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法律与伦理》

作品数172被引量33H指数2
伦理与法律,本书对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空白有较大价值,提出了关乎国际前沿事件的思考与问题。从文中采纳资料以及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视野涉及面广,横向法学问题考查能力优秀,对科学、伦理、历史、生物与法学...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 出版周期半年刊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法律实践中的前景与局限性
1
作者 尹超(译) 《法律与伦理》 2022年第2期154-177,共24页
人工智能已经证明,它有能力在以前被认为是人类智能具有决定性优势的任务上胜过人类。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法律实践。因此,律师可能很想知道,他们是否会很快被计算机取代。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法律的本质入手,... 人工智能已经证明,它有能力在以前被认为是人类智能具有决定性优势的任务上胜过人类。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法律实践。因此,律师可能很想知道,他们是否会很快被计算机取代。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法律的本质入手,阐述法律作为提高人类伦理能力的一种手段,如何在回应问责的要求方面给出理由。道德理由的给出反映了两个主体之间对自由平等的相互认同。考虑到分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条件,法律只是在更大范围内使给出理由的过程成为可能。律师的核心职能是通过解释和适用法律,对足以影响他人利益的行为给出正当理由,从而增强法律的实际权威。本文回顾了机器伦理的研究现状和人工道德主体的发展,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技术在设计出一个能满足权威和问责要求的计算机系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构成了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中律师的核心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实践 法律伦理
下载PDF
学术对话四则
2
作者 谢晖 王勇 《法律与伦理》 2018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第一则民治的根源——与王勇教授的对话对话者:谢晖、王勇【谢】王勇对刘(作翔)老师的访谈,或许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法学界最深入的访谈。不仅深入,而且全面。期待能坚持采访十至二十位陇籍法学者,结集成册,或许能发现陇籍乃至西北的法律... 第一则民治的根源——与王勇教授的对话对话者:谢晖、王勇【谢】王勇对刘(作翔)老师的访谈,或许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法学界最深入的访谈。不仅深入,而且全面。期待能坚持采访十至二十位陇籍法学者,结集成册,或许能发现陇籍乃至西北的法律精神现象学。遗憾,去年和我相关的那篇没经采访,而是根据'采访者'平时的了解写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自发秩序 法治现代化
下载PDF
稿约
3
作者 《法律与伦理》编辑部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1期300-301,共2页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创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1月和7月)。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真诚约稿。一刊物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有:(1)自然法专题;(2)法律与环境伦理专题;(3)法律、科技与伦理研究...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创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1月和7月)。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真诚约稿。一刊物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有:(1)自然法专题;(2)法律与环境伦理专题;(3)法律、科技与伦理研究专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内外专家 环境伦理 伦理研究 法律与伦理 自然法 法学院 常州大学
下载PDF
法学研究中还原论认知地位探究
4
作者 吴昱萌 《法律与伦理》 2020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还原论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至关重要,其在面向法律的研究中也同样重要。还原论一方面保护了法律规范性的独特品质,另一方面保护了对法律的认知。它是一种认识规范和认知便利。还原论不仅是获取对法律的认知的保护,也是坚定认识事物信念的... 还原论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至关重要,其在面向法律的研究中也同样重要。还原论一方面保护了法律规范性的独特品质,另一方面保护了对法律的认知。它是一种认识规范和认知便利。还原论不仅是获取对法律的认知的保护,也是坚定认识事物信念的情感保护。这些保护在面向法律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法律的研究若抛弃还原论,其后果是要么走上形而上学的道路,要么成为自然科学的"阶下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法知识论 归纳 情感价值
下载PDF
论法哲学的基本范畴——李步云先生访谈
5
作者 李步云 夏纪森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李步云先生简介李步云,男,1933年出生于湖南娄底。1950年10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战功。1957年9月至1965年7月在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本科、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先生研究法理。1978年、1979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李步云先生简介李步云,男,1933年出生于湖南娄底。1950年10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战功。1957年9月至1965年7月在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本科、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先生研究法理。1978年、1979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最先倡导、论证我国要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保障人权,并形成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的理论体系,绝大多数观点被学术界认同,很多建议被政府采纳,为法治、人权入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李步云教授全程参与、见证了1982年宪法的起草讨论和通过,同其他学者一道,对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起了重要作用。2010年建议中央在全国设立若干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议被采纳。他的思想在国外具有较大影响,日本学者称他为中国人权旗手,《人民日报》称他为"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出版社 李步云 科学发展观 吕世伦 文正邦 基本范畴 唯物认识论 研究与探索
下载PDF
规制:何去何从?——《规制政治的转轨》述论
6
作者 陈宇照 《法律与伦理》 2023年第1期316-333,344,共19页
规制是经济法学乃至法学的常见范畴。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经济学视野中规制工具的选择和评价问题,而较少在政治学等多学科视野中就规制及其变化进行梳理和反思。探究规制变化的基本载体是规制体制。根据艾斯纳《规制政治的转轨》的论述,... 规制是经济法学乃至法学的常见范畴。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经济学视野中规制工具的选择和评价问题,而较少在政治学等多学科视野中就规制及其变化进行梳理和反思。探究规制变化的基本载体是规制体制。根据艾斯纳《规制政治的转轨》的论述,美国规制先后经历市场体制、社团体制、社会体制、效率体制这四个交替产生的规制体制时期,反差和延续并存,美国正在迈向全球规制体制时期。不过,艾斯纳宪法意识的缺位及规制变化带来的大众政治的衰落,致使规制政治的转轨呈现“无力感”。在这个意义上,“规制将会如何变化”实际上依旧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制 规制体制 专业性
下载PDF
稿约
7
作者 《法律与伦理》编辑部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2期226-227,共2页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创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1月和7月)。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真诚约稿。—注释体例(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创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1月和7月)。现面向海内外专家、学者真诚约稿。—注释体例(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每页单独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体例 海内外专家 法律与伦理 作者姓名 法学院 常州大学 约稿
下载PDF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等外”领域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以M区检察院2021年办案情况为分析样本
8
作者 何邦武 温家珠 王旭芳 《法律与伦理》 2023年第1期178-193,340,共17页
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等外”领域的探索,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权的应然制度逻辑,契合行政公益诉讼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对M区检察院2021年办理“等外”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该制度在我国运行... 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等外”领域的探索,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权的应然制度逻辑,契合行政公益诉讼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对M区检察院2021年办理“等外”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该制度在我国运行时间不长,实践中存在规范性不足、案件线索来源单一、缺乏专业支持以及效果显著但不彻底等问题。应在探究“等外”领域公益诉讼制度运行的法律治理逻辑的基础上,变革既有的公权力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促使检察机关职能由诉源治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诉讼 “等外” 领域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 数字法律监督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法律 被引量:1
9
作者 安德鲁·哈尔平 张昌辉(译)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2期105-121,共17页
本文考察了诸法律理论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各种态度。除了政治意识形态,还可能发现法律人群体中存在的“行会意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内部法律意识形态。通过总体意识形态和自反意识形态的策略来扩展意识形态解释力的努力因毫无根据而遭... 本文考察了诸法律理论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各种态度。除了政治意识形态,还可能发现法律人群体中存在的“行会意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内部法律意识形态。通过总体意识形态和自反意识形态的策略来扩展意识形态解释力的努力因毫无根据而遭到否决。意识形态为理解法律实践提供的潜在阐释力在于一种以对立政治观的持久冲突为前提的“流行”意识形态概念,而非那种用于表达政治科学概念分支的“纯粹”意识形态概念。如此背景下,法律在处理未完成意识形态的冲突性诉求问题上仍然有一份独特的作业,而意识形态在解决法律的未竟事务中也有着一定的工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法律 流行的意识形态概念 纯粹的意识形态概念
下载PDF
财政与国民性关系机理探析——兼论对国民性培育的现代启示
10
作者 姚轩鸽 《法律与伦理》 2018年第1期111-138,共28页
笔者认为,财政与国民性二者之间紧密相关。近现代"国民性"问题研究尽管看到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枢纽——财政税收制度。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步履维艰,或与我们对财政在... 笔者认为,财政与国民性二者之间紧密相关。近现代"国民性"问题研究尽管看到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国家制度对国民性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枢纽——财政税收制度。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步履维艰,或与我们对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关于财政对"国民性"的培育和塑造功能之认识严重不足有关。财政体制优化是"国民性"培育和塑造的核心途径,财政启蒙是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前提。而培育和塑造国民之独立自由精神是"国民性"重建的最高目标,培养国民公正平等精神则是"国民性"重塑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 国民性 机理 自由 公正
下载PDF
试刊词
11
《法律与伦理》 2017年第1期1-2,共2页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是一种文学性的'现代性症候'(韦伯语)的描述。'现代性'是一个包含了尖锐矛盾冲突的领域:一方面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政治体制的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是一种文学性的'现代性症候'(韦伯语)的描述。'现代性'是一个包含了尖锐矛盾冲突的领域:一方面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政治体制的进步;另一方面这种'启蒙理性/现代性'慢慢变成了'工具理性',导致了对文化、对个体生活的囚禁和异化。与现代性观念相伴的现代法治观念,强调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高扬权利话语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且勇敢地捍卫。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法治观念 现代性症候 权利话语
下载PDF
“科技向善”理念的专利法律回应——基于制度伦理研究路径的问题疏解
12
作者 刘鑫 《法律与伦理》 2022年第1期165-185,共21页
专利制度作为促进与保护技术创新活动的一项特殊法律安排,虽与伦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框架,但其与伦理之间的联系却涉及制度理论与运行实践的方方面面。当前,“科技向善”的基本理念对专利制度的设计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然而,科... 专利制度作为促进与保护技术创新活动的一项特殊法律安排,虽与伦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框架,但其与伦理之间的联系却涉及制度理论与运行实践的方方面面。当前,“科技向善”的基本理念对专利制度的设计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然而,科技的急剧变革与产业的迅速革新却使专利制度面临伦理层面的“不能承受之重”,不仅制度在正当性层面的伦理基础不尽明确,制度运行过程中伦理指引不足的实践难题与争议也日渐凸显。从制度伦理框架下制度内在伦理与制度运行伦理的研究路径来看,专利制度的伦理困境可以被归结为正当性层面伦理基础模糊的内在伦理困境和实践过程中伦理指引薄弱的运行伦理困境。因而,为实现对专利制度伦理困境的有效应对,一方面从正当性层面明确专利制度的伦理基础,厘清专利制度正当性证成“道义论”与“功利论”不同伦理面向之间的差异,并在理顺二者的生成诱因与道德效果的基础上,对“道义论”证成与“功利论”证成展开伦理层面的评价与衡量,以克服专利制度的内在伦理困境;另一方面针对专利制度实践中伦理指引薄弱的问题,分别以专利授权审查实践和专利权益分配实践为例,阐释专利制度运行困境的基本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制度的实践状况,明确专利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位阶与原则框架,以及破解专利制度运行伦理困境的具体法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向善 专利制度 制度伦理 专利正当性 专利授权审查 专利权益分配
下载PDF
美国法律职业伦理哲学:温情的历程
13
作者 布拉德利·温德尔 尹超(译)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2期63-92,共30页
美国法律职业伦理理论的现代主题,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段简短的历史发展中,其理论研究可划分为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呈现了有关道德哲学的主题,关注的是普通道德与律师角色道德之间的冲突;而“第二次浪潮”关注的是法律代理在... 美国法律职业伦理理论的现代主题,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段简短的历史发展中,其理论研究可划分为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呈现了有关道德哲学的主题,关注的是普通道德与律师角色道德之间的冲突;而“第二次浪潮”关注的是法律代理在维护和促进多元民主方面所起的作用。我们将第一次浪潮的出现,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更大的社会运动。在结论中,我们根据行为法律职业伦理、美德伦理或信托理论,推测法律职业伦理理论第三次浪潮的可能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伦理 道德哲学 三次浪潮
下载PDF
论新时代法治思想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创新发展——一种框架性的法哲学审视
14
作者 姚选民 《法律与伦理》 2023年第1期3-27,334,共26页
历史地来看,新时代法治思想或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受惠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传统,亦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泽东法制思想是基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历史地来看,新时代法治思想或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受惠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传统,亦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泽东法制思想是基于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捍卫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之时代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在新中国法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效应。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传统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或新时代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毛泽东法制思想在“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并形成了系列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毛泽东法制思想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下载PDF
从游民到贼盗:古代游民群体“流氓化”研究
15
作者 谢斐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2期164-178,共15页
古代流氓群体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游民、游侠、惰民、无赖、贼盗。其中,游民是流氓的词源,更是其他四种流氓的来源。游民经过分化,产生游侠、惰民、无赖三种流氓群体,甚至直接堕落为破坏性最强的贼盗;游侠、惰民、无赖的恶性进一步增强... 古代流氓群体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游民、游侠、惰民、无赖、贼盗。其中,游民是流氓的词源,更是其他四种流氓的来源。游民经过分化,产生游侠、惰民、无赖三种流氓群体,甚至直接堕落为破坏性最强的贼盗;游侠、惰民、无赖的恶性进一步增强,最终也会沦为贼盗,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游民的“流氓化”是一个恶性不断累积的过程,道德教化的欠缺与法律规制的不完善,加剧了这一过程。应当以史为鉴,德、法并重,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不安定因素,努力谱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氓 游民 流氓化 依法治国
下载PDF
知识、权力与自我——评《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
16
作者 周国兴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2期36-47,共12页
邓正来先生的学术思想中贯穿着社会秩序之型构及其正当性问题以及揭示知识的“正当性赋予力量”这两条线,支撑着这两条线的理论前提在于邓正来对知识、权力与自我间内在关联的认知。此一理论前提一方面使得邓正来先生能提出重建中国公... 邓正来先生的学术思想中贯穿着社会秩序之型构及其正当性问题以及揭示知识的“正当性赋予力量”这两条线,支撑着这两条线的理论前提在于邓正来对知识、权力与自我间内在关联的认知。此一理论前提一方面使得邓正来先生能提出重建中国公民伦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一种唯知识论的危险,可能使其重建公民伦理的要求沦为一种话语专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权力 正当性赋予力量
下载PDF
论武则天时期法官道德的两极化
17
作者 康华 方妮 《法律与伦理》 2019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武则天时期法官道德呈现两极化的现象:酷吏与名臣交替出现,法官道德的卑劣者与高尚者相映成趣。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古代过高的司法道德理想很难转化为现实。专制时代的统治者往往会将法官变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这要求我们在当下的法... 武则天时期法官道德呈现两极化的现象:酷吏与名臣交替出现,法官道德的卑劣者与高尚者相映成趣。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古代过高的司法道德理想很难转化为现实。专制时代的统治者往往会将法官变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这要求我们在当下的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中,要注意司法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官职业道德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时期 道德两极化 司法道德建设
下载PDF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平衡——从排队现象说起
18
作者 陈诗钰 《法律与伦理》 2022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本文以排队现象为例,探讨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法律和道德分别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本质上看,二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位置,但二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在... 本文以排队现象为例,探讨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法律和道德分别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本质上看,二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位置,但二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在不断的拉锯战之中,刷新人们对其认识。法律对于道德的价值在于,道德的局限性需要法律来加以制约;道德对于法律的价值在于,法律的局限性需要道德来帮助化解。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完善与融合,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道德与法律的多元与统一,达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价值 自由
下载PDF
网格+诉源治理机制:意蕴、功能及其完善
19
作者 刘小冰 葛成华 +3 位作者 王威 蔡元杰 葛丽丽 陈璐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1期175-189,共15页
为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将诉源治理嵌入网格化管理中,形成“网格+诉源治理机制”。作为新的治理方式,“网格+诉源治理机制”呈现为价值、制度、技术等三个层次,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 为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将诉源治理嵌入网格化管理中,形成“网格+诉源治理机制”。作为新的治理方式,“网格+诉源治理机制”呈现为价值、制度、技术等三个层次,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应实现传统诉源治理责任与网格诉源治理责任的深度融合,形成两者在主从意义上的二元结构;二是综合建设价值、制度与技术支撑体系,其核心要求就是以“人本化”为目标,实现治理目的由工具性向价值化转变,以“全员化”为目标,实现治理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和法治化转变,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治理工具由人工型向智能化转变;三是提供“4R”治理工具,发挥好“五治”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诉源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下载PDF
世界法哲学纵览
20
作者 〔德〕弗里茨·伯罗茨海默 侯安诺(译) 《法律与伦理》 2021年第2期144-212,共69页
法哲学相比于其他法律学科的独特意义不在于提供经验研究,而在于对实定法的本质、原则、起源等展开批判性研究,参考各代学人所处的智识的或问题意识的趋势及其局限,产出基于理论见解的哲学洞察;这一方法论视角有助于对已有法哲学思想的... 法哲学相比于其他法律学科的独特意义不在于提供经验研究,而在于对实定法的本质、原则、起源等展开批判性研究,参考各代学人所处的智识的或问题意识的趋势及其局限,产出基于理论见解的哲学洞察;这一方法论视角有助于对已有法哲学思想的批判总结。回顾直至20世纪初的法哲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宗教改革以来的解放过程——这一过程中理念可能起到了先行于经济变动的作用——依次是世俗权力从精神权力中、公民财产权从专制暴政中、劳工阶级从资本主义枷锁下解放的过程。自然法思想虽已衰微,但正确揭示了法律结构存在之必要性而非偶然性;经验归纳研究虽不能透彻解释概念,也能充当法哲学论证的起点,法哲学应结合旧有思想的合理作用履行其哲学职能,并恢复其在20世纪初一度荒废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观念论 人的解放 自然法 经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