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湖泊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3558被引量31330H指数77
《湖泊科学》创刊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主办,主要报道湖泊(含水库)及其流域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载与湖泊科学有关的各学...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5427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2-1331/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558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盐湖卤水中溴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探
1
作者 蔚昊学 李庆宽 +7 位作者 都永生 秦占杰 樊启顺 唐发满 杨佺忠 甘仁香 山发寿 袁秦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7-835,共9页
溴是完备工业体系的关键必备元素。盐湖卤水是溴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盐湖众多,富含钾、锂、硼等资源元素,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针对青藏高原盐湖溴浓度、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的研究仍然薄弱。本次研究采集了26个青藏高原盐湖表卤水样... 溴是完备工业体系的关键必备元素。盐湖卤水是溴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盐湖众多,富含钾、锂、硼等资源元素,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针对青藏高原盐湖溴浓度、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的研究仍然薄弱。本次研究采集了26个青藏高原盐湖表卤水样品并分析其溴浓度,进一步总结其他64个已报道盐湖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盐湖溴浓度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溴的可能物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盐湖表卤水溴分布在0.5~246.8 mg/L之间,平均为41.1 mg/L,其中,碳酸盐型盐湖卤水平均溴浓度最高(47.0 mg/L),且集中分布在高原南部,而氯化物型盐湖平均溴浓度最低(30.1mg/L),盐湖溴浓度呈现自南向北降低的趋势;青藏高原盐湖中溴有多种来源,高原南部富溴盐湖溴的来源可能主要与热泉补给有关,而柴达木盆地盐湖高溴来源可能主要与深部地层水(如油田水、背斜构造裂隙孔隙水、砂砾孔隙卤水、气田水等)补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盐湖 分布特征 物源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厌氧铁氨氧化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小锋 王润竹 +1 位作者 陈静 朱诗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4-1612,共9页
铁氨氧化(Feammo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厌氧氨氧化耦合三价铁[Fe(Ⅲ)]还原的脱氮途径,该途径对于水生态系统中的氮素自净可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废水处理和农田土壤,目前自然水体中Feammox相关的研究相对甚少。为此,本研... 铁氨氧化(Feammox)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厌氧氨氧化耦合三价铁[Fe(Ⅲ)]还原的脱氮途径,该途径对于水生态系统中的氮素自净可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废水处理和农田土壤,目前自然水体中Feammox相关的研究相对甚少。为此,本研究采集太湖不同区域沉积物进行厌氧培养,并借助同位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沉积物中铁、氮循环相关细菌、Feammox影响因素以及潜在速率等进行了探究。厌氧培养过程中,亚铁[Fe(Ⅱ)]和各形态氮的浓度以及沉积物形态和颜色的变化,表明沉积物中发生了Feammox反应,并且硝酸盐(NO_(3)^(-))是铵(NH_(4)^(+))氧化的重要产物之一。不同氨氮(NH_(4)^(+)-N)添加量的厌氧培养实验表明,NH_(4)^(+)可以促进Fe(Ⅲ)的还原,但过量的NH_(4)^(+)可能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Fe(Ⅲ)添加量的各处理中,NH_(4)^(+)-N浓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ANOVA),但是高Fe(Ⅲ)添加量的处理中,硝酸盐氮(NO_(3)^(-)-N)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ANOVA),表明Fe(Ⅲ)的添加可以促进NH_(4)^(+)氧化为NO_(3)^(-)的过程。厌氧培养过程中,NO_(3)^(-)-N浓度急剧上升后又快速下降,伴随着反硝化功能相关的菌属相对丰度的大大增加,说明体系中可能发生了Feammox和反硝化的耦合。同位素富集培养结果表明,太湖不同区域沉积物均有较高的Feammox潜在速率(0.17~0.51 mg N/(kg·d)),表明Feammox在太湖氮素自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氨氧化 沉积物 太湖 蓝藻水华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阈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昔 厉恩华 +4 位作者 徐杰 邓兆林 黄小龙 王英才 王学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4-940,共7页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20112020年以来洪湖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32%、59%、60%和46%,特别是2016年洪涝灾害后沉水植物出现严重衰退;洪湖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的关键时期是2002和2011年,总磷是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关键驱动因子;清水态向浊水态转换的总磷阈值为0.092 mg/L,浊水态向清水态转化的阈值为0.051 mg/L。本研究可为洪湖入湖污染负荷削减量估算提供参考,为洪湖湿地生态修复的营养盐优先控制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湿地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沉水植物 总磷阈值
下载PDF
分层异重流背景下降雨对三峡水库香溪河水华消退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聿奇 崔玉洁 +5 位作者 黄浩昇 张必昊 成再强 纪道斌 龙良红 唐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9-529,共11页
为探究在三峡水库特殊分层异重流背景下降雨对水华消退的影响,以香溪河为例,对库湾降雨前后水动力、生态环境因子开展连续三维立体跟踪监测。结果表明:降雨对水华的消退作用显著,降雨后香溪河库湾叶绿素a(Chl.a)浓度明显下降。热分层稳... 为探究在三峡水库特殊分层异重流背景下降雨对水华消退的影响,以香溪河为例,对库湾降雨前后水动力、生态环境因子开展连续三维立体跟踪监测。结果表明:降雨对水华的消退作用显著,降雨后香溪河库湾叶绿素a(Chl.a)浓度明显下降。热分层稳定指数(RWCS/H)变化不大,库湾近河口处分层较弱、中上游分层较强的特性并未随此次降雨发生较大变动。受降雨影响,藻类在表层水体聚集程度降低,藻类聚集度指数(MI)、微藻群体平均深度(MRD)下降。库湾流态随降雨发生而变得复杂,库湾水体浊度明显增加,异重流倒灌形式由近表层倒灌向中下层倒灌转变,雨后又逐渐转变为中层倒灌,长江干流水体倒灌进入库湾的影响范围、潜入深度增加。水体水平输移增强,分散下沉的藻类易随水体环流流出库湾,水华消退。雨后库湾入库流量增加,大部分上游来流依旧由上层流向河口,与中层倒灌异重流形成逆时针环流,藻类无法在表层水体稳定生长,库湾Chl.a浓度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不会再次迅速暴发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降雨 水华 异重流 环流模式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罗敏纳 孙蓓丽 +11 位作者 朱冰川 宋挺 蔡琨 吕学研 张咏 张玮 石浚哲 张虎军 刘妍 陆欣鑫 范亚文 张军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1483,I0001-I0005,共18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为明确空间和环境因子对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8-9月期间比较太湖流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的8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空间和环境特征.首次利用“人工...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为明确空间和环境因子对太湖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8-9月期间比较太湖流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的8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空间和环境特征.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并结合传统人工镜检,共鉴定浮游植物250个分类单位,隶属于9门13纲28目57科110属,以绿藻门(45.6%)、硅藻门(19.2%)和蓝藻门(16.4%)为主.共划分功能类群31个,包括M、D、J、S1、C、Y、F、P、MP、H1、SN、W1、G、K和TB共15个优势功能类群.结果表明:1)太湖流域不同水体功能类群组成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来自M、J、S1、Y、P、H1类群;2)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以太湖为中心向外形成3个聚类组,物种组成类型依次为蓝藻型、蓝藻-绿藻-硅藻型、绿藻-硅藻-蓝藻型,主要贡献类群依次为M、S1类群,M、S1、P、J类群,P、S1、J、D、C类群;3)在太湖流域,相对于环境因子而言,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组成的影响更大.RDA分析表明,COD、NO~--N、TN、SD、pH值和DO与太湖流域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类群呈显著相关.过去十年,以控源截污为主导的环境管理政策已在太湖流域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于以M、S1类群水华为特征的夏季太湖流域而言,蓝藻水华防控仍是必须面对的难题,有机污染物和氮的控制仍是关注重点,不同水体类型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因地制宜的管控模式仍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 环境因子 水生态管理
下载PDF
关于“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一文的勘误
6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3-1253,共1页
由于作者的疏忽和编辑把关不严,杨井志成,罗菊花,陆莉蓉等发表在《湖泊科学》2021年第2期507-517页的论文“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DOI:10.18307/2021.0228)中的前言部分述及的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 由于作者的疏忽和编辑把关不严,杨井志成,罗菊花,陆莉蓉等发表在《湖泊科学》2021年第2期507-517页的论文“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DOI:10.18307/2021.0228)中的前言部分述及的浮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和后文提出的藻类指数(FAI)使用了同一个缩略语FAI表述,容易造成读者误解.由于FAI在相关文献中已经广泛使用,本文提出的藻类指数应该改为AI(algae index,AI),对应的1.4节所有段落、表2、图2部分的FAI均应该是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把关 植被群落 东太湖 围网
下载PDF
利用陆基高光谱遥感捕捉太湖蓝藻水华日内快速变化过程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运林 张毅博 +4 位作者 李娜 孙晓 王玮佳 秦伯强 朱广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1-1960,共10页
受蓝藻自身垂直迁移和频繁风浪扰动影响,太湖蓝藻水华漂浮混合和迁移堆积等变化迅速,在传统的湖面定位和断面监测中总感觉蓝藻水华有些“来无影、去无踪”,限制了对其形成过程、驱动机制和防控治理的深入认识.卫星遥感可以实现蓝藻水华... 受蓝藻自身垂直迁移和频繁风浪扰动影响,太湖蓝藻水华漂浮混合和迁移堆积等变化迅速,在传统的湖面定位和断面监测中总感觉蓝藻水华有些“来无影、去无踪”,限制了对其形成过程、驱动机制和防控治理的深入认识.卫星遥感可以实现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同步观测,但由于观测频次的限制很难捕捉蓝藻水华快速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利用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陆基(地基、岸基或者平台、船舶、桩基等能固定安装的均可)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监测仪,架设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水上观测场,通过对叶绿素a浓度及其他关键水质参数秒分钟级的连续观测,有效捕捉了一天内蓝藻水华短期突然和快速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微风和小风条件下蓝藻容易在表层水体漂浮,盛行西北风驱动湖面开敞水域蓝藻水华快速漂浮集聚到太湖站岸边,短短半小时内表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可以由10μg/L快速攀升到100μg/L以上,一天内会出现多个叶绿素a峰值,清晰展示了蓝藻快速日内动态变化过程.受蓝藻快速日内变化影响,透明度、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质参数也呈现出快速日内变化,叶绿素a浓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能解释总氮、总磷80%以上的变化,说明蓝藻短期内的漂浮和集聚深刻影响到湖泊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高光谱遥感 蓝藻水华 叶绿素A 湖泊水质 太湖
下载PDF
夏季东太湖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及其对沉水植物恢复的指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德瑞 周杰 +2 位作者 吴时强 戴江玉 吴修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水下光照分布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研究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对于沉水植物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沉水植物生物量资料,将东太湖划分为沉水植物茂盛区、沉水植物稀疏区和无植物区3种区域.基于2019年夏季原位水下光场资料,探... 水下光照分布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研究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对于沉水植物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沉水植物生物量资料,将东太湖划分为沉水植物茂盛区、沉水植物稀疏区和无植物区3种区域.基于2019年夏季原位水下光场资料,探讨了东太湖光衰减特性和光照衰减因子的空间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内的主导衰减因子,分析了东太湖的稳态阶段和富营养化水平,并阐述了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以期为东太湖沉水植物恢复和保护提供相关资料.结果表明:东太湖不同区域光衰减特性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系数(k d(PAR))在0.73~11.80 m^-1之间变化,真光层深度范围为0.39~6.31 m.不同区域的无机悬浮物和有机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稀疏区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茂盛区,而与无植物区没有显著差异,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在3种区域无显著性差异.k d(PAR)与无机、有机悬浮物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而与叶绿素a、CDOM拟合较差.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是茂盛区光衰减的主要原因,无植物区域主导衰减因子仅有无机悬浮物,稀疏区由叶绿素a和无机悬浮物共同主导,是生态修复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有机悬浮物和CDOM对东太湖光照衰减没有太大影响.东太湖目前正处于从草型稳态向藻型稳态过渡的阶段,整个湖泊属于富营养水平,真光层深度大约为透明度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系数 空间差异 主导因子 稳态转换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热带水库浮游植物形态性状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以高州水库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徐珏 顾继光 +1 位作者 杨阳 肖利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5-836,共12页
体积、比表面积和最大轴性长度是浮游植物主要的形态性状,反映浮游植物资源竞争和反牧食能力.群落中物种的性状分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季节改变而变化,热带水库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小,可能导致群落形态性状变化不显著.本文以热带大型水... 体积、比表面积和最大轴性长度是浮游植物主要的形态性状,反映浮游植物资源竞争和反牧食能力.群落中物种的性状分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季节改变而变化,热带水库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小,可能导致群落形态性状变化不显著.本文以热带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浮游植物形态性状季节动态及关键影响因子.高州水库浮游植物以丝状和单细胞藻类为主,群落水平的平均细胞体积在108.52~753.25μm3之间,平均比表面积在0.93~2.08μm-1之间,平均最大轴性长度在5.21~17.44μm之间,均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浮游植物群落平均细胞体积、最大轴性长度与总氮浓度呈负相关,与水温呈正相关;平均比表面积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粘质长孢藻(Dolichospermum mucosa)和光角星鼓藻(Staurastrum muticum)是高州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其形态性状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可塑性.粘质长孢藻的平均细胞体积、最大轴性长度与总氮浓度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平均比表面积与总氮浓度呈负相关,与水温呈正相关.光角星鼓藻的平均细胞体积、最大轴性长度与正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总体上高州水库浮游植物在群落和种群水平形态性状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以大细胞为主,其他季节以小细胞种类为主,水温、氮和磷的可利用性是导致浮游植物形态性状季节差异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形态 季节特征 影响因子 高州水库
下载PDF
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期调度运行对洞庭湖蓄水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付湘 赵秋湘 孙昭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13-1725,共13页
长江干流与洞庭湖存在复杂的并联型分汇关系,当三峡水库调度改变长江径流过程时,会引起洞庭湖年内槽蓄量的变化,对于洞庭湖地区防洪、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枝城至螺山站的荆江-洞庭湖水流模型,利用2008-201... 长江干流与洞庭湖存在复杂的并联型分汇关系,当三峡水库调度改变长江径流过程时,会引起洞庭湖年内槽蓄量的变化,对于洞庭湖地区防洪、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枝城至螺山站的荆江-洞庭湖水流模型,利用2008-2017年的三峡水库实际调度日数据,分析有、无三峡水库调度两种情况下洞庭湖槽蓄量的变化过程,同时利用建库前和近期的水位流量关系反映河道过流能力,分析了河道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河道调整引起的槽蓄量变化在汛前消落期、汛期、汛末蓄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3.06%、0.12%、-0.01%和-13.31%.有三峡水库影响情况下,汛前消落期由于荆江"三口"进入洞庭湖的多年平均总径流增加23.94%,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多年平均水位升高0.53 m,阻碍了洞庭湖出流,洞庭湖多年平均槽蓄量增长13.30%;汛期由于荆江"三口"分流量减少3.54%,城陵矶水位降低0.02 m导致出湖流量增多,因此洞庭湖多年平均槽蓄量减少0.20%;在汛末蓄水期,荆江"三口"分入洞庭湖的多年平均总径流量减少37.18%,城陵矶多年平均水位降低1.33 m,导致出湖流量增多,因而洞庭湖多年平均槽蓄量减少27.74%;在枯水期,荆江"三口"多年平均总径流量增加5.61%,城陵矶多年平均水位上升0.07 m,最终洞庭湖多年平均枯期槽蓄量增加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洞庭湖 槽蓄量 水流模型 荆江"三口" 城陵矶水位
下载PDF
云南杞麓湖沉积物记录的近现代生态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识别 被引量:7
11
作者 钱福明 张恺 +3 位作者 陈光杰 尹永鑫 王教元 胡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4-1127,共14页
随着云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高原大中型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态与环境功能退化的长期胁迫.为识别亚热带大型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以杞麓湖为研究对象,在对沉积物钻孔进行物理(粒度、烧失量)、生物(色素、硅藻... 随着云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高原大中型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生态与环境功能退化的长期胁迫.为识别亚热带大型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以杞麓湖为研究对象,在对沉积物钻孔进行物理(粒度、烧失量)、生物(色素、硅藻)等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监测和湖泊调查数据,重建了近两百年来湖泊水文条件、富营养化和环境变化的历史,并对硅藻群落结构的演化进行了驱动过程识别.沉积物粒度在1958年之前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且有较高的黏土含量;随着围湖造田等流域开发的增强,沉积物粒度组成自1960s开始频繁波动且粗颗粒组分快速增加.1981—2000年期间,随着落水洞泄水工程的修建杞麓湖的水位控制与水文调控得到加强,沉积物砂质含量降低且粒度组成变化较小;2000—2013年期间,湖泊疏浚工程的开展和区域降水的持续减少都导致了沉积物粒度组成波动较大、粗颗粒组成较高.沉积物色素记录了湖泊初级生产力的缓慢上升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并自1960s开始总叶绿素与蓝藻色素含量总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趋势并持续至今.而在2000—2005年期间,湖泊浅水区的疏浚清淤导致了内源营养盐输入量的降低与藻类生物量的明显下降;沉积物蓝藻色素含量在1998、2008和2012—2013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峰值,指示杞麓湖可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蓝藻暴发事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湖泊硅藻群落结构出现了多次明显转变且呈现底栖硅藻百分比长期降低的特征,水体富营养化的持续是驱动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因子,而水生植物退化、水文条件与气候变化也对硅藻群落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叠加影响.本文的沉积物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大型湖泊的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需要重点围绕营养盐负荷控制、水文调控优化与底栖生境恢复,并需应对全球变暖与极端气候事件产生的叠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湖泊沉积物 藻类色素 硅藻 富营养化 水文调控
下载PDF
淮河流域洪水极值非平稳性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鹏 孙玉燕 +4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温庆志 王友贞 蒋尚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8-1142,共15页
基于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GAMLSS模型与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淮河中上游洪水频率的演变规律,分析基于平稳性和非平稳性条件下的洪水发生强度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潢川、横... 基于淮河流域9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数据,采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GAMLSS模型与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淮河中上游洪水频率的演变规律,分析基于平稳性和非平稳性条件下的洪水发生强度及洪涝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潢川、横排头和蚌埠站点未发生明显变异,其余6个站点发生均值或方差变异,变异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最优拟合分布函数是Weibull;班台、蒋家集和横排头站适宜于非平稳性模型,其余站点选择平稳性模型.各站点非平稳性条件下10年和20年一遇设计流量值与平稳性条件下皮尔逊Ⅲ型分布设计流量值相差不大,但3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设计流量相差逐渐变大.横排头站和蚌埠站洪水放大因子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大于1,百年一遇重现期不足80年.各站点年最大洪峰流量与淮河流域、安徽省水灾面积通过了95%或99%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性 GAMLSS模型 洪水放大因子 重现期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POT与P-IOSM的洪水风险信息挖掘
13
作者 郑炎辉 何艳虎 +1 位作者 李深林 陈晓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5-973,共9页
为了从有限的实测资料中挖掘更多洪水信息,以武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考证历史洪水进行特大值处理基础上,基于犁市(二)水文站1956-2009年实测日流量数据提取了POT样本,构建基于P-Ⅲ模型确定控制点而改进的非等步长内集-外集模型(P-IOSM)... 为了从有限的实测资料中挖掘更多洪水信息,以武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考证历史洪水进行特大值处理基础上,基于犁市(二)水文站1956-2009年实测日流量数据提取了POT样本,构建基于P-Ⅲ模型确定控制点而改进的非等步长内集-外集模型(P-IOSM)进行洪水风险信息挖掘.结果表明:结合POT和P-IOSM模型的洪水风险评估能够从有限的实测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洪水风险信息,得到更贴近事实的风险评估结果,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使决策结果更加可靠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风险 信息挖掘 POT P-Ⅲ分布 信息分配 P-IOSM 武江流域
下载PDF
云南阳宗海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余功友 杨常亮 +2 位作者 刘楷 杨海燕 张佳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4-1142,共9页
大气氮、磷沉降是湖泊水体氮、磷入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阳宗海氮、磷沉降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于2012年5月-2014年4月通过监测阳宗海大气氮、磷沉降,估算氮、磷的大气沉降通量,揭示阳宗海大气氮、磷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析... 大气氮、磷沉降是湖泊水体氮、磷入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阳宗海氮、磷沉降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于2012年5月-2014年4月通过监测阳宗海大气氮、磷沉降,估算氮、磷的大气沉降通量,揭示阳宗海大气氮、磷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析其来源、影响因素等.由于阳宗海是磷限制湖泊,本研究在估算大气氮、磷沉降通量的基础上,特别比较了大气磷沉降入湖量与非点源磷的入湖量,以此评估大气沉降输入磷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阳宗海总氮年平均沉降通量为248 mg/m^2,春、夏、秋和冬季平均分别为200、306、274和214 mg/m^2,其中夏季沉降通量最大,原因与降雨量增加有关;总磷年平均沉降通量为24 mg/m^2,春、夏、秋和冬季平均分别为18、31、19和27 mg/m^2.大气磷沉降与输入阳宗海的总磷量相比很小,对阳宗海富营养化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阳宗海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桥 张翔 +5 位作者 沈丽娟 张小琼 周俊 张咏 牛志春 徐东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8-1411,共14页
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 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差异较大.不同水体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溪流以蜉蝣目和毛翅目等水生昆虫为优势,水库以摇蚊为优势,河流以寡毛纲为绝对优势,湖荡以寡毛纲、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优势.聚类结果显示,同水体类型点位的群落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结合丰度/生物量曲线、特征种及多样性分析,各聚类组受胁迫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溪流(组Ⅸ),太湖敞水区(组Ⅱ)和东部水草区(组Ⅲ),太湖下游湖荡(组Ⅳ)、河流(组Ⅵ)和水库(组Ⅶ),太湖上游湖荡(组Ⅰ)、其他河流(组Ⅴ)和水库(组Ⅷ)点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与物理生境和水质条件呈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生境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是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胁迫 空间差异 江苏省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鲢、鳙控藻问题:争议与共识 被引量:38
16
作者 刘其根 张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3-475,共13页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向正在从污染控制走向湖泊的生态修复与管理,因此以鲢、鳙为主导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然而,鲢、鳙控藻的研究有成败两方面的案例,导致人们对能否利用鲢、鳙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过度增长...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向正在从污染控制走向湖泊的生态修复与管理,因此以鲢、鳙为主导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然而,鲢、鳙控藻的研究有成败两方面的案例,导致人们对能否利用鲢、鳙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过度增长的看法仍有分歧.本文通过对国内大量相关研究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导致鲢、鳙控藻试验产生不同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对鲢、鳙控藻研究可以得到的共识,以便为我国湖泊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富营养化 藻类过度增长 藻类控制
下载PDF
垂向归纳模型下鄱阳湖丰、枯水期初级生产力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艳红 葛刚 +2 位作者 王茂林 周晓岚 胡春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5-582,共8页
于2014年1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鄱阳湖湖水进行采集,测定相应的理化参数、叶绿素a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湖区初级生产力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枯水期浮游... 于2014年1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对鄱阳湖湖水进行采集,测定相应的理化参数、叶绿素a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湖区初级生产力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波动范围为83.50~355.43 mg C/(m^3·d),平均值为193.33 mg C/(m^3·d),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水体类型的影响,枯水期初级生产力与氮、磷营养盐浓度呈负相关,其中与铵态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枯水期不会出现营养盐限制现象;丰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波动范围为113.80~1134.06 mg C/(m^3·d),平均值为412.12 mg C/(m^3·d),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注入的影响,丰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总磷及悬浮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由于悬浮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鄱阳湖丰水期会出现磷营养盐的限制;鄱阳湖整体平均流速约为0.28 m/s,易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南鄱阳湖平均流速约为0.21 m/s,而北鄱阳湖平均流速约为0.35 m/s,所以南鄱阳湖比北鄱阳湖更容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并暴发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垂向归纳模型 丰枯水期 影响因子 相关分析 鄱阳湖
下载PDF
水华生消过程中巢湖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刁晓君 李一葳 +2 位作者 何彦芳 王曙光 王鹏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4-1132,共9页
湖泊水华存在复杂的生消过程,然而目前较多研究聚焦在水华持续阶段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却较少关注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巢湖为对象,根据历史资料确定水华区和非水华区,在相同位点分别于水华形成前期、形... 湖泊水华存在复杂的生消过程,然而目前较多研究聚焦在水华持续阶段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却较少关注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巢湖为对象,根据历史资料确定水华区和非水华区,在相同位点分别于水华形成前期、形成期、持续期和消亡期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指标及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巢湖研究区域水华形成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持续期为6月中旬至9月上旬,之后进入水华消亡期.水体透明度、p H值和溶解氧在水华区与非水华区大部分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水华生消过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水温、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导率在水华区和非水华区无显著差异,并随水华生消过程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非水华区水体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浓度明显低于水华区,且随时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水华区,水体氮、磷浓度(总溶解性氮、硝态氮、氨氮、总氮、总溶解性磷、磷酸盐)在水华形成期和水华持续前期呈下降趋势,但在水华持续后期和水华消亡期呈增加趋势;沉积物氮、磷浓度(总氮、总磷)和总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非水华区,三者在水华区和非水华区随水华生消过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营养盐和水体及沉积物性质有不同的影响,这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水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水体 沉积物 水华生消过程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丙辉 王丽婧 +1 位作者 李虹 李小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针对湖库生态安全综合性调控技术缺乏的现状,为支撑和保障湖库型水体生态安全,开展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概念、特征及技术需求分析,研究并系统构建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T-PIRLEP),阐述和分析了该框架的主要技术环节.根据研究结果,... 针对湖库生态安全综合性调控技术缺乏的现状,为支撑和保障湖库型水体生态安全,开展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概念、特征及技术需求分析,研究并系统构建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T-PIRLEP),阐述和分析了该框架的主要技术环节.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湖库生态安全具备可调控的特性,调控目的旨在维护以人类为终点的湖库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的安全.湖库生态安全调控具有综合性、功能导向性、类型差异性、空间异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基于T-PIRLEP的调控技术框架以湖库生态安全保障目标(T)为核心,以生态承载力为重要约束参考,从影响湖库生态安全状况的人口增长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生态保护政策管理的耦合作用过程出发,采取以人口调控(P)、产业调控(I)、资源利用调控(R)、负荷控制(L)、生态调控(E)、政策调控(P)6类要素为主的调控措施来实现湖库生态安全调控.研究指出,调控过程需以湖库调控类型和其调控定位为引导,注重调控目标、调控措施、目标可达性分析之间的相互反馈,强化与生态安全评估研究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库 生态安全调控 T-PIRLEP技术框架 调控措施
下载PDF
乌梁素海大气重金属沉降入湖通量初步估算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琳琳 贾克力 +3 位作者 史小红 赵胜男 杨芳 吴用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938,共8页
重金属元素以大气颗粒物为载体,最终以沉降的方式进入湖泊水体,会引起湖泊的重金属污染.为调查大气沉降对乌梁素海重金属污染的贡献,于2013年7月1日至30日围绕乌梁素海进行大气沉降样品采集,分别测定Cu、Zn、Pb、Cd、Cr、Hg、As 7种重... 重金属元素以大气颗粒物为载体,最终以沉降的方式进入湖泊水体,会引起湖泊的重金属污染.为调查大气沉降对乌梁素海重金属污染的贡献,于2013年7月1日至30日围绕乌梁素海进行大气沉降样品采集,分别测定Cu、Zn、Pb、Cd、Cr、Hg、As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7月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及入湖量.结果表明,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大气沉降通量大小依次为:Zn>Pb>Cu>Cr>As>Hg>Cd.结合社会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显示,大气微粒携带重金属借助风力迁移,较大的沉降通量出现在主风向的下风向区域,说明风向是影响乌梁素海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排干输入与大气沉降方式下的乌梁素海重金属入湖量比较发现,大气沉降是除排干输入外湖泊的另一重要重金属污染源.Zn、Pb、Cu、Cr、As、Hg、Cd等重金属元素月入湖量分别为10.6、1.04、1.02、0.833、0.342、0.00514、0.00281t/月.通过估算底泥重金属增量来评价大气沉降对湖泊重金属的贡献表明,大气Hg、Zn、Pb、Cu、As、Cd、Cr等重金属沉降对湖泊贡献率分别为46.4%、44.7%、14.1%、12.0%、8.48%、4.75%、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重金属 入湖通量 乌梁素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