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3569被引量24780H指数54
《教育研究与实验》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是第一批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检索系统的学术期刊,...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160X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2-1041/G4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569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现实阻滞与纾解路径
1
作者 刘志军 陈雪纯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一大亮点,但并非课程改革历程中的新事物,它所蕴含的跨学科知识统整思维在以往课标的改革举措中已有所体现。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及理念的明确,赋予了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一大亮点,但并非课程改革历程中的新事物,它所蕴含的跨学科知识统整思维在以往课标的改革举措中已有所体现。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及理念的明确,赋予了跨学科学习实践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及价值。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创新实践,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需以课程、教学及评价的整体性变革为牵引。当前实践中跨学科学习面临着课程结构学科化、教学设计还原化以及评价生态功利化等困境,其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为推动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学习实践落地,需要形成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主题式课程结构,展开深度学习为基准的大概念项目式教学设计,实施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表现性学习评价,以及建设多元支持协同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聚焦个性化成长的全称教育学理探索
2
作者 储朝晖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39,共9页
教育的所有需求来自个体的成长,全称的教育应该包含人的所有有助于人成长发展的活动,它的最新前沿应聚焦于个性化成长。ChatGPT的出现证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未来教育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成长发展需求的方式,凸显出个性化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教育的所有需求来自个体的成长,全称的教育应该包含人的所有有助于人成长发展的活动,它的最新前沿应聚焦于个性化成长。ChatGPT的出现证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未来教育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成长发展需求的方式,凸显出个性化的必要性及其价值,需要将教育学理研究聚焦于个性化的每个鲜活的个体身上,定位于学习者;不局限于知识学习,而是拓展到全称教育范围内;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学理互动而非单向生成,才有可能更接近本真,探索更高品质和更广适用的教育学理。因此,教育学的形态要应需而变,依据社会新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了谁、服务谁,在提升学术性的同时更加聚焦多样化、个性化的应用。使用全称的教育概念作为建构学理体系的基础,从人的成长出发,探索本真的、更高品质和更广适用性教育学理是教育研究必须进入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成长 全称教育 学习者中心
原文传递
教师何为:由技艺而师匠——基于技艺哲学的探讨
3
作者 吴亚林 徐蕾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7,共11页
从技艺哲学视角探讨教师身份起源、职业性质与使命追求,能够阐释教师的根本特征,揭示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技艺是人生活和做事的本领,是人从无本质到人成为本质的内在规定,古希腊技艺哲学奠定了人的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思想基础。工匠是最... 从技艺哲学视角探讨教师身份起源、职业性质与使命追求,能够阐释教师的根本特征,揭示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技艺是人生活和做事的本领,是人从无本质到人成为本质的内在规定,古希腊技艺哲学奠定了人的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思想基础。工匠是最早的教师,技艺传授就是原初的教育。西方哲学对技艺的探讨起源于教师身份与职业,正是因为智者具有迎合雅典民主政治需要的教育技艺,才使得没有公民身份的智术师成为雅典的“公民导师”。智者错把技艺当作德性引发了苏格拉底的批判,弥合技艺与德性的裂痕,追寻灵魂和智慧是苏格拉底技艺哲学主题。西方技艺哲学开辟的技艺与德性、灵魂和智慧融合的思想传统,对于教师身份、职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为掌握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教育技艺的教师,其使命就是由技艺而师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德性 师匠 智慧
原文传递
儿童博物馆访问经历与幼儿自信心发展--基于北京样本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欣 许升华 +1 位作者 牛彩星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作为近期国内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校外教育场所,儿童博物馆自由、开放的教育探索环境有望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本研究采用随机干预实验、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对北京市175名4岁幼儿开展两个学期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定期访问儿童博物馆能够... 作为近期国内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校外教育场所,儿童博物馆自由、开放的教育探索环境有望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本研究采用随机干预实验、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对北京市175名4岁幼儿开展两个学期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定期访问儿童博物馆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自信心水平;家长亦认可儿童博物馆访问经历对幼儿自信心提升的教育效应,对儿童博物馆的总体评价较高。其他显著影响幼儿自信心水平的因素包括自信心起点水平、户口类型、抚养人类型和教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自信心 儿童博物馆 校外教育 非正式学习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改革:历程与审思
5
作者 张寅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4,共10页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是中国教育行政体系的重要一环。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历经七次大的改革。这一历程反映了环境变化与问题需求驱动的动因逻辑,政治目标与教育目标交错的目标逻辑,断裂变迁与路径依赖嵌套的策略逻辑。改革历程呈现...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是中国教育行政体系的重要一环。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历经七次大的改革。这一历程反映了环境变化与问题需求驱动的动因逻辑,政治目标与教育目标交错的目标逻辑,断裂变迁与路径依赖嵌套的策略逻辑。改革历程呈现探寻独立、日趋专业、渐趋规范、管办评一体等显著特征。从历史上看,这一机构改革对民国地方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教育均有一定影响。展望未来,应以史为镜:强化省级教育统筹,引领省域教育发展;加强行政组织建设,提升教育行政效率;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理性看待既有角色,逐步促进管办评分离;加强省级教育督导,完善问责奖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教育
原文传递
道德教育中的人道困惑及制度保障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永刚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51,共6页
人是道德的主体,捍卫人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与伦理意蕴。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消解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 人是道德的主体,捍卫人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与伦理意蕴。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消解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使人道思想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制度保障,具体做法有: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惩罚制度和激励机制,践行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完备制度运行的操作规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 道德教育 制度正义 制度保障
原文传递
从对立到统一:杜威未成熟观的教育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沈艳艳 杜时忠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2,共5页
杜威的未成熟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对待未成熟儿童的观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以成人标准独断改造儿童的不当教育做法,杜威从积极的角度对儿童的未成熟性做出阐释与表达。在杜威看来,未成熟预示一种正向... 杜威的未成熟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对待未成熟儿童的观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以成人标准独断改造儿童的不当教育做法,杜威从积极的角度对儿童的未成熟性做出阐释与表达。在杜威看来,未成熟预示一种正向的力量,是实现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依赖与可塑性助力于个体获得生长所需的社会能力。基于这种价值定位,杜威表示,未成熟不是缺乏,亦不与成熟相对立。杜威关于未成熟的认识与解读在以下方面给予启示:一是以儿童潜能为导向重建教育目标,二是以儿童经验为依凭重构教学内容,三是以儿童本性为参照重塑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未成熟 生长 潜能
原文传递
洞察、文化生产与循规——对威利斯《学做工》的再审视 被引量:3
8
作者 康永久 程猛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在威利斯的《学做工》中,"家伙们"被认为是真正的文化生产者。借助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他们不断生产一种校园版的工人阶级文化——反学校文化。而那些与学校紧密配合的"循规生"则被视为"应声虫",只能成为&q... 在威利斯的《学做工》中,"家伙们"被认为是真正的文化生产者。借助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他们不断生产一种校园版的工人阶级文化——反学校文化。而那些与学校紧密配合的"循规生"则被视为"应声虫",只能成为"家伙们"的陪衬。"家伙们"的文化生产最终又导致了社会地位的再生产,这凸显了现有文化生产理论的内在矛盾。不过威利斯认为这不是矛盾,而是一种辩证法。但如果文化生产本身导致再生产,这种文化说到底没有什么生产性,这样一种理解也必然没有真正确认文化本身的独立性。威利斯虽然为我们理解"循规生"的文化世界提供了几笔"不经意"的"速写",但在其主要的理论视域中,他们的文化生产一直被否认。而在我们看来,循规也可能是一个文化生产过程,循规生可能有真正的文化洞察。尤其那种导致了学业成功的循规,必定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生产。当然,底层循规生的文化生产必定有其特殊路径,只有回到田野,才能深描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规 《学做工》 文化生产 再生产理论 洞察
原文传递
团队异质性如何影响学校教研团队绩效--基于团队冲突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学敏 周杰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0,共7页
传统教研范式和工具理性价值观使中小学校教研团队运行低效,教研主体互动关系缺失,协作意识和学习动力不足,教研成果缺乏创新性.调查分析发现,教研团队绩效受团队异质性的影响较大,其中性别、年龄等社会异质性对教研团队绩效具有正向影... 传统教研范式和工具理性价值观使中小学校教研团队运行低效,教研主体互动关系缺失,协作意识和学习动力不足,教研成果缺乏创新性.调查分析发现,教研团队绩效受团队异质性的影响较大,其中性别、年龄等社会异质性对教研团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认知观念、任务态度等价值观异质性对教研团队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学历、职称等信息异质性与教研团队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团队冲突在团队异质性与教研团队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基于此,中小学校应提高教研团队中教师群体社会属性结构的多样性,建立持续沟通机制以应对团队冲突,搭建多样化平台提高教师的团队认同感和教研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研团队 教研团队绩效 团队异质性 团队冲突
原文传递
农村教育到底为了谁?——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正德 谷亚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28,共5页
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离农”和“为农”两种价值取向的艰难选择。尽管近年来诸多学者基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审视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但仁智互见,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村教育的价... 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离农”和“为农”两种价值取向的艰难选择。尽管近年来诸多学者基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审视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但仁智互见,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从系统论视角来审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则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教育发展观,完善多样性的农村教育体系,重构工具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价值取向 农村教育改革 农村教育发展
原文传递
主体教育思想评述及重建的一种可能向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亚 林王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主体教育思想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掀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反思,是中国教育学学科意识的一次自我觉醒,是中国教育学思想内核的一次自主建构。主... 主体教育思想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掀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反思,是中国教育学学科意识的一次自我觉醒,是中国教育学思想内核的一次自主建构。主体教育思想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一方面是研究水平、方法与深入程度等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主体教育思想所赖以立基的思想资源的缺陷而造成的。重构主体教育思想的一种可能向度是夯实主体性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奠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伦理前提,马克思哲学、他者思想和中国哲学本体论提供了重建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教育 主体性哲学 重建
原文传递
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 被引量:79
12
作者 郭元祥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学习的根本旨趣在于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克服工具性、功利性、程序化、单向度的应试学习观,跨越狭隘的学习边界,实现学习的丰富性及其发展价值,突破知识训练的学习观的藩篱,让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真实地发展,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本质... 学习的根本旨趣在于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克服工具性、功利性、程序化、单向度的应试学习观,跨越狭隘的学习边界,实现学习的丰富性及其发展价值,突破知识训练的学习观的藩篱,让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真实地发展,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本质诉求。跨越学习的边界,实现学习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达至理解、表达和意义三个学习境界,将知识学习导向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和生命体悟五种层次,是实现知识学习的发展价值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及其发展性 学习的边界 学习的境界与层次 深度教学
原文传递
“师生关系”话语的考古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茜 齐学红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5,共5页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基本人际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意涵。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一系列"师生关系"的话语。借助福柯的考古学思想,分析"师生关系"话语的流变,...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基本人际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意涵。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形成了一系列"师生关系"的话语。借助福柯的考古学思想,分析"师生关系"话语的流变,概括为如下三种话语类型:"伦理"观照下的师道尊严、"知识"观照下的主导—主体、"人文"观照下的平等对话。话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断裂;话语的存在与其空间(范围)有关;话语的主体不同于具体的表述者,而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话语 福柯 考古学
原文传递
教育信息场域下高校学生评教指标的发展趋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凡 李婷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6,共6页
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学深刻变革,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和教师角色得到重塑。学生评教制度作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使用最广的一项制度,远远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重塑后的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更勿论制度功效的发... 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学深刻变革,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和教师角色得到重塑。学生评教制度作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使用最广的一项制度,远远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重塑后的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更勿论制度功效的发挥。要使学生评教制度适应教育信息化重塑后的本科教学,更新、制定相应的指标以跟随学生和教师角色变革的步伐,从而使学生评教制度真正助益于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本科教学 学生评教指标
原文传递
教育中“身体”的解放与自由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柯柯 扈中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7,共6页
身体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关涉到人的身体,然而身体在教育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今的身体哲学强调身体的多维性、含混性、文化性、精神性等特征,丰富了身体的意涵,为重塑教育中的身体形象提供了一种视域。教育... 身体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关涉到人的身体,然而身体在教育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今的身体哲学强调身体的多维性、含混性、文化性、精神性等特征,丰富了身体的意涵,为重塑教育中的身体形象提供了一种视域。教育之身体转向旨在重塑教育中的身体形象,还身体应有的地位,进一步解放身体,还身体以自由。重塑教育中的身体形象应树立整全的身体观,重建身体与知识的教育关联,关注教育中学生生命和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身体 解放 自由
原文传递
明清国子监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 被引量:2
16
作者 申国昌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5,共5页
国子监,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生员心之向往的求学场所。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国子监生潜心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管理制度、大量的岗位需求,为国子监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广... 国子监,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生员心之向往的求学场所。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国子监生潜心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管理制度、大量的岗位需求,为国子监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监生在享受着相对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接受着严格的规约与管束,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国子监生的生活待遇、日常生活、学习活动、课余活动,勾画出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学学生日常生活的历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国子监生 生活待遇 日常生活 学习活动 课余活动
原文传递
课堂生活中的文化:阻滞与改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检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被引量:4
17
作者 殷世东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5,共5页
文化决定人类生活的样态与图式,因此,教育改革必须触及到文化根基,才能进行彻底性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博弈中逐渐从感性趋于理性,从表面转向深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课堂文化生活目标偏误、本... 文化决定人类生活的样态与图式,因此,教育改革必须触及到文化根基,才能进行彻底性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博弈中逐渐从感性趋于理性,从表面转向深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课堂文化生活目标偏误、本体价值遗忘、基本价值异化等导致文化阻滞,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检视课堂生活,分析课堂生活中的文化阻滞因素,唤醒文化自觉,转向文化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生活 文化阻滞 立德树人
原文传递
不同体制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岩莉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47,共4页
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河南省19所农村幼儿园的19个班级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办园体制农村幼儿园在教育环境质量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公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幼儿园;各... 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河南省19所农村幼儿园的19个班级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办园体制农村幼儿园在教育环境质量上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公办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幼儿园;各类型幼儿园在教育环境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附属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较差;民办幼儿园课程和一日活动质量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幼儿园 教育环境质量
原文传递
农村幼儿教师“弱势化生存”:制度根源与破解思路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建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0,83,共4页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困境,揭示了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生存困境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制度建议。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师 生存状态
原文传递
课程监控机制的组织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建军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6,共4页
课程监控机制的组织设计是保障课程监控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组织结构、组织权力、组织行为三个维度,对已有的督导机构、教研机构、评估机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应有的专业中介组织进行了结构组合、权力配置... 课程监控机制的组织设计是保障课程监控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组织结构、组织权力、组织行为三个维度,对已有的督导机构、教研机构、评估机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应有的专业中介组织进行了结构组合、权力配置和行为定位,意图厘清课程监控组织的类型、层次、职能以及行动方式,使课程监控机制更有效的发挥监督、指导、问责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监控机制 组织设计 组织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