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作品数65被引量33H指数3
  • 主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话语权现状与对策——试从语言文化视角分析
1
作者 李双梅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79-87,共9页
话语权是一种权力,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就占领了制高点。由于历史原因,加之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别,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需要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可... 话语权是一种权力,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就占领了制高点。由于历史原因,加之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别,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需要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可以先从大力宣传和弘扬我国文化入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点深为西方世界所认同。但如何将中国文化传扬出去被西方世界受众欣然接受,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集思广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语言文化
原文传递
全球视域下中国城管身份的话语建构
2
作者 唐青叶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3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中国多个城市城管与摊贩的冲突事件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城管'一词成为英语的新外来语,局部地塑造着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内,城管形象被'妖魔化',一种新的城管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在建构着社会结构、社会事实和城管自... 中国多个城市城管与摊贩的冲突事件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城管'一词成为英语的新外来语,局部地塑造着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内,城管形象被'妖魔化',一种新的城管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在建构着社会结构、社会事实和城管自身。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话语表征角度基于官方手册、国内外媒体、百科网站有关语料分析外国媒体和中国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城管身份,揭示全球视域下秩序意识形态导致的城管形象话语表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管 身份构建 话语 差异化表征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政府“西方观”话语的变迁——基于中央政府历年报告文本的研究
3
作者 翟石磊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65-78,共14页
“东方主义”文化话语下的“西方”渗透着西方主义的支配性与霸权思维。但是在中国政治语篇分析中,“西方”却经历了作为“革命”的对象、“合作与对话”的对象以及日渐“平等的他者”等三个阶段。中国政治话语中的“西方”是对文化研... “东方主义”文化话语下的“西方”渗透着西方主义的支配性与霸权思维。但是在中国政治语篇分析中,“西方”却经历了作为“革命”的对象、“合作与对话”的对象以及日渐“平等的他者”等三个阶段。中国政治话语中的“西方”是对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西方”的解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解构而不断建构一个政治话语场域的“革命的东方”“发展的东方”以及“大国东方”。这类话语逐渐摆脱了“东方主义”对“我者”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框定,进而实现了不同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国家话语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也符合中国作为一个从世界体系的“边缘”向“半边缘”,并逐渐进入世界体系“核心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中国政治话语视域下的“西方”形象的嬗变恰恰印证了中国世界观与自我中国观认知的发展;中国的“世界观”话语也逐渐走出“冲突与对抗”的二元体系,走出了具有排外倾向的“本质主义”话语,进而塑造了中国特色的“批判性世界主义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观 东方主义 政治话语 世界观 世界体系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研究的文化话语转向:试论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动因、原则与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娜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3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本文主要从话语、文化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反思当下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思路与原则。女性,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化表征,其社会性别话语以及与性别话语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女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性别的研究,已经迫在... 本文主要从话语、文化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反思当下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思路与原则。女性,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化表征,其社会性别话语以及与性别话语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女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性别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切入一种全新的跨文化、历史的、跨空间的互动式话语分析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特殊性。从女性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我们结合话语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性别话语研究的原则、方法和特点。对女性主义话语的反思和批判性分析,可以推动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因为当下中国女性发展必然取决于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分析 性别 权力 文化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郑重声明
5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121-121,共1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出版权 社将 司法机关 盗版书 读者 部门 奖励
原文传递
东西方语言研究传统——相抵还是互补?
6
作者 姜望琪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08年第1期31-43,共13页
本文讨论东西方语言研究传统的异同。我们从汉语的特殊之处讲起,指出了汉语跟西方语言之间的主要区别。因为这种区别,传统的汉语研究偏重文章学,或称“篇章语法”,而不是西方的“句子语法”。第二点不同是:传统汉语研究重“话题”,而不... 本文讨论东西方语言研究传统的异同。我们从汉语的特殊之处讲起,指出了汉语跟西方语言之间的主要区别。因为这种区别,传统的汉语研究偏重文章学,或称“篇章语法”,而不是西方的“句子语法”。第二点不同是:传统汉语研究重“话题”,而不是重“主语”。尽管如此,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丝毫不研究篇章语法。柏拉图当初研究的就是篇章语法,20世纪下半叶西方语篇分析的兴起,也说明篇章研究的地位正在上升。总之,东西方研究传统各有所长,要互相补充,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语法 篇章语法 主语 话题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下的媒体和权力关系——评《全球化与媒介——巴别塔之地球村》与《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
7
作者 李婧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与媒介——巴别塔之地球村》从历史进程和话语建构的维度论述了全球化与媒介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互构关系;《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则从发展传播学的视角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与媒介——巴别塔之地球村》从历史进程和话语建构的维度论述了全球化与媒介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互构关系;《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则从发展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全球化的本质和媒介理论范式的变迁。这两本书都强调媒介与权力紧密相关,世界各地媒体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反映了权力的不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媒介 权力 不平等
原文传递
三方话语和被湮没的声音——作文个性化研究范式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陆丹云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年第1期21-34,共14页
当代中国作文教育的社会文化语境凸显了三类参与者的声音——机构话语、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三方话语的对话与争鸣湮没了作文的本体之声和作文的主体之声,导致学术研究举步维艰。本文分析作文个性化研究的学术语境,揭示当今学术机制对... 当代中国作文教育的社会文化语境凸显了三类参与者的声音——机构话语、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三方话语的对话与争鸣湮没了作文的本体之声和作文的主体之声,导致学术研究举步维艰。本文分析作文个性化研究的学术语境,揭示当今学术机制对语场因素(核心论题)和语旨因素(参与者权力分配)的选择如何桎梏作文个性化研究的进展,论证重构学术语境的必要性,并提出植根于本土的作文个性化研究范式:以语言学家、话语分析专家为主要参与者,以语言学为核心理论框架、以话语分析为主要途径,开展关注作文本质属性、真实作文文本以及作者个体特征的多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个性化 研究范式 语言学 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征稿启示
9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08年第1期124-125,共2页
从2008年起,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将定期出版《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这是全球第一份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索当代中华文化及其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学刊。主编由施旭教授担任。一、稿件一般使用中文或英文,作者投稿时将电子版发... 从2008年起,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将定期出版《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这是全球第一份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探索当代中华文化及其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学刊。主编由施旭教授担任。一、稿件一般使用中文或英文,作者投稿时将电子版发至:discourses@126.com。二、稿件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并按顺序排列:1.文章标题:黑体、小二、居中。2.作者姓名:楷体、五号、居中。3.中文摘要200~300字;中文关键词3~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话语 问题 中国 电子版 楷体 学刊 稿件
原文传递
台湾海峡两岸法律话语之比较
10
作者 翁里 张雨蕉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08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台湾海峡两岸居民虽在历史文化和传统语言上一脉相承,但因几十年来的社会隔离,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导致海峡两岸在法律话语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就海峡两岸的法律话语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阐述同属汉语文明的两岸法律话... 台湾海峡两岸居民虽在历史文化和传统语言上一脉相承,但因几十年来的社会隔离,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导致海峡两岸在法律话语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就海峡两岸的法律话语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阐述同属汉语文明的两岸法律话语之异同点,以便促进两岸法学交流中的顺畅,求同存异,最终形成汉语文明的法律话语圈,以利两岸的经贸往来和人民之间的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中华文化 法律话语 言语比较
原文传递
文化翻译的运用与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
11
作者 翁洁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41-52,共12页
“文化翻译”可视为“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我们要通过翻译这个中介,达到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目的。文化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本土知识,而后再通过协商的办法,产生出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并具有本土色彩的... “文化翻译”可视为“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我们要通过翻译这个中介,达到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目的。文化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本土知识,而后再通过协商的办法,产生出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并具有本土色彩的文化话语。”文化翻译一定要结合现代语境和国际化的表达来实现。本文试图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文化翻译方法,实现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让世界能够全面、及时、真实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并以中国学者施旭所著的英文版《中国话语研究》(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和中文版《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为例,阐释如何通过文化翻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等,并且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认同和接受中国话语。文化翻译是文化经历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也指结合现代语境的国际化的文化表达,包括对相关文化直接或间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中国话语 国际表达
原文传递
《和谐话语论: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多学科研究》述评
12
作者 李秋杨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人类繁荣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代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战略,这是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哲学的传统实质是探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谐话语论: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多学科研究》一书... 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人类繁荣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代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战略,这是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中国哲学的传统实质是探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谐话语论:人际关系的跨文化多学科研究》一书将'和谐'、'话语'与'人际关系'作为'三位一体'来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和谐人际关系话语发展的新模式。作者通过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从语言文化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刘和林教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话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研读完大作后不禁产生了以下问题:'和而不同'蕴涵的和谐价值理念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有哪些影响?人际关系对和谐话语构建有什么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让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刘教授是如何探讨中国文化语境中政治话语、家庭话语、教育话语和生态话语中人际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距离 人际关系 林教授 跨文化 言语交际失误 政治话语 话语研究 语言顺应论 权势关系 文化预设 中国文化语境 夫妻关系 跨文化交际 学科研究
原文传递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角逐(英文)
13
作者 梁颖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3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性别意识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于紧张的对立和张力关系之中。对于华裔美国女作家来说,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的影响和美国少数民族的身份,必然使得民族问题与女性问题以复杂、矛盾、冲突的形式交织在一起。本文探... 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性别意识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于紧张的对立和张力关系之中。对于华裔美国女作家来说,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的影响和美国少数民族的身份,必然使得民族问题与女性问题以复杂、矛盾、冲突的形式交织在一起。本文探讨19世纪末期到今天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中民族意识与性别意识的紧张的张力关系。笔者把这个时期的文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看到女性意识从早期被囊括在民族意识之中,发展到与民族意识并重,甚至超越民族意识,以及后来民族意识与女性意识在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大环境下发生变迁。今天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呈现多维性、多元性,并且不断地跨越边界,挑战边界,拒绝被分门别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女性意识 民族意识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学科建设
14
作者 颉颃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有其特殊的受众、语言媒介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除具有一般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之外,还要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发展地区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功能。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及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应...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有其特殊的受众、语言媒介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除具有一般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之外,还要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发展地区经济、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功能。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及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应发挥优势,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搭建研究平台,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建立跨学科的教育研究队伍,培养能力全面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社会功能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中外当代商务话语研究——基于Business Discourse和《商务英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思考
15
作者 赵丹彤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5年第1期60-65,共6页
1商务话语研究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研究逐步发展成熟,其研究范围从早期对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s)(Lampi,1986)和商务会议(business meetings)(William,1988)的集中关注逐步拓展到对商务沟通... 1商务话语研究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研究逐步发展成熟,其研究范围从早期对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ons)(Lampi,1986)和商务会议(business meetings)(William,1988)的集中关注逐步拓展到对商务沟通和商务话语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话语 商务 商务英语 概念 商务谈判 传统
原文传递
《Continuum语篇分析指南》评介
16
作者 赵晶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年第1期134-137,共4页
自Harris1952年发表题为'语篇分析'的论文算起,该领域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兴起、兴盛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关键词 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CONTINUUM 学术语篇
原文传递
论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的重塑
17
作者 贾珍霞 强月霞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5年第1期30-36,共7页
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现实的话语问题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以从几个政府窗口单位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80个真实会话语料为蓝本,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话语结构、衔接手段等内在特征展现出... 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现实的话语问题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以从几个政府窗口单位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80个真实会话语料为蓝本,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话语结构、衔接手段等内在特征展现出来,将蕴藏于实际语用行为中的汉民族特色的话语成分、话语方式、语形与语里关联等进行深入的归纳,结合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结合社会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从正确使用话语、尊重群众话语权和慎用、适当转换话语等方面提出实现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重塑的合理化建议。研究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特征及规律,可为研究社会现实服务;研究政府窗口工作人员话语重塑,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窗口工作人员 话语 话语分析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秋杨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话语传播是危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重视话语互动的方法与原则是中国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宏观层面出发,考察'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中,中方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渠道、话语反应速度以及话语效果方... 话语传播是危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重视话语互动的方法与原则是中国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宏观层面出发,考察'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中,中方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渠道、话语反应速度以及话语效果方面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途径。本研究为中国当代话语研究提供了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国际形象 危机话语 文化话语
原文传递
全球化·国家·媒体:政治话语塑造国际报道?——对Explaining News的评析
19
作者 龙强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Explaining News对9?11事件以及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全球政治话语与媒体报道进行了一种多层次考察,试图结合国际传播、政治传播的跨学科考察也值得肯定,尤其是关于国际报道与政治话语的不一致关系,以及国际系统中弱势国家媒体信息反而更多... Explaining News对9?11事件以及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全球政治话语与媒体报道进行了一种多层次考察,试图结合国际传播、政治传播的跨学科考察也值得肯定,尤其是关于国际报道与政治话语的不一致关系,以及国际系统中弱势国家媒体信息反而更多元,这些经验性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然,本书在观点论述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作者似乎对全球传播中的“反向流动”存在一个理解上的偏差。此外,关于传播技术发展对于国际传播的影响,也很有探讨意义。技术究竟促进国际报道的同质化还是异质化?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话语 媒体报道 反向流动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程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5年第1期49-59,共11页
论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的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为线索,梳理其理论基础、数据来源、方法论及目标领域,并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得失展开批评。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基础 数据来源 方法论 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