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9554被引量60429H指数59
本刊每期均以专集形式刊登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学术研究、实用技术、调查报告、综述及重大灾情报道,主要为大型科研项目服务,是国内唯一刊登水土保持方面文章的学报级期刊。本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5-340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1-1272/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9,5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持水性能比较研究
1
作者 韩青池 孙凯 +3 位作者 裴志永 陈宏伟 曹艳伟 孙小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6,共8页
[目的]水分供给是制约干旱及半干旱区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评估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的持水性能是规划防护林建设,调控林分结构与进行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方法]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收获法... [目的]水分供给是制约干旱及半干旱区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评估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林分的持水性能是规划防护林建设,调控林分结构与进行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方法]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收获法与室内浸水法分析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持水性能,引入模糊物元模型,结合欧式贴近度对不同林分持水性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不同树种间林冠持水能力差异显著,表现为杨树旱柳混交林>榆树林>杨树林>沙柳林>樟子松林,林分持水量介于2.36~9.98 t/hm^(2)。(2)各林分林下植被的持水量介于0.84~3.66 t/hm^(2),生物量介于1.33~3.92 t/hm^(2),生物量表现出与持水量相同的变化趋势。(3)枯落物持水量介于1.96~29.25 t/hm^(2),生物量介于1.43~13.62 t/hm^(2),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可较好表现枯落物的动态持水量和动态吸水率。(4)各林分间土壤毛管持水量介于543.80~645.71 t/hm^(2),饱和持水量介于562.87~694.78 t/hm^(2),杨柳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其他纯林,同时孔隙度比其他林分高。(5)欧式贴近度大小排序为杨柳混交林(0.805 6)>沙柳林(0.387 7)>榆树林(0.374 7)>杨树林(0.357 2)>樟子松林(0.163 2),欧式贴近度越大,林分持水性能越强,5种林型中杨柳混交林持水能力最强,樟子松林最差。[结论]建议未来经营干旱半干旱区人工防护林建设中,适当提高混交林比例,并尝试通过更多林分合理搭配进行防护林建设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林分持水性能 模糊物元模型 欧式贴近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谢辉 刘子堂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4-273,共10页
极端气温事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了解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的过去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利用1970—2019年四川盆地内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 极端气温事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了解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的过去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利用1970—2019年四川盆地内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选用和计算10个极端气温指数,并对这些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和R/S预测等,主要对四川盆地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内,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指数都呈暖化趋势,是全球变暖的正响应区;(2)5个极端冷指数表现为盆地的北部和西部高于南部和中东部地区,其中四川的温江和都江堰地区普遍较低,5个极端暖指数表现为盆地的中东部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重庆市的万州和沙坪坝地区普遍较高;(3)近50年里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并无明显突变;(4)极端气温指数与地理因子有关,经度越大,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低,极端气温指数值变化越大,体现为盆地的东南部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最大;(5)由R/S分析可知在未来四川盆地内的冷事件减少,暖事件增加,极端气温事件将继续呈现增加趋势。综上,持续的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将会引起四川盆地干旱和高温灾害性天气的增加,需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突变检验 HURST指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协调关系及分区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庞晓菲 陆汝成 +4 位作者 张利国 李思旗 覃璐园 韦绍音 秦秋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为探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生态位宽度、耦合协调度和权衡强度模型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协调/权衡关系特征,并分区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广西边境地区“三生”功... 为探究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生态位宽度、耦合协调度和权衡强度模型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0—2018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协调/权衡关系特征,并分区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广西边境地区“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以扩张状态为主,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变化格局;生活功能生态位呈萎缩后扩大趋势;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呈现萎缩态势,呈“双高多平”空间布局。(2)土地利用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分为濒临失调型及勉强协调区,总体由濒临失调型向勉强协调型演变,勉强协调区主要为经济相对繁荣区,濒临失调型集聚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山区;两两功能权衡强度较低为防城区,权衡强度较高为那坡县、龙州县。(3)全区可划分为低协调区、生产—生活功能优势区、生产—生态功能优势区、生态—生活功能优势区、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生活功能优势区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整体往协调态势发展,后续发展应注重以生态优先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协同与权衡 生态位宽度模型 分区优化 广西边境地区
下载PDF
黑土区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三生”识别、监测与调控
4
作者 王佳轩 贾佳 +3 位作者 翟雅琳 张林萱 姚允龙 王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2-350,共9页
[目的]识别黑土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掌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发现黑土时序演变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探寻黑土区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宾县2000年与2020年Landsat系列ETM/TM/OIL遥感解译数据,对宾县进行“三生”识别... [目的]识别黑土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掌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发现黑土时序演变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探寻黑土区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宾县2000年与2020年Landsat系列ETM/TM/OIL遥感解译数据,对宾县进行“三生”识别。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等研究方法,掌握黑土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与功能变化趋势,完善黑土区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结果]2000—2020年宾县黑土区“三生空间”面积存在不同幅度的动态变化,但仍以生产空间为主导,面积占比分别为90.86%与89.54%;宾县黑土区“三生”功能发生转变,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转向明显,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转变基本保持平衡;随着城镇化加强,土地侵占问题增多,以生活空间为主的不同空间景观破碎度均在不断增加,景观复杂度提高。[结论]黑土区以生产空间为主导,不同空间与功能相互转移,黑土土地整治应充分把握土地利用、功能需求和服务供给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实现政策全面化、规划多样化与技术综合化的黑土区土地综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三生空间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子博 玄锦 +1 位作者 黄柳菁 刘兴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0个重要生态源地和190条生态廊道,重要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生态廊道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较少。(2)阻力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城及研究区南部和中部。这些地区几乎都是建成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系统的流动,导致研究区生态网络体系不完整。(3)增加了8个踏脚石斑块作为补充重要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加188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提高,网络闭合指数(α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β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γ指数)分别增加了1.99,4,1.33。研究能够阐明构建踏脚石在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完善中的实践路径,并为平潭岛未来生态规划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海岛型城市的生态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平潭岛
下载PDF
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地形梯度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彤 易桂花 +3 位作者 张廷斌 李景吉 别小娟 林梦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6-314,共9页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局开展动态评价,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指数较高,维持在0.87左右,高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的昌都市、甘孜州、迪庆州、怒江州、凉山州及玉树州北部地区,低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昆明市和临沧市地区。近20年间,西南三江流域平均生境质量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升高,地形梯度上的生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两升三降”,Ⅰ、Ⅱ级生境质量上升,Ⅲ、Ⅳ和Ⅴ级生境质量下降。[结论]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与地形显著相关,未来应关注地形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形位指数 西南三江流域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肖烨 黄志刚 +2 位作者 李友凤 张于光 王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5-283,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明确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优势菌属,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赤水河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明确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优势菌属,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赤水河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细菌和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二者所观测到的物种总数没有差异。Shannon指数显示各植被类型微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多样性以竹林最低,显著性低于灌丛和针阔混交林(p<0.05);真菌多样性以灌丛和杉木林显著性高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p<0.05)。(2)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灌丛、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29.70%~33.62%),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则在杉木林和竹林中最为丰富,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32.88%,29.88%。各植被类型土壤真菌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群(相对丰度>49%)。(3)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中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在细菌属水平上,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分别以未定名的Vicinamibacteral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而其他3种植被类型则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最丰富。在真菌属水平上,灌丛和常绿阔叶林中优势关键属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真菌属(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杉木林以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最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和竹林中均以沙蜥属(Saitozyma)相对丰度最高。(4)NMDS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H值和TN(总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pH值、容重、TOC(总有机碳)、TN和TP(总磷)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较丰富,杉木林土壤真菌生长较旺盛,而灌丛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主要林分土壤养分,从而激发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植被类型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山区耕地破碎化时空演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云路 崔文刚 +2 位作者 陆清平 刘绥华 吴小飘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1-309,共9页
耕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对山区耕地破碎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以期为山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以贵州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景观指数法,结合Fragstats 4.2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在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基础上,分析山区耕地破碎时... 耕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对山区耕地破碎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以期为山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以贵州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景观指数法,结合Fragstats 4.2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在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基础上,分析山区耕地破碎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50 m粒度和600 m幅度是贵州省耕地破碎化分析的最佳尺度;(2)2000-2018年耕地破碎化略有加重,呈现出低破碎在中心,较低破碎环绕,一般和高破碎广泛镶嵌,剧烈破碎填充的分布格局;(3)19 a间,整体以一般和高破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51%以上,剧烈和一般破碎化次之,占32%左右,低破碎化面积最少,为13.69%~14.53%;(4)空间上,贵阳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铜仁市及六盘水市等破碎程度高,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破碎低;(5)时间上,各区域破碎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黔南州和贵阳市破碎化有所降低,其余市(州)耕地破碎化程度仍在增加。综上,山区耕地破碎具有一定的垂直梯度分异;自然条件对山区耕地破碎空间分布有着基础性作用,人类活动是其变化的核心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耕地破碎 时空演化 贵州省
下载PDF
山西榆次不同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鹏飞 王融融 +3 位作者 戴燕燕 李强 马延东 赵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林地(8.10%)、枣树林地(9.94%)、撂荒地(10.70%)、樱桃林地(14.47%)和耕地(14.53%)。各植被下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发育,其中耕地和樱桃林地土壤为轻度干层,撂荒地主要为中度干层,而枣树林地与杨树林地则发育了中重度干层。杨树林地各土层均为无效水,枣树林地以无效水为主,撂荒地以无效水与难效水为主,耕地和樱桃林地受灌溉补给,以难效水与中效水为主。各植被中除杨树林地外,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其中樱桃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水分都在0-3 m内呈递减趋势,3-5 m土壤水分迅速升高。耕地和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后增,均在2-2.5 m深度土层为含水量低值拐点。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在0-3.5 m保持平稳,3.5-5 m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土壤干燥化效应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水分分布模式 山西榆次区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对樱桃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圣杰 陈俊朴 +2 位作者 陈涛 方从刚 黄成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探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以新津县樱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试验,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覆盖(NGC)、野豌豆覆盖(VC)和地布覆盖(GCM)4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 为探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以新津县樱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试验,设置清耕(CK)、自然生草覆盖(NGC)、野豌豆覆盖(VC)和地布覆盖(GCM)4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草覆盖、野豌豆覆盖、地布覆盖和清耕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均以>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5 mm和5~2 mm含量较高。在两个土层中,自然生草覆盖、野豌豆覆盖和地布覆盖与清耕相比,均提高了R_(0.25),MWD,GMD,降低了PAD和E_(lt),同时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有机碳提升效果以自然生草覆盖处理最好,而全氮提升效果以野豌豆覆盖处理最好。综上,覆盖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稳定性 覆盖模式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安 李景吉 +4 位作者 王茂生 张晗 卞梨交 黎文婷 许文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319,329,共8页
为使环境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关系是重要前提。以一江两河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该区1990—2018年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流域、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的权衡关系... 为使环境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关系是重要前提。以一江两河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该区1990—2018年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流域、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土壤保持量和碳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产水量呈减少趋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产水量和碳储量的高值区均分布在流域东部的拉萨河河谷地区。(2)流域尺度下,2010年水源涵养服务与固碳服务间表现出权衡关系,其余年份各服务间均呈现出协同关系;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关系也多为协同关系,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热点制图显示,1990—2018年1类区占比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主要地类为低植被覆盖草地;0类和2类区占比增加,主要地类分别为沙地和高植被覆盖草地;3类区占比有所减少,主要地类为高植被覆盖草地和灌木林。由此可得,研究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各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且随时空变化而发生着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保持 水源涵养 固碳
下载PDF
滨海盐碱地不同改良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小栋 刘绍雄 +3 位作者 孙宇 胡爱双 李凯超 陈亚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为了研究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可持续年限,选择利用“原土直栽绿化综合改良模式”改良的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年限滨海盐碱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全盐含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 为了研究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可持续年限,选择利用“原土直栽绿化综合改良模式”改良的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年限滨海盐碱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全盐含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分析,研究了滨海盐碱地不同改良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改良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随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无明显变化,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升高,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总孔隙度先升高后降低;3个土层化学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盐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体来说,原土改良模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5年达到最优,11年时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上都比未改良的盐碱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原土直栽 不同年限 理化性质
下载PDF
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特征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立平 齐光 +1 位作者 李彦娇 刘文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6,共7页
通过对长武黄土塬区遮雨样地和自然样地3 m深度土壤水标记氘水(D2O),并测定旱作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茎秆水、降水、不同土层土壤水δD和δ18 O值,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明确旱作冬小麦能否利用3 m深度土壤水分,并定量分析其对不同土层土壤水... 通过对长武黄土塬区遮雨样地和自然样地3 m深度土壤水标记氘水(D2O),并测定旱作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茎秆水、降水、不同土层土壤水δD和δ18 O值,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明确旱作冬小麦能否利用3 m深度土壤水分,并定量分析其对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及对降雨量减少的响应。结果表明:(1)旱作冬小麦自开花—灌浆期开始利用3 m深度土壤水分,其对各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强度具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抽穗期至乳熟期,0—50 cm土壤水对冬小麦耗水的贡献率为28.0%~36.7%,50—100 cm土壤水为24.7%~32.3%,100—200 cm土壤水为15.7%~22.3%,200—300 cm土壤水为11.4%~17.4%;300—400 cm土壤水对灌浆期—乳熟期冬小麦耗水贡献率为15.6%~16.6%;(3)降雨量减少没有改变旱作冬小麦对3 m深度土壤水分利用的起始时间,但是提升了其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强度,以满足生育耗水的需求。黄土塬区深层土壤储水对于保障冬小麦水分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中需要做好夏闲期蓄水保墒措施,促使深层土壤水分恢复,保证土壤水库调蓄功能的持续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土壤水分 氢氧同位素 IsoSource模型
下载PDF
基于RWEQ模型修正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胡梦甜 张慧 +4 位作者 高吉喜 仇宽彪 王延松 吕久俊 鞠昌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8-372,F0003,共6页
中国西北部是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提高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精度对精确识别沙化敏感区、科学划定土地沙化敏感性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土地沙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对我国通用的土地... 中国西北部是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提高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精度对精确识别沙化敏感区、科学划定土地沙化敏感性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土地沙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对我国通用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修正,研究了土壤风蚀修正模型中的风力因子、土壤湿度2个因子分别代替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中的大风天数、干燥度指数2个因子的可行性,并采用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与本研究提出的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因子、风力因子分别与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干燥度指数因子、大风天数因子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气象站点分布较少的区域,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和风力因子更能准确地刻画气候干湿状况和大风情况。(2)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大大提高了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精度,可为中国沙化敏感性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因子优化 中国西北部 RWEQ模型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砒砂岩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孙成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董晓宇 台辉 任小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7,共8页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稳定性因素的响应,从人工林结构和功能角度出发,以人工林林分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主体,建立评价体系,结合信息熵理论构建了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最优的是油松纯林,其次是山杏纯林、沙棘纯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2)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土壤理化性质(0.3772)、物种多样性(0.3201)、林分结构(0.3027)。(3)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3263)、林分密度(权重为0.3126)、草本均匀度(权重为0.2507)、草本优势度(权重为0.3454)、土壤容重(权重为0.2518)、凋落物蓄积量(权重为0.2105)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3个一级指标权重数值相对均衡,反映出该地生态治理制约因素均衡,非单一性生态脆弱;油松林整体评价稳定,适宜作为该地植被建设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动态模拟及其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泉立 王庆 +3 位作者 洪亮 杨昆 彭双云 张韶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2021年和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分布进行模拟与预测。进而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尺度上计算2000—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覆盖率(ISC),对滇池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水环境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具有以滇池湖体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显著特征,不透水表面面积增加了286.28 km 2,增长速率为17.9 km 2/年。2006—2009年增长最快为38.8 km 2/年,其覆盖率从2000年的10.16%增加到2016年的20.64%;(2)相比较不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模拟用地变化时的精度有显著提升(Kappa系数提高超过16%,总体精度提高超过26%),可以借以模拟未来不透水表面的扩张情景;(3)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两种尺度下的不透水表面覆盖率都逐年升高,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也逐年增大,若不加以重视,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城镇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不透水表面 分区元胞自动机 水文响应单元 非点源污染风险
下载PDF
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用量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保君 金海刚 +4 位作者 张红梅 沈亚强 陈贵 鲁晨妮 程旺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6,共7页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N M和N H的水稻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田土壤方面,N M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43.16%,30.13%,13.13%和31.86%,22.13%,15.81%;N M的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碳含量较N 0和N L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88.47%,13.99%和37.10%,15.39%。在产量方面,N M的产量最高,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增产51.70%,15.39%,9.4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施用240 kg/hm^(2)纯氮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最佳氮肥调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全量还田 氮肥 植物生长 养分 碳库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镇扩张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晓艳 王诗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7,共8页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2%,城镇扩张的热点区从下游长三角地区的东南部向长三角的中部和北部转移,并逐渐覆盖长三角的大部分地区。(2)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下降了0.27%,其中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均集中在下游长三角地区,而文化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则分布在浙江省与江西省部分地区。(3)城镇扩张进程对长江经济带的文化服务价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的价值量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城镇扩张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面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的特征,在进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中应该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缘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佳 姜洪涛 +2 位作者 周瑞平 武志博 海春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8,共9页
为探索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比垂直和平铺方式布设的4种沙障材料(树枝、棉花秸秆、玉米秸秆和尼龙网)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运用土壤质量指数评价了沙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障区土壤有效氮... 为探索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比垂直和平铺方式布设的4种沙障材料(树枝、棉花秸秆、玉米秸秆和尼龙网)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运用土壤质量指数评价了沙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障区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pH值与对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容重与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氮是监测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指标;(2)沙障区(铺设了44个月)土壤表层0—60 cm的土壤质量平均提高了17.990%,其中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对0—60 cm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最好(提高了30.752%);(3)沙障的平铺布设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比垂直布设好,特别是在0—40 cm土层,沙障平铺布设区土壤质量提高了18.437%,垂直布设区提高了6.725%。因此沙区沙障的布设对土壤性质的改善与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障 布设方式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性质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的汾河上游生态服务价值演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怡帆 师学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2-269,278,共9页
为揭示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确保汾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以汾河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该区域2006年、201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对区域进行了生态系统... 为揭示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确保汾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顺利开展,以汾河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该区域2006年、201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对区域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并从总体格局和单项服务两个角度分析了其演变特征,为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和土地利用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汾河上游地区2006年、2011年、2016年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逐年递减,减少幅度为13.74%。(2)整体ESV分布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现象,山川ESV较高,而各乡镇中心及周边区域形成大范围ESV低值区。单项服务中水文调节功能的贡献率一直居于首位。(3)区域ESV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ESV数值在低值区域聚类较为明显。期间增值热点区和损失冷热点区域分布有显著变化,热点区的聚类主要得益于地方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措施,而冷点区与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小流域 汾河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