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4360被引量31538H指数63
《工程地质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4-9665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3249/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4,360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InSAR形变反演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以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为例
1
作者 李林 杨莹辉 +3 位作者 许强 黎浩良 陈强 胡植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当前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多采用接触式手段,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仅能获取稀疏点位滑面运动状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位错理论建立滑坡表面形变与滑面运动间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滑... 当前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多采用接触式手段,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仅能获取稀疏点位滑面运动状态。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滑坡滑面运动特征获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位错理论建立滑坡表面形变与滑面运动间的关系模型,同时引入滑面运动平滑约束条件,最终以InSAR等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为约束,反演获得滑面运动特征。本文选择四川省汶川县布瓦村滑坡作为研究对象,以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滑坡坡面升降轨形变数据为约束,基于发展的理论方法反演获得布瓦村滑坡滑面几何与运动学参数,并结合野外勘查、Lidar观测以及模型残差较好地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其中反演升降轨模型残差仅3.1 mm·a^(-1)和3.4 mm·a^(-1)。反演结果显示,布瓦村滑坡滑面位于坡表以下平均~15.0 m深度处,滑面整体以沿坡向运动为主,最大运动量级达~80 mm·a^(-1),同时在坡体西侧中下部发现微量的垂直坡向运动。本文提出方法可方便、快速的获取空间连续的滑坡滑面运动特征,为滑坡灾害预警和失稳风险评估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滑面运动探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位错理论 滑面运动参数反演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茂县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探测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双 崔圣华 +5 位作者 裴向军 朱凌 蒙明辉 冯晓明 江耀 张帆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2-948,共17页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 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 mm·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 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 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倾倒 形态结构 ERT 变形模式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骆驼峰崩塌发育特征及破坏机理
3
作者 赖润森 张紫昭 +3 位作者 陈德斌 刘新宇 于喜坤 刘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6-1199,共14页
新疆阿勒泰骆驼峰崩塌位于阿勒泰市重点景区中,对游客、坡前公路及过往人员车辆构成威胁。新疆阿勒泰复向斜褶皱发育复杂,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劈理和节理等地质构造较为发育,导致该地区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高。为有效防控阿勒泰市... 新疆阿勒泰骆驼峰崩塌位于阿勒泰市重点景区中,对游客、坡前公路及过往人员车辆构成威胁。新疆阿勒泰复向斜褶皱发育复杂,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劈理和节理等地质构造较为发育,导致该地区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高。为有效防控阿勒泰市骆驼峰崩塌灾害,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InSAR监测、节理统计及理论分析等方法,探明了骆驼峰崩塌危岩体的几何形态和变形破坏特征,揭示了其成因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滑移式崩塌为主,共分为崩塌区、陡崖斜坡和堆积区3个区段;得到最优势节理结构面曲线产状为37°∠70°,总结出该崩塌共存在3种岩体破坏模式;崩塌失稳模式为卸荷-拉裂-滑移,破坏机理可总结为地质构造-地形高差-节理结构面剪切-岩性差异性风化-水、冻融作用等因素诱发-岩体拉裂卸荷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导致崩塌的变形破坏。研究成果可为阿勒泰骆驼峰景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景区开发规划提供参考,也为类似地区的凝灰岩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监测 滑移式崩塌 失稳模式 破坏机理
下载PDF
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潜在泥石流灾害模拟与对策研究
4
作者 王俊飞 金超 +4 位作者 袁鸿鹄 王学良 方文欣 孙娟娟 王宗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5,共12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是赛区重要的配套工程,担负着为赛区造雪系统提供储水及供水的任务。受工程功能和场区地形地貌条件约束,工程场区主要水工设施面临较高的泥石流风险。针对目前利用泥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是赛区重要的配套工程,担负着为赛区造雪系统提供储水及供水的任务。受工程功能和场区地形地貌条件约束,工程场区主要水工设施面临较高的泥石流风险。针对目前利用泥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考虑多种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启动厚度以进行多情景泥石流灾害模拟预测的问题,基于雨洪法,本文提出了考虑多降雨重现期泥石流沟平均产水厚度和物源平均产石厚度两个指标及计算公式,并结合无人机精细测量、遥感解译、现场调查、Massflow等手段工具,开展了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潜在泥石流灾害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不同高程处的水工构筑物(塘坝和泵站)在不同降雨重现期(20 a、50 a、100 a)下受泥石流威胁的程度存在差异,其中1050塘坝泥石流风险最高,面临淤埋和冲击双重破坏;900塘坝和1290蓄水池泥石流风险次之,前者以淤埋破坏为主,后者以冲击破坏为主;900泵站和1050泵站泥石流风险较低。结合模拟分析和现场调查,建议在1050塘坝上游修建拦砂坝,在900塘坝库尾设置沉砂池,在1290蓄水池东侧修建导流槽,以保障水工设施长期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延庆赛区 泥石流 水工设施 Massflow 重现期 模拟预测
下载PDF
新疆高寒炭质板岩隧道围岩冻融劣化特性研究
5
作者 包卫星 卢汉青 +1 位作者 郭强 尹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3-1224,共12页
围岩冻融损伤劣化加剧了寒区隧道衬砌结构破坏,为探究新疆高寒隧道强风化炭质板岩围岩冻融损伤劣化规律及各向异性特征,制取层理倾角θ=0°、45°、90°3种板岩试样,在开放饱水的条件下进行了0次、10次、20次、30次、40次... 围岩冻融损伤劣化加剧了寒区隧道衬砌结构破坏,为探究新疆高寒隧道强风化炭质板岩围岩冻融损伤劣化规律及各向异性特征,制取层理倾角θ=0°、45°、90°3种板岩试样,在开放饱水的条件下进行了0次、10次、20次、30次、40次冻融循环试验,并对冻融循环后的试样进行宏观力学性能试验及断裂面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强风化板岩的冻融损伤多集中于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处,损伤模式主要为顺层理裂隙萌生、顺层理剥落及顺层理断裂,板岩自然饱和质量呈现先缓慢增加后迅速递减的趋势;不同层理倾角板岩强度特征差异较大且受风化作用与冻融循环作用影响显著,伴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板岩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呈现非线性衰减趋势,冻融受荷损伤变量逐渐增大,3种层理倾角板岩抵抗冻融损伤作用的关系为0°>90°>45°;扫描电镜图像观察到板岩层理断裂表现出显著的脆性特征,但多次的冻融循环作用使板岩受荷破坏破裂面表现出一定的塑性特征。研究发现倾角为0°层理构造的板岩受冻融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具有更加稳定的力学性质,研究揭示了强风化定向层理板岩各向异性冻融损伤劣化规律,可为定向产状结构围岩背景下的寒区隧道工程冻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强风化板岩 冻融损伤机制 扫描电镜 损伤变量
下载PDF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在土体含水率AHFO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钟鹏 施斌 +3 位作者 郝瑞 孙梦雅 代亮 魏广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可实现土体原位含水率的分布式测量,但受场地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含水率计算模型解译获得的测试结果容易发生较大误差。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土体干密度对AHFO法含水率计算的影响,并将支持向量回归(SVR)...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可实现土体原位含水率的分布式测量,但受场地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含水率计算模型解译获得的测试结果容易发生较大误差。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土体干密度对AHFO法含水率计算的影响,并将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引入含水率的计算模型中,与传统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干密度是影响含水率计算模型精度的重要因素,干密度波动越大则传统计算模型的计算误差也越大,土体较高含水率下会降低计算模型的敏感性;与传统的含水率计算模型相比,考虑干密度影响的径向基核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建议在含水率AHFO法的测试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 含水率 AHFO法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干密度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固化软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慧娥 王仕鑫 牛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2-440,共9页
水泥固化软土是工程中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然而众多工程实践表明,仅利用水泥加固软土,其早期强度偏低,且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固化土体积收缩,易造成工程土体的沉降和开裂等问题。本研究选用玄武岩纤维与水泥共同固化软土,探究... 水泥固化软土是工程中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然而众多工程实践表明,仅利用水泥加固软土,其早期强度偏低,且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固化土体积收缩,易造成工程土体的沉降和开裂等问题。本研究选用玄武岩纤维与水泥共同固化软土,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固化土强度以及收缩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制备了不同水泥掺量、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固化土试样,对各龄期条件下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收缩性质进行测试,结合力学性质及收缩特征,确定最佳的水泥及纤维掺量。并结合试样的微观结构特征来分析,考虑纤维对水泥固化土强度及收缩变形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纤维的加入能有效提高水泥土的强度,改善其收缩性。纤维在试样中随机离散分布,纤维的存在可起到一种“桥梁”作用,与水泥的水化产物一起充填于土样孔隙中,使得土颗粒间充分连接起来,限制了颗粒间的位移,提高了试样的强度,抑制了试样的收缩,提高了土体整体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软土的有效固化处理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水泥固化 玄武岩纤维 收缩特征 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载PDF
基于实证调查的新疆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研究
8
作者 陈凯 陈砺锋 +6 位作者 张紫昭 常金雨 贺强 房浩 刘智奇 黄宇航 赵萌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6-1166,共11页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性,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省区之一。面对新疆地区面积大和特殊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先将全疆划分为4个区域开展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工作,并选取局部...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性,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省区之一。面对新疆地区面积大和特殊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先将全疆划分为4个区域开展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工作,并选取局部高差、坡度、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平均温度、平均降雨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雪线分布等评价指标因子,通过证据权模型对新疆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基础上叠加最大降雨量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诱发因素,最后通过专家打分矩阵分析法对全疆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疆共划分为8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准噶尔西部山地、阿尔泰山、伊犁谷地山区、天山北麓、吐哈盆地、天山南麓、南疆西部天山、西昆仑山以及东昆仑山等地区;以全疆17362处地质灾害点为样本数据,经验证共有96.16%灾害点分布在高、中、低易发区;以全疆2011~2022年发生的336起地质灾害点为样本数据,经验证共有326起地质灾害分布在极高、高、中危险区,占比达到97.02%。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省级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危险性 证据权 新疆
下载PDF
九寨沟震区“6·21”泥石流成因与致灾机制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宁 唐川 +2 位作者 史青云 龚凌枫 亓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0-750,共11页
2019年6月20日晚九寨沟普降大到暴雨,导致九寨沟景区内卓追沟、下季节海子沟、则查洼沟等多处发生泥石流。3条泥石流沟分别冲出固体物质2.79×10^(4)m^(3)、3.7×10^(4)m^(3),2.67×10^(4)m^(3),造成多处停淤挡墙及拦砂坝损... 2019年6月20日晚九寨沟普降大到暴雨,导致九寨沟景区内卓追沟、下季节海子沟、则查洼沟等多处发生泥石流。3条泥石流沟分别冲出固体物质2.79×10^(4)m^(3)、3.7×10^(4)m^(3),2.67×10^(4)m^(3),造成多处停淤挡墙及拦砂坝损坏,并淤埋了景区内的部分道路,造成了交通的短时间中断。根据灾后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初步查明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致灾过程机制。灾害成因: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产生大量的新增松散固体物源与原有的沟坡堆积物(包括老泥石流堆积物)在强降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因此本次泥石流是地震和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泥石流发生前后各流域沟道纵剖面和典型横断面调查分析,发现泥石流致灾过程机制主要包括:(1)泥石流冲刷沟道使老泥石流堆积物参与泥石流运动、同时诱发沟岸失稳崩塌,因而增强泥石流规模和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2)沟道卡口和崩滑体滑入沟道后导致泥石流堵塞,在后续泥石流的作用下发生级联溃决,进而增大泥石流峰值流量和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在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泥石流规模和冲击力等参数可能超出防治工程规划设计指标,进而导致防治工程损毁并淤埋道路。因此,建议充分考虑地震与强降雨复合作用下九寨沟景区泥石流风险评估、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等关键问题,以保障景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九寨沟 地震 成因 致灾机制
下载PDF
白色硅藻土微观结构特征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易 高磊 +1 位作者 高明军 康银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6,共10页
硅藻土常常呈现白色、黄色、黑色等颜色,其中以白色硅藻土较为特殊,遇水后其强度明显降低。为了掌握白色硅藻土的工程特性,必须研究白色硅藻土的微观结构特征。本文以白色硅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试验,以数值化的形式展现其孔隙特... 硅藻土常常呈现白色、黄色、黑色等颜色,其中以白色硅藻土较为特殊,遇水后其强度明显降低。为了掌握白色硅藻土的工程特性,必须研究白色硅藻土的微观结构特征。本文以白色硅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试验,以数值化的形式展现其孔隙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白色硅藻土的整体形貌,同时对白色硅藻土的微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二值化处理以及分形维数分析,对白色硅藻土土体孔隙的微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白色硅藻土具有独特的无序排列的多孔结构,颗粒群间的聚集主要以堆积聚合排列的形式存在,其整体结构主要表现为分散结构,接触形式以面对面为主。(2)白色硅藻土微观费雷特直径分布结果表明其微观孔隙普遍较小,且孔径值大小呈现出无规律分布情况,随机性较强;孔隙结构处于不规则形状,呈现出细小孔隙形态。(3)白色硅藻土拥有较高的面孔隙度,在微观上表现为孔隙小、数量繁多以及结构复杂。(4)白色硅藻土具有较好的分形特性,在不同阈值下硅藻土的分形维数呈现出非线性减小的趋势,且阈值越大,分形维数降低的幅度越大;同时白色硅藻土的分形维数值较大,表明白色硅藻土微观表面孔隙结构单元数量较多,在宏观上表现出孔隙小,孔隙数量较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硅藻土 扫描电镜 微观结构 分形维数 孔隙特性
下载PDF
川藏铁路廊道板块缝合带对软岩分布的控制效应及其工程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易树健 崔鹏 +1 位作者 伍纯昊 李渝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5-288,共14页
软岩长期以来都是工程建设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具有高地应力、高温、高水压等复杂环境特点的川藏铁路廊道更是不可忽视的难题,但目前区域软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效应还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铁路廊道及邻区地质填图成果的基础上,... 软岩长期以来都是工程建设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具有高地应力、高温、高水压等复杂环境特点的川藏铁路廊道更是不可忽视的难题,但目前区域软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效应还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铁路廊道及邻区地质填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体结构调查、岩石回弹测试以及微观分析,发现缝合带对软岩发育有着明显的控制效应。取得如下认识:(1)铁路廊道发育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等板块缝合带,受缝合带特殊的构造活动形式与温压条件等影响,泥岩、片岩、板岩等软弱岩石及糜棱岩、碎裂岩和损伤岩带等构造软岩主要分布在缝合带内部及其边界断裂两侧;(2)板块碰撞运动控制了区域岩石建造特征,并造成岩石变形变质和构造损伤,使得岩石力学性质劣化,导致区域内软岩广泛发育;(3)川藏铁路廊道软岩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受缝合带控制的软弱岩石区段隧道工程大变形风险较高,隧道工程穿越缝合带活动性边界断裂构造软岩时易出现突水突泥灾害,软岩发育且外动力作用强烈的区段频发的山地灾害将严重威胁地表线路及临辅工程。本研究成果可为川藏铁路廊道软岩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软岩的变形机制和工程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板块缝合带 软岩 工程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特征与模式讨论 被引量:9
12
作者 伍纯昊 崔鹏 +1 位作者 李渝生 易树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9-306,共18页
活动断裂带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会对地壳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能够显著影响地震破裂、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等地质过程,并对工程岩体稳定有较大影响,但目前鲜见对大型活动断裂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深入研究。本文首次提出地壳岩... 活动断裂带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会对地壳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能够显著影响地震破裂、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等地质过程,并对工程岩体稳定有较大影响,但目前鲜见对大型活动断裂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深入研究。本文首次提出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科学概念,揭示其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非均匀性与愈合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等6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大范围岩体露头的实测分析,采用构造结构面面密度作为表征构造损伤的定量指标,将断裂带地壳岩体划分为损伤带与围岩,测得最宽损伤带达3100 m。分析了地壳岩体损伤分布特征、变形破裂特征和损伤分布影响因素,取得如下认识:(1)损伤带主要沿活动性较强的主断裂分布,其内部具有高、低损伤区交替的分区损伤特征;(2)损伤带与围岩岩体分别表现为高应变速率与低应变速率状态下脆性损伤特征,损伤带的形成与断裂近期区域应力场密切相关;(3)表征断层发展阶段的累积位移量控制损伤带的总体规模,而其局部变化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几何展布与岩石性质;(4)提出了典型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构造损伤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地震动力学、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约束地壳岩体结构的科学证据,有助于深化对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力学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活动断裂带 地壳岩体构造损伤 断层损伤带 构造结构面
下载PDF
钙质砂颗粒破碎对临界状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玮平 顾琳琳 +2 位作者 王振 闫斌 叶冠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6-1285,共10页
钙质砂的颗粒易碎性是造成其变形和强度特性不同于石英砂的重要性质。本文基于临界状态理论,通过一系列试验定量地描述钙质砂临界状态线随颗粒破碎的演化规律。本文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研究了60~2000 k Pa围压条件下钙质砂的力... 钙质砂的颗粒易碎性是造成其变形和强度特性不同于石英砂的重要性质。本文基于临界状态理论,通过一系列试验定量地描述钙质砂临界状态线随颗粒破碎的演化规律。本文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研究了60~2000 k Pa围压条件下钙质砂的力学特性和颗粒破碎特征;第2阶段以不同破碎率的试样为母本重塑制样,在100~300 k Pa围压条件下,剪切至破碎临界状态线。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围压(<300 k Pa)条件下,松砂和密砂均表现出明显的剪胀和应变软化特性;而高围压(>1 MPa)条件下,显著的颗粒破碎会造成试样的持续剪缩;颗粒破碎存在明显围压阈值,对于松砂而言,在围压小于300 k Pa条件下,颗粒基本不发生破碎;在e-lg p’平面内,破碎临界状态线的截距ΔeΓ和斜率λc均会随着修正相对破碎率Br*的增大而减小,即颗粒破碎会使临界状态线发生下移和逆时针转动;而在q-p’平面内,钙质砂的临界状态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存在唯一的临界状态应力比Mcr和临界摩擦角φ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三轴固结排水试验 颗粒破碎 变形特性 临界状态
下载PDF
川西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郭长宝 吴瑞安 +5 位作者 李雪 徐正宣 王栋 杨志华 孙炜锋 钟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2-783,共12页
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位于四川降曲河左岸,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金沙江断裂带东界断裂从斜坡坡脚通过。本文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物探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扎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 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位于四川降曲河左岸,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金沙江断裂带东界断裂从斜坡坡脚通过。本文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物探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扎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日扎滑坡是在断裂活动、岩溶水、长期卸荷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潜在巨型深层岩质滑坡,在空间上可划分为后部拉裂变形区(Ⅰ)、中部挤压变形区(Ⅱ)和坡脚应力集中区(Ⅲ)等3个分区。目前日扎潜在巨型滑坡以后部蠕滑变形为主,在其后缘发育4条拉裂缝,物探推测最大裂缝宽度达30~35 m、深度达190 m。研究认为,日扎潜在巨型滑坡存在两种主要失稳模式:(1)高位剪出失稳,推测潜在失稳体积分别为(7.9~10.2)×107m3(H1)、(2.3~2.9)×108m3(H2)、(4.8~7.2)×108m3(H3)和(6~10)×108m3(H4);(2)深部蠕滑变形,在滑体深部存在蠕变带和锁固段,最大蠕动变形体厚度约300 m(H5)。日扎滑坡在长期卸荷与重力、地震和岩溶水等作用下容易造成锁固段力学强度弱化和失稳,发生高位启动-滑动-堵江灾害链,深层蠕变带容易对建设其中的深埋隧道等重大工程造成危害。该类潜在巨型岩质滑坡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典型性,建议对日扎潜在巨型滑坡进行深入勘察,查明其空间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必要时进行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带 巨型岩质滑坡 岩溶径流带 形成机理 防灾减灾
下载PDF
典型石漠化地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姚邦杰 刘琦 +1 位作者 任标 王涵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其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具有特殊性,因而水不仅会携带土壤发生地表流失,而且会发生地下漏失,造成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大,岩溶石漠化现象突出,治理难度大。本文以贵州贞丰-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治... 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其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具有特殊性,因而水不仅会携带土壤发生地表流失,而且会发生地下漏失,造成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大,岩溶石漠化现象突出,治理难度大。本文以贵州贞丰-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水样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水化学特征和水均衡量等进行分析模拟计算出地下水位、地下暗河流量变化情况,得到该区岩溶水均衡量,其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地下水系统排泄量变化及地下水流向特征,初步阐明该区域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特征,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趋势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岩溶水系统 循环演化 MODFLOW
下载PDF
世界地质公园方山两宜亭景点落石灾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志法 魏雪云 +5 位作者 孙亚丽 韩振华 张善福 郑卫 包涵 黄富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9-1349,共11页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的世界地质公园方山景区位于早白垩世磨石山群九里坪组的火山岩地层上。方山所具有的火山岩台地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构成方山台地的较坚硬且不易风化的流纹岩有关。据现场考察,方山景区的岩体具有层状结构,工程地质条件...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的世界地质公园方山景区位于早白垩世磨石山群九里坪组的火山岩地层上。方山所具有的火山岩台地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构成方山台地的较坚硬且不易风化的流纹岩有关。据现场考察,方山景区的岩体具有层状结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良,但与游路相关的高陡反坡却存在着较多的落石,并在台风来临时还可能发生水带泥石落下的问题。它们在某些游客出现的部位有可能形成地质灾害的严重隐患。例如方山景区两宜亭景点就曾在2013年台风来临的季节发生了一次两宜亭被从上述高陡反坡顶部水冲下来的泥石砸坏。此外,作者还在两宜亭景点发现了散落在地面上的大量落石。显然,两宜亭景点存在严重威胁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在两宜亭景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作者提出了基于工程地质学与旅游规划学相结合所形成的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来调整景区的游路,以达到既确保旅游安全又可维护方山景区原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旅游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矿山边坡岩体结构编录方法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恺 伍法权 +1 位作者 沙鹏 邱淑豪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8-1455,共8页
岩体结构特征控制着岩体力学性质并影响岩体工程稳定性,因此岩体结构地质编录一直是岩体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内容。针对露天矿山边坡,传统的岩体结构编录方法具有危险性大、效率低等缺点,需要引入新技术实现地质编录的安全、高效。随着近... 岩体结构特征控制着岩体力学性质并影响岩体工程稳定性,因此岩体结构地质编录一直是岩体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内容。针对露天矿山边坡,传统的岩体结构编录方法具有危险性大、效率低等缺点,需要引入新技术实现地质编录的安全、高效。随着近年来无人机的民用化,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改进传统露天矿坡的地质编录工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浙江某露天采石场矿坡为例,阐述了无人机摄影技术在地质编录中的应用方法和工作流程。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采用运动恢复结构法将点云数据转化为岩体三维数字模型,并利用点云的坐标信息实现对岩体结构面产状的解译。通过对比罗盘测量的产状和点云计算的产状验证了该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结构面的优势产状,为分析矿山边坡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矿山边坡 点云数据 岩体结构编录 工程应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志华 张永双 +1 位作者 郭长宝 姚鑫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3-683,共11页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的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强度,给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危害。本文首先概述了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特征,然后对比...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的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强度,给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危害。本文首先概述了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特征,然后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密度的差异性,重点剖析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因子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其敏感性。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斜坡坡型、年24 h最大降雨量、河网密度、到断裂距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工程地质岩组和人类活动强度等9个因子具有较高的地质灾害敏感性,而斜坡坡向和年均降雨量具有较低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成灾背景的认识,也可以为建立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质灾害 影响因子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09
19
作者 樊芷吟 苟晓峰 +3 位作者 秦明月 范强 余建乐 赵建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0-347,共8页
汶川地震在区内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孕育了大量松动岩体,这些松动岩体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将会产生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极大。故此对汶川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 汶川地震在区内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孕育了大量松动岩体,这些松动岩体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将会产生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极大。故此对汶川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沟谷密度、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道路9个影响因子,基于GIS的栅格数据模型,采用信息量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两种模型耦合分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耦合模型较信息量或Logistic单一模型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易发性高与较高区域多集中于水系延展区域与断层集中区域。所计算得出的易发性分区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近,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评价指标 信息量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 耦合模型 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包气带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0
作者 庞忠和 黄天明 +1 位作者 杨硕 袁利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61,共11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气带的溶质和同位素剖面不但可以提供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地下水补给信息,而且记录了过去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信息。本文基于学科组近10年的研究成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包括南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沙漠高原),将包气带...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气带的溶质和同位素剖面不但可以提供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地下水补给信息,而且记录了过去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信息。本文基于学科组近10年的研究成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包括南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沙漠高原),将包气带和饱和带结合起来,利用多种环境示踪技术,提升了包气带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研究中的潜力,并将其应用到地下水补给历史重建、地下水补给机制确定、植被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影响评价和地下水污染物全过程示踪中。研究表明,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气带较厚且补给量有限,地下水和现今的浅表水文过程未达到水力平衡,如在沙漠高原西部,近2 500 a降水尚储存在包气带13 m以浅,地下水是4 000 a以前补给的,其水化学特征与浅部包气带水差异巨大;而在黄土高原,补给量较大,但包气带巨厚,年降水仍需要几十到上百年时间入渗到地下水(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补给,其土壤水在包气带中平均入渗速率为0.1~0.3 m·a^(-1)),包气带浅部溶质含量较深部和地下水中的高;典型黄土塬区的地下水均不含氚,地下水年龄在几百到上万年。黄土内部层状均匀的土壤质地特征和相对较老的地下水年龄揭示的均匀活塞流入渗是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方式。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和沙漠区植被恢复导致地下水补给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反映在包气带上表现为溶质含量的增加,可用于定量化确定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本文强化了包气带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研究中的作用,在未来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全过程刻画中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地下水补给 同位素 环境示踪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