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799被引量20084H指数47
期刊致力于报道水文、土壤、地质、植物生理、气象等领域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创新实用的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267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0-1449/S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799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下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响应
1
作者 赵阳 张永娥 +4 位作者 王昭艳 张国军 辛艳 刘冰 魏小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协同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无定河流域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呈锐减趋势(P<0.05),且均在1970年左右发生减少突变;2)流域水沙关系在年际和场次洪水尺度上均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以后,暴雨频发导致流域内侵蚀物源头供应明显增加,流域河道泥沙输送能力小幅提高;3)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对流域水沙锐减影响较大。2000年前后在相似降雨条件下,单位降雨量径流量和单位降雨量输沙量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47%和62%。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与流域径流输沙减少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在提高黄河多沙粗沙区流域下垫面抗侵蚀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入黄泥沙锐减成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极端暴雨 土壤侵蚀 治理成效 黄河
下载PDF
电解质添加对南亚热带赤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肖雁 韦慧 +2 位作者 马占龙 冷暖 邓羽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为探究外源电解质添加对南亚热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砂页岩和花岗岩2种母质发育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以0、0.05、0.10、0.20、0.50和1.00 mol/L的NaCl、KCl、MgCl_(2)、CaCl_(2)溶液为介质,采用Le Bissonnais法的3种方式(快速润... 为探究外源电解质添加对南亚热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砂页岩和花岗岩2种母质发育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以0、0.05、0.10、0.20、0.50和1.00 mol/L的NaCl、KCl、MgCl_(2)、CaCl_(2)溶液为介质,采用Le Bissonnais法的3种方式(快速润湿、慢速润湿和预润湿振荡)对>3.00~5.00 mm的团聚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随着电解质浓度浓度的升高,快速湿润、慢速湿润、预湿润振荡处理下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MWD值在电解质浓度从0增加到0.10 mol/L的过程中快速下降,其后逐渐趋于平缓;2)电解质浓度的增大改变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升高,2种土壤团聚体>3.00~5.00 mm的粒径质量分数均降低;3)在静水条件下,团聚体稳定度在浸没于溶液中前2 min内发生剧烈变化,相较于电解质溶液,团聚体在纯水中更稳定;4)不同破碎机制下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同。消散作用和非均匀膨胀作用下,花岗岩赤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较高,机械破碎作用下相反。从相对消散指数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来看,2种团聚体均对消散作用更加敏感。该结果表明,外源电解质添加会降低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变团聚体粒径分布。浸没于溶液中短时间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发生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电解质 赤红壤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启事
3
作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2018年保持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八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US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征稿启事 第八版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人工防护林林分结构与固碳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美菲 程金花 +2 位作者 师雪淇 史德威 马思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7,共9页
人工植被建设是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CO_(2)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明确三峡库区人工防护林的固碳增汇作用,选取杉木纯林(L1)、马尾松纯林(L2)、针叶混交林(L3)、阔叶混交林(L4)、针阔混交林(L5)5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 人工植被建设是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CO_(2)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明确三峡库区人工防护林的固碳增汇作用,选取杉木纯林(L1)、马尾松纯林(L2)、针叶混交林(L3)、阔叶混交林(L4)、针阔混交林(L5)5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林分蓄积量的生物量模型法,相关分析法对林分空间结构,碳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3种混交林均为中度混交及以上,林分胸径平均大小比数介于0.35~0.65之间,趋于中庸状态,阔叶混交林趋于亚优势生长,L2和L3呈随机分布,L1、L4、L5呈聚集分布;2)5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为0.83~5.25 g/kg,L3和L4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为丰富,碳密度(259.13 t/hm^(2))达全国平均水平,土壤层和植被层在碳库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中,L2和L5林分固碳能力显著,混交林在乔木层和枯落物层固碳方面明显优于纯林;3)土壤层碳密度受土壤密度和黏粒含量的影响,角尺度、聚集指数及大小比数对乔木层碳密度产生影响。研究区5种人工防护林有良好的固碳功能,林分结构对固碳功能具有调控作用。因此,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实现对林地资源的调控,可以充分发挥人工防护林的固碳增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林分结构 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松松 胡斐南 +3 位作者 刘婧芳 郭威震 涂坤 王金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对降雨溅蚀过程的影响,通过调控不同降雨高度,采用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作为降雨材料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随电解质浓度降低,土壤内力先... 为探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对降雨溅蚀过程的影响,通过调控不同降雨高度,采用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作为降雨材料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溅蚀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随电解质浓度降低,土壤内力先急剧增大后保持稳定;团聚体稳定性先急剧降低后保持稳定;土壤总溅蚀量先急剧增大后保持稳定。表明土壤内力作用深刻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和降雨溅蚀。2)在土壤内力作用下大团聚体破碎后形成的≤0.053 mm微团聚体含量最高;且随土壤内力的增大,≤0.053 m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3)随降雨高度增加,外力作用增强,土壤总溅蚀量增加,溅蚀团聚体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总溅蚀量与颗粒间静电斥力表现出良好的指数关系(R^(2)>0.94)。4)当内力作用不变时,不同溅蚀距离处的溅蚀量随溅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溅蚀物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的范围内;不同溅蚀距离内均以≤0.15 mm的土壤团聚体为主。同一距离处,随土壤内力作用的增大,团聚体破碎后释放的微团聚体数量越多,溅蚀量也越大。可见,降雨溅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空间迁移受土壤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溅蚀 土壤团聚体 静电斥力 水蚀 溅蚀距离 粒径分布 迁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编委会
6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榆林市沙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测度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格 张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以榆林市沙地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系统评估2008—2018年榆林市的...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以榆林市沙地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系统评估2008—2018年榆林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及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8—2018年,榆林市能值使用总量从1.97×10^(23)增加到5.33×10^(23) sej,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比为80.49%~85.20%,说明榆林市经济发展主要源于对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自给率达到85%以上,外部输出能值不足,长期来看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环境负载率由11.92%增长到20.53%,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标ESID由253.0下降到163.60,表明榆林市生态经济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系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榆林
下载PDF
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袁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3,共11页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分析Hi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突变特征,基于数据处理系统,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讨论影响Hi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1971—2018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046℃/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每年增加1.18 mm,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年Hi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仅为0.001/a,不过夏季Hi增幅明显;20世纪70—90年代保护区表现出以低湿为主的年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代后气温持续升高,Hi明显增加,表现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2)年Hi在1996年出现由偏干转偏湿的突变,1996—2018年Hi比1971—1995年增加了19.1%。3)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年Hi变化的主导因子(正贡献),日照时间也起着次要作用(负贡献);在季节上影响Hi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正贡献),次要因子有所不同:春、秋2季是日照时间(负贡献)、夏季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冬季是平均气温(负贡献)。1996年转折前后影响年Hi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不过次要因子存在差异,突变前后分别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和日照时间(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湿润指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回归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梦玲 郭建斌 +3 位作者 周金星 王磊 陈霄 闫伟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3,共7页
为减少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及恢复脆弱生态环境,探索最优植被恢复模式,观测油桐疏林地(Ⅰ)、马尾松林地(Ⅱ)、坡耕地(Ⅲ)、荒草地(Ⅳ)、白刺花灌草地(Ⅴ)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2018年的标准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情况,分析产流产... 为减少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及恢复脆弱生态环境,探索最优植被恢复模式,观测油桐疏林地(Ⅰ)、马尾松林地(Ⅱ)、坡耕地(Ⅲ)、荒草地(Ⅳ)、白刺花灌草地(Ⅴ)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2018年的标准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情况,分析产流产沙特征对降雨及植被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事件易引起产流产沙,长历时、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不易引起产流产沙。2)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P)、最大10 min降雨强度(I10)、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60)等降雨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产流产沙量与P相关性显著(P<0.05),但与降雨历时(T)、平均降雨强度(I)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产沙量与产流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3)累积产流量呈Ⅳ>Ⅰ、Ⅴ>Ⅱ>Ⅲ;累积产沙量呈Ⅲ>Ⅰ、Ⅴ>Ⅳ>Ⅱ,其中除Ⅰ与Ⅴ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植被类型间的累积产流产沙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植被类型Ⅰ、Ⅲ、Ⅳ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亟待治理,Ⅱ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产流产沙 丹江口库区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果树遮阴强度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瑞东 毕华兴 +3 位作者 郭孟霞 孙于卜 段航旗 王晶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9,共10页
农林复合是晋西黄土区重要的水保经济林经营方法,苹果大豆间作系统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定量解析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遮阴强度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可以为基于光环境的果农间作系统配置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 农林复合是晋西黄土区重要的水保经济林经营方法,苹果大豆间作系统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定量解析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遮阴强度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可以为基于光环境的果农间作系统配置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工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5年生苹果与大豆的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间作系统中果树遮阴强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大豆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光合有效辐射实测值绘出遮阴强度的单日变化图表和生长期变化图分析出遮阴强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大豆产量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1)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内遮阴强度从果树中心位置向四周递减,树行北侧、南侧平均遮阴强度分别为0. 29和0. 22,果树西侧、东侧平均遮阴强度分别为0. 26和0. 24; 2)间作作物在结荚期、开花期及苗期等不同物候期的日平均遮阴强度分别为0. 28、0. 17和0. 14; 3)试验样区大豆生物量和产量分布也表现为从4角果树位置向试验区中心位置递增,果树遮阴强度与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负相关且结荚期遮阴强度对产量影响最大。为了有效缓解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种间光竞争,大豆应集中种植在间作系统的中心区域,同时苹果树行的北侧和西侧的种植量应略小于苹果树行的南侧和东侧的种植量。此外,在大豆的结荚期可以采用铺设反光膜等增加林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农艺措施来增加大豆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间作系统 光合有效辐射 遮阴强度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11
作者 覃庆锋 陈晨 +1 位作者 曾宪芷 贺佳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52,共8页
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 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宝元 刘刚 +6 位作者 王大安 伍永秋 段兴武 李建伟 沈波 孟令钦 高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 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内梅罗指数法和复合指数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薛志斌 李玲 +1 位作者 张少凯 董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阻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准确的风险评估是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为探讨不同评估方法的差异,选取更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分别使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复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阻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准确的风险评估是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为探讨不同评估方法的差异,选取更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分别使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复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开展评估并对评估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等级不一致的区域有739.12hm2,占研究区的4.36%,该区域的内梅罗指数均比复合等级指数低1个等级,主要原因是数据分布特征与内梅罗指数计算方法的特点,在单因子指数平均值较小,而最大值稍大于分级临界值时,容易降低计算结果,造成某种元素单因子指数大于某个等级,而内梅罗指数却小于该等级,因此可能会降低污染等级,减少污染面积。而复合指数法可以直观得到几种元素复合污染及污染等级,全面反映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推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单因子指数 内梅罗指数 复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GIS的热带县域居民点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优化——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茄欢 李亚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5,共8页
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 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高度集群模式。2)高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点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的居民点集中在高程低于海拔100 m、坡度<6°的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的居民点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 m的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吸引力在2 000 m以内逐级增加,2 000 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的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点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图 居民点 景观格局指数 人居适宜性 空间格局优化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典型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玉贞 阿里木江·卡斯木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而对研究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遥感监测可为荒漠化的防治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以2000—2014年的250 m分辨率MOD13Q1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而对研究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遥感监测可为荒漠化的防治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以2000—2014年的250 m分辨率MOD13Q1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决策树分类进行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和转移面积矩阵。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其荒漠化土地增长量为98 912.26km^2和增长率为0.11%。其中,非荒漠化向荒漠化共转移308 289.73 km^2,大于荒漠化向非荒漠化的转移面积266 497.67 km^2。在空间分布上,中亚荒漠化土地由西南的严重荒漠化向东北的轻度荒漠化逐渐减轻,且向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不断推移;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吐鲁番和柴达木三大盆地中,且以宁夏陕西甘肃北部地区的减少为主。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总荒漠化面积增加,程度趋于严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荒漠化 遥感监测 MODIS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2种草本植物根系对长汀县崩岗洪积扇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何恺文 黄炎和 +5 位作者 蒋芳市 林金石 程子捷 张凯 谢伟昆 黄兆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34,共10页
植被恢复是防治崩岗侵蚀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植物根系对崩岗洪积扇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崩岗洪积扇上种植的深根系巨菌草和浅根系宽叶雀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层取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的密度、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计算土壤蓄... 植被恢复是防治崩岗侵蚀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植物根系对崩岗洪积扇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崩岗洪积扇上种植的深根系巨菌草和浅根系宽叶雀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层取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的密度、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计算土壤蓄水能力,并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长和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巨菌草和宽叶雀稗的各根系特征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巨菌草各根系指标均大于宽叶雀稗;有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密度均小于裸地,植被覆盖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植被根系的土壤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均比裸地高,且与裸地差异显著;在土壤表层,宽叶雀稗增加土壤孔隙性和土壤保水能力大于巨菌草,而在土壤中深层,则巨菌草大于宽叶雀稗;根系改善土壤性质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根长密度和根系总表面积,直径小于0.5 mm的根系是影响土壤水分的最主要因子。研究植物根系对改良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期为崩岗侵蚀防治中植被种类的筛选和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扇 巨菌草 宽叶雀稗 根系 土壤水分
下载PDF
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因子估算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秋霞 张勇 +4 位作者 丁树文 叶馨阳 刘丹露 徐加盼 朱慧鑫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的必要参数,研究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崩岗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采集湖北通城花岗岩典型崩岗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运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分析各层土壤可... 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的必要参数,研究花岗岩崩岗区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崩岗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采集湖北通城花岗岩典型崩岗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运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分析各层土壤可蚀性差异,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验证花岗岩风化土可蚀性K值的有效性及5种估算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土的各层土壤可蚀性差异显著,母质层平均K值最大,是淋溶层的1.20倍,淀积层的1.03倍,且各层土壤的稳定含沙率和各粒径流失量差异显著;诺莫法估算的各层土壤的可蚀性K值与40 min每层土的稳定含沙率之比最接近,诺莫法估算各层土壤可蚀性K值的灵敏度最高,为修正诺莫的1.5倍,EPIC模型法的6倍。因此,针对南方花岗岩风化土可采用诺莫法准确评价土壤可蚀性K值。通过估算崩岗不同层次土壤的可蚀性K值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对针对性地研究崩岗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蚀性因子 估算 诺谟方程 修正诺谟方程 EPIC模型 Shirazi公式法 Torri模型法
下载PDF
不同地下水矿化度条件下柽柳土柱的水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战超 夏江宝 +3 位作者 赵西梅 张国典 李常准 毕玉青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8,共8页
通过探讨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响应规律,为泥质海岸带盐碱土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的栽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栽植3年生柽柳苗木的土壤柱体为研究对象,在1.8 m的地下水水位下,分别模拟设置淡水(0 g/L)、微咸水(3 g/L... 通过探讨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响应规律,为泥质海岸带盐碱土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的栽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栽植3年生柽柳苗木的土壤柱体为研究对象,在1.8 m的地下水水位下,分别模拟设置淡水(0 g/L)、微咸水(3 g/L)、咸水(8 g/L)和盐水(20 g/L)4种地下水矿化度,并以不栽植柽柳的土壤柱体为对照,测定分析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处理的土壤水分、盐分以及溶液绝对浓度等水盐参数。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可显著影响不同剖面的土壤水盐参数。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整个土柱的含水量和含盐量均呈现升高趋势,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柽柳土柱相对含水量均值在4种矿化度下,分别比对照下降24.4%、20.6%、11.3%和4.7%;微咸水、咸水和盐水矿化度下,柽柳土柱的含盐量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6.7%、5.6%和8.7%。不同地下水矿化度条件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升高趋势,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呈下降趋势,土壤盐分则表现为先下降再升高,并在80 cm土壤深度下,盐分达最低值。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有利于盐分随水分向土壤表层迁移。栽植柽柳可显著降低土柱的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但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栽植柽柳对土壤水分的降低作用在减弱,而抑制盐分作用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矿化度 土壤柱体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土壤溶液绝对浓度 柽柳
下载PDF
水利部公布2014年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
19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36,共1页
3月19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公布2014年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北京市密云县,福建省永春县、尤溪县,江西省修水县,河南省新县、西峡县,湖北省保康县、夷陵区,陕西省白河县,甘肃省泾川县等10个... 3月19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公布2014年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北京市密云县,福建省永春县、尤溪县,江西省修水县,河南省新县、西峡县,湖北省保康县、夷陵区,陕西省白河县,甘肃省泾川县等10个县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 北京市密云县 平桥区 白河县 县等 河南省信阳市 泾川 生产建设项目 山西潞安 南水北调中线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后人工恢复植被演替过程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雪成 赵雨森 辛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6,共7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区火烧迹地森林植被人工恢复规律,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后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林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结果表明:火后初期,林分灌木和草本物种数迅速增多,随着火...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区火烧迹地森林植被人工恢复规律,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后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林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结果表明:火后初期,林分灌木和草本物种数迅速增多,随着火后年限的推移,灌木和草本物种数均减少,草本物种数减少较多;乔木和灌木盖度随火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草本盖度呈下降趋势。对物种相似度研究发现,火烧后不同年限样地灌木相似度较大,而草本植物年限相近样地相似度较高,年限相距较大的不同样地相似度较低,而且随着年限的增加,不同样地间的相似度降低。重度火烧后,人工恢复对林分恢复起到加速作用,经研究,火后25年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基本恢复到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人工恢复 演替 火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