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8241被引量233111H指数168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任创刊主编,现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093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031/Q
  • 出版周期半月刊
共找到18,2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田鼠家群个体体重、攻击性及胆量对其扩散的影响
1
作者 胡高鑫 黎昌雄 +6 位作者 李波 汪玲 王霞 覃三立 李俊年 陶双伦 游国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9-1548,共10页
扩散作为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受到自身生物学特征及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以家群形式生活和子代雄鼠扩散为主的东方田鼠,其成员个体是否因领地食物和空间资源竞争导致体重小、攻击性弱及胆小个体先行扩散。以新鲜马唐叶片构建... 扩散作为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受到自身生物学特征及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以家群形式生活和子代雄鼠扩散为主的东方田鼠,其成员个体是否因领地食物和空间资源竞争导致体重小、攻击性弱及胆小个体先行扩散。以新鲜马唐叶片构建三块密集均质的食物斑块,在食物斑块周边以透明玻璃设置观测箱,采用透明塑胶管连接三块食物斑块作为动物扩散的通道,构建东方田鼠扩散行为观测装置。将东方田鼠家群子代成员投放至带有自身家群气味的食物斑块,测定成员个体在食物斑块上的觅食行为序列过程和参数,以及向其他食物斑块扩散的行为过程和参数以及家群中先行扩散个体体重、攻击性及胆量占所有家群数的比率,检验成员个体的体重、攻击性及胆量对扩散的影响。结果发现,体重小、攻击性弱和胆小个体的觅食启动时间极显著地大于体重大、攻击性强和胆大个体的,但其先行扩散的比率却显著地大于体重大、攻击性强和胆大个体的;然而体重小、攻击性弱及胆小个体的扩散开始时间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体重大、攻击性强及胆大个体的。结果揭示,东方田鼠家群成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食物及空间资源竞争的加剧,体重大、攻击性强及胆大个体会迫使体重小、攻击性弱及胆小个体先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家群 体重 攻击性 胆量 扩散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农户返贫脆弱性评估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2
作者 刘胜强 赵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9-1023,共15页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最敏感区域,也是返贫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返贫脆弱性作为评价农户返贫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为生态脆弱区农户的防返贫提供有效借鉴。以地处西秦岭的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微观调查数...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最敏感区域,也是返贫问题较为集中的区域,返贫脆弱性作为评价农户返贫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为生态脆弱区农户的防返贫提供有效借鉴。以地处西秦岭的陇南山区为例,构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测度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水平,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陇南山区农户返贫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103,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等级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态势。(2)不同类型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水平存在分化特征,高山区、农业收入占比高、抚养比高的农户返贫脆弱性较高,且农业收入占比高、抚养比高农户的高脆弱群体占比也高。(3)不同抚养比农户的暴露度与适应能力差异最为显著,敏感性水平则在不同生计方式和抚养比农户中差异最大。(4)家庭规模的扩大可显著增强农户的返贫脆弱性,而交通便利度、网络覆盖率、未来生活预期、帮扶措施多样化和政策帮扶强度的提高可有效减缓农户的返贫脆弱性;政策帮扶强度削弱了高度脆弱农户因交通便利度低所致的返贫脆弱性,帮扶措施多样化则减弱了户主受教育水平高所发挥的降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脆弱性 暴露度 敏感性 农户 生态脆弱区 陇南山区
下载PDF
《生态学报》
3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主编傅伯杰院士。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社会性的办...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主编傅伯杰院士。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社会性的办刊宗旨,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为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搭建国内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知识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宗旨 科研人才 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生态学学会 知识创新服务 生态学基础 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下载PDF
绿地空间降温效应综述:景观调控视角
4
作者 董建权 彭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6-1346,共11页
在全球变暖和极端热事件加剧的背景下,绿地空间优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调控热环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明晰绿地空间的降温过程、效应特征和景观调控作用对区域绿地空间结构和格局优化至关重要。梳理当前景观调控视角下绿地空间降温效应... 在全球变暖和极端热事件加剧的背景下,绿地空间优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调控热环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明晰绿地空间的降温过程、效应特征和景观调控作用对区域绿地空间结构和格局优化至关重要。梳理当前景观调控视角下绿地空间降温效应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回顾了植被降温过程。植被通过遮荫、蒸散、固碳、湍流等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实现降温效果,但同时受到了大气和土壤含水量、环境温度、风系统等背景气候的影响。从内部视角(绿地景观变化对本地温度的影响)和外部视角(绿地景观对外部区域温度的影响)总结了降温范围、强度、梯度、效率等特点,分析不同度量指标的空间差异与关键阈值。内部视角厘定降温效应主要模拟区域内土地覆被变化(如造林、植被类型转换等)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外部视角强调以绿地景观为中心的距离变化及其温度序列关联的特征曲线。进一步归纳了景观视角下绿地空间对温度的调控途径,梳理绿地景观组分(景观的类型、结构和规模特征)和空间配置(景观的空间形态和关系特征)对降温效应的影响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绿地空间的景观组分与温度的关联性结论较为一致,但关键调控阈值在不同气候和发展水平的区域存在差异;规则或复杂绿地景观、集聚或离散绿地景观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则并未统一,但空间配置对降温效应的影响通常弱于景观组分。最后,围绕“机理-阈值-优化”提出未来景观调控视角下绿地空间降温效应研究需要关注绿地空间降温的非线性过程、多目标协同的绿地景观调控机制、面向降温效应提升的绿地空间网络等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空间降温效应 景观调控 城市热岛效应
下载PDF
3种混交林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5
作者 杨慧琴 向涌旗 +7 位作者 吕倩 尹必然 汤智韧 张妍 陈刚 赖家明 范川 李贤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60-3371,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银杏Ginkgo biloba⁃桢楠Phoebe zhennan;CB:香椿Toona sinensis⁃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桢楠Phoebe zhennan;MB: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香椿Toona sinensis⁃玉兰Yulania denudata)表层(0—20 cm)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及其土壤理化因子,并以草灌化未造林地作对照(CK),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林型造林初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CK,表现为MB>BB>CB>CK,主要受到土壤孔隙度、水解性氮的影响。(2)土壤真菌门水平优势类群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MB中的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与CK相比,球囊菌门与Leptodiscella相对丰度在各林型中均降低。(3)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与置换多元方差(Adonis)分析表明,造林初期,造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全钾、水解性氮、土壤容重及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真菌群落指示种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被孢霉门与水解性氮、碳氮比、全氮、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均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4)真菌群落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造林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土壤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在BB与MB处理中反而显著增加(P<0.05);MB处理中动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真菌优势功能类群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孔隙度、土壤碳氮比(C/N)、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影响。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发生了显著改变,阔阔混交林较针阔混交林变化更加明显,其中多种阔叶树混交林病原菌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类群 土壤理化性质 造林初期 混交林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网络的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划
6
作者 邹易 蒙吉军 +3 位作者 吴英迪 魏婵娟 程浩然 马宇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划对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基于自然资源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和相关区划资料,从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重要性角度构建了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揭... 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划对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基于自然资源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和相关区划资料,从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重要性角度构建了自然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揭示了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通过建立区划的原则和指标,按照一级区主要反映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二级区主要揭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水平的差异,采用SOFM网络制订了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划方案。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偏低,以中警与重警状态区域为主,安全和较安全状态的区域仅占24.22%,其中低安全等级区多分布于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高安全等级区则集中分布于水热资源与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部地区;(2)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区划方案包括8个一级区与27个二级区,总结归纳各大区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威胁生态安全的问题,并针对二级区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分区、分类推进全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生态安全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网络 区划方案
下载PDF
长江上游弥陀漫滩水体鱼类食物网动态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斌 郑宇辰 +2 位作者 徐丹丹 陶敏 李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4-1675,共12页
长江上游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漫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于2019年丰水期(8月份)和枯水期间(11月份)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Bayesian混合模型和SIBER分析方... 长江上游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漫滩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于2019年丰水期(8月份)和枯水期间(11月份)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Bayesian混合模型和SIBER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弥陀漫滩水体鱼类食物网结构动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丰水期基础碳源的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3.02‰和2.58‰,范围分别为-31.01‰—-11.2‰(δ^(13)C)和-0.51‰—6.84‰(δ^(15)N);枯水期其δ^(13)C、δ^(15)N平均值分别为-21.93‰、7.22‰,范围分别为-26.31‰—-15.36‰(δ^(13)C)和4.89‰—8.81‰(δ^(15)N)。丰水期鱼类食物网能量主要依赖于外源性营养物质,食物链长度达到3.6级;枯水期内源性营养物质是食物网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食物链长度为2.6级。相对于枯水期,丰水期间鱼类群落拥有更大的生态位空间面积,反映了其食物来源的多样化或利用了不同的生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水文连通性的季节性变化不仅能改变消费者与食物资源之间的耦合模式,也是决定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高低和鱼类食物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漫滩水体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滩水体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网动态 Bayesian混合模型 长江上游
下载PDF
《生态学报》
8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F0004-F0004,共1页
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围“中国科协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主编傅伯杰院士。本刊坚持... 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围“中国科协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半月刊,主编傅伯杰院士。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社会性的办刊宗旨,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为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搭建国内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知识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宗旨 中国科协 中国科技期刊 科研人才 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生态学学会 知识创新服务 生态学基础
下载PDF
土壤解磷微生物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冬雪 高英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90-4399,共10页
随着全球磷肥需求增加和磷矿资源储量短缺矛盾逐渐加重,土壤解磷微生物在促进磷循环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有必要对其种类和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荟萃分析了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类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重点论述了土... 随着全球磷肥需求增加和磷矿资源储量短缺矛盾逐渐加重,土壤解磷微生物在促进磷循环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有必要对其种类和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荟萃分析了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类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重点论述了土壤解磷微生物促进植物磷素吸收主要策略。土壤解磷微生物主要通过矿化和溶解作用直接活化难溶性磷,但其也能与植物根系互作间接活化磷素。其间接途径主要包括解磷微生物与根系分泌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它们通过碳磷交换间接活化磷素;其次包括一些解磷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使植物生长受到磷的限制,从而调节植物磷酸盐转运系统间接活化土壤磷;解磷微生物也能通过分泌植物激素和生物防治剂促进植物根系生长间接促进植物磷素吸收。解磷微生物还能通过磷素固定减少磷流失,也可以通过加速自身磷素周转促进植物磷素吸收。对完善和发展解磷微生物主导的土壤磷循环和植物磷素吸收利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磷素活化 磷素固定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小型水坝梯级开发对永宁河流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泽松 王小东 +7 位作者 吴波 向朋 文秦超 黎树 马代强 刘峰林 金燕君 宋昭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43-9661,共19页
永宁河是长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其干、支流上共建有20余座小型水坝。为探究梯级水电站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在永宁河流域设置共42个采样点,覆盖干支流及各个水坝,分别于2018年7月、10月和2019年1月、4月进行了四次鱼类资源调查。调查... 永宁河是长江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其干、支流上共建有20余座小型水坝。为探究梯级水电站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在永宁河流域设置共42个采样点,覆盖干支流及各个水坝,分别于2018年7月、10月和2019年1月、4月进行了四次鱼类资源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刺网、地笼、电捕等方法共采集到鱼类69种7332尾,隶属于4目13科54属,其中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3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和易危鱼类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1种。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较大主要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鲫(Carassius auratus)乐山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等小型鱼类,29种鱼类的IRI值小于10;平均全长<10cm的鱼类有24种3620尾,平均体重<50g的鱼类有47种6493尾,鱼类规格较小,小型化严重。永宁河干流下游种类最多,多样性最高,干流中游鱼类数量最多。受自然环境以及水坝等的影响,永宁河的鱼类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水坝类型对鱼类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季节对鱼类多样性影响不显著。无水坝阻隔河段鱼类多样性著高于低头坝和高头坝阻隔河段;夏季的短距离洄游鱼类种数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但由于数量较少对鱼类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不明显。各种结果表明水坝阻隔对永宁河鱼类多样性和时空分布存在明显影响,为保护受小型水电站影响河流的鱼类多样性,有必要修复重要鱼类栖息地,适当拆除部分小型水坝,并科学开展增殖放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电站 永宁河 鱼类多样性 时空变化 资源保护
下载PDF
基于水足迹的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短缺压力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雯 刘倩倩 +1 位作者 王慧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43-4953,共11页
高强度农业开发引起的农业水土资源生态问题日益增多,探究粮食及蔬菜(粮蔬)生产中水土资源空间配置及短缺压力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水足迹视角出发,分析了山东省3种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及大豆)和两种不同种植... 高强度农业开发引起的农业水土资源生态问题日益增多,探究粮食及蔬菜(粮蔬)生产中水土资源空间配置及短缺压力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水足迹视角出发,分析了山东省3种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及大豆)和两种不同种植模式蔬菜(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的生产水足迹空间特征;同时将资源数量及资源质量的概念纳入研究框架,分析了农业水土资源数量及质量匹配格局差异,并进一步探究了农业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9年,山东省粮食和蔬菜的生产总水足迹为811亿m^(3),其中粮食生产总水足迹占比78.50%,蔬菜生产总水足迹占比21.50%;粮蔬生产水足迹受地势影响明显,鲁西北及鲁西南平原地区的粮蔬生产水足迹占比较大。(2)考虑资源数量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均值为0.622×10^(4) m^(3)/hm^(2),考虑资源质量的匹配系数均值为0.416×10^(4) m^(3)/hm^(2);水土资源数量及质量匹配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一致性,表明山东省农业生产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水平高的地区同时面临着较大的农业面源污染压力。(3)整体上,土地资源短缺压力略高于水资源短缺压力;基于生产视角的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受生产环境因素制约显著,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社会因素对水土资源短缺压力无显著影响。研究可为农业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为全面理解粮蔬生产所产生的水土资源短缺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土资源 匹配 短缺压力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碳储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杨明新 杨秀春 +7 位作者 赵云 黄青东智 李成先 曹文强 陈昂 谷强 李泽宇 王守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46-3557,共12页
高寒草地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利用2021年8月上旬地面调查数据与同期高分6号遥感数据建立回归关系,在反演研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40cm土壤层... 高寒草地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利用2021年8月上旬地面调查数据与同期高分6号遥感数据建立回归关系,在反演研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40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基础上,估算了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有机碳储量,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碳密度的影响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21年黄河源园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0—40cm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7.65g/m^(2)、1305.28g/m^(2)、4769.11g/m^(2);总碳储量为100.44Tg(1Tg=10^(12)g),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分为22.06Tg、78.38Tg,占总碳密度的21.96%、78.04%。(2)黄河源园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1.27g/m^(2)、30.76g/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661.41g/m^(2)、618.74g/m^(2);0—40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5790.99g/m^(2)、2804.04g/m^(2);研究区碳密度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现状,分布格局与地表植被类型分布特点较为吻合;(3)路径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草地碳密度关系密切,其中地上生物量碳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率驱动,地下生物量碳密度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和容重驱动,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土壤容重和pH值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高寒草地 黄河源园区 路径分析 高分遥感数据
下载PDF
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呼吸对短期氮、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进鹏 庞丹波 +2 位作者 陈林 万红云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22-4733,共12页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进行裂区实验,设置氮、水添加实验处理,探讨不同的枯落物地表,短期氮、水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进行裂区实验,设置氮、水添加实验处理,探讨不同的枯落物地表,短期氮、水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0:00—12:00。相同处理间不同枯落物地表和相同枯落物地表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在白天和夜间均有差异(P<0.05)。枯落物对土壤呼吸贡献表明,短期不做任何处理的枯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68%—89%。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及氮和水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呼吸在降水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减雨(P3)>增雨(P2)>正常(P1);呼吸在氮素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添氮(N1)>不添氮(N0)。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拟合发现,短期的氮、水处理下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显著相关(P<0.05),可解释呼吸变化的50.3%—69.9%;土壤湿度对呼吸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湿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P<0.05),可解释呼吸变化的49.6%—72.8%。综上,短期的氮、水处理下,处理间土壤呼吸存在差异,表现为减雨>增雨>正常,添氮>不添氮,另外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呼吸对氮素和水分响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 枯落物 土壤呼吸
下载PDF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生境资源利用竞争关系
14
作者 郭兴健 邵全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671-8681,共11页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三江源区的重要生态功能,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规划需要掌握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分布状况与资源竞争关系。利用无人机遥感的新技术,在三江源玛多县开展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的适宜栖息地识别与划定以及生境资源利用竞争...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三江源区的重要生态功能,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规划需要掌握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分布状况与资源竞争关系。利用无人机遥感的新技术,在三江源玛多县开展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的适宜栖息地识别与划定以及生境资源利用竞争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玛多县藏野驴适宜生境面积3559.43 km^(2),距水源距离是限制适宜生境面积的主要因子;藏原羚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83.76 km^(2),岩羊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9.97 km^(2),坡度、距水源距离以及植被类型是制约适宜栖息地面积的主要因素。由于在栖息地坡度选择中的生态位差异,三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的生境重叠面积均较小,生境竞争关系较弱。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可为相似区域的野生动物保护与恢复综合规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无人机遥感 种群数量 适宜生境 生境资源竞争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氮库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朝红 周晓兵 +4 位作者 陆永兴 张世航 刘学军 张元明 张玲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05-5016,共12页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区氮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生物土壤结皮下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解析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影响过程和范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藻-地衣混生结皮...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区氮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生物土壤结皮下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解析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影响过程和范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藻-地衣混生结皮和藓类结皮两种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以裸沙为对照,测定生物土壤结皮层和0—100 cm内8个土层全氮、无机氮、可溶性有机氮、游离态氨基酸氮、微生物生物量氮等氮库含量,和土壤脲酶、硝酸盐还原态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等土壤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1)结皮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和各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下层土壤,结皮层和结皮下各层土壤氮库整体上表现为藓类结皮>藻-地衣混生结皮>裸沙;土壤氮库各形态氮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先显著下降(0—20 cm)后稳定(20—100 cm)的趋势;在20—30 cm土层,除裸沙的无机氮、铵态氮以及藻-地衣混生结皮的硝态氮外,其余速效氮(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具有增加的特点。2)土壤各氮库含量与全磷、有机碳、电导率、土壤脲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呈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3)利用氮循环相关指标建立土壤氮循环多功能指数,发现指数在0—100 cm土层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氮库分布保持一致。因此,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各氮库氮素含量不断积累,结皮对土壤氮库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30 cm范围,对土壤更深层氮库含量的影响较小,生物土壤结皮影响氮库的同时,其他养分元素随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氮库 土壤酶活性 多功能指数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喀斯特多山城市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以贵阳市为例
16
作者 魏文飞 包玉 +4 位作者 王志泰 陈信同 孙玉真 曾慕琳 莫亚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20-3935,共16页
在喀斯特地区,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在山间平缓地带延展,大量的自然山体被包围,最终被镶嵌于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城市遗存山体。喀斯特多山城市内部的城市遗存山体是城市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服务... 在喀斯特地区,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在山间平缓地带延展,大量的自然山体被包围,最终被镶嵌于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城市遗存山体。喀斯特多山城市内部的城市遗存山体是城市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典型喀斯特多山城市贵阳市建成区为例,基于2008—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耕地、城市遗存山体、林地在研究期间分别减少94.56 km^(2)、8.74 km^(2)、6.8 km^(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城市遗存山体和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景观斑块破碎化和空间异质性逐渐加强。(2)2008—2018年生境质量空间聚集效应明显,平均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低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2008的38.29%增加到2018年的60.32%。适中和高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分别下降1.95%和4.15%,生境质量退化面积达82.78 km^(2);较高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增加3.98%。生境质量斑块表现出趋于破碎化、多样化和均匀化的特征,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园和城市遗存山体所在区。(3)城镇绿地、城市遗存山体、林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总体呈正相关,建筑用地、交通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总体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4)城市遗存山体是多山城市高水平生境质量的主要贡献源,但在2008—2018年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化程度增加,城市遗存山体生境质量退化明显。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多山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类似地区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山城市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响应
下载PDF
NO_(2)胁迫下三角梅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最优光响应模型研究
17
作者 圣倩倩 宋爽 +2 位作者 陈文静 宋敏 祝遵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10-5121,共12页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光合作用能够反映植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特性。探究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中的典型污染物NO_(2)气体,对植物叶片的生理光合响应特性。以二年生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幼苗为对象,利用智能化人工熏气室模拟熏...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光合作用能够反映植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响应特性。探究城市道路机动车尾气中的典型污染物NO_(2)气体,对植物叶片的生理光合响应特性。以二年生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幼苗为对象,利用智能化人工熏气室模拟熏气(NO_(2)体积分数分别为0μL/L(自然空气)、4μL/L,8μL/L,记作CK、T1、T2),观察NO_(2)胁迫后三角梅的叶片形态、微观结构和光合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叶片形态观察发现,与CK相比,低浓度T1组叶片变化不明显,随着NO_(2)气体胁迫浓度的增加,高浓度T2组叶片逐渐出现失水、叶表面有明显的水渍状或烧灼状黄色斑点。(2)通过叶片微观结构解剖发现,高浓度NO_(2)胁迫后气孔皱缩程度增加,气孔开度减小;叶绿体结构变形,尤其是类囊体结构疏松,膨胀等变化。(3)叶片光合特性分析发现,T1和T2组的NO_(2)胁迫导致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下降、光补偿点(LCP)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暗呼吸速率(Rd)在4种光响应模型中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4种光响应模型中,CK组决定系数(R^(2))越高,均方根误差(RMSE)越低,精度最高,尤以叶子飘等机理模型为最优,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直角双曲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梅可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调整光合特征参数,较好地适应不同浓度的NO_(2),尤其是高浓度急性胁迫下,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不同道路绿地三角梅的推广应用,对探究三角梅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揭示其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梅 NO_(2)胁迫 解剖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中国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智慧 王凯 徐丽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8-2140,共13页
环境规制作为实现旅游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基于综合指数法和“自下而上”法,测度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中国港澳台及西藏统计数据尚缺)的环境规制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 环境规制作为实现旅游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路径。基于综合指数法和“自下而上”法,测度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中国港澳台及西藏统计数据尚缺)的环境规制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地区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其次分别为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2)中国环境规制水平呈增长态势,其规制效应对胡焕庸线右侧的地区更为显著,并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特征。(3)中国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倒逼减排”效应,但东北地区却存在一定的“绿色悖论”现象;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单一阈值,当旅游能源强度小于阈值时,存在显著的“倒逼减排”效应,当旅游能源强度超过阈值时则存在“绿色悖论”效应。(4)东部地区环境规制未通过门槛效应检验;中部地区存在单个门槛值,环境规制有效促进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不存在“绿色悖论”现象;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存在单、双门槛效应,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先促进后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旅游业碳排放强度 空间异质性 面板门槛回归
下载PDF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树木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子
19
作者 陈颂 王晨林 +5 位作者 任宇辰 张慧芳 周朵朵 李璟 宋厚娟 杨秀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72-1583,共12页
以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对样地树木进行连续定位监测。利用2010至2015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生长量观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查及采样测定数据,分析了树木... 以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对样地树木进行连续定位监测。利用2010至2015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生长量观测数据,结合地形、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查及采样测定数据,分析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及其随生境的变化,并探讨了树木种群径向生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杄、华北落叶松、红桦、白桦和辽东栎为云杉次生林主要树种,在样地4个生境型(山脊生境、低海拔缓坡生境、高海拔缓坡生境、低洼地陡坡生境)中均有分布且呈现不同的径级结构。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同一生境型中,5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各异;对于同一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性不仅具有尺度依赖性,同时生境型的不同导致树木径向生长的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初始胸径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正效应在样地各类生境型的所有种群中普遍存在;生物因子对树木径向生长的显著影响只在特定生境型的青杄种群中被检测到,表明树木径向生长受同种邻体影响,但其影响显著性因树种而异;环境因子中,海拔和凹凸度对树木径向生长呈显著负效应,坡度、土壤第一主成分(偏酸性的pH及较高含量的有效锰、有效镍、有效铁、有效铜)、土壤第二主成分(较高含量的全盐、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对径向生长量呈显著正效应。云杉次生林树木径向生长及其空间关联格局的形成受树木胸径、邻体生物以及生境因子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次生林 径向生长 空间关联 生境型 生物因子
下载PDF
中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20
作者 王超 侯鹏 +3 位作者 刘晓曼 袁静芳 周倩 吕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03-8916,共14页
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双重指示器,如何量化全国尺度植被变化、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成为当前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共同的科学问题。利用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数据,采用增幅变化分析、Theil-Sen Median趋势... 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双重指示器,如何量化全国尺度植被变化、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成为当前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共同的科学问题。利用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数据,采用增幅变化分析、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六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区域的自然植被覆盖度本底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掌握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家底”。结果表明:(1)2020年,六大区域平均植被覆盖度为27.66%,2000—2020年,黄河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增幅分别为54.4%、34.6%和21.8%,是全国范围平均植被覆盖度增幅的1.04—2.59倍;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增幅分别为18.0%、13.7%和12.9%,均低于全国增幅,我国西北方较南方改善更明显。(2)2000—2020年,六大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黄河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长江重点生态区增加区域面积占比均超过60%,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植被增加区域面积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4.9%和17.6%,植被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3)六大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变化相对稳定,主要变异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受气候、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4)不同修复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有差异。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FVC与年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年均温度显著相关;北方防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年降水量显著相关,与年均温度相关性不显著;黄河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