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3702被引量20487H指数4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672-5921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5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3,702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执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96-700,共5页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多见于年龄较高的人群,动脉瘤破裂后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介入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动脉瘤在介入治疗后仍有可能复发,甚至复发后破裂出血。利用人工智能对颅内动...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多见于年龄较高的人群,动脉瘤破裂后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介入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动脉瘤在介入治疗后仍有可能复发,甚至复发后破裂出血。利用人工智能对颅内动脉瘤复发概率构建预测模型,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该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动脉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危险因素 复发 预测模型 综述
下载PDF
应用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因果可能性分类系统评价卵圆孔未闭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初步分析
2
作者 董静 郄静媛 马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59-666,共8页
目的初步探索卵圆孔未闭(PFO)相关卒中因果可能性(PASCAL)分类系统在PFO相关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ICVD患者107例,均行... 目的初步探索卵圆孔未闭(PFO)相关卒中因果可能性(PASCAL)分类系统在PFO相关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ICVD患者107例,均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渗盐水发泡试验明确存在PFO相关右向左分流。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饮酒、脑血管病家族史]、心脏病史(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皮质梗死、脑血管病相关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PASCAL分类系统对PFO相关ICVD的判定如下:(1)PFO很可能与ICVD相关为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7分且具备至少一种PFO解剖危险特征;(2)PFO可能与ICVD相关为RoPE评分≥7分或具备至少一种PFO解剖危险特征;(3)PFO与ICVD无关为RoPE评分<7分且缺乏任一种PFO解剖危险特征,其中的PFO解剖危险特征包括大量右向左分流、并发房间隔膨胀瘤。将107例隐源性ICVD患者分为PASCAL很可能组(PFO很可能与ICVD相关)、PASCAL可能组(PFO可能与ICVD相关)、PASCAL无关组(PFO与ICVD无关),PASCAL很可能组与PASCAL可能组统称为PASCAL相关组。分别对PASCAL相关组与PASCAL无关组、PASCAL很可能组与PASCAL可能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以PASCAL很可能相关为因变量,将PASCAL很可能组与PASCAL可能组单因素分析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7例隐源性ICVD患者中,PASCAL相关组患者93例(PASCAL很可能组32例、PASCAL可能组61例),PASCAL无关组患者14例。PASCAL相关组伴有PFO解剖危险特征但RoPE评分<7分者占14.0%(13/93)。(2)与PASCAL无关组比较,PASCAL相关组年龄更小[(37±11)岁比(55±6)岁,t=-5.887]、RoPE评分更高[(7.9±1.6)分比(4.9±1.0)分,t=7.017],高血压病(15/93比9/14)、糖尿病(3/93比4/14)、卒中或TIA(13/93比5/14,χ^(2)=8.547)、吸烟(24/93比10/14,χ^(2)=11.683)、皮质梗死(64/93比14/14,χ^(2)=5.989)比例更低,大量右向左分流比例更高(41/93比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PASCAL可能组比较,PASCAL很可能组高血压病比例更低[3.1%(1/32)比23.0%(14/61),χ^(2)=6.099],大量右向左分流[90.6%(29/32)比19.7%(12/61),χ^(2)=42.866]、房间隔膨胀瘤[25.0%(8/32)比6.6%(4/61)]比例更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PFO很可能与ICVD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病降低了PFO相关ICVD的可能性(OR=0.009,95%CI:0.000~0.166,P=0.020),而大量右向左分流(OR=90.076,95%CI:15.932~509.261,P<0.01)、房间隔膨胀瘤(OR=15.593,95%CI:1.593~152.400,P=0.018)为PFO很可能相关ICVD的危险因素。结论PASCAL分类系统应用于PFO相关ICVD的初步分析提示,PASCAL分类系统不仅弥补了传统RoPE评分对PFO解剖危险特征评估的不足,还可能进一步评价PFO与ICVD的相关程度,可尝试用于筛选PFO相关隐源性ICVD。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类 评价
下载PDF
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申慧鑫 孙蔚 +3 位作者 武霄 宋海庆 陈飞 黄小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2-391,共10页
目的探讨术前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术前炎性反应相关指标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术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管危险因素、术前实验室检测指标、术前炎性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就诊流程时间、脑梗死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等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且临床意义较大的项目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V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26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52例(35.7%),预后不良组274例(64.3%)。(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入院收缩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NIHSS评分均较高[67(58,76)岁比62(54,70)岁,Z=-4.293;153(138,170)mmHg比143(130,160)mmHg,Z=-3.559;17(13,21)分比14(11,18)分,Z=-4.550;17(11,21)分比9(5,14)分,Z=-7.558],男性、饮酒比例均较低[60.2%(165/274)比77.0%(117/152),χ^(2)=12.265;23.4%(64/274)比37.5%(57/152),χ^(2)=9.615],糖尿病、卒中、冠心病比例均较高[33.6%(92/274)比19.7%(30/152),χ^(2)=9.163;34.3%(94/274)比20.4%(31/152),χ^(2)=9.126;28.1%(77/274)比17.1%(26/152),χ^(2)=6.449],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较低[8(7,9)分比9(8,10)分,Z=-9.13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吸烟、入院舒张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急诊快测血糖、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NLR、PLR、SIRI及SII水平均较高,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较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6.3,9.8)mmol/L比6.9(6.0,8.4)mmol/L,Z=-2.904;7.5(6.2,10.6)mmol/L比6.5(5.3,8.3)mmol/L,Z=-5.177;7.4(5.1,9.7)×10^(9)/L比6.5(5.0,8.6)×10^(9)/L,Z=-2.012;29.2(13.0,78.1)mg/L比12.6(7.1,17.7)mg/L,Z=-3.370;1.1(0.5,2.7)mg/L比0.6(0.3,1.7)mg/L,Z=-3.582;6.5(4.0,10.5)比5.1(2.9,7.7),Z=-3.614;185.2(123.1,281.6)比153.8(103.8,217.6),Z=-3.229;2.2(1.3,3.6)比1.7(1.1,3.0),Z=-2.222;1361(758,2401)比1019(535,1746),Z=-3.265;1.1(0.8,1.6)×10^(9)/L比1.4(1.1,1.9)×10^(9)/L,Z=-3.513;0.38(0.28,0.48)×10^(9)/L比0.41(0.32,0.52)×10^(9)/L,Z=-2.334;均P<0.05];白细胞计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的比例较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及肺炎比例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8%(235/274)比93.4%(142/152),χ^(2)=5.627;22.6%(62/274)比2.6%(4/152),χ^(2)=29.857;54.4%(149/274)比28.3%(43/152),χ^(2)=26.881;均P<0.05];两组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流程时间及闭塞血管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卒中(OR=2.302,95%CI:1.350~3.926,P=0.002)、冠心病史(OR=1.902,95%CI:1.072~3.372,P=0.028)、入院收缩压升高(OR=1.016,95%CI:1.006~1.026,P=0.002)、入院NIHSS评分高(OR=1.048,95%CI:1.014~1.083,P=0.006)、术后并发肺炎(OR=2.330,95%CI:3.657~31.741,P<0.01)、术后并发sICH(OR=10.774,95%CI:1.141~5.897,P<0.01)、mTICI分级<2b级(OR=2.594,95%CI:1.014~1.083,P=0.023)、高NLR(OR=1.135,95%CI:1.056~1.219,P=0.001)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SIRI是EVT后90 d预后的保护因素(OR=0.898,95%CI:0.809~0.997,P=0.045)。结论术前高NLR可能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EVT后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术前SIRI水平尚不能用于对EVT后90 d预后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有待于未来扩大样本量以及行多中心前瞻性EVT的炎性反应指标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炎症相关指标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时杰 路智文 +2 位作者 吴一娜 闫亚洲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1-367,共7页
目的 分析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1例,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3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10例)与未破裂组(2... 目的 分析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31例,根据动脉瘤破裂与否,将3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10例)与未破裂组(21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基线资料以及脉络膜前动脉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参数,人口学和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其他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大小、垂直高度、中部直径、载瘤动脉直径、载瘤动脉角度、动脉瘤入射角、纵横比、尺寸比、瓶颈比、凸包表面积、凸包体积、动脉瘤体积、动脉瘤表面积、波动指数、椭圆形指数、非球面指数、子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动脉瘤平均流速、平均壁面剪应力、标准化壁面剪应力、震荡剪切指数及载瘤动脉壁面剪应力。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形态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 (1)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其他动脉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破裂组动脉瘤的纵横比、椭圆形指数、非球面指数、伴有子囊占比均大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7(0.89,1.72)比0.82(0.65,1.16),Z=-2.24,P=0.03;0.18(0.08,0.30)比0.10(0.04,0.16),Z=-1.98,P=0.04;0.21(0.10,0.34)比0.11(0.05,0.19),Z=-2.11,P=0.03;5/10比1/21,P=0.01];余形态学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流动力学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破裂脉络膜前动脉瘤具有高纵横比、高椭圆形指数、高非球面指数、高子囊占比的特征,能否作为脉络膜前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前动脉瘤 形态学 血流动力学 破裂风险
下载PDF
2020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5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15-615,共1页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见下表。
关键词 常用词汇 英文缩写 缩略语 全称
下载PDF
手术切除婴幼儿颅内A2段巨大动脉瘤合并血管畸形一例
6
作者 彭成福 雷剑伟 +1 位作者 陈志华 朱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0-162,共3页
颅内动脉瘤合并血管畸形临床上较为罕见,开颅手术切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有颅内出血的此类疾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防止其再次出血尤为重要。当患儿为婴幼儿时,手术难度及诊治难度均大大增加。作者总结了1例婴幼儿... 颅内动脉瘤合并血管畸形临床上较为罕见,开颅手术切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已有颅内出血的此类疾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防止其再次出血尤为重要。当患儿为婴幼儿时,手术难度及诊治难度均大大增加。作者总结了1例婴幼儿颅内大脑前动脉A2段巨大动脉瘤合并血管畸形患儿的病史、影像学表现及详细手术切除病灶的经过等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了该疾病的诊治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脑出血 婴幼儿 颅内巨大动脉瘤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脑血管病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石海艳 董静 +1 位作者 陈飞 薛素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53-558,共6页
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直接口服抗凝药,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 新型口服抗凝药又称直接口服抗凝药,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相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预防,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更高,成为目前抗凝领域研究的热点。在隐源性卒中、颈部动脉夹层、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进展性卒中和高危非致残性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尽管支持应用抗凝的证据强弱不等,但是鉴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拥有更高的安全性,相关探索性研究不断出现。该文对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脑血管病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展开阐述,探讨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心房颤动 卒中 颈部动脉夹层 静脉血栓形成 综述
下载PDF
中国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文献评价与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冯瑶 李龙 +1 位作者 宋刚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6-320,共5页
目的基于已发表的中文文献,探讨国内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VAS)的发展及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对VAS进行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 目的基于已发表的中文文献,探讨国内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VAS)的发展及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对VAS进行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行文献阅读及筛选,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资料核对。通过分析VAS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科室分布、麻醉方式、支架使用、手术疗效、临床转归、并发症、用药及再狭窄随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共检索相关文献1429篇,最后纳入178篇,总体质量较低,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篇(≤2分),前瞻性研究7篇(≤4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报告169篇。(2)VAS患者共8540例,由25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参与完成,涉及神经疾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病科、神经科)、介入科、心内科、血管外科及未及科室名称者,其中神经疾病科完成VAS治疗占70.2%(5995/8540)。(3)报道麻醉方式的文献131篇(5950例),其中局部麻醉占78.7%(4680例),全身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占18.3%(1090例),单纯全身麻醉占3.0%(180例)。(4)正确描述支架具体类型及数量的文献共26篇(965例),支架数量1015枚,居前三位者分别为Genesis支架227枚、Apollo支架179枚、Firebird支架118枚。(5)报道手术及其是否成功的文献166篇(7905例),报道临床症状的文献67篇(2418例),手术成功率99.7%(7882例),症状改善率93.8%(2269例)。(6)报道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文献9篇(3853例),发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15例,发生率为5.6%。(7)随访≥100例且随访时间>1年的文献共8篇(1693例),再狭窄发生率为25.4%(430例)。结论我国VAS技术应用已较普遍,但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院完成VAS治疗,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应立足于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在我国VAS的导向方面,有待严谨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置入术 文献评价
下载PDF
Sofia远端通路导管在急性前循环动脉闭塞取栓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韩宗利 杜艳丽 +2 位作者 万仁宽 苏海波 齐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6FSofia取栓装置治疗颅内动脉闭塞所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fia导管取栓(或)联合支架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动脉闭塞患者14例,其中单纯抽吸取栓患者10... 目的探讨应用6FSofia取栓装置治疗颅内动脉闭塞所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fia导管取栓(或)联合支架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动脉闭塞患者14例,其中单纯抽吸取栓患者10例,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患者4例。分析1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及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抽吸导管目标血管到位、闭塞血管再通及术后1周NIHSS评分及抽吸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目标评估治疗的有效性。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标准评估血管开通程度(mTICI0~2a级为闭塞血管未开通,2b^3级为成功再通)。结果所有病例中抽吸导管均能顺利到达病变目标血管,闭塞血管总有效开通占比为13/14。10例单纯抽吸患者闭塞血管均成功开通,其中mTICI2b级2例,mTICI3级8例;4例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患者中,3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其中mTICI2b级1例,mTICI3级2例。单纯抽吸和抽吸联合支架取栓的平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分别为(34±10)min和(57±9)min。术后2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12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平均为(4.6±2.3)分,较术前明显下降[(15.5±6.1)分;Z=-3.061,P=0.002]。除1例发生血栓远端移位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抽吸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6FSofia抽吸导管有很好的血管通过性,使用6FSofia抽吸取栓术后1周效果较好,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尚需更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取栓装置
下载PDF
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对胼周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翟晓东 李传捷 +2 位作者 于嘉兴 任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5-230,共6页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瘤(PAAs)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AAs患者40例,于术前经全脑血管DSA确诊。根据PAAs是否破裂,将40例患者分为破裂组...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瘤(PAAs)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AAs患者40例,于术前经全脑血管DSA确诊。根据PAAs是否破裂,将40例患者分为破裂组(22例,共2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8例,共23个动脉瘤)。采用二维或三维旋转造影的动脉瘤数数据计算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的直径、高度、宽度、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以及流入角度等,并进一步计算每个动脉瘤的纵横比、尺寸比和长宽比(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宽度)。纵横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和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计算,尺寸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动脉瘤直径/载瘤动脉直径计算。比较两组PAAs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男性、多发动脉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比例、长宽比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9%(20/22)比39.1%(9/23),χ~2=8.01;(1.35±0.36)比(1.01±0.22),t=-3.85;均P <0.01];两组动脉瘤直径、高度、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纵横比、入射角度、瘤颈、尺寸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 45个动脉瘤中,A3前段分叉处动脉瘤比例为53.3%(24个),其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3前段分叉动脉瘤数比例分别为68.2%(15/22)和39.1%(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1)。(4) 45个PAAs长宽比均值为1.18,以此为界定值将长宽比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以PAAs破裂为因变量,将形态学参数的单因素分析中长宽比(>1.18)、不规则动脉瘤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宽比值> 1.18(OR=1.84,95%CI:1.42~28.11,P=0.016)、不规则动脉瘤(OR=2.06,95%CI:1.66~37.11,P=0.009)为PAAs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As的高长宽比值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提示PAAs的易破裂倾向,临床中应注重对PAAs形态学参数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胼周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形态学参数
下载PDF
近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惠文 吴川杰 +4 位作者 赵文博 梁宏艳 李明 朱尚明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3-361,共9页
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国家和作者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主题检索Web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自2008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 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国家和作者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主题检索Web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自2008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5.3开展科学计量学分析,采用共被引分析和合作网络分析方法。按照每个聚类中所包含参考文献数量编号,使用时间线视图展示聚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并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使用被引次数、突现值和中介中心性等3个指标检测不同聚类中的重要文献。结果共检索文献52966篇,去重后剩余文献52483篇及其参考文献1156488篇。共现分析发现近10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相关文献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德国,其中美国的中介中心性值(0.12)最高。中国发文量位居第2位,但是中介中心性值(0.01)较低。在发文量超过100篇的8名作者中,有7名来自美国,而中国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在全球排名第14位。在文献共被引分析中,共形成10个聚类,0至9依次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疑似卒中(急救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静脉溶栓、颈动脉狭窄、炎性反应、口服抗凝药、脑静脉血栓形成和基于半暗带的MRI,而高被引文献、高突现值文献以及高中介中心性值文献主要集中在静脉溶栓和疑似卒中(急救评估)两个聚类。结论近10年全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在国家和作者发文量排名中比较靠前,但是影响力较弱,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静脉溶栓、疑似卒中(急诊评估)、口服抗凝药、炎性反应、颈动脉狭窄、脑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缺血半暗带的MRI诊断等,其中静脉溶栓和疑似卒中(急诊评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疑似卒中(急诊评估)相关研究中又以对机械取栓疗效评价的临床试验为主,机械取栓及其时间窗研究成为近几年AIS血管再通治疗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计量学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LVIS Jr与Atla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疗效比较
12
作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60-560,共1页
美国Pittsburgh大学医学中心的Gross等报道了LVIS Jr与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试验结果。研究者们检索该中心血管内治疗数据库中,经LVIS Jr或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资料。评估人口统计学数据、动脉瘤信... 美国Pittsburgh大学医学中心的Gross等报道了LVIS Jr与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试验结果。研究者们检索该中心血管内治疗数据库中,经LVIS Jr或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资料。评估人口统计学数据、动脉瘤信息、治疗技术、围手术期和器械相关并发症以及初始和随访血管造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动脉瘤 ATLAS 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疗效 大学医学中心 人口统计学
下载PDF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脑血管病患病率及分类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海涛 高励 +2 位作者 龙尕 刘艳 柳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调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同年龄人群卒中分类,为该地区有针对性防治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整群、分层抽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甘孜、理塘、巴塘、康定5个县居民和农牧民1万名,... 目的调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同年龄人群卒中分类,为该地区有针对性防治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整群、分层抽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甘孜、理塘、巴塘、康定5个县居民和农牧民1万名,采用问卷方式收集人口学特征、卒中、高血压病等信息,纳入有效问卷完成者9 186名,按年龄段分为18~29、~39、~49、~59、≥60岁5组,每组纳入调查对象分别为2 492、2 356、2 161、943、1 234名。卒中分类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间患病率差异采取χ~2检验。结果 9 186名调查对象中,男4 602名,占50.1%;女4 584名,占49.9%。卒中患者174例,患病率为1.89%,由小到大5个年龄组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08%(2/2 492)、0.68%(16/2 356)、1.39%(30/2 161)、2.65%(25/943)和8.18%(101/1 234),不同年龄段脑血管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72,P<0.01)。卒中分类中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44.2%(77例)、43.7%(76例)、7.5%(13例)、4.6%(8例),以上卒中类型中高血压病患病率分别为77.9%(60/77)、94.7%(72/76)、7/13和5/8。结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脑血管病患病高,并且出血性卒中明显高发,其高血压病患病率也最高,提示高血压病是当地出血性卒中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当地卒中发病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卒中健康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患病率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力泳 李桂林 +3 位作者 何川 叶明 李萌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吲哚氰绿荧光显影 瘘口位置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换 郝赤子 +1 位作者 郑俊 廖维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A型肉毒素结合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两组病... 目的系统评价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A型肉毒素结合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两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1日。由至少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356篇,最终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改良Jadad评分显示9篇文献在4分以上,属高质量文献。11篇文献共含614例患者,其中肉毒素治疗组316例,对照组2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肉毒素治疗组在Fugl-Meyer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94,95%CI:0.75~1.12]、改良Ashworth评分(SMD=-1.59,95%CI:-1.78^-1.40)及改良Barthel指数(SMD=0.86,95%CI:0.65~1.08)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RR=1.06,95%CI:0.78~1.45)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肉紧张状态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痉挛 A型肉毒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茅磊 赵鑫 +4 位作者 杭春华 吴伟 纪祥军 王笑亮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60-464,488,共6页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6个动脉瘤)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MDU 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6个动脉瘤)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MDU 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9例;处理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变化;同时将调整动脉瘤夹后的血流速度和PI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患者相比,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DSA复查。结果 (1)术中MDU监测显示,1例动脉瘤夹闭后分支血管闭塞,4例血管狭窄。对这5例患者调整了动脉瘤夹,MDU血流信号均恢复正常。5例患者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分别为(19.8±5.3)cm/s和(51.0±12.0)cm/s,舒张期末流速(EDV)分别为(1.2±0.4)cm/s和(20.2±7.4)cm/s,平均流速(MV)分别为(3.6±1.5)cm/s和(26.2±8.3)cm/s,PI分别为(5.06±1.08)和(0.95±0.15),调整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调整动脉瘤夹5例与未进行动脉瘤夹调整的9例患者相比,调整后与未调整的PSV分别为(51.0±12.0)cm/s和(43.2±14.0)cm/s,EDV分别为(20.2±7.4)cm/s和(19.4±9.9)cm/s,MV分别为(26.2±8.3)cm/s和(26.0±10.8)cm/s,PI分别为(0.95±0.15)和(0.94±0.22),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3)术后头部CT显示一例无脑梗死。术后1周CTA或DS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保留良好、通畅,动脉瘤消失。结论 MDU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动脉瘤夹闭术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
下载PDF
中颅窝外侧三角:开颅手术暴露颌内动脉新技术及其手术解剖
17
作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71-371,共1页
由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难以定位颌内动脉(IMA),因此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时很难取用该动脉作为供血动脉。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Feng等报道了通过中颅窝暴露IMA简单而安全的方法。他们解剖了10个头颅标本,经翼点开颅后,分两步打开外侧... 由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难以定位颌内动脉(IMA),因此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时很难取用该动脉作为供血动脉。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Feng等报道了通过中颅窝暴露IMA简单而安全的方法。他们解剖了10个头颅标本,经翼点开颅后,分两步打开外侧三角。第一步:磨除前外侧三角颅骨到达棘孔,然后通过脑膜中动脉分离翼外肌,定位IMA近端;第二步,接着第一步向前磨出一骨槽,顺着近端找到IMA的主干。测量切除的颅骨、中颅窝到IMA的深度以及IMA暴露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内动脉 中颅窝 动脉旁路移植 头颅标本 开颅手术 棘孔 近端 脑膜中动脉 翼外肌 手术解剖
下载PDF
音频训练对卒中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晶晶 陈长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Tomatis音频训练对卒中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唐山市工人医院康复分院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音乐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音乐训练,给予对照组患者Tomatis常规... 目的探讨Tomatis音频训练对卒中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唐山市工人医院康复分院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音乐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音乐训练,给予对照组患者Tomatis常规音乐训练(无音频处理的常规频率音乐),给予音乐组患者Tomatis音频训练。两组同时进行训练,1次/d,60-90 min/次,共训练两个周期,其中第1周期为14 d,第2周期为10 d,两个周期间隔30 d,共54 d。音乐训练前后采用执行缺陷综合征行为学评价(BADS)系统对执行功能评测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训练后音乐组BADS的6个子项目: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布图测验、修订六元素测验及总标准分中位数分别为2.0(1.2,2.7)、2.0(1.0,2.0)、2.0(1.0,2.0)、2.0(1.0,2.0)、2.0(2.0,2.0)、2.0(2.0,3.0)和11.0(11.0,12.0),与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0(1.0,2.0)、1.0(1.0,2.0)、1.0(1.0,2.0)、1.0(1.0,2.0)、1.0(1.0,2.0)、1.0(1.0,1.0)和8.0(8.0,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omatis音频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执行功能障碍 康复 Tomatis音频训练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然 华扬 +2 位作者 王力力 段春 凌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2,133,共6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 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左夏林 侯清华 +1 位作者 李昕雨 徐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39-542,共4页
大脑局部梗死的损伤并不局限在梗死病灶及其周围组织,远离原发病灶的部位也会出现功能异常。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部位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神经轴突变性、神经递质调节失衡、炎性反应、神经毒性物质产生、神经营养障碍以及... 大脑局部梗死的损伤并不局限在梗死病灶及其周围组织,远离原发病灶的部位也会出现功能异常。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部位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神经轴突变性、神经递质调节失衡、炎性反应、神经毒性物质产生、神经营养障碍以及自噬激活等有关。由于大脑局部梗死后继发远隔损害具有延后性,针对远隔部位的治疗可能延长大脑梗死治疗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损害 机制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