Data:A Case Study of West Dalongkou River in Eastern Xinjiang,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Senlin ZHU Baiyu +5 位作者 GUO Haiping XU Zhenhua LI Xiaoshan WU Xiaojun CHEN Yukun JIANG Zhi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69-285,共17页
Three-dimension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oblique photogrammetric data were used to infer mountainous gravel braided river lithofacies,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s.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 Three-dimension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oblique photogrammetric data were used to infer mountainous gravel braided river lithofacies,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s.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and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ith detailed lithofacies characterizations we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o document the architectural model,architectural element scale and gravel particle scale.(1)Nine lithofacies(i.e.,Gmm,Gcm,Gcc,Gci,Gcl,Ss,Sm,Fsm and Fl)were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as gravel,sand and fine matrix deposits.These are typical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a mountainous dryland gravel-braided river.(2)Thre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channel(CH),gravel bar(GB)and overbank(OB).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low channel and abandoned channel,while GB consists of Central Gravel bar(CGB)and Margin Gravel bar(MGB).(3)The gravel bar is the key architectural element of the gravel braided river,with its geological attributes.The dimensions of GBs and their particles are various,but exhibit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each other.The grain size of GB decreases downstream,but the dimensions of GB do not.The bank erosion affects the GB dimensions,whereas channel incision and water flow velocity influence the grain size of GB.The conclusions can be applied to the dryland gravel braided river studies in tectonically activ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UAV oblique photogrammetry gravel braided river architecture modern deposits West Dalongkou River
下载PDF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兆臣 卢迎波 +5 位作者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_(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MPa,CO_(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m、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10t/m,CO_(2)最佳注入强度为1.5m3/m,注入速度为1.8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_(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t/d,预测CO_(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水平井 二氧化碳蓄能压裂 低碳采油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兰浩 杨兆彪 +4 位作者 仇鹏 王彬 刘常青 梁宇辉 王钰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煤是国内深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很早取得突破的地方,为准噶尔盆地的重要靶区。煤储层为特低灰、低水分、中高挥发性煤,孔渗系统较好。具有“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模式,煤层含气量高、游离气占比高、含气饱和度...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煤是国内深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很早取得突破的地方,为准噶尔盆地的重要靶区。煤储层为特低灰、低水分、中高挥发性煤,孔渗系统较好。具有“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模式,煤层含气量高、游离气占比高、含气饱和度高,为优质煤层气储层。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证明:多数直井试采无需排水降压即可快速见气(2~5 d),排采初期日产气量较高(2100~9890 m^(3)),日产水量少甚至不产水(<5 m^(3)),可自喷生产,返排率低,长期试采压力均衡下降,且具有一定的稳产期(25~60 d);煤层射孔层厚度、压裂液体系、压裂加砂比均可影响煤层气试气效果,其中冻胶、胍胶体系优于活性水-清洁压裂液体系。最新施工的彩探1H水平井试采表现出压裂开井后即高产,试采最高日产气量5.7万m^(3),日产水量少(0.5~3.0 m^(3)),表现出常规天然气特征,随后衰减稳定,表现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同产出;与直井对比,水平井产量高、稳产时间长、压降速率小。基于研究区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及勘探开发历程,得到3方面启示。一是深部多类型气藏富集规律再认识:需重视油气运聚圈闭的成藏演化研究,重视深部位气水空间分配和富集规律的研究。二是深部中低阶煤储层可压性评价:针对凸起高部位孔渗系统好的中低煤阶储层,需形成适合的压裂工艺体系。三是深部多类型气藏开发方式优化:针对游离气占比高的气藏,实现游离气-吸附气的接续产出,保持降压面积稳定扩展,排采控制尤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白家海凸起 深部煤层气 孔渗系统 成藏特征 勘探开发进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凝析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文龙 王学勇 丁修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为100~300 m,面积约为5 400 km2,整体进入生凝析油—干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为凹陷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源。(2)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爆发作用形成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可形成物性较好的风化壳型储层。石炭系—二叠系大型不整合面和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是重要的输导体系,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为凝析气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高部位,气藏分布于低部位。(3)通过“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联合时-频电磁技术(TFEM),实现了石炭系火山岩的精细刻画,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石西1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火山岩 风城组烃源岩 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 不整合面 深大断裂 “两宽一高”技术 时-频电磁技术 石炭系 盆1井西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下二叠统风城组天然气勘探潜力与重点领域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勇 胡素云 +4 位作者 龚德瑜 尤新才 李卉 刘海磊 陈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512,共12页
基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数据,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与生烃演化模拟实验,评价风城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刻画规模有效源灶分布,厘定天然气成因来源,优选有利勘探领... 基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数据,结合区域沉积环境与生烃演化模拟实验,评价风城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刻画规模有效源灶分布,厘定天然气成因来源,优选有利勘探领域。结果表明:(1)风城组为1套倾油型烃源岩,但滞留液态烃有利于晚期裂解成气,具有生气潜力大、晚期规模成藏的特点;(2)风城组烃源岩最大厚度可达900 m,盆1井西凹陷和沙湾凹陷已进入规模生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 m^(3)/km^(2)的面积约6 500 km^(2);(3)环中央坳陷西部发现的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天然气主要为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高熟油型气,其他则为来自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的煤成气;(4)中央坳陷西部天然气勘探需重点关注源边构造型、源边地层型、源内页岩气型和源内构造型4种类型的有利勘探领域,其勘探潜力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央坳陷西部 下二叠统风城组 生气潜力 气源对比 勘探领域
下载PDF
新疆油田浅层超稠油SAGD高效低碳开发技术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新革 罗池辉 +2 位作者 张胜飞 张文胜 罗双涵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超稠油开发高能耗与油田高质量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问题,新疆油田通过SAGD机理研究与现场实践,在维持蒸汽腔高效扩展,突破储层渗流屏障遮挡,提高浅薄层驱泄复合效率,实现水平井长水平段高效均衡产液等方面持续攻关...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超稠油开发高能耗与油田高质量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的问题,新疆油田通过SAGD机理研究与现场实践,在维持蒸汽腔高效扩展,突破储层渗流屏障遮挡,提高浅薄层驱泄复合效率,实现水平井长水平段高效均衡产液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显著效果。采用气体辅助技术,实现蒸汽腔隔热保压增能,油汽比可提高20%;利用立体井网及储层升级扩容技术,改善Ⅲ类超稠油油藏渗流特征,泄油速度可增大20%~40%;采用全密闭生产方式,VHSD产液温度由100℃上升至150℃,采油速度提高50%;深化热采流量控制器(FCD)机理研究,完善油藏-井筒耦合优化设计方法,水平井水平段动用程度可提高20%。“十四五”期间,新疆油田将深化溶剂辅助SAGD、无水SAGD和控温水热裂解等技术研究,逐步完善浅层超稠油低碳高效开发技术系列,该研究可为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超稠油 重力泄油 驱泄复合 气体辅助 储层扩容 低碳开发技术
下载PDF
基于储层甜点特征的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压裂增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海军 潘丽燕 +5 位作者 刘荷冲 王红卫 吴涛 费李莹 江祖强 李勇广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中拐凸起南斜坡二叠系佳木河组二段储层为一套含浊沸石的致密砂砾岩。早期,在有利构造上钻探的直井产量均较低,2014年钻探该区第一口水平井用于提产,但因未能有效控制缝高,致深部水体锥进过快,长期试采效果差。近年来,地震地质综合研究... 中拐凸起南斜坡二叠系佳木河组二段储层为一套含浊沸石的致密砂砾岩。早期,在有利构造上钻探的直井产量均较低,2014年钻探该区第一口水平井用于提产,但因未能有效控制缝高,致深部水体锥进过快,长期试采效果差。近年来,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发现,储层存在局部甜点。因下部并无隔层,压裂时需严格控制裂缝下延。通过对储层甜点特征进行梳理,综合评价了各断块甜点的优质程度,为试油段优选和新井的部署提供依据。为了实现控缝高压裂,提高单井产量和试采效果,开展人工隔层导流能力室内实验、完成人工隔层支撑剂粒径的优选,进行压裂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形成有效厚度人工隔板的临界施工参数。研究认为,前置液阶段,改变液体黏度和排量、铺置有效人工隔层能够抑制水力裂缝向下扩展;携砂液阶段,加入一定浓度纤维,可进一步提升支撑剂对上部优质储层的支撑。这种组合控缝高工艺技术投入该区压裂实施后,有效控制了裂缝下延高度,甜点层段得到充分改造,试油及后续试采期间维持了较高油气产能,压裂提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致密砂砾岩 浊沸石 储层甜点 压裂裂缝 增产技术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云1井陆相深层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勇 白雨 +8 位作者 高岗 何文军 尤新才 党文龙 张磊 焦小冰 李梦瑶 晏奇 余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油、气分布序列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风云1井风城组岩性主要为盐岩、页岩与粉—细砂岩等;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其中风一段烃源岩最为发育,平均有机碳含量达1.06%;储层整体致密,孔隙度平均为4.65%,其中云质页岩和灰质砂岩储集性能较好。此外,随深度增大玛湖凹陷风城组具有完整的由页岩油、页岩油气到页岩气的演化规律。前风城组油气来源于超深层的另一油气系统,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风云1井 页岩油气 油气系统
下载PDF
稠油热采井射孔孔眼应力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疆岭 杨洪 +3 位作者 苏宏益 林铁军 赵朝阳 但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8,共7页
针对稠油热采井生产过程中,射孔井段套管频繁出现损伤断裂的问题,基于弹塑性和热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注汽—焖井—生产过程射孔套管有限元热力学耦合模型,对各阶段射孔套管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不同射孔参数下射孔套管... 针对稠油热采井生产过程中,射孔井段套管频繁出现损伤断裂的问题,基于弹塑性和热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注汽—焖井—生产过程射孔套管有限元热力学耦合模型,对各阶段射孔套管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不同射孔参数下射孔套管强度影响规律分析。研究表明:生产过程中射孔孔眼位置出现明显应力集中现象,在温差及内外压差等共同作用下,注采前期套管应力最大可达498.16 MPa,并逐渐产生塑性失效现象,当注采作业完成时,套管塑性失效现象最严重;随着射孔相位角增大,射孔密度对Mises应力值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套管孔眼最大应力与射孔相位角成反比关系。该研究对延长稠油热采井射孔套管使用年限和保障正常生产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套管损伤 射孔孔眼 套管强度 应力集中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娜 李卉 +3 位作者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3、0.0111~0.2823和小于0.011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页岩油 地质甜点 高压压汞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伟 王志维 +2 位作者 刁志龙 周长发 卢红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I0001,共16页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自北部向南部,研究区逐步由常规油藏转化为致密油藏,沉积作用是造成储层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控制储层岩性及原始物性,压实作用和浊沸石胶结作用加剧储层常规—致密差异演化;研究区成岩相带划分为泥质充填带、贫泥—弱胶结带、浊沸石胶结带和强压实—弱溶蚀带4种相带,其中贫泥—弱胶结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带。该结果为研究区致密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东斜坡 上乌尔禾组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与中国陆上深层基岩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10 位作者 王居峰 龙国徽 程宏岗 施亦做 孙琦森 姜华 阿布力米提·依明 曹正林 徐洋 陆加敏 黄林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规模较大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的裂谷盆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孔隙-裂缝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强抗压实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不受埋深控制,规模成储期为盆地基底风化剥蚀期及后期构造改造期;(2)他源供烃,成藏组合可划分为烃源岩-基岩接触型和烃源岩-基岩分离型两大类;(3)烃源岩异常高压和基岩储集层常压-低压,导致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有利于深层基岩抽吸成藏。基底构造活动性、成藏组合关系、深大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及区域性盖层等是深层基岩选区评价的主要参数;古老克拉通盆地陆内裂谷边缘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紧邻生烃凹陷的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块断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未来深层基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花岗岩储集层 成藏组合 抽吸成藏 走滑断裂带 深层基岩
下载PDF
“三类六区”单井效益评价方法在油田配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畅 张宇 +2 位作者 张蔓 陈程 彭梦芸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油气田上游企业单独配置产量与成本造成资源配置长期不均衡的现象,传统按油井能力配产已无法满足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投资、成本、产量等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是油田生产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以油井为单元建立“三类六区... 油气田上游企业单独配置产量与成本造成资源配置长期不均衡的现象,传统按油井能力配产已无法满足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投资、成本、产量等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是油田生产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以油井为单元建立“三类六区”效益评价方法,引入最低变动成本识别无效益产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最低变动成本及单井效益贡献值的统一优化排序,利用盈亏平衡、成本最低及利润最大三种模型测算经济产量规模,以指导高成本及无效益产量进行效益优化,提出分类治理措施。此研究应用于制定XJ油田效益配产方案,基于油田能力配产方案及成本预算方案,以油田盈亏平衡产量、成本最低产量及利润最大产量为参考,调整产量规模、优化配置成本,得到量效兼顾产量方案,为油田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 效益评价 最低变动成本 “三类六区” 效益配产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特征分析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士宝 任梓寒 +3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宋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合火驱协同增效作用,并对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提产增效的主要机理是湿蒸汽吸收已燃区中滞留的热量变为过热蒸汽,并被高速流动的空气携带穿过燃烧前缘,使冷油区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在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增大了蒸汽冷凝带的宽度、燃烧波及体积和火线推进速度;注入参数的优化能提高复合火驱的开发效果,水气比越大,产能越高,而采用段塞注入会降低产能,为满足经济效益开发,最佳水气比应为3.0×10^(-3)m^(3)/m^(3)左右,最佳注汽段塞间隔应为90~120 d。该研究成果对火驱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湿式燃烧 燃烧特征 驱油机理
下载PDF
地震叠后和叠前混合驱动下的页岩油储层多尺度裂缝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刚 李世昌 +6 位作者 宋斯宇 李映艳 何吉祥 唐廷明 朱福玉 赵杨 卢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0-2849,共20页
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的系统性表征有利于识别优质储层、改进开发效果.建立可靠的多尺度裂缝模型是提高页岩油储层钻遇率的重要依据,其关键在于精细预测小尺度裂缝的空间分布,指导钻井钻进和压裂过程.然而,基于地震属性的传统... 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的系统性表征有利于识别优质储层、改进开发效果.建立可靠的多尺度裂缝模型是提高页岩油储层钻遇率的重要依据,其关键在于精细预测小尺度裂缝的空间分布,指导钻井钻进和压裂过程.然而,基于地震属性的传统裂缝预测方法只能各自突出单一尺度的断裂,不同裂缝属性的数学独立性给综合裂缝系统的识别带来严峻挑战.我们提出一套改进的全尺度裂缝系统评估方案,其关键在于通过优化的各向异性蚁群裂缝识别算法确定小尺度裂缝的发育概率,将小尺度裂缝的发育概率与传统蚂蚁追踪产生的大尺度断层的概率进行融合,得到的综合裂缝系统可以实现全尺度裂缝的感知.详细的属性分析过程表明,方位各向异性能够精确描述微观裂缝特征.基于此,我们将各向异性分析得到的裂缝密度和裂缝走向融入蚁群追踪裂缝的各个阶段,在提高裂缝密集区搜索强度的同时,还对小断距裂缝的发育方向实现了精准刻画.针对页岩油藏的应用案例证明,根据改进方案得到的全尺度裂缝系统能够同时表征大尺度断层、小裂缝和裂缝破碎带的分布情况.研究区的成像测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小尺度裂缝预测发育方向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能够为页岩油水平井开发部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页岩油储层 方位各向异性 多尺度裂缝 蚂蚁追踪
下载PDF
超稠油老区氮气辅助VHSD开发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攀 刘洋 +3 位作者 梁向进 郑爱萍 秦凝涵 冯志军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转直井辅助水平井重力泄油(VHSD)开发方式已成为超稠油老区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油速度、油藏采收率的重要调整手段。氮气辅助VHSD的增能提压、顶部隔热效应可有效解决超稠油老区吞吐后压力保持程度低、驱泄操作压力低、蒸汽腔温度低的问题... 转直井辅助水平井重力泄油(VHSD)开发方式已成为超稠油老区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油速度、油藏采收率的重要调整手段。氮气辅助VHSD的增能提压、顶部隔热效应可有效解决超稠油老区吞吐后压力保持程度低、驱泄操作压力低、蒸汽腔温度低的问题,进而实现节约蒸汽用量、提高产油水平、提升油汽比和减耗降碳的目的。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某VHSD开发单元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在氮气辅助VHSD开发过程中注氮时机、注氮方式、注氮量等参数对提压增能、建立隔热层的影响,以及采出速度和累计注采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转驱泄初期采用段塞方式注入氮气可有效建立隔热层;矿场试验表明,井组油汽比提升0.025,日产油提升0.7 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为同类型超稠油老区氮气辅助VHSD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HSD 氮气辅助 增能提压 隔热层 数值模拟 超稠油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工程选址指标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成龙 王瑞景 +4 位作者 罗翔 张斌斌 刘廷 马梓涵 刁玉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愿景下,CO_(2)驱强化采油封存技术(CO_(2)-EOR)因能助力油气行业转型发展,成为“低碳化”乃至“负碳化”的首选技术和最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实验、数值模拟还是现场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CO_(2)-EOR研究侧重于CO_(2)作为高效的驱油“催化剂”本身及油藏CO_(2)-EOR适应性认识,对于工程选址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CO_(2)-EOR应用进展和工程实践,明确了CO_(2)-EOR工程选址可行性评价所需的通用依据,指出了CO_(2)-EOR工程选址遵循“CO_(2)封存与驱油双统一”、安全性、经济性的专属性原则,并从CO_(2)-EOR工程选址的地质、工程、安全、经济4个要素开展了较详尽系统的研究,定性-定量构建了“4+8+27”CO_(2)-EOR工程选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GESE),以期为油藏开展CO_(2)-EOR工程选址提供借鉴,助力中国碳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CO_(2)-EOR工程 场地选址 评价指标 地质要素 工程要素 安全要素 经济要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18
作者 毛新军 李艳平 +6 位作者 梁则亮 朱明 姚卫江 李树博 潘拓 胡正舟 汪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3,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两套煤层广覆式分布,煤系地层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天然气领域,盆地煤岩气基础研究薄弱、成藏特征、富集规律及资源规模不清。为探索深部煤岩的含气性,2020年钻探风险探井CT1H井,测试获...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两套煤层广覆式分布,煤系地层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天然气领域,盆地煤岩气基础研究薄弱、成藏特征、富集规律及资源规模不清。为探索深部煤岩的含气性,2020年钻探风险探井CT1H井,测试获最高日产气5.7×10^(4)m^(3),试采日产气量稳定在2×10^(4)m^(3),证实煤岩气领域具备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对深部煤岩岩石学特征、煤岩储集性能、演化特征、煤岩气成藏控制因素等系统研究,明确了盆地煤岩演化程度低,属于中—低阶煤,西山窑组煤岩以中—大孔为主,八道湾组煤岩以微—小孔为主;构建了盆地煤岩气古生中储与自生自储两类成藏模式;结合烃源岩、构造、煤岩储层特征及气测异常响应等多种控藏因素对盆地煤岩气潜在领域进行了分类评价,优选了滴南—白家海、齐古两大煤岩气勘探有利区,计算二者2000~4000m埋深煤岩气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煤岩气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19
作者 苏东旭 朱永才 +4 位作者 刘龙松 钱海涛 陈海龙 蒋中发 张天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6,共15页
近期,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SX16、SX18等井在近源下组合石炭系—二叠系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发现,认为其具有成为大型天然气区的前景。然而,针对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分布规律以及勘探有利区缺少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天然气成藏规... 近期,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周缘SX16、SX18等井在近源下组合石炭系—二叠系取得了天然气重大发现,认为其具有成为大型天然气区的前景。然而,针对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分布规律以及勘探有利区缺少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和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综合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资料,系统研究了烃源岩、储层、输导体系等天然气成藏条件,建立石炭系—二叠系三大含油层组的成藏模式,并对下一步的勘探方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是最重要的两套优质烃源岩,厚度为80~200m,埋藏深度大于7000m,演化程度高,Ro大于1.72%,已经达到了规模生气阶段,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气源条件。(2)3套规模储层为天然气高产提供了基础,石炭系以火山岩为主,发育高孔气孔状溢流相火山岩和爆发相火山角砾岩,经风化作用和裂缝改造物性好,最高孔隙度可达20%以上;风城组常规砂砾岩—非常规云质致密砂岩—非常规云质页岩有序分布,孔隙度平均小于8%,但分布面积超2600km^(2);凹陷区上乌尔禾组一段砂体叠置连片,可形成岩性圈闭群;(3)海西期深大断裂体系与不整合面相匹配形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有利于下组合天然气大面积成藏;(4)三大含油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石炭系为新生古储、源储大跨度对接成藏模式,风城组为源内非常规与常规并存成藏模式,上乌尔禾组为大型地层—岩性圈闭大面积成藏模式。分析认为,盆1井西凹陷及周缘石炭系—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天然气勘探潜力大,鼻隆带靠近烃源岩区一侧的石炭系构造气藏,风城组常规砂砾岩气藏和非常规致密气、页岩气,以及凹陷区上乌尔禾组一段是今后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盆1井西凹陷 石炭系 风城组 上乌尔禾组 天然气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部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佳地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为例
20
作者 李道清 兰浩 +3 位作者 郭巧珍 陈河青 汪洋 仇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61,I000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部中佳地区佳木河组多口井获工业气流,断裂对油气影响显著。利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平衡演化剖面技术,分析中拐凸起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建立断裂与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成储的联系。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部中佳地区佳木河组多口井获工业气流,断裂对油气影响显著。利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平衡演化剖面技术,分析中拐凸起南部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建立断裂与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成储的联系。结果表明:中拐凸起南部主要发育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正断裂。逆冲断裂在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发育,晚二叠世停止发育,对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二段改造作用显著;走滑断裂集中在三叠纪发育,对地层的改造作用有限;正断裂在三叠系层内发育,未改造佳木河组。研究区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炭纪—二叠纪逆冲改造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压扭走滑阶段、侏罗纪—白垩纪隆升剥蚀阶段和白垩纪—新近纪沉积掀斜阶段。石炭纪—二叠纪是断裂发育的主要时期;佳木河组二段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近断裂位置,断裂发育位置与研究区单斜构造共同控制油气圈闭的分布和形成;断裂与不整合分别为油气提供纵向和横向运移通道,将油气藏由北向南划分为低饱和度气顶大油环区、小气顶大油环区、小油环大凝析气藏区、无油环凝析气藏区及纯气区5种类型。该结果为中拐凸起南部中佳地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 佳木河组 构造演化 断裂体系 “甜点”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