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6078被引量13571H指数40
《外国文学》主要刊登: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主要任务: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本刊追求:提...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2-552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248/I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6,0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阅读到写作:作为“元梦幻诗”的《国王之书》
1
作者 刘进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9,共11页
《国王之书》是15世纪英国最优秀的爱情梦幻诗之一。诗歌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梦境包含在多层叙事框架之下,以至于有评论家怀疑《国王之书》到底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梦幻诗。本文旨在论述,《国王之书》不仅是一首梦幻诗,还是一首“元梦幻... 《国王之书》是15世纪英国最优秀的爱情梦幻诗之一。诗歌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梦境包含在多层叙事框架之下,以至于有评论家怀疑《国王之书》到底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梦幻诗。本文旨在论述,《国王之书》不仅是一首梦幻诗,还是一首“元梦幻诗”。詹姆士一世借鉴乔叟梦幻诗程式,构建了从读书到写书的独特模式,叙述了从阅读《博伊斯》到写作梦幻诗的过程,探讨和展示了梦幻诗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全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王之书》 梦幻诗 乔叟系 “元诗”
原文传递
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天气符号
2
作者 张亚婷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8,共11页
中世纪英国文学对天气符号的书写映照出人的存在现状和精神世界。本文旨在回归语境,从生态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中世纪英国作家对天气符号的想象和再现方式、人们具备的气象知识和对不同天气符号的解读及回应,挖掘特定天气的情节推... 中世纪英国文学对天气符号的书写映照出人的存在现状和精神世界。本文旨在回归语境,从生态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中世纪英国作家对天气符号的想象和再现方式、人们具备的气象知识和对不同天气符号的解读及回应,挖掘特定天气的情节推动和文化传承功用。天气符号的书写不仅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和天气或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折射出12到15世纪英国的气候渐变过程,而且展示了希腊罗马神话、占星术和天文学、基督教话语在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解读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中世纪英国人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存在情境和精神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英国文学 天气符号 精神气候 多元文化
原文传递
《拍卖第49批》中的废弃物及其隐喻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怡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6,共12页
本文考察托马斯·品钦小说《拍卖第49批》中的废弃物形象,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兴起的“丢弃文化”风潮为语境,解读作为贯穿全篇的意指符号和核心隐喻的“废弃物”是如何既指向消费社会的显性问题,又关联起叙事的政治与伦理... 本文考察托马斯·品钦小说《拍卖第49批》中的废弃物形象,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兴起的“丢弃文化”风潮为语境,解读作为贯穿全篇的意指符号和核心隐喻的“废弃物”是如何既指向消费社会的显性问题,又关联起叙事的政治与伦理之维的。品钦笔下的“废弃物”并不天然地承载负面意义,它不仅拥有反抗资本主义体制及其文化的潜质,是他者采取抵抗策略对峙主流社会的文学修辞,还能激起人的伦理行为和同理心,启发人们拷问将一部分人变为社会废弃物的文化逻辑,反思对边缘他者的伦理责任与社会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钦 废弃物 《拍卖第49批》 消费 他者 伦理
原文传递
时间与生命——论德勒兹的“内在性”概念
4
作者 王小雨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内在性"是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频繁出现于德勒兹的著作中,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这个概念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含混性和神秘性,因而构成了德勒兹思想图景中的独特一环。为了阐明这个古老概念在德勒兹思想中的... "内在性"是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频繁出现于德勒兹的著作中,也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但这个概念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含混性和神秘性,因而构成了德勒兹思想图景中的独特一环。为了阐明这个古老概念在德勒兹思想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追溯德勒兹"内在性"概念的三重思想资源,剖析作为内在性之存在论基础的"三种时间综合",指明其中蕴含的"一"与"多"的统一,并在对《内在性:一个生命……》的细读中发掘内在性的伦理诉求,最终揭示出德勒兹"内在性"概念的非哲学意味——一个哲学家对于世界的天真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内在性 三种时间综合 生命
原文传递
被冤枉的海蒂?——《亚当·比德》的女性主义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颖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130,共12页
如何解读《亚当·比德》中的海蒂,历来众说纷纭。为海蒂喊冤,乃英美评论界的主流声音,甚至有论者视她为"逾矩破规"者。文章通过分析乔治·爱略特时代风行于中等阶层和底层社会的完美太太理念,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 如何解读《亚当·比德》中的海蒂,历来众说纷纭。为海蒂喊冤,乃英美评论界的主流声音,甚至有论者视她为"逾矩破规"者。文章通过分析乔治·爱略特时代风行于中等阶层和底层社会的完美太太理念,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考察美的观念,思考海蒂如何陷入自恋深渊,造成了对他人、对真实世界的排斥。无情或缺乏感受,是酿成海蒂悲剧的一个主观原因。爱略特有鲜明的道德关怀,却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海蒂口诛笔伐,也没有将她简化成文学作品中惯常出现的女性类型如贞女、慈母或荡妇等。海蒂并不因其"小"而变得僵硬与扁平,反而是小说刻画得最丰满的女性人物。作者深知海蒂的悲剧有个体的责任,也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比德》 完美太太 自恋 海蒂 个体与群体的悲剧
原文传递
鲁滨逊三部曲中的“同性情欲”之辨
6
作者 王晓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7,共12页
鲁滨逊三部曲的"酷儿式"解读指出,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存在着同性情欲,这一解读引发了学界的争议。本文聚焦于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从主奴到同伴的关系变化,辨析出其中的同性情欲内涵及其生成原因。然而,笛福的创作意图却是要去... 鲁滨逊三部曲的"酷儿式"解读指出,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存在着同性情欲,这一解读引发了学界的争议。本文聚焦于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从主奴到同伴的关系变化,辨析出其中的同性情欲内涵及其生成原因。然而,笛福的创作意图却是要去同性情欲化,构建新型男性形象以完成其道德和政治目的。本文认为,由于笛福在创造新型男性形象时使用了旧式的男性话语,导致小说中出现了其极力避免的同性情欲。三部曲的同性情欲问题体现了笛福的创作意图和小说呈现之间的矛盾,这表明虚构文本在社会转型时期展现的新旧话语对于形塑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滨逊三部曲 同性情欲 所多糜 男子气概
原文传递
跨国主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志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109,共16页
跨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有关这一现象的理念和立场。跨国主义社会现象指的是由跨国实践参与者建立起来的把不同民族国家边界之内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多重社会网络,特别是全球化语境和当代技术条件下人员、资本、技术、思想跨越民... 跨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有关这一现象的理念和立场。跨国主义社会现象指的是由跨国实践参与者建立起来的把不同民族国家边界之内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多重社会网络,特别是全球化语境和当代技术条件下人员、资本、技术、思想跨越民族国家边界及其控制的流动。作为理念和立场的跨国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席卷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核心学术议题,它把当代跨国社会现象概念化,强调放弃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在全球场域内考察人们的社会实践。跨国主义文学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的跨国转向:它弃置文学史的民族主义叙事,把作家和作品置于跨国、跨地域的网络之中,关注其跨国想象,揭示文学中的跨国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主义 跨国想象 民族主义 全球化
原文传递
通婚、基督教与寄宿学校——邓肯·坎贝尔·斯科特诗中的本土裔种族同化政策
8
作者 张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50,共11页
邓肯·坎贝尔·斯科特既是加拿大的著名联邦诗人,也是负责印第安事务的政府官员。斯科特在职期间所推行的本土裔同化政策的几个主要方针,都可以在他的印第安主题诗歌中找到对应的内容。首先,贯穿斯科特诗歌创作的"冲突融合... 邓肯·坎贝尔·斯科特既是加拿大的著名联邦诗人,也是负责印第安事务的政府官员。斯科特在职期间所推行的本土裔同化政策的几个主要方针,都可以在他的印第安主题诗歌中找到对应的内容。首先,贯穿斯科特诗歌创作的"冲突融合"思想实际上隐含印第安事务部的同化政策倾向,而诗中的"混血儿"形象又与其倡导白人与本土裔居民通婚的主张相契合;其次,他在职期间所推行的基督教思想也通过"血""火"与"死亡"等意象渗透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最后,一些诗歌反映了本土裔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狩猎技能阻碍了他们的"文明进程",进而暗示教育、尤其是寄宿学校制度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斯科特的印第安诗歌作品是以文学的形式来佐证其种族同化政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肯·坎贝尔·斯科特 印第安诗歌 本土裔种族同化
原文传递
情感是什么? 被引量:14
9
作者 金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157,共14页
本文旨在梳理早期现代以来的西方情感观念,围绕情感是否能与认知整合这个问题勾勒出两种对于情感的认识和定义。首先考察从笛卡尔到当代神经科学中的"基本情感"论这条脉络,这条思想支流可以称之为情感"直观论",总... 本文旨在梳理早期现代以来的西方情感观念,围绕情感是否能与认知整合这个问题勾勒出两种对于情感的认识和定义。首先考察从笛卡尔到当代神经科学中的"基本情感"论这条脉络,这条思想支流可以称之为情感"直观论",总体上认为情感可以不依靠概念中介而直接进入意识,由此凸显认知与情感的相通性,以及主体的自洽和完整性。其次,从17、18世纪情感理论中找到与直观论不同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经由19世纪末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通向解构主义情感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感概念之间有很多层中介,情感难以被清晰认知。这条脉络可以称之为情感的"符号论",它告诉我们,情感并不为主体所拥有,深刻动摇了启蒙时期建立的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情感研究 情感观念史 情感 情动 西方文论
原文传递
东诗西渐:论美国当代本土裔诗人维兹诺的英语俳句
10
作者 张琼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美国当代本土裔诗人维兹诺以其浸润着日本俳句诗歌风格的英语俳句而独树一帜。本文从维兹诺的俳句理论、在诗歌中融汇俳句与印第安文化特质、维兹诺英语俳句的独特风格等三个方面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其诗作中东西方文化和诗... 美国当代本土裔诗人维兹诺以其浸润着日本俳句诗歌风格的英语俳句而独树一帜。本文从维兹诺的俳句理论、在诗歌中融汇俳句与印第安文化特质、维兹诺英语俳句的独特风格等三个方面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其诗作中东西方文化和诗歌艺术的融合现象,并探讨俳句这一富有东方色彩的诗歌形式,是如何经过维兹诺跨语言、跨文化和跨艺术的处理,以独特的形式传递着当代美国本土裔(印第安)诗人对土地和传统的思考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兹诺 美国本土裔诗歌 英语俳句
原文传递
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 被引量:16
11
作者 龙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沿着从黑格尔到拉康到阿尓都塞和齐泽克的这一理论谱系,我们发现主体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并非如拉康所言是一场异化的悲剧,而是因主体状态不同表现为多种认同方式:空无主体的他者化认同、充实主体的对象化认同以及分裂主体的否定性认同。厘清主体与镜像的关系为分析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与他者形象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认同 拉康 主体 镜像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新书发布会暨本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热点问题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
12
作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 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166,共1页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两卷本《西方文论关键词》顺利出版,集中呈现出《外国文学》编辑部与国内外一百多位学者密切合作的"关键词"项目近二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关键词撰写在学术史上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当代...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两卷本《西方文论关键词》顺利出版,集中呈现出《外国文学》编辑部与国内外一百多位学者密切合作的"关键词"项目近二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关键词撰写在学术史上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当代学术界和出版界同样对关键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种科目的关键词图书大量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表 西方文论 全国学术研讨会 热点问题研究 新书发布会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国文学》 集中呈现
原文传递
胡安·戈伊蒂索洛《堂胡利安伯爵的复辟》中“西班牙的毁灭”
13
作者 蔡潇洁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9,共9页
"持不同政见者戈伊蒂索洛"对自身文明的"背叛"可谓西班牙文化自身孕育出的异化力量,《堂胡利安伯爵的复辟》正是阐释这种背叛的一个经典文本。作者以多变的叙事技巧、丰富的互文与"神秘、晦暗和谵妄的激情&qu... "持不同政见者戈伊蒂索洛"对自身文明的"背叛"可谓西班牙文化自身孕育出的异化力量,《堂胡利安伯爵的复辟》正是阐释这种背叛的一个经典文本。作者以多变的叙事技巧、丰富的互文与"神秘、晦暗和谵妄的激情"构建了"神圣西班牙的毁灭",其中深意耐人寻味。它糅合了对童年创伤、近代历史的回视书写;更与文史上的沉疴病灶相勾连,对西班牙民族性格进行大胆评判;而透过身份的背叛和对伊斯兰"他者"的拥抱,最终可以观察到作者隐藏的真正态度,对民族、文化的深沉思索与期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戈伊蒂索洛 佛朗哥政权 创伤书写 互文性 伊斯兰 他者
原文传递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与苏珊·桑塔格
14
作者 顾明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充满纷繁复杂意象和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体系,空间在这一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心问》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分析它如何利用独特的知觉叙事围绕纽约进行空间建构和意象描绘... 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充满纷繁复杂意象和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体系,空间在这一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心问》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分析它如何利用独特的知觉叙事围绕纽约进行空间建构和意象描绘,另一方面探讨迷宫城市意象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的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的表征,并进一步结合作者其他作品中的空间书写探究空间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前置地位和生产功能,以及作者的独特空间观对其文学观的构成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塔格 《心问》城市 迷宫 叙事艺术
原文传递
读者、文学批评与华兹华斯“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以《抒情歌谣集序》《序补》和《芬尼克笔记》为例
15
作者 裴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2,共10页
18、19世纪文学的商业化在使写作成为职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评判作者的权利和地位,促使作者更加需要考虑作品的市场接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华兹华斯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并下意识地在创作与评论中进行着"诗学身份"和"... 18、19世纪文学的商业化在使写作成为职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评判作者的权利和地位,促使作者更加需要考虑作品的市场接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人华兹华斯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并下意识地在创作与评论中进行着"诗学身份"和"诗人公共形象"的双重自我形塑。本文主要采用自我形塑以及作者功能的评论方法,解读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之外、非虚构文本中体现出的针对大众读者和评论家进行"诗人公共形象"的自我形塑,凸显为《抒情歌谣集》的命名波折、《序》中营造的作者与读者的对立关系,《序补》中对文学批评的矛盾心态,以及《芬尼克笔记》中的后世读者意识和选择性自我呈现。解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华兹华斯的个案重新审视18、19世纪写作的职业化和作者功能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市场 华兹华斯 自我形塑 他者 读者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毕晓普巴西主题旅行诗歌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解读
16
作者 张跃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35,共9页
毕晓普客居巴西期间创作的旅行主题诗歌预见了20世纪后期才逐渐明晰的审视旅行的多元视角。本文立足于巴西社会历史,运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内部殖民主义的理论观点,细读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对于地理与宗教扩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频繁... 毕晓普客居巴西期间创作的旅行主题诗歌预见了20世纪后期才逐渐明晰的审视旅行的多元视角。本文立足于巴西社会历史,运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内部殖民主义的理论观点,细读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对于地理与宗教扩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频繁指涉,批判了欧洲殖民者、美国新殖民者及巴西上层社会对巴西中下阶层的剥削,同时也对巴西中下层民众安于现状、无意间与殖民者和上层社会合谋加以同情的批判。毕晓普的名篇《克鲁索在英格兰》以对笛福《鲁宾逊漂流记》的反讽,折射出疏离殖民主义、趋近后殖民主义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晓普 巴西旅行诗歌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内部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盛亚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105,共9页
"文学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中的基础概念,是"代表型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渡的中介,更是西方政治公共领域的前身。新兴资产阶级文学家在这一领域中围绕文学话题展开辩论与讨论,确立了... "文学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中的基础概念,是"代表型公共领域"向"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渡的中介,更是西方政治公共领域的前身。新兴资产阶级文学家在这一领域中围绕文学话题展开辩论与讨论,确立了资产阶级公共交往模式,训练了他们公共舆论的技巧,从而为政治公共领域的形成做好了准备。但是在从德语译为英语再译为汉语的过程中,"文学公共领域"一词出现了大量译法和由此引起的误读,本文尝试修正这些错误,并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进行国别性的研究,分析英国文学公共领域得以先声夺人的诸因素,总结这一领域"互动性建构""历史性锚定""文化性生成"和"构成上的多声部性"特征,从而为拓展文学公共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 文学公共领域 咖啡馆英国范式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生产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才庶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76,共10页
"文化生产"是当前文化领域中突出的现实问题,更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前沿的理论命题。本文对文化生产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梳理,涉及其历史源流、突出特征、审美建构与实践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的论述开启了文化生产的理论起点,... "文化生产"是当前文化领域中突出的现实问题,更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前沿的理论命题。本文对文化生产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梳理,涉及其历史源流、突出特征、审美建构与实践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的论述开启了文化生产的理论起点,法兰克福学派、威廉斯、伊格尔顿、布迪厄等人对文化、文学生产、文化生产场域的解释逐步确立了文化生产的学理依据。文化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其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分布会塑造文化生产的面貌。文化生产的审美建构在于通过产品生产、产品价值生产、产品传播等生产因素对商业逻辑和艺术逻辑进行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市场化 文化资本 审美建构
原文传递
互文性 被引量:23
19
作者 童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102,159,共17页
对文本的传统看法,倾向于文本有比较固定的单一语义。与解构相关联的当代文本理论认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迹。这种变化对文本解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文学史研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本是互文的观点,既新... 对文本的传统看法,倾向于文本有比较固定的单一语义。与解构相关联的当代文本理论认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迹。这种变化对文本解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文学史研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本是互文的观点,既新又旧,可追溯到"文本"是混纺编织的词源和古代神话。本文由text的词源和古代神话的源头开始,进而探讨形成当代互文理论的各种逻辑,识辨其中问题。最先提出互文性的克里斯蒂娃,综合了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性话语和主体间理论。巴特稍后阐述的互文理论影响很大,但是他对文本空间的看法和克里斯蒂娃有重要差别,在互文和主体间的关系、文本的历史意义、作者意识、文学性文本等问题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文章还讨论了互文理论的其他发展,包括布鲁姆的文学史观、女性主义、后殖民的重写等。任何文本都是网状编织的看法,不仅指向语言系统,还指向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和立场之间的交锋、新旧语义的组合和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解构 克里斯蒂娃 巴特 巴赫金主体间 有立场的读者群
原文传递
图像转向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向荣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118,159,共9页
在图像转向思维模式下,图像文化模式取代语言文化模式成为了把握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模式。当下的图文战争主要体现在图像文化对传统文学所控制领域的争夺,文学逐渐出现了图像化趋势。文字和图像这两个领域就像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 在图像转向思维模式下,图像文化模式取代语言文化模式成为了把握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模式。当下的图文战争主要体现在图像文化对传统文学所控制领域的争夺,文学逐渐出现了图像化趋势。文字和图像这两个领域就像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它们有着各自所掌握的话语权。在图像转向中,图像观看体现着意识形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图像研究 视觉文化 图文战争 图像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