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4535被引量25398H指数87
《中国语文》最初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1956年以后编辑部工作由语言研究所单独承担。《中国语文》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以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578-194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053/H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4,535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使用的两个“差点儿没VP”构式新解
1
作者 彭馨葭 陶文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0-455,511,共17页
“差点儿没”的歧义现象在传统研究中历来被视为一组同形结构的语义对立,“企望说”“色彩说”“预期说”等学说均试图以单一的因素对两者做区分。本文以基于使用的构式语言观作为理论框架和方法,对两个“差点儿没VP”的用例进行基于频... “差点儿没”的歧义现象在传统研究中历来被视为一组同形结构的语义对立,“企望说”“色彩说”“预期说”等学说均试图以单一的因素对两者做区分。本文以基于使用的构式语言观作为理论框架和方法,对两个“差点儿没VP”的用例进行基于频率的构式分析,提出两个“差点儿没VP”实为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两个构式,其中未发生义构式的VP是极端的损害和情绪状态,该构式是一种戏剧化的叙事;发生义构式是“差点儿”后接“愿而不能”的情况,语义为想要发生的事情差点儿不能发生,该构式强调事件经历者的意愿。两个构式不相互对立,但分别与“差点儿VP”形成包含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点儿没 基于使用 构式语法 语料库 包含关系
原文传递
多维重新分析下的句调语法研究——以上古反诘语气词“为”的产生为例
2
作者 刘丽媛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8,255,共16页
上古汉语反诘问句末尾的“为”由动词演变为语气词,关涉到实词获得标句功能的重新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中既有实词论元关系的解构与动因问题,又关涉到句末冗余的音段单位为什么可以标识句类的问题。本文基于生成语法的重新分析机制与韵律... 上古汉语反诘问句末尾的“为”由动词演变为语气词,关涉到实词获得标句功能的重新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中既有实词论元关系的解构与动因问题,又关涉到句末冗余的音段单位为什么可以标识句类的问题。本文基于生成语法的重新分析机制与韵律句法的句调语法机制,指出“为”在“何VP为”结构中,发生了句法、焦点、韵律的多维重新分析,不同维度分担演变动因与演变条件的不同职责,多步骤、多层次环环相扣之下形成一个由词汇词到标句词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重新分析 焦点 句调素
原文传递
汉译佛典中“强项”及其相关形式考辨
3
作者 嵇华烨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6-743,768,共9页
中土文献“强项”义为刚正不屈。汉译佛典也有“强项”一词,其读音及词形与中土文献一致,但词义与中土文献相差甚远。汉译佛典“强项”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在同步构词规律下,同“项”具有相关性的“额”“颜”与“强”组合,构成“强... 中土文献“强项”义为刚正不屈。汉译佛典也有“强项”一词,其读音及词形与中土文献一致,但词义与中土文献相差甚远。汉译佛典“强项”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在同步构词规律下,同“项”具有相关性的“额”“颜”与“强”组合,构成“强颜”“强额”,语义与“强项”相同,义为傲慢。中土文献有“强颜”,义为厚颜,语义与佛典不同。“强项”缩略为“项”,与“佷”组合构成“项佷”,与“强项”义同,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顽佷”是“项佷”误写,后人不解“项”义,用“顽”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项 强额 强颜 项佷
原文传递
试论类化在辨析汉语字词关系中的作用
4
作者 刘丹 张涌泉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8-735,768,共9页
文字学中的“类化”指汉字书写过程中受上下文或文义影响而改变形体的过程。汉字在类化孳乳的过程中常常违反六书为代表的传统造字理据,产生复杂的变体。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作为一套研究方法,“类化”在梳理文字变异、考释疑难字词、... 文字学中的“类化”指汉字书写过程中受上下文或文义影响而改变形体的过程。汉字在类化孳乳的过程中常常违反六书为代表的传统造字理据,产生复杂的变体。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作为一套研究方法,“类化”在梳理文字变异、考释疑难字词、厘清字词关系、探明本字、考镜源流等方面都有突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化 疑难词 字词关系 汉字源流
原文传递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西安举行
5
作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2022年9月23日至25日,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社... 2022年9月23日至25日,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 国家社科基金 社团活动 学术年会 陕西西安 商务印书馆 陕西省
原文传递
“施—受—动”主谓谓语句“功能-认知”探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陆俭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7-394,510,共9页
在现代汉语里存在“名1—名2—动”这样陈述关系层层套叠的句法格式,一般称之为“主谓谓语句式”。“名1”和“名2”均为“动”的某种语义角色。对于“名1—名2—动”句法格式,已有一定的研究与描写。其中有一种不含周遍意义也不含隐含... 在现代汉语里存在“名1—名2—动”这样陈述关系层层套叠的句法格式,一般称之为“主谓谓语句式”。“名1”和“名2”均为“动”的某种语义角色。对于“名1—名2—动”句法格式,已有一定的研究与描写。其中有一种不含周遍意义也不含隐含“连”字且表极性推衍义的“施—受—动”主谓谓语句,与“受—施—动”主谓谓语句相比,使用频率要低得多,以至于一般现代汉语语法专著和现代汉语教材都不关注。对此种主谓谓语句前人虽有所谈及,但对于“为什么少用”都缺乏必要的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视角,对此种句式“为什么少用”作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1—名2—动”句法格式 主谓谓语句式 “施—受—动”主谓谓语句 信息结构
原文传递
粤语台山台城话音系中的鼻音与后塞鼻音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新中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0-601,639-640,共14页
本文讨论“鼻音带塞”这种语音现象的语音实验描写和音位归纳的问题。选择粤语四邑片的台山台城话为例,利用鼻流计对记录为鼻音或鼻音带塞的声母做了分析,从鼻音声母的本身的鼻音度、后接元音的鼻音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台山台城鼻音声母... 本文讨论“鼻音带塞”这种语音现象的语音实验描写和音位归纳的问题。选择粤语四邑片的台山台城话为例,利用鼻流计对记录为鼻音或鼻音带塞的声母做了分析,从鼻音声母的本身的鼻音度、后接元音的鼻音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台山台城鼻音声母带塞音成分的情况,通过与潮州等地类似声母的比较发现,语音学上,浊塞音使得后接元音去鼻音化,后接元音是否鼻化是判断鼻音带塞的重要指标;从音位归纳上说,中国东南部闽粤等方言中的鼻音带塞的成分具有不同的音位地位,在潮州话中,鼻音带塞是一个区别特征,我们定名为鼻冠塞音,而粤语中的鼻音带塞的成分是一个伴随特征,我们给它们定名为后塞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台山台城话 鼻音度 鼻音 鼻冠塞音 后塞鼻音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召开成立大会
8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1,共1页
2017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主任、原副院长江蓝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院有关职能局和相关出版社... 2017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主任、原副院长江蓝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院有关职能局和相关出版社领导、辞书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辞书中心全体人员、语言研究所领导及各研究室主任等出席了大会。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晖春主持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辞书编纂 成立大会 语言研究所 咨询委员会 原副院长 研究室主任 信息管理
原文传递
湘西乡话支脂之韵开口的语音层次--兼谈乡话对湘语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姣雷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8-546,638,639,共11页
文章以清水坪乡话为例分析了乡话支脂之三韵开口的语音层次:有不混层,也有相混层,其中读[■]的相混层来源于早期湘语的影响,目前在湘语的腹地还有残存。湘语由于受西南官话的影响很深,自身的特点保留越来越少,反而在乡话中保存较多。因... 文章以清水坪乡话为例分析了乡话支脂之三韵开口的语音层次:有不混层,也有相混层,其中读[■]的相混层来源于早期湘语的影响,目前在湘语的腹地还有残存。湘语由于受西南官话的影响很深,自身的特点保留越来越少,反而在乡话中保存较多。因此,可以通过湘语与乡话比较,来构建早期湘语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话 支脂之 语音层次 湘语
原文传递
从处所动词到判断动词的演变——以闽语福清话的“敆”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少芳 盛益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697,共11页
汉语方言和世界上不少语言都存在"判断>处所"功能扩展的路径。本文报道了闽东福清话中多功能词"敆[ka?~5]是、在"的用法,探讨了"敆"从"处所>判断"的演变路径,为类型学上"处所>判... 汉语方言和世界上不少语言都存在"判断>处所"功能扩展的路径。本文报道了闽东福清话中多功能词"敆[ka?~5]是、在"的用法,探讨了"敆"从"处所>判断"的演变路径,为类型学上"处所>判断"的演变路径提供了新的语言例证。本文认为"判断"和"处所"存在双向演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语福清话 “敆”判断 处所 双向演变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表达系统及其来源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9-601,共13页
汉语方言[昨天][今天][明天]分布最广的几种表达类型分别是:"昨+词缀""昨+DAY义成分""夜晚义成分""昨+夜晚义成分";"今+词缀""今+DAY义成分";"明+词缀""明... 汉语方言[昨天][今天][明天]分布最广的几种表达类型分别是:"昨+词缀""昨+DAY义成分""夜晚义成分""昨+夜晚义成分";"今+词缀""今+DAY义成分";"明+词缀""明+DAY义成分""早晨义成分""明+早晨义成分"。它们分别源于古代三个表达系统:1)"昨日、今日、明日"系统;2)"夜晚义成分+日、今日、早晨义+日"系统;3)"昨朝、今朝、明朝"系统。"昨+夜晚义成分""明+早晨义成分"则是不同表达系统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昨天 今天 明天 表达系统 历史来源
原文传递
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俞绍宏 王娅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3,共5页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读为“戾”、“龟”换读为“皲”、“嗣”换读为“侦”等“义同换读”用例,指出“故同一字体,不妨有时表示同意义之两语辞。大抵以恒言换读异语者为多。其法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尽管从文章名称上看,沈氏似乎是把“义同换读”看成汉魏时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而从他的同一字体可表示同意义两语辞、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等相关论述以及举例来看,实质上是将“义同换读”看作一种文献用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字 复杂性 楚简 注音方法 名词术语 汉魏时期 用字现象 义同
原文传递
“一直”与“总是”辨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蒋静忠 魏红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2-420,共9页
时间副词"一直"和频率副词"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且意思基本不变。目前学界对这两个副词的辨析不够全面,而且有失偏颇。本文从CCL语料库中检索包含时间副词"一直"和频率副词"总是"的例句... 时间副词"一直"和频率副词"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且意思基本不变。目前学界对这两个副词的辨析不够全面,而且有失偏颇。本文从CCL语料库中检索包含时间副词"一直"和频率副词"总是"的例句各1000条,通过互换实验,归纳出两者不能互换的六种情况。我们发现,表达"客观连续"是"一直"的典型用法,表达"客观非连续"是"总是"的典型用法。典型用法的"一直"与典型用法的"总是"不能互换使用。然后把两者不能互换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语义不同,并对两者可以同义互换的情况做了认知上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 总是 语义差异 认知解释
原文传递
《新华字典》第11版新增两种民族语版
14
作者 钟语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新华字典》第11版出版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授权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出版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版等文字版本。
关键词 《新华字典》 民族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 商务印书馆 语言研究所 维吾尔文 出版 哈萨克
原文传递
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4-265,288,共12页
本文旨在说明汉语音韵史上和现代方言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麻佳同韵"。(1)类型Ⅰ是中古金陵音系的反映,除了见于日译吴音、古汉越语,在现代吴语和闽语中分别以特字白读(扩散式音变)和音类白读(连续式音变)来体现。(2)类型Ⅱ来自... 本文旨在说明汉语音韵史上和现代方言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麻佳同韵"。(1)类型Ⅰ是中古金陵音系的反映,除了见于日译吴音、古汉越语,在现代吴语和闽语中分别以特字白读(扩散式音变)和音类白读(连续式音变)来体现。(2)类型Ⅱ来自晚唐北方官话,多见于北部吴语,具体表现为麻二见组字与佳韵同韵,属条件音变,与类型Ⅰ性质迥异。该层次还见于日译汉音、汉越音及现代闽语(文读)、新湘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3)类型Ⅲ出现于宋元以后,只是个别佳韵字读人麻韵,没有系统性和音变条件可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韵》 中古金陵音系 麻佳同韵 现代方言 语音性质
原文传递
第一届韵律研究国际研讨会征集论文
16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第一届韵律研究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sodic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CPS-1)将于2015年6月12-14日在中国天津举行。ICPS-1由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一届韵律研究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sodic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CPS-1)将于2015年6月12-14日在中国天津举行。ICPS-1由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语言学》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共同组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韵律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 当代语言学 论文 征集 威斯康星大学
原文传递
第一届韵律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17
作者 钱有用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8-438,共1页
第一届韵律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sodic Studi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ICPS-1)于2015年6月12日至1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日本、... 第一届韵律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sodic Studi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ICPS-1)于2015年6月12日至1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包括4个主题演讲、14个特邀演讲及分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天津 韵律 专家学者 香港地区 中国大陆 分组讨论 加拿大
原文传递
汉语的层级变化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宇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558,576,共9页
民族共同语和地域方言都是语言的使用变体,根据语言地位和使用范围,可将这些变体分为高低不等的层级,形成语言交际上的层级构造。汉语起码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形成了共同语和地域方言两大语言层级,不过古时的共同语不完善,地位虽高但语言... 民族共同语和地域方言都是语言的使用变体,根据语言地位和使用范围,可将这些变体分为高低不等的层级,形成语言交际上的层级构造。汉语起码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形成了共同语和地域方言两大语言层级,不过古时的共同语不完善,地位虽高但语言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少。方言纷叠复杂,是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清末以来的百余年,汉语层级构造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善了民族标准语并使之具有很好的语言声望,且还发展出地域普通话和大华语,共同语层级由古代的一个尚不完善的层面发展到以标准语为核心的三个层面。方言明显出现层次减少的趋势,正在形成大方言、次方言、土语的三层构造,有些方言区甚至将形成大方言和土语的双层构造。面对汉语的现代层级构造及其发展趋势,语言规划也应做相应调整:由主要关注中国普通话调整到全方位地关注汉语问题,由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语言问题调整到关注全世界华人的语言问题,当然还应扩展到世界的语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层级 语言规划 标准语 地域普通话 大华语 方言
原文传递
当理论面对事实:生成句法学在汉语语境下的本土化尝试——《汉语句法学》评介
19
作者 张和友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4-462,480,共9页
文章首先指出《汉语句法学》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产生的反响及其理论与应用价值,并遵照该书的逻辑框架,扼要介绍其内容,以彰显该著作与以往研究的联系及其不同。第2节结合事实详细讨论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第3节指出了该著作可能存在的某... 文章首先指出《汉语句法学》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产生的反响及其理论与应用价值,并遵照该书的逻辑框架,扼要介绍其内容,以彰显该著作与以往研究的联系及其不同。第2节结合事实详细讨论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第3节指出了该著作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句法学 生成句法 语言事实 本土化
原文传递
湘语邵阳话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及其类型学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协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1-204,共4页
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邵阳话属于湘语娄邵片,该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很有特色,某些在别的方言中不能通过重叠手段构成反复问句的语法单位,在该方言中却可以。本文讨论邵阳话重叠式反复问句的构成情况及其类型学意义。
关键词 反复问句 邵阳县 重叠式 类型学 意义 湘语 语法单位 方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