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3994被引量15081H指数38
该刊是中国近代史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近代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论文、专题述评、人物研究史实考证等,涉及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和中外关系史等方面,同时刊登回忆录、书刊资料评介,...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670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215/K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994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新时代中国文化观看近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转型
1
作者 张海鹏 《近代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M0003,共7页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刻阐述,集中提出了创新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把这篇讲话概括为习近平新...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刻阐述,集中提出了创新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把这篇讲话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中国文化观,简略一点可以称为新时代总体中国文化观。一、对总书记讲话的领会讲话首先论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五个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文化观 历史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 新论断
原文传递
战时国民政府治黄体制的运行及其困境——以黄泛区治黄工程为中心
2
作者 张岩 《近代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46,M0003,共18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治黄纳入战时运行轨道,专司黄河兴利防患事务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隶属行政院经济部的同时,亦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形成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繁复运作模式。在此治理模式下,泛区治黄工程的运作步...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治黄纳入战时运行轨道,专司黄河兴利防患事务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隶属行政院经济部的同时,亦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形成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繁复运作模式。在此治理模式下,泛区治黄工程的运作步履维艰、漏洞百出,呈现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相互分离,各方掣肘、推诿的混乱局面,反映出国民政府战时体制在职能设计、价值取向和行政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园口决堤 黄泛区 治黄工程 黄河水利委员会
原文传递
秩序的重建:抗战前期江南东路的民众武装、地方党组织与新四军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雷波 《近代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8,M0004,共16页
淞沪会战后,以无锡梅村为代表的江南东路地区经历了社会秩序从崩溃到重建,进而重构重塑的历史进程。其间本地民众、地方党组织及新四军正规部队先后于不同时段参与其中,交互扮演了各自相异的历史角色。民众最初依靠宗族、血缘等关系,借... 淞沪会战后,以无锡梅村为代表的江南东路地区经历了社会秩序从崩溃到重建,进而重构重塑的历史进程。其间本地民众、地方党组织及新四军正规部队先后于不同时段参与其中,交互扮演了各自相异的历史角色。民众最初依靠宗族、血缘等关系,借助保甲、团练等组织,以“自卫保家乡”为号召创建各类武装系统,走上“半军事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党组织在东路沦陷近一年后进驻梅村,依托其组织优长、理论优势,以灵活的统战策略嵌入以民众武装为支柱的地方权势结构中,力图重构以“抗战”为主题的基层秩序框架。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在梅村与地方党组织相互配合,在共同作战中对地方武装展开正规化整训,强化基于“抗战共识”的地方新秩序。但限于敌后复杂的斗争形势,“江抗”在收编民众武装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内外矛盾,被迫率领包括民众武装在内的所有部队仓促西撤。此举不仅破坏了作为沦陷区支柱的地方武装系统,还导致东路的秩序重建出现重大波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四军 江南抗日义勇军 无锡梅村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华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51,M0004,共14页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来华西人将中国历史当作叩开中国国门的必备认知信息加以研究。此后,借助于殖民主义的地理扩张,西人在书写中国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视角的研究特点,将历史视为认知地方的知识背景。这种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来华西人将中国历史当作叩开中国国门的必备认知信息加以研究。此后,借助于殖民主义的地理扩张,西人在书写中国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地方视角的研究特点,将历史视为认知地方的知识背景。这种从历史的维度审视和理解中国的路径取向,助推西人逐步发现中文文献所承载的世界史事资源以及中国历史所蕴藏的文明规律。对来华西人中国历史书写内容的构建及其路径演进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的中国认知在近代的生成及其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来华西人 历史书写 海外汉学
原文传递
资源[扌矍]取与经济扩张: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借款及“合办事业”
5
作者 王希亮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66,M0004,共19页
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官商资本出于掠夺东北资源、[扌矍]取更大权益的目的,除直接涉足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施垄断经营外,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东北的筑路权、采矿权... 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官商资本出于掠夺东北资源、[扌矍]取更大权益的目的,除直接涉足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施垄断经营外,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东北的筑路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森林采伐权、企业经营权等。这些经济活动不仅局限于东北南部地区,随着东亚及东北局势的演变,日本资本又继续施展借款与合办手段,向东北北部和内蒙东部地区渗透。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资本几乎覆盖东北全域,已构筑起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强势地位,为后来发动九一八事变,独占中国东北奠定了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乡场与晚清四川团练运行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52,M0003,共18页
从县衙到乡村的行政统合运转为着眼点,可以发现晚清四川的“场”从经济社会的中心地成为政府认可的实际行政层级,统辖乡脚、团保及属场。围绕团练等“公事”,县政中形成了“以团养练”等包干式的财政供给机制、“议粮”为标志的议事程... 从县衙到乡村的行政统合运转为着眼点,可以发现晚清四川的“场”从经济社会的中心地成为政府认可的实际行政层级,统辖乡脚、团保及属场。围绕团练等“公事”,县政中形成了“以团养练”等包干式的财政供给机制、“议粮”为标志的议事程序、公局“席位”等代表性人事保障机制。“公事化行政”通过种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体制机制,含纳并汲取社会中的人力、经济、代表性等资源。以乡场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县政得以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保 议粮 四川团练 公事化行政
原文传递
清末京师阅报社考察——基于空间和族群的视角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鸿莉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80,M0004,共18页
街头贴报、阅报社和讲报社是清末北京中下层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至1906年间,北京出现了创办阅报社的高潮,推动白话报和白话文走向街头、茶馆和寺庙,进入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新式公共文化载体,阅报社的选址附着在北... 街头贴报、阅报社和讲报社是清末北京中下层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至1906年间,北京出现了创办阅报社的高潮,推动白话报和白话文走向街头、茶馆和寺庙,进入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新式公共文化载体,阅报社的选址附着在北京原有的城市体系之中,折射出清代北京特有的族群空间结构。阅报社既是北京中下层社会超越固有界域的联合,也体现了四民社会松动后新型社会力量的重组尝试。众多贴报人和讲报人的发言,尤其反映了满汉族群对启蒙事业的广泛参与和旗民之间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报 讲报 阅报社 京师 旗人
原文传递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
8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2,共1页
张海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158元既往学界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采取了... 张海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158元既往学界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的“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这场实政改革又下启清末新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维新派 百日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甲午战后 激进改革 统治阶层
原文传递
日俄战争后的中日东三省电信交涉 被引量:4
9
作者 薛轶群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91,共19页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就收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烟台—大连间海底电信线的经营管理、中韩边境接线等问题主动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利用东北亚国际通信环境的变化,积极构建"满洲"、朝鲜半岛与本土之间的通信网,在维护既得电信权益方面态度强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满洲"北部铁路附属地外的电信利权后,俄国以欲废除中俄电约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一年之内与日本签订同等条件的电约。最终在英国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许以特殊权益的方式签订中日电约。而清政府试图尝试中韩日直接通信的构想,终因日本的态度消极未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电约 中俄电约 袁世凯 电信 东三省
原文传递
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金铮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5,160,共23页
站在读者的视角,寻找读者的蛛丝马迹,对《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进行研究,既是改变报纸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也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晋察冀日报》作为党政一体的党报,其读者不仅有广大民众,也有党政军各级干部、工作... 站在读者的视角,寻找读者的蛛丝马迹,对《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进行研究,既是改变报纸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也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晋察冀日报》作为党政一体的党报,其读者不仅有广大民众,也有党政军各级干部、工作人员和编辑记者。读者获取报纸的渠道,是敌后战争环境下报社、党政军机构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个网络,送报人员付出了辛勤汗水乃至生命代价。读者的阅读方式,既有个人阅读,也有集体阅读,以自愿组织的读报组最具特色。读者阅读后的反应,是经由报纸的指引,投入边区建设,基本实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读者还向报纸提出意见,发表呼声,形成编读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以上过程中,读者虽有其独立性、能动性,但党政军机构的指示、规定和支持更有其不可忽视的塑造威力,这是党报不同于一般报纸的根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日报》 党报 邓拓 读者 阅读史
原文传递
对杨奎松教授关于《毛泽东传》书评的回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亚历山大.潘佐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21,共17页
在杨奎松教授对我的《毛泽东传》的评论中有明显的缺点。可以将杨教授声称在我的书中文版书中发现的"错误"大致归为三类。首先,我的中文版本译者的翻译错误。我没有充分的时间检查全部中文翻译的质量。这是出版社的责任。第二... 在杨奎松教授对我的《毛泽东传》的评论中有明显的缺点。可以将杨教授声称在我的书中文版书中发现的"错误"大致归为三类。首先,我的中文版本译者的翻译错误。我没有充分的时间检查全部中文翻译的质量。这是出版社的责任。第二,所谓的"错误"造成的事实,其实是杨教授误解了我的话,并把我没有说过的话归在我的身上。第三,所谓的"错误"造成的事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杨教授不了解我使用的资料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杨奎松 潘佐夫 毛泽东传 俄罗斯档案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的获得与证明——浙江龙泉县与建德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杜正贞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91,共14页
各地山林在国家赋税体系中的不同地位,造成山林所有权确权方式的差异。无税山产的确认以契约为主要证据,而有税山林的鱼鳞山册以及在册书手中掌握的私册,也构成了诉讼纠纷中主要的证据。浙江省龙泉和建德两县分别是这两种情况的典型。因... 各地山林在国家赋税体系中的不同地位,造成山林所有权确权方式的差异。无税山产的确认以契约为主要证据,而有税山林的鱼鳞山册以及在册书手中掌握的私册,也构成了诉讼纠纷中主要的证据。浙江省龙泉和建德两县分别是这两种情况的典型。因此,民国山林国有化、契税和不动产登记等一系列政策,对两地山林的确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原来以契约为主要确权凭证的习惯以及由册书把持的、通过升科纳粮获得山林所有权的方式,都遭到了挑战,国家与山区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林所有权 契约 鱼鳞山册 龙泉司法档案
原文传递
盛宣怀家产及其结构--基于1920年盛氏遗产清理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云妍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家庭财产的内容与结构既是个体家庭经济行为的体现,又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性质和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富人的家庭财产更可以反映出时代的资本趋向和投资偏好。对1920年盛宣怀遗产清理结果的研究发现,至少在盛宣怀晚年,有相当一... 家庭财产的内容与结构既是个体家庭经济行为的体现,又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性质和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富人的家庭财产更可以反映出时代的资本趋向和投资偏好。对1920年盛宣怀遗产清理结果的研究发现,至少在盛宣怀晚年,有相当一部分资产置于城市特别是上海租界的地产业,招商局与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股票也占据了相当份额,这反映了时代与社会变迁已经渗入到私人资本领域。同时,对盛家遗产分配的结果进行再研究,发现盛家子孙分得的多是房产,而大部分股票则划给了作为盛氏公产的"愚斋义庄",似乎说明城市地产具有更高的投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宣怀 家庭财产 地产 上海租界 投资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 被引量:37
14
作者 郑大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共6页
“民族复兴”是一个求诸“内”的目标,却是向“外”奋力求生的产物,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自反与自信。正因如此,中国近代那些深创巨痛的危急关头,尤其是像甲午、九一八、七七之类的严酷时刻,几乎出现在每一位相关论述者的笔下;正因如... “民族复兴”是一个求诸“内”的目标,却是向“外”奋力求生的产物,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自反与自信。正因如此,中国近代那些深创巨痛的危急关头,尤其是像甲午、九一八、七七之类的严酷时刻,几乎出现在每一位相关论述者的笔下;正因如此,在始终面临外患威逼的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呼声最终汇聚成时代强音,成为各党派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像任何一个重要概念一样,“民族复兴”从内涵到外延都存在演化的过程和内在的紧张;像任何一种重要思潮一样,“民族复兴”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像任何一场社会运动一样,“民族复兴”在党派之间、朝野之间都曾出现明显的分歧,也曾产生复杂的互动。提出于百年前的“民族复兴”,于今仍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希望这组笔谈,不但是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梳理,而且有益于对中国未来道路的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 自我意识 思潮 社会运动 “内” “外”
原文传递
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骏《颇宜茨室日记》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上海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25,共16页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 晚清浙江省瑞安县士人林骏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普通地方士子在科举改废、学堂兴起过程中的观察与活动,表明科举之废、学堂之兴在晚清地方尚可展现为"水到渠成"的递嬗过程,这种水到渠成与其在较长时段内引发的"深远"震荡不可混为一谈,却也并不矛盾。某些地方士子对科举由原初的"热心"到后来视停废为理所当然,对学堂由希望转为失望,这一看似前后抵牾的表现或可以从他们对旧制与旧学的不同态度中找到某种一以贯之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废科举 兴学堂 地方士子 林骏
原文传递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No.2,2013
16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0,F0003,共2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原文传递
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士伟 韩永利(指导教师)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37,共16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国在其创建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战后急需重建与复兴的现实出发,中国促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创建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考虑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并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国在其创建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战后急需重建与复兴的现实出发,中国促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创建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考虑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并将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作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集大国与不发达国家的身份于一体,力争合理利益,能够做出让步,为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功创建做出了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贸易组织 关贸总协定
原文传递
“成立在我,承认在人”——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国承认问题再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侯中军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64,160-161,共14页
列强的中立及对革命军交战团体身份的默认,是中华民国寻求列强承认的前奏。就国际惯例而言,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时,清政府仍然是合法政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清帝逊位,属于过渡时期,不能简单视此一时期的拒绝承认为刁难与... 列强的中立及对革命军交战团体身份的默认,是中华民国寻求列强承认的前奏。就国际惯例而言,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时,清政府仍然是合法政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清帝逊位,属于过渡时期,不能简单视此一时期的拒绝承认为刁难与要挟。日本虽然主导了列强对中华民国的延迟承认,但在清帝逊位前日本并未就承认问题提出预案,是在英、俄等国的建议下,日本才开始认真关注承认问题,并先后两次提出倡议书。面对承认问题的困难局面,外交部条约问题研究会并不主张中国主动要求各国承认,而这一点正与伍廷芳所提出的"成立在我,承认在人"的观点相吻合。美国虽然并非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但其决定承认民国政府的政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国际法 南京临时政府 清帝逊位
原文传递
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 被引量:37
19
作者 王学典 郭震旦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共4页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问,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问,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化” 史学研究 宏大叙事 中国近代史研究 后现代史学 不合时宜 世界范围 “化”
原文传递
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春凌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60,160-161,共22页
"君臣道息",来自共和体制的挑战,是曾为传统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教之现代转型面临的最大危机。康梁戊戌政变流亡海外,孔教运动的领袖康有为逐步以"国民"外壳寻找到"孔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制度支撑;而... "君臣道息",来自共和体制的挑战,是曾为传统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教之现代转型面临的最大危机。康梁戊戌政变流亡海外,孔教运动的领袖康有为逐步以"国民"外壳寻找到"孔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制度支撑;而近代国民学说最有影响力的鼓吹者梁启超,则重新灌注"孔教"的核心价值入"国民"之精神修养。康、梁渐次以不同的方式认同孔教为国民义,他们从不同层面向对方靠近的轨迹,是在现代国民观念兴起的背景下,孔教(儒教)在政教双轨的制度设计中被重新确认为不可或缺的"教"所经历的复杂思想史历程。本文通过展示康梁在戊戌政变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激烈的思想碰撞、交锋,异中之同,合中之殊,冀望历史性、境遇化地呈现出孔教为国民义这一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及制度挑战:在传统帝制社会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教面临着突破优胜劣汰、天演竞争等历史进化观念的藩篱,而转成现代国民信仰之源的问题;而曾经作为东亚地区普遍价值信仰的儒教,在进入略显偏狭的近代国家主义之制度范畴的目的和方式上,同样必须作艰难的抉择。康梁在孔教能否为国民义思想上的分合,表明儒教从"天下义"、"宗族义"到"国民义"的现代转型中的确蕴涵着嬗变、协商与不被规训的多重面相,亦折射了清末民初文化思想变迁的多元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孔教 国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