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钢铁研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516被引量20930H指数37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反映钢铁工业科技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应用的情况。读者对象主要是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从事冶金科研、开发、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人员。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096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133/TF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5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第二届青年编委会(按姓氏拼音排序)
1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原文传递
碳钢/不锈钢液固浇铸复合界面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开斌 李根 +3 位作者 董延楠 郑震 杨岩 张家泉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界面特性对于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基于碳钢/不锈钢液-固复合新材料与工艺开发需要,对Q235/304液-固浇铸复合工艺进行了凝固模拟分析,并利用浇铸实验与剪切实验研究了液-固复合界面的组织与成分变化行为及其... 界面特性对于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基于碳钢/不锈钢液-固复合新材料与工艺开发需要,对Q235/304液-固浇铸复合工艺进行了凝固模拟分析,并利用浇铸实验与剪切实验研究了液-固复合界面的组织与成分变化行为及其对后续轧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锈钢基板结合面凹槽化预处理有助于提高整体浇铸复合效果;实现有效冶金复合的温度与界面重要条件则为较高的碳钢过热钢液与不锈钢基板预热温度。其中,液-固复合工艺实现2钢种界面冶金复合的主要特征是:基板界面侧产生有一定厚度的重熔层;复合界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合金元素扩散层。据此,获得的液-固复合界面热轧态剪切强度达400 MPa以上,远高于国标210 MPa的门槛值,有望更好地提高这类双金属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不锈钢 液-固复合 凝固模拟 界面形貌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CaF_(2)-CaO-Al_(2)O_(3)-MgO电渣渣壳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3
作者 孟一帆 王震 +2 位作者 张蕊 闵义 刘承军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共7页
为进一步明晰电渣渣壳凝固过程,结合H13钢固定式结晶器电渣重熔工艺,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解析了工业CaF_(2)-CaO-Al_(2)O_(3)-MgO电渣渣壳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受电渣凝固过程相析出行为和渣壳径向传热行为的共同控制,从外(... 为进一步明晰电渣渣壳凝固过程,结合H13钢固定式结晶器电渣重熔工艺,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解析了工业CaF_(2)-CaO-Al_(2)O_(3)-MgO电渣渣壳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受电渣凝固过程相析出行为和渣壳径向传热行为的共同控制,从外(结晶器侧)到内(电渣锭侧),电渣依次生成激冷层、柱状晶区、细小等轴晶区、粗大等轴晶区和二次凝固区5层结构,其中激冷层由玻璃相和CaF_(2)相组成,柱状晶区、等轴晶区和二次凝固区均由CaF_(2)、CaO·2Al_(2)O_(3)和MgO·Al_(2)O_(3)三相组成;从激冷层到粗大等轴晶区,CaF_(2)相比例降低,MgO·Al_(2)O_(3)相比例升高,从粗大等轴晶区到二次凝固区,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结果对于优化电渣成分和电渣重熔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渣重熔 渣壳 结构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时效对GH4090合金弹簧丝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丙爽 张喆 陈旭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为制备高强度耐高温的高温合金弹簧,以固溶冷拉的GH4090高温合金弹簧丝为母材,在550~750℃范围内进行了时效处理。研究了时效工艺对GH4090高温合金弹簧丝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分析了γ′强化相对其纯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时... 为制备高强度耐高温的高温合金弹簧,以固溶冷拉的GH4090高温合金弹簧丝为母材,在550~750℃范围内进行了时效处理。研究了时效工艺对GH4090高温合金弹簧丝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分析了γ′强化相对其纯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时效温度在650℃以下时,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γ′相的含量增加,但尺寸变化不大,室温抗扭强度提升。当时效温度大于650℃时,γ′相明显粗化,体积分数降低,室温抗扭强度逐渐下降。另外,二阶时效处理可以获得更细化和更高体积分数的γ′相、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抗扭强度与硬度。650℃×8 h(50℃/h速率冷却)+550℃×8 h (空冷)的二阶时效工艺可以合理有效地调控微观组织结构,使GH4090合金弹簧丝表现出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室温抗扭强度达到1 373.4 MPa,并且在500℃的测试温度下保持较高抗扭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弹簧丝 时效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稀土La对Ferrium S53超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慧书 李吉航 +2 位作者 战东平 岳莹莹 余珊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9-1578,共10页
Ferrium S53钢作为第3代超高强度不锈钢的典型代表,是海洋环境下耐腐蚀起落架用钢的候选材料之一。稀土是有效的钢液净化剂和提高超高强度钢韧性的重要元素。因此,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无La和微量稀土La处理的Ferrium S53钢,通过光学显... Ferrium S53钢作为第3代超高强度不锈钢的典型代表,是海洋环境下耐腐蚀起落架用钢的候选材料之一。稀土是有效的钢液净化剂和提高超高强度钢韧性的重要元素。因此,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无La和微量稀土La处理的Ferrium S53钢,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金属摆锤冲击试验机和万能拉伸试验机对Ferrium S53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rrium S53钢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3%的La后,S质量分数降低至0.0060%;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变性为La_(2)O_(2)S和LaAlO_(3)等稀土复合夹杂物,这种夹杂物的变性同步提升了实验钢的强度和塑性,抗拉强度由(1975±16.6)MPa提升至(2029±4.8)MPa;塑性由10.77%±0.07%提升至13.76%±0.42%。最后,通过热力学计算进一步解释了稀土La处理钢中夹杂物的生成稳定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La 超高强度钢 Ferrium S53 塑性 晶粒细化
原文传递
V微合金钢高温流变应力本构模型
6
作者 姜淇铭 李鑫 +2 位作者 李韶文 曹光明 刘振宇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6-1374,共9页
利用DIL805A/D变形热膨胀相变仪,设计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获得了V微合金化实验钢在变形温度1 150~950℃和应变速率1~0.01 s~(-1)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了变形条件对峰值应力/应变等动态再结晶特征值的影响,并基于唯象型本构关系建... 利用DIL805A/D变形热膨胀相变仪,设计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获得了V微合金化实验钢在变形温度1 150~950℃和应变速率1~0.01 s~(-1)内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了变形条件对峰值应力/应变等动态再结晶特征值的影响,并基于唯象型本构关系建立了3种高温流变应力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应变补偿Arrhenius模型和周纪华-管克智模型,Cingara-Ebrahimi模型的精度最高,能够准确预测实验钢在不同变形条件下流变应力,对实际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微合金钢 动态再结晶 本构关系 流变应力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C含量对Fe-30Mn-11Al-xC钢组织及热变形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张婧 王存宇 +3 位作者 熊敏 王辉 高梓原 曹文全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7-1526,共10页
研究了C质量分数为0.6%~1.5%时Fe-30Mn-11Al-xC钢的微观组织,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850~1150℃、0.1 s^(-1)条件下试验钢的热变形行为和再结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增加扩大奥氏体相区并促进κ-碳化物析出行为,试验钢... 研究了C质量分数为0.6%~1.5%时Fe-30Mn-11Al-xC钢的微观组织,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850~1150℃、0.1 s^(-1)条件下试验钢的热变形行为和再结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增加扩大奥氏体相区并促进κ-碳化物析出行为,试验钢组织逐渐由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转变为奥氏体+κ碳化物;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使试验钢硬度和热变形抗力随C含量增加而增加,且固溶强化效果要高于析出强化;试验钢中κ-碳化物和B2相析出抑制了奥氏体相的再结晶行为,使得高C含量下的再结晶程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含量 FeMnAlC钢 动态再结晶 热变形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配分工艺对中碳Ti-Mo高强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官计生 刘曼 徐光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2-678,共7页
采用盐浴实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实验和磨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配分工艺对中碳Ti-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配分工艺处理下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主要由回火马氏体、渗碳体、(Ti,Mo)C粒子组成。随着配... 采用盐浴实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实验和磨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配分工艺对中碳Ti-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配分工艺处理下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主要由回火马氏体、渗碳体、(Ti,Mo)C粒子组成。随着配分时间的延长和配分温度的升高,板条马氏体数量减少,马氏体板条厚度增加,边界钝化。此外,随着配分温度从310℃提高至400℃,抗拉强度、硬度和低温冲击韧性同时下降,分别降低约250 MPa、56HV和15 J。最后,M_(s)以下温度配分(310℃)试样的耐磨损性能明显优于M_(s)以上温度配分(400℃)试样。M_(s)以下温度配分试样磨损表面形貌以塑性变形为主,M_(s)以上温度配分试样磨损表面以犁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分 Q&P钢 磨损性能 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碳含量和晶粒尺寸对高碳钢表面脱碳类型和深度的影响
9
作者 王欢 黄博远 +3 位作者 刘哲铭 张成成 张朝磊 吴裕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693,共7页
硬线在加热、轧制等过程中会发生表面脱碳,严重影响工件的性能。通过等温加热实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和碳含量对硬线60、70和82B钢表面脱碳层类型和深度的影响,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弹簧钢60Si2MnA表面脱碳类型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 硬线在加热、轧制等过程中会发生表面脱碳,严重影响工件的性能。通过等温加热实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和碳含量对硬线60、70和82B钢表面脱碳层类型和深度的影响,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弹簧钢60Si2MnA表面脱碳类型和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90 min后,60钢在700~750℃时仅存在完全脱碳层,在850~900℃时仅存在部分脱碳层,其完全脱碳层深度随温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部分脱碳层则相反。70钢仅在850~900℃时存在部分脱碳层。82B钢的脱碳层深度随着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至消失,然后又逐渐增加。硬线在碳含量处于γ单相区时主要发生部分脱碳,且深度随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碳含量处于α+γ两相区时主要发生完全脱碳,且深度随着碳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弹簧钢60Si2MnA的完全脱碳层深度随着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增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线 表面脱碳 脱碳类型 碳含量 晶粒尺寸
原文传递
核电用CF8A不锈钢大型铸件表面探伤缺陷的成因及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启明 成国光 +2 位作者 李璟宇 窦文哲 胡学文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1-879,共9页
CF8A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强韧性等优点,被用于铸造压水堆核电站主回路系统中循环泵的泵体,但铸件常出现表面探伤不合问题。通过对铸件表面探伤不合区域取样,并跟踪冶炼全流程取样,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观察缺陷类型和夹杂物演... CF8A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强韧性等优点,被用于铸造压水堆核电站主回路系统中循环泵的泵体,但铸件常出现表面探伤不合问题。通过对铸件表面探伤不合区域取样,并跟踪冶炼全流程取样,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观察缺陷类型和夹杂物演变行为;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研究缺陷成因及控制方法。CF8A不锈钢冶炼过程中,AOD出钢前夹杂物主要为尖晶石;Ca处理后夹杂物主要为液态或双相CaO-Al_(2)O_(3)-MgO(-SiO_(2))夹杂;浇钢结束前,钢液中出现尖晶石和氧化铝夹杂;凝固过程中富氧化铝夹杂在铸件表面聚合造成铸件表面探伤不合。因此,控制钢液中Al元素的质量分数在0.01%左右,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在20×10^(-6)~30×10^(-6)左右,合理控制炉渣中SiO_(2)和Al_(2)O_(3)的含量,可以减少氧化铝类夹杂的生成,提高铸件表面探伤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8A不锈钢 铸件 表面探伤 夹杂物
原文传递
以钢包模型为例探讨科氏力对钢包浇注过程数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雯聃 唐海燕 牛亮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3-374,共12页
流体会受到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科氏力作用,而冶金领域绝大多数的流体数模中并未考虑科氏力。科氏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一种简单的、已验证过的钢包模型对科氏力的作用效果... 流体会受到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科氏力作用,而冶金领域绝大多数的流体数模中并未考虑科氏力。科氏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一种简单的、已验证过的钢包模型对科氏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加载不同科氏力的模拟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解析科氏力在整个浇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科氏力的作用效果受到物理量性质、环境混乱度、纬度、空间条件的影响。因此,在模拟计算中应基于实际情况考虑科氏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科氏力 VOF模型 角速度 旋涡 纬度
原文传递
《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第一届青年编委会
12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原文传递
高炉喷吹生物炭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郑伟成 XU Chunbao Charles +3 位作者 魏汝飞 钱立新 龙红明 李家新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高炉喷煤可以降低焦比,但同时加剧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可以替代煤粉的新型燃料,如生物炭、兰炭、城市有机废物等,其中生物质因其来源丰富、环境友好而受到广泛关注。生物炭中的碳含量与煤相近,具备替代煤粉用于高炉... 高炉喷煤可以降低焦比,但同时加剧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可以替代煤粉的新型燃料,如生物炭、兰炭、城市有机废物等,其中生物质因其来源丰富、环境友好而受到广泛关注。生物炭中的碳含量与煤相近,具备替代煤粉用于高炉喷吹的基本条件。对高炉喷煤技术、生物炭的制备和高炉喷吹生物炭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热值、燃烧特性等指标与煤粉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生物炭替代煤粉用于高炉喷吹的技术可行性,并对下一步实施高炉喷吹生物炭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喷煤 生物炭 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
原文传递
钒钛磁铁矿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14
作者 欧杨 孙永升 +1 位作者 余建文 李艳军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7-278,共12页
钒钛磁铁矿作为一种富含铁、钒、钛的特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高。从钒钛磁铁矿的选矿富集和钒钛磁铁精矿的冶金分离层面,论述了钒钛磁铁矿的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在选矿富集方面,开发新型选矿设备和药剂、优化选矿工艺,能够获得合格的... 钒钛磁铁矿作为一种富含铁、钒、钛的特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高。从钒钛磁铁矿的选矿富集和钒钛磁铁精矿的冶金分离层面,论述了钒钛磁铁矿的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在选矿富集方面,开发新型选矿设备和药剂、优化选矿工艺,能够获得合格的钒钛磁铁精矿,并阐述了选矿指标难以进一步提高的原因。在冶金分离方面,通过分析对比各工艺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解释了各类非高炉工艺无法推行工业化生产的原因,并提出流态化预还原-电炉熔分法是未来实现钒钛磁铁精矿高效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加工利用 选矿富集 冶炼分离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Cr和Al加速亚共析钢层状渗碳体球化的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植甄 张晖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4-198,共5页
根据亚共析精冲钢的实际生产情况并结合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发现添加Al的质量分数为0.08%或Cr的质量分数为0.25%时均可加速热轧亚共析钢中层状渗碳体的球化速度。利用内耗技术研究了Cr元素、Al元素对渗碳体球化退火影响的机理。研究... 根据亚共析精冲钢的实际生产情况并结合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发现添加Al的质量分数为0.08%或Cr的质量分数为0.25%时均可加速热轧亚共析钢中层状渗碳体的球化速度。利用内耗技术研究了Cr元素、Al元素对渗碳体球化退火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Cr可降低C原子的扩散激活能,加速C原子扩散速度从而提高球化效率。Al则主要通过钉扎作用细化渗碳体片层间距,实现球状渗碳体尺寸细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体球化 亚共析钢 内耗 扩散激活能
原文传递
电渣重熔过程夹杂物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瑞婷 李光强 +2 位作者 王强 刘昱 李宝宽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2,共9页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三维瞬态数学模型研究电渣重熔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运动行为,并考虑重力、浮力、阻力、升力、附加质量力以及独特的电磁压力对夹杂物运动轨迹方程的影响。电磁压力是由于非金属夹杂物与钢液之间巨大的电导率...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三维瞬态数学模型研究电渣重熔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运动行为,并考虑重力、浮力、阻力、升力、附加质量力以及独特的电磁压力对夹杂物运动轨迹方程的影响。电磁压力是由于非金属夹杂物与钢液之间巨大的电导率差而产生的,该力可使非金属夹杂物向壁面定向运动,从而促进夹杂物去除。考察了5种粒径的夹杂物在电流强度为1 200、1 500和1 800A时的运动行为和去除率,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超过90%的夹杂物在渣池与空气接触面和渣池与结晶器侧壁接触面上被捕获,剩余夹杂物仍随熔渣运动,不到4%的夹杂物会穿过渣金界面进入钢锭中。直径大的夹杂物去除率大于直径小的夹杂物。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不同粒径夹杂物的去除率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渣重熔 数值模拟 夹杂物 电流强度 粒径
原文传递
《物理测试》征稿启事
17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42-642,共1页
本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是金属材料检测领域重要的专业技术刊物,也是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的网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本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是金属材料检测领域重要的专业技术刊物,也是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的网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收录,其影响因子正逐年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测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专业技术 材料检测 综合评价 学术期刊
原文传递
冷轧镀锌板典型表面质量缺陷成因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6
18
作者 田亚强 王安东 +3 位作者 宋进英 郑小平 赵定国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2-316,共5页
采用SEM、EDS等试验手段,研究了冷轧镀锌板典型的表面质量缺陷形貌及缺陷部位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油脂类物质残留可导致冷轧镀锌板表面漏镀缺陷,氧化铁颗粒压入引起表面黑点缺陷,机械划伤可造成表面线状缺陷,保护渣卷入致使镀锌板... 采用SEM、EDS等试验手段,研究了冷轧镀锌板典型的表面质量缺陷形貌及缺陷部位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油脂类物质残留可导致冷轧镀锌板表面漏镀缺陷,氧化铁颗粒压入引起表面黑点缺陷,机械划伤可造成表面线状缺陷,保护渣卷入致使镀锌板表面出现孔洞缺陷。阐述了镀锌板各类表面缺陷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缺陷的控制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锌板 漏镀缺陷 黑点缺陷 线状缺陷 孔洞缺陷
原文传递
矿用耐磨钢球冲击疲劳强度偏低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吉光 高秀华 +1 位作者 龙金花 袁敏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0-505,共6页
通过宏观形貌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手段对落球疲劳试验时耐磨钢球冲击疲劳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口平直较规则,无明显塑性变形;裂纹源处呈现"冰糖块"形貌,且部分晶粒尺寸超过100μm... 通过宏观形貌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手段对落球疲劳试验时耐磨钢球冲击疲劳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口平直较规则,无明显塑性变形;裂纹源处呈现"冰糖块"形貌,且部分晶粒尺寸超过100μm,为典型的沿晶界脆性断裂;断口附近存在少量的屈氏体组织,且沿着原奥氏体晶界分布;钢球近表面到断口处的晶粒尺寸明显不均匀,而且断口附近的晶粒较粗大。结合钢球生产工艺分析可知,钢球冲击疲劳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淬火组织粗大,另一重要原因是回火工序没有有效降低淬火内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钢球 冲击疲劳强度 沿晶脆性断裂 晶粒粗大 内应力
原文传递
连铸坯集肤表层电磁激励超声场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欧阳奇 陈希梦 +1 位作者 张兴兰 彭松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2,共5页
为研究连铸二次冷却区凝固坯壳厚度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机理,分析了连铸坯表面振痕对超声波信号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螺旋线圈电磁超声换能器在连铸坯表面的电场、磁场、力场和声场的耦合模型。并以贝塞尔曲线方程模拟表面振痕... 为研究连铸二次冷却区凝固坯壳厚度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机理,分析了连铸坯表面振痕对超声波信号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螺旋线圈电磁超声换能器在连铸坯表面的电场、磁场、力场和声场的耦合模型。并以贝塞尔曲线方程模拟表面振痕,分析了表面振痕对连铸坯集肤表层的涡流、磁场、力场等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中模型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为设计连铸过程凝固坯壳厚度电磁超声无损检测装置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无损检测 凝固坯壳 电磁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