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5836被引量22947H指数41
本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济宁医学院、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临床医学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数...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行为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674-655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7-1468/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8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与童年创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1
作者 刘乐伟 夏磊 +3 位作者 田英汉 杨铖 李文正 刘寰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与童年创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21年1月至12月, 纳入164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 根据是否伴有自杀未遂分为自杀未遂组(n=108)和非自杀未遂组(n=56)。采用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与童年创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21年1月至12月, 纳入164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 根据是否伴有自杀未遂分为自杀未遂组(n=108)和非自杀未遂组(n=56)。采用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评估自杀行为、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未遂的独立影响因素, 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项独立风险因素对自杀未遂的预测价值。结果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65.9%(108/164)。单因素分析显示, 自杀未遂组患者CTQ总分[(55.19±12.44)分, (45.50±12.11)分](t=-4.771, P<0.001)、CES-D总分[(40.75±10.26)分, (32.98±13.39)分](t=-4.131, P<0.001)、血浆IL-6[1.87(1.32, 2.69)pg/mL, 1.56(1.05, 1.87)pg/mL](Z=-3.102, P=0.002)、IL-10[0.53(0.38, 0.83)pg/mL, 0.47(0.31, 0.69)pg/mL](Z=-2.100, P=0.036)和IL-17A[2.20(1.52, 3.65)pg/mL, 1.67(1.25, 2.97)pg/mL](Z=-2.254, P=0.024)水平显著高于非自杀未遂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CTQ总分、IL-6、IL-10、IL-17A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发现CTQ总分与IL-6两项联合(AUC=0.782, 95%CI=0.709~0.855, P<0.001), CTQ总分与IL-10两项联合(AUC=0.765, 95%CI=0.688~0.841, P<0.001), CTQ总分与IL-17A两项联合(AUC=0.762, 95%CI=0.684~0.840, P<0.001)的曲线下面积更大, 对自杀未遂有更好的识别预测能力, 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较高, 并且与童年创伤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障碍 童年创伤 炎性细胞因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动力蛋白重链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α-突触核蛋白自噬性降解的调控机制
2
作者 陆静 孙波 +6 位作者 蔡诗昆 田向阳 陈泉 祁宾 王磊 陈向远 孙振杰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71-878,共8页
目的探讨干扰或过表达动力蛋白重链(dynein heavy chain,Dynhc)基因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的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ALP)降解机制。方法按实验要求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P... 目的探讨干扰或过表达动力蛋白重链(dynein heavy chain,Dynhc)基因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的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ALP)降解机制。方法按实验要求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PD组、Dynhc干扰组、Dynhc过表达组、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Dynhc、α-突触核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 light chain 3,LC3)、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微管蛋白、动力蛋白激活蛋白p150、驱动蛋白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免疫共聚焦镜观察微管蛋白结构以及LC3与LAMP的共定位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5组细胞α-突触核蛋白、自噬标记蛋白、微管及微管相关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D组Dynhc、α-突触核蛋白、LC3、LAMP2、p150、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Dynhc干扰组Dynhc、LAMP2、微管蛋白、p15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PD组(均P<0.05),α-突触核蛋白、LC3、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PD组(均P<0.05);Dynhc过表达组α-突触核蛋白、LC3、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PD组(均P<0.05),Dynhc、LAMP2、p150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D组(均P<0.05);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LC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ynhc干扰组(P<0.05),Dynhc、α-突触核蛋白、LAMP2、微管蛋白、p150、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与Dynhc干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PD组细胞凋亡水平提高[(12.77±1.66)%,(7.64±1.45)%],微管形态不变,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多;与PD组比,Dynhc干扰组细胞凋亡水平[(18.45±1.91)%]提高,微管形态稀疏,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少;与PD组比,Dynhc过表达组细胞凋亡水平[(9.95±1.56)%]降低,微管结构无明显改变,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多;与Dynhc干扰组比,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细胞凋亡水平[(19.05±2.46)%]、微管形态、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无明显改变。结论Dynhc可以提高细胞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功能,并通过增加α-突触核蛋白降解以及维持微管结构完整使细胞凋亡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噬溶酶体途径 Α-突触核蛋白 动力蛋白 微管蛋白 驱动蛋白
原文传递
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张晨昀 卢大力 +1 位作者 周建松 陈新潮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与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整群抽取厦门市1所中学1683名学生,采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访谈问卷(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 目的探讨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与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整群抽取厦门市1所中学1683名学生,采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访谈问卷(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terview,SITBT)的自伤条目评定学生是否知悉朋友的自伤史和自身的自伤行为,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青少年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INI-KID)的自杀条目评定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知悉朋友的NSSI病史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683名初、高中学生完成调查,其中知悉朋友NSSI史有412名(24.4%),未知悉朋友NSSI史1271名(75.6%)。知悉朋友NSSI史与未知悉朋友NSSI史青少年在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精神障碍以及自身NSSI、自杀尝试、自杀意念等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知悉朋友NSSI病史对青少年自身的NSSI行为(β=0.558,OR=2.01,95%CI=1.58~3.88)、自杀意念(β=0.238,OR=3.03,95%CI=2.08~5.55)和自杀尝试(β=0.233,OR=2.88,95%CI=1.55~5.45)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知悉朋友的NSSI史可能会对青少年自身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自杀 传染性效应 青少年
原文传递
NLRP3介导神经炎性反应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岩 程葆华 尹海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9-864,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缺乏,以及细胞内出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体。中脑黑质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缺乏,以及细胞内出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体。中脑黑质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引起的炎性反应促进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变,在P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α-synuclein聚集、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及多巴胺受体缺陷是小胶质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介导的黑质神经元退行性变的关键调节因素。本文就小胶质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及调节的分子机制在P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主要的靶向NLRP3炎性小体激活机制的潜在PD治疗靶点或方法,以期为PD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NLRP3炎性小体 神经胶质细胞 Α-突触核蛋白 线粒体
原文传递
儿童对护士信任度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5
作者 崇青青 陈丹 +3 位作者 詹志恒 陈晶 单恩芳 李现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汉化儿童对护士信任度量表(children’s trust in general nurses scale,CTGNS),并进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及信效度评价。方法遵循Brislin翻译模型对GTGNS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CTGNS。选取2022年7—8月南京市某儿童... 目的汉化儿童对护士信任度量表(children’s trust in general nurses scale,CTGNS),并进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及信效度评价。方法遵循Brislin翻译模型对GTGNS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CTGNS。选取2022年7—8月南京市某儿童专科医院502例患儿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反应理论中的Samejima等级反应模型计算各条目难度系数及区分度,绘制各条目项目特征曲线,并评价中文版CTGNS的信效度。利用SPSS 26.0、Mplus 8.0和MULTILOG 7.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文版CTGNS量表条目区分度为0.088~2.730;难度系数范围为-4.667~26.094,且随着难度等级增加而递增,无逆反阈值;项目特征曲线形态除条目9外其他条目均基本达到理想效果,根据相应参数的筛选标准共保留8项条目。修订后的中文版CTGNS(8条目)共3个维度;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0.833~1.000,总量表CVI为0.960;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22,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52~0.852;量表重测信度为0.87。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3.468%,验证性因子提示模型适配度良好(χ^(2)/df=2.674,RMSEA=0.082,SRMR=0.046,CFI=0.964)。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CTGNS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儿童对护士信任水平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度 量表 信度 效度 项目反应理论 儿童 护士
原文传递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感知压力与自杀行为:生命意义感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永菊 何敏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3-750,共8页
目的基于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考察威胁自我调节因素(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和动机调节因素(生命意义感)在自杀诱导因素(归属受挫与负面评价恐惧)和结局变量(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归属受挫问卷、简明负面评价恐... 目的基于自杀行为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考察威胁自我调节因素(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和动机调节因素(生命意义感)在自杀诱导因素(归属受挫与负面评价恐惧)和结局变量(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归属受挫问卷、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无法容忍不确定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积极与消极自杀意念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对1325名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采用AMOS 20.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女生比男生有较多的负面评价恐惧体验[(41.89±9.96)分,(40.31±10.68)分,t=2.03,P<0.05];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体验到较多的归属受挫[(23.83±8.87)分,(22.49±9.17)分,t=2.51,P<0.05]。(2)归属受挫、负面评价恐惧及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0.59,均P<0.001),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r=-0.22,均P<0.001)。(3)自杀意念中介了归属受挫与自杀行为(β=0.34,P<0.001)及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杀行为间的关系(β=0.11,P<0.001)。(4)与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较低的学生相比,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较高的学生,其归属受挫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更强(β=0.27,P<0.001;β=0.41,P<0.001),其负面评价恐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也更强(β=0.08,P<0.001;β=0.14,P<0.001)。与生命意义感较低的学生相比,生命意义感较高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较小(β=0.20,P<0.001;β=0.12,P<0.001)。结论本研究支持了自杀行为动机-意志整合模型;结果提示人际关系感知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受到生命意义感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调节,减少人际关系感知压力、降低个体的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是减少大学新生自杀风险的潜在干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属受挫 负面评价恐惧 无法容忍不确定性 生命意义感 自杀意念 自杀行为
原文传递
抑郁在高中生手机成瘾与自伤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林中鹂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成瘾、抑郁和自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福建某两所高中707名学生,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成瘾、抑郁和自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福建某两所高中707名学生,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ASH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并用Mplus 8.3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高中生自伤的发生率为33.38%,手机成瘾得分为(106.01±27.18)分,抑郁得分为5.00(1.00,9.00)分,自伤得分为0(0,3.00)分。手机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r=0.33,0.16;均P<0.01),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52,P<0.01)。抑郁在手机成瘾和自伤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0.16,95%CI=0.12~0.21)。结论手机成瘾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成瘾 抑郁 自伤 中介作用 高中生
原文传递
米诺环素对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邓新 朱海萌 +1 位作者 梁俊杰 柴高尚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七氟烷麻醉诱导老龄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小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七氟烷组(Sev组)、七氟烷+米诺环素组(Sev+Min组),每组25只。Sev组小鼠给予连续3 d,每天2 h的3%...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七氟烷麻醉诱导老龄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小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七氟烷组(Sev组)、七氟烷+米诺环素组(Sev+Min组),每组25只。Sev组小鼠给予连续3 d,每天2 h的3%七氟烷麻醉;Sev+Min组小鼠先腹腔注射米诺环素(50 mg/kg),然后进行3%七氟烷麻醉,连续3 d,每天2 h;Con组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3 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观察小鼠BrdU标记的新生神经细胞。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测小鼠离体脑片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斜率变化。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明显(F=15.65,P<0.01)。空间探索结果显示,首次麻醉后第6天,与Con组比较,Sev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q=4.35,P<0.05),目标象限百分比(q=6.15,P<0.05)和进入原平台总次数(q=6.45,P<0.05)明显减少。与Sev组相比,Sev+Min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q=3.01,P<0.05),目标象限百分比(q=3.21,P<0.05)和进入原平台总次数(q=3.48,P<0.05)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on组[(355.87±62.58)个]比较,Sev组小鼠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27.45±43.25)个,q=8.67,P<0.01]。与Sev组相比,Sev+Min组小鼠BrdU阳性细胞数[(338.73±47.27)个]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68,P<0.01)。电生理结果显示,与Con组[(214.38±43.42)%]比较,Sev组小鼠的fEPSP斜率明显降低[(126.83±25.67)%,q=6.18,P<0.01)]。与Sev组相比,Sev+Min组的fEPSP斜率明显升高[(178.49±32.67)%,q=3.64,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可导致老龄小鼠短期记忆功能损害,其机制与抑制神经细胞增殖和突触可塑性有关,而米诺环素可以缓解由七氟烷麻醉引起的认知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老龄小鼠 认知障碍 突触可塑性 神经细胞增殖 米诺环素
原文传递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抑郁症 被引量:5
9
作者 朱韵霞 钟舒明 +1 位作者 赖顺凯 贾艳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抑郁症 氯胺酮 基因
原文传递
抑郁症行为激活量表中文版在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马红飞 陈允 +5 位作者 闫晗 刘普林 王夏 Stacey Daughters Marek Chawarski 周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评价抑郁症行为激活量表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behavioral activation for depression scale,C-BADS)应用于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患者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武汉市MMT门诊随机招募162例... 目的:评价抑郁症行为激活量表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behavioral activation for depression scale,C-BADS)应用于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患者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武汉市MMT门诊随机招募162例阿片类物质成瘾患者接受C-BADS量表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s analysis,EFA),AMOS 2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结果: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28~0.813(均P<0.01),除激活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各条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60~0.716。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回避/沉思(avoidance/rumination,AR)、激活(activation,AC)、社会功能减退(social impairment,SI)和工作/学习功能减退(work/school impairment,WS),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51.153%,各条目在所属因子上的因子负荷为0.328~0.797。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指标为:χ^(2)/df=1.594,CFI=0.839,TLI=0.820,IFI=0.844,RMSEA=0.069,SRMR=0.089。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90,分半信度为0.827。结论:C-BADS用于测量MMT患者行为激活状况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但仍需要进一步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行为激活量表 美沙酮维持治疗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高低音频-运动刺激对农村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馨月 张圆圆 陈长香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高低音频-运动刺激模式对农村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80名,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40名。对照组给予手指保健操训练,试验组... 目的:探讨高低音频-运动刺激模式对农村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80名,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40名。对照组给予手指保健操训练,试验组在手指保健操训练基础上,给予高低音频-运动刺激模式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后使用数字划销任务(number cancellation test,NCT)、基于Stroop效应设计的E-prime范式对持续性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进行测评,使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ivermead behavioral memory test,version 2,RBMT-Ⅱ)进行记忆力测评。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持续注意力指数(0.86±0.48)显著高于对照组(0.63±0.47,t=4.336,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一致反应时[(2263.38±437.87)ms]和逆向反应时[(2335.75±599.86)ms]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95±506.34)ms,(2667.43±585.38)ms](t=-4.068,-2.447,P<0.05),一致正确率[(0.84±0.14)]和逆向正确率[(0.87±0.10)]显著高于对照组[(0.71±0.19),(0.73±0.15)](t=3.571,4.931,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RBMT-Ⅱ各维度及总标准分[19.00(18.00,20.00)分]均高于对照组[11.00(10.00,12.00)分](Z=7.299,P<0.05)。结论:高低音频-运动刺激模式对农村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注意力和记忆力有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轻度认知障碍 注意力 记忆力 音乐运动训练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Th17免疫调节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邓亚洁 刘雨佳 +3 位作者 何漪 庞剑月 何瑾 李恒芬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Th17免疫调节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从神经免疫角度揭示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寻找可用于抑郁症诊断及预测复发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91例,包括首发患... 目的:探讨Th17免疫调节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从神经免疫角度揭示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寻找可用于抑郁症诊断及预测复发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91例,包括首发患者45例(FED组),反复发作患者46例(RMDD组),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0名健康对照者(HC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中Th17免疫调节系统8个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五个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1、IL-23;三个抗炎细胞因子:TGF-β1、IL-10、IL-27)的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项)对所有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严重程度的评估。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FED组、RMDD组、HC组三组比较发现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5.321(1.317,21.287)ng/L、11.277(4.315,26.167)ng/L、8.126(1.179,9.287)ng/L]、IL-6[7.787(2.077,16.778)ng/L、5.290(2.364,14.475)ng/L、4.389(1.453,4.491)ng/L]、IL-21[6.777(6.293,9.198)ng/L、7.261(6.293,25.058ng/L、5.097(3.033,6.507)ng/L)]和抗炎细胞因子TGF-β1[59.098(13.491,125.368)ng/L、46.230(18.852,122.559)ng/L、25.292(2.716,31.874)ng/L]、IL-10[226.930(105.117,449.444)ng/L、193.929(109.014,468.269)ng/L、131.429(77.587,157.497)ng/L]、IL-27[0.968(0.651,1.879)ng/L、1.859(0.690,6.221)ng/L、0.865(0.679,1.287)ng/L]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219,9.482,18.989,16.166,11.511,6.262,均P<0.05),而促炎细胞因子IL-17A[2.175(1.031,7.975)ng/L、3.576(1.896,11.611)ng/L、3.807(1.301,4.710)ng/L]、IL-23[15.708(2.898,114.175)ng/L、26.893(9.282,58.592)ng/L、17.041(5.027,23.613)ng/L]的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179,4.305,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FED组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21和抗炎细胞因子TGF-β1、IL-10水平均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DD组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21和抗炎细胞因子TGF-β1、IL-10、IL-27水平均高于H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ED组与RMDD组八个炎性细胞因子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IL-1β与HAMD-24项总分呈正相关(r=0.286,P<0.05);IL-6与HAMD-24项总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均呈正相关(r=0.390,0.291,P<0.05);TGF-β1与HAMD-24项总分及焦虑/躯体化和认知障碍分均呈负相关(r=-4.200,-0.321,-0.361,P<0.05);IL-21与睡眠因子分呈正相关(r=0.319,P<0.05);IL-10与HAMD-24项总分及认知障碍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306,-0.270,均P<0.05);其余炎性细胞因子与HAMD-24项总分及七类因子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Th17免疫系统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失衡,且在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中更明显;Th17免疫系统的免疫激活水平可能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关联,促炎细胞因子IL-6可成为重性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而TGF-β1、IL-21则分别与抑郁症认知障碍和睡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Th17免疫调节系统 炎症 细胞因子 复发
原文传递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3
作者 杨静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5-665,共1页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因设计 临床试验设计 交叉设计 统计研究设计 自身配对设计 概要说明 正交设计 成组设计
原文传递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14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283,共1页
原文传递
3-正丁基苯酞对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小鼠情绪记忆改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婷婷 向波 +2 位作者 王国华 梁雪梅 刘可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小鼠的情绪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8),模型组(AT组,n=8),治疗组(AT+NBP组,n=8)。AT组及AT+NBP组小鼠采用... 目的探讨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小鼠的情绪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8),模型组(AT组,n=8),治疗组(AT+NBP组,n=8)。AT组及AT+NBP组小鼠采用酒精灌胃方法建立慢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AT+NBP组在酒精造模期间每天一次给予40 mg/kg的NBP灌胃,AT组和CON组给予等剂量的玉米油灌胃,连续14 d。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样行为,悬尾实验评估抑郁样行为,Morris水迷宫和新物识别评估小鼠记忆能力,Tunel染色评估神经元凋亡数量。原代培养小鼠神经元,在细胞水平上给予酒精和NBP干预,采用荧光钙成像技术检测神经元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AT+NBP组小鼠在旷场中间区域探索时间较AT组长[(50.68±7.82)s,(38.50±13.93)s;t=-2.16,P<0.05)];空间记忆测试中,AT+NBP组在目标象限探索时间较AT组长[(28.02±7.13)s,(20.98±5.58)s;t=-2.20,P<0.05];AT+NBP组在短记忆测试中2 h时其认知系数RI(0.83±0.08)比AT组(0.68±0.10)高(t=-3.13,P<0.05)。与CON组比,AT组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凋亡增加[(17.33±2.51)个,(115.67±6.50)个;t=-24.41,P<0.001],AT+NBP组较AT组减少[(45.00±5.57)个](t=14.29,P<0.001);AT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凋亡[(13.75±4.79)个]也较AT+NBP组少[(5.75±3.30)个](t=2.75,P<0.05);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酒精(100 mmol/L、200 mmol/L、300 mmol/L)均导致神经细胞内相对荧光单位(RFU)△F/F显著增加[(1.43±0.32),(2.31±1.39),(1.21±0.73);t=-7.67,-2.85,-2.86,均P<0.05],与之相对应地使用NBP干预的3组神经细胞内RFU变化相对稳定[(-0.04±0.01),(-0.03±0.01),(-0.04±0.02);t=7.96,2.96,2.92,均P<0.05]。结论3-正丁基苯酞可以改善慢性酒精中毒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抑制中毒模型小鼠神经元凋亡、影响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正丁基苯酞 酒精中毒 焦虑 记忆 神经元凋亡 钙稳态
原文传递
延长创伤环境中暴露时间对雌雄大鼠行为差异及HPT轴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晓洁 罗璇 +2 位作者 张莉 陈亮 徐向东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延长创伤环境中暴露时间对创伤后应激反应雌雄大鼠的行为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iod,HPT)轴的影响。方法:雌、雄性大鼠各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5组(每组n=10只):空白组、D1F组(在创伤环境中... 目的:探讨延长创伤环境中暴露时间对创伤后应激反应雌雄大鼠的行为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iod,HPT)轴的影响。方法:雌、雄性大鼠各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5组(每组n=10只):空白组、D1F组(在创伤环境中暴露2 min,暴露后立即取样)、D1Y(在创伤环境中暴露90 min,暴露后立即取样)、D4F组(在创伤环境中暴露2 min,第4天创伤环境恐惧记忆测试后取样)、D4Y(在创伤环境中暴露90 min,第4天创伤环境恐惧记忆测试后取样)。用拒俘实验测量大鼠焦虑、恐惧行为,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量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 3)和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 4)含量。结果:(1)雄性D4Y组、雄性D4F组的拒绝程度低于空白组[(1.70±1.77)分,(0.80±1.23)分,(3.60±1.43)分,P<0.05];雌性D4Y组与空白组的拒绝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D4F组的拒绝程度低于空白组[(0.90±1.29)分,(3.30±1.57)分,P<0.05]。(2)雄性D4F组较空白组FT 3、FT 4升高(P<0.05);与雄性D4F组相比,雄性D1F组、D1Y组、D4Y组FT 3水平降低(P<0.05);与雄性D4F组相比,雄性D1F、D1Y组FT 4水平降低[(12.19±0.97)pmol/L,(11.19±0.21)pmol/L,(11.24±0.73)pmol/L,P<0.05];与雌性空白组、雌性D1F组、雌性D4Y相比,雌性D1Y组TRH水平降低(P<0.05)。结论:延长创伤环境中暴露时间使雄性大鼠HPT轴的应激活动降低,焦虑、恐惧行为更明显,而对于雌性大鼠焦虑、恐惧行为虽趋于正常,但创伤后HPT轴应激活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环境暴露时间 应激反应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性别差异 大鼠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注意转移策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贝婷 庆武 +3 位作者 余凤琼 熊祖伦 曹召伦 汪凯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注意转移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选取26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29名正常对照(对照组)参与研究,记录两组受试进行注意转移行为学范式的正确率及反应时,同时用Neuroscan 64导脑电仪检测两组受试者的N1、P...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注意转移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选取26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29名正常对照(对照组)参与研究,记录两组受试进行注意转移行为学范式的正确率及反应时,同时用Neuroscan 64导脑电仪检测两组受试者的N1、P3成分。运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在注意转移范式正确率上,组别主效应显著( F=11.626, P=0.001),提示抑郁症组(0.82±0.01)显著低于对照组(0.89±0.01)( P=0.001)。在注意转移范式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显著( F=16.55, P<0.01),提示抑郁症组[(1 460.82±41.86)ms]显著高于对照组[(1 226.31±39.63)ms]( P<0.01)。(2)在注意转移范式事件相关电位上,N1成分中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2.949, P=0.092),任务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F=4.756, P=0.034),提示抑郁症组在计算任务中诱发的N1波幅[(-3.699±0.441)μV]显著低于对照组[(-5.055±0.418)μV]( P=0.030);P3成分中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1.165, P=0.285),任务与图片属性的交互作用显著( F=11.602, P=0.001),提示情绪任务条件下负性图片诱发的P3波幅[(2.757±0.438)μV]显著高于中性图片[(1.963±0.460)μV]( P=0.002)。 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策略中的注意转移困难,且发生在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注意转移 情绪调节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震文 严菁兴 +2 位作者 彭晓明 唐珂 李晓红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1066,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外泌体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并提取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和蛋白免疫印迹方...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外泌体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并提取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进行外泌体鉴定;将6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20)、TBI对照组(n=20)、外泌体治疗组(n=20),采用电子脑皮质损伤撞击仪建立大鼠TBI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和空间记忆功能,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活化表达水平。TUNEL检测大脑皮质损伤区细胞凋亡的变化。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神经行为学统计。结果相差显微镜下,HUCMSCs的外泌体直径为40~120 nm,呈圆形,荧光显微镜下显示标记的外泌体CD9、CD63蛋白表达阳性。与TBI组相比,外泌体治疗组mNSS评分[术后28 d(3.23±0.72)分]较TBI组[术后28 d(5.14±0.96)分]明显降低(t=3.559,P<0.01);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26天外泌体治疗组的逃避潜伏期[(21.25±4.72)s]较TBI组[(33.06±8.81)s]变短(t=3.737,P<0.01),外泌体治疗组穿越平台次数[(3.56±0.48)次]与TBI组[(2.06±0.36)次]相比明显增加(t=7.906,P<0.01),经过外泌体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和空间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显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GFAP和IBA1表达量明显增高,外泌体治疗组与TBI组相比明显降低;TUNEL染色结果显示TBI组大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给予外泌体治疗后,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较TBI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HUCMSCs外泌体在脑外伤后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保护神经元细胞,并减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功能恢复 创伤性脑损伤
原文传递
行为干预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晓 陈少秀 +3 位作者 张霞 陈都红 王超 向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健康...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搔抓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采用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瘙痒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VAS得分:(1.96±1.54)分,PSQI得分:(8.83±2.05)分,DLQI得分:(10.46±2.24)分]搔抓行为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VAS得分:(4.68±1.48)分,PSQI得分:(12.89±2.02)分,DLQI得分:(14.62±2.12)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变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搔抓行为、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搔抓行为 跨理论模型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经听觉统合训练改善听觉传导功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一心 周洋 +4 位作者 高润 陈图农 王建军 曹娟 黄懿钖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究接受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后听觉传导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存在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ASD患儿分入AIT组(接受训练后恢复正常的组成试验组)、对照组A组(空... 目的探究接受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后听觉传导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存在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ASD患儿分入AIT组(接受训练后恢复正常的组成试验组)、对照组A组(空白对照组)、对照B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组),分别在各组入组时、入组1个月后、入组3个月后进行波特奇发育检核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以各因子分数的变化值评价核心症状改善水平。结果入组时试验组、对照A组及对照B组CARS[分别为(36.31±4.08)分,(36.33±3.76)分,(36.33±5.14)分]及ATEC语言[分别为(19.08±6.43)分,(16.40±6.42)分,(18.48±5.96)分]、社交[分别为(15.63±7.13)分,(16.05±7.57)分,(16.19±7.19)分]、感知[分别为(16.78±5.39)分,(16.92±6.75)分,(17.12±6.73)分]、自理[分别为(15.98±8.71)分、(17.93±8.22)分、(17.26±8.93)]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组1月、3月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对照B组、对照组A组CARS分值[1月:(33.96±3.79)分,(35.09±4.38)分,(34.30±3.98)分;3月:(32.95±3.15)分,(36.86±3.86)分,(33.95±3.90)分]的影响:时间主效应显著(F=22.308,P<0.01),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2.647,P>0.05),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8.626,P<0.01);对ATEC语言[1月:(16.18±7.10)分,(18.62±6.63)分,(13.40±5.44)分;3月:(14.13±6.13)分,(18.40±6.35)分,(10.75±5.17)分]、社交[1月:(12.31±6.68)分,(17.76±6.82)分,(15.08±6.75)分;3月:(10.71±5.42)分,(16.31±6.30)分,(12.15±7.30)分]、感知觉[1月:(14.37±5.86)分,(17.43±7.22)分,(18.58±6.92)分;3月:(10.35±5.43)分,(16.44±7.05)分,(16.68±7.37)分]分量表分值的影响,时间主效应显著(F=35.534,40.729,40.401,均P<0.01),组别主效应亦显著(F=7.600,6.193,7.675,均P<0.01),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7.602,3.355,7.649,均P<0.05),事后多重比较示:试验组与对照B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在干预后ATEC语言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1-J1=-1.69,P1<0.05;I2-J2=-4.98,P2<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在干预后ATEC社交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J=-4.54,P<0.01);试验组与对照A组、试验组与对照B组在干预后ATEC感知觉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1-J1=-3.16,P1<0.05;I2-J2=-4.89,P2<0.01);对ATEC自理能力分量表分值影响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22.876,P<0.01),组别主效应亦显著(F=3.427,P<0.05),时间与组别无交互作用(F=1.885,P>0.05),事后多重比较示:试验组与对照A组在干预后ATEC自理能力量表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J=-4.46,P<0.05)。结论AIT训练后听觉传导功能恢复正常的ASD患儿的核心症状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听觉统合训练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