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解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6552被引量16366H指数30
《解剖学报》创刊于1953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主办,《解剖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代表我国解剖学科发展水平的基础医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解剖学报》编辑部位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529-135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228/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6,5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通路参与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记忆功能恢复
1
作者 吴小军 王日兴 +3 位作者 林芳崇 吕有凯 冯奇桃 云天奇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探讨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通路调控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2部分。第1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0.5 h组,模型-1.5 h组,模型-3 h... 目的探讨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通路调控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2部分。第1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0.5 h组,模型-1.5 h组,模型-3 h组,每组10只,模型组之间失血性休克时间存在差异。第2部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CX3CL1组,每组10只。CX3CL1组大鼠脑室注射CX3CL1蛋白,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在模型制作前开展Morris水迷宫训练,模型制作后4 d,开展水迷宫测试。完成后,取全脑组织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脑脊液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取脑组织进行Real-time PCR检测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与第Ⅲ象限停留时间减少,且HE染色中显示神经元状态受损。此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升高,脑脊液中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IL)-6含量升高,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CD16、TNF-α、IL-1β与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含量升高。与此同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CX3CL1、CX3CR1蛋白表达降低,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与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升高。然而,与模型组相比,CX3CL1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减少,穿越平台次数与第Ⅲ象限停留时间增加,且神经元状态恢复。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X3CL1组大鼠脑组织中Iba1表达降低,脑脊液中TNF-α与IL-6含量降低,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CD16、TNF-α、IL-1β与iNOS mRNA含量降低,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精氨酸酶1(Arg1)、几丁质酶3样蛋白1(Ym1)mRNA含量升高。结论CX3CL1有助于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M1型极化,降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发的记忆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复苏 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 记忆功能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
原文传递
踝蛋白与记忆机械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荟竹 方璇 +1 位作者 陶昶煜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9-254,共6页
衰老、缺氧等诱发的记忆缺失极其普遍,因此,探索记忆的产生、存储和检索等机制对于日常生活及临床工作均具重大意义。而记忆的存储及检索或与计算机有相似之处,我们整理了记忆的机械基础-网格编码理论的研究进展。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 衰老、缺氧等诱发的记忆缺失极其普遍,因此,探索记忆的产生、存储和检索等机制对于日常生活及临床工作均具重大意义。而记忆的存储及检索或与计算机有相似之处,我们整理了记忆的机械基础-网格编码理论的研究进展。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病理状态(如衰老、缺氧)导致的记忆缺失可能与机械敏感蛋白质踝蛋白的折叠异常有关。踝蛋白可以通过结构域状态的改变,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或更新机械力微小变化的信息,并引发神经元内配体的重新分配等化学过程,从而动态调节突触活动,将记忆以网格编码的二进制格式储存在大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踝蛋白 突触 计算机 网格编码理论
原文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对卵泡刺激素调节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雨桐 卫晓红 +2 位作者 葛玲 杨云风 徐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卵泡刺激素(FSH)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取21 d SD大鼠卵泡分离的颗粒细胞原代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FSH处理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中和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探讨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卵泡刺激素(FSH)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取21 d SD大鼠卵泡分离的颗粒细胞原代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FSH处理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中和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定位和检测TGF-βRⅡ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FCM)评估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细胞的百分比,并通过ELISA测定颗粒细胞分泌的雌二醇(E2)水平。结果当颗粒细胞的TGF-β信号通路受到抑制时,FSH促进颗粒细胞PCNA的表达,增加增殖指数,调节细胞周期以及抑制颗粒细胞凋亡的功能明显减弱(P<0.05);FSH刺激颗粒细胞雌激素分泌的作用未明显受到TGF-β信号通路抑制的影响(P>0.05)。结论FSH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调节作用部分受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培养 卵泡刺激素 转化生长因子Β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印迹法 大鼠
原文传递
基于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分类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嘉懿 王宝 +2 位作者 刘英超 史勇红 宋志坚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3-939,共7页
目的应用临床常规3T磁共振T1、T2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分析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影像组学特征差异,探讨肿瘤区域不同方向以不同角度构建的纹理特征对区别两种肿瘤的意义,寻找一种可行的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高精度分类... 目的应用临床常规3T磁共振T1、T2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分析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影像组学特征差异,探讨肿瘤区域不同方向以不同角度构建的纹理特征对区别两种肿瘤的意义,寻找一种可行的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高精度分类方法。方法 43例胶质瘤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单发性脑转移瘤患者,从肿瘤区域轴状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方向的每1层构建不同角度的影像组学灰度共生矩阵,计算相应的纹理空间关系特征(包括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和同质性);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选择特征并降低冗余;所选特征经SVM线性核分类器分类,实现两种肿瘤的诊断。结果在分类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时,多模态多方向组合特征的精确性、召回率、F1分值和准确性分别是0.8857、0.9114、0.8944和0.8922;该组合特征在SVM线性核分类器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02;并将45例单发性脑转移瘤患者中的40例正确分类;43例胶质瘤患者中的39例正确分类。结论肿瘤区域的多模态多方向组合特征经SVM线性核分类器分类,可以鉴别胶质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这可作为第2意见,有效协助医生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单发性脑转移瘤 影像组学 灰度共生矩阵 Wilcoxon秩和检验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原文传递
亨廷顿相关蛋白1在丙戊酸钠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珊珊 李雯 +5 位作者 何辉 秦建兵 田美玲 赵荷艳 成翔 金国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亨廷顿相关蛋白1(HAP-1)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海马NSCs,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PA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0、1、3和5d时HAP-1 mRNA...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亨廷顿相关蛋白1(HAP-1)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海马NSCs,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PA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0、1、3和5d时HA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Real-time PCR检测成年SD大鼠多组织及NSCs、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HAP-1 mRNA的表达;应用小干扰RNA技术下调NSCs中HAP-1的表达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神经元特异分子微管解聚蛋白2(Stmn-2)、神经元分化因子1(Neurod-1)、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突触蛋白1(Syn-1)基因和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微管蛋白Ⅲ(Tuj-1)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检测NSCs向Tuj-1阳性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并观察神经元发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PA组N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HAP-1 mRNA和蛋白在VPA处理后1 d和3 d表达明显上调;HAP-1 m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中呈优势表达,在神经元中表达较高,NSCs中表达较低,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最低;干扰HAP-1表达后,VPA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减少,神经元发育变差。结论VPA可能通过上调HAP-1的表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相关蛋白1 丙戊酸钠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分化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
原文传递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FoxO1信号通路和白细胞介素17在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倩 高杰 +3 位作者 胡蓉 韩锋 李红 苏敏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FoxO1和白细胞介素17(IL-17)与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EAE),每组30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联合完全...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FoxO1和白细胞介素17(IL-17)与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EAE),每组30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EAE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评分,并于评分4分时取各组小鼠的脊髓、脾脏和外周血。HE染色及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情况;脾细胞在体外用a-CD3和MOG35~55分别刺激7 d,收集其上清液,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上清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IL-17+细胞的百分比;Western blotting检测IL-17及PI3K/Akt/FoxO1在小鼠脊髓中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AE组小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及Luxol fast blue染色结果显示,EAE组脊髓病理组织表现出炎性浸润和髓鞘脱失显著增多(P<0.05)。ELISA结果显示,EAE组血清中及体外培养脾细胞的上清中IL-17和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流式结果表明,EAE组小鼠脾细胞中CD4+IL-17+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EAE组小鼠脊髓IL-17、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磷酸化FoxO1(p-FoxO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EAE组小鼠脊髓中促炎因子IL-17分泌增加,可能与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活化进而激活T细胞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FoxO1信号通路 Luxol fast blue染色 流式细胞术 免疫印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小鼠
原文传递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试验分析和物理引擎耳石运动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晓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9-704,共6页
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进行分析,了解其诊断机制。方法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设定膜迷路不同位置结石,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分析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耳石运动情况,进而推断... 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进行分析,了解其诊断机制。方法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设定膜迷路不同位置结石,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分析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耳石运动情况,进而推断所诱发眼震表现。结果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所有位置的结石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并能诱发椭圆囊的结石经总管进入半规管。出现下跳眼震的情况,包括结石从椭圆囊进入后半规管,对侧后半规管结石向壶腹运动,上半规管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后者重复诊断实验仍为下跳眼震。重复10次观察,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对于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标准,还需要重新评估,观察眼震动态变化是必要的,其诊断方法需要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物理引擎 仿真分析 耳石 膜迷路模型 诊断
原文传递
背阔肌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夏有辰 李比 +5 位作者 陈小迅 杨欣 马建勋 邹力君 王建伟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背动脉主干分布于背阔肌外上部。恒定地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具有各自分布区域。背阔肌内下部由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供应。据X线造影所见,它们与胸背动脉分支间吻合明显,口径在320~550μm之间。背阔肌表面皮肤血供均来自深方肌皮穿支,越向内下方,穿支间吻合稀疏,口径亦细小。临床应用肌皮瓣做肿物切除后创面修复,乳房再造,修复小腿缺损等共31例,术后肌皮瓣30例完全成活,1例肌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部分血运障碍征象,经对症处理后,血运逐步改善,伤口延期愈合。结论背阔肌肌皮瓣,按其动脉分支及其吻合特点可分为3个部分,为整体或部分分离、转位或移植,保持肌功能提供血管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血管解剖 移植
原文传递
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肢骨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周亚威 周贝 顾万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目的探讨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发育情况。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08例人骨标本的肱骨、胫骨和股骨主要测量项分别进行测量,用Excel 2019软件对肢骨指数、性别二态性和身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肱骨、股骨整体发育水平... 目的探讨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发育情况。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08例人骨标本的肱骨、胫骨和股骨主要测量项分别进行测量,用Excel 2019软件对肢骨指数、性别二态性和身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肱骨、股骨整体发育水平较同时期对比组强壮,较内蒙古地区对比组弱,股骨中部肌肉附着偏少;两性肱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811,P>0. 05),股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3,P>0. 05);男性股骨最大长变异范围在40. 6~49. 4 cm,在对比组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男性平均身高为166. 22 cm,变异范围在164. 47~167. 68 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8. 06 cm,变异范围在154. 02~160. 34 cm;两性身高差异性显著(t=4. 96,P<0. 01);汪沟组两性差异性指数为5. 7%。结论汪沟组男性肱骨、胫骨、股骨整体比女性强壮,男性上肢发育比女性强壮,下肢强壮程度的差异不大。我们推测汪沟组男性与女性生长过程中获得的营养相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汪沟 肢骨 身高 性别二态性 测量
原文传递
迷走神经途径的L-谷氨酸与十二指肠运动的量效关系
10
作者 张金 张莹利 +4 位作者 李想 杜宜楠 赵建帅 张柳凝 徐永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2-728,共7页
目的 构建经迷走神经背核(DMV)注射L-谷氨酸(L-Glu)的剂量与雌性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探讨激素、细胞因子等影响迷走神经活动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DMV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按0 mol/L、0. 05 mol/L、0. 10 mo... 目的 构建经迷走神经背核(DMV)注射L-谷氨酸(L-Glu)的剂量与雌性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探讨激素、细胞因子等影响迷走神经活动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DMV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按0 mol/L、0. 05 mol/L、0. 10 mol/L、0. 15 mol/L和0. 20 mol/L剂量经DMV注射L-Glu,每剂量组样本数为5只,监测卵巢摘除家兔的十二指肠肌电活动;并构建L-Glu的剂量与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 经t检验分析,相邻剂量组之间,肌电活动的振幅逐渐增强,且差异极显著(P<0. 01);频率逐渐加强,其中0mol/L与0. 05 mol/L、0. 10 mol/L与0. 15 mol/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肌电活动指数逐渐增强,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 01)。以L-Glu浓度为自变量x,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为因变量y,构建的数学模型的函数关系式为:y=13. 71/1+exp [-22. 35×(x-0. 082)],函数拟合精度:R2=0. 9948,P<0. 01,属于增长型S型逻辑函数。函数分析表明,0. 082 mol/L L-Glu剂量为该逻辑函数的拐点值;在L-Glu剂量范围为0 mol/L^0. 082 mol/L时,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成指数型增长模式;当L-Glu剂量大于0. 082 mol/L时,十二指肠肌电活动指数呈对数型增长模式,且其理论极限值为13. 71。结论 L-Glu通过DMV对家兔十二指肠肌电活动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且具有区间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迷走神经背核 肌电活动指数 数学模型 十二指肠 脑立体定位法 雌性家兔
原文传递
移植微囊化嗅鞘细胞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及L_(4-5)段脊髓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文俊 熊梅娟 +2 位作者 周七保 孙弋 刘曾旭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病理性疼痛及L_(4-5)段脊髓P2X7受体的表达影响。方法取1只健康SD大鼠,取其嗅球组织并运用差速贴壁方法,在体外进行嗅鞘细胞培养扩增。取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control)、... 目的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病理性疼痛及L_(4-5)段脊髓P2X7受体的表达影响。方法取1只健康SD大鼠,取其嗅球组织并运用差速贴壁方法,在体外进行嗅鞘细胞培养扩增。取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control)、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组(CCI)、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及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组(MC-OECs)。术后7 d及14 d,运用行为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L_(4-5)段脊髓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 d及14 d,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减低,L_(4-5)段脊髓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明显增加(P<0.05);与CCI组比,OECs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明显增高,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明显减低(P<0.05),与OECs组对比,MC-OECs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更高。P2X7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平均吸光度更低(P<0.05)。结论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能更好地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减低L_(4-5)段脊髓内P2X7受体的表达水平,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微囊化 移植 L4.5段脊髓 P2X7受体 原位杂交 大鼠
原文传递
大鼠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系H9C2表达弹性蛋白
12
作者 韩贝 任明芬 +1 位作者 常玉巧 郭志坤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检测弹性蛋白在大鼠心肌细胞和H9C2心肌细胞系内的表达。方法取新生和成年SD大鼠各5例的新鲜心脏,冷冻切片;取20只新生3 d SD大鼠心脏,通过0.05%胰蛋白酶和0.075%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心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 目的检测弹性蛋白在大鼠心肌细胞和H9C2心肌细胞系内的表达。方法取新生和成年SD大鼠各5例的新鲜心脏,冷冻切片;取20只新生3 d SD大鼠心脏,通过0.05%胰蛋白酶和0.075%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心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心肌细胞系的弹性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系上清中的弹性蛋白。结果在大鼠心肌细胞、H9C2心肌细胞系和新生、成年大鼠心肌组织上均发现心肌肌钙蛋白T和弹性蛋白的共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弹性蛋白在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细胞间质内均有表达。H9C2心肌细胞培养液的上清中检测到少量的弹性蛋白。结论大鼠心肌细胞表达弹性蛋白,可能参与心肌细胞的势能和细胞间质弹性纤维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蛋白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系H9C2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大鼠
原文传递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武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共2页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10月1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落下帷幕,美国免疫学家James P.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Tasuku Honjo因开创了'抑制免疫负调控从而激发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疗法而共同获得了这项殊荣。癌症是当今...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10月1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落下帷幕,美国免疫学家James P.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Tasuku Honjo因开创了'抑制免疫负调控从而激发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疗法而共同获得了这项殊荣。癌症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健康难题,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今年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在癌症的免疫治疗领域成就斐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D 抗肿瘤 加速器 肿瘤免疫 癌症患者 免疫疗法 陈列平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后辅助溶栓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冶君 陈春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0-856,共7页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溶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然而,t PA的治疗时间窗和超过治疗时间窗后再应用所致的致命性副作用限制其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决t PA应用的限制性,可联合应用t PA与其他药物或非药物的介入方式治疗,且部分联...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溶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然而,t PA的治疗时间窗和超过治疗时间窗后再应用所致的致命性副作用限制其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决t PA应用的限制性,可联合应用t PA与其他药物或非药物的介入方式治疗,且部分联合治疗方案经实验验证可以减轻治疗时间窗外应用t PA所致并发症,尤其是出血性转化(HT)。联合应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保护血脑屏障,增强血管生成作用和保护脑血管。非药物介入方式则包括干细胞移植和有多方面生物效应的气体治疗。tPA与上述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旨在减轻滞后t PA治疗所致的副作用和脑卒中所诱发的神经性缺损和行为损伤。因此,辅助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治疗形式,可解决tPA治疗的限制因素,并可能延长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治疗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时间窗 出血性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MicroRNA-613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与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传芬 荆文 +5 位作者 向冬生 李涛 焦淑欣 杨翠玲 马志红 王敏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613(miR-613)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法对30例人胶质瘤患者瘤组织和30例非胶质瘤患者的脑组织的miR-61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Li... 目的探讨microRNA-613(miR-613)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法对30例人胶质瘤患者瘤组织和30例非胶质瘤患者的脑组织的miR-61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Lipofectamine TM2000将miR-613模拟物(miR-613 mimics)和无关序列对照(miR-613 con)转入U87细胞中,Real-time PCR检测两组细胞miR-613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613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的脑组织(P <0. 05)。胶质瘤组织miR-613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成负相关,与生存时间成正相关(P <0. 05);与miR-613con比较,miR-613 mimics细胞增殖水平、侵袭与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 <0. 05)。结论 miR-613具有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侵袭与迁移的作用,有望成为胶质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613 胶质瘤 U87 生长 转移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当归多糖对D-半乳糖致小鼠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照瀛 黄杰 +7 位作者 许梦雄 陈雄斌 汪子铃 肖名贺 陈粼波 姜蓉 王璐 王亚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SP)对D-半乳糖(D-gal)致小鼠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D-gal组:小鼠皮下注射D-gal (120 mg/kg, qd×42 d); ASP+D-gal组:D-gal注射时间与剂量同D-gal模型组,从模型复制...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SP)对D-半乳糖(D-gal)致小鼠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C57BL/6 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D-gal组:小鼠皮下注射D-gal (120 mg/kg, qd×42 d); ASP+D-gal组:D-gal注射时间与剂量同D-gal模型组,从模型复制第16天起,腹腔注射ASP(40 mg/kg,qd×27 d);正常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与等时的生理盐水。各组给药完成后第2天检测相关指标,取外周血检测空腹血糖含量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定(OGTT);取胰腺称湿重计算脏器指数;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结构,图像分析法计数胰岛内有核细胞数和相关面积;制备胰腺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从注射D-gal第16天开始,腹腔注射ASP共27 d(ASP+D-gal组),小鼠胰腺湿重与脏器指数明显降低,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空腹血糖显著下降;在30 min和120 min的OGTT水平差别不明显;OGTT曲线下面积(AUC)降低;胰岛内有核细胞数减少,单个细胞面积减小;T-AOC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结论 D-gal可致胰腺结构损伤和功能衰退,ASP能拮抗D-gal从而减轻对胰腺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D-半乳糖 胰腺 损伤 HE染色 衰老小鼠
原文传递
脑深髓静脉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争珍 乔会煌 +4 位作者 郭玉 任传根 张小芬 李建策 陈成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6-801,共6页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相关数据。通过Photoshop CC 2015将T1WI与SWI重建图进行融合,分析静脉走形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结果深髓静脉在SWI重建图像上能清晰显影,其直径较为统一,范围在0.2~0.3mm。根据深髓静脉的分布,可以将深髓静脉划分为3个区:前区位于额叶深部白质;中区位于中央前后回、缘上回、角回深部白质;后区位于枕叶深部白质。深髓静脉在前区的数量为4~10支;在中区为8~19支;在后区为3~7支。深髓静脉在中区的长度最长。前区、中区和后区的深髓静脉分别回流到透明隔前静脉和尾状核前静脉、尾状核横静脉、侧脑室内侧静脉。结论 SWI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深髓静脉,这为构建脑髓质静脉网络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异常的深髓静脉的划定标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髓静脉 静脉回流 磁敏感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甘油二酯激酶ζ、蛋白激酶Cδ和Tis21在发育中大鼠脑的表达和定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佳 牛宝贝 +3 位作者 刘慧霞 李海荣 乔从进 崔慧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9-615,共7页
目的 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蛋白激酶Cδ(PKCδ)和Tis21在大鼠胚胎脑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胚龄(E)9.5-E18.5大鼠胚胎各5只,连续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GKζ、p-PKCδ和Tis21在大鼠胚胎脑的表达;2... 目的 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ζ(DGKζ)、蛋白激酶Cδ(PKCδ)和Tis21在大鼠胚胎脑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胚龄(E)9.5-E18.5大鼠胚胎各5只,连续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GKζ、p-PKCδ和Tis21在大鼠胚胎脑的表达;22只胚龄E11.5、E12.5、E14.5、E16.5和E18.5大鼠胚胎用于Western blotting,检测DGKζ、磷酸化PKCδ(p-PKCδ)、PKCδ和Tis21在大鼠胚胎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于E9.5 p-PKCδ和Tis21在神经沟神经上皮呈阳性表达,DGKζ为阴性;E10.5-E11.5,DGKζ、p-PKCδ和Tis21在脑泡壁均呈阳性表达;在E12.5三者均表达于端脑、间脑、中脑腹侧和脑桥处神经上皮,而中脑背侧、峡部和小脑原基仅DGKζ呈阳性表达,p-PKCδ和Tis21呈阴性;于E13.5三者沿海马、隔、苍白球及嗅脑呈阳性分布,在新皮质呈阴性,p-PKCδ和Tis21在峡部和小脑原基出现阳性表达;于E14.5 DGKζ表达延伸到新皮质,在脑的各个区域呈现出全阳性。而p-PKCδ和Tis21表达仅延伸到中脑顶盖,在新皮质仍为阴性;于E15.5 p-PKCδ和Tis21在新皮质出现阳性表达,在脑的各个区域均呈阳性;E16.5-E18.5,三者在小脑和脑桥表达范围缩小;DGKζ和p-PKCδ可表达在神经上皮细胞的胞质,或胞质和细胞核。Western blotting显示,DGKζ和Tis21在E11.5-E14.5表达逐渐增多,E12.5较E11.5显著增多,在E16.5和E18.5逐渐下降;p-PKCδ/PKCδ显示PKCδ活性变化趋势与DGKζ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DGKζ、p-PKCδ和Tis21时空表达与脑发育模式一致,DGKζ和p-PKCδ在神经上皮细胞的亚细胞分布提示它们主要通过DGKζ/Tis21和PKCδ/Tis21途径参与脑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激酶ζ 蛋白激酶Cδ Tis21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印迹法 胚胎 大鼠
原文传递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第3版)出版
19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1,共1页
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第3版)已于2015年1月出版。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指导 国家级规划 普通高等教育 细胞结构 标本制作 显微镜技术 光镜 细胞工程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5种动物肠内胆管解剖组织结构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翟羽佳 崔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目的探讨豚鼠、兔、犬、猫、牦牛肠内胆管解剖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运用大体解剖和石蜡切片,通过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对这5种动物(每种选取5只)的肠内胆管进行解剖组织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豚鼠、兔、牦牛的肠内胆管均... 目的探讨豚鼠、兔、犬、猫、牦牛肠内胆管解剖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运用大体解剖和石蜡切片,通过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对这5种动物(每种选取5只)的肠内胆管进行解剖组织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豚鼠、兔、牦牛的肠内胆管均由胆管单独形成,犬、猫的肠内胆管由胆管、胰管共同形成,豚鼠、兔、猫、牦牛都存在膨大的Vater壶腹,犬无Vater壶腹。豚鼠、兔、牦牛的Vater壶腹由肠内胆管膨大形成,此处肠内胆管黏膜层增厚,腺体大量增多,形成大量黏膜瓣,肌层逐渐萎缩;猫的Vater壶腹有Oddi括约肌结构,并在胆胰管分流处形成壶腹瓣膜。肠内胆管腺的性质不同,豚鼠、犬、猫为浆液腺,兔为黏液腺,牦牛为混合腺。兔胆管开口特殊,位于胃幽门部,其他动物位于十二指肠;豚鼠的大乳头为半球形,兔、犬为扁椭球形,猫、牦牛为长梭形。结论豚鼠、兔、犬、猫、牦牛肠内胆管最主要的结构差异是肠内胆管的形成不同和Vater壶腹的区别;其次黏膜层内胆管腺性质不同。胆管开口位置和形成的大乳头形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肠内胆管 解剖结构 组织结构 差异 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 哺乳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