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道研究》

作品数83被引量27H指数2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
  • 出版周期年刊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教重建之文化向路的思考
1
作者 张宏斌 《儒道研究》 2013年第1期273-283,共11页
儒教真实的历史面相究竟是如何呢?它在当今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前者意在标明儒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真正的价值以及地位、作用;后者意在说明曾经的儒教在当代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已经昨非的状况下何以能够与时代相适应,并发挥其应... 儒教真实的历史面相究竟是如何呢?它在当今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前者意在标明儒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真正的价值以及地位、作用;后者意在说明曾经的儒教在当代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已经昨非的状况下何以能够与时代相适应,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况 前者 社会 后者 历史 理由 时代
原文传递
泗水县北东野村乡村儒学发展情况调查
2
作者 于佰川 《儒道研究》 2014年第1期237-247,共11页
一北东野村乡村儒学普及的背景(一)当代儒学所面临的形势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儒学不仅是一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南,其中更是多有涉及治理国家的原理。近代以来,儒家的思想遭到了... 一北东野村乡村儒学普及的背景(一)当代儒学所面临的形势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儒学不仅是一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南,其中更是多有涉及治理国家的原理。近代以来,儒家的思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五四运动、'文革'等明确地反对儒家思想,将其视为落后封建制度的代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儒家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地位被击垮,儒家教化也逐渐式微。不过,即使是在儒家思想被西方近现代思想强烈冲击、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时期,也有梁漱溟等哲学家在乡村试图复兴儒学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乡村 野村 北东 儒学
原文传递
儒教形态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模式建构
3
作者 周北辰 《儒道研究》 2014年第1期154-189,共36页
儒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中国五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儒教国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儒教社会,华夏文明就是儒教文明。五千年来,儒教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信仰体系,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信仰,是儒教决定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自性特质,挺立着... 儒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中国五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儒教国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儒教社会,华夏文明就是儒教文明。五千年来,儒教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信仰体系,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信仰,是儒教决定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自性特质,挺立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型构着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儒教在五千年的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社会 中国 文化 自性 传统 信仰 身份
原文传递
“鲁人皆以儒教”的历史解读
4
作者 王志跃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98-112,共15页
司马迁所说的'鲁人皆以儒教',其核心不在于'教',而在于'儒'。'儒'显然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基本特征是以'仁'与'礼'的结合为基本特点。'鲁人皆以儒教'是以三代历史文... 司马迁所说的'鲁人皆以儒教',其核心不在于'教',而在于'儒'。'儒'显然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基本特征是以'仁'与'礼'的结合为基本特点。'鲁人皆以儒教'是以三代历史文化的客观变迁作为依据的,本文简要地考察了这一个过程。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对传统的天命神学进行了改造与转化,是在消解了传统天命神学的宗教性以后,获得了它自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鲁人 儒家 三代 天命神学
原文传递
性情论与《大学》之道
5
作者 赵法生 《儒道研究》 2013年第1期94-113,共20页
《大学》是原始儒家的一篇重要文献,被朱子称为儒家'初学入德之门'(《大学章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系统阐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大学》,其人性论的基础究竟为何,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大学》没有对人性论问题... 《大学》是原始儒家的一篇重要文献,被朱子称为儒家'初学入德之门'(《大学章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系统阐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大学》,其人性论的基础究竟为何,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大学》没有对人性论问题做出正面阐述,从其中仅有的一个'性'字,实难以断定其人性论的内涵与倾向,这与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论的高度重视和反复论说形成了鲜明对照。以往对于《大学》人性论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性论 初学 论说 问题 系统阐述 大学
原文传递
王符《潜夫论》的思想特色
6
作者 宋洪兵 《儒道研究》 2017年第1期209-231,共23页
王符,字节信,出生在东汉时期的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他是东汉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其《潜夫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符具体的生卒年不详,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 王符,字节信,出生在东汉时期的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他是东汉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其《潜夫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符具体的生卒年不详,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潜夫论 法术势 《潜夫论》 思想特色
原文传递
从半神到人到神:儒家圣人观的演变
7
作者 沈顺福 《儒道研究》 2014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圣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内涵的演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逻辑发展。本文通过检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汉儒的圣人观的内涵,寻找其中的差异,通过揭示儒家圣人的神化过程,来展现儒家从世俗... 圣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内涵的演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逻辑发展。本文通过检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汉儒的圣人观的内涵,寻找其中的差异,通过揭示儒家圣人的神化过程,来展现儒家从世俗儒家到神圣儒教的历史进程。一半神半人:孔子的圣人观孔子眼中的圣人有哪些特征呢?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圣人 概念 时期 神半人 儒家思想 内涵
原文传递
在泰山与鸿毛之间——儒家存生取死的价值观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秉祥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18-53,共36页
古代中国人对自杀的道德评价,与古代西方人很不同。古代的西方社会(启蒙时期前的欧洲)大部分对自杀的道德讨论,都是关于为自己的自杀,并且大都对这种自杀作一负面的评价。古代(民国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同意为自己的自杀在道德上而言大都... 古代中国人对自杀的道德评价,与古代西方人很不同。古代的西方社会(启蒙时期前的欧洲)大部分对自杀的道德讨论,都是关于为自己的自杀,并且大都对这种自杀作一负面的评价。古代(民国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同意为自己的自杀在道德上而言大都是错误的。然而,与古代西方社会不同,很少人对为自己自杀的个人权利作出辩护。古代中国人虽然也有对某些特殊的为自己自杀作出讨论(例如讨论为保持尊严而自杀),但大部分道德上的争论,都是集中于在古代相当普遍的为他人自杀。古代中国人并不认为为他人自杀是犯了道德上的错误,所以不需要为这个行动辩护。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如不肯自杀,才需要为不自杀而辩护,解释为何在这些情况下竟然不自杀。本文会分析儒家伦理对中国人自杀观的影响,并且把这些观点陈述为六个论题。笔者认为这六个论题,已充分地把儒家传统对自杀伦理的多元思考陈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儒家 仁义 司马迁 赵氏孤儿 陈天华 尊严死 董仲舒 “文化大革命” 屈原 管仲
原文传递
儒耶对话走向何方?——兼评黄保罗《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成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411-417,共7页
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当今世界中西方文明之间对话中的重要角色。儒家和基督宗教对于世界以及人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深刻认识和宣称。事实上,儒家和基督宗教在不同时期相遇、彼此对于世界以及人类做出了... 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儒家和基督宗教都是当今世界中西方文明之间对话中的重要角色。儒家和基督宗教对于世界以及人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深刻认识和宣称。事实上,儒家和基督宗教在不同时期相遇、彼此对于世界以及人类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当今全球化时代,儒家和基督宗教之间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这样良好的愿景展开对话,必将有益于世界的和谐和人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宗教 世界 人类 基督 对话
原文传递
道教三十六天说溯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皓月 《儒道研究》 2017年第1期73-89,共17页
道教之中三十六天的概念最早由东晋中期的《上清经》提出,但是没有出现三十六天的具体名称和结构。刘宋初期,天师道经典《太真科》借鉴佛教《大楼炭经》卷四之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的天界说,新设想了四种民天、三天和大罗... 道教之中三十六天的概念最早由东晋中期的《上清经》提出,但是没有出现三十六天的具体名称和结构。刘宋初期,天师道经典《太真科》借鉴佛教《大楼炭经》卷四之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的天界说,新设想了四种民天、三天和大罗天,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三十六天说。之后,刘宋天师道道士在改编《灵宝经》之时,以该三十六天说为宇宙论。另外,《太真科》和《灵宝经》之中经常出现作为上启对象的三十二天,其被认为是掌管人福果的神,源自佛教的忉利天。三十二天并非一个独立的天界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三十六天 宇宙论 太真科 灵宝经
原文传递
道教“六天”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皓月 《儒道研究》 2015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南朝刘宋政权的确立,是刘裕通过镇压东晋末期五斗米道的叛乱而实现的,原来的东晋的五斗米道的信徒为了避免受到新政权的镇压,主动进行了教理上的改革。1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思想,就是刘宋初期天师道道士徐氏所作的《三天内解经》中提出的&#... 南朝刘宋政权的确立,是刘裕通过镇压东晋末期五斗米道的叛乱而实现的,原来的东晋的五斗米道的信徒为了避免受到新政权的镇压,主动进行了教理上的改革。1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思想,就是刘宋初期天师道道士徐氏所作的《三天内解经》中提出的'三天'的思想。2'三天'的思想主张推崇新的三天,排斥旧的'六天'(为了与佛教和儒教中的六天的概念相区分,本文特指道教之中的'六天'的概念时加引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上清经》 灵宝经 丰都山 天师道 《真诰》 五斗米道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五行思想
原文传递
论黄宗羲的君臣观及其主要思想渊源——兼论其对明代正统君臣观的批判与颠覆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亮 《儒道研究》 2013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一引言自孔孟以来,君臣关系乃是传统中国法政思想所必须研讨的基本问题。汉代以降,儒家接受了'三纲',而'君为臣纲'也就成为儒者之思想与生活的基本衡准之一。进而,现实君臣关系的基本结构,也越来越呈现出严重的倾斜性... 一引言自孔孟以来,君臣关系乃是传统中国法政思想所必须研讨的基本问题。汉代以降,儒家接受了'三纲',而'君为臣纲'也就成为儒者之思想与生活的基本衡准之一。进而,现实君臣关系的基本结构,也越来越呈现出严重的倾斜性和绝然的不对等,以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这种倾斜性和不对等的君臣关系,几乎发展成为压倒性的'主—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儒家 关系 基本 法政 君臣
原文传递
从中国生命伦理学到复制人类的道德问题——一个方法学上的省思
13
作者 陈强立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223-242,共20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怎样建构一具普遍意义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笔者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的方法学框架来说明建构具普遍意义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可能性。本文的第二部分则主要是通过考察复制人类的道德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怎样建构一具普遍意义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笔者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的方法学框架来说明建构具普遍意义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可能性。本文的第二部分则主要是通过考察复制人类的道德问题为上述的建构工作提供一个实例。在这个部分里面,笔者提出了一个儒家传统的中介原则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此一理论框架来考察复制人类的道德问题。根据有关的中介原则,复制人类是否道德上可接受,主要视乎复制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对别人构成伤害。笔者分别考察反对者经常采用的(亦是最主要的)两个'伤害论证',并且指出它们皆含有不合理的前提。文末则提出了笔者认为合乎伦理的一个复制人类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哲学 生命伦理 复制人类 生理伤害 心理伤害
原文传递
元魏末年政治冲突中的文化整合
14
作者 张宏斌 《儒道研究》 2015年第1期74-108,共35页
一北魏四姓与'勋臣八姓'——身份界定背后的利益角逐唐朝张鷟在其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卷一中记载一事:'后魏孝文帝定四姓,陇西李氏大姓,恐不入,星夜乘鸣驰,倍程至洛时,四姓已定讫,故至今谓之‘驰李’焉。'《资治通鉴&#... 一北魏四姓与'勋臣八姓'——身份界定背后的利益角逐唐朝张鷟在其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卷一中记载一事:'后魏孝文帝定四姓,陇西李氏大姓,恐不入,星夜乘鸣驰,倍程至洛时,四姓已定讫,故至今谓之‘驰李’焉。'《资治通鉴·齐纪六》齐明帝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条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性,衣冠所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族化 范阳卢氏 荥阳郑氏 孝文帝
原文传递
张皇师道——明儒王艮对孟子出仕思想的阐发
15
作者 刘增光 《儒道研究》 2015年第1期189-203,共15页
泰州学派王艮(字汝止,号心斋,1483~1541)的思想留给后人的一大印象是:强调师道,高扬师道。这一思想特质与王艮对孔子形象的认识有关,而他认识孔子形象又是通过《孟子》书中所塑造的孔子。孟子认为孔子'贤于尧舜',是'圣之时... 泰州学派王艮(字汝止,号心斋,1483~1541)的思想留给后人的一大印象是:强调师道,高扬师道。这一思想特质与王艮对孔子形象的认识有关,而他认识孔子形象又是通过《孟子》书中所塑造的孔子。孟子认为孔子'贤于尧舜',是'圣之时者',王艮则继之而谓孔孟之学即是'出处'之学,唯有孟子洞察到孔子是不得位而能'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能为'天下万世师'的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观 格物说 孔子形象 孟子思想 王心斋
原文传递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生活世界
16
作者 林安梧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57-73,共17页
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旷观而对比的方式,豁显儒家所隐含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出两者有其不一不二的关系,并由是而阐明其成圣之道。首先经由'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以为宗教界定的起点。再者,指出儒、道两... 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旷观而对比的方式,豁显儒家所隐含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出两者有其不一不二的关系,并由是而阐明其成圣之道。首先经由'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以为宗教界定的起点。再者,指出儒、道两家宗教的特性乃在于'天人不二'。而后再更进一步点明儒、道两家思想的对比乃在于'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关联着此'道德之创化',笔者阐明了儒家的成德之教这样的圣人之路乃是一'肉身成道'之路。至于说'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其理论的根据则在于'体用一如'、'体用不二'。最后笔者又论及儒教的异化与归复之道,指出了儒家所谓的'圆教'之'圆',有境界形态的圆、心性修养的圆、道德实践的圆,此三者各有所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不二 道德创化 肉身成道 体用不二 圆教
原文传递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道德哲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涂可国 《儒道研究》 2014年第1期3-24,共22页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术界发表了一批相关论著。不过,现有的成果侧重于从总体角度分析柏格森生命哲学对现代新儒学的影响,而对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道德哲学的关联性关...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术界发表了一批相关论著。不过,现有的成果侧重于从总体角度分析柏格森生命哲学对现代新儒学的影响,而对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现代新儒家道德哲学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本文力图从柏格森生命创化学说与现代新儒家道德本体论、柏格森自我论与现代新儒家道德主体论、柏格森直觉主义与现代新儒家道德方法论三方面弥补这一薄弱环节。生命哲学又称生存哲学、生活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德、法等国以有机化的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学 哲学 直觉主义 角度 生命
原文传递
儒教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础
18
作者 张践 《儒道研究》 2009年第1期85-97,共13页
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反对民族分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当代社会的政治实践说明,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都不能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世界各民族的人民,都是到自己的历史文化或宗教中获得民族认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教从共同... 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反对民族分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当代社会的政治实践说明,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都不能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世界各民族的人民,都是到自己的历史文化或宗教中获得民族认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教从共同地域、血缘、语言、宗教等方面,为古代民族提供了民族凝聚的文化基础。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儒教的复兴,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腾飞的重要动力,并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各民族的政治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凝聚力 儒教 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汉家祭祀的建立
19
作者 李晓璇 《儒道研究》 2017年第1期33-58,共26页
汉代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剧烈变动的时期。西汉初年,在承秦之制的思路下,汉家全面继承了秦帝国的祠畤祭祀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东方六国的祭祀传统和学术思想,最终于汉武帝时期建立起汉家祭祀。通过在宗教上确立汉的国家祭祀,汉武... 汉代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剧烈变动的时期。西汉初年,在承秦之制的思路下,汉家全面继承了秦帝国的祠畤祭祀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东方六国的祭祀传统和学术思想,最终于汉武帝时期建立起汉家祭祀。通过在宗教上确立汉的国家祭祀,汉武帝也在礼制中确立起汉的统治,推动这一过程的主要是方士和儒生。而齐、鲁儒生在天子制礼作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也影响了儒家在汉初国家祭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国家祭祀制度 明堂制度 太一坛
原文传递
全真宗旨论
20
作者 卢国龙 《儒道研究》 2015年第1期3-44,2,共43页
王重阳和他的七大弟子,以'全真'开宗立教。'全真'二字对于这个教派来说,无疑具有表达立教宗旨、蕴含宗教精神的特殊意义。如果将他们建立教规教制的种种努力撇开不谈,单纯从宗教精神的层面来理解,那么,早期甚至全部全... 王重阳和他的七大弟子,以'全真'开宗立教。'全真'二字对于这个教派来说,无疑具有表达立教宗旨、蕴含宗教精神的特殊意义。如果将他们建立教规教制的种种努力撇开不谈,单纯从宗教精神的层面来理解,那么,早期甚至全部全真教派的历史,都可以说是追寻'全真'意义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全真'意义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宛然呈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派 元好问 丘处机 天地境界 王重阳 全真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