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土壤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4371被引量69477H指数106
《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564-392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2-1119/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4,371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
1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Fuzzy)法的中国水稻土肥力质量近3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晶 韩天富 +7 位作者 申哲 柳开楼 马常宝 王慧颖 曲潇琳 于子坤 谢建华 张会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366,共12页
基于农业农村部在我国主要稻区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1988—2017年),采用模糊数学(Fuzzy)法对水稻土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地统计学和机器学习,阐明我国水稻土肥力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30 a来全国稻区土壤肥力质量呈显著上... 基于农业农村部在我国主要稻区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1988—2017年),采用模糊数学(Fuzzy)法对水稻土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地统计学和机器学习,阐明我国水稻土肥力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30 a来全国稻区土壤肥力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从前期(1988—1999年)至中期(2000—2009年)和从中期至近期(2010—2017年),全国稻田土壤肥力指数(SFI)分别平均增加了6.9%和17.7%。各稻区SFI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差异,西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呈前慢后快的显著上升趋势(P<0.05),华南和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稻区呈前快后稳的上升趋势,东北稻区呈前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近期全国稻田SFI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SFI超过全国平均值(0.61)的区域占50.2%。与中期相比较,近期全国稻区SFI总体呈上升趋势,SFI增加的区域占69.3%。各稻区在前期和中期(东北稻区的中期除外)均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SFI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占比(19.4%~60.3%)远大于其他指标(0.1%~13.3%)。至近期,所有稻区各指标影响SFI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占比差距缩小(7.4%~26.8%),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及土壤pH(东北稻区pH除外)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增加,其中长江中游稻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相对重要性增至最大,但各稻区仍均以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对重要性较大。综上,应综合考虑不同阶段和不同稻区土壤肥力质量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关键肥力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变化,针对性地优化施肥措施,防治水稻土酸化,以改善和提高水稻土肥力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主要稻区 模糊数学(Fuzzy)法 土壤肥力指数 时空变化 增强回归树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汉卿 阮楚晋 +7 位作者 万炜 李胜龙 裴丁仪 韩苗 陈国炜 刘莹 朱堃 王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2,共16页
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广泛地参与包括固氮、氨化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生态过程,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生产力、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态学技术的... 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广泛地参与包括固氮、氨化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生态过程,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生产力、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态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与土壤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检索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1-2020年期间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相关文献,结合R语言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发文量、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及历史直接引文等方面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领域的研究动态、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及群落结构探索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学机制,是当前土壤氮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切入点。(2)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①利用宏基因组学等技术对土壤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筛选、识别和注释,从而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基因序列、更新引物数据库等;②环境因子及管理措施对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指标的影响;③利用功能基因丰度表征土壤氮循环过程相关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以及功能基因与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关系分析,以期揭示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分子机制。(3)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氮循环功能基因筛选、鉴定、识别、相应引物设计及分析方法确定等,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因素(或环境条件),以及当前结合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活性、丰度与功能微生物种群、群落结构甚至土壤性质数据,综合探讨土壤氮循环微生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循环 科学知识图谱 关键文献 研究热点 历史发展脉络 R语言
下载PDF
沼液替代化肥对稻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唐琪 曹蕾 +3 位作者 钱建南 汤逸帆 申建华 韩建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4-912,共9页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施肥管理响应灵敏,是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江苏滩涂围垦稻田为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沼液不同比例替代化肥(0、33%、66%和100%)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0~20 cm土层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施肥管理响应灵敏,是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江苏滩涂围垦稻田为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沼液不同比例替代化肥(0、33%、66%和100%)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0~20 cm土层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均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弹尾纲(Collembola)和甲螨亚目(Oribatida),分别占总密度的45.44%、20.00%、13.38%。沼液替代化肥(即沼液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当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66%时(施N总量为225 kg·hm^(–2)),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纯化肥(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0)处理(P<0.05),分别较纯化肥增加129.25%、8.67%和34.7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稻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土壤节肢动物 沼液替代化肥 稻田
下载PDF
驯化对植物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铭雪 宋春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8,共13页
微生物组在植物的养分获取、健康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驯化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其机制仍缺少系统性梳理总结。为此,综述了驯化过程中,植物的类型和基因型、根外代谢产物、土壤生境的改变对微生物... 微生物组在植物的养分获取、健康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驯化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其机制仍缺少系统性梳理总结。为此,综述了驯化过程中,植物的类型和基因型、根外代谢产物、土壤生境的改变对微生物组的影响。通过多向比较归纳发现,在驯化过程中:(1)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显著。大多数植物微生物多样性随驯化过程下降;野生植物可招募更多有益于抵抗病原菌的微生物群落;植物种类和基因型的改变影响了根际微生物组成及其与植物的共生关系。(2)根外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了微生物的养分吸收,驯化降低了植物的化学防御功能。(3)相对于农田等栽培土壤,原生土壤生境具有更多样和独特的微生物组成。综上所述,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改变是驯化过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揭示驯化对微生物组功能的影响,恢复驯化过程中可能丢失的植物-微生物的有益联系和性状,可为基于微生物组的植物育种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微生物组 植物种类和基因型 根外代谢物 土壤生境
下载PDF
番茄青枯病抑病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抑制性传递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洪 董元华 +4 位作者 申民翀 孙菲菲 王夏 刘金平 李建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5-1135,共11页
根际微生物在宿主植物抵御土传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抑病土壤与感病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分别采集抑病土和感病土中的番茄根际土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含量,... 根际微生物在宿主植物抵御土传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抑病土壤与感病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分别采集抑病土和感病土中的番茄根际土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含量,并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抑病和感病土中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结构以及基于零模型的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感病土相比,抑病土壤中番茄的青枯病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病情指数分别为47.5和22.5),其根际中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alpha多样性、更丰富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以及芽孢杆菌科和链霉菌科等有益微生物,较低的青枯病菌丰度(病原菌丰度降低了12.22倍)并伴随着较高的随机性过程,因此抑病土壤受病害胁迫的适应性较强。将感病土壤与抑病土壤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形成了仅有感病土D10H0、感病土与抑病土质量比为1︰1的D5H5以及仅有抑病土D0H10这三种处理以进一步检测抑病土壤抑病特性的可传递性。结果表明,随着抑病土比例的增加,番茄青枯病病情指数逐步降低,D10H0、D5H5和D0H10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1.67、29.17与16.67,而细菌alpha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链霉菌科和芽孢杆菌科等丰度明显增加,随机性过程的主导作用加强。综上,病害胁迫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结构和群落构建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而抑病土壤能通过植物根系招募有益微生物来抵御病害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病土壤 番茄青枯病 根际微生物 群落构建过程
下载PDF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7
作者 郭志英 潘恺 +16 位作者 宋歌 王昌昆 施建平 解宪丽 刘杰 王小亮 吴瑞俊 郑立臣 汪金舫 田振荣 刘素萍 郝翔翔 况福虹 樊博 刘晓利 程一松 潘贤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存 土壤样品管理 土壤样品编码 保存条件 土壤长期监测
下载PDF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前 李忠武 +5 位作者 聂小东 刘窑军 童迪 肖林辉 申志高 石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832,共14页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与灌木,以及对坡面土壤不设置任何措施的对照。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种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基于随机矩阵的方法构建微生物网络。结果表明,措施实施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平均连通度以及模块性均较高,微生物网络的规模增大,微生物间互相作用更复杂。3个微生物网络均以负互相作用(60.59%~67.49%)为主,措施实施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本研究区的微生物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此外,3个微生物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对于构建微生物网络也具有关键作用。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微生物作用的响应速度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挖设鱼鳞坑并种植草本与灌木的措施较挖设鱼鳞坑并只种植草本的措施效果更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R^(2)=0.465,P<0.05)、pH(R^(2)=0.377,P<0.05)、有机质(R^(2)=0.383,P<0.05)、全氮(R^(2)=0.545,P<0.01)、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R^(2)=0.485,P<0.05)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网络规模增大、物种间互作强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马尾松 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网络 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判及休耕空间权衡 被引量:17
9
作者 曾思燕 于昊辰 +2 位作者 马静 刘俊娜 陈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6-1047,共12页
耕地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如何科学治理已刻不容缓。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推进农田土壤治理修复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一些地区已率先开展休耕试点,但“休多少”“休哪里”“怎么休”等重大管... 耕地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如何科学治理已刻不容缓。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推进农田土壤治理修复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一些地区已率先开展休耕试点,但“休多少”“休哪里”“怎么休”等重大管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构建了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库,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土壤综合质量影响指数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从国家尺度上依据休耕迫切性制定空间权衡规则,划分为急切必休区(Ⅰ)、常规必休区(Ⅱ)、严控轮休区(Ⅲ)和一般轮休区(Ⅳ),并建议按等级实施差异化休耕模式。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浓度点位超标率呈现出Cd>As>Ni>Hg>Zn>Pb>Cu>Cr;(2)中国耕地土壤总体上处于未受影响状态,重度超标占1.7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属于极强生态风险仅为0.29%;(3)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休耕的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58%,其中Ⅰ、Ⅱ和Ⅲ级分别占0.77%、1.53%和3.26%,且相对集中于河南和湖南。本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全国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休耕的迫切性,为耕地污染治理及休耕时空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耕地保护 休耕规则 休耕布局 空间权衡
下载PDF
横、顺坡垄作对黑土坡面侵蚀-沉积周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小康 谷举 +1 位作者 刘刚 师宏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0-439,共10页
我国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正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掌握不同垄作方向耕作措施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对合理布设水保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37)Cs示踪技术并结合小... 我国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正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掌握不同垄作方向耕作措施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对合理布设水保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37)Cs示踪技术并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对不同垄作方向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的空间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横、顺坡垄作坡面^(137)Cs平均浓度分别为1802 Bq·m^(-2)和1770 Bq·m^(-2),均小于当地背景值2417 Bq·m^(-2),说明在两种垄作方向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2)横坡垄作的坡面平均侵蚀速率(1341 t·km^(-2)·a^(-1))小于顺坡垄作(1477 t·km^(-2)·a^(-1)),表明在长期平均条件下前者的水土保持作用优于后者。尽管研究区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但其侵蚀速率远大于黑土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200 t·km^(-2)·a^(-1)),因而在本研究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3)横、顺坡垄作在整个坡面均存在侵蚀-沉积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顺坡垄作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和一个75 m的次周期,而横坡垄作只存在一个45 m的主周期。准确把握土壤侵蚀-沉积在坡面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为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精确布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沉积 垄向 垄作 ^(137)Cs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雷竹凋落叶不同分解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玖金 杨礼通 +4 位作者 冯秋红 陈东海 张健 陈良华 胡宗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0-1340,共11页
为研究火烧迹地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以毗邻雷竹林为对照,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雷竹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个样地雷竹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 为研究火烧迹地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以毗邻雷竹林为对照,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雷竹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个样地雷竹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分解初期(质量损失率较高)、分解中期(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较上阶段减缓)、分解后期(质量损失率再次上升)。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824只,其中火烧迹地375只,对照样地449只,以绥螨科、蚁科、线虫纲和等节(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所占百分比为49.27%,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幅度较个体数小。统计分析表明,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样地土壤动物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逐渐降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均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凋落叶分解初期受火烧干扰较大,后期受分解时间累积效应影响较大。试验表明,火烧干扰延缓了雷竹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火烧迹地雷竹叶分解速率则迅速提升,土壤动物群落也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凋落叶分解 土壤动物 雷竹
下载PDF
黄土高原淋溶土黏粒、氧化铁与颜色的关系及发生学解释--以山西土系调查的31个黏化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蕾 张凤荣 +1 位作者 靳东升 李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6-886,共11页
以黄土高原山西省14个淋溶土剖面的31个偏红的黏化层(Bt)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全铁、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的含量与土壤颜色参数、黏粒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Bt的黏粒含量与氧化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 以黄土高原山西省14个淋溶土剖面的31个偏红的黏化层(Bt)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全铁、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的含量与土壤颜色参数、黏粒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Bt的黏粒含量与氧化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颜色的红度与全铁、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游离氧化铁是最直接的土壤红色“染色剂”;其他色调、明度与彩度等颜色参数与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之间亦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间接说明了黏粒含量与土壤颜色具有一定相关性。野外观测发现,某些黏化层结构体表面颜色较结构体内基质颜色更红,证实了在土壤结构体表面氧化铁随着黏粒在土壤空隙中的迁移淀积。黄土高原淋溶土偏红的黏化层多是来自由于土壤侵蚀而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第三纪保德红土和第四纪红黏土,其黏粒含量、土壤颜色等指标均表明第三纪的古气候条件较第四纪更为湿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色古土壤 黏粒含量 土壤颜色 氧化铁
下载PDF
玉米生长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的根际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昭安 赵诣 +4 位作者 朱彪 陈清 曹慧 何敏毅 孟凡乔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98-1007,共10页
利用IsoSource模型三源区分玉米根际土壤CO_(2)释放来源(根源呼吸、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研究玉米根际效应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的影响。在玉米拔节期(24~53 d)、抽穗期(54~66 d)和灌浆期(67~99 d)末分别破坏性取样,测定... 利用IsoSource模型三源区分玉米根际土壤CO_(2)释放来源(根源呼吸、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研究玉米根际效应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的影响。在玉米拔节期(24~53 d)、抽穗期(54~66 d)和灌浆期(67~99 d)末分别破坏性取样,测定根系、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13)C含量等指标;自拔节期开始至生育期末,每隔3d测定种植玉米与不种玉米的土壤呼吸CO_(2)量以及^(13)C-CO_(2)含量。结果表明,利用IsoSource软件三源区分土壤CO_(2)的排放,土壤CO_(2)排放累计量以根源呼吸贡献为主(48.0%),其次为土壤有机碳(31.2%),最小为土壤无机碳(20.8%)。玉米对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释放均表现为正根际效应,从拔节期至生育期末,种植玉米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释放分别较不种植土壤多65%和156%。土壤无机碳对于稳定全球碳库和调节大气CO_(2)浓度具有重要意义,若忽视石灰性土壤无机碳对土壤CO_(2)释放的贡献,有可能高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效应 三源区分土壤CO2 土壤有机碳分解 土壤无机碳溶解 根源呼吸
下载PDF
紫色土色度参数与铁锰形态及有机质的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晏昭敏 袁大刚 +3 位作者 余星兴 吕扬 刘帆 程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2-380,共9页
以四川省30个典型紫色土剖面共计100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室内颜色测定和化学分析测试,获取Munsell HVC、CIE L^(*)a^(*)b^(*)色度参数、各形态铁锰含量(全量Fet/Mnt,游离态Fe_(d)/Mn_(d),活性态Fe_(o)/Mn_(o)和络合态Fe_(p)/Mn_(... 以四川省30个典型紫色土剖面共计100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室内颜色测定和化学分析测试,获取Munsell HVC、CIE L^(*)a^(*)b^(*)色度参数、各形态铁锰含量(全量Fet/Mnt,游离态Fe_(d)/Mn_(d),活性态Fe_(o)/Mn_(o)和络合态Fe_(p)/Mn_(p))及有机质含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紫色土色度参数与铁锰形态及有机质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有机质含量仅与C、a^(*)和b^(*)呈显著负相关,与H、V和L^(*)没有相关关系。铁锰含量与颜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Fet、Feo、Fep、Mnt、Mnd和Mno与两颜色系统色度参数均有显著相关关系。除络合态外,其余形态锰与色度参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高于铁,且各形态锰与色度参数的一元拟合决定系数均高于各形态铁。铁锰及有机质共同作用与紫色土颜色的逐步回归拟合决定系数R2介于0.46~0.54之间,相对于铁或锰单独作用,铁锰及有机质共同作用与两颜色系统的回归拟合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色度参数 铁锰形态 有机质 定量关系 逐步回归
下载PDF
基于本体的土壤系统分类逻辑表达与检索
15
作者 王腊红 陈家赢 +2 位作者 汪善勤 王天巍 谭黄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8-1386,共9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Taxonomy,CST)是建立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基础上的定量化土壤分类体系,它的不断成熟为实现土壤类型自动化检索提供了理论基础。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规范的形成为土壤分类的语义规范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Taxonomy,CST)是建立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基础上的定量化土壤分类体系,它的不断成熟为实现土壤类型自动化检索提供了理论基础。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规范的形成为土壤分类的语义规范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已出现一系列基于CST的土壤类型检索系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土壤类型检索系统仅注重分类规则的表达,忽略了诊断对象、土壤类型与检索框架(推理过程)的耦合性对系统更新的影响。其次,土壤信息的载体并不是单一的,从空间结构上可分为土壤层次(Horizon)、剖面(Profile)、单个土体(Pedon)和聚合土体(h),但现有的检索系统并未将上述结构区分开来,不利于土壤信息的管理。最后,现有的检索系统均是通过传统计算机语言表达土壤特征的范围以及土壤特征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表达方式繁琐且冗余。因此,本文引入本体概念,以土壤地理学和CST规则为理论基础,分析土壤实体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土壤类型、诊断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土壤实体、土壤特征和CST对象(土壤类型与诊断对象)的本体模型,并定义了相应的谓词逻辑来表达三类本体模型的逻辑、隶属关系。本文采用Python语言实现了本体模型和谓词逻辑模型,研发了CST中土纲到亚类的检索系统,并采用湖北省土系调查数据完成系统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本体 谓词逻辑 检索 诊断对象
下载PDF
《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
16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近40年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委涛 刘明 +6 位作者 李朋发 李桂龙 江春玉 吴萌 仇存璞 董元华 李忠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7-942,共6页
土壤有机碳及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对提升地力、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2年采样背景资料,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及对比研究,探讨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养分... 土壤有机碳及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对提升地力、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2年采样背景资料,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及对比研究,探讨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养分、pH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状况及其近40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余江县域内上表层水稻土(0~10 cm)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27.3±1.3)g·kg^(–1)、(2.9±0.2)g·kg^(–1)、(40.5±3.8)mg·kg^(–1)、(148±7.9)mg·kg^(–1),土壤肥力处于较高水平。与1980年背景资料对比发现,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均有显著提升;尤其自2002年以来,近15年0~10cm层次水稻土有机碳、全氮及速效钾的增幅分别达35%、40%和34%,但有效磷含量变化并不显著,而在10~20 cm层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了56%。与2002年采样结果相比,0~10 cm、10~20 cm和20~40 cm pH显著降低,而CEC显著增加。长期植稻过程中施用化肥,尤以近15年来,土壤有机碳、养分及CEC显著提高,但同时造成土壤pH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氮磷钾 PH 土层
下载PDF
外源NO对Ca(NO3)2胁迫下番茄叶片活性氧损伤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德智 韩晓日 +4 位作者 杨恒山 范富 张庆国 彭靖 苏雅乐其其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次生盐渍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调节作用,以番茄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80mmol·L^-1Ca(NO3)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叶片光合、活性氧物质、抗氧...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次生盐渍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调节作用,以番茄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80mmol·L^-1Ca(NO3)2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叶片光合、活性氧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Ca(NO3)2胁迫下喷施SNP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以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脱氢抗坏血酸(DH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的活性显著升高或得以维持,同时叶片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还原力(AsA/DHA、GSH/GSSG值)显著升高,叶片活性氧损伤得到有效缓解,叶绿素降解和光合速率的下降得到有效抑制,进而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番茄幼苗的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钙胁迫 硝普钠(SNP) 番茄 膜脂过氧化 AsA-GSH循环
下载PDF
缙云山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蓥燕 王子芳 +2 位作者 黄容 吕盛 高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0-1220,共11页
为了解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对表层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以缙云山4种森林植被(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隆文库、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 为了解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对表层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以缙云山4种森林植被(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隆文库、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分子技术,研究不同森林植被对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4种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土壤中微生物的拷贝数均低于其他植被。细菌16S rDNA拷贝数在3种微生物中最高且受植被影响最为明显(P<0.05)。微生物拷贝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细菌和古菌拷贝数分别与pH(r=0.607,P<0.05)和含水量(r=-0.919,P<0.01)显著相关。2)根据T-RFLP图谱,群落结构的α-多样性指数显示: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最高,而古菌最低且受植被变化影响最显著(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和热图分析(Heatmap analysis)均显示:在不同植被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中针叶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最独特;3)不同植被中土壤微生物均存在不同的优势种群。其中,竹林土壤中微生物优势种群最突出。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3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显著受pH、钾和磷元素的影响(P<0.05)。在缙云山地区,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土壤表层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均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微生物与森林生产力及其发展演替的关系,为天然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森林土 土壤微生物 T-RFLP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志 杨瑞 裴仪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6-474,共9页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植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纯林(以下简称花椒林)、金银花纯林(以下简称金银花林)、金银花-花椒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和撂荒地(以下简称对照)4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土壤的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能力越好,而土壤容重增大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2)不同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为金银花林(2.02min·g^(-1))大于混交林(0.82min·g^(-1))大于花椒林(0.43 min·g^(-1))大于对照(0.31min·g^(-1))。(3)在土壤的抗蚀性方面混交林的土壤抗蚀性优于金银花林、花椒林和对照。(4)从土壤入渗性能、抗蚀性、抗冲性3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林 抗侵蚀能力 土壤 喀斯特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