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宗教与哲学》

作品数172被引量108H指数4
《宗教与哲学》Religion and Philosophy(年刊)2012年创刊,本刊就宗教与哲学的结构特性、宗教与哲学的认知方式、宗教与哲学的人类关怀、宗教对哲学的影响、哲学对宗教的影响、宗教与哲...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道德神学中的正义问题
1
作者 舒远招 《宗教与哲学》 2017年第1期47-58,共12页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神具有全知、全能、全在、永恒、智慧等多重属性。其中,神圣、仁慈和正义是神的三种重要的道德属性。从正义与神圣、仁慈的关系来看,神的正义就在于将幸福赐予配享幸福者,即智慧地分配幸福。由此,德福一致的智慧本...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神具有全知、全能、全在、永恒、智慧等多重属性。其中,神圣、仁慈和正义是神的三种重要的道德属性。从正义与神圣、仁慈的关系来看,神的正义就在于将幸福赐予配享幸福者,即智慧地分配幸福。由此,德福一致的智慧本身也就成了正义。但是,康德又明确声称神作为正义的审判者,其正义仅仅在于对罪恶施加惩罚,于是,对德行的奖赏就不属于正义的范畴了。康德的这种观点值得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神学 至善 正义
下载PDF
“无神论”的理论内涵与思想限度——从“梵二会议”文献说起
2
作者 刘素民 《宗教与哲学》 2015年第1期55-74,共20页
“无神论”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思想现象。“无神论”与“有神论”围绕全善、全知、全能的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争论,共同构成解读与诠释人生终极问题的不同的理论表达。“无神论”在近现代与理性主义的膨胀、形而上学的式微相生相伴,并... “无神论”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思想现象。“无神论”与“有神论”围绕全善、全知、全能的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争论,共同构成解读与诠释人生终极问题的不同的理论表达。“无神论”在近现代与理性主义的膨胀、形而上学的式微相生相伴,并在“人文主义”声势浩大的扩张中日渐增强。在基督教哲学的视野中,“无神论”以各种不同的思想形式展现,而以彻底“人本”代替“神本”的极端主张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性的神圣尊严,使得宇宙、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基础崩塌在倾覆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大厦之下,也让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接踵而至,作为主体的“人”从此成为“无根的存在”。“无神论”的思想限度启示今天的我们,“人本”的极端化与“神本”的极端化同样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论 非理性主义 文献 内涵 形而上学 基督教哲学 人类历史 终极问题
下载PDF
西洋哲学、宗教概念的再阐释
3
作者 顺真 《宗教与哲学》 2012年第1期49-59,共11页
晚清以来,凡中国文化最新之阐释,无不受到西洋文化之影响,并逐渐形成固定研究之模式和大致不变之框架。其对文化原典核心性阐释方式,即是依据近代以来西洋单一理性为主流的阐释方法为根本方式,倡导概念式的内在展开,并力图以此与西洋的... 晚清以来,凡中国文化最新之阐释,无不受到西洋文化之影响,并逐渐形成固定研究之模式和大致不变之框架。其对文化原典核心性阐释方式,即是依据近代以来西洋单一理性为主流的阐释方法为根本方式,倡导概念式的内在展开,并力图以此与西洋的研究潮流相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文化 阐释方式 概念 哲学 宗教 中国文化 阐释方法 近代以来
下载PDF
儒法之间——荀子的学术渊源和学派归属
4
作者 赵法生 《宗教与哲学》 2018年第1期85-113,共29页
荀子的思想综合儒、道、法、名家等各家构成,受儒法两家影响最深。其伦理观深受儒家影响,然后其礼论则是儒家礼的异化,在相当程度上近于法家之法;其政治哲学受法家影响更大,他所参照的政体以秦制为主。总起来看,荀子的天人观、人性论、... 荀子的思想综合儒、道、法、名家等各家构成,受儒法两家影响最深。其伦理观深受儒家影响,然后其礼论则是儒家礼的异化,在相当程度上近于法家之法;其政治哲学受法家影响更大,他所参照的政体以秦制为主。总起来看,荀子的天人观、人性论、伦理观和礼法观,构成了一个广博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更近于法家而非儒家。荀子独创了一套将儒家道德与法家政体相融合的理论,与其说他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倒不如说他是先秦儒家的变异者和终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性恶 礼法 五行
下载PDF
论阿伯拉尔的榜样伦理学
5
作者 张荣 《宗教与哲学》 2013年第1期264-276,共13页
阿伯拉尔不仅是奥古斯丁的传人,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哲学家。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向论,从而推进了奥古斯丁奠定的意志主义;他在继承奥古斯丁所奠定的爱的伦理学这一传统之际,发展出自己的榜样伦理学。本文就以他的"商人"隐喻为切入点... 阿伯拉尔不仅是奥古斯丁的传人,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哲学家。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向论,从而推进了奥古斯丁奠定的意志主义;他在继承奥古斯丁所奠定的爱的伦理学这一传统之际,发展出自己的榜样伦理学。本文就以他的"商人"隐喻为切入点,具体阐明阿伯拉尔对奥古斯丁爱的伦理学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伯拉尔 恩典 “商人”的隐喻 榜样伦理学
下载PDF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概念问题
6
作者 张志刚 《宗教与哲学》 2017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如何认识与评价'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可谓中国宗教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笔者认为,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信仰,须从宗教概念问题入手,特别是深刻反省'西方宗教概念暨宗教观'的偏颇影响。为此,... 如何认识与评价'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可谓中国宗教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笔者认为,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信仰,须从宗教概念问题入手,特别是深刻反省'西方宗教概念暨宗教观'的偏颇影响。为此,本文致力如下工作:首先是历史考察与史料分析;其次为中外学者的研讨近况;最后是笔者尝试的范畴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信仰 宗教概念问题 哲学范畴诠释
下载PDF
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立胜 《宗教与哲学》 2013年第1期121-144,共24页
在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上,与宋儒多严辨三教界限不同,阳明心学一系普遍持调和、融通的立场。个中缘由固与相应的时代背景不无瓜葛,但在根本上是跟阳明心学本身的义理架构相关。心学一系在理论上易于导向三教合一之思考系由以下五个... 在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上,与宋儒多严辨三教界限不同,阳明心学一系普遍持调和、融通的立场。个中缘由固与相应的时代背景不无瓜葛,但在根本上是跟阳明心学本身的义理架构相关。心学一系在理论上易于导向三教合一之思考系由以下五个向度所决定:(1)"道一而已",(2)"吾之用",(3)现世的生命关怀,(4)中国意识,(5)终极认同。其中,"道一而已"向度通过强调道之普遍性而将佛老之教纳入"同道"范围之内,"吾之用"向度则藉凸显自家身心性命受用之第一义,而将佛、道二教连同儒教一起成为"吾之用"者,而这个"吾"是处于世间之中、扎根于社群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吾",故而有"现世的生命关怀"与"中国意识"两向度左右着心学一系之最终的三教取舍态度,儒家之"道"总要落实于"人道"与民族"文化"之道。王阳明所终极认同者即是此"吾"之"道",这是超越三教的"大道",是自然(身体)-社会(文化)-心灵三位一体之"大道",固执于其中之一端,皆是"自小其道"。要之,前两个向度可以证成阳明心目之中的儒教("良知教")之普遍性、全球性(globalization),后三个向度则显示出普遍性、全球性的宗教信仰同时亦是在地性的(localization),所谓的全球在地性(glocalization)实已暗含在阳明的三教之判中,惟隐而未发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三教之判 道一无二 全球在地性
下载PDF
从《近思录》看宋儒的“道体”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戈国龙 《宗教与哲学》 2016年第1期319-327,共9页
《近思录》卷一,朱熹标为"道体",但在《近思录》中并没有关于"道体"观念的形式化的系统。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不是对《近思录》的道体观念做历史的、文献的考释,而是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宋儒的道体观念进行解释学意义上的重构,... 《近思录》卷一,朱熹标为"道体",但在《近思录》中并没有关于"道体"观念的形式化的系统。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不是对《近思录》的道体观念做历史的、文献的考释,而是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宋儒的道体观念进行解释学意义上的重构,勾勒出其实质的系统。《近思录》的道体观念,可以三个概念总括之:本体之仁、自然之仁和道德化仁。道体自身之生生之德为本体之仁,其所体现于人者为自然之仁(性),人能够通过穷理尽性而达于万物一体之境界,为道德化仁。道德化仁,是圣人的精神境界,是人本具的自然之仁的完全实现。一般人的自然之仁早已为私欲所蔽障,理学的核心意义也就在于去欲从理,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人格,成为仁者圣人。如是,则本体之仁、自然之仁和道德化仁三个范畴,构成了《近思录》道体观念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儒家的形上学及其"宗教哲学",或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思录》道体 本体之仁 自然之仁 道德化仁
下载PDF
论国家与宗教
9
作者 黄裕生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205-222,共18页
自由不仅因使人能相互理解、相互敞开而生活于伦理共同体里,而且因使人能打开未来而生活于另一个世界,也即生活于宗教性之中,一切宗教信仰都是这种宗教性存在的展开。国家虽然是由自由的成员个体契约产生的,但是,它必定是在伦理共同体... 自由不仅因使人能相互理解、相互敞开而生活于伦理共同体里,而且因使人能打开未来而生活于另一个世界,也即生活于宗教性之中,一切宗教信仰都是这种宗教性存在的展开。国家虽然是由自由的成员个体契约产生的,但是,它必定是在伦理共同体基础上契约出来的,因此,国家负有伦理使命。就其产生与内在性而言,国家与宗教都是相互独立的,任何相互僭越,都直接导致对人的自由的损害。不过,为了承担起自己的伦理使命,国家却需要求助于宗教信仰。因此,国家不能也不应当否定宗教,倒应当宽容、尊重乃至倡导宗教信仰,但这不是指所有的宗教,因为那些违背与否定人类普遍道德法则的宗教信仰恰恰是需要防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相互性共在 伦理社会 宗教 国家
下载PDF
自然、肉欲和自我——托马斯·阿奎那和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论性爱与婚姻 被引量:2
10
作者 惠慧 《宗教与哲学》 2018年第1期209-224,共16页
两性关系是直接影响人们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解读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和20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的爱情婚姻观念,试图澄清两性关系中自然与肉欲、身体与人格、自我中心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复... 两性关系是直接影响人们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解读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和20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的爱情婚姻观念,试图澄清两性关系中自然与肉欲、身体与人格、自我中心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复杂问题。在细致的文本梳理中我们看到,"梵二会议"之后罗马天主教会的道德神学已逐渐突破中世纪传统中自然、肉欲与罪的解释模型。约翰·保罗二世围绕"夫妻之爱"的核心概念,诠释了男女双方以身体之爱为起点,最终实现夫妻双方生命共享的婚恋过程。其关键正在于他们在共同生活中竭力摆脱利己主义的自我,尊重和热爱所爱之人的个体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奎那 约翰·保罗二世 天主教 道德神学 性爱 婚姻 人格主义
下载PDF
邻人
11
作者 张晓梅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248-267,共20页
本文将以《新约·圣经》和克尔凯郭尔的《爱之工》为基础文本,尝试对"邻人"的概念作一神学/伦理学上的探讨,思考基督教伦理"爱人如己"诫命的原初及推演之含义。
关键词 邻人 基督教伦理 爱人如己 克尔凯郭尔 《爱之工》
下载PDF
老子“行动”论
12
作者 李若晖 《宗教与哲学》 2017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欲对于外物的区分为知。老子将知区分为合于自然物类的常知和背离自然物类的妄知。基于此,老子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作'通过对于物的创制,也构造出新的关系,从而使得进入这一关系中的人与物都背离了其原始自然之分位、职分... 欲对于外物的区分为知。老子将知区分为合于自然物类的常知和背离自然物类的妄知。基于此,老子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作'通过对于物的创制,也构造出新的关系,从而使得进入这一关系中的人与物都背离了其原始自然之分位、职分,最终改变了整体存在的自然状态,颠覆了道物关系。'争'是在特定关系中取消他人的存在。'为'所据之'知'显然是非自然性知识,是以人欲对于万物的重新分类,取消了万物(包括人)旧有的自然性关联,重建了非自然性关联,使道丧失了万物之整体性根据的地位。'动'是内心清静的行为。'行'的内涵是,只要合于道,无不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下载PDF
赫拉克利特 被引量:1
13
作者 兰纳德 贺佳 《宗教与哲学》 2015年第1期201-219,共19页
作为一位战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卓然而立于希腊哲学史,其谜语似的简言不仅为哲学领域贡献了许多新奇的思想,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古代和现代哲学世界。在科学领域,他发现眼目所及之处皆以战争为律则,世界由斗争而存在,战争之休止即世... 作为一位战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卓然而立于希腊哲学史,其谜语似的简言不仅为哲学领域贡献了许多新奇的思想,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古代和现代哲学世界。在科学领域,他发现眼目所及之处皆以战争为律则,世界由斗争而存在,战争之休止即世界之末日。他第一个提出“一切皆在流动中”。他不仅肯定这一律则的绝对支配性,且设想出“必然性”的核心是“公正”。他说真理同时是一和多,并提出著名的“交易”观点,智慧地预识了现代科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守恒律和两极性。在心理学领域,他是肯定人自我意识的第一人。在认识论领域,他第一个通过强调事物的“同一性”,而公然提出“绝对理性”。在道德领域,他反对心灵之潮湿化,嘲讽狄阿尼修斯和饮酒行为。在政治领域,他斥责民众和民主制度,但相信一切人类法律都同有一神圣的基础。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既是领军又是根源,代表着完全相反的两个学派:相对主义和理性主义,从此哲学世界一分为二。他“如一颗最耀眼的星辰,在无人可及的高境品尝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拉克利特 战争律则 永恒变易 自我意识 绝对理性
下载PDF
“人是目的”:一个有待澄清的康德命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秋零 《宗教与哲学》 2016年第1期32-40,共9页
本文对"人是目的"的命题进行澄清,表明康德在"目的公式"中引以为人的行动的目的的,绝不是作为现象的、受物理学规定所累的理性自然存在者或曰自然人,而是作为本体的、独立于物理学规定的道德存在者或曰人格人。康德在"目的公式"... 本文对"人是目的"的命题进行澄清,表明康德在"目的公式"中引以为人的行动的目的的,绝不是作为现象的、受物理学规定所累的理性自然存在者或曰自然人,而是作为本体的、独立于物理学规定的道德存在者或曰人格人。康德在"目的公式"中所尊重的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所谓人权,而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自由和理性,简言之即人的自律,是一种更根本的人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公式 人格中的人性 人权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
15
作者 梁涛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184-202,共19页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是庄子后学黄老派提出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及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其中"内圣"主要指"以天地为宗""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指一种超脱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外王"则是指通过"因循为用"...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是庄子后学黄老派提出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及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其中"内圣"主要指"以天地为宗""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指一种超脱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外王"则是指通过"因循为用"、君无为而臣有为所达到的"海内归""天下服"的具体事功,指"无为而功天下"。内圣主要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天人、神人、至人都可以在《庄子》内篇中发现其身影或思想的根据;外王则来自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但又"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将君子、百官等包括进来,以仁义、礼法、刑名等作为治国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黄老派的思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下篇》 内圣外王 黄老
下载PDF
康德神义论探赜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永军 《宗教与哲学》 2017年第1期36-46,共11页
康德的神义论意在对神的正义性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康德的新解释将神义论关注的重点由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转移到实践理性的终极目的追求与上帝存在之间的条件性关联上。完美性与恶之间的逻辑悖论,并不构成康德思考神之正义的思想诱因。... 康德的神义论意在对神的正义性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康德的新解释将神义论关注的重点由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转移到实践理性的终极目的追求与上帝存在之间的条件性关联上。完美性与恶之间的逻辑悖论,并不构成康德思考神之正义的思想诱因。为实践理性的终极目的提供某种可以实现的保证,才是康德思考神之正义的真正思想动因。因此,人之所以需要这样一种直觉上可信的上帝理念,仅仅是为了一个实践的道德目的:需要这样一个外在的、正义的、绝对神圣的力量以便让人能够持久地保持服从道德法则的决心,臻于至善。信仰上帝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至善作为道德的终极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实践上的真实性。康德的神义论因此是一种实践上行的神义论,这种神义论不是那种通过思辨理性的认知活动而证成的神义论,而是一种通过实践上的认信证成的直觉上可信的神义论,支持这种认信上帝之正义的理由是信之为真的实践命令,而非认之为真的理性命令。人因为自身的道德实践而必然需要这种神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义论 上帝 实践理性 终极目的 直觉上可信
下载PDF
自由与权利——以严复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静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236-247,共12页
中文的"自由"最早出于东汉末大儒郑玄对《礼记》的注释。郑玄一使用"自由",就划分了"行自由"和"不敢自由"的界限,而以"帷薄之外"为"自由"的场所。因此,中文传统含义的自由不能与人际关系和礼仪制度发生关系,一旦发生关系就... 中文的"自由"最早出于东汉末大儒郑玄对《礼记》的注释。郑玄一使用"自由",就划分了"行自由"和"不敢自由"的界限,而以"帷薄之外"为"自由"的场所。因此,中文传统含义的自由不能与人际关系和礼仪制度发生关系,一旦发生关系就必定贬义化。严复用"自由(自繇)"翻译liberty,强调"自由"的权限含义,才使自由进入社会生活,成为重建中国新社会的重要原则。自由含义的改变也改变了"人"的含义,使中国传统的"道德人—社会角色"的理解模式转向了"自由个体—公民"的确认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帷薄之外 权利 责任 角色 个人
下载PDF
仁慈与自由——儒家与基督教价值观的比较
18
作者 盛洪 《宗教与哲学》 2018年第1期195-208,共14页
仁慈与自由是儒家和基督教最有代表性的价值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价值概念的比较,粗略地描绘了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同与异,发掘了产生两者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基础,评述了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探讨了两者的互补与融合。
关键词 仁慈 自由 儒家 基督教
下载PDF
海德格尔、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麦考·E.齐默尔曼 孙冠臣 于艳玲 《宗教与哲学》 2014年第1期84-109,共26页
许多评论家曾评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传统诸如吠檀多、大乘佛教以及道家思想的亲和关系。1在本文中,我将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佛教之间那些具有明显神似关系之处2。最近对海德格尔思想以及佛教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二者都对人... 许多评论家曾评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传统诸如吠檀多、大乘佛教以及道家思想的亲和关系。1在本文中,我将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佛教之间那些具有明显神似关系之处2。最近对海德格尔思想以及佛教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二者都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持批判态度,并主张提供另外一种选择,一些批评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是今天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3根据这样的批评,西方人尤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考虑到人文主义是一切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对自然界做任何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佛教徒 本真性 人类生存 存在者 生态学
下载PDF
道教之“道”——关于道教教义基石的阐释
20
作者 尹志华 《宗教与哲学》 2017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道教以'道'名教,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论述,可以说是道教教义之基石。本文探讨了道与语言、道与万物、道与德、道与气的关系,辨析了'道法自然'蕴含的'本性制约'因素,论述了道教关于道显为神、道寓于心的... 道教以'道'名教,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论述,可以说是道教教义之基石。本文探讨了道与语言、道与万物、道与德、道与气的关系,辨析了'道法自然'蕴含的'本性制约'因素,论述了道教关于道显为神、道寓于心的说法,认为道教追求的超越境界是'与道合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不离物 尊道贵德 道法自然 道显为神 与道合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