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0638被引量103439H指数98
《环境科学学报》是中国大陆地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反映了中国大陆相关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该刊1981年创刊,现为月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科...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253-246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843/X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0,6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三角城乡大气有机气溶胶来源、生成机制及吸入沉积通量
1
作者 伍莉娜 黄山 +13 位作者 刘袁 宋奇聪 胡伟伟 陈卫 旷烨 王小月 李伟 彭钰雯 陈多宏 岳玎利 宋伟 袁斌 王新明 邵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8,共14页
为探究珠三角地区秋季亚微米有机气溶胶(OA)的污染特征、健康风险及其城乡差异,本研究对基于黑碳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SP-AMS)观测的广州(城市)及鹤山(乡村)气溶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城乡的两次秋季观测期间,PM,平均... 为探究珠三角地区秋季亚微米有机气溶胶(OA)的污染特征、健康风险及其城乡差异,本研究对基于黑碳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SP-AMS)观测的广州(城市)及鹤山(乡村)气溶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城乡的两次秋季观测期间,PM,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9.87±20.11)μg·m^(-3)和(40.08±16.05)μg·m^(-3),其中OA占比最高,分别为57.4%和52.1%.基于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进行来源解析,发现在珠三角城乡两地二次有机气溶胶都是OA的首要组分,分别占64.0%和66.7%.城市地区OA受日间光氧化反应贡献明显,而乡村地区OA在夜间至清晨出现显著抬升,可能与夜间二次生成相关.相对湿度(RH)升高指示的液相反应及日间光氧化对城市低氧化态OA生成均有促进作用,光氧化也能促进乡村低氧化态OA的日间生成,而夜间SOA(Night-OA)则主要在高RH的条件下贡献更为显著.基于模型计算了亚微米级OA在人体呼吸系统中的分粒径沉积通量,发现其在肺泡区域沉积通量最大,两地沉积通量的粒径分布呈现双峰分布,但城区OA在小粒径(120 nm)的沉积峰值更加突出,因此可能具有更大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OA) 来源解析 污染特征 沉积通量 黑碳气溶胶质谱仪 珠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PLUS模型的东江源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2
作者 吴则禹 刘星根 曾金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30,共12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有重要影响,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的关系,对于协调区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方丘陵江河源区—东江源流域为例,基于遥感解译的1991—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研究土... 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有重要影响,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的关系,对于协调区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方丘陵江河源区—东江源流域为例,基于遥感解译的1991—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同时采用PLUS模型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2028年东江源流域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①东江源流域1991—2019年碳储量累计减少4.08×10^(6)t,碳存能力逐年减弱,但近几年趋于平稳.②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果园地侵占林地是导致碳存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分布保持一致,碳固持减少的区域与果园地的扩张区域基本一致.③据预测,到2028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保持下降趋势,经济建设情景下碳储量呈加剧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实现增长.研究结果对科学评价东江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一段时期持续遵循生态保护政策有利于增强东江源流域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东江源流域 PLUS模型
原文传递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代苯醌的污染及水解特征研究
3
作者 朱晶晶 张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卤代苯醌(HBQs)是一类新型的消毒副产物,广泛存在于国内外饮用水中,与膀胱癌高度相关.由于我国对HBQs的研究时间不长,因此,对饮用水中HBQs的研究不够充分.本研究对天津市某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出水及供水系统中HBQs的浓度进行了调查,共检出... 卤代苯醌(HBQs)是一类新型的消毒副产物,广泛存在于国内外饮用水中,与膀胱癌高度相关.由于我国对HBQs的研究时间不长,因此,对饮用水中HBQs的研究不够充分.本研究对天津市某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出水及供水系统中HBQs的浓度进行了调查,共检出3种HBQs(二氯苯醌、二溴苯醌及二氯甲基苯醌),首次报道了我国饮用水中二氯甲基苯醌的浓度.此外,由于HBQs在水中易发生水解反应,识别HBQs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特性可以更好地描述HBQs的环境行为.因此,本研究以4种HBQs为代表,考察了HBQs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水解特性.结果表明,偏碱性的环境和较高的温度有利于HBQs的水解,氯代苯醌的稳定性高于溴代苯醌,异构体在水中的稳定性也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苯醌(HBQs) 消毒副产物(DBPs) 饮用水 污染特征 水解特征
原文传递
《环境科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名单
4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F0004-F0004,共1页
原文传递
秋季长江口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及环境效应
5
作者 李云飞 乔浩 +2 位作者 王健 陈岩 张洪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4-272,共9页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及大气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4±21.9)、(91.2±64.0)、(25.9±16.9)、(52.9±34.9)和(26.7±19.3)ng·L^(-1).BTEX浓度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底层海水浓度略高于表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4±46.6)×10^(-12)、(255±284)×10^(-12)、(139±115)×10^(-12)、(196±202)×10^(-12)和(131±116)×10^(-12),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浓度较高.大气中乙苯和二甲苯浓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长江口海域BTEX海-气通量为22.7~3737 g·km^(-2)·d^(-1),表明调查海域是上方大气中BTEX重要的源.通过O3和SOA生成潜势的计算,发现间/对二甲苯和甲苯是大气BTEX的关键活性组分,它们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苯系物 分布 海-气通量 环境效应 长江口 秋季
原文传递
氮掺杂生物炭去除水中六价铬的效果及机理
6
作者 代祥 罗婴棋 +3 位作者 张文俊 邓大禄 袁勇 王逸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93,共10页
利用尿素、三聚氰胺、硝酸铵、氨气等氮化合物改性水稻秸秆和桉树叶、蚕茧、鸡粪、墨鱼汁等富氮生物质制备氮(自)掺杂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中六价铬(Cr(VI)),通过准/伪一级动力学模型考察了氮掺杂生物炭还原和吸附六价铬的动力学过程,并利用... 利用尿素、三聚氰胺、硝酸铵、氨气等氮化合物改性水稻秸秆和桉树叶、蚕茧、鸡粪、墨鱼汁等富氮生物质制备氮(自)掺杂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中六价铬(Cr(VI)),通过准/伪一级动力学模型考察了氮掺杂生物炭还原和吸附六价铬的动力学过程,并利用BET、FTIR、XPS等表征分析手段,探讨了氮掺杂改性对生物炭去除水中六价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氮掺杂能显著提高生物炭对Cr(VI)的去除能力,如尿素改性使得秸秆生物炭的Cr(VI)去除速率提高了5.9倍,达到0.102 h^(-1),而利用墨鱼汁制备的氮自掺杂生物炭对Cr(VI)的去除速率为0.412 h^(-1),较其他富氮生物质高约4~8倍.氮掺杂强化了生物炭对Cr(VI)的吸附和还原作用,通过增加生物炭表面氨基官能团作为活性吸附位点,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形成带正电的—NH_(3)^(+),通过静电作用吸附Cr O_(4)^(2-),或直接通过络合作用吸附Cr^(3+);氨基具有还原性,能作为电子供体将Cr(VI)直接还原为Cr(III);氮掺杂还增强了生物炭的氧化还原介导能力,使生物炭能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作为电子供体介导还原Cr(VI),从而实现氮掺杂生物炭对水中六价铬的高效去除.本研究为改性生物炭在废水重金属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生物炭 六价铬 吸附还原 电子传递
原文传递
纳米Cu@C复合材料对水绵生长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吴亦茹 袁育鑫 +2 位作者 顾敦罡 何文辉 黄民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0-389,共10页
为探究高效治理丝状绿藻水华的方法,研究了纳米Cu@C复合材料对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制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纳米Cu@C质量浓度从0增至40 mg·L^(-1),水绵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 为探究高效治理丝状绿藻水华的方法,研究了纳米Cu@C复合材料对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制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纳米Cu@C质量浓度从0增至40 mg·L^(-1),水绵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生长抑制率最大可达60%;纳米Cu@C质量浓度增至50、60 mg·L^(-1),水绵的生长抑制率反而有所下降.纳米Cu@C对水绵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只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各浓度纳米Cu@C暴露组水绵细胞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绵胞内物质外流可能会造成水绵生长水体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出现一定上升.纳米Cu@C的Cu^(2+)溶出浓度远低于饮用水安全标准,急性生物毒性较弱.综合来看,纳米Cu@C复合材料具有控制水绵孳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绿藻 水绵 纳米Cu@C 生长抑制 环境风险
原文传递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特征及群落差异
8
作者 张立国 王彤彤 +2 位作者 刘琦 李建政 班巧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2-210,共9页
剩余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主要副产物,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廉价原料.为提高剩余污泥的氢气转化率,采用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氧化还原介体(Redox mediators,RMs)对剩余污泥发酵产氢效能的影响,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揭示了RMs对微... 剩余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主要副产物,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廉价原料.为提高剩余污泥的氢气转化率,采用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氧化还原介体(Redox mediators,RMs)对剩余污泥发酵产氢效能的影响,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揭示了RMs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及剩余污泥浓度为2.6 g·L^(-1)(MLVSS)条件下,对照系统的累计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Rmax)分别为14.3 mL·g^(-1)和5.4 mL·g^(-1)·d^(-1).当蒽醌-2-磺酸钠(AQS)加入发酵体系后,剩余污泥的产氢效率显著提高,其累计产氢量和Rmax分别比对照高出36.4%和18.5%.相反,指甲花醌、甲萘醌和氧化石墨烯(GO)导致厌氧污泥的产氢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llumina MiSeq测序揭示了发酵系统的优势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在对照系统中,Longilinea、Proteiniclasticum、Hyphomicrobium、Gimesia、Pirellula和Aridibacter为主要优势细菌属.AQS使得Proteiniclasticum、Pirellula、Guggenheimella和Thermomarinilinea的相对丰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9%、31.0%、10倍和6.8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产氢量与Longilinea、Proteiniclasticum、Guggenheimella、Planctomicrobium和Thermomarinilinea呈正相关,而与Aridibacter、Gimesia、Pirellula和Hyphomicrobium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氧化还原介体(RMs) 产氢量 微生物群落 冗余分析(RDA)
原文传递
染化行业未定标污染物毒性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土壤标准限值研究—以染料分散橙76为例
9
作者 吉敏 杨洁 李青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0-458,共9页
以染化行业污染地块土壤中分散橙76作为研究对象,基于QSAR理论,运用T.E.S.T.软件预测分散橙76对大鼠的急性毒性LD50为3345 mg·kg^(-1).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大鼠经口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分散橙76主要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相关指标产生... 以染化行业污染地块土壤中分散橙76作为研究对象,基于QSAR理论,运用T.E.S.T.软件预测分散橙76对大鼠的急性毒性LD50为3345 mg·kg^(-1).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大鼠经口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分散橙76主要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相关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对体重增长、外观及内脏的影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分散橙76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值(NOAEL)为50 mg·kg^(-1)·d^(-1).以染毒后雌鼠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作为代表性指标,运用基准剂量法(BMD),选择最优模型Hill模型拟合分散橙76的基准剂量下限值(BMDL)为20.38 mg·kg^(-1)·d^(-1),并通过不确定系数UF=10000推导得到人体经口非致癌毒性参数RfDo为0.002038 mg·kg^(-1)·d^(-1).最后以上海高黏性土壤为例,推导得到分散橙76在本土环境中一类用地和二类用地中的土壤限值分别为68.5 mg·kg^(-1)和537.3 mg·kg^(-1).分散橙76的毒性研究以及在土壤中标准限值的研究推导和确定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可为该类污染物的毒性评估和管控标准制订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构建 未定标污染物 分散橙76 毒性预测 土壤标准限值
原文传递
九龙江河口湿地4种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及碳利用效率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娜 杨洋 +2 位作者 仝川 罗敏 黄佳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1-482,共12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固存效率受到微生物分解者维持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的代谢能力的影响.为了探究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状况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本研究在九龙江河口湿地中单一红树林群落...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C)固存效率受到微生物分解者维持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的代谢能力的影响.为了探究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状况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本研究在九龙江河口湿地中单一红树林群落、单一互花米草群落、红树林与互花米草交错带内以红树林为主的群落和以互花米草为主的群落4个生境采集表层(0~5 cm)和深层(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C、氮(N)、磷(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并通过胞外酶活性的C、N、P比例计算矢量长度(VL)和矢量角度(VA)量化微生物的C限制和P限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计算微生物CUE.结果表明,4个生境土壤微生物普遍受到C限制和P限制.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微生物CUE随生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CUE随生境显著变化,植被竞争显著降低了微生物CUE,而深层土壤微生物CUE在各个生境保持相对稳定.RDA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土层微生物代谢限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一致.表层土壤养分与微生物CUE呈正相关关系,与C限制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C、N、P与CUE、P限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C限制呈负相关关系,而深层土壤微生物CUE和C限制程度与SOC相关性均较弱,微生物P限制程度与微生物生物量C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国亚热带河口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后显著影响了湿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和CUE,混生植物群落内土壤微生物面对更强的C限制,维持更高的胞外酶C∶N、C∶P和更低的CUE,将加剧滨海/河口湿地土壤C库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磷限制 碳利用效率 红树林 互花米草沼泽 九龙江
原文传递
西安市冬季霾污染过程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杨柳 沈振兴 +1 位作者 魏军强 才让什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243,共11页
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但霾污染过程中生物气溶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利用六级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及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开展了一次典型霾污染过程样品的采集,通过恒温培养测定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浓度,采用4&#... 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但霾污染过程中生物气溶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利用六级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及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开展了一次典型霾污染过程样品的采集,通过恒温培养测定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浓度,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和LIVE/DEAD BacLightTM试剂染色-荧光显微镜计数方法测定总微生物及死/活细菌浓度,并通过其与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金属元素、气象因素及大气氧化性的关系探讨了生物气溶胶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霾污染过程中,可培养细菌和总微生物在轻度污染时浓度最低,随着污染加重其浓度逐渐升高.可培养真菌浓度在霾发生初期大幅增加,平均浓度为污染发生前2.5倍.活菌和死菌浓度在霾过程均呈现先急剧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可培养细菌粒径分布在霾污染过程中呈现偏态分布(0.65~1.1μm,除中度污染外)和双峰分布(>7.0μm和1.1~2.1μm,中度污染),可培养真菌粒径在整个污染过程中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为0.65~1.1μm(污染发生前、中度污染和污染结束)和1.1~2.1μm(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轻度及重度污染条件下,Mg2+和Fe对细菌产生正相关影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大气氧化能力(Ox)增强会抑制可培养细菌的生长,但会有利于可培养真菌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培养细菌真菌 总微生物 活死细菌 粒径分布 水溶性离子 金属元素 大气氧化性
原文传递
危险废物焚烧灰-渣共热处理对Cr和Pb的原位固定
12
作者 龙於洋 邱钧健 +6 位作者 宋禹翮 沈东升 耿海榕 阮金木 曾小平 吕赛君 古佛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0-397,共8页
危险废物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含量高,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600~1300℃热处理过程中,危险废物焚烧炉渣的配入对灰-渣体系中Cr和Pb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渣共热处理可促使体系中的CrO_(2)向稳定性好的Ca_(2)Mg(Si_(0.99... 危险废物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含量高,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600~1300℃热处理过程中,危险废物焚烧炉渣的配入对灰-渣体系中Cr和Pb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渣共热处理可促使体系中的CrO_(2)向稳定性好的Ca_(2)Mg(Si_(0.99)Cr_(0.01))_(2)O_(7)和FeCr_(2)O_(4)相转变,同时P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从而显著抑制了飞灰热处理产物中Cr和Pb的静态和动态浸出行为.本研究对于飞灰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危废协同处置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焚烧 飞灰 炉渣 重金属 浸出行为 共热处理
原文传递
气候干旱对河流水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以长江表观耗氧量为例
13
作者 李生轶 王芳 +4 位作者 余其彪 田思雨 晏维金 周德民 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230,I0006,共14页
气候变化对河流水环境变化(如溶解氧等)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极度干旱和径流量骤减,究竟对河流水环境耗氧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河流每日最大表观耗氧量(Max daily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气候变化对河流水环境变化(如溶解氧等)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极度干旱和径流量骤减,究竟对河流水环境耗氧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河流每日最大表观耗氧量(Max daily 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MDAOU)这一概念,基于长江水系2~4级河流24个站点的溶解氧小时观测数据,研究了长江干旱年(2022年)和正常水文年(2021年)河流MDAOU的差异,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流MDAOU变化的影响,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河流MDAOU对极端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显示,2021年和2022年河流MDAOU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9~5.11 mg·L^(-1)和-1.92~5.58 mg·L^(-1);河流MDAOU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但无显著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干旱严重的2022年,92%河流站点的MDAOU在干旱期(6—10月)显著升高,水质状况变差;统计分析表明,河流MDAOU与径流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314,p<0.001);应用随机森林模型阐明了河流MDAOU变化的驱动机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河流MDAOU变化影响的相对贡献达35%;进一步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1世纪中叶(2041—2060年),气候极端干旱将导致超过一半的站点MDAOU相较于现在水平增加20%以上.本研究尝试建立了气候变化与河流水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对河流水环境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以及长江流域水质管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耗氧量 水质 干旱 长江 模型
原文传递
黑臭水体治理Ⅱ:沉积物耗氧方式对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佳莹 孙柳 +2 位作者 李立青 张洪 唐文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共11页
缺氧导致水体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河流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沉积物耗氧是水体溶解氧减少的重要过程.本文通过构建一套室内模拟装置,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和改进的BCR三步连续提取法来探索黑臭水体沉积物不同耗氧方式对水体氧化还... 缺氧导致水体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河流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沉积物耗氧是水体溶解氧减少的重要过程.本文通过构建一套室内模拟装置,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和改进的BCR三步连续提取法来探索黑臭水体沉积物不同耗氧方式对水体氧化还原体系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o、Ni、Cu、As、Sb和Pb)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培养过程中上覆水氧化还原电位为-65.50~0 mV,属于铁锰控制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为-170.30~-370.10 mV,主要由硫体系控制.化学耗氧,主要是其中的铁锰耗氧,会使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Fe、Mn、S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化学耗氧组上覆水中As浓度增加至9.64μg·L^(-1),铁锰耗氧组上覆水中Co、Ni和As浓度分别增加至20.79、20.53和6.97μg·L^(-1).化学耗氧组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Co、Ni和As浓度增加至7.03、6.18和6.98μg·L^(-1),而铁锰耗氧组其浓度增加至8.62、11.80和2.44μg·L^(-1).说明不同耗氧方式会对沉积物氧化还原体系产生影响,并通过改变铁锰硫体系影响沉积物种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沉积物耗氧 重金属 形态 生物有效性
原文传递
深圳近地层大气日间VOCs垂直分布特征观测研究
15
作者 崔卓彦 邱志诚 +4 位作者 孙天乐 程勇 王碧璇 黄晓锋 何凌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6-234,共9页
为探究近地层大气日间VOCs(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对臭氧(O3)生成的影响,2021年9月,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的11个垂直梯度上开展了6轮VOCs离线罐采样,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02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0 m)到高空... 为探究近地层大气日间VOCs(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对臭氧(O3)生成的影响,2021年9月,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的11个垂直梯度上开展了6轮VOCs离线罐采样,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02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0 m)到高空(345 m)VOCs总体污染水平相近,近地层大气垂直混合较为均匀;但烯烃浓度随高度增加下降明显,主要受人为源排放的乙烯变化主导;高反应性的OVOCs(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在较高垂直梯度上(240~345 m)增长明显,可能是导致O3在高空浓度显著大于地面的原因之一.各垂直梯度上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占比排序均为:OVOCs>芳香烃>烷烃>烯烃>卤代烃>炔烃,乙酸乙酯、乙醛和甲苯是促进O3生成的优势物种.日变化方面,大多数情况下不同高度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均在9:00最高,推测主要受早高峰时段交通尾气排放影响;随着光化学反应的进行,OVOCs浓度在13:00达到最大,推动O3浓度于午间达到峰值.X/E(间,对-二甲苯/乙苯)比值分析也表明,气团在210 m以上高空呈现更明显的老化趋势,增加了OVOCs占比,并进一步促进高空的光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垂直分布 臭氧生成潜势(OFP) 气团老化
原文传递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气象探测性能对比分析
16
作者 顾桃峰 岳海燕 +5 位作者 伍光胜 张志坚 胡涵成 蒲冬阳 罗语嫣 蔡英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5-283,共9页
为评估毫米波云雷达及激光云高仪的探测性能,选取广州市气象局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和激光云高仪云高观测数据,通过对比两种测云设备在相同条件下的差异,分析不同要素对观测设备的影响,结果表明:(1)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同时探测到有... 为评估毫米波云雷达及激光云高仪的探测性能,选取广州市气象局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和激光云高仪云高观测数据,通过对比两种测云设备在相同条件下的差异,分析不同要素对观测设备的影响,结果表明:(1)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同时探测到有云时,二者在云底高度观测上吻合程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98;(2)在数据获取率上,云雷达对高云的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激光云高仪,但在对低云的探测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和激光云高仪相比,云雷达对低云和中云的识别能力有待提高;(3)对于多层云的观测,低层云的遮挡降低了激光云高仪对中高层云的观测,激光云高仪探测的中高层云多数在云雷达的回波内部.(4)对于不同强度的降水,日降水量越多,该天所测得的高、中云层回波就越少.(5)通过边界层高度与污染物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边界层高度与PM_(2.5)浓度呈反比.这些研究能够对毫米波云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的探测能力进行评估,为后续选择设备提供参考,也推动了云观测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激光云高仪 云底高度
原文传递
汾河干流湿地土壤中古菌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丽娜 杨惠婷 +4 位作者 李云霄 谢钧宇 黄晓磊 栗丽 李廷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72-382,共11页
古菌作为环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挥重要贡献.本研究以汾河干流的渍水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湿地土壤中古菌群落的丰度、结构组成及... 古菌作为环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挥重要贡献.本研究以汾河干流的渍水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湿地土壤中古菌群落的丰度、结构组成及其潜在功能,揭示了汾河干流湿地土壤中古菌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汾河干流不同区域湿地土壤中古菌的优势类群具有明显差异,上、中、下游区域的古菌群落分别以Thaumarchaeota、Euryarchaeota和Nanoarchaeota为主.PCoA及ANOSIM分析也显示,不同区域间的古菌群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汾河中下游湿地土壤中的古菌群落呈现出极显著的距离衰减关系(p<0.01).汾河上游区域内的古菌群落可能主要参与了氮代谢相关过程,而中下游的古菌群落则可能以产甲烷过程为主.汾河湿地土壤中古菌群落的丰度主要受pH及氮磷有效养分的调控,而土壤有效磷和总磷是影响古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受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影响,汾河干流湿地土壤中的古菌群落在纬度尺度上呈现出一定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湿地土壤 古菌群落 功能预测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畜禽粪便源芽孢杆菌多样性及对铜耐受性研究
18
作者 曾敏 戢林 +6 位作者 邹渝 蒋小均 谭玉兰 闫敏 孙晋睿 赵珂 邹立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4-498,共15页
芽孢杆菌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和粪污处理等领域,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中大量残留,在此压力下芽孢杆菌等会产生铜耐受性,由于芽孢杆菌的抗逆性,这种耐受性可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在环境中传播.本研究采集了多个... 芽孢杆菌制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和粪污处理等领域,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中大量残留,在此压力下芽孢杆菌等会产生铜耐受性,由于芽孢杆菌的抗逆性,这种耐受性可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在环境中传播.本研究采集了多个规模化养殖场的牛粪、鸡粪和猪粪,从粪便中分离芽孢杆菌,通过PCR技术、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了解畜禽粪便中芽孢杆菌对铜耐受性.研究发现:(1)分离出芽孢杆菌属23种芽孢杆菌共235株.分离数量前三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77株,占总数的32.77%;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31株,占比13.19%;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28株,占比11.91%.(2)芽孢杆菌对铜耐受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发现,铜对芽孢杆菌的MIC集中在200~400 mg·L^(-1),占总数235株的77.87%(n=183),铜耐受能力较高的菌株能够达到500~600 mg·L^(-1),占总数的16.17%(n=38),5株MIC达到600 mg·L^(-1)的菌株全部来自于猪粪.检测了6种铜耐受基因,占比前三的基因分别是pco C、pco D、cop A,比例分别是30.21%(n=71)、29.79%(n=70)、22.98%(n=54),pco A、cop B分别为15.74%(n=37)、15.32%(n=36),检出率最低的为pco R(n=15,P=6.38%).由6种检测到的基因形成了42种携带组合情况,pco系统铜耐受基因组合情况共计39种,携带cop系统铜耐受基因的组合情况仅3种.(3)筛选出不含质粒介导铜耐受基因(pco系统)的高温耐受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菌株携带耐受基因情况及铜耐药基因环境特征.本研究为畜禽粪便堆肥发酵中菌种安全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堆肥发酵 畜禽粪便 铜耐受基因
原文传递
微生物合成纳米钯强化反硝化选择性脱氮
19
作者 毕耜静 陈元彩 胡勇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2-207,共6页
为强化生物反硝化选择性脱氮,利用普通的反硝化污泥合成生物钯纳米粒子(Bio-PdNPs),探究了不同Bio-PdNPs负载量(0、5、10 mg·L^(-1),分别记为Bio-PdNPs-0、Bio-PdNPs-5和Bio-PdNPs-10)对生物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钯的负载(Bi... 为强化生物反硝化选择性脱氮,利用普通的反硝化污泥合成生物钯纳米粒子(Bio-PdNPs),探究了不同Bio-PdNPs负载量(0、5、10 mg·L^(-1),分别记为Bio-PdNPs-0、Bio-PdNPs-5和Bio-PdNPs-10)对生物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钯的负载(Bio-PdNPs-5)可使硝酸盐去除率由67.85%提高到94.00%(C/N=7,5 h),对氮气的选择性由77.30%提高到97.46%.而负载过量的钯(Bio-PdNPs-10)会抑制生物反硝化,但其对N_(2)的选择性仍然高达90.01%,这对减少温室气体N_(2)O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机理分析表明,Bio-PdNPs介导的反硝化体系以丁酸型发酵和混合性发酵为主,产生的氢气通过在钯表面迅速分解形成Pd[H]催化反硝化,提高对N_(2)的选择性,Bio-PdNPs促进了反硝化过程电子传递及电子传递介质(细胞色素c)的分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ETSA)由570.37μg·mg^(-1)·h^(-1)提高到647.22μg·mg^(-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钯纳米粒子(Bio-PdNPs) 反硝化 氮气选择性 电子传递
原文传递
Pb(Ⅱ)胁迫培养下Pseudomonas putida EPS组分变化及其对铅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刘婷 杨贤 +4 位作者 廖小健 李寿朋 关智杰 孙水裕 方小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4,共11页
近年来,由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EPS)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Pb(Ⅱ)胁迫培养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P.putida),定向调控EPS的化学组成,增加EPS产量,并提高EPS... 近年来,由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EPS)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Pb(Ⅱ)胁迫培养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P.putida),定向调控EPS的化学组成,增加EPS产量,并提高EPS对Pb(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b(Ⅱ)胁迫浓度为10 mg·L^(-1)时,P.putida EPS产量最高,达到131.55 mg·g^(-1)(以VSS计,下同),较胁迫前增加25.35%;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达到87.01 mg·g^(-1),较胁迫前增加35.15%.在此条件下,EPS对Pb(Ⅱ)的吸附量也达到最大,为1372.95 mg·g^(-1).3D-EEM、FTIR结果表明,胁迫后EPS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类物质及C=O、N—H、—COO—、C—N、—OH等负电性官能团增加.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实验最佳pH为6.0,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胁迫后P.putida EPS对Pb(Ⅱ)的理论吸附容量为1452.59 mg·g^(-1),较胁迫前提高74.05%.本研究可为制备高效的生物吸附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胁迫 胞外聚合物(EPS) 恶臭假单胞菌 生物吸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