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应用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761被引量10496H指数36
本刊是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通报类学术期刊,是生物学和植物保护领域的国家核心期刊。该刊是以报道昆虫学研究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查看详情>>
  • 曾用名 昆虫知识
  • 主办单位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5-135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6020/Q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761篇文章
< 1 2 1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种中国新同脉缟蝇亚属翅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1
作者 秦仕明 张建设 +1 位作者 冯科力 李文亮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2-933,共12页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学标点法对新同脉缟蝇亚属Neohomoneura(双翅目Diptera缟蝇科Lauxaniidae同脉缟蝇亚科Homoneurinae同脉缟蝇属Homoneura)8种缟蝇雌雄翅的大小和翅脉形态进行差异分析,探讨8个种的亲缘关系,为新同脉缟蝇亚属近似种...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学标点法对新同脉缟蝇亚属Neohomoneura(双翅目Diptera缟蝇科Lauxaniidae同脉缟蝇亚科Homoneurinae同脉缟蝇属Homoneura)8种缟蝇雌雄翅的大小和翅脉形态进行差异分析,探讨8个种的亲缘关系,为新同脉缟蝇亚属近似种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对新同脉缟蝇亚属8种116头标本右翅进行标点法标点,每个翅样本选取14个同源标点,并通过质心大小(Centriod size,CS)、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E)、普氏叠加(Procrustes superimposit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CVA)、薄板样条分析(Thin-plate spline,TPS)、多变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MANOVA)和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方法进行种间和雌雄间差异以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8个近似种的翅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仅有雾斑新同脉缟蝇Homoneura(Neohomoneura)nebulosa Sasakawa和广斑新同脉缟蝇Homoneura(Neohomoneura)grandipunctata Gao et Yang雌雄翅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翅的大小可以作为区分新同脉缟蝇亚属近似种的依据,但不能有效地区分雌雄;PCA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总变异量的78.651%,能够说明不同种类之间的主要差异;CVA结果表明,通过第一和第二典型变量因子不能有效地将不同种完全分开,马氏距离结果显示,8种缟蝇的翅形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雾斑新同脉缟蝇和广斑新同脉缟蝇翅形态差异最大;TPS结果表明,C、A_(2)、CuA_(1)和r-m是变异度较高的翅脉,在进化中相对不稳定;MANOVA结果显示,仅有勐仑新同脉缟蝇Homoneura(Neohomoneura)indica Malloch和广斑新同脉缟蝇的雌雄翅形状有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表明,董氏新同脉缟蝇Homoneura(Neohomoneura)dongae Li et Yang和宽突新同脉缟蝇Homoneura(Neohomoneura)latisurstylaLietYang亲缘关系最近,雾斑新同脉缟蝇与其他7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几何形态学标点法能较好地进行新同脉缟蝇亚属种级阶元的鉴别,证明了几何形态学方法在新同脉缟蝇亚属种间分类及亲缘关系探讨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同脉缟蝇亚属 几何形态学 翅脉 质心大小 亲缘关系
原文传递
狄斯瓦螨唾液毒性蛋白VTP互作蛋白FABP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2
作者 丁兆润 李家豪 +3 位作者 陈晓文 李文峰 韩日畴 张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5-763,共9页
【目的】阐明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唾液毒性蛋白(Varroa toxic protein,VTP)致死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Apis cerana工蜂预蛹的机制,从而了解狄斯瓦螨与中蜂的互作机制,为开发蜂螨害防治新技术拓宽思路。【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筛... 【目的】阐明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唾液毒性蛋白(Varroa toxic protein,VTP)致死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Apis cerana工蜂预蛹的机制,从而了解狄斯瓦螨与中蜂的互作机制,为开发蜂螨害防治新技术拓宽思路。【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狄斯瓦螨唾液蛋白VTP的互作蛋白;利用RNAi技术和qRT-PCR验证互作蛋白基因功能并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到11个候选蛋白基因,进一步通过“回复”验证,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是唯一阳性蛋白;为了进一步验证FABP在体内与VTP结合,通过注射dsRNA-fabp干扰中蜂幼虫fabp的表达,结果发现,注射dsRNA-fabp幼虫组化蛹率(58%)与仅注射VTP组(40%)相比显著提高。qRT-PCR检测发现,fabp沉默后,幼虫的蘑菇体大型凯恩细胞特异性蛋白1基因(Mushroombodylarge-typeKenyon cell-specificprotein1,mblk-1)基因和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receptor,ec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生变化。【结论】狄斯瓦螨唾液毒性蛋白VTP可能通过与中蜂体内FABP蛋白结合,导致5龄幼虫化蛹失败,从而致死中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狄斯瓦螨 VTP 脂肪酸结合蛋白
原文传递
中国蜂蜜出口和进口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曾蜜 周伟良 +1 位作者 颜伟玉 曾志将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1-754,共14页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蜂蜜出口和进口情况。【方法】基于1981至2020年我国蜂蜜进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了蜂蜜进出口量、蜂蜜进出口金额、蜂蜜进出口单价、蜂蜜进出口贸易综合指数、蜂蜜进出口单价比等作为衡量蜂蜜进出口贸易指标。...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蜂蜜出口和进口情况。【方法】基于1981至2020年我国蜂蜜进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了蜂蜜进出口量、蜂蜜进出口金额、蜂蜜进出口单价、蜂蜜进出口贸易综合指数、蜂蜜进出口单价比等作为衡量蜂蜜进出口贸易指标。【结果】1981至2020年期间,中国占世界蜂蜜出口量18.60%-30.52%(平均22.87%),已成为世界蜂蜜出口第一大国,但中国蜂蜜出口单价一直处于低位,是世界蜂蜜出口平均单价的66.86%,德国蜂蜜出口平均单价的40.32%;从蜂蜜出口国贸易综合指数来看,虽然中国蜂蜜出口单价低有一定价格优势,但也存在潜在竞争对手;中国蜂蜜进口量、蜂蜜进口金额和蜂蜜进口单价都在快速增长,但蜂蜜进口单价快速增长,导致进口蜂蜜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产蜂蜜;中国蜂蜜进口单价明显高于出口单价,特别是2011-2015年,2016-2020年蜂蜜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比分别为4.71︰1和8.13︰1,这不符合正常市场规律,值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策略。【结论】我国蜂蜜出口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出口量方面;蜂蜜进口快速增长,但需要正确科学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 蜂蜜 出口 进口 中国
原文传递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白蚁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陈彤 曾文慧 +1 位作者 颜珣 李志强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9,共11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防治白蚁极具潜力的生物杀虫剂,但其在白蚁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白蚁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 昆虫病原线虫是防治白蚁极具潜力的生物杀虫剂,但其在白蚁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白蚁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白蚁 生物防治 免疫 防御机制
原文传递
生境类型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怡 胡学丰 +5 位作者 宋怀磊 周青松 吴清涛 孔维娜 朱朝东 李捷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9-1268,共10页
【目的】作为生态系统中传粉服务的提供者,传粉昆虫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不同类型生境中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差异特征,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以山西省典型的林区生境(沁水县中条山... 【目的】作为生态系统中传粉服务的提供者,传粉昆虫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不同类型生境中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差异特征,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以山西省典型的林区生境(沁水县中条山)和山地果园生境(隰县梨园)为研究区,利用马氏网调查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结果】林区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粉昆虫7 090头,山地梨园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粉昆虫8 817头;尽管在个体数量上山地梨园生境要大于林区生境,但山地梨园生境传粉昆虫物种数仅为林区生境的50%,相似性系数为0.362 2,表现为中等不相似;在2种生境中,蚁科和瘿蚊科均为优势类群,但同时存在特有的优势和常见类群。林区生境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山地梨园生境,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则显著小于山地梨园生境。【结论】林区生境中传粉昆虫物种更为丰富,且群落更为复杂和均匀,而山地梨园生境中物种类群更为集中。因此在农业生境中应注意提高植被丰富度,从而有利于增加传粉昆虫多样性,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生物多样性 传粉昆虫 林区 山地梨园
原文传递
瓜果上主要实蝇类害虫PCR-RFLP分子鉴定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明月 王文璐 +2 位作者 王少丽 张友军 谢文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9-1210,共12页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实蝇幼虫快速鉴定的技术方法,并应用该技术以明确我国瓜果上主要实蝇类害虫的优势种。【方法】以我国瓜果蔬菜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和橘小实...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实蝇幼虫快速鉴定的技术方法,并应用该技术以明确我国瓜果上主要实蝇类害虫的优势种。【方法】以我国瓜果蔬菜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和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对象,基于3种实蝇种间存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因子(mt COⅠ)基因的序列差异,利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SapⅠ、BsmⅠ和SacⅠ酶切识别这些差异序列的特异性酶切位点,根据酶切后mtCOⅠ基因片段大小不同,对3种实蝇进行快速的鉴定识别,并进一步应用此技术对来自我国7省11市的7种瓜菜和2种水果上的21份实蝇幼虫样本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单独或组合酶切的方式建立了一套针对瓜实蝇、南亚果实蝇和橘小实蝇的PCR-RFLP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田间监测。田间鉴定结果表明,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区危害瓜菜的实蝇主要是南亚果实蝇,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瓜菜上的实蝇种类主要是瓜实蝇,且瓜实蝇和南亚果实蝇存在寄主重叠现象,云南危害火龙果和芒果等水果上的实蝇主要是橘小实蝇。【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瓜实蝇、南亚果实蝇和橘小实蝇的识别鉴定方法,因不受虫体、虫态的影响,且具有低成本、高效、快速、重复性好的特点,适用于田间瓜果上实蝇样本的快速诊断检测。依据田间鉴定结果,预测近年来瓜实蝇可能有逐渐向北扩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实蝇 南亚果实蝇 橘小实蝇 线粒体 分子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
原文传递
昆虫快速冷耐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小香 JUNAID Iqbal 杜予州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6-264,共9页
快速冷耐受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耐寒策略,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昆虫的耐寒性,使得昆虫能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应对更加频繁的气候波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快速冷耐受现象在昆虫中首次发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近年来,在其... 快速冷耐受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耐寒策略,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昆虫的耐寒性,使得昆虫能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应对更加频繁的气候波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快速冷耐受现象在昆虫中首次发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近年来,在其内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冷耐受现象的研究进展,对快速冷耐受的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以及生态学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归纳与分析,为昆虫快速冷耐受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冷耐受 昆虫 耐寒性 生理生化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斯氏钝绥螨取食三种替代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3
8
作者 郑苑 宋子伟 +4 位作者 张宝鑫 谢永辉 王志江 欧阳进 李敦松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4-749,共6页
【目的】粉螨等储粮害螨易于获得和大量饲养,被广泛用作商业化大量繁殖捕食螨的替代猎物,为了明确常见粉螨等仓储害螨对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的饲养潜力。【方法】室内分别对3种替代猎物(甜果螨Carpoglyphus ... 【目的】粉螨等储粮害螨易于获得和大量饲养,被广泛用作商业化大量繁殖捕食螨的替代猎物,为了明确常见粉螨等仓储害螨对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的饲养潜力。【方法】室内分别对3种替代猎物(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 (L.)、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ovatusZachvatkin)饲养的斯氏钝绥螨生命表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斯氏钝绥螨取食3种替代猎物均能从卵发育至成螨并繁殖后代。取食甜果螨、腐食酪螨、椭圆食粉螨的斯氏钝绥螨雌螨的世代历期分别为6.43、9.20、6.30 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1.70、8.39和11.50粒,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91 8、0.055 0、0.116 2,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211 4、1.056 5、1.123 2。此外,以甜果螨饲养的雌成螨寿命(39.02d)也是最长的。取食3种猎物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以取食甜果螨的值为高。【结论】甜果螨是这3种猎物中最适于大量繁殖斯氏钝绥螨的猎物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钝绥螨 替代猎物 生命表 发育历期 内禀增长率
原文传递
大蜡螟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爽 赵慧婷 +7 位作者 徐凯 郭丽娜 杜亚丽 李新宇 苏文婷 冯宇佳 龙登隆 姜玉锁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9-1291,共13页
【目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innaeus是世界范围内蜂群中普遍存在的害虫,给世界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研究旨在建立大蜡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大蜡螟嗅觉相关基因,为今后利用嗅觉基因靶标防治大蜡螟提供分子生物学信息... 【目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innaeus是世界范围内蜂群中普遍存在的害虫,给世界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研究旨在建立大蜡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大蜡螟嗅觉相关基因,为今后利用嗅觉基因靶标防治大蜡螟提供分子生物学信息数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 2500)对大蜡螟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出嗅觉相关基因。【结果】成功构建了大蜡螟触角转录组,经序列拼接获得188278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781 bp,N50为1161 bp。使用BLAST软件将大蜡螟触角unigenes序列与7大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注释到108047条unigenes,其中NR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最多,为78746条,占41.82%,且NR注释的大蜡螟unigenes中与家蚕Bombyx mori类似基因最多,为18.4%。将unigenes与GO数据库比对发现,共有69794条unigenes注释到GO数据库中,按照其所参与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对其进行GO功能分类,共含有55个亚类,其中参与结合和催化功能及代谢过程的unigenes比例较大;KEGG代谢途径分析表明,14699条unigenes形成231条代谢通路,其中被注释在信号传导通路中的unigenes最多,为2401条,占16.33%。进一步基因注释分析,鉴定得到226个候选嗅觉相关基因,包括52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36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基因,80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基因,56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s)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s)基因;通过比较雌、雄大蜡螟转录组鉴定出114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个嗅觉相关基因(OBP8、OBP17、CSP3、CSP34和OR15);114个差异表达基因中,66个基因在雌蛾触角中高表达,48个基因在雄蛾触角中高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大蜡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并鉴定出候选嗅觉相关基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蜡螟的基因功能及嗅觉感受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蜡螟 触角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基因注释 嗅觉相关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原文传递
二十一世纪我国苹果主要害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范仁俊 刘中芳 +4 位作者 高越 杨静 张鹏九 樊建斌 史高川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8-1162,共15页
苹果害虫种类众多,严重制约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文就21世纪我国苹果害虫发生种类和特点,以及在生物生态学、预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我国苹果害虫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提出了我国苹果... 苹果害虫种类众多,严重制约苹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本文就21世纪我国苹果害虫发生种类和特点,以及在生物生态学、预测预报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我国苹果害虫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提出了我国苹果害虫治理的发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害虫 研究进展 发展展望
原文传递
五倍子蚜与寄主树的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査玉平 雷朝亮 陈京元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寄生在盐肤木属植物叶片上形成的虫瘿。五倍子蚜与寄主树的互作研究是提高人工培育五倍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解析昆虫-植物互作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五倍子蚜-寄主树的互... 五倍子Gall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寄生在盐肤木属植物叶片上形成的虫瘿。五倍子蚜与寄主树的互作研究是提高人工培育五倍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解析昆虫-植物互作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五倍子蚜-寄主树的互作机制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对五倍子人工培育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五倍子蚜 寄主树 互作
原文传递
我国新发现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海枣异胸潜甲Javeta pallida Baly 被引量:5
12
作者 虞国跃 马光昌 +2 位作者 金涛 温海波 彭正强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在我国广西和海南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海枣异胸潜甲Javeta pallida Baly。该虫原产于印度南部,近年来才发现它取食银海枣。由于发生量大,造成银海枣大量叶片枯黄,严重影响银海枣的健康生长。刺葵属植物造型美观,我国南... 在我国广西和海南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海枣异胸潜甲Javeta pallida Baly。该虫原产于印度南部,近年来才发现它取食银海枣。由于发生量大,造成银海枣大量叶片枯黄,严重影响银海枣的健康生长。刺葵属植物造型美观,我国南方栽种较多,它的扩散及为害应引起关注。本文描述了成虫、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包括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并附有为害状和形态特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害虫 海枣异胸潜甲 形态学 刺葵
原文传递
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评价与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杨 秦文婧 +1 位作者 黄水金 秦厚国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88,共8页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制,为三氟甲吡醚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abashnik&Mc Gaughey的阈性状分析方法评估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采用浸叶法...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制,为三氟甲吡醚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abashnik&Mc Gaughey的阈性状分析方法评估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采用浸叶法测定增效剂(胡椒基丁醚、磷酸三苯酯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三氟甲吡醚的增效作用,通过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了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抗性和敏感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结果】经过18代次筛选,小菜蛾种群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水平上升至14.8倍,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558;当h^2=0.155 8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抗性增加10倍分别需要16.1-7.3代。在小菜蛾三氟甲吡醚抗性品系中,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比活力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34倍和1.45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与敏感品系的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的酯酶抑制剂磷酸三苯酯和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对三氟甲吡醚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1.21倍和1.43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三氟甲吡醚没有明显增效作用。【结论】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升高可能是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三氟甲吡醚 抗性风险 生化机制
原文传递
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润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8-908,共1页
菜豆象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体长2.6~4.0mm,体宽1.7~2.1mm。触角1-4节和第11节,腹部,足大部分红棕色;身体其他部分体黑色;体被浓密暗黄色短毛。菜豆象成虫活动能力强,善于飞行,自然... 菜豆象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体长2.6~4.0mm,体宽1.7~2.1mm。触角1-4节和第11节,腹部,足大部分红棕色;身体其他部分体黑色;体被浓密暗黄色短毛。菜豆象成虫活动能力强,善于飞行,自然扩散年平均距离可达25~30km;成虫具假死性和趋光性,1头雌虫最多可产卵200粒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象 活动能力 平均距离 自然扩散 南美洲 中美洲 豆象科 鞘翅目
原文传递
三种斑野螟全线粒体基因组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汕 李粉红 +1 位作者 兰旭娥 尤平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4,共13页
[目的]草螟科昆虫大多是重要的农林害虫,深入研究草螟科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对这类农林害虫的防治以及了解其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PCR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定了桃多斑野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白蜡绢须野螟Palpita ni... [目的]草螟科昆虫大多是重要的农林害虫,深入研究草螟科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对这类农林害虫的防治以及了解其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PCR结合引物步移法测定了桃多斑野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白蜡绢须野螟Palpita nigropunctali和豹纹卷野螟Pycnarmon pantherata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桃多斑野螟、白蜡绢须野螟、豹纹卷野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是15 325、15 226、15 545 bp,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tRNA),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1个长度可变的控制区构成。13个蛋白编码基因除COⅠ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对于终止密码子的使用,除COⅠ、COⅡ、ND5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A或T外,其它都为完全终止密码子TAA。豹纹卷野螟是已测螟蛾总科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最大的一个物种,其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差异主要存在于控制区。[结论]3种斑野螟全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的相对位置和排序、碱基组成和密码子使用、tRNA二级结构、以及非编码区序列结构等都符合螟蛾总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点。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对螟蛾总科8个亚科进行初步的系统进化分析,两种结果均符合以往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多斑野螟 白蜡绢须野螟 豹纹卷野螟 螟蛾总科 线粒体基因组
原文传递
松阴吉丁对不同树种的选择
16
作者 曹丹丹 门金 +1 位作者 赵斌 魏建荣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480,共6页
【目的】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n&Bily是危害油松的重要蛀干害虫,研究其成虫对不同树种的行为趋向反应,可为配制人工植物源引诱剂,利用化学生态手段开展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室内利用养虫笼观察松阴吉丁对不同树种... 【目的】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n&Bily是危害油松的重要蛀干害虫,研究其成虫对不同树种的行为趋向反应,可为配制人工植物源引诱剂,利用化学生态手段开展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室内利用养虫笼观察松阴吉丁对不同树种的选择行为,采用Y-型嗅觉仪和单盒单头饲养方式进一步测试松阴吉丁对于具引诱活性的植物气味源的趋性反应及取食量。【结果】松阴吉丁成虫在阔叶树毛白杨、国槐、垂柳的枝条上既无着落现象,也无取食现象;在雪松枝条上偶有着落现象,但无取食痕迹;在油松及白皮松枝条上均有着落和取食现象。松阴吉丁雌性成虫对白皮松针叶、油松针叶以及油松韧皮部的趋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对白皮松针叶的趋性反应及取食量均大于油松针叶,但差异不显著。雄性成虫对白皮松针叶、油松针叶的趋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对油松韧皮部的趋性反应大于空白对照,但差异不显著。与白皮松针叶相比,雄虫更趋向于油松针叶气味源,但差异不显著,其对油松针叶的取食量也明显高于白皮松针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松阴吉丁不喜阔叶树。白皮松针叶和油松针叶均能引诱松阴吉丁雌雄成虫,且伴有取食现象。野外尚未发现松阴吉丁危害白皮松,因此白皮松可能是松阴吉丁的潜在危害寄主。另外,在防控松阴吉丁时,除利用油松和白皮松的挥发性成分配制植物源引诱剂外,可考虑采用阔叶树中对试虫具有拒避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配制拒避剂,以期更好的利用"推-拉"理论,有效防控松阴吉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阴吉丁 油松 白皮松 寄主选择行为 取食量
原文传递
晋中万柏林生态园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访桃花昆虫群落差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秀娟 尚利娜 +5 位作者 任炳忠 刘俊英 杞杰 武晓红 时宝凌 张金荣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明确万柏林生态园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访桃花昆虫群落组成、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参数差异。[方法]不同海拔高度,设置不同生境样地,定点定树拍照法采样,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万柏林生态园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分类阶元访桃花昆虫... [目的]明确万柏林生态园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访桃花昆虫群落组成、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参数差异。[方法]不同海拔高度,设置不同生境样地,定点定树拍照法采样,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万柏林生态园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分类阶元访桃花昆虫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度、多度及多样性。[结果]经鉴定,万柏林生态园共采集访桃花昆虫126个体,15种;游人汽车干扰强小生境、汽车干扰小生境、游人汽车干扰强生境、汽车干扰生境、游人汽车干扰弱生境、游人干扰生境中各采到访桃花昆虫7种、4种、7种、4种、10种和8种。相同年份内游人汽车干扰强小生境与游人汽车干扰强生境、汽车干扰强生境访桃花昆虫群落极相似(q=1.000),游人汽车干扰强小生境、游人汽车干扰强生境与汽车干扰小生境、汽车干扰生境访桃花昆虫群落极不相似(q=0.100);低海拔样地访桃花昆虫群落丰富度(R=10)和多度(P=46)分别低于高海拔样地访桃花昆虫群落丰富度(R=12)和多度(P=82)。[结论]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访桃花昆虫群落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参数存在差异;不同干扰程度桃园生境中特有访桃花昆虫物种可作为生境指示物种;优势访桃花昆虫物种可作为桃树传粉昆虫。万柏林生态园桃树花期与果成熟期,干扰严重,需要大力保护花期与果期桃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 访桃花昆虫 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度 多样性 差异
原文传递
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邵钰莹 冯宇倩 +1 位作者 田斌 宗世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 【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氯仿甲醇法、苯酚硫酸法及毛细管气相测谱法测定其含水率、脂肪、糖原和小分子糖醇的含量。【结果】冷驯化会导致幼虫含水率显著降低;过冷却点和脂肪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显著降低,当驯化温度低于环境气温10℃及以上则升高;糖原含量在9月份显著增加,越冬中期(1、3月份)含量略有降低但不显著;小分子糖醇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海藻糖含量略降低;甘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略降低,低于环境气温10℃冷驯化则升高。【结论】冷驯化使幼虫虫体含水率和脂肪含量降低,糖原含量提高,从而导致其过冷却点降低,耐寒能力提高;冷驯化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其过冷却能力,在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长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其耐寒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松毛幼虫的耐寒机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毛虫 幼虫 不同越冬阶段 冷驯化 过冷却点 耐寒物质
原文传递
韭菜迟眼蕈蚊规模化饲养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浩 冯连杰 +4 位作者 周仙红 曹雪 高欢欢 翟一凡 于毅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6-431,共6页
【目的】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为害韭菜等蔬菜的重要害虫,规模化饲养提供大量虫源是其他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本研究旨在解决目前韭菜迟眼蕈蚊饲养规模小、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方法】本实验室... 【目的】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为害韭菜等蔬菜的重要害虫,规模化饲养提供大量虫源是其他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本研究旨在解决目前韭菜迟眼蕈蚊饲养规模小、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方法】本实验室利用土豆、花生、大豆为食物进行了规模化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测定了取食上述饲料的韭菜迟眼蕈蚊的成活率、繁殖力、羽化节律和性比。【结果】取食土豆、花生、大豆等食物的韭菜迟眼蕈蚊的成活率和繁殖力与取食人工饲料和韭菜的无显著差异,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20-23 d,雌雄性比为0.8︰1-1.2︰1。在规模化饲养过程中,土豆、花生、大豆等饲料有发霉长菌现象,经分子鉴定,主要种类为雅致放射毛霉、巴克斯毛霉、黄曲霉和赭曲霉,均为腐生菌,不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的存活和繁殖。【结论】该技术省工省时,成本低,特别适合实验室种群的维持和大量试虫的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规模化饲养 低成本
原文传递
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小菜蛾三种解毒酶及P450 mRNA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申君 鲁艳辉 +2 位作者 张淑真 游红 李建洪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3,共8页
【目的】为探讨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种解毒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用氰氟虫腙LC10和LC25处理72 h后小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3种解毒... 【目的】为探讨亚致死浓度氰氟虫腙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种解毒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用氰氟虫腙LC10和LC25处理72 h后小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3种解毒酶的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测定了其在24、48和72 h时对P450基因(Px CYP4、Px CYP6和Px CYP9家族)表达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氰氟虫腙LC10和LC25处理对羧酸酯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P〈0.05);LC25处理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为对照的1.39倍。同时,LC25氰氟虫腙处理组小菜蛾P450基因Px CYP4M19、Px CYP6BF1V2、Px CYP6CN1和Px CYP6CV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33-8.5倍、1.32-3.48倍、1.18-2.53倍、2.02-7.22倍。【结论】结果显示,氰氟虫腙可能通过诱导这4种P450基因m RNA的上调表达而增强了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氰氟虫腙 解毒酶 细胞色素P450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