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3065被引量13508H指数32
《海洋湖沼通报》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79年创刊,办刊宗旨为:促进海洋湖沼科学领域的研究及交流。刊发内容包括海洋、湖沼科学研究和管理研究...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山东海洋湖沼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6482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7-1141/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065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锚地工程建设对海南清澜湾水动力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彭伟伟 娄琦 +2 位作者 徐艳东 方雪原 魏潇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9,共9页
本文以海南清澜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清澜湾水动力模型,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锚地工程建设前后的潮流场、纳潮量和半交换时间的变化,系统分析了锚地工程建设对狭长型半封闭海湾水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范围内流速有所减小,减小范围为... 本文以海南清澜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清澜湾水动力模型,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锚地工程建设前后的潮流场、纳潮量和半交换时间的变化,系统分析了锚地工程建设对狭长型半封闭海湾水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范围内流速有所减小,减小范围为0~15cm/s,东侧锚地西北角附近和两处锚地的北侧部分海域流速增大,范围在0~10cm/s,总体上工程周边海域流速变化值在±15cm/s的范围,不超过500m;工程后清澜湾潮汐通道纳潮量有所增加,平均增幅为2.15×10^(5)m^(3);工程前清澜湾水体半交换时间约为85d,工程后清澜湾水体半交换时间约为71d,锚地建设对水交换时间产生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清澜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澜湾 锚地工程 水动力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
2
作者 蔡豪哲 张晶晶 +1 位作者 吕振波 王以斌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1,共9页
为了研究典型的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选取福建兴化湾及周围海域作为研究海域,分别于2017年9月、11月,2018年3月、5月在该海域开展了12个站位(1—12号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对渔获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进行了初步... 为了研究典型的中国亚热带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选取福建兴化湾及周围海域作为研究海域,分别于2017年9月、11月,2018年3月、5月在该海域开展了12个站位(1—12号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对渔获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调查共渔获游泳动物127种,包括鱼类79种,甲壳类43种(虾类24种,蟹类19种),头足类5种;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游泳动物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6.61 kg/h和3356尾/h。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4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8,Margalrf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5.4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可划分为两组(A组和B组),分组较显著(p<0.05)。其中,A组包含1—2号站位,水深条件在-5 m以下,典型贡献种主要有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鱼类和小型甲壳类(断脊小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等);B组包含3—12号站位,该站位大部分位于水深-20 m以下的海域,典型贡献种主要有真鲷(Pagrus major)、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等鱼类以及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螯虾、断脊小口虾蛄等甲壳类。兴化湾及其周围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整体差异较小,A组、B组鱼类生态类群有一定差异,虾蟹类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化湾 游泳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亚热带海域
原文传递
重组藻蓝蛋白与水稻类囊体膜之间光能传递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孙德光 郭雅琳 +3 位作者 章峰 尚孟慧 臧晓南 张学成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和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实验将诱导表达的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混合孵育后,检测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量子产量,结果表明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膜光系统I之间存在...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和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实验将诱导表达的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混合孵育后,检测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量子产量,结果表明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膜光系统I之间存在能量传递使得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本研究为利用藻胆蛋白构建新型光合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藻蓝蛋白 光能传递 类囊体膜 77K荧光 光化学量子产率
原文传递
莱州湾南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 张军强 +2 位作者 徐树建 李亚蒙 徐志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48,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莱州湾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监测和防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青州、临朐、安丘的低山丘陵区,... 基于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莱州湾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监测和防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青州、临朐、安丘的低山丘陵区,总面积约为2186 km^(2)。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青州及昌邑东部铁矿开采区,临朐、昌乐采煤区,安丘铅锌矿开采区,高密、安丘的重晶石开采区等,总面积约为882 km^(2)。地面沉降分布于北部滨海区,总面积约为3106 km^(2)。莱州湾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构造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基础上,莱州湾地区应多采用最新的多学科、多技术手段,进行实时性监测,建立周期性监测和预警体系。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护工作,合理规划矿产开采和工程建设活动。对于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制定科学的治理计划和实施方案,防止进一步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原文传递
基于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的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庞文博 张秋丰 +2 位作者 陈燕珍 屠建波 马玉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118,共8页
随着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不断加大,导致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近岸海域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开展近岸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考... 随着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不断加大,导致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近岸海域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开展近岸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第二代富营养化模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1项指标,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天津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按照评价标准对指标进行分类赋分,最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15—2017年的天津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EI法和NQI法对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进行验证。本文将富营养化状态分为四个等级,以60分为富营养化分界线,评价结果显示近三年(2015—2017)渤海湾天津近岸生态监控区海域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评价得分分别为58.3分、53.0分、57.7分,均低于60分),与EI法和NQI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近年来人类行为已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本次评价结果显示近三年天津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评价 PSR模型 层次分析法 综合指数法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分区方案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宋岳峰 余静 +1 位作者 岳奇 冯若燕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6-171,共6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合理安排海洋空间布局的工具,在全球的海洋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本文借鉴国内外海洋空间规划分级区划体系,针对完整生态系统的大尺度海域规划,基于海洋生态重要性分级,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合理安排海洋空间布局的工具,在全球的海洋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本文借鉴国内外海洋空间规划分级区划体系,针对完整生态系统的大尺度海域规划,基于海洋生态重要性分级,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将海域划分为Ⅰ、Ⅱ、Ⅲ三级保护等级,在保护等级之下参照海洋功能区划制定严格保护区、参观保护区、渔业与休闲用海资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养护区、资源保护开发区共五大保护亚区,并提出具体的管理目标与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合理分配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分级 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基于生态系统 分区方案
原文传递
养殖水温对龙虎斑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思 曹伏君 +2 位作者 梁华芳 罗杰 叶宁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通过对不同水温(17、21、25、29、33和37℃)下,龙虎斑幼鱼的摄食生长、血清抗氧化酶(SOD、CAT)活力、消化酶活力及鱼体体成分含量变化等的分析,探讨龙虎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的最适生长... 通过对不同水温(17、21、25、29、33和37℃)下,龙虎斑幼鱼的摄食生长、血清抗氧化酶(SOD、CAT)活力、消化酶活力及鱼体体成分含量变化等的分析,探讨龙虎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结果表明:(a)在养殖水温17~33℃范围内,龙虎斑幼鱼最佳摄食生长水温范围为30.20~31.29℃。(b)养殖水温对幼鱼SOD、CAT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c)养殖水温对龙虎斑幼鱼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肠脂肪酶在21℃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肠淀粉酶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蛋白酶活性最适水温为27.82~31.44℃。血清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17℃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脏中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33℃时活性低于其他组。(d)养殖水温对幼鱼体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养殖水温的升高幼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脂肪含量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龙虎斑 生长 酶活性 肌肉成分
原文传递
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生长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娜 李赟 +3 位作者 潘鲁青 林雨霏 武江越 苗晶晶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1,共7页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 为了探讨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为材料,分别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对微藻生长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计算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96hEC50。研究表明,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生长的抑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三角褐指藻96hEC50分别为60.20mg/L和47.82mg/L,对亚心形扁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26.49mg/L和85.62mg/L,相比而言,三角褐指藻对苯乙烯敏感,而亚心形扁藻对对二甲苯更为敏感。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胁迫下,试验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均随处理浓度以及处理时间而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为评估对二甲苯和苯乙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亚心形扁藻 对二甲苯 苯乙烯 EC50
原文传递
唐岛湾清淤工程整体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金辉 拾兵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针对唐岛湾内清淤工程,开展了唐岛湾整体动床物理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在SW(西南)向极限波的作用下,波流动力调整以及湾内泥沙冲淤变化。试验表明,当水位高于平均高潮位时,方案一有效波高相对现状平均增大0.3m,方案二有效波高... 针对唐岛湾内清淤工程,开展了唐岛湾整体动床物理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在SW(西南)向极限波的作用下,波流动力调整以及湾内泥沙冲淤变化。试验表明,当水位高于平均高潮位时,方案一有效波高相对现状平均增大0.3m,方案二有效波高相对现状平均增大0.6m左右;工程区域内各测点的底流速变化基本上都具有周期性和非对称性,变化周期大约为10s,接近SW向入射波的波周期的2倍;方案二的动力环境与冲淤变化程度,好于方案一。试验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应用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岛湾 清淤工程 水动力 冲淤演变 物理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塞内加尔沿岸海域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逄志伟 应一平 +4 位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孙珊 张天舒 周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07,共10页
根据2014年11月在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底拖网渔船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根据2014年11月在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底拖网渔船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东大西洋塞内加尔沿岸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捕获鱼类共64种,隶属于2纲15目41科59属,该海域所捕获鲈形目占有绝对优势,其包含17科32属34种。各调查站位均匀度指数(J)为0.69±0.15,多样性指数(H′)为1.75±0.39,丰富度指数(D)为1.04±0.45。优势种为大眼裸颌鲈(Brachydeuterusauritus)、斑鳍圆鲹(Caranx rhonchus)、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decadactylus);常见种为贝氏小鲷(Pagellusbellottii)、北梭鱼(Albulavulpes)、西非拟绯鲤(Pseudupeneusprayensis)、红齿海鲶(Arius hendeloii)、隆背月鲹(Selene dorsalis)、黄鳍石鲈(Pomadasysolivaceum)、离棘真豹鲂鮄(Dactylopterusvolitans)、裘氏石鲈(Pomadasysjubelini)、黑鳍缩口银鲈(Eucinostomusmelanopterus);偶见种为绿鳍鲹(Chloroscombruschrysurus)。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将所有站点分成Ⅰ、Ⅱ两个组群,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ANOSIM分析表明两组群差异极显著。Ⅰ组群与Ⅱ组群所处海域的水深、SST、chl-a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内亚湾暖流对本调查海域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内加尔沿岸 鱼类群落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多元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海上溢油油膜运动不同数值模拟方法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于梦如 魏春雷 +1 位作者 姜绍材 李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2,共5页
为能够迅速响应突发的海上溢油事故,本文利用油粒子法建立了溢油应急模型,以预测油膜漂移轨迹和形状。为弥补油粒子法无法模拟溢油初期油膜扩展过程和无法响应溢油量变化的缺陷,本文设计实验,使用将油膜扩展与油粒子法结合的两阶段法,... 为能够迅速响应突发的海上溢油事故,本文利用油粒子法建立了溢油应急模型,以预测油膜漂移轨迹和形状。为弥补油粒子法无法模拟溢油初期油膜扩展过程和无法响应溢油量变化的缺陷,本文设计实验,使用将油膜扩展与油粒子法结合的两阶段法,发现能够较好地模拟溢油扩展过程;并用分数布朗运动代替传统布朗运动模拟油粒子扩散过程,模拟结果能够响应溢油量变化,更好地模拟油膜分散破碎的过程。模型中还考虑了蒸发过程使油粒子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溢油 油粒子法 油膜扩展 FBM模型
原文传递
莱州湾放流中国对虾的跟踪调查及其生长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爽 宋娜 +5 位作者 高天翔 王云中 王四杰 李凡 吕振波 张秀梅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本文通过回捕跟踪调查,对莱州湾海域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移动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中国对虾的不断生长,放流群体逐渐由河道向莱州湾近岸浅水区、莱州湾内部深水区和湾外移动;各采样批次的中国对虾体长频率分布多为单峰类型... 本文通过回捕跟踪调查,对莱州湾海域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移动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中国对虾的不断生长,放流群体逐渐由河道向莱州湾近岸浅水区、莱州湾内部深水区和湾外移动;各采样批次的中国对虾体长频率分布多为单峰类型,体长(L)-体重(W)关系式为W=8.0×10^(-6)L^(3.061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201.57×[1e^(-0.016(t-38.48))]和Wt=90.61×[1e^(-0.016(tS-38.48))]^(3.0611);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方程分别为dLt/dt=3.23×e^(-0.016(t-38.48))和dW_t/dt=4.44×e^(-0.016(t-38.48))×[1e^(-0.016(t-38.48))]^(2.0611),其中体重生长拐点出现在放流后三个月左右(108d日龄,8月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增殖放流 跟踪调查 生长
原文传递
大连獐子岛赤潮监控区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珊 陈燕珍 +1 位作者 曹戈然 刘希刚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研究了大连獐子岛赤潮监控区海域6个测站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2011年5~10月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7.30×10~4~685×10~4个/m^3,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10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7月下旬,变化趋势为秋季>夏... 研究了大连獐子岛赤潮监控区海域6个测站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2011年5~10月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7.30×10~4~685×10~4个/m^3,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10月下旬,最低值出现在7月下旬,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0属74种,其中硅藻门30属54种,甲藻门9属19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种。主要优势种有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梭角藻(Ceratium fus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均为赤潮生物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58~3.100,平均为2.467;均匀度指数范围0.338~0.632,平均为0.522,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酸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子岛 浮游植物 群落
原文传递
500余年亚洲大陆暖季降水与印-太暖池海表温度变化的联系
14
作者 陈迪 高山红 +1 位作者 高山 陈锦年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9,共9页
本文利用500余年亚洲大陆暖季(5-9月)降水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分析和EOF分析等,探讨了亚洲暖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特征以及多年平均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奇异值分解(SVD)方法,进而研究了亚洲大陆暖... 本文利用500余年亚洲大陆暖季(5-9月)降水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分析和EOF分析等,探讨了亚洲暖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特征以及多年平均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奇异值分解(SVD)方法,进而研究了亚洲大陆暖季降水与印-太暖池区域海温场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大陆的暖季降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变化特征,最大降水出现在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而亚洲多年平均降水存在准2a、24a年和48a年的显著周期。印-太暖池区域海表温度距平分布主要呈现全区一致型和偶极型分布2种模态,其贡献率分别占40.63%和13.52%。亚洲大陆暖季降水与印-太暖池海表温度场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前2个耦合模态贡献率达82.24%,是影响亚洲大陆暖季降水的重要因子。第1耦合模态是主要模态为一致性分布型(68.59%),对亚洲大陆暖季降水具有显著影响,体现了印-太暖池海温距平分布一致型对应的是西南亚、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南、北部多雨,长江流域少雨分布型;第2耦合模态体现印-太暖池偶极(IPOD)型(13.65%)对应西南亚、东北亚以及中国北方大部少雨,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多雨分布型。在印-太暖池SSTA超前亚洲大陆暖季降水1a的耦合模态中,印-太暖池SSTA的第1模态为偶极型,第2模态为全区一致型,贡献率分别占53.57%和14.18%。对应亚洲大陆暖季降水分布与同期耦合模态基本一致。这一分析结果对亚洲夏季降水的深入研究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大陆 暖季降水 印-太暖池 SSTA
原文传递
4种大型海藻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生长以及营养盐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继远 贾鸿冰 +2 位作者 于娟 杨桂朋 郭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30,共8页
近年来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近海海域大型海藻过量繁殖,为研究大型海藻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小珊瑚藻、缘管浒苔、石花菜)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的生长、营养盐(PO4-P和NO3-N)含量变化以... 近年来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近海海域大型海藻过量繁殖,为研究大型海藻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小珊瑚藻、缘管浒苔、石花菜)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的生长、营养盐(PO4-P和NO3-N)含量变化以及营养盐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单养条件下,孔石莼的湿重增长最多(46.4%),其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孔石莼+缘管浒苔、孔石莼+小珊瑚藻、孔石莼+石花菜混养体系中,孔石莼的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其他混养体系中两种大型海藻的相对增长率无显著差异。在单养条件下培养10d,海藻对PO4-P、NO3-N的利用率分别以孔石莼(85.4%)、缘管浒苔(72.6%)为最大,而石花菜对两种营养盐的利用率均最小(51.1%和57.1%)。在混养条件下,PO4-P、NO3-N的最高利用率分别出现在孔石莼+小珊瑚藻(86.3%)和缘管浒苔+小珊瑚藻(81.7%)体系中。无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藻对PO4-P和NO3-N的吸收速率都在第2d达到峰值。因此,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地去除营养盐,4种藻中,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分别是去除PO4-P和NO3-N的最佳大型海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用大型海藻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湿重 相对增长率 磷酸盐 硝酸盐 吸收速率
原文传递
木质素作为湿地陆源性溶解有机质(DOM)示踪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秀风 郗敏 +1 位作者 孔范龙 李悦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5-130,共6页
近年来,由于人类各种活动的增加,使得湿地中陆源性溶解有机质(DOM)的含量在湿地总DOM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木质素为陆地维管束植物细胞壁的特有组分,也是湿地陆源性DOM的特有组分,在湿地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 近年来,由于人类各种活动的增加,使得湿地中陆源性溶解有机质(DOM)的含量在湿地总DOM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木质素为陆地维管束植物细胞壁的特有组分,也是湿地陆源性DOM的特有组分,在湿地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因此成为湿地中一种良好的陆源性示踪剂。利用木质素的这种独特性和稳定性,对湿地中陆源性DOM进行辨识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主要对木质素作为陆源性DOM示踪剂的指示原理以及木质素在湿地陆源性DOM辨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提出了木质素作为陆源性DOM的示踪剂在湿地陆源性DOM识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木质素在湿地中陆源性DOM的辨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湿地 陆源 溶解性有机质(DOM)
原文传递
不同群体江鳕耳石形态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华华 宋林 高天翔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9,共7页
对3个不同群体江鳕矢耳石的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鳕左、右矢耳石的9个测量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的形态指标;逐步判别分析以3个形态指标建立的判别方程,其判别成功率达97.3%,典型判... 对3个不同群体江鳕矢耳石的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鳕左、右矢耳石的9个测量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的形态指标;逐步判别分析以3个形态指标建立的判别方程,其判别成功率达97.3%,典型判别函数散点图显示3个群体明显分离;主成分分析得出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49.552%、25.679%和12.734%,累积贡献率为87.965%;聚类分析将多布库尔河和布尔津河的江鳕聚为一支,与判别分析的结果一致。因此,耳石形态指标可以作为江鳕群体鉴别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鳕 耳石 形态指标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叉长频数数据误差对东海中部鲐鱼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丛羽 王迎宾 郑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5,共7页
以2009年至2010年在东海中部采集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样本叉长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数据,开展叉长数据误差对资源评估结果影响的研究。评估考虑2种情况:1)使用完整采样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并将鲐鱼的叉长... 以2009年至2010年在东海中部采集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样本叉长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数据,开展叉长数据误差对资源评估结果影响的研究。评估考虑2种情况:1)使用完整采样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并将鲐鱼的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9,L∞=404.6,t0=-0.9;2)删除部分大个体鲐鱼,使用剩余叉长数据建立有误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同样将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L∞=372.5,t0=-0.34。根据以上2个转换结果,基于2006年至2012年鲐鱼产量和捕捞努力量等数据,分别进行资源评估。2组数据得出的剩余产量曲线基本吻合,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捕捞努力量(EMSY)分别约为18.8万t和72艘标准机轮围网渔船。而亲体补充量曲线则相去甚远,含有误差的年龄分组得出的亲体量范围在3000×106到5000×106之间,呈现出亲体量过高,需要增加捕捞努力量来提高补充量的状态,这与现实情况的400×106到500×106不相符。含误差的分组预测出的近几十年亲体量和渔获量是大幅度周期性剧烈变化的,生物量将在1年内达到高峰值约135.5万t,而随后2年内降至约40万t,之后又将在2年内升至高峰值,以此周期循环。亲体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与渔获量十分接近,渔获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维持在约60万t和15万t左右。与无误差分组得出的生物量将在6年内减少至约32.3万t,随后保持稳定,亲体量与年渔获量分别将稳定在15.8万t和10.5万t的评估结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叉长 误差 资源评估
原文传递
内陆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斧头湖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莉蓉 齐婷 喻光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内陆湿地是发育于海岸带以外陆地上的湿地总称。斧头湖为内陆淡水湖,属于典型的内陆亚热带湿地,与其它内陆湿地的研究具有可比性。近年来,斧头湖湿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景观、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发... 内陆湿地是发育于海岸带以外陆地上的湿地总称。斧头湖为内陆淡水湖,属于典型的内陆亚热带湿地,与其它内陆湿地的研究具有可比性。近年来,斧头湖湿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景观、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并由此显现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和处理了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分阶段研究了斧头湖湿地土地利用/覆盖演变格局与过程;探讨了斧头湖湿地总体景观水平格局变化特征和不同景观类型水平变化特征,以及斧头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斧头湖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具有破碎化的趋势,地表径流和流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野生生物种类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头湖湿地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的组织器官分布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君辉 邢婧 +1 位作者 唐小千 战文斌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1,共5页
本文对实验室前期研制的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分析,并以该单抗为第一抗体,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血蓝蛋白在中国明对虾鳃、心、胃、中肠、淋巴器官、卵巢和肝胰脏等组织器官... 本文对实验室前期研制的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蓝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分析,并以该单抗为第一抗体,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血蓝蛋白在中国明对虾鳃、心、胃、中肠、淋巴器官、卵巢和肝胰脏等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血蓝蛋白在鳃丝小叶边缘的微血腔、心肌束间隙、淋巴器官的淋巴腔中以及肝小管中阳性信号较强;在卵巢卵母细胞之间的血窦、胃内壁环肌层结缔组织的血窦和中肠结缔组织血窦中有阳性信号。结论认为,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阳性信号大多来自血淋巴而非实质组织,且在血淋巴含量多、血流量大的部位含量丰富,在某些血淋巴无法到达的部位(肝小管内壁)也有血蓝蛋白分布,血蓝蛋白含量的这种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血蓝蛋白 单克隆抗体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