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俄罗斯文艺》 CSSCI

作品数4682被引量2352H指数11
《俄罗斯文艺》介绍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的文学和社会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报道文坛动态,探讨当今俄罗斯文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增强杂志的可读性和参阅价值,使杂志真正成为了解俄罗斯社会文化的窗口...查看详情>>
  • 曾用名 苏联文学联刊;苏联文学
  •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5-768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5702/I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4,682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中的古希腊神话叙事意蕴
1
作者 高建华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3期97-108,共12页
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古希腊神话体现了人以及人类文化对人性完整、和谐的追求,他选择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格调的小说,意在把自己的宗教探索视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世纪之交俄国的“复兴”。梅氏的小说拓展了古希腊神话的艺术表现形式,作... 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古希腊神话体现了人以及人类文化对人性完整、和谐的追求,他选择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格调的小说,意在把自己的宗教探索视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世纪之交俄国的“复兴”。梅氏的小说拓展了古希腊神话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家以神话原型叙事的方式表现其对世纪之交现实的隐喻,以古希腊神话范式展开历史小说叙事,通过对古希腊神话的读解和释悟构建其乌托邦的理想世界。总之,梅氏小说中的古希腊神话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历史以及人类未来的审视及理性思辨,是以生存的视角、生命意识对人类命运的观照,是梅氏“第三约”新宗教观念的载体,其小说具有主观性、神秘性的诗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列日科夫斯基 神话叙事 原型 历史
原文传递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概念、风格与特性考析
2
作者 刘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3期14-22,共9页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是由新一代剧作家和导演进行的先锋戏剧实验,其由最初的新剧本创作发展为新剧场艺术探索,及至带来了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整体革新。在思想探索上“新戏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人的意识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聚焦于...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是由新一代剧作家和导演进行的先锋戏剧实验,其由最初的新剧本创作发展为新剧场艺术探索,及至带来了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整体革新。在思想探索上“新戏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人的意识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聚焦于当代人身份认同危机,对暴力的交际予以全方面的展现;在美学理念上“新戏剧”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和审美趣味,指向纪实性、真实性和积极的公共立场;在戏剧体制建设上“新戏剧”培育了整个一辈青年剧作家和导演,并建立了积极反思当代意义的戒剧团体和实验剧场。“新戏剧”开拓了后苏联俄歹斯戏剧的崭新艺术空间,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和突出的艺术思潮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戏剧 新戏剧 自然主义 当代性 革新性 纪实性
原文传递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阈下主体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雪丽 朱有义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4期117-124,共8页
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剖析了他者主体的存在性,以及对话关系中主体间的异在性。"他者"的主体化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主体的目光返视自我,并以此促进主体的自我建构。最后,借助镜像理论,本文表明了只有通过他者的视角才能认... 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剖析了他者主体的存在性,以及对话关系中主体间的异在性。"他者"的主体化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主体的目光返视自我,并以此促进主体的自我建构。最后,借助镜像理论,本文表明了只有通过他者的视角才能认识真实的自我,构建完善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理论 镜像理论 他者 自我建构
原文传递
果戈理《外套》的文化符号学观照 被引量:2
4
作者 陶悦 王永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34-139,共6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和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走进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原文传递
“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
5
作者 周伟薇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1期152-152,共1页
2016年11月25-2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 2016年11月25-2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会议以“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与反思 第九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外国文学 诗学研究 话语实践 文论 路径
原文传递
新世纪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
6
作者 刘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1期145-151,共7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间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原文传递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异度空间——论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梦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磊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44-51,共8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精神空间是一个集合众多人物形象的完备体系,在展现人物精神样态时,梦境描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梦境就与各自的生命体验相联,既是对现实时空进行必要补充的异度空间,也是具有...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精神空间是一个集合众多人物形象的完备体系,在展现人物精神样态时,梦境描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梦境就与各自的生命体验相联,既是对现实时空进行必要补充的异度空间,也是具有特殊叙事功能的时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空间 梦境 生命体验
原文传递
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神话·宗教卷》之中国神话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立侠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1期31-37,共7页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神话·宗教卷》体现了以李福清(Б.Рифтин)院士为首的俄罗斯中国神话研究者的部分学术成果。本文主要探讨李福清与科布泽夫(А.Кобзев)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特点。二人的研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神话·宗教卷》体现了以李福清(Б.Рифтин)院士为首的俄罗斯中国神话研究者的部分学术成果。本文主要探讨李福清与科布泽夫(А.Кобзев)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特点。二人的研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前者致力于建构中国神话体系、坚持运用多语种的各种材料、从民间文学角度采用历史诗学研究法分析神话,并进行学术史的文献梳理工作;后者在前者建构的神话体系下阐述神话的流变、梳理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采用新材料推进研究,并注重运用哲学思维解读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宗教卷》李福清 科布泽夫 研究特色
原文传递
贫乏的信仰
9
作者 米·爱普施坦 张百春(译)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在经历了大众无神论的经验后,俄罗斯人开始向宗教返回,社会宗教状况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主要有三大趋势:向传统宗教的返回,对新多神教古老遗迹的迷恋,以及宗教现代主义,即贫乏的信仰。相对于世俗化社会和传统宗教而言,贫乏的信仰... 在经历了大众无神论的经验后,俄罗斯人开始向宗教返回,社会宗教状况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中主要有三大趋势:向传统宗教的返回,对新多神教古老遗迹的迷恋,以及宗教现代主义,即贫乏的信仰。相对于世俗化社会和传统宗教而言,贫乏的信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后无神论时代的特征。贫乏的信仰最终将导致神一元论,这是所有宗教在唯一上帝里的联合与统一。这个趋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有一种一致性。赛博有神论表明科学与宗教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乏的信仰 一元论 赛博有神论
原文传递
A.Я.柯罗文:夏里亚宾饰演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10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2期F0003-F0004,共2页
原文传递
“俄罗斯文艺”文学翻译奖·第六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述评
11
作者 张俊翔 王加兴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1期185-189,共5页
本文简述"俄罗斯文艺"文学翻译奖·第六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的基本情况,通报大赛的组织流程和评判标准;从翻译的角度简要分析比赛原文,并以此为基础,从词汇、语法、篇章和修辞层面对参赛的译文进行综合点评。
关键词 翻译大赛 俄译汉 尤里·洛特曼 转换
原文传递
雅各布森诗性模式与巴赫金语境模式之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飞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2期28-35,共8页
作为同时代的俄罗斯著名语文学家,雅各布森与巴赫金虽都用语言学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但不同的超语言学和纯粹语言学立场造成了他们诗学研究的差异。在雅各布森的"诗性模式"中,诗性是使一个语言信息成为诗歌的主导要素,符号信... 作为同时代的俄罗斯著名语文学家,雅各布森与巴赫金虽都用语言学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但不同的超语言学和纯粹语言学立场造成了他们诗学研究的差异。在雅各布森的"诗性模式"中,诗性是使一个语言信息成为诗歌的主导要素,符号信息本身得到突出,其相对自治和去语境化的倾向十分鲜明;而在巴赫金的"语境模式"中,发送者与接收者所在的语境优先被确定,一切文学要素都是被"语境化"了的,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巴赫金认为诗歌话语缺乏内在对话性,而在雅各布森的语言交际六功能结构中,诗歌信息本身既包含独白式的符号自指特性(诗性),也包含着发送者和接收者所决定的"内在对话性",二者既独立又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曼·雅各布森 巴赫金 语言诗学 诗性模式 语境模式
原文传递
表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表达--雅柯布森的语符功能观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静 王永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3期133-139,共7页
语言符号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和传递意义,从而最终实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扬弃"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与"意义"的独到见解。... 语言符号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和传递意义,从而最终实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扬弃"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与"意义"的独到见解。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领悟,语言的意义也因表达的方式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基于雅柯布森的符号功能观,分别从语言符号的指称和功能来探究何为"意义",从方式和环境角度来分析传意之"表达"。雅柯布森对语言符号学多方面的贡献与创见,足堪我们的楷模。在继承传扬雅柯布森的教义精髓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欣赏其"表达"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柯布森 语言符号学 表达的意义 意义的表达
原文传递
莱蒙托夫创作中的圣经主题研究
14
作者 黄晓敏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1,共8页
《圣经》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可以溯源至古代俄罗斯文学。莱蒙托夫作为19世纪的经典作家之一,其创作同样反映了圣经影响之印记。其中显在的对圣经人名、地名的使用,圣经中某些章节的直接引用等;隐在的圣经主题,如堪比背负十字架的精神之... 《圣经》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可以溯源至古代俄罗斯文学。莱蒙托夫作为19世纪的经典作家之一,其创作同样反映了圣经影响之印记。其中显在的对圣经人名、地名的使用,圣经中某些章节的直接引用等;隐在的圣经主题,如堪比背负十字架的精神之痛、被拣选的使命感、传道书式的虚空等思想表达,彰显了莱蒙托夫矛盾的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蒙托夫 圣经 主题 抒情诗 小说
原文传递
基辅洞窟修道院在俄罗斯文化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15
作者 皮野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创建为东正教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阵地,也为教徒的隐修生活提供了行为模式,进而形成了俄罗斯宗教传统。洞窟修道院体现出俄国古代文化的有机性与整合性:它是罗斯的修道院之母,是勾连起各色人物、各方势力、诸多事件的文... 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创建为东正教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阵地,也为教徒的隐修生活提供了行为模式,进而形成了俄罗斯宗教传统。洞窟修道院体现出俄国古代文化的有机性与整合性:它是罗斯的修道院之母,是勾连起各色人物、各方势力、诸多事件的文化节点,是内涵充盈的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辅洞窟修道院 文化系统 有机性 整合性
原文传递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6
作者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十年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饱含凝重的历史感,是作家丘达科夫历史观的一个全面阐释,契合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理念。文本作者选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来达... "十年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饱含凝重的历史感,是作家丘达科夫历史观的一个全面阐释,契合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理念。文本作者选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来达到历史学家身份的解构,进而展现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和认识。文学和历史的互动关系在此表现为:用文学文本来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考证历史,补充历史,让文本大于历史,从文学与历史的平行对话中探寻人类的终极梦想——生活的真谛,"精神的栖息",人性的解放。而完成这样的追求在作家看来不能靠"无法认识"的上帝,也不会是现实中被荒诞命运捉弄的人,而是"姥爷"心中的艺术,也即,在文学艺术中艺术地实现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感悟和洞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身份的解构 诗意的栖居
原文传递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象征主义小说的影响
17
作者 刘锟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1,共6页
俄国象征主义运动在体现了时代特征的西方人文思潮影响的同时,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俄国象征主义者们尤其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先师,在诸多方面如宗教精神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人格分裂的意义表达以及神话诗学特... 俄国象征主义运动在体现了时代特征的西方人文思潮影响的同时,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俄国象征主义者们尤其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先师,在诸多方面如宗教精神的探索、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人格分裂的意义表达以及神话诗学特征等方面都体现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的诗学特征与精神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象征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格分裂 宗教思想
原文传递
生与死:托尔斯泰哲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以早期作品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C.A.尼科尔斯基 米慧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9,共8页
1910年的一个秋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伯爵最终实现了他预备了多年的、悲剧式的离家出走——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对他心中早已成熟的想法“本该如此”的一种冒险式回答。离开,也是他与自我之间折磨了多年的、关于生与死的本质的对话的... 1910年的一个秋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伯爵最终实现了他预备了多年的、悲剧式的离家出走——离开人世。这不仅仅是对他心中早已成熟的想法“本该如此”的一种冒险式回答。离开,也是他与自我之间折磨了多年的、关于生与死的本质的对话的最终话语。如果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以死亡终结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生与死 早期作品 艺术创作 哲学 离家出走 悲剧
原文传递
中篇小说《皮诺切特》
19
作者 侯玮红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皮诺切特 中篇小说 《新世界》 故事梗概 西伯利亚 双胞胎 独裁者 故乡
原文传递
“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德自我立法”——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淑梅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0,共5页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许多人物的深刻的内心反省过程、托翁所追求的"道德自我完善"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自我立法"、"自我规定"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许多人物的深刻的内心反省过程、托翁所追求的"道德自我完善"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自我立法"、"自我规定"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三死》、《伊万·伊里奇之死》和《复活》等几部作品来探讨康德与托尔斯泰二人道德思想上的联系,并在最后指出"道德自我完善"对于我们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康德 道德自我完善 自我立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