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334被引量97337H指数127
《地理研究》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0585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848/P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3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典型模式
1
作者 宋伟轩 叶玲 +1 位作者 路以豪 徐旳 《地理研究》 2024年第5期1187-1204,共18页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既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迁居行为的时空规律,也可以作为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有效工具。在探讨中国城市迁居背景、研究意义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依托4015份南京城市居民迁居调...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既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迁居行为的时空规律,也可以作为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有效工具。在探讨中国城市迁居背景、研究意义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依托4015份南京城市居民迁居调查问卷,筛选出符合特定经济社会属性特征的中产阶层家庭,从迁居频率、方向、距离和原因等方面分析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采用Mantel test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辨识典型居住迁移模式。研究发现:(1)南京城市内部迁居频率迅速升高,以近距离、改善型迁居为主,后代教育逐渐成为更多中产家庭迁居的首要因素。(2)根据个人/家庭社会经济、住宅和迁居等多维属性,提炼出就近改善型、郊区品质型、房价驱使型和教育主导型四种典型中产阶层迁居模式。(3)迁居模式的形成与分化是不同中产家庭主观需求与客观条件相“平衡”或“再平衡”的结果。城市居住迁移的多维属性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使迁居类型与模式等规律性特征的辨识难度增大,但作为理解个体居住选择行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的核心,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城市迁居时空特征与模式、驱动因素与机制、未来趋势与效应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迁移 中产阶层 社会空间 迁居模式 南京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住房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
2
作者 虞晓芬 周家乐 +2 位作者 湛东升 张金源 金细簪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78-3293,共16页
精准识别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住房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可为深刻认知中国地域发展差距和促进中国城市住房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各城市社会经济特征数据,采用空间统计... 精准识别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住房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可为深刻认知中国地域发展差距和促进中国城市住房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各城市社会经济特征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识别了中国城市住房质量空间集聚特征,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探究中国城市住房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①中国城市住房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并在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略有回升的空间格局。其中,住房面积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空间格局;住房设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高的空间格局。②MGWR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且不同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范围存在尺度差异。其中,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人口老龄化和文盲人口比例是关键影响因素。③MGWR模型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特征因素都会对中国城市住房质量产生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人均GDP和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正向影响呈现出南北空间分异格局;非农产业产值比例、人口老龄化和文盲人口比例的影响呈现出东西空间分化特征;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影响的高值区为黔中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率影响的高值区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影响的高值区为宁夏沿黄城市群地区;家庭户规模影响的高值区为辽中南城市群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质量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分异机理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国俊 王运喆 +1 位作者 陈宇 周春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09-2124,共16页
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剖析2006—2018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 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剖析2006—2018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各维度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2)从空间格局看,总体保持“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但随着中、西部部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空间梯度格局呈减弱趋势。(3)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集聚态势逐渐增强,集聚类型中HH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HL型出现在各城市群的核心省会城市;LH型主要位于长三角城市群高值集聚地区的周边城市;LL型主要位于成长早期与初级阶段城市群的交界处。(4)从探测因子作用力强度看,“十三五”规划中期各因子作用强度排序为收入水平、人口密度、教育水平、政府调控和投资强度。其中,投资强度作用力于“十二五”时期下滑趋势明显,说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依赖投资驱动的作用减弱。此外,不同发育阶段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也发生变化。(5)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城市群应因“群”施策。成熟阶段城市群应注重收入水平、政府宏观调控及人口集聚的重要作用,成长阶段城市群需提高收入水平,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投资具有分工潜力的产业或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变 城市群 中国
原文传递
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基于江浙沪医学科研机构的实证 被引量:7
4
作者 曹湛 朱晟君 +1 位作者 戴靓 彭震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1-2547,共17页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领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理邻近性和非地理邻近性之间的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文化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②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③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④地理邻近性与文化邻近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区域创新合作网络 医药科学 半结构化访谈 江浙沪区域
原文传递
热带海岛规模性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质量变化过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瑞 金晓斌 +4 位作者 蒋宇超 李刚 陈传钊 韩博 张晓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31-2346,共16页
土地整治通过重塑国土空间格局,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热带海岛地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引入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构建生态质量变化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设置对照区,对比分析... 土地整治通过重塑国土空间格局,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热带海岛地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引入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构建生态质量变化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设置对照区,对比分析土地整治全生命周期内区域生态质量变化过程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地整治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过程,遥感生态指数能够结合现象特征发现、变化过程解析,直观、动态地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状况,对有效表征土地整治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开展长期有效监测评估等具有适宜性;②土地整治对区域生态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随整治周期推移,负向影响减弱逐步呈现正向影响。生态质量呈中期<初期<后期趋势。整治区生态质量呈“V”字型变化态势,而对照区生态质量呈“N”字型变化态势。③研究区内,整治区与对照区的生态质量短期内呈“两极分化”态势,整治区生态质量改善比例为51.23%略低于对照区的52.68%,降低比例28.31%略高于对照区的25.51%。④研究期内,生态质量热点斑块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冷点斑块主要分布于南部及南渡江左岸地区。而生态质量变化的热点斑块主要分布于对照区和南渡江右岸的整治区,冷点斑块则主要分布于对照区和南渡江左岸的整治区。研究结果提升了土地整治生态影响机制认识,为区域尺度开展土地整治生态响应评价分析、生态化土地整治实施与管理对策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质量 重大工程 变化过程 热带海岛
原文传递
成都市博物馆发展的过程、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润 任晓蕾 +1 位作者 杨永春 冯晓枫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制度环境呈现根本变化,探究博物馆发展状况及其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对于指导博物馆发展、丰富博物馆研究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市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对成都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制度环境呈现根本变化,探究博物馆发展状况及其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对于指导博物馆发展、丰富博物馆研究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市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对成都市博物馆发展的过程、特征及空间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①成都市博物馆主要经历了国有化发展、非国有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在数量与类型、规模与等级、功能与产业、迁移与集聚等方面呈现出显著变化。②制度变迁通过改变参与主体及其认知、行为进而作用于博物馆发展,当前参与博物馆发展的主体日渐增多,且其目的、行为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转变较大。③成都市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空间效应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空间效应差异较大,前者主要是单个国有博物馆对其周边区域的产业类型、用地性质的影响,后者主要为多个民办博物馆通过集聚对整个集聚区的产业与功能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 制度变迁 空间效应 成都市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卿 苗毅 宋金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共17页
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全球尺度的生态安全,其恶劣而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也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青藏高原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 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全球尺度的生态安全,其恶劣而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也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青藏高原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促进相关研究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有针对性、可操作、能落地的政策参考。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缓慢上升阶段、加速上升阶段、波动下降阶段及当前的新发展阶段,从系统间相互作用、实践、对策及评价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区域整体及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丰富探究。但目前仍存在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视角不够全面和研究方法不够多元的问题,亟需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多元研究方法对多尺度区域进行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深对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总结和探究不同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形成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可持续发展 研究进展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农民工回流创业区位研究——以河南省14个村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更和 段小薇 +1 位作者 计会凤 朱纪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71-2884,共14页
农民工回流创业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创业区位选择反映了创业者的空间决策能力,并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河南省14个村田野入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多值logistic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回流创业区位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农民工回流创业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创业区位选择反映了创业者的空间决策能力,并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河南省14个村田野入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多值logistic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回流创业区位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回流农民工创业区位具有以村庄为中心的近距离分布特征,绝大多数创业者分布于以村庄为中心50 km范围内,约一半的回流者在家门口创业,在时间距离上,主要集中于0.5 h工作圈和1 h工作圈内。②创业区位主要选择于本村和县城,其次为镇及附近的中心城市。③创业企业除了少数较大规模外,大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创业企业产值与距离正相关。除村庄区位农业项目较多外,其余各类创业区位之间行业差别并不明显。④创业区位选择是以取得经济利润为前提,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务工因素、社区因素和创业因素的结果。其中,学历、村回流比、第二产业创业项目类型对于选择非村落区位具有正向影响,而工龄、务工地数、无务工技能、村庄为平原和丘陵、第一产业创业项目类型则具有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回流 创业区位 河南
原文传递
地缘战略交汇区类属的国别地缘环境解析——以乌克兰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叶帅 胡志丁 +2 位作者 葛岳静 黄宇 胡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91-2605,共15页
地缘环境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世界地理研究的现实需求及国内地缘政治学复兴的创新转型。当前地缘环境研究聚焦在普遍属性分析的规范化指导层面,空间异质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解析。论文基于地缘战略实... 地缘环境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世界地理研究的现实需求及国内地缘政治学复兴的创新转型。当前地缘环境研究聚焦在普遍属性分析的规范化指导层面,空间异质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解析。论文基于地缘战略实践的空间视角,尝试划分出单一战略型、战略交汇型及永久中立国型3种类属的国别地缘环境,构建了以国家危机事件为问题导向的战略交汇型国别地缘环境解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社会经济文化,乌克兰都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2)因果关联作用下,共同的斯拉夫历史渊源导致乌克兰在社会文化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较高。主观建构作用下,出于对乌克兰特殊的战略位置及优越资源条件的觊觎,俄罗斯和欧美都在积极建构与乌克兰的地缘关系,但这种基于国别利益而主观建构的关系波动较为剧烈。同时,双边互构的地缘关系维系时间明显长于单边建构的。(3)俄罗斯、欧美和乌克兰之间不仅形成了空间和物质上的显性结构,还有隐性的主观理念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的过程结构。显著分异的地理环境、高度依赖的地缘关系及主体间的地缘结构综合作用下的乌克兰,国家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深化对地缘战略交汇区国别地缘环境的研究对处理周边地缘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地缘战略交汇区 国别地缘环境 乌克兰 俄罗斯
原文传递
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74
10
作者 胡雪瑶 张子龙 +1 位作者 陈兴鹏 王月菊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2-783,共12页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和时空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就经济发展活力而言,其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平衡,且经济发展活力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县域经济逆势提升具有很大挑战;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区保持相对稳定,重心向西北倾斜的"哑铃状"空间格局不断强化,热点区呈现明显的"点-轴"发展格局;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主导因子包括工业化水平、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单一因子的贡献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对不同分区主导因子驱动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科学制定四大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地区协调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NICH指数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甘肃
原文传递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曾国军 王龙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68-2084,共17页
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 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认识。在梳理已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三类认识归结为不同情境下、特定形式的"身体-食物"关系,进而构建了以饮食原真、饮食安全、饮食健康为内在线索,以去地化和再地化为外在情境的分析框架,并藉此分析饮食系统的演变过程,提炼其可持续逻辑。进一步地,从"身体-食物"与"地方"的关系视角详细阐述了上述三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并归纳了饮食原真与饮食安全、饮食原真与饮食健康以及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的交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地理 可持续饮食系统 饮食原真 饮食安全 饮食健康
原文传递
枢纽机场的国际中转客流拥堵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生润 郑海龙 +2 位作者 李涛 唐小卫 王姣娥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16-2729,共14页
提高国际枢纽机场中转能力是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下拓展国际航空市场的基础保障。基于2010-2017年OAG全球旅客流量流向数据,本文采用两阶段面板数据模型,以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为案例,分析了容量受限导致拥堵和枢纽机场竞... 提高国际枢纽机场中转能力是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下拓展国际航空市场的基础保障。基于2010-2017年OAG全球旅客流量流向数据,本文采用两阶段面板数据模型,以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为案例,分析了容量受限导致拥堵和枢纽机场竞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三大机场的国际中转客流拥堵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主要由与其国际市场重叠率较高的国外枢纽机场承接,国内二级机场承接率相对有限。表现为:北京首都溢出旅客量流向厦门、曼谷和迪拜;上海浦东流向吉隆坡、首尔和乌鲁木齐;广州白云流向香港、武汉、西安、首尔、吉隆坡、伊斯坦布尔、新加坡和赫尔辛基。结果讨论了应加强国内二级机场的航线与航班设计,以分别承接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堵溢出效应 国际中转客流 机场竞争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 面板数据模型
原文传递
1982—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53
13
作者 王晓利 侯西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7-821,共15页
基于1982—2014年GIMMS NDVI3g数据集,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NDVI对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年尺度和月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及其子区域NDVI均呈上升趋势,且该趋势具有一定持续性... 基于1982—2014年GIMMS NDVI3g数据集,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NDVI对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年尺度和月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及其子区域NDVI均呈上升趋势,且该趋势具有一定持续性;江南及其以南各子区域的NDVI高于江南以北,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NDVI下降较明显,而江南以北沿海地区NDVI多呈上升趋势。NDVI在东北沿海西部、华北和黄淮沿海各子区域与极端气温暖指数(暖昼日数和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多呈负相关,在其他沿海地区多呈正相关。NDVI与极端气温冷指数(冷昼日数和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在整个沿海地区基本呈负相关,且对冷指数的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江淮(含)以南各子区域的NDVI与气温日较差多呈正相关,以北基本呈负相关。NDVI在黄淮以北与极端降水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在黄淮(含)以南和东北沿海中东部地区多呈负相关,黄淮(含)以北各子区域的NDVI对极端降水的滞后效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相关性 沿海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的山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洪 李中元 李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81-2694,共14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山地城镇,成为中国南方山区解决城镇化土地资源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山地城镇,目前尚没有成熟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初步... 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山地城镇,成为中国南方山区解决城镇化土地资源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山地城镇,目前尚没有成熟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本文以大理市为研究案例,将地质灾害、水源涵养、地形地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洪水淹没作为山地城镇建设关键生态因子,划分确定山地城镇建设的生态安全等级;通过CGELUC模型与DLS模型等实证分析和情景模拟,优化生态安全约束下山地城镇土地利用布局和情景模式选择。实证研究表明,高生态安全的经济优先发展模式和三维立体土地利用方式,是最符合山地立体特征的山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山地城镇 土地可持续利用 CGELUC模型 DLS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GRA和TOPSIS模型的都市郊区乡村景观多功能定位 被引量:22
15
作者 任国平 刘黎明 +2 位作者 孙锦 袁承程 卓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80,共18页
乡村景观功能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景观功能分异化和多样化不断增强,景观多功能发展趋势明显,对其科学定位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以上海市城郊青浦区为例,利用2004-2014年的基础数据,... 乡村景观功能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景观功能分异化和多样化不断增强,景观多功能发展趋势明显,对其科学定位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以上海市城郊青浦区为例,利用2004-2014年的基础数据,采用多维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以"乡村景观多功能性定位—主副功能定位—障碍功能定位"的景观多功能综合定位方式,实现对该区乡村景观多功能科学定位。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多功能定位作为区域功能确定的有限方案多目标最优决策,应遵循最优决策法则;(2)景观多功能综合定位方法能对该区乡村景观多功能科学定位,适用性较好;(3)该区乡村景观多功能复合显著,乡村景观多功能性东西差异明显、极值区域凸显且呈现集聚状态,主副功能和主副障碍功能空间异质性强且功能间依存度高;其中,乡村景观多功能性最大值区域为赵巷镇和朱家角镇,其值分别为3.44和3.02,低值区域为金泽镇和徐泾镇,其值分别为1.48和1.45;11个乡镇的主导功能和副功能均差为0.007,主副障碍功能均差为0.005。该研究以期为将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景观管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多功能定位 GRA模型 TOPSIS模型 青浦区
原文传递
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ZARA广州案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博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93,共13页
品牌地理是消费与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全球化背景下,品牌突破既有地理边界向全球范围扩展,通过与品牌源地、消费地等互动实现品牌重塑。ZARA在西方具有消极品牌形象,却在中国实现品牌升级。基于文献综述与质性研究设计问卷,回收有... 品牌地理是消费与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全球化背景下,品牌突破既有地理边界向全球范围扩展,通过与品牌源地、消费地等互动实现品牌重塑。ZARA在西方具有消极品牌形象,却在中国实现品牌升级。基于文献综述与质性研究设计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9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结果发现:1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提升全球化形象;2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是感知质量的重要外部线索;3在地时尚环境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总影响最大,但对国际快时尚跨地方品牌升级的总影响却不显著;4感知质量是国际快时尚跨地方品牌升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明确了地方维度在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既认识到当今中国消费者受时尚审美偏好和经济购买力双重约束对ZARA跨地方品牌升级的促进作用,又承认自反性消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时尚 地方 跨地方 品牌升级 文化地理
原文传递
社会空间视角下广州居住地犯罪风险的格局与模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洋 金利霞 +3 位作者 张虹鸥 吴康敏 王长建 黄耿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65-2478,共14页
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以广州118个街道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外来人口、性别与年龄、收入、失业、教育、婚姻、职业、住房等8类社会因子中选取相应指标,构建侵财犯罪风险和暴力犯罪风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信息熵方法评价各街道的犯罪风险得分... 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以广州118个街道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外来人口、性别与年龄、收入、失业、教育、婚姻、职业、住房等8类社会因子中选取相应指标,构建侵财犯罪风险和暴力犯罪风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信息熵方法评价各街道的犯罪风险得分;通过GDI指数测度各圈层地域内部犯罪风险的异质性;以此为基础,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其犯罪风险热点区,总结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广州居住地犯罪风险的空间分异显著,旧城犯罪风险最高,核心区犯罪风险最低。两种类型的犯罪风险格局各异,且圈层内部的异质性各有不同。(2)广州居住地犯罪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犯罪风险热点区位于旧城区。(3)广州居住地侵财犯罪风险由中心到外围呈"U"型分布规律,暴力犯罪风险由中心到外围呈现高低交错的"波浪式"分布规律,两种类型的犯罪风险都具有"圈层+扇形"的空间分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风险 居住地犯罪 社会空间 社会因子 广州
原文传递
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 被引量:50
18
作者 贺艳华 周国华 +3 位作者 唐承丽 谭雪兰 陈征 范曙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1-252,共12页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空间组织过程与状态,主要通过促进城乡主体的互动以及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高效配置与有序流动,来建构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秩序,以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与空间功能的提升...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空间组织过程与状态,主要通过促进城乡主体的互动以及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高效配置与有序流动,来建构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秩序,以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与空间功能的提升。城市群地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较一般区域更为复杂。城市群地区多中心、高密度、强流动和网络化的特征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形态的网络化、空间组织尺度的层级性、空间要素流动的多向性、空间组织效应的叠加性、空间组织功能的多样性;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的内容涉及城乡物质空间的建构、城乡要素系统的优化配置、城乡主体行为范式的确立、城乡地域功能的整合提升等四个方面;"集聚与扩散"、"冲突与均衡"、"协同与共生"三大机理,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组织优化;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的集成分析可以有效诠释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的过程与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 城市群 特征 机理
原文传递
多维邻近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47
19
作者 胡杨 李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5-706,共12页
多维邻近性是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恰当的分析视角。构建"多维邻近→互动学习→合作程度"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方法研究多维邻近性对项目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社会邻近... 多维邻近性是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恰当的分析视角。构建"多维邻近→互动学习→合作程度"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方法研究多维邻近性对项目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社会邻近对产学研合作程度的提升均有积极影响,但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2)互动学习对多维邻近与产学研合作程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内容、方式、强度上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社会邻近对产学研合作程度的交互影响呈互补效应或替代效应,在特定情况下存在阶段性差异;互补效应的积极影响通常优于替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产学研合作 互动学习 技术创新阶段
原文传递
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李航 李雪铭 +2 位作者 田深圳 李松波 赵朋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23-1338,共16页
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与机制。运用熵权法测算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省14市为例,研究2005-2014年其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系统属性以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时间分异特征。辽宁省10年间人居... 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与机制。运用熵权法测算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省14市为例,研究2005-2014年其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系统属性以及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时间分异特征。辽宁省10年间人居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离散程度特征;辽宁省人居环境大致分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的人居环境核心区,以盘锦和鞍山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过渡区,以及阜新和朝阳为代表的人居环境起步区。(2)空间分异特征。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呈现出"屋脊"式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中部向两侧逐步递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在中部"屋脊"的南北两侧呈现出大连和沈阳两个高点;而且呈现出"双核""三元"式空间分异。(3)系统分异。10年间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有明显的系统分异;系统时间分异,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系统区域分异,支撑系统、社会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为明显,居住系统、人口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较小,环境系统区域之间的分异最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供给侧与需求侧要素以及人居环境的主体"人"是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系统分异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时空分异 驱动机理 熵权法 辽宁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