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作品数379被引量139H指数4
本刊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并严格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每年四期。发表关于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等领域之原创性学术论文及书评文章;此外还设...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4897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1-2148/I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香港《亚洲文会中国支会会报》的文学译介(1847—1859)研究
1
作者 易永谊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34-156,共23页
中国香港早期的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及其会报罕为人知,却是在华英国汉学最早的学术尝试。该支会由当时殖民地政府赞助发起,且由中国香港总督充任会长,发起于第二任港督兼汉学家德庇时的支持,衰落于第四任港督翻译家包令的离任。该支会... 中国香港早期的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及其会报罕为人知,却是在华英国汉学最早的学术尝试。该支会由当时殖民地政府赞助发起,且由中国香港总督充任会长,发起于第二任港督兼汉学家德庇时的支持,衰落于第四任港督翻译家包令的离任。该支会会报折射出英国汉学首次在华殖民地的建制性探索,其中文学翻译更是体现英国汉学切合现实需求的实用主义传统。三位译者的殖民地官员身份势必影响其翻译动机与译介策略。首席裁判司奚礼尔对《大学》的文学性重译,侧重于社会管治的文化挪用策略;商务总监汉文正使麦华陀以知识考古的策略,翻译古埃及墓葬瓷瓶铭文上的汉文诗句,参与当时汉学界对此话题的讨论;中国香港总督包令采用自由主义的多元策略英译林则徐的流戍诗,以诗史结合的方式向英国人全面介绍这位伟大的中国政治家与文学家,力求以文学翻译达到文化沟通,纠正英国人对中国的民族偏见。考察该会报所涉三个文学翻译案例,可知作为当时殖民精英的译者不但意在服务殖民管治、参与汉学对话与帝国情报,而且客观上也推动中国香港殖民地汉学进入亚洲文会的帝国学术网络。由此,会报刊载文学译介这种知识生产的制度化,配合殖民精英的翻译策略与汉学追求,衍生出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历史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 亚洲文会中国支会 殖民地汉学 文学翻译 实用主义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璞 孙海军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95-198,共4页
2022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 2022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内9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 中国比较文学 学会教学 文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 视域下 线上线下相结合
下载PDF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
3
作者 林晓霞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2期318-334,共17页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对世界文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后拿破仑时代的形塑。世界文学的复兴已成为当今东西方学者关注的另一个前沿理论课题。尽管学者们经常争论全球化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好像全球化是受文化环境变化影...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对世界文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后拿破仑时代的形塑。世界文学的复兴已成为当今东西方学者关注的另一个前沿理论课题。尽管学者们经常争论全球化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好像全球化是受文化环境变化影响的既存实体,本文认为伴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消除,以及东方文化和文学的崛起而呈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是有助于世界文学的发展的。此外,本文还以流散知识分子埃里希·奥尔巴赫、爱德华·赛义德、凌叔华为例,对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及其关系进行了概述及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 埃里希·奥尔巴赫 爱德华·萨义德 凌叔华
下载PDF
在早期浪漫派和歌德之间:论本雅明的《荷尔德林的两首诗》中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姚云帆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2期276-288,共13页
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是20世纪诸多思想家阐发其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些解释中,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诗阐释》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长期并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在其学术生涯的早... 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是20世纪诸多思想家阐发其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些解释中,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诗阐释》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释长期并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本雅明对荷尔德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荷尔德林《诗人之血气》和《羞愧》这两首诗的比较,本雅明试图呈现文学作品的真理内容(绝对形式)和其在作品中的显现形式之间的张力,并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文学评注,展示文学具体而普遍的直观—精神结构。这一解释体现了本雅明文学思想从倾向于早期浪漫派思想到转向歌德以“自然”概念为中心的艺术理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显现形式 绝对形式 诗原 审美评注
下载PDF
投稿须知
5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53-155,共3页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 2096-4897),每年四期,于2月、5月、8月、11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 2096-4897),每年四期,于2月、5月、8月、11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等领域之原创性学术论文及书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稿须知 国际学术期刊 世界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中英双语 公开发行
下载PDF
先秦之“道”与旧约之“道”——一个从语义到观念的考察
6
作者 彭英龙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88-110,共23页
德国学者曾德尔对希伯来语圣经(即“旧约”)中的道隐喻(Wegmetaphorik)作了翔实的考察,其研究对重审中国文化的“道”也不无启发。模仿其研究方式,可以发现,汉语中的道隐喻也不仅体现在“道”这个词中,更体现在涉及“道”的整个语义场... 德国学者曾德尔对希伯来语圣经(即“旧约”)中的道隐喻(Wegmetaphorik)作了翔实的考察,其研究对重审中国文化的“道”也不无启发。模仿其研究方式,可以发现,汉语中的道隐喻也不仅体现在“道”这个词中,更体现在涉及“道”的整个语义场的各类表达中。语义学考察将揭示出,先秦文献中的道隐喻与希伯来语圣经中的道隐喻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道隐喻的两种主要类型可以被命名为“做事是行路”和“生活是行路,命运是遭际”,二者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类别,它们在先秦汉语文献和希伯来语圣经中都有广泛而丰富的呈现。语义学考察的最终目标是揭露背后的文化观念。先秦汉语文献与希伯来圣经中的道隐喻常常带有价值规范的意味,其两种主要类型还可以相结合,以传达“德福一致”的理想。在先秦汉语文献和希伯来圣经中,涉及道德评价/伦理规范的“做事是行路”的子隐喻都是核心类型。但中国文化很早就世俗化了,而犹太民族的文化是有神论的,这导致道隐喻上的一些分别,如希伯来圣经把以色列人这一民族的命运视为一场旅行,而这在先秦文献中找不到对应物。李炽昌曾倡导中国研究者可对圣经采取跨文本阅读。以语义学考察为基础的对先秦之“道”与旧约之“道”的跨文本比较研究将加深我们对文化的共通性与特殊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希伯来语圣经 先秦文献 语义学 观念
下载PDF
新著推荐
7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下载PDF
投稿须知
8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2期395-397,共3页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2096-4897),每年四期,于2月、5月、8月、11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学...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2096-4897),每年四期,于2月、5月、8月、11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等领域之原创性学术论文及书评文章。二、中文学术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0字;英文学术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书评文章中文以2500字左右为宜,英文以1000字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稿须知 国际学术期刊 世界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学术论文 中英文
下载PDF
音韵学的意外启示:参悟诗的意象化声调美(英文)
9
作者 陈曙东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的新路?在这方面,音韵学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的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 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的新路?在这方面,音韵学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的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的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的,首先是这首诗的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的语音结构。这首诗的"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的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的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的虚词。这种"渺小""隐身"的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的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的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的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所提示的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的思路,以音韵学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的、却常被忽略的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互相参照的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的,这种互相参照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的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的物而不见照亮物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学 诗学 功能词 声调化情绪 比较文学
下载PDF
开启物我共生的世界: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动态(2015—2018)
10
作者 赵周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2期287-294,共8页
文学人类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 文学人类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文学人类学凸显了当代思想对物之"物性"的再思。文学人类学对物的"重现发现",处在物我关系时代变迁的"合题"阶段,也应和着当代思想的辩证革新。物性再思不仅唤醒物,也开启了物我共生的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物性 物的叙事 物我共生
下载PDF
逐爱的女人与无爱的家庭:资本语境里的中度空间
11
作者 董琳璐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 耶利内克笔下的女性角色和家庭空间集中反映了女性个体在社会‒家庭、城市‒乡村、资本‒爱情、家人关系‒个体发展等几对二元关系中的处境:以《逐爱的女人》文本为中心,本文分析并阐释了资本域和精神域的中度——家庭域——的存在基础、主要功能及异变原因。确定了“人”、“欲”、“情”作为观察家庭空间的主要因素,家庭空间实际变为由资本控制的类似经济空间:人(作为劳动力的人)、情(爱作为体现人性的高级情感层面)、欲(生理性和动物性主导的低级情感需求,在家庭中以性和暴力为表象)作为三个层面的“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均受到资本逻辑的安排。甚至人、情、欲之间进一步形成了彼此“等价”交换的联系,这也从根本上确立了资本的霸权。不但女主人,女主人的主人(男主人)都是资本的奴仆。“逐爱”是女性个体最重要的行为动机,也昭示了动态的“侨易线路”的可能:逐爱的起点是女性的原生家庭,而逐爱的终点是与男性共建的家庭空间。家庭空间是女性侨易路线的重要节点(或终点),有着一种介于个体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的“适度”性质,勾连女性个体与社会外部空间,连接个体的“生理本能”与“社会人性”,包含了一种权力场和价值起效范畴的媒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家庭 资本 女性 侨易学
下载PDF
他乡的“念卷先生”——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12
作者 姚伟 伊维德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从1999年发表《鹦哥宝卷》英文研究成果到2021年推出《瘟鼠宝卷》《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英译,伊维德教授已结缘中国宝卷22载,出版了24部(含4部选译)宝卷英译,堪称当今西方世界中国宝卷首席翻译家... 从1999年发表《鹦哥宝卷》英文研究成果到2021年推出《瘟鼠宝卷》《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英译,伊维德教授已结缘中国宝卷22载,出版了24部(含4部选译)宝卷英译,堪称当今西方世界中国宝卷首席翻译家。本访谈依据笔者与伊维德教授历时22个月(2019年11月6日至2021年9月23日)的英文邮件翻译、整理而成,内容涉及伊维德宝卷翻译之缘起、选材、策略、出版及海外传播等问题。伊维德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去韵化”是宝卷翻译之主流,盲目苛求押韵只会造成“因韵害义”;“宝卷”的译名应使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以兼顾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宝卷英译本的传播不能简单套用商业出版社“中间人”的图书传播范式,而应面向欧美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读者,采用“学术出版机构+学术期刊+专业书评人”的传播模式进行推广。伊维德教授虚怀若谷、雅量高致,不仅耐心解答了所有宝卷译介的问题,还对笔者所撰文章进行了细致的评述,附笔致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德 中国讲唱文学 中国“俗文学” 宝卷 译介
下载PDF
实在论与建筑
13
作者 格雷厄姆·哈曼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1期83-88,共6页
"现实主义/实在论"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会有众多不同指涉,但我们大可将它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常见于艺术和政治领域,它倾向于将"真实"定义为无可被否认的丑陋的生活事实。我们可称之为"内在实在论"。... "现实主义/实在论"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会有众多不同指涉,但我们大可将它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常见于艺术和政治领域,它倾向于将"真实"定义为无可被否认的丑陋的生活事实。我们可称之为"内在实在论"。第二种在数学中最为显著,它倾向于认为真实比任何现象界的事物都要优越。我们暂且称之为"超验实在论"。哪种实在论才是建筑学应当遵循的模式呢?答案为两者都不是。这是因为内在实在论观照下的建筑学往往"抽离"(overmine)建筑物本体,而将建筑物本身化约为它的功能或设计;而超验实在论则是将建筑物"解离"(undermine)为每座伟大建筑物都具备的几种功能元素,甚至是几何立方体。反之,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建筑需要形式和人的功能的"不纯"混合。本篇论文由此对伊曼努尔·康德过分强调"纯粹性"(purity)以至将其与"自主性"(autonomy)混为一谈的美学观念提出了重要质疑。康德所说的纯粹性,实际上是指两种特定的实体的分离:(1)人的感知,(2)其余一切事物。在这一方面,他遵循了现代哲学的中心教条,认为人类是一种与宇宙其他物种截然不同的物种,会自动污染所接触的任何东西。因此,康德认为建筑不能被称之为纯粹的美,因为在他看来,建筑具有使用价值,而这一事实使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现象。康德因此而忽略的是,人类观察者与其所观看的艺术对象已然成为一个独立于环境的新的第三对象,哪怕它的两个构成元素(人类和艺术对象)不再彼此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实在论 建筑 伊曼努尔·康德 美学 内在性 超越性
下载PDF
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全两册)
14
作者 刘耘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刘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 刘长林教授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于《中国系统思维》(1990年初版)。该书认为,思维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对于文化现象之趋向演变与性状呈现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把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思维方式具体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较早的内向性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科学观 文化基因 形象思维 系统思维 文化传统 文化现象 情感因素
下载PDF
黎子鹏:《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316页
15
作者 林惠彬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2期331-333,共3页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 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一书为起点...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 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福音 近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16
作者 张隆溪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17,共13页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明显存在力量的不平衡,也存在文化资本和知识的不平衡。目前在全球流通的世界文学作品大多是欧洲或西方主要文学传统的作品,至于非西方文学、甚至欧洲“小”的文学,却在其本身的文化...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明显存在力量的不平衡,也存在文化资本和知识的不平衡。目前在全球流通的世界文学作品大多是欧洲或西方主要文学传统的作品,至于非西方文学、甚至欧洲“小”的文学,却在其本身的文化范围之外,基本上不为人知,没有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也没有得到本民族范围之外读者的赞赏。欧洲中心的偏见甚至在今天,仍然对世界文学研究有相当的影响,帕斯卡尔·卡桑诺瓦《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世界文学不仅应该回归文学的阅读,而且应该去发现那些尚未广为人知的世界文学经典。不同的文学传统都早已形成自己的经典,但这些经典尚未超出本身语言文化的范围,在原文读者之外,被介绍给世界上众多的读者。所以世界各文学传统研究文学的学者们,当前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那些经典著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注意,从而扩展世界文学经典的范围。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应该去发现世界不同文学传统,尤其是非西方文学和欧洲“小”文学传统中,那些尚待发现的经典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欧洲中心主义 卡桑诺瓦 尚不为人知的世界文学 作为发现的世界文学
下载PDF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
17
作者 孙亚鹏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83-186,共4页
一阐释学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属性。西方传统阐释学和古代的释经学息息相关。宗教改革中将希伯来文或希腊文所书写的圣经翻译成欧洲各国语言,其本质就是一种语文学层面的跨文化阐释1。现代阐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洞见到了解释者“前见”... 一阐释学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属性。西方传统阐释学和古代的释经学息息相关。宗教改革中将希伯来文或希腊文所书写的圣经翻译成欧洲各国语言,其本质就是一种语文学层面的跨文化阐释1。现代阐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洞见到了解释者“前见”的存在和合理性,但是其关于异质文化对阐释的影响关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圣经翻译 阐释学 希伯来文 语文学 对外传播 释经学 异质文化
下载PDF
“风”起“浪”涌40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变迁与展望
18
作者 余夏云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21-31,共11页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经历四十余年的发展,在概念辨析、方法思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整个过程经历“求同”“存异”到“综理”的发展阶段,研究的整体意识和比较特性逐渐显现。“海外华文文学”从概念上指代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地域上的特...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经历四十余年的发展,在概念辨析、方法思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整个过程经历“求同”“存异”到“综理”的发展阶段,研究的整体意识和比较特性逐渐显现。“海外华文文学”从概念上指代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地域上的特殊文学类型,更是一种“错位地”思考全球现代性的“文化事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持续辩证内外、华夷、主次、正变、动静等问题,以思考“中国性”和“本土性”作为自身最关键的问题。它以对“根”和“径”的探讨来说明身份政治的复杂性和在地性,也借对“势”的挖掘来说明身份确立过程中所充盈的伺机而动、蓄势待发的能量和流动性。晚近提出的“华语语系”“华夷风土”等观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前者力图以差异和少数实现对抗,后者则关切文学和自然、社会、精神等层面的紧密联通关系,强化文学的人间面向,回应文学的本体论问题。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对话,这两个新的观念都驱使我们注意海外华文文学内蕴的流动、联通特性。它处理的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流、中外文学的关系,更是对所有少数跨国主义文学实践的思辨。如同风浪的往返律动,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在不同的文化经验之间做来回对话折冲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思考并凝练一种基于对话和关系的“海洋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 华夷风土 海洋诗学
下载PDF
投稿须知
19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99-199,共1页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2096-4897),每年四期,于3月、6月、9月、12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学... 一、《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双语国际学术期刊(CN31-2148/I,ISSN2096-4897),每年四期,于3月、6月、9月、12月的28日出版,发表关于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等领域之原创性学术论文及书评文章。二、中文学术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0字;英文学术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10000字;书评文章中文以2500字左右为宜,英文以1000字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期刊 国家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诗学 论文字数 中英双语 学术论文 ISSN
下载PDF
王宇根:《万里江湖憔悴身: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
20
作者 唐佩璇 周睿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585-587,共3页
西方哲学价值体系中由"自我"(ego)与"世界"(world)这一组对立关系延伸出的论辩传统影响深远,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学术争鸣在重视打破学科壁垒、超越地域划分、消弭文化隔阂的多元化世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意义... 西方哲学价值体系中由"自我"(ego)与"世界"(world)这一组对立关系延伸出的论辩传统影响深远,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学术争鸣在重视打破学科壁垒、超越地域划分、消弭文化隔阂的多元化世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形式的意义结果。《万里江湖憔悴身: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一书便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转换文学研究领域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与义 地域划分 学术争鸣 学术背景 文化隔阂 对立关系 价值体系 学科壁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