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6189被引量20016H指数33
杂志创刊于1988年,在原《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的基础上,于2006年1月更名为《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现任主编庄辉教授(院士),编辑部主任黄勇研究员。创刊20多年来,杂志始终坚持办刊宗旨,向国内外...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673-523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5457/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6,1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细胞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价研究
1
作者 苏立宁 王艳兵 魏会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目的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临床专业2022级118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教学方式组(未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组(在传统教学方式上... 目的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临床专业2022级118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教学方式组(未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组(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虚拟仿真实验环节)。连续观察一个章节学习效果,分析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前后学生成绩、和教学评价的差异。结果虚拟仿真教学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91.24±1.26)高于传统教学组成绩(85.17±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课堂参与度评分方面,实验组课堂讨论参与度、合作与协作能力,以及提问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4.06,-4.91,-6.86,均P<0.01)。在对两组学生不同能力的评价方面,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P=0.004)。结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该平台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操作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虚拟仿真教学 虚拟仿真平台 实验教学
原文传递
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带毒监测及病毒分子进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阳丽 胡兵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了解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并对其病毒分子进行进化特征分析,为湖北省HFR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肺标本用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RNA进行巢式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分析及基因测序,采用DNAs... 目的了解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并对其病毒分子进行进化特征分析,为湖北省HFR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肺标本用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RNA进行巢式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分析及基因测序,采用DNAstar seqman软件对测序所得序列与既往毒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使用MegAlign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11.0软件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宿主动物1603只,优势宿主主要为黑线姬鼠663只,占比41.36%(663/1603),其次为黄胸鼠与褐家鼠共359只,占比22.40%(359/1603),为小家鼠10.42%(167/1603)。共检出汉坦病毒阳性鼠104只,鼠总体带毒率为6.49%,阳性鼠分类主要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分别占比44.23%(46/104)和20.19%(21/104)。病毒分子进化分析表明湖北省2022年测定的42份HTNV型病毒样本与湖北省HV004病毒株高度同源,12份SEOV型病毒株与WuhanRf02同属于一个分支和亚分支,均未显示明显的变异。结论湖北省啮齿动物带毒情况结果显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带毒率较高,该地区存在感染风险。病毒分子进化稳定,尚未出现明显变异,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病毒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宿主监测 系统发育树
原文传递
载体介导的拉沙病毒疫苗的研制现状
3
作者 李文桂 陈雅棠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3-986,共4页
拉沙病毒(LASV)感染导致的拉沙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出血热疾病,临床以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为特征,可出现多系统病变,当前采用疫苗防治研究备受关注。糖蛋白和核壳蛋白是2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概述了水疱性... 拉沙病毒(LASV)感染导致的拉沙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出血热疾病,临床以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为特征,可出现多系统病变,当前采用疫苗防治研究备受关注。糖蛋白和核壳蛋白是2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概述了水疱性口炎病毒(rVSV-GPC)、黄热病毒(rYFV-GPC)、牛痘病毒(rVV-NP/GPC)、狂犬病毒(rRABVGPCco)、腺病毒血清型5(rAd5-GPC/NP)、猩猩腺病毒血清型ox1(rChAdox1-GPC/NP)、莫培亚病毒(rMOPV-GPC/NP)、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rVEEV-GPC/NP)、杆状病毒(rBuV-GPC)和鼠伤寒沙门氏菌(rSt-NP)等载体介导的拉沙病毒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等方面研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沙病毒 糖蛋白 核壳蛋白 疫苗 综述
原文传递
O-GlcNAc修饰对宿主细胞抵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影响
4
作者 许杏珍 曾颖斐 +1 位作者 夏乾峰 李雪霞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7-1131,1136,共6页
目的 探讨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下人肺癌上皮A549细胞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的抗感染能力的变化,探究O-GlcNAc糖基化修饰对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0、1、5.5、20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 目的 探讨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下人肺癌上皮A549细胞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的抗感染能力的变化,探究O-GlcNAc糖基化修饰对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0、1、5.5、20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培养A549细胞,并在此条件下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A549细胞,感染24 h后用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空斑形成面积和多核巨细胞(MNGCs)数量;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的变化。结果 A549细胞空斑形成面积、多核巨细胞数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减少(均P<0.01);细胞存活率随葡萄糖浓度增高呈递增趋势(P<0.01);细胞的O-GlcNAc修饰水平岁葡萄糖浓度增高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 葡萄糖有助于增强A549细胞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感染能力,推测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其中起调控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O-GlcNAc糖基化修饰 抗感染
原文传递
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雄林 冯显红 +2 位作者 杨梅 章革民 姚广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6-450,共5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受水平。采...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受水平。采用eCIM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采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分离出84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24株产碳青霉烯酶。耳鼻喉、ICU、普内科、心血管内科、感染内科、消化内科、综合内科、中西医结合科、儿一科、儿二科、普外科、骨一科、脑外科、泌尿肛肠科分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株数为:1、23、5、3、9、14、2、4、7、5、1、2、7和1株。24株产酶株中有16株来自ICU。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多粘菌素B和诺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87.50%、87.50%、100.00%、45.83%、45.83%、79.17%、100.00%、79.17%、50.00%、100.00%、100.00%、100.00%、66.67%、12.50%和75.00%。24株碳青霉烯耐药株中共计检出17株IMP阳性,15株VIM阳性,7株SPM阳性,2株GIM阳性,7株OprD2基因缺失,6株KPC阳性。24株碳青霉烯耐药株中共计检出24株plcH阳性,24株aprA阳性、24株algD阳性、17株exoS阳性,11株exoT阳性,3株exoU阳性,17株exoY阳性、10株pys阳性和3株oaclR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ICU,产酶率最高。IMP型和VIM型是本次研究中检出最多的耐药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分布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序列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郝锐 刘仟仟 +5 位作者 王璐 陆合 胡源 胡接力 黄爱龙 涂增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6,42,共7页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编码的核心(HBc)蛋白抗原性强,也与持续性病毒感染有关。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Bc蛋白的结构和序列特征,有助于HBc蛋白的优化表达和纯化,并为乙肝患者的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乙肝病毒HBc序列的获取...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编码的核心(HBc)蛋白抗原性强,也与持续性病毒感染有关。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Bc蛋白的结构和序列特征,有助于HBc蛋白的优化表达和纯化,并为乙肝患者的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乙肝病毒HBc序列的获取来源于NCBI网站GenBank数据库。运用Prot-Param和ProtScale工具在线预测乙肝病毒HBc的理化性质及其亲疏水性;通过在线软件SignalP 4.0Server和TMHMM分别分析该序列的信号肽特征,跨膜区域及磷酸化位点;利用SOPMA和SWISS-MODEL全自动在线软件预测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模型;利用IEDB Analysis Resource,ABCpred和SYFPEITHI HLA-A;02:01预测该蛋白抗原表位,利用Venny2.1.0工具筛选该蛋白最佳表位形成位置等。结果HBc蛋白由21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_(1086)H_(1710)N_(314)O_(300)S_(12),分子质量单位为24.35017ku,理论等电点为9.49。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该蛋白质具有信号肽,没有跨膜区域,具有4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预测其主要二级结构为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分别36.32%和41.04%。结合HBc蛋白序列的T、B细胞表面抗原、表面可及性、β转角、线性表位的预测结果,发现HBc蛋白具有T、B细胞抗原表位,并且存在4个潜在的优势抗原决定簇区域,分别为37-38、110、158-164、180-208位氨基酸。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Bc蛋白存在潜在的抗原表位区域,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这有利于疫苗的研发与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猪逆转录病毒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嘉庆 高岩 +5 位作者 仇相书 李成辉 曾博宇 张赫 鲁会军 金宁一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开发一种能够准确、灵敏、特异检测猪逆转录病毒(PER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PERV Gag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用于检测PERV的SYBR GreenⅠq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 目的开发一种能够准确、灵敏、特异检测猪逆转录病毒(PER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PERV Gag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用于检测PERV的SYBR GreenⅠq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结果建立的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8。该方法检测PERV下限为2.04×10^(2)copies/μl,批内批间变异程度较低,变异系数小于2%,且与PCV2、PRRSV、PEDV、TGEV和SVA等均无交叉反应。利用该qPCR方法对采集的49份猪组织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81.63%,高于普通PCR阳性检出率的73.47%。结论建立的快速、定量检测PERV的SYBR Green I qPCR方法敏感、特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逆转录病毒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 GAG基因
原文传递
表达SARS-CoV-2的RBD基因及多表位基因重组DNA候选疫苗的构建及小鼠免疫效果评价
8
作者 孙世宇 李卓昕 +5 位作者 哈卓 陈璐儿 刘宇梦 李晓宁 鲁会军 金宁一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共5页
目的构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组核酸苗,评价其与佐剂联合免疫BALB/c小鼠的效果。方法选择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蛋白基因(RBD)和新冠病毒S、M、N、E 4个结构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EPI)为主要抗原基因,以pVAX1为载体,分别构建pVAX... 目的构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组核酸苗,评价其与佐剂联合免疫BALB/c小鼠的效果。方法选择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蛋白基因(RBD)和新冠病毒S、M、N、E 4个结构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EPI)为主要抗原基因,以pVAX1为载体,分别构建pVAX-RBD-EPI质粒和pVAX-RBD质粒。用2种重组质粒和pVAX空载体质粒分别与PIKCA佐剂联合免疫或无佐剂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3次,间隔21天免疫,每7 d对小鼠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对三免后21 d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T淋巴细胞亚类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VAX-RBD-EPI和pVAX-RBD。用重组质粒转染BHK细胞,Western blot显示重组核酸质粒稳定表达目的蛋白。BALB/c小鼠免疫结果表明,三免后14d时pVAX-RBD-EPI+PIKCA组IgG抗体水平为无佐剂组的3.65倍(P<0.01)。三免后21 d,pVAX-RBD-EPI+PIKCA组CD3^(+)/CD4;T达到55.71%,是阴性对照组的1.52倍(P<0.01);三免后21 d,CD3^(+)/CD8^(+)T数量pVAX-RBD-EPI+PIKCA组为7.07%,是阴性对照组的1.83倍,是pVAX-RBD-EPI组(5.86%)的1.2倍(P<0.05)。结论成功构建重组DNA候选疫苗pVAX-RBD-EPI和pVAX-RBD-EPI。两种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PIKCA免疫佐剂的加入可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受体结合域蛋白 抗原表位蛋白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阴道微环境改变和高迁移率蛋白A2水平变化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云红叶 程虹 +1 位作者 于欣荣 林莉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5-959,共5页
目的研究阴道微环境改变与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水平变化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269例行宫颈癌筛查的门诊病例纳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阴道微环境改变(阴道pH值、乳酸杆菌含量、... 目的研究阴道微环境改变与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水平变化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269例行宫颈癌筛查的门诊病例纳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阴道微环境改变(阴道pH值、乳酸杆菌含量、白细胞分度、病原体感染与否)、HPV感染情况以及阴道分泌物中HMGA2水平,通过阴道镜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患者宫颈病变程度。分析阴道微环境、高危HPV(HR-HPV)感染、HMGA2水平以及宫颈癌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HR-HPV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比较,阴道pH、乳酸杆菌量、白细胞分度及念珠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R-HPV阳性组阴道分泌物HMGA2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正常宫颈组、低级别变组、高级别病变组以及宫颈癌组患者阴道pH、乳酸杆菌量、白细胞分度、念珠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正常宫颈组、低级别病变组、高级别病变组以及宫颈癌组患者阴道分泌物HMGA2水平依次呈上升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道pH>4.6、乳酸杆菌少量或无、白细胞3~4度及念珠菌感染者阴道分泌物HMGA2水平均显著高于其相对应的阴性组(均P<0.01),正常宫颈组、低级别病变组、高级别病变组以及宫颈癌组患者HR-HPV感染率依次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pH>4.6、乳酸杆菌少量或无、白细胞3~4度、念珠菌感染等阴道微生态改变均可增加HR-HPV感染风险,并与宫颈病变关系密切;阴道分泌物HMGA2水平升高与阴道微环境改变、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有关,而HR-HPV感染将增加宫颈恶性病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微环境 高迁移率蛋白A2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病变
原文传递
PRRSV体外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上调IFITMs分子mRNA转录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温树波 蒙小刚 +4 位作者 霍晓伟 刘锴 宋扬 翟景波 鲁会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7-870,877,共5页
目的检测PRRSV病毒体外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对猪源IFITM分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无菌采集PRRSV、PCV2和JEV阴性仔猪肺脏,分离PAM并用PRRSV病毒接种感染。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采用PCR检测PAM细胞PRRSV感染情况,采... 目的检测PRRSV病毒体外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对猪源IFITM分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无菌采集PRRSV、PCV2和JEV阴性仔猪肺脏,分离PAM并用PRRSV病毒接种感染。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采用PCR检测PAM细胞PRRSV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RRSV在PAM细胞中的复制情况以及IFITM分子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到猪原代PAM细胞,接种PRRSV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RRSV感染12 h后可显著上调PAM细胞中IFITM1、IFITM2和IFITM3 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在感染后的第36 h、24 h和36 h达到高峰。结论 PRRSV体外感染PAM可显著上调猪IFITM mRNA转录,表明IFITM参与宿主抗PRRSV天然免疫反应,为揭示抗PRRSV天然免疫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肺泡巨噬细胞 荧光定量PCR 干扰素刺激基因
原文传递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11
作者 张世豪 黄姗 +5 位作者 陈嘉仪 高静 蔡金泰 杨秀文 赵卫 张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7-512,519,共7页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ORF5及其突变型基因进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ORF5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MERS-CoV野生ORF5基因序列(KT036372),截短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3)以及融合ORF5(ORF5+)基因序列(KT036374)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EGFP-N1中,构建目的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在ORF5与EGFP之间添加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并将ORF5、ORF5△、ORF5+蛋白126位、136位起始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ORF5、ORF5△、ORF5+真核表达载体。ORF5与EGFP融合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荧光,但Western blot仅能检出EGFP蛋白,未能检出完整的融合蛋白;当ORF5与EGFP之间加入终止密码或移码突变后,仍能够检出EGFP蛋白。ORF5△、ORF5+与EGFP融合蛋白成功表达,以EGFP为抗原,ORF5△、ORF5+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26位终止后仍可检出多种不同分子质量蛋白,136位终止后ORF5△缺少1种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MERS-CoV野生、截短以及融合ORF5的真核表达质粒。野生ORF5蛋白表达机制复杂,该蛋白可能存在类似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的特殊功能。变异体ORF5的表达存在多个翻译起始位点,其作用机制及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附属蛋白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Western blot
原文传递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时智康 王琪 +8 位作者 焦翠翠 李武建 黄培 闫飞虎 赵永坤 冯娜 马爱民 杨松涛 夏咸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M基因编码的包膜糖蛋白片段Gn1和Gc1,以两段目的蛋白为包被抗原分别建立检测CCHF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PCR扩增CCHFV M基因的抗原保守...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M基因编码的包膜糖蛋白片段Gn1和Gc1,以两段目的蛋白为包被抗原分别建立检测CCHF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PCR扩增CCHFV M基因的抗原保守区胞外域Gn1和Gc1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ET-30a(+)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对不同诱导条件(温度、IPTG浓度、时间)进行优化,使用His-Ni柱纯化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分别以纯化的Gn1和Gc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抗体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达并纯化了CCHFV糖蛋白片段Gn1、Gc1,分子质量分别为35 ku和23 ku;Western blot检测两种重组蛋白均能被抗Gn1,Gc1抗体识别。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已知阳性血清CCHFV抗体滴度为1∶10 240,检测RVFV、WNV、JEV感染者血清均阴性,变异系数<8%。结论表达纯化的Gn1和Gc1蛋白纯度均在90%以上,两种蛋白均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以两种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的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重组蛋白的制备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疫病监测和新型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原核表达 抗体检测 间接ELISA
原文传递
2018-2020年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变异和耐药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巨龙 宋绍霞 +3 位作者 刘倜 何玉洁 张玉薇 寇增强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7-581,共5页
目的监测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化及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的耐药情况。方法从山东省2018-2020流感监测年度中选取2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提取病毒核酸后对NA基因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NA基因上与... 目的监测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变化及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的耐药情况。方法从山东省2018-2020流感监测年度中选取2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提取病毒核酸后对NA基因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NA基因上与耐药有关的氨基酸位点及其基因变异情况。利用荧光法对选取的流感病毒进行生物学耐药试验,检测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的敏感性。结果选取的2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有1株奥司他韦耐药(IC50值为233.8nmol/L),其余19株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均敏感,IC50平均数为0.34nmol/L(0.14~0.81 nmol/L)。2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均对扎那米韦敏感,对扎那米韦IC50平均数为0.31nmol/L(0.13~0.69nmol/L)。NA基因测序显示奥司他韦耐药株存在H275Y基因变异。山东省近两个监测年度甲型H1N1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在进化树上交叉分布,与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近,且未出现处于NA蛋白抗原决定簇区域内的变异。结论山东地区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NAIs耐药比例较低,临床上可继续使用此类药物,并需加强耐药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耐药性 NA基因
原文传递
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感染致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吾斯曼江·艾麦提 巩月红 +3 位作者 马瑞佳 赵美玲 张莉 王建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引起的小鼠肺纤维化的组织病理改变及TGF-β_(1)、Smad3和NF-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包虫病动物模型。将...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引起的小鼠肺纤维化的组织病理改变及TGF-β_(1)、Smad3和NF-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对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包虫病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去氢骆驼蓬碱(HM)治疗组及阿苯达唑(ABZ)治疗组。药物治疗28 d后,取各组小鼠肺脏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TGF-β_(1)、Smad3及NF-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细粒棘球蚴可导致小鼠肺纤维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炎症加重,肺泡间隔增厚,有炎性细胞浸润,并出现大量蓝色胶原沉积;与模型组相比,ABZ治疗组和HM治疗组小鼠肺泡结构较完整,炎症程度和胶原沉积较轻,肺泡间隔增生程度较轻,以HM治疗组减轻更明显。qRT-PCR检测模型小鼠肺组织中TGF-β_(1)mRNA、Smad3 mRNA及NF-кB p65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值分别为111.880、40.102和90.132,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ABZ治疗组与HM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TGF-β_(1)mRNA、Smad3 mRNA及NF-кB p65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75.454、26.173和44.417,均P<0.01),以HM治疗组下降更显著(F值分别为21.397、34.362和10.355,均P<0.05)。免疫组化检测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TGF-β_(1)、Smad3及NF-кB p65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值分别为604.937、318.739和217.211,均P<0.01);ABZ治疗组和HM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TGF-β_(1)、Smad3和NF-кB p65的表达均有下降趋势,以HM治疗组下降更显著(F值分别为77.562、40.476和21.093,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ABZ和HM治疗组小鼠TGF-β_(1)、Smad3和NF-кB p65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调(F值分别为27.718、74.676和181.742,均P<0.01),以HM治疗组下调更显著。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后肺组织存在胶原沉积现象并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去氢骆驼蓬碱可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TGF-β_(1)、Smad3和NF-кB p65的表达改善细粒棘球蚴继发感染引起的小鼠肺组织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去氢骆驼蓬碱 肺组织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脑脊液IP-10、IFN-α、Eotaxin水平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温世斌 夏家敏 +3 位作者 郭百海 殷丽娟 张振昶 郑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研究脑脊液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α(IFN-α)、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116例(观察组),其中重症50例(重症组),轻症66例(... 目的研究脑脊液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α(IFN-α)、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116例(观察组),其中重症50例(重症组),轻症66例(轻症组);非病毒性脑膜炎患者116例为对照组。采集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P-10、IFN-α、Eotaxin水平,同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和血糖测定。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病毒性脑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脑脊液IP-10、IFN-α、Eotaxin水平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脑脊液白细胞数(63.62±18.53)×10^6/L、脑脊液蛋白(754.62±210.47)mg/L、IP-10(152.35±49.46)pg/ml、IFN-α(149.52±46.41)ng/L、Eotaxin(110.87±32.55)p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54±1.12)×10^6/L、(353.82±112.78)mg/L、(92.62±21.27)pg/ml、(107.45±30.36)ng/L、(67.82±20.61)pg/m],脑脊液糖与同步血糖比值(0.54±0.12)显著低于对照组(0.67±0.13)(P<0.05);重症组脑脊液IP-10(172.43±52.57)pg/ml、IFN-α(168.82±54.23)ng/L、Eotaxin(126.13±39.32)pg/ml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135.84±43.45)pg/ml、(120.15±35.87)ng/L、(98.87±28.45)p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脊液IP-10、IFN-α及Eotaxin均是影响病毒性脑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脑脊液IP-10、IFN-α、Eotaxin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734和0.857,截断值分别为117.659 pg/ml、140.884 ng/ml和92.492 pg/ml,敏感度分别为84.5%、48.3%和70.7%,特异度分别为90.5%、87.1%和89.7%;三者联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28、82.8%及96.6%。结论病毒性患者脑脊液IP-10、IFN-α、Eotaxin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检测上述3种因子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干扰素α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病毒性脑膜炎 诊断
原文传递
福建省鼠类携带新埃立克体调查及16S rRNA和groEL基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方震 邓艳琴 +4 位作者 林代华 韩腾伟 徐国英 刘菁 刘维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鼠类携带新埃立克体情况,了解福建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roEL基因特征。方法在福建省5个市15个县(市、区)采用笼日法捕鼠,心脏采血,PCR扩增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和groEL基因,纯化、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福... 目的调查福建省鼠类携带新埃立克体情况,了解福建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roEL基因特征。方法在福建省5个市15个县(市、区)采用笼日法捕鼠,心脏采血,PCR扩增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和groEL基因,纯化、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福建省鼠中新埃立克体阳性率为6.67%,福州、南平、三明和宁德4个市的8个县检出新埃立克体,以三明市阳性率较高,为12.21%;其次为南平、宁德市和福州市分别为6.61%、5.56%和3.51%。黄胸鼠、褐家鼠、板齿鼠和黄毛鼠均有新埃立克体检出,其中野鼠阳性率为9.40%,以板齿鼠阳性率较高,为23.53%;家鼠阳性率为4.28%,以黄胸鼠阳性率较高,为6.94%。家鼠和野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鼠类感染新埃立克体的因素为鼠龄和生境。序列分析显示福建省鼠感染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roEL基因序列高度一致。结论福建省鼠类新埃立克体感染普遍,且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属新埃立克体的自然疫源地,可为福建省新埃立克体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埃立克体 鼠类 基因特征 福建
原文传递
一株野鸟源H16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与感染能力评估
17
作者 孙雷云 李元果 +10 位作者 张醒海 赵梦琳 胡鑫宇 王铁成 孙伟洋 冯娜 赵永坤 杨松涛 夏咸柱 孟德荣 高玉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0-1376,共7页
目的了解H16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野鸟源禽流感病毒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途径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候鸟栖息地的野鸟粪便样品,经处理后接种SPF鸡胚,获得具有血液凝集特性病原体,经全基因测序确定病毒亚... 目的了解H16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野鸟源禽流感病毒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途径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候鸟栖息地的野鸟粪便样品,经处理后接种SPF鸡胚,获得具有血液凝集特性病原体,经全基因测序确定病毒亚型。选取H16亚型流感病毒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子特性分析。检测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并进行小鼠和家禽感染试验,评价该病毒对哺乳动物和家禽的致病性。结果分离到1株病原体(CZ-638),经全基因组测序及电镜观察,确定为H16N3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系统发育树种,该毒株位于欧亚谱系分支。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HA蛋白裂解位点为INE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受体结合域的228位点由G(甘氨酸)突变为S(丝氨酸)。该病毒株能够凝集绵羊红细胞、正常鸡红细胞及仅有SAα2,6受体的鸡红细胞,表明该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能力。动物感染试验显示,该毒株对小鼠、1周龄雏鸡、亚成体家鸭均不具有感染力。结论分离的H16N3毒株为欧亚谱系,对小鼠和家禽无致病性。该毒株存在结合人上呼吸道流感病毒受体的能力,但尚未获得感染家禽和哺乳动物的能力,应持续监测,追踪病毒进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16N3 遗传进化 致病性 受体结合特性 感染能力
原文传递
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18
作者 徐忠厚 张蓉 +1 位作者 汪静娴 叶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45,35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50例、吸入麻醉组50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50例。采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50例、吸入麻醉组50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50例。采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对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结果对患者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静脉麻醉组与吸入麻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分别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静脉麻醉组为12例(24.00%),吸入麻醉组为17例(34.00%),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3例(6.00%)。静脉麻醉组与吸入麻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分别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例感染者痰培养检出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为12株和7株,占分离菌的67.86%;培养出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分别为5、2、2株,占32.14%。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后恢复较快,下呼吸道感染率低,该麻醉方式可在上腹部手术中推广使用。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手术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遵义市住院新生儿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转归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婷 郑兴惠 段淼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2-1225,共4页
目的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新生儿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2018年856例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调查疾病转归情况。结果856例患儿中足月儿占74.77%,早... 目的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新生儿常见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2018年856例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调查疾病转归情况。结果856例患儿中足月儿占74.77%,早产儿占25.23%。疾病类型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占比较高(52.34%),其次为新生儿肺炎(46.50%),细菌感染(22.43%)和新生儿窒息(16.94%)。2014-2018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窒息、脑病及呼吸窘迫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P<0.05),肺炎、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脐炎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足月儿(P<0.05),肺炎、窒息、贫血、败血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均P<0.05);足月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早产儿母亲(均P<0.05);早产儿呼吸机使用率高于足月儿(P<0.05),治愈、好转率低于足月儿(P<0.05)。结论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新生儿疾病以病理性黄疸占比较高,其次为肺炎。早产儿疾病发生率高于足月儿,且预后更差。因此应重视对早产、母亲合并妊娠期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加强分娩后的生命体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疾病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基于Web of Science的2000-2019年全球麻疹研究热点和演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小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3,461,共6页
目的分析2000-2019年全球麻疹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揭示研究热点及其演化,为理清麻疹研究方向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00-2019年麻疹研究文献,采用Cite Space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作者合作网络... 目的分析2000-2019年全球麻疹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揭示研究热点及其演化,为理清麻疹研究方向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000-2019年麻疹研究文献,采用Cite Space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聚类分析图谱、关键词共现图、频率突增关键词表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2000-2019年关于麻疹研究的文献共9863篇;年度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麻疹研究领域形成了多个合作团队,权威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包括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596篇(6.04%)、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发文297篇(3.01%)等;在高产作者中,Aaby P发文127篇,Poland GA发文121篇,高发文作者主要集中在麻疹疫情暴发、接种两剂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等方面研究。LANCET、NATURE等是高被引麻疹研究文献权威期刊,高被引文献被引用频次仍在不断攀升。高频次关键词measles、vaccination、immunization、children、outbreak等是近10年麻疹研究领域研究的主题热点,近年频率突变关键词为疫苗接种覆盖率、公共卫生等,是目前和未来麻疹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结论麻疹研究仍是全球卫生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应追踪核心机构、作者的科研产出,把握最新研究成果;机构间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共同推动麻疹学科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Web of Science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