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986被引量6338H指数32
本刊于1953年创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古生物学报》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古生物学动态和学术讨论,介绍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001-661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2-1188/Q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1,986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腕足动物Lambdarina在广西隆安下石炭统的发现——兼论Lambdarinoidea超科的演化历史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文 聂婷 +3 位作者 郄文昆 陆刚 黄祥林 孙元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7-417,共11页
本文报道了来自广西隆安石炭系杜内阶上部的一种微型小嘴贝类Lambdarinoidea超科的腕足动物,即Lambdarina cf.sinensis。基于新发现标本和前人记述的lambdarinoids类腕足动物化石记录,本文讨论了这类腕足动物的迁移扩散演化历史,认为这... 本文报道了来自广西隆安石炭系杜内阶上部的一种微型小嘴贝类Lambdarinoidea超科的腕足动物,即Lambdarina cf.sinensis。基于新发现标本和前人记述的lambdarinoids类腕足动物化石记录,本文讨论了这类腕足动物的迁移扩散演化历史,认为这一类群的早期分子在法门期出现于欧洲中部,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在古特提斯洋东部的华南板块经历了多样性快速辐射,而后在杜内期晚期至维宪期迁移扩散至古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地区和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的澳大利亚,并在壳体轮廓和隆槽等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分支。根据所有已报道的lambdarinoids化石记录可以推断,lambdarinoids喜居于低纬度温暖的静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足动物 Lambdarinoidea超科 迁移扩散 石炭纪 广西隆安
原文传递
亚轮生奇异蕨(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在贵州都匀泥盆系蟒山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璞 汪瑶 张小乐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Li et Cai)Li et Edwards(亚轮生奇异蕨)是云南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较为详细的一种植物,目前对其整体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都有较深入的认识。本文通过系列针修法,将采自贵州都匀包... 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Li et Cai)Li et Edwards(亚轮生奇异蕨)是云南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颇具代表性的、研究较为详细的一种植物,目前对其整体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都有较深入的认识。本文通过系列针修法,将采自贵州都匀包阳剖面蟒山群下段的一块植物化石新材料归入A.subverticillatum。基于目前对Adoketophyton时空分布的认识,认为该属可作为早泥盆世植物群的代表分子,并据此推断蟒山群下段的时代应为早泥盆世。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在都匀的发现,表明贵州都匀蟒山群中的植物与云南坡松冲植物群在属、种一级上存在扩散与交流现象。Adoketophyton及其他相关植物的研究表明,在高大气CO浓度的早泥盆世,叶性结构如孢子叶、苞片、枝叶复合体等已广泛分布于华南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泥盆世 华南板块 蟒山群 亚轮生奇异蕨 孢子叶
原文传递
《古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
3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原文传递
宽网叶肢介属重要分类特征的发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451,共7页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μm),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叶肢介 宽网叶肢介属 分类学 早三叠世 俄罗斯
原文传递
分离弱硅化化石苔虫材料的酸处理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俊业 张红勇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1-414,共4页
文中介绍一种处理具弱硅化化石的碳酸盐岩的酸处理方法。以湖北松滋市刘家场洈水镇响水洞剖面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对醋酸浓度(1%)、酸泡与清洗流程(静水条件下早晚两次/天)等实验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可从碳酸盐... 文中介绍一种处理具弱硅化化石的碳酸盐岩的酸处理方法。以湖北松滋市刘家场洈水镇响水洞剖面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对醋酸浓度(1%)、酸泡与清洗流程(静水条件下早晚两次/天)等实验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可从碳酸盐岩中得到保存非常精美的、弱硅化的苔虫化石。这种新方法的应用可为深入探索苔藓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处理 苔虫化石 弱硅化 碳酸盐岩
原文传递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蝌蚪状”遗迹化石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翔 袁训来 +1 位作者 周传明 陈哲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蝌蚪状化石 复合迹 觅食迹 灯影组 湖北
原文传递
淅川盆地上白垩统蜥脚类幼年个体新材料 被引量:2
7
作者 莫进尤 谭庆伟 +2 位作者 胡永国 谭琳 徐星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12,共9页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马家村组 淅川盆地 郧县 湖北
原文传递
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系蜚蠊类化石的发现兼论北京地区昆虫化石的时代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迪颖 苏祎桐 +1 位作者 李昕然 王向东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4-480,共7页
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 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种类型。对北京地区以前报道的昆虫化石所属时代和地层均进行厘定,如土城子组、大灰厂组、夏庄组的昆虫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类 昆虫化石 时代 太原组 京西
原文传递
滇西西部中奥陶统施甸组的腕足类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汉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1-313,共23页
滇西西部中奥陶统施甸组虽创名很早,但其时代一直有争论,尽管大都是依据其地层中的笔石来确定,但有的学者把它归于早奥陶世Floian期至中奥陶世Darriwilian期,而有的却认为只应属于Floian期至Dapingian期,或是Darriwilian期,甚至是Darriw... 滇西西部中奥陶统施甸组虽创名很早,但其时代一直有争论,尽管大都是依据其地层中的笔石来确定,但有的学者把它归于早奥陶世Floian期至中奥陶世Darriwilian期,而有的却认为只应属于Floian期至Dapingian期,或是Darriwilian期,甚至是Darriwilian期延至晚奥陶世Sandbian期。施甸组产有许多腕足类,但未经详细研究,其它化石相对较少,笔石详细研究也很晚,三叶虫、棘皮动物、头足类等研究也很少。本文报道了张远志新厘定的施甸组下部的腕足类,共有27属29种,它们可分为Leptellina(Leptellina)和Saucrorthis两个腕足类群落,时代属Darriwilian期中、晚期。另据施甸组下部腕足类与邻区的对比表明,滇西应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属印支地体,西部归滇缅马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足动物群 滇缅马地体 施甸组 中奥陶统 滇西西部
原文传递
辽宁省葫芦岛地区寒武纪遗迹化石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波 张梅生 王旖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4,共14页
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的寒武系中发现了由Treptichnus pedum,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构成的遗迹化石组合。Treptichnus pedum分布于馒头组上部石英细砂岩中,其特征符合曳鳃动物的摄食遗迹,说明曳鳃动物是当时这一地区... 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的寒武系中发现了由Treptichnus pedum,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构成的遗迹化石组合。Treptichnus pedum分布于馒头组上部石英细砂岩中,其特征符合曳鳃动物的摄食遗迹,说明曳鳃动物是当时这一地区底栖宏体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该群落在整个华北地台广泛出现于馒头组上部的情况,其兴起可能是一次区域性底栖环境良化事件的结果。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出现在张夏组上部中、薄层灰岩中,位于剖面上最早出现的一层风暴沉积和一中厚层叠层石之间,表明其形成时海盆水循环较好,水动力较强,底层水和底质氧气较为充足,适宜底栖生物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古生态 寒武系 辽西地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侏罗纪魔蜂科(膜翅目:冠蜂总科)一新种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明 郑大燃 +1 位作者 张琦 张海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6,共6页
根据产自内蒙古宁城中侏罗世道虎沟化石层中一块昆虫化石,建立新种——宁城冠腹魔蜂(Stephanogaster ningchengensis sp.nov.),归入膜翅目魔蜂科冠腹魔蜂属。根据中侏罗世的新材料对冠腹魔蜂属属征进行了修订。
关键词 膜翅目 魔蜂科 新种 属征修订 中侏罗世 道虎沟化石层
原文传递
保存完整的风暴沉积序列在山东省寒武系崮山组的发现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志澄 H Willems +1 位作者 李越 罗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在开放的陆架环境中,风暴沉积是一种常见的事件沉积,但在古代和现代的风暴沉积中,却很难发现保存完整的风暴沉积序列,其原因是风暴沉积的结构构造非常容易受到后来的机械作用的改造和生物扰动的破坏。幸运的是,山东省寒武系崮山组上部... 在开放的陆架环境中,风暴沉积是一种常见的事件沉积,但在古代和现代的风暴沉积中,却很难发现保存完整的风暴沉积序列,其原因是风暴沉积的结构构造非常容易受到后来的机械作用的改造和生物扰动的破坏。幸运的是,山东省寒武系崮山组上部的薄层灰岩不仅比较完整地保存了风暴成因的机械作用结构、构造,同时,也详尽地记录了与风暴成因有关的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根据崮山组薄层灰岩中保存的风暴成因沉积序列和前人所总结的风暴沉积模式,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综合性的风暴沉积—正常气候条件下包括机械作用和生物作用的沉积序列,这对于解释风暴作用的整个过程,鉴别现代的或古代的不同沉积环境的风暴沉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具有重要意义。风暴沉积与浊流沉积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浅水的生物群和不同的机械成因的和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序列 机械和生物成因的沉积结构 构造寒武系崮山组 山东
原文传递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系顶部管状化石Sinotubulites形态学与古生态学新知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勃 华洪 蔡耀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3,共7页
陕西宁强选将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的碎屑白云岩中产出大量磷酸盐化三维立体保存的Sinotubulites化石,这为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的演化及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文中通过对Si-notubulites的形态结构、纹饰特征、... 陕西宁强选将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的碎屑白云岩中产出大量磷酸盐化三维立体保存的Sinotubulites化石,这为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的演化及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文中通过对Si-notubulites的形态结构、纹饰特征、保存特征等方面的观察研究,认为Sinotubulites管体外壁上不规则的褶皱状纹饰是变形过程中展现出的各种形态,而不是管体固有的纹饰形态特征。并且根据管体内外层管壁的不同形态学特征以及在原始生态条件下弯曲生长的管体,将Sinotubulites解释为表栖平躺生物。Sinotubulites可能具有一定的蠕动能力,而不规则褶皱状外壁在变形过程中可以产生微弱的蠕动力,使得管体对自身的位置得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tubulites 形态学 古生态学 埃迪卡拉纪 灯影组 陕西
原文传递
山东寒武系馒头组等刺虫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雨楠 黄迪颖 Lieberman B S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8-406,共9页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刺虫 馒头组 寒武系 山东
原文传递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管状微体化石分布、生物属性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鹏举 尹崇玉 +2 位作者 陈寿铭 唐烽 高林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24,共17页
文中详细介绍发现于我国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的管状微体化石Ramitubus increscens,R.de-crescens,Crassitubus costatus,Sinocylocyclicus guizhouensis,Quadratitubus orbigoniatus和Yangtzitubus semiteres等5属6种。以往,虽... 文中详细介绍发现于我国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的管状微体化石Ramitubus increscens,R.de-crescens,Crassitubus costatus,Sinocylocyclicus guizhouensis,Quadratitubus orbigoniatus和Yangtzitubus semiteres等5属6种。以往,虽然对这些化石的亲缘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这是一类后生动物化石;特别是刺丝胞动物床板珊瑚类的学术观点,更是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文中根据管状微体化石的形态特征、分枝特点及其内部构造,对此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生物属性和地层学意义进行详细讨论。指出具有分枝特征的Ramitubus确为底栖固着生活类型,目前将其亲缘关系解释为床板珊瑚类是合适的;但不具分枝特征的Crassitubus,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的古生态特征尚不清楚,虽然它们与Ramitubus大小相近,形态相似,但现有的形态学特征似乎更支持将此类化石可与丝状蓝菌联系起来。此外,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在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均有稳定的产出层位,似乎显示出这两个属具有生物地层对比的潜力,但两地的产出层位中所共生的化石内容相差较大,因此,两属的地层学意义尚需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微体化石 古生态 亲缘关系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原文传递
属名改动
16
作者 殷鸿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1-301,共1页
我在甘修明、殷鸿福(1978,参见:甘修明,殷鸿福,1978.中生代瓣鳃纲,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贵州分册(二)。北京:地质出版社。305-393页,图版109—126)一文的375页、376页,图版123图2—5,建立并描述了一个双壳类新属Quadratia。
关键词 属名 西南地区 瓣鳃纲 中生代 古生物 出版社 双壳类 新属
下载PDF
中国孢粉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伟铭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6,共9页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今年迎来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本文就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重点列举中国孢粉学在地层孢粉学、第四纪孢粉学、孢粉形态学和应用孢粉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孢粉学的今后发展...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今年迎来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本文就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重点列举中国孢粉学在地层孢粉学、第四纪孢粉学、孢粉形态学和应用孢粉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孢粉学的今后发展提出展望,呼吁中国孢粉工作者不断开拓,利用当前孢粉学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创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史 研究进展 展望 孢粉学 中国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世类动物群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浩 金小赤 +1 位作者 史宇坤 杨湘宁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74,共13页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大致相当于Roadian阶上部至Wordian阶。与同期华夏区华南的类动物群相比,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在属种构成,尤其是优势类群方面差异显著,其主要特征为Neoschwagerinidae与Verbeekinidae两科的种级分异度很低,Chusenella与Nankinella占优势地位,且缺失了约60%华南的常见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蜓] 中二叠世 申扎 西藏
下载PDF
我国古植物命名中若干值得重视的问题——兼述维也纳法规中有关的规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7-393,共7页
根据2006年发表的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的有关规则和条款,讨论我国古植物命名中一些值得重视的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在分类单元名称的合格发表、模式指定以及拉丁属、种名称构成和性别等几个方面。文中也介绍了新法规中对古植... 根据2006年发表的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的有关规则和条款,讨论我国古植物命名中一些值得重视的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在分类单元名称的合格发表、模式指定以及拉丁属、种名称构成和性别等几个方面。文中也介绍了新法规中对古植物形态分类单元(morphotaxa)定义的改变和相关规则的更动情况,以及有关在学位论文和电子版文档中发表分类单元名称等新规则。文后附有古植物命名的一些重要规则生效的日期和相关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合格发表 模式指定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湘南早侏罗世双壳类壳体内的遗迹化石——兼论遗迹化石属Talpina Hagenow,1840(英文)
20
作者 Frank STILLER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11,共16页
论文描述的双壳类壳体内的钻孔遗迹组合发现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下坪附近的心田门组上部(早侏罗世,早辛涅缪尔期)浅海沉积地层中。这个遗迹化石群中,帚虫类动物制造的钻孔Talpinahunanensisichnosp.nov.(新遗迹化石种)明显地占据了大部... 论文描述的双壳类壳体内的钻孔遗迹组合发现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下坪附近的心田门组上部(早侏罗世,早辛涅缪尔期)浅海沉积地层中。这个遗迹化石群中,帚虫类动物制造的钻孔Talpinahunanensisichnosp.nov.(新遗迹化石种)明显地占据了大部分,偶尔共生的其它钻孔包括:Rogerellaichnosp.(蔓足亚纲尖胸类的遗迹)、Calcideletrixichnosp.(可能是藻类的遗迹)、藻或菌造的遗迹(暂定为"Mycelites"ichnosp.)、以及一种可能被海绵动物制造的未定钻孔。生物侵蚀者侵害了海底上较大的双壳类壳体。钻孔保存为天然印模(石核),它们是文石质壳体溶解后留下的空间中的充填物。此外,文中还讨论了遗迹化石属TalpinaHagenow,1840,尤其讨论了有关遗迹种颇为复杂的鉴别问题,同时校正了该遗迹属的属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早侏罗世 双壳类 体内 湘南 中国 沉积地层 蔓足亚纲 海绵动物 生物侵蚀 sp. 钻孔 东南部 湖南省 化石群 化石种 充填物 制造 壳体 共生 藻类 属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