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茶叶》

作品数7635被引量11705H指数32
《中国茶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3150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3-1117/S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7,6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山县茶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1
作者 杨益萌 韦惠娟 +6 位作者 韦月旺 李安生 黄维 黄玉旺 刘少群 孙彬妹 郑鹏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50-55,共6页
茶产业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之一。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发现连山县茶产业具有产业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有战略支撑等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不足、品牌知名度较低等劣势和挑... 茶产业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之一。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发现连山县茶产业具有产业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有战略支撑等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不足、品牌知名度较低等劣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尝试从S-O、W-O、S-T、W-T 4个方向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为连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山县 茶产业 SWOT分析 产业发展 策略建议
下载PDF
2024年3月中国茶叶出口各国和地区销量统计
2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76-76,共1页
下载PDF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参与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士才 王缓 +5 位作者 何珊 李波 丁兆堂 王玉 范凯 钱文俊 《中国茶叶》 2023年第9期1-9,共9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能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剂、抗氧化剂和糖信号分子参与茶树逆境胁迫响应过程。然而,NSC的合成、代谢和转运需众多酶类共同参与完成,说明这些酶类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茶树中NSC合...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能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剂、抗氧化剂和糖信号分子参与茶树逆境胁迫响应过程。然而,NSC的合成、代谢和转运需众多酶类共同参与完成,说明这些酶类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茶树中NSC合成、转运和代谢相关酶类参与茶树抗逆响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探究NSC在茶树中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逆境响应 分子机制
下载PDF
2023年中国茶科所制茶师培训计划公布,欢迎报名!
4
《中国茶叶》 2023年第4期41-41,共1页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中国茶叶》杂志承办的制茶师研习班自2020年首次开班以来,已陆续开办了包括乌龙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不同花色品种茶叶的制茶师培训,为茶行业输送了数百名茶叶加工技...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中国茶叶》杂志承办的制茶师研习班自2020年首次开班以来,已陆续开办了包括乌龙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不同花色品种茶叶的制茶师培训,为茶行业输送了数百名茶叶加工技术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品种 茶类 茶叶加工技术 研习班 乌龙茶 红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下载PDF
茶梗基缓释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应用效果研究
5
作者 刘盈盈 王未名 +7 位作者 苏淑颖 张亭 薛志慧 冉琴 冯俊乔 孙欢 黄冲 林东艺 《中国茶叶》 2023年第12期34-39,共6页
为获得一种低成本、性能优良、生物可降解的缓释肥料,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材料,按照不同配比加入尿素混合,采用挤压膨化法制备缓释肥料。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缓释肥料的三维显微结构,并通过静水培养法和土柱淋溶法结合凯氏定氮法测定各处理组... 为获得一种低成本、性能优良、生物可降解的缓释肥料,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材料,按照不同配比加入尿素混合,采用挤压膨化法制备缓释肥料。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缓释肥料的三维显微结构,并通过静水培养法和土柱淋溶法结合凯氏定氮法测定各处理组样品在静水及土柱中的养分释放特征。最后,通过玉米苗盆栽试验研究缓释肥料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缓释肥料相较于普通尿素肥料,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降低,在较长时间后才完全释放,且茶梗比例越低,养分释放速率越高,说明茶梗形成的三维网格结构具有良好的养分释控效果。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3号缓释肥料(茶梗40%、尿素60%)最有利于玉米苗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茶梗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以期实现茶废弃资源的绿色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茶废弃资源 生物可降解 缓释肥料 释控效果
下载PDF
霜降前后白茶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分析
6
作者 宋大鹏 王梦琪 +4 位作者 李纪艳 尹洪旭 常学霞 王鲲鹏 丁仕波 《中国茶叶》 2023年第5期42-52,共11页
采用山东省日照市黄山群体种茶树霜降前后一芽二叶鲜叶原料,按照白茶加工工艺制备白茶样品,研究分析了霜降前后白茶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体外生物活性情况。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霜前”“霜后”白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碳... 采用山东省日照市黄山群体种茶树霜降前后一芽二叶鲜叶原料,按照白茶加工工艺制备白茶样品,研究分析了霜降前后白茶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体外生物活性情况。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霜前”“霜后”白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儿茶素含量等存在明显差异;广靶代谢组学分析表明,“霜前”“霜后”两组白茶样品中存在差异化合物有10大类99种,主要包括脂质(16种)、糖及醇类(15种)、黄酮类(13种)、生物碱类(12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2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9种)、有机酸类(8种)、酚酸类(7种)、木脂素和香豆素(4种),以及鞣质(3种);相较于“霜前”白茶,“霜后”白茶中有49种差异化合物呈上调趋势、46种差异化合物呈下调趋势;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霜前”白茶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霜后”白茶样品,“霜后”白茶样品的胆酸盐结合活性高于“霜前”白茶样品;两种白茶样品对NO抑制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胁迫 白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奉水 王志博 +3 位作者 汪为通 张欣欣 孙亮 肖强 《中国茶叶》 2022年第6期1-6,共6页
传统茶树病虫害的识别主要依靠专业植保人员的现场诊断,难以满足现阶段茶园大规模种植发展的需求。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应用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已成为建设数字茶园的重要部分。文章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传统茶树病虫害的识别主要依靠专业植保人员的现场诊断,难以满足现阶段茶园大规模种植发展的需求。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应用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已成为建设数字茶园的重要部分。文章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茶树病虫害识别技术上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茶树病虫害识别技术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展望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监测和预警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病虫害识别 茶树
下载PDF
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防控原理与技术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宗秀 付楠霞 +4 位作者 李兆群 蔡晓明 边磊 修春丽 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性信息素是昆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化合物,自性信息素被发现之初,科学家们就考虑利用其高效的行为调控能力开发害虫防治技术。随着性信息素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性信息素的防治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作物保护。茶树... 性信息素是昆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化合物,自性信息素被发现之初,科学家们就考虑利用其高效的行为调控能力开发害虫防治技术。随着性信息素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性信息素的防治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作物保护。茶树是一种高经济价值作物,茶叶是一种人们喜爱饮用的饮料,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茶树害虫具有高效、环保、专一性强等优点,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文章介绍性信息素概念与应用原理、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和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防控技术应用,以期为茶树害虫性信息素相关研究和防控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性信息素 防控 应用
下载PDF
2022年7月中国茶叶出口各国和地区销量统计
9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0期15-15,共1页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蜜桃香型调味茶中4种常用香料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联勃 符海霞 +2 位作者 雷华美 曹士先 徐杰 《中国茶叶》 2022年第6期47-51,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蜜桃香型调味茶中4种常用香料含量的方法。方法中γ-十一内酯(桃醛)和δ-十一内酯的定量限为0.02 mg/kg,γ-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定量限为0.05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成本...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蜜桃香型调味茶中4种常用香料含量的方法。方法中γ-十一内酯(桃醛)和δ-十一内酯的定量限为0.02 mg/kg,γ-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定量限为0.05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成本低,能满足调味茶中香料成分分析及传统茶类中非法添加香料的检测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茶 香料 检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茶叶籽油的品质化学、保健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淑娜 王凯茜 +6 位作者 于飞 陈聪 王飞权 吴媛媛 何普明 屠幼英 李博 《中国茶叶》 2021年第2期10-17,共8页
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是一种高营养的健康食用油,也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是一种高营养的健康食用油,也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品质成分、保健功能、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品质化学 保健功能 应用 综述
下载PDF
红绿兼制型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中茶603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新超 郝心愿 +3 位作者 王璐 杨亚军 章志芳 曾建明 《中国茶叶》 2021年第3期18-21,42,共5页
中茶603是从四川中小叶种群体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3属早生种,产量较高;适制绿茶、红茶,春季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披毫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有花... 中茶603是从四川中小叶种群体后代中经单株选拔—扦插扩繁—品比试验系统选育而成的红绿兼制型茶树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中茶603属早生种,产量较高;适制绿茶、红茶,春季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披毫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鲜爽有花香,滋味醇和甘鲜,叶底嫩、匀齐、多芽、嫩绿明亮。夏秋季制工夫红茶,外形较紧结、显金毫、乌褐,汤色较红、较明亮,香气鲜甜、花香显,滋味较醇厚、较甘、较鲜爽。春季第一轮一芽二叶2年平均含茶多酚17.3%,氨基酸4.6%,咖啡碱3.5%,儿茶素10.6%,水浸出物48.5%。抗寒性较强,抗旱性强,高抗炭疽病,高感小绿叶蝉。适宜在浙江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中茶603于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早生优质 红绿茶兼制 品种 中茶603
下载PDF
适宜机采的绿茶新品种——中茶502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志芳 杨亚军 +4 位作者 李小恋 王新超 曾建明 王璐 郝心愿 《中国茶叶》 2020年第12期21-26,共6页
中茶502是从黄山群体种中采用单株选择经系统选育成的适宜机采的茶树新品种。经系统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机采适宜性试验表明,中茶502属早生种,产量中等;制成烘青绿茶,外形紧结,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高、尚高鲜,滋味清爽、尚浓醇... 中茶502是从黄山群体种中采用单株选择经系统选育成的适宜机采的茶树新品种。经系统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机采适宜性试验表明,中茶502属早生种,产量中等;制成烘青绿茶,外形紧结,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高、尚高鲜,滋味清爽、尚浓醇,叶底嫩匀明亮;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达49.73%,茶多酚含量为18.96%,氨基酸含量4.40%,咖啡碱含量3.10%;抗寒、抗旱性较强,茶炭疽病抗性表现为抗(R)、茶小绿叶蝉抗性表现为感(S);新梢最下节节间长,机采后优质芽叶一芽二三叶新梢完整率高。中茶502于2020年10月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茶树(2020)330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茶502 茶树品种 适宜机采
下载PDF
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被引量:31
14
作者 胡晓云 李闯 魏春丽 《中国茶叶》 2020年第5期24-38,共15页
本文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对2017—2019年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评估,得出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 本文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开始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对2017—2019年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评估,得出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有关数据,分析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者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价值 价值评估
下载PDF
《中国茶叶》征稿简则
15
作者 《中国茶叶》编辑部 《中国茶叶》 2020年第1期68-68,共1页
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 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历史文化等栏目,刊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涉茶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简报综述、学术论文、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稿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研究 技术刊物 技术指南 产业论坛 学术论文 茶叶信息 政策法规 征稿简则
下载PDF
巴东县茶叶产业现状与思考
16
作者 向启雄 《中国茶叶》 2020年第1期54-56,共3页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长江库区和清江库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承担着生态保护的重要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可以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茶产业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本文概述巴东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长江库区和清江库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承担着生态保护的重要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可以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茶产业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本文概述巴东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优势和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茶叶 产业现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蚕桑茶叶通讯》征稿征订启事
17
《中国茶叶》 2020年第6期68-68,共1页
《蚕桑茶叶通讯》是江西省唯一的蚕桑茶叶科技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125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6-1110/S,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适合广大蚕桑、茶叶科技工作者惠稿。来稿通过E-mail以附件形式... 《蚕桑茶叶通讯》是江西省唯一的蚕桑茶叶科技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125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6-1110/S,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适合广大蚕桑、茶叶科技工作者惠稿。来稿通过E-mail以附件形式、word文件格式发送电子文稿至编辑部邮箱csct@chinajournal.net.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职称评定 电子文稿 征订启事 JOURNAL 学术期刊 文件格式 科技期刊
下载PDF
茶鲜叶保鲜贮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嘉明 陈劲 +1 位作者 张敏 吕恩利 《中国茶叶》 2020年第7期11-15,共5页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保鲜 贮运技术 品质
下载PDF
优质红茶新品种湘茶研4号选育报告
19
作者 黄飞毅 李赛君 +7 位作者 段继华 雷雨 康彦凯 陈宇宏 丁玎 罗意 张曙光 廖汉昌 《中国茶叶》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江华苦茶是湖南珍稀地方茶树资源,原产于南岭山脉,具有大叶种特征,适制优质红茶。20世纪70年代,经系统选育程序,从江华苦茶群体资源中选育出优质红茶新品种37-2,后命名为湘茶研4号,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茶树(2019) 430029。... 江华苦茶是湖南珍稀地方茶树资源,原产于南岭山脉,具有大叶种特征,适制优质红茶。20世纪70年代,经系统选育程序,从江华苦茶群体资源中选育出优质红茶新品种37-2,后命名为湘茶研4号,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登记,编号GPD茶树(2019) 430029。湘茶研4号为小乔木型、中叶类、中晚生种、芽叶黄绿,春季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3.01%、茶多酚33.49%、咖啡碱4.92%、水浸出物47.23%,制红条茶外形紧结、乌黑较润、显金毫,汤色红亮,香气带甜香,滋味醇和略苦,叶底红亮较匀,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华苦茶 红茶 品种选育 湘茶研4号
下载PDF
不同冲泡条件对茶叶中氟浸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功明 《中国茶叶》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冲泡次数、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及茶水比等不同条件对茶叶冲泡过程中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汤中的氟含量随冲泡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少;茶汤氟浸出率随冲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冲泡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 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冲泡次数、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及茶水比等不同条件对茶叶冲泡过程中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汤中的氟含量随冲泡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少;茶汤氟浸出率随冲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冲泡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茶水比的增大而不断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汤 冲泡条件 氟浸出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