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法理学论丛》

作品数68被引量26H指数2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性法律理论:关于多元和平衡的案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斯蒂文·J.伯顿 孙良国 《法理学论丛》 2016年第1期165-197,共33页
引言规范性法律理论的目的在于阐明法律应当是什么。它们提出修改法律的建议,并提供评估现有法律和其他建议的标准。目前,规范性法律理论在法律学术中处于顶尖地位。因此,研究该理论的成功之处对我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性法... 引言规范性法律理论的目的在于阐明法律应当是什么。它们提出修改法律的建议,并提供评估现有法律和其他建议的标准。目前,规范性法律理论在法律学术中处于顶尖地位。因此,研究该理论的成功之处对我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性法律理论通过使正常而合理地批判法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学术 规范性 法律 建议 顶尖
原文传递
不能治江湖亦不能治大国——读《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
2
作者 王启梁 《法理学论丛》 2012年第1期297-306,共10页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易江波曾和笔者有云:'历史的功能之一是满足安全感。'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解释。历史的重要并不是它能够告诉我们未来,而是因为经由历史研究提供出关于过去的记忆——这很重要,它使我们获得了对过去的确定感,...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易江波曾和笔者有云:'历史的功能之一是满足安全感。'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解释。历史的重要并不是它能够告诉我们未来,而是因为经由历史研究提供出关于过去的记忆——这很重要,它使我们获得了对过去的确定感,使我们明白今天如何而来,继而获得了一种安全感。这就像一个人喝醉了,可怕的不是醉酒,而是第二天醒来发现有一段记忆出现了空白。这令人恐惧,因为你不知道在那段空白中你究竟干了什么,你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到了今天、到了现在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社会 历史 江湖 纠纷 空白 江波
原文传递
一种请求权的混合理论
3
作者 刘小平(译) 任颂瑶(校) 《法理学论丛》 2019年第1期-,共20页
一权利语言无处不在。然而,正如威斯利·霍菲尔德很久以前所抱怨的,尽管权利语言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但它也是"不加区别的"和"不精确的"。[1]为了预防混淆,霍菲尔德致力于区分"一项权利"的若干不同意义... 一权利语言无处不在。然而,正如威斯利·霍菲尔德很久以前所抱怨的,尽管权利语言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但它也是"不加区别的"和"不精确的"。[1]为了预防混淆,霍菲尔德致力于区分"一项权利"的若干不同意义,对此他编排了四组法律上的对等关系(equivalences)或相关关系(correlatives)。在这些关系当中,他自己把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这一对等关系看成是"最严格意义上"对权利的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菲尔德 对等关系 不加区别 请求权 权利与义务 混合理论
原文传递
什么是我们的身份?——论全球化时代公民的身份
4
作者 付新华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209-214,共6页
一、引言'身份'一词对我们来说,是古老而熟悉的,它有不同的表述。在古汉语中也有多种意思:一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二是指身价,三是指姿态、架势。总结起来,我们把身份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1]而这里社... 一、引言'身份'一词对我们来说,是古老而熟悉的,它有不同的表述。在古汉语中也有多种意思:一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二是指身价,三是指姿态、架势。总结起来,我们把身份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1]而这里社会一般指或主要指的是在政治国家内的社会。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村 社会 全球化 身份 架势 时代
原文传递
表达自由与人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
5
作者 约瑟夫·拉兹 张伟涛 《法理学论丛》 2013年第1期92-113,共22页
一、疑难问题表达自由是自由当中的一个难解之题。[1]尽管自由主义者全都确信表达自由极其重要,但何以如此,却是一个谜。这个问题的缘由很简单。虽然表达自由权被赋予了极高的优先地位,而且对它的保护(或者,在政治伦理上认为应当给予的... 一、疑难问题表达自由是自由当中的一个难解之题。[1]尽管自由主义者全都确信表达自由极其重要,但何以如此,却是一个谜。这个问题的缘由很简单。虽然表达自由权被赋予了极高的优先地位,而且对它的保护(或者,在政治伦理上认为应当给予的保护),远远超越了对人们在就业、安全行驶等方面利益的保护。但显而易见,大多数人更为看重的,却是后面这些利益,以及其他许多并不受法律特别保护的利益,而非表达自由权。不仅如此,毋庸置疑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怎么重视他们的表达自由权他们是对的。除了极少的例外人们对自己的表达自由权非常淡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利益 自由权 伦理 地位 之题 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法治、相互责任与忠诚:基于第二人称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媛媛 郑玉双 《法理学论丛》 2016年第1期146-161,共16页
导言法治是一项被广泛推崇的政治理想,跨越不同文化、社会和国家,成为现代政治实践的共识。实现法治也是我国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以来,法治再次成为政治和法律思考... 导言法治是一项被广泛推崇的政治理想,跨越不同文化、社会和国家,成为现代政治实践的共识。实现法治也是我国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以来,法治再次成为政治和法律思考的一个关键词。相应地,理论界关于法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第二人称 政治 依法治国 国家 文化 导言
原文传递
论苏联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及影响
7
作者 杜建明 《法理学论丛》 2012年第1期156-176,共21页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乔治·霍兰·萨拜因在其名著《政治学说史》中曾经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代表了未来的浪潮'、'代表了站在社会进步最前列的‘日益崛起’的阶级的呼声。'[1...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乔治·霍兰·萨拜因在其名著《政治学说史》中曾经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代表了未来的浪潮'、'代表了站在社会进步最前列的‘日益崛起’的阶级的呼声。'[1]苏联的建立,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他以一种崭新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实践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也包括与之比邻的中国,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第一个践行者,它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社会规划和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所形成的'苏联模式'确实在影响着中国人的选择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世界 影响 社会主义 社会 法学 苏联
原文传递
我的法哲学
8
作者 约翰·杜威 姚远 《法理学论丛》 2012年第1期259-264,共6页
当我们透过诸多流派的学说及其间的争论来考察法律的性质问题时,便发现该问题至少分为三个相互有别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三个议题涉及法律渊源、法律目的和法律适用,在法律适用中又包括有关我们实际上和能够使法律有效的方法问题。可... 当我们透过诸多流派的学说及其间的争论来考察法律的性质问题时,便发现该问题至少分为三个相互有别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三个议题涉及法律渊源、法律目的和法律适用,在法律适用中又包括有关我们实际上和能够使法律有效的方法问题。可被称为哲学性的法律探讨中所牵涉的各种问题,似乎是由于需要拥有某些能被用来证成和/或批评现存法律规则和法律实践的原则。这一需要和动机或许在如下哲学中得到最清晰的彰显,那些哲学在它们所谓的实在法和自然法之间做出明确区分,并且把自然法作为实在法应当实现之目的与应该符合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学说 流派 哲学 问题 目的 渊源
原文传递
权利的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Leif Wenar 张梦婉 瞿郑龙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4-38,共25页
20世纪见证了关于权利的性质问题的激烈争论。意志论者认为,权利的功能在于确立自由的范围。利益论者则把权利描述为福利(well-being)的守护者。各方都声称各自的概念分析更接近对于存在哪些权利的惯常(ordinary)理解,以及权利对权利拥... 20世纪见证了关于权利的性质问题的激烈争论。意志论者认为,权利的功能在于确立自由的范围。利益论者则把权利描述为福利(well-being)的守护者。各方都声称各自的概念分析更接近对于存在哪些权利的惯常(ordinary)理解,以及权利对权利拥有者意味着什么的惯常理解。没有一方能够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争论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无果而终。[1]本文提供了有关权利的一种新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守护者 情况 论者 性质 声称 概念分析 僵持不下
原文传递
《法理学论丛》稿约
10
作者 《法理学论丛》 2013年第1期253-253,共1页
《法理学论丛》是以刊登理论法学领域优秀研究作品为内容的系列学术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一至两卷。本论丛由张文显教授、杜宴林教授任主编,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组织编辑,法律出版社出版。《法理学论丛》现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征稿,相... 《法理学论丛》是以刊登理论法学领域优秀研究作品为内容的系列学术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一至两卷。本论丛由张文显教授、杜宴林教授任主编,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组织编辑,法律出版社出版。《法理学论丛》现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征稿,相关事宜说明如下:1.投稿作品应为理论法学研究方面的原创优秀作品,以及对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或法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价值的译文。来稿应论点新颖,论证充分,条理分明,语言规范,文责自负。投稿作品为译文的,需要同时提交原文及原作者、出版单位的授权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理论 作品 论丛 投稿 译文 法学
原文传递
法家法治论误识的多维度解析
11
作者 张正平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77-192,共16页
法家思想是人治还是法治,在我国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法家人治说。例如,严复认为法家所谓的'以法治国'终因君王超乎法之上,实质不是法治而是人治;[1]萧公权指出,'先秦固元真正之法治思想,更未尝有法治之政府&... 法家思想是人治还是法治,在我国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法家人治说。例如,严复认为法家所谓的'以法治国'终因君王超乎法之上,实质不是法治而是人治;[1]萧公权指出,'先秦固元真正之法治思想,更未尝有法治之政府';[2]俞荣根提出,法家其实与儒家一样都是人治,甚至比儒家更加人治。[3]但是,主流的观点却是法家法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思想 儒家 法家 人治 观点
原文传递
权利的性质与价值
12
作者 乔·范伯格 毕滢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39-57,共19页
我想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讲起。请试着想象一个'假想村'——在这样一个世界,除了没有人享有权利(rigbts)以外,其他都非常像我们自己的世界。如果这种缺陷使假想村太恶劣以至于不能在我们的研究中坚持太久,我们可以在它的其他道... 我想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讲起。请试着想象一个'假想村'——在这样一个世界,除了没有人享有权利(rigbts)以外,其他都非常像我们自己的世界。如果这种缺陷使假想村太恶劣以至于不能在我们的研究中坚持太久,我们可以在它的其他道德方面使它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好。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使假想村的人们是吸引人的和善良的,而无须指责我们关于人性限度的观念,特别是要发扬道德感性的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观念 感性 世界 假想 限度 权利 村太
原文传递
“国际法治”:一个方兴未艾、需要探讨的主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那力 杨楠 《法理学论丛》 2012年第1期3-23,共21页
法治的概念有久远的历史,国际法治近年来为联合国等组织所倡导。在国际层面论说法治,有协助他国建设法治之意,因此应该特别警惕法治不应成为独裁者武断或随意施政的借口,同时法治也不应该成为国家或国际社会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将法治... 法治的概念有久远的历史,国际法治近年来为联合国等组织所倡导。在国际层面论说法治,有协助他国建设法治之意,因此应该特别警惕法治不应成为独裁者武断或随意施政的借口,同时法治也不应该成为国家或国际社会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将法治运用于国际社会与国际法,需要做许多深入的研究与转换,国际法的契约型法特点,防止空泛化,都应重视。国际层面的法治有可观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人权、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将国际法治视为手段而非目标,将其解读为发挥功能而非界定状态,都更准确地反映了国际法治的发展与传播,也有助于对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国际 层面 发展 社会 国际法 借口
原文传递
“监听帝国”与透明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斯诺登事件”的法理透视
14
作者 刘思齐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99-201,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电子监控系统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监听使得我们的个人数据和私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人知晓。这种以科技手段获取个人隐私的主体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商场、学校甚至于个人。斯诺登所公布出来的各种监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电子监控系统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监听使得我们的个人数据和私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人知晓。这种以科技手段获取个人隐私的主体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商场、学校甚至于个人。斯诺登所公布出来的各种监控计划就是政府日常监控的一个典型例证。对此,本文主要借由斯诺登事件所反映的政府日常监控的问题,提供一种在透明时代处理隐私权问题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 事件 监听 隐私权 问题 个人 互联网 政府
原文传递
论法律权利
15
作者 罗斯科·庞德 于子亮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76-91,共16页
分析法学派(analytical jurists)经常抱怨哲理法学派(philosophical jurist)总是将道德概念引入法律科学之中,并因此造成很多影响深远的混乱。这些抱怨的理由是否充分及其原因如何,我们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讨论过。[1]在本文中,指出如... 分析法学派(analytical jurists)经常抱怨哲理法学派(philosophical jurist)总是将道德概念引入法律科学之中,并因此造成很多影响深远的混乱。这些抱怨的理由是否充分及其原因如何,我们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讨论过。[1]在本文中,指出如下一点可能更合适:将混乱的法律概念和模糊的法律词语引入道德科学同样造成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混乱。当道德科学、政治科学和社会科学处于形成过程中时,法律在学问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正如今天自然科学支配着我们的思维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法 科学 支配 学派 法律 概念 理由
原文传递
儒学与民主的当代论述——以台湾学界为视角
16
作者 朱俊 《法理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以保存儒学为使命的当代新儒学,在1958年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中已尽表明其'儒学与民主'的立场。其文认为,从中国政治历史需跳出治乱循环之怪圈看,'欲突破此循环之唯一道路,则只有系于民主政治制度之建... 以保存儒学为使命的当代新儒学,在1958年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中已尽表明其'儒学与民主'的立场。其文认为,从中国政治历史需跳出治乱循环之怪圈看,'欲突破此循环之唯一道路,则只有系于民主政治制度之建立',因为在中国政治制度中,仅有政府内部之宰相、御史等对君主权力的有限限制,因限制的需求当突破内部而至政府外部——人民权力之限制,此即民主政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民主 儒学 中国 循环 权力 政府
原文传递
法律权利
17
作者 肯尼斯·坎贝尔 韦洪发(译) 《法理学论丛》 2019年第1期-,共16页
显然,法律权利是存在于诸法律体系规则之下的权利,或通过这些法体系中的合适权威机构的决定而存在。它们带来许多不同的哲学议题:第一,法律权利是否与其他类型的权利尤其是道德权利存在概念上的关联;第二,法律权利概念的要义为何;第三,... 显然,法律权利是存在于诸法律体系规则之下的权利,或通过这些法体系中的合适权威机构的决定而存在。它们带来许多不同的哲学议题:第一,法律权利是否与其他类型的权利尤其是道德权利存在概念上的关联;第二,法律权利概念的要义为何;第三,何种实体可以拥有法律权利;第四,是否存在专属于法律体系的权利,或者至少在法律体系中比在道德中远为重要的权利;第五,法律体系应该创制或承认何种权利。第五个议题主要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议题,并且与法律体系应该创制或承认何种义务、许可、权力等议题并无一般原则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概念 道德权利 哲学和政治 权威机构 法律 创制
原文传递
约翰·奥斯丁与法律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布莱恩·H.比克斯 李汶龙(译) 郑玉双(校) 《法理学论丛》 2013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导论对约翰·奥斯丁作品的一种标准批判认为,他对于法律的描述——即法律本质上是主权者对于其臣民的命令[1]——与律师、法官以及公民实践或认知法律的方式不完全相符。他们继而主张,既然奥斯丁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就应当... 导论对约翰·奥斯丁作品的一种标准批判认为,他对于法律的描述——即法律本质上是主权者对于其臣民的命令[1]——与律师、法官以及公民实践或认知法律的方式不完全相符。他们继而主张,既然奥斯丁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就应当被拒绝,进而支持更符合事实的晚近理论。英语世界的法律理论界发起了一场将诠释学方法(hermeneutic approach)运用于法律理论的运动[例如H.L.A.哈特[2]提出的'内在观点'(internalpoint of view),该理论被在方法论上差异极大的约翰·菲尼斯和约瑟夫·拉兹[3]等理论家所接受],这场运动强化了法理学理论建构应忠于参与者的理解的重要性。括而言,诠释学方法主张(抑或有时仅仅假设),法律理论如能对那些将法律视为行动理由的公民的视角加以解释,将会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法律 符合事实 主权者 理论界 公民 标准
原文传递
权利 被引量:1
19
作者 F.M.Kamm 杜宴林(译) 李子林(译) 《法理学论丛》 2013年第1期25-62,共38页
'权利'通常被认为是对某种事物的请求,或者是受保护的行动选择(options to act)。谈到'请求',我并不是说任何人实际(或者被允许)提出请求,而只是说某人对某物有请求的资格。某人享有权利,这能为权利持有人或者其他人提... '权利'通常被认为是对某种事物的请求,或者是受保护的行动选择(options to act)。谈到'请求',我并不是说任何人实际(或者被允许)提出请求,而只是说某人对某物有请求的资格。某人享有权利,这能为权利持有人或者其他人提供独有的行动理由。例如,某人对某物享有权利,这就可以成为把该物赋予该人的一个理由,而不用考虑其他理由如何,诸如该物将会带来善(good)或者满足偏好。而且,这个理由看起来是作为排他性的或者抑制性的理由而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它排除了我们对于通常构成理由的某些其他因素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由 行动 抑制性 排他性 权利
原文传递
法律制度的期望激励功能——以《计划生育法》为分析示例
20
作者 丰霏 《法理学论丛》 2012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我们讨论法律制度激励理论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制度发挥激励功能的方式有哪些,即法律制度的激励方式问题。与讨论法律制度中的内容性激励相呼应的是,这一问题主要关注法律制度中的技巧性激励,这种技巧性激励可以和内容性... 我们讨论法律制度激励理论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制度发挥激励功能的方式有哪些,即法律制度的激励方式问题。与讨论法律制度中的内容性激励相呼应的是,这一问题主要关注法律制度中的技巧性激励,这种技巧性激励可以和内容性激励相配合运用,也可以彼此相对独立运用。激励理论中对于激励方式的讨论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上的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的强化理论(行为修正理论)以及经济学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法律 过程 制度 技巧性 心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