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5684被引量3419H指数12
《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学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季刊。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2-8927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172/J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5,6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梅戏初创时期对潜山弹腔的吸收和借鉴
1
作者 鲍红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0,共5页
黄梅戏初创时期在剧目、班社、演员、语言特征等方面深受潜山弹腔(老徽调)的影响。早期黄梅戏得以充分汲取潜山弹腔戏曲艺术精华的根源,一是弹腔和黄梅戏合班的“两搭头”演出模式为早期黄梅戏的生成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遇;二是弹腔的语... 黄梅戏初创时期在剧目、班社、演员、语言特征等方面深受潜山弹腔(老徽调)的影响。早期黄梅戏得以充分汲取潜山弹腔戏曲艺术精华的根源,一是弹腔和黄梅戏合班的“两搭头”演出模式为早期黄梅戏的生成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遇;二是弹腔的语言声韵结构为早期黄梅戏直接模仿弹腔并再创造提供了便利;三是弹腔丰富的剧目积淀为早期黄梅戏由小戏发展到大戏提供了成熟的学习范本。对黄梅戏的生成机制做深入研究,有助于总结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潜山弹腔 吸收和借鉴
原文传递
清代曲家褚龙祥生平、交游及其戏曲创作考论——以新见《闲情琐事》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武迪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6,共8页
褚龙祥是清代道咸年间布衣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学界对其生平、交游和戏曲创作历程知之甚少。现以新见褚龙祥撰《闲情琐事》为考察中心,结合已知文献,一方面,可推知褚氏生平及其与孙鸣珂、边浴礼、陈越星、闵晋三等人的交游情况,展现褚... 褚龙祥是清代道咸年间布衣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学界对其生平、交游和戏曲创作历程知之甚少。现以新见褚龙祥撰《闲情琐事》为考察中心,结合已知文献,一方面,可推知褚氏生平及其与孙鸣珂、边浴礼、陈越星、闵晋三等人的交游情况,展现褚氏从沉湎科举到绝意仕途、寄情于戏曲创作的人生转变;另一方面,《闲情琐事》后附“焚稿”一出,为未见著录的清代红楼戏,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且与褚氏所作的《红楼梦填词》中的“焚稿”在曲牌联套、曲白上颇多差异,有助于“还原”褚氏《红楼梦填词》的创作和曲文改订之历程。褚氏《红楼梦填词》,不仅是研究道咸时期布衣曲家戏曲创作的重要范本,亦是考察清代戏曲史上红楼戏从全本创作转向折子戏创作的一个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褚龙祥 《闲情琐事》 《红楼梦填词》 焚稿 《缀白裘》
原文传递
新见隋唐故事连台本戏之文本考证
3
作者 郝成文 冯花花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9,共7页
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五年(1889),清宫排演了一部无剧名二十段隋唐故事戏,按照朔望承应规律判断,此戏应为清宫连台本戏之一种。根据剧本信息来推断,该戏原为二十一段,《雷击元霸》或为此故事戏的第一段。该戏应改编自南府时期的连台本... 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五年(1889),清宫排演了一部无剧名二十段隋唐故事戏,按照朔望承应规律判断,此戏应为清宫连台本戏之一种。根据剧本信息来推断,该戏原为二十一段,《雷击元霸》或为此故事戏的第一段。该戏应改编自南府时期的连台本戏《建太平》,与小说《说唐全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台本大戏 隋唐故事戏 《建太平》 《说唐全传》
原文传递
浙江台州民间演剧活动管窥——基于民间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林圣 田野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4,80,共4页
浙江台州地处东部沿海,该地浓厚的宗族意识以及悠久的演戏传统促使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的戏台大量遗留。内陆地区戏台多建于宗祠之内,沿海地区以神庙剧场居多。台州市千年的演剧历史记载了不同时期的演出变化,传承着数百年来戏曲活... 浙江台州地处东部沿海,该地浓厚的宗族意识以及悠久的演戏传统促使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的戏台大量遗留。内陆地区戏台多建于宗祠之内,沿海地区以神庙剧场居多。台州市千年的演剧历史记载了不同时期的演出变化,传承着数百年来戏曲活动的印记,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民间文献资料,对台州乱弹、昆腔、京剧等剧种的发展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对台州清代以来出现的戏曲班社及其演剧活动的考察也有助于管窥台州市当地的演剧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台州 古戏台 演剧活动 民间文献
原文传递
欧阳予倩与南通“更俗”
5
作者 谢敏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3,共7页
1919年11月1日,具有现代剧场属性和空间特质的更俗剧场开幕。“更俗”实践是从上海到南通的欧阳予倩开展戏曲改革的一次“悲壮之举”——坚持了三年,结局是剧场更名而未能彻底“更俗”。笔者通过对《公园日报》这一史料的深度挖掘,爬梳... 1919年11月1日,具有现代剧场属性和空间特质的更俗剧场开幕。“更俗”实践是从上海到南通的欧阳予倩开展戏曲改革的一次“悲壮之举”——坚持了三年,结局是剧场更名而未能彻底“更俗”。笔者通过对《公园日报》这一史料的深度挖掘,爬梳欧阳予倩的“更俗”剧目,分析“更俗”前奏及当时环境下“更俗”的困难,从旧戏到新戏,以期直观呈现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艰巨性和改革中在古今和中西问题上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予倩 南通“更俗” 旧戏改革
原文传递
重构·超越:论明清戏曲对“雪拥蓝关”故事的改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奇 刘水云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2,共8页
"雪拥蓝关"故事,历来被学者当作韩湘子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察,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它从发轫起到定型再到成熟,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累积和衍变,至明清时更是成为剧作家改编的重要题材来源。明清戏曲对"雪拥蓝关&qu... "雪拥蓝关"故事,历来被学者当作韩湘子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察,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它从发轫起到定型再到成熟,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累积和衍变,至明清时更是成为剧作家改编的重要题材来源。明清戏曲对"雪拥蓝关"故事的改编,主要是通过运用次序调整、情节增删等方法,使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人物形象上都有着与小说明显的不同之处。而明清戏曲能够改编成功的原因,无不与明清时期的戏剧环境以及小说与戏曲之间的共通性有着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雪拥蓝关”故事 “蓝关戏” 改编
原文传递
傅山戏曲的艺术新变与创作心态
7
作者 刘于锋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6,共6页
傅山的三部戏曲作品《红罗镜》《八仙庆寿》《齐人乞食》体现其戏曲创作艺术的新变,也是其经历、性格和心态的重要体现。《红罗镜》借助爱情故事的外壳,以"借主喧宾"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豪侠之士和风尘女子的形象,体现任侠重情... 傅山的三部戏曲作品《红罗镜》《八仙庆寿》《齐人乞食》体现其戏曲创作艺术的新变,也是其经历、性格和心态的重要体现。《红罗镜》借助爱情故事的外壳,以"借主喧宾"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豪侠之士和风尘女子的形象,体现任侠重情的创作心态。《八仙庆寿》改变了传统庆寿题材戏曲的八仙形象和热闹场面,体现傅山隐逸避世的创作心态。《齐人乞食》从创作手法上,通过对人情世态的主题定位,在突出对齐人丧失气节批评的基础上,表现傅山对人格精神的坚守和对文、行合一观点的秉持。傅山的戏曲创作心态既体现时代变革的总体因素,又呈现出其作为遗民身份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山 戏曲 艺术新变 创作心态
原文传递
传统的重构: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甜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是在20世纪中国音乐大发展大背景笼罩之下的音乐变革,故无论是新唱腔、新板式,还是新程式、新乐队,都与其生存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戏曲艺术必将重构。
关键词 20世纪 山西戏曲音乐 多声形态
原文传递
清董榕《芝龛记》编刊考述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惠玲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7,共6页
在明清戏曲刊刻史上,《芝龛记》具有典型意义。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该作至少编刊了8次,共留下9个版本。从事者以中下级官僚和士绅为主,他们以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以共同的文化身份为纽带,组成富有... 在明清戏曲刊刻史上,《芝龛记》具有典型意义。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该作至少编刊了8次,共留下9个版本。从事者以中下级官僚和士绅为主,他们以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以共同的文化身份为纽带,组成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圈子,充分发挥了编刊在个体的心理建设、家族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榕 《芝龛记》 戏曲编刊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牡丹亭》英译本译介主体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凤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牡丹亭》译本已经有二十多个版本,其中,英国的哈罗德·艾克顿、张心沧,美国的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国内的杨宪益/戴乃迭、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人的英译本明显形成不同的翻译阵营。西方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学者的... 《牡丹亭》译本已经有二十多个版本,其中,英国的哈罗德·艾克顿、张心沧,美国的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国内的杨宪益/戴乃迭、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人的英译本明显形成不同的翻译阵营。西方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学者的译介策略选择,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译者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处理语言风格、寻求意象对等、定位目标受众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译介 译介主体 比较
原文传递
我院成功主办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武戏)展演
11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为鼓励全国戏曲院校学生学习武戏行当,进一步加强对武戏精华的传承,由我院主办、中国戏曲教育联盟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武生、武旦、武净、武丑)(北京站)”于11月1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 为鼓励全国戏曲院校学生学习武戏行当,进一步加强对武戏精华的传承,由我院主办、中国戏曲教育联盟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武生、武旦、武净、武丑)(北京站)”于11月1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幕,展演持续4天,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近200名学生参与演出,覆盖全国戏曲院校中专、高职、本科的武戏学生,充分展示了各院校的教学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教学成果 院校 武戏 展演 主办 成功 基金资助项目
原文传递
画中求戏 戏中求画——论梅兰芳与刘海粟的交往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婷婷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8,共9页
梅兰芳与刘海粟,一位京剧表演巨擘,一位"海派"画坛泰斗,虽艺术门类不同,因"戏""画"而结缘,交往甚密,可说终其一生,都在尊重并关注彼此艺术的发展。梅兰芳于画中求戏,其功虽在京剧表演,其绘画方面的成就,... 梅兰芳与刘海粟,一位京剧表演巨擘,一位"海派"画坛泰斗,虽艺术门类不同,因"戏""画"而结缘,交往甚密,可说终其一生,都在尊重并关注彼此艺术的发展。梅兰芳于画中求戏,其功虽在京剧表演,其绘画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刘海粟于戏中求画,将京剧流派与绘画风格相互结合,旁通两门艺术的意境精神。梅兰芳与刘海粟生活在同一时期,考察他们交往活动,可映现20世纪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刘海粟 戏曲 绘画
原文传递
“戏曲经典”三题
13
作者 安鲜红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0-134,共5页
戏曲经典既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舞台的。戏曲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特点各异,这决定了二者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戏曲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各有其独立性,但又并非互不相容,二者在传播与流动中形成既重合又背离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戏曲文学经典 戏曲舞台经典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上党鸣凤戏班属性及演出流布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潞伟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5,共5页
鸣凤戏班是清代以来上党地区比较著名的戏曲班社,流传至今。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口碑资料以及碑刻、舞台题记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发现鸣凤戏班的属性经历了家班—家班、职业戏班兼具—商业性职业戏班的转变。通过对鸣凤班演出题... 鸣凤戏班是清代以来上党地区比较著名的戏曲班社,流传至今。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口碑资料以及碑刻、舞台题记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发现鸣凤戏班的属性经历了家班—家班、职业戏班兼具—商业性职业戏班的转变。通过对鸣凤班演出题记的统计分析,可知鸣凤班主要演出于原凤台县西北部,其原因涉及交通、戏班地缘及戏班属性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鸣凤戏班 演出流布 舞台题记
全文增补中
国戏师生 惜别王金璐先生
15
作者 王梓丞 李锋 宋庭远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2016年6月1日,我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7岁。6月7日,国戏师生在八宝山殡仪馆送别王金璐先生。王金璐擅演剧目有长靠戏《挑滑车》《长坂坡》《潞安州》、短打戏《林冲夜奔》《战宛城》《安天会》《扒蜡... 2016年6月1日,我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7岁。6月7日,国戏师生在八宝山殡仪馆送别王金璐先生。王金璐擅演剧目有长靠戏《挑滑车》《长坂坡》《潞安州》、短打戏《林冲夜奔》《战宛城》《安天会》《扒蜡庙》《恶虎村》、红生戏《古城会》《走麦城》《汉津口》等。他博采众长,戏路宽广,生前被尊为京剧武生泰斗。本期编者选取了一组王金璐先生生前照片,以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 京剧表演艺术家 《林冲夜奔》 《长坂坡》 博采众长 殡仪馆 生前 剧目
原文传递
戏曲声乐艺术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借鉴与运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项多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戏曲声乐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宝库中的文化艺术宝藏与精神财富。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积淀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独具个性的理论体系,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她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现代民族... 戏曲声乐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宝库中的文化艺术宝藏与精神财富。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积淀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门内容丰富、独具个性的理论体系,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她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需要充分挖掘与继承中国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的文化精髓。本文从戏曲艺术的特点及演唱体系入手,就民族声乐的演唱与表演等方面,结合戏曲声乐艺术的相关内容,对戏曲声乐艺术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怎样的借鉴与运用进行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声乐 民族声乐 借鉴 运用
原文传递
京剧器乐曲牌[小开门]溯源与创新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秀庭 杨玉芹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1,128,共5页
京剧器乐曲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齐备,而是广泛吸取了昆剧、民间器乐及宋元南北曲,在京剧形成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吸取来的曲牌演化为具有京剧风格韵味的器乐曲牌,都经历了一个"京剧化"的过程,在渐... 京剧器乐曲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齐备,而是广泛吸取了昆剧、民间器乐及宋元南北曲,在京剧形成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吸取来的曲牌演化为具有京剧风格韵味的器乐曲牌,都经历了一个"京剧化"的过程,在渐变性及即兴性为特点的思维方法支配下,采用"移步不换形"式的改编变化,创编了诸多的京剧器乐曲牌,[小开门]就是其中的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牌 小开门 溯源 京剧化 创新
原文传递
北京昆曲对外交流和传播史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俊玲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19,124,共5页
本文梳理了北京地区昆曲对外交流和传播的历史及其文化交流的意义,民国年间昆曲对外交流主要有梅兰芳访日、美、苏的演出和韩世昌的访日演出及北京大学出访欧洲的演出,新时期以来北方昆曲剧院成为北京地区昆曲对外交流和传播的重镇,剧... 本文梳理了北京地区昆曲对外交流和传播的历史及其文化交流的意义,民国年间昆曲对外交流主要有梅兰芳访日、美、苏的演出和韩世昌的访日演出及北京大学出访欧洲的演出,新时期以来北方昆曲剧院成为北京地区昆曲对外交流和传播的重镇,剧院的出访演出扩大了昆曲在国际上的影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中外曲友及北京昆曲研习社和纽约海外昆曲社对昆曲的传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对外交流 古典艺术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山东民间戏曲传承体系建设研究——以鲁西北吹腔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爱华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1,共6页
齐鲁大地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山东民间戏曲独特的审美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民间戏曲是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朝历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共同的文化记忆。而这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在相当长的时间... 齐鲁大地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山东民间戏曲独特的审美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民间戏曲是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朝历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共同的文化记忆。而这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也是唯一的,所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本文以鲁西北吹腔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角度,关照民间戏曲的生存现状及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就文化生态保护的完整性和民间戏曲保护的多样性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民间戏曲 传承体系 齐鲁文化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陈翠娜题画散曲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梅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在陈翠娜存世的23套散曲中,有5套是题画之作。作品曲中有画,画中有曲,妙合无垠,实属佳构。她抒写时代风云和女性遭际,集清丽柔婉与豪迈俊朗于一身,心忧国事、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由坦荡、宁静致远的胸襟正是其可贵之处。
关键词 陈翠娜 散曲 题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