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7777被引量34854H指数59
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511-468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037/I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7,7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
1
作者 徐艳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从传播和接受角度来谈的口传体式,具有用耳听而非用眼看所带来的体式特征,表现为声音关联在作品结撰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语义关联起到的作用。以《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晋乐奏辞为基础来考察汉魏乐府中最具典型性的三类作品,包括以... 从传播和接受角度来谈的口传体式,具有用耳听而非用眼看所带来的体式特征,表现为声音关联在作品结撰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语义关联起到的作用。以《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晋乐奏辞为基础来考察汉魏乐府中最具典型性的三类作品,包括以《塘上行》为代表的口传性较强的乐府,相对书面化的三曹乐府,及被视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可发现这些作品之口传性是如何在观念中被逐渐淡化,又如何被后代修改的作品所覆盖的。后人通过针对正文的现成主题叠加式结构特征的修改,及作者、题名、笺注等多层面增饰,将汉魏乐府改得符合书面标准,这种修改多发生在晋南朝时期,主要由文人拟作者、文集编撰者完成。现有研究常将那些被书面化修改后的文本作为依据,自然会导致汉魏乐府口传体式被忽视、遭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性 书面化 汉魏乐府诗歌 体式
原文传递
纸上的还乡——“80后”诗歌的知识与技艺
2
作者 周俊锋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8,共9页
知识与技艺融汇的同时存有裂隙,“80后”诗歌彰显繁复的诗艺变形与艺术张力,拓展了现代汉语既有的诗意表达与结构功能,而写作首先亟需回应的是书写自身面临的窘迫。当代诗歌着意与同时代人的知识经验展开对话,尝试构建一种区别于日常语... 知识与技艺融汇的同时存有裂隙,“80后”诗歌彰显繁复的诗艺变形与艺术张力,拓展了现代汉语既有的诗意表达与结构功能,而写作首先亟需回应的是书写自身面临的窘迫。当代诗歌着意与同时代人的知识经验展开对话,尝试构建一种区别于日常语言的“可能性的语言”,现实困厄、写作焦虑、语言危机的背后内在指涉的是文学语言的智性与潜能。书写是对源头的迷恋,语言还乡的旅程联结着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的源头;随着技艺的膨胀,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却黯然消褪,诗人对语言和存在的省视逐渐替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回溯式的写作。“纸上的还乡”呈露的是当代诗人的日常书写与对话方式,探询更为有效的处理当代驳杂的社会知识与私人经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诗歌 语言 还乡 技艺
原文传递
从史家之心到诗人之眼——杜甫《洗兵马》史事及主旨新证
3
作者 卢多果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06,共9页
杜甫《洗兵马》系年及主旨乃杜诗学中的著名公案。以诗中着墨最多的张镐为切入点,由其仕宦经历,可以考订《洗兵马》作于乾元元年三月,此时张镐正为肃宗重用。由此系年可知,诗中的“萧丞相”为宰相苗晋卿而非房琯。诗中反映了对肃宗所亲... 杜甫《洗兵马》系年及主旨乃杜诗学中的著名公案。以诗中着墨最多的张镐为切入点,由其仕宦经历,可以考订《洗兵马》作于乾元元年三月,此时张镐正为肃宗重用。由此系年可知,诗中的“萧丞相”为宰相苗晋卿而非房琯。诗中反映了对肃宗所亲任官僚的褒美,而非对复用玄宗旧臣的希冀。“鸡鸣问寝”及太子之典与肃宗当时着力塑造的孝子形象有关,皆非讽喻,而是体现了时人眼中的玄肃关系,钱谦益的“刺肃宗”说乃据史书所知的后见之明。此诗主旨是对肃宗君臣中兴功绩的赞颂,与玄肃矛盾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钱谦益 苗晋卿 《洗兵马》 乾元元年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新闻的“文学性”话语
4
作者 张斯琦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其新闻的“文学性”紧密相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包含“中国性”和“文学性”两层含义。“中国性”是指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独特语境,以及在此语境中形成的文学问题和文学经验。“文学性”是指中国当代...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其新闻的“文学性”紧密相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包含“中国性”和“文学性”两层含义。“中国性”是指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独特语境,以及在此语境中形成的文学问题和文学经验。“文学性”是指中国当代文学的故事性、情感性、意境性等中国美学特征。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向中国当代文学新闻的渗透使其也呈现出明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及其新闻在文学性上高度契合,进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在此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明显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人类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海外传播 文学性 文学新闻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书写“涩体”:宋祁与古文运动
5
作者 刘成国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涩体”是指宋祁《新唐书》列传部分的文体风格。它具体表现为叙述时故意使用难字、僻字、古字,省字缩减、生造词汇、颠倒语序等,是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理论的实践。它在语言表现上以复古为创新,因背离语言的约定俗成,导致阅读时的生... “涩体”是指宋祁《新唐书》列传部分的文体风格。它具体表现为叙述时故意使用难字、僻字、古字,省字缩减、生造词汇、颠倒语序等,是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理论的实践。它在语言表现上以复古为创新,因背离语言的约定俗成,导致阅读时的生硬滞涩。通过修撰《新唐书》,宋祁实现了中唐以来古文家的史学理想,他应被视为宋代士人学韩的主要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体 宋祁 《新唐书》 古文运动 修史
原文传递
从“评诗”“品味”看袁枚持论的民间立场
6
作者 石玲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4-211,共8页
清代性灵派领军人物袁枚,出身城市贫寒之家,其诗学思想、美食观念中的“窭人子”底色和“草茅”心理、对“天籁”“本味”“口头话”的推崇,还有“性情”本位主导下的去经典化、去程式化、去学术化,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诗论家与美... 清代性灵派领军人物袁枚,出身城市贫寒之家,其诗学思想、美食观念中的“窭人子”底色和“草茅”心理、对“天籁”“本味”“口头话”的推崇,还有“性情”本位主导下的去经典化、去程式化、去学术化,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诗论家与美食家相兼,构成袁枚诗学言说的显著特色,在“评诗”中融入“品味”,以“品味”“评诗”。在此,我们将其“评诗”“品味”予以通观,以期对袁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认识,亦可进一步认识清中叶性灵文学思想的民间基础与平民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诗 品味 天籁 草茅情
原文传递
作为反思结构的“后现代”——论《尤利西斯》与《玫瑰的名字》的“开放”及其创造性诠释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嫕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58,共9页
翁贝托·埃科的“后现代”是建立在创作与诠释之间对话关系之上的一种反思结构。在《开放的作品》中,埃科就已产生了该种思想,并根据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定义了两种“开放的作品”,即“运动着的结构”与“我们于其中运动的... 翁贝托·埃科的“后现代”是建立在创作与诠释之间对话关系之上的一种反思结构。在《开放的作品》中,埃科就已产生了该种思想,并根据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定义了两种“开放的作品”,即“运动着的结构”与“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运动着的结构”被视为一种挑战读者知识储备与创造理想读者的先锋美学形式,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使用的“大量铺陈”技法正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大量铺陈”技法是古典修辞的一次当代再现,是作者向读者传达其重返历史的“后现代”意图的一种非典型“现代主义”技法,但埃科认为,“现代主义”的外在先锋美学形式阻碍了内在意图的传达,从而使作品变得封闭。埃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双重编码”结构的启发下创作了《玫瑰的名字》,把传统类型叙事“侦探小说”即“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设计为小说的外在框架,而把“元叙事”和“互文反讽”等“后现代”技法作为传达作者意图并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内在手段。埃科通过改良《尤利西斯》的文学策略,使他的“后现代”创作成为了一种以内在的反思性结构启发读者的创造性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的作品 后现代 《尤利西斯》 《玫瑰的名字》 创造性诠释
原文传递
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守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2,共9页
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由两个层级构成:一是作品的形式技巧,二是其中所表现的美的事物、美的情怀之类。艺术价值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文艺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价值;狭义的是专就作品的艺术... 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由两个层级构成:一是作品的形式技巧,二是其中所表现的美的事物、美的情怀之类。艺术价值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文艺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价值;狭义的是专就作品的艺术性而言的价值。在文艺作品中,存在着狭义的艺术价值、由狭义艺术价值生成的审美价值、文艺作品内容的审美价值、综合性的广义艺术价值等不同价值区位。明了这些不同价值区位,有助于我们打破审美霸权,提防褊狭的审美价值崇拜。以超审美的视野去发掘与肯定相关作品震撼心灵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文艺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作品 审美价值 艺术价值 文艺批评
原文传递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窄化”现象 被引量:2
9
作者 付祥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5,共10页
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普遍存在“窄化”现象,其焦点和核心聚集在三个方面,即:当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以资料替代史料;研究选题偏重理论且雷同重复严重;研究方法上认为文学史料研究是纯粹的考据式,不包括甚至排斥文学批评。面对这三个... 近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普遍存在“窄化”现象,其焦点和核心聚集在三个方面,即:当代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以资料替代史料;研究选题偏重理论且雷同重复严重;研究方法上认为文学史料研究是纯粹的考据式,不包括甚至排斥文学批评。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窄化”现象,我们应该把握好“窄化”的度,既要认真对待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窄化”,也要警惕其“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料 窄化 透视
原文传递
“物诗”与抒情主体的位置——以冯至、郑敏与里尔克的差异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倩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7,共8页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里尔克“物诗”更大的变革在于诗中的抒情主体,主体需要首先摒弃自身的先验观念,进入与物象共处的“敞开... 里尔克中期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但这一影响止于技法层面,既有的研究也多关注其间的相似性。然而,里尔克“物诗”更大的变革在于诗中的抒情主体,主体需要首先摒弃自身的先验观念,进入与物象共处的“敞开域”中,并捕捉物象与主体相触动的瞬间。但冯至诗中的对话、祈祷语调以及推己及人的结构,均以主体为中心;郑敏诗中偶见里尔克式的静观,但主体意志终究凌驾并更改了物象。两位诗人与里尔克的差异,除了对主体性的认知不同之外,与20世纪40年代的战时语境,以及彼时新诗理论试图矫正抒情泛滥的针对性均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物诗 抒情主体 冯至 郑敏
原文传递
元白新乐府的“题意距离”
11
作者 马里扬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129,共9页
元白新乐府在题面意旨与篇章意义之间,存在不能够准确对应的态势,即"题"与"意"的"距离"。在以乐舞为题的《五弦弹》《华原磬》《七德舞》《法曲》《立部伎》《胡旋女》《西凉伎》诸篇中,这一现象尤为突... 元白新乐府在题面意旨与篇章意义之间,存在不能够准确对应的态势,即"题"与"意"的"距离"。在以乐舞为题的《五弦弹》《华原磬》《七德舞》《法曲》《立部伎》《胡旋女》《西凉伎》诸篇中,这一现象尤为突显。造成"题意距离"的原因,一是元诗采用了"义类毕具"的"比兴"方式,意义丰富,结构谨严;白诗沿用原题,反致单薄,不免补凑。二是白诗为满足五十首的巨型组诗结构,就元诗节取,另立新题,导致原"题"意义"溢出",诗句含混,指向模棱。新乐府"题意距离"问题的揭出,对"元白优劣论"当有所修正;更可借此见出元白相互酬唱之中,激发想象,因难见巧,在诗艺层面所开拓出的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白 新乐府 题意距离 乐舞
原文传递
论谢灵运《山居赋》的审美转型——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
12
作者 赵树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153,共9页
谢灵运《山居赋》是一篇具有文学转型意义的重要作品,这种转型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文体形制转型;其二,审美视点转型;其三,文学思想的转型。《山居赋》是辞赋诞生之后出现的体式新颖、风格迥异的作品,可以视为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鲜活... 谢灵运《山居赋》是一篇具有文学转型意义的重要作品,这种转型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文体形制转型;其二,审美视点转型;其三,文学思想的转型。《山居赋》是辞赋诞生之后出现的体式新颖、风格迥异的作品,可以视为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鲜活样本。谢灵运这一文学体式的创造有着内外两个支撑,与皇权优越相抗衡是其赋体创新的现实动力,而自身才华又是其完成创新的根本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居赋》 六朝文学 审美转型
原文传递
“中西诗艺的融合”:一种新诗史叙述的生成与嬗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冷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2,共9页
“新时期”以来,从王瑶开始,学界对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关联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诉求下,主要通过梳理和考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逐渐形成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新诗史叙述。在这一叙述被广泛接受、运用的... “新时期”以来,从王瑶开始,学界对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关联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文学“现代化”的研究诉求下,主要通过梳理和考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逐渐形成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新诗史叙述。在这一叙述被广泛接受、运用的过程中,也产生出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联视为一种无中介的继承性关系,认为古典诗歌“传统”在这一联系中更具支配性地位的理解,新诗自身的实践对于生成这种联系的重要性则变得相对模糊。一些较晚近的研究显示出对这一叙述框架的突破,但曾经内含在这一新诗史叙述中的辩证性认识方式也有所退化乃至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史 "现代派"诗歌 现代性 古典诗歌 传统
原文传递
唐“格律”考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桢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1-220,共10页
"格律"一词至迟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格""律"合并而成,初指"法律",后引申为"宗教的戒律""诗书画等艺术的形式规范、技巧""诗书画等艺术的格调气韵"等义,有时... "格律"一词至迟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格""律"合并而成,初指"法律",后引申为"宗教的戒律""诗书画等艺术的形式规范、技巧""诗书画等艺术的格调气韵"等义,有时也作为"格律诗"简称,这是唐人及后世接受的主流观念。高仲武、白居易等少数人予以解构,早至至德二载(757)以前,晚至贞元四年(788)左右,已有人复将"格律"分作"格""律"解,"格"指"古体诗"或"格调气韵","律"指"律诗"或"形式规范"。诗赋"格"类著作以"格""式"命名是永隆二年(681)科举诏之后的事。宝历元年(825)年是白居易"格律"观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其认识与世人大致相同,此后始将非律诗统呼为格诗,与律诗对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 诗格 举格 格诗 律诗
原文传递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变革 被引量:9
15
作者 傅修延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8,共9页
叙事传统指相沿成习的故事讲述方式,习惯不同或曰对叙事要素的倚重不同,导致中西叙事传统之间呈现出诸多差异。历史上长期从事游牧、狩猎和海洋活动的西方人更喜欢讲述与远方、远行和远征有关的故事,而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故事则较少... 叙事传统指相沿成习的故事讲述方式,习惯不同或曰对叙事要素的倚重不同,导致中西叙事传统之间呈现出诸多差异。历史上长期从事游牧、狩猎和海洋活动的西方人更喜欢讲述与远方、远行和远征有关的故事,而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故事则较少涉及异域与陌生人,决定这一点的是我们过去无需外求的发展模式。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全球化为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大批视野宏阔、胸怀天下的国民,不可能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而一国之民拥有什么样的视野与胸怀,是否对外部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又与国民经常倾听什么样的故事不无关系。我们既要汲取叙事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又要探索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形势的故事讲述方式,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继续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讲述方式 叙事传统 农耕时代 全球化
原文传递
编后记
16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4-224,共1页
1933年2月,萧伯纳路经上海,稍作停留。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向萧伯纳赠送一套泥制京剧脸谱,其中有红脸的关云长,白脸的曹操。萧伯纳说,京剧舞台上的老生、小生、花旦以及将军和恶人都能够从面貌上认出来,可是这种鉴别好坏的方式在现... 1933年2月,萧伯纳路经上海,稍作停留。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向萧伯纳赠送一套泥制京剧脸谱,其中有红脸的关云长,白脸的曹操。萧伯纳说,京剧舞台上的老生、小生、花旦以及将军和恶人都能够从面貌上认出来,可是这种鉴别好坏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人们的心灵善恶相差很远,面目却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后记 京剧脸谱 萧伯纳 现实生活 关云长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与中国铭文理论的早期形态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中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6,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篇》是中国铭文化的早期专论,以此为中心解读相关资料和文字,可以对铭文的源流、功能与文体特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铭功尚德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铭文化源远流长。赋予所铭之人物以神性,是早期铭文的重...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篇》是中国铭文化的早期专论,以此为中心解读相关资料和文字,可以对铭文的源流、功能与文体特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铭功尚德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铭文化源远流长。赋予所铭之人物以神性,是早期铭文的重要特征。向天地、神灵、世人、子孙昭告功德,是铭文的重要功能,其特殊的功用决定其"体贵弘润"的文体要求,具体表现为思想内容上要"核以辨",语言文字上要"简而深"。近现代以来出土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可以雄辩地证明,刘勰对于铭文的论述是公允中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化 《文心雕龙》 铭功尚德 铭文理论
原文传递
消费时代文学的生产与危机——兼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观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4,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态势,在作家关切的社会内容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研究和批评的精神诉求和理论旨趣上,近与80年代,远与“五四”文学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态势,在作家关切的社会内容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研究和批评的精神诉求和理论旨趣上,近与80年代,远与“五四”文学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道德功能的消解和享乐主义倾向的盛行。很多学者将这种断裂和享乐主义的滋蔓归咎于文学生态环境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 当代启示 消费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生产观 艺术 危机
原文传递
“十七年”文学的计划体制——以《作家通讯》的稀见史料为依据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发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十七年"时期的《作家通讯》是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以《作家通讯》的稀见史料为依据,从"创作规划"、"深入生活"、"又红又专"三... "十七年"时期的《作家通讯》是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以《作家通讯》的稀见史料为依据,从"创作规划"、"深入生活"、"又红又专"三个关键词入手,考察"十七年"文学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模式。"创作规划"要求作家的创作配合当时的政治任务;"深入生活"的目的是让作家以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和劳动,同时完成自身的思想改造;"又红又专"的道路,要求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符合政治标准。在深入总结和反思"十七年"文学计划体制的基础上,以第四次文代会为标志的政策调整和文艺改革,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的复苏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 计划体制 史料价值 通讯 深入生活 新时期文学 内部刊物
原文传递
从“插图”到“图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的图文互文类型、时空建构及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龙其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79,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图文互文法,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插图本文学史先文后图,插图与叙述各行其是,而图志本文学史则图文同时入史,图文相嵌。插图本文学史中的配图突出文学历史的客观存在,呈现出鲜明的时间流动态势,而图志本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图文互文法,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插图本文学史先文后图,插图与叙述各行其是,而图志本文学史则图文同时入史,图文相嵌。插图本文学史中的配图突出文学历史的客观存在,呈现出鲜明的时间流动态势,而图志本文学史则侧重于营造文学发生与传播之时的具体空间情境,凸显了久被研究者忽略的地理学维度。插图本和图志本现当代文学史著的编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学术界对此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图志 插图本 史著 文学环境 图像镶嵌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历史 当代文学 编撰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