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历史法学》

作品数198被引量65H指数3
《历史法学》(年刊)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许章润教授主编,法律出版社刊行。《历史法学》上接古典历史法学思绪,阐发其理路而践行其理念,通过省视转型社会法律生活的历史理性,展现规范体系的比较文化意义;下启...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政宏大叙事的铺陈——写在《历史法学》十卷出版之际
1
作者 任剑涛 《历史法学》 2017年第1期43-51,共9页
许章润主编的《历史法学》十卷,立意的确立和命题的拓展,都令人注目。以'历史'限定'法学',大家的关注点自然落在法学上面。其实,从历史视角切入法学问题,岂是法学一个学科所可以宥限。主事者章润教授对'历史法学&#... 许章润主编的《历史法学》十卷,立意的确立和命题的拓展,都令人注目。以'历史'限定'法学',大家的关注点自然落在法学上面。其实,从历史视角切入法学问题,岂是法学一个学科所可以宥限。主事者章润教授对'历史法学'的立意,早就已经把他打人到了'另类法学'的范围。如果把法学区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安分守己的法学,二是不安分守己的法学。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事者 历史 问题 教授 法政 另类 法学 关注点
原文传递
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学家
2
作者 谢泳 《历史法学》 2013年第1期292-297,共6页
中国当代法治史上有个小问题,就是1955年建立学部的时候,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家家?这是个简单问题,但又是个复杂问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中国是帝制国家,农耕社会是主要特征,传统社会的治理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有许... 中国当代法治史上有个小问题,就是1955年建立学部的时候,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家家?这是个简单问题,但又是个复杂问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中国是帝制国家,农耕社会是主要特征,传统社会的治理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有许多办法与现代法治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学部委员 经验 社会 问题 中国 传统
原文传递
现代共和:美国宪法中的政治科学
3
作者 丁晓东 《历史法学》 2012年第1期163-184,共22页
一、共和的难题:难以两全的强大和自由在关于美国制宪的辩论中,无论是联邦党人还是反联邦党人,首先都在美国应该采用共和政体这一问题上达成了最低限度的共识。在《联邦党人文集》的第1篇中,普布里乌斯就宣称:'目前提交我们讨论的宪... 一、共和的难题:难以两全的强大和自由在关于美国制宪的辩论中,无论是联邦党人还是反联邦党人,首先都在美国应该采用共和政体这一问题上达成了最低限度的共识。在《联邦党人文集》的第1篇中,普布里乌斯就宣称:'目前提交我们讨论的宪法,符合真正的共和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难题 政治 联邦 党人 宪法 两全
原文传递
古典性与现代性之往复——以中国历史为例
4
作者 姚中秋 《历史法学》 2013年第2期99-129,共31页
今人生活于现代,故常以为,现代性是历史之必然,又是历史之终结——当代几乎所有思想、学术似均有历史终结论之意味,而这不过是进步主义的一个劣质翻版而已。然而,进步主义和历史终结论是一种井底之蛙式的历史见识。人类历史之大趋势,不... 今人生活于现代,故常以为,现代性是历史之必然,又是历史之终结——当代几乎所有思想、学术似均有历史终结论之意味,而这不过是进步主义的一个劣质翻版而已。然而,进步主义和历史终结论是一种井底之蛙式的历史见识。人类历史之大趋势,不论中西,实由古典性与现代性之不断往复构成。也许,我们正处于一轮现代性之末期与古典性之复归期。本文将同时引入文质之变之说,基于中国历史,对这一看法略予描述。文质之往复历史就是古典性与现代性之往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结论 历史 现代性 主义 古典
原文传递
互相竞争的人类联合模式与国家认同问题
5
作者 周林刚 《历史法学》 2010年第1期48-54,共7页
族群或民族既能建立国家,也能撕裂国家;另外,政治/国家既受族群推动,也能反过来塑造甚至创造族群。关于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的问题因此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国家是一种人类联合,而族群或民族同样为一种人类联合。思考有关人类联合模式的... 族群或民族既能建立国家,也能撕裂国家;另外,政治/国家既受族群推动,也能反过来塑造甚至创造族群。关于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的问题因此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国家是一种人类联合,而族群或民族同样为一种人类联合。思考有关人类联合模式的思想,对于理解族群与国家认同问题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族群 人类 问题 国家
原文传递
永续国家与常态政治中的“敌人”
6
作者 孙国东 《历史法学》 2017年第1期81-109,共29页
在有着共和革命历史和革命理想主义传统的中国,'敌人'是一个颇有历史感和颇具政治性的范畴。'敌人'既是把握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之历史逻辑的关键范畴,亦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范畴。在... 在有着共和革命历史和革命理想主义传统的中国,'敌人'是一个颇有历史感和颇具政治性的范畴。'敌人'既是把握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之历史逻辑的关键范畴,亦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范畴。在现时中国的公共政治话语中,'敌人'尽管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名词。在捍卫政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革命 国家 历史 历史感 中国 敌人
原文传递
宪法序言中的国家观与世界主义
7
作者 翟志勇 《历史法学》 2016年第1期342-357,共16页
按照惯常的理解,一国宪法处理的基本上是一国内部的政治构造问题,通常无涉国家间政治,后者是国际法的主题。[1]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宪法史就会发现,制宪者在思考一国内部政治构造的时候,背后都有对世界秩序的认知或者想象,并且在内部政治... 按照惯常的理解,一国宪法处理的基本上是一国内部的政治构造问题,通常无涉国家间政治,后者是国际法的主题。[1]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宪法史就会发现,制宪者在思考一国内部政治构造的时候,背后都有对世界秩序的认知或者想象,并且在内部政治构造中有所展现。比如说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以及其后的宪法批准过程,无论是麦迪逊的现场记录,还是《联邦党人文集》,都反映出制宪者将美国宪法的制定纳入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特别是当时的世界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制宪 政治 国家 仔细阅读 联邦 制宪会议 宪法
原文传递
从王室到国家理性:官僚场域诞生的一种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翟志勇(译) 《历史法学》 2011年第1期221-249,共29页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家的起源,以便识别出国家理性特有的品性,与国家所塑造的诸种观念(国家的诸种观念)和国家的诸种结构之间的一致性相联系的自明之物试图掩盖它。[1]手头的任务主要不是探讨国家诞生所涉及的诸种要素,而是指出历史...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国家的起源,以便识别出国家理性特有的品性,与国家所塑造的诸种观念(国家的诸种观念)和国家的诸种结构之间的一致性相联系的自明之物试图掩盖它。[1]手头的任务主要不是探讨国家诞生所涉及的诸种要素,而是指出历史进程的逻辑。这个逻辑支配着历史事实的凝结,此即国家,首先是在王朝形式中,进而是在官僚形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场域 国家 逻辑 官僚
原文传递
在宪政国家的框架下,用族群政治化解民族政治
9
作者 高全喜 《历史法学》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这两个概念,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思想史,成是从社会学,乃至从法理学来看,都很难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逻辑层次来谈,很有挑战性。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术研究,如果单... 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这两个概念,无论从政治学还是从思想史,成是从社会学,乃至从法理学来看,都很难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逻辑层次来谈,很有挑战性。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术研究,如果单纯按照某一类规范性学科命题来做理论,也可能做得很好,但实际上与现实不切合,做的只是文字上、概念上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战性 现实 政治 族群 转型 概念 问题
原文传递
德国19世纪宪法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10
作者 张小丹 《历史法学》 2017年第1期443-490,共48页
导言与在其他部门法中一样,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在公法领域——尤其是宪法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国宪法学界的话语模式。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一些宪法理念的讨论上,而且也体现在对许多具体制度设计的讨论上。前者如近年来... 导言与在其他部门法中一样,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在公法领域——尤其是宪法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国宪法学界的话语模式。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一些宪法理念的讨论上,而且也体现在对许多具体制度设计的讨论上。前者如近年来许多中国公法学者以德国为范本所进行的对基本权利(Grundrechte)和社会国家(Sozialsta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德国 部门法 国家 公法 导言 宪法
原文传递
仰望天空——在历史法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11
作者 周永坤 《历史法学》 2015年第1期287-292,共6页
我的发言有一个小题目叫《仰望天空》。大家都知道这是康德的话,我借用康德的思想来说几句。首先,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本次会议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们和同事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欢乐,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机... 我的发言有一个小题目叫《仰望天空》。大家都知道这是康德的话,我借用康德的思想来说几句。首先,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本次会议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们和同事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欢乐,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机遇。接下来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会议的特色。从设置内容来讲,这次会议很大的特色是阅读和理解经典为主,只要看看论文的题目就知道了,我们在阅读与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现实的关怀,我们胡老师的发言就是一个充满着现实关怀的发言。因为它是以阅读和理解经典为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 会议 特色 历史 内容 经典 天空
原文传递
座谈
12
《历史法学》 2017年第1期6-6,共1页
编者按:《历史法学》连续出版物2008年出版第一卷《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至2015年年底出版第十卷《家国天下》,八年十卷,紧扣'中国问题',围绕着文明立国与自由立国两端,借法意省视立国的文明之维,而于政治哲学阐释中表达文明... 编者按:《历史法学》连续出版物2008年出版第一卷《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至2015年年底出版第十卷《家国天下》,八年十卷,紧扣'中国问题',围绕着文明立国与自由立国两端,借法意省视立国的文明之维,而于政治哲学阐释中表达文明寄托。值此第十卷《家国天下》出版之际,清华法政哲学研究中心和《历史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家国 历史 哲学 之维 立国 法学
原文传递
张佛泉版的“建国大纲”
13
作者 翟志勇 《历史法学》 2012年第1期323-331,共9页
一《自由与权利》这本书的上卷'宪政与时局'收录了张佛泉先生1933~1937年发表在《国闻周报》和《独立评论》上的政论与时评。这些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佛泉先生有关中国国家与政治建设的构想,这些构想是建立在对孙中山的'... 一《自由与权利》这本书的上卷'宪政与时局'收录了张佛泉先生1933~1937年发表在《国闻周报》和《独立评论》上的政论与时评。这些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佛泉先生有关中国国家与政治建设的构想,这些构想是建立在对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和国民党建国实践的批判之上的,因此不妨称为张佛泉版的'建国大纲'。佛泉先生版的'建国大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形而上的价值抉择,一个是形而下的国家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西化 有关 先生 国家 国闻 中国 时评 政论
原文传递
立法者:灵魂与城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律哲学阐释
14
作者 翟志勇 《历史法学》 2015年第1期197-220,共24页
哲人的'制宪会议'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转述了一场发生在傍晚时分的对话,对话从颇为日常化的年老是否幸福开启,很快就转换到了对正义问题的讨论上,最终以灵魂的道路和正义者的报酬结束,时光也从黄昏日落到了黎明破晓。如何理解... 哲人的'制宪会议'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转述了一场发生在傍晚时分的对话,对话从颇为日常化的年老是否幸福开启,很快就转换到了对正义问题的讨论上,最终以灵魂的道路和正义者的报酬结束,时光也从黄昏日落到了黎明破晓。如何理解这场发生在哲人之间的有关正义问题的对话?古往今来的解释绝对是汗牛充栋,《柏拉图〈理想国)剑桥指南》在'研究书目'中列举了六百多项研究《理想国》的著作、篇章或论文,这些研究从政治学、哲学、心理学、诗歌、宗教、艺术等各个角度细致入微地剖析《理想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对话 理想国 哲学 正义 哲人 灵魂
原文传递
为民主提供情感安全?——论宪法爱国主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国旺(译) 《历史法学》 2010年第1期222-256,共35页
Ⅰ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经目睹了'公民'(civic)民族主义与'种族'(ethnic)民族主义旧有差别的重新发现。这一复兴部分地由1989年事变后世界政治舞台上重新抬头的民族主义所推动。然而,由于二者之差别涉及最近这波民族... Ⅰ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经目睹了'公民'(civic)民族主义与'种族'(ethnic)民族主义旧有差别的重新发现。这一复兴部分地由1989年事变后世界政治舞台上重新抬头的民族主义所推动。然而,由于二者之差别涉及最近这波民族主义之前的自由民主理论中的一个问题即自由民主与政治生活的情感面向的关系, 所以, 政治理论家们已经以极大的热情迫不及待地关注和研究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舞台 民主 种族 事变 情感 民族主义 地由
原文传递
法学历史主义三札
16
作者 屠凯 《历史法学》 2013年第1期48-50,共3页
法学历史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有三个指向,可能也有三个贡献和三个需要注意到的问题。这三个指向分别是:方法论、知识传统和哲学理念。这三个贡献可能是:(1)构成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政权和知识界的批判武器;(2)催生一组中国概念;(3)在法... 法学历史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有三个指向,可能也有三个贡献和三个需要注意到的问题。这三个指向分别是:方法论、知识传统和哲学理念。这三个贡献可能是:(1)构成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政权和知识界的批判武器;(2)催生一组中国概念;(3)在法学研究中推广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献 理念 中国 方法论 指向 历史主义 法学
原文传递
修明政治与政治道德
17
作者 章若渊 《历史法学》 2012年第1期271-282,共12页
一、吾国政治道德堕落之原因以上两篇,只是就政治之用,来说明政治改革和新生活运动的关系,只是以一般国民为对象,就整个社会而着眼,来说明如何致治的一般原理。但是,现代国家的纪律,不仅是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也就是统治者本身所应遵守... 一、吾国政治道德堕落之原因以上两篇,只是就政治之用,来说明政治改革和新生活运动的关系,只是以一般国民为对象,就整个社会而着眼,来说明如何致治的一般原理。但是,现代国家的纪律,不仅是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也就是统治者本身所应遵守的规范。~[1]所以,著者应当再进一层即就统治者的本身,说明如何修明政治的原理。为政的人,最重要的条件,首应具政治道德。近世政治思想史上,有一种道德主义,即所谓清教主义者,于美国为尤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 对象 美国 政治 原理 首应 主义 统治者 生活
原文传递
内涵、根基与心态:法学历史主义三问
18
作者 尤陈俊 《历史法学》 2013年第1期37-42,共6页
今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学术研究,每每在其更替嬗变之中促生出不少新的学术概念,其中一些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而另外一些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将'法学历史主义'视为一种带有方法论色彩的学术概... 今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学术研究,每每在其更替嬗变之中促生出不少新的学术概念,其中一些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而另外一些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将'法学历史主义'视为一种带有方法论色彩的学术概念,而并非只是将之当做纯为标新立异的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时代 标新立异 概念 历史主义 心态 法学
原文传递
国家理由,还是国家理性?——三重语境下的透视
19
作者 周葆巍 《历史法学》 2011年第1期329-338,共10页
在受到近两个世纪的冷落之后,'reason of state'在20世纪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并由此诞生了三种经典范式:以迈内克的《国家理性的观念》(1924年)为代表的'观念史'范式;以福柯的《安全、领土和人口》(1977~1978年)为代表... 在受到近两个世纪的冷落之后,'reason of state'在20世纪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并由此诞生了三种经典范式:以迈内克的《国家理性的观念》(1924年)为代表的'观念史'范式;以福柯的《安全、领土和人口》(1977~1978年)为代表的'谱系学'范式;以维罗里(Viroli)的《从政治学到国家理性》(1992年)为代表的'概念史'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观念 研究 范式 国家 代表
原文传递
王道与人法——周公旦与吕库古的创制及文化背景比较
20
作者 江山 《历史法学》 2015年第1期9-33,共25页
东西方文化史或制度文明的形成时代,各自产生了一位重要的核心人物,他们均成为了本域文化体中的制度体系乃至文化体系的原创者,以致获得了'父'的称名,后人分别称他们所创制的制度体系或文化现象为'礼治'、'法治'... 东西方文化史或制度文明的形成时代,各自产生了一位重要的核心人物,他们均成为了本域文化体中的制度体系乃至文化体系的原创者,以致获得了'父'的称名,后人分别称他们所创制的制度体系或文化现象为'礼治'、'法治'。这两位重要的人物便是中国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和古希腊斯巴达城邦的吕库古(Lycurgus)。向来有知,东西方文化有别,其中,制度或制度文明之别可谓是别中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本域 制度 体系 文化 人法 城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