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作品数347被引量341H指数9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创刊于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集刊依托厦门大学高教中心/教研院的高水准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平台,坚...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 出版周期半年刊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岁教育家潘懋元的精神世界
1
作者 杨德广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0年第1期3-17,共15页
潘懋元教授是我十分敬佩的老教育家,在他百岁寿辰庆贺之际.我们教育学人很有必要探索他的精神世界,以从中体察他高尚的人格、大师的风范。潘先生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至今没有停息,是我国... 潘懋元教授是我十分敬佩的老教育家,在他百岁寿辰庆贺之际.我们教育学人很有必要探索他的精神世界,以从中体察他高尚的人格、大师的风范。潘先生领导创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至今没有停息,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不老松""常青树"。他的精神世界可概括为四条:创建新学科、奋斗不息的精神;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精神;把事业当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学生为本、大爱无疆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精神世界 精神动力
原文传递
稳步提升大学治理水平 切实改进高等教育质量——2015年“山海论坛”教育领域分论坛会议综述
2
作者 陈恒敏 柯安琪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7年第1期238-249,共12页
2015年'山海论坛'教育领域分论坛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为论坛关键词。众多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应围绕核心理顺关系,提升校务治理水平;更新观念多元审视,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厘清层次多维办学,坚持分类发展之路。... 2015年'山海论坛'教育领域分论坛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为论坛关键词。众多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应围绕核心理顺关系,提升校务治理水平;更新观念多元审视,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厘清层次多维办学,坚持分类发展之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为本,构建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方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校务治理 质量 分类发展
原文传递
学院组织及其治理结构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川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2年第1期118-126,共9页
我国大学现在多以学院作为二级组织形式。学院拥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有行政级别、相对独立的经费和下属机构,是大学各项主要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具有实体性,也兼具学术性和行政性。为了实现我国建立'现代... 我国大学现在多以学院作为二级组织形式。学院拥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有行政级别、相对独立的经费和下属机构,是大学各项主要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具有实体性,也兼具学术性和行政性。为了实现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目标,在路径上可以建立'现代学院制度'作为起点和突破口。为此,首先需要在学院决策程序、院长产生方式、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大会实际赋权等方面改变学院的治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 组织 治理结构
原文传递
论海峡两岸组建跨区高校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秉琦 贾鹏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两岸新格局正在形成。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海峡两岸增进沟通、实现互惠及共同迎接挑战、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立足现实,海峡两岸组建跨区高校战...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两岸新格局正在形成。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海峡两岸增进沟通、实现互惠及共同迎接挑战、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立足现实,海峡两岸组建跨区高校战略联盟具有客观必要性。放眼长远,尽管困难坎坷重重,但其最终付诸实现却具有极大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高等教育 交流合作 高校战略联盟
原文传递
处于不断迭代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
5
作者 解德渤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3年第2期29-33,共5页
作为土生土长、自主创新的学科品牌,((1))中国高等教育学已迈过“不惑之年”,发展为一门既有蓬勃朝气又有成熟魅力的学科。2023年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院45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设立40周年,还是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逝世一周... 作为土生土长、自主创新的学科品牌,((1))中国高等教育学已迈过“不惑之年”,发展为一门既有蓬勃朝气又有成熟魅力的学科。2023年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院45周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设立40周年,还是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逝世一周年。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非常有必要回望一下中国高等教育学的“来时路”,以便重整行囊“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院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学 来时路 蓬勃朝气 自主创新 高等教育学学科 厦门大学
原文传递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效果分析
6
作者 阮慷 陈武元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2年第1期141-157,共17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关政策思路也力图从以“管”为主向“管扶并举”转变。十年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稳步扩大、质量显著提升,成为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关政策思路也力图从以“管”为主向“管扶并举”转变。十年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稳步扩大、质量显著提升,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开启分类管理新探索。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质量发展滞后于规模发展、平等法律地位尚未落实、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分类管理推进受阻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应以抓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为根本、以树立高质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观念为前提、以打通新政落地“最后一公里”为关键、以秉行“管扶结合”的政策发展思路为重点,进一步谋求民办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 管扶并举 分类管理 问题与展望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分工”的复合共治:我国大学内部治理转型
7
作者 孙芳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8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治理是应对'管理失灵'的有效策略,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囿于治理自身的缺陷,大学正面临着内部'治理失灵'危机的困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越来越近的当下,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且原因纷繁复杂。要实现'双一流'... 治理是应对'管理失灵'的有效策略,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囿于治理自身的缺陷,大学正面临着内部'治理失灵'危机的困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越来越近的当下,这一现象尤为明显且原因纷繁复杂。要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寻求一种机制上的转型以应对此困境。复合共治是在大学共同治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趋完善的机制,它以'知识分工'作为权力结构设定的理性基础,从理念、制度、主体和机构等方面为大学内部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可以说,该机制更契合现代大学的组织属性,既保证了内部治理的灵活性,又免于陷入权力纷争的不利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共治 大学内部治理 知识分工 转型
原文传递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投稿须知
8
作者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编委会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6年第1期175-175,共1页
1.文稿字数以8000—12000字为宜,个别优质稿件不受字数限制。2.稿件体例:稿件内容依次包括标题、作者姓名、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关键词之间以一字空分隔)、文章内容、参考文献、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 1.文稿字数以8000—12000字为宜,个别优质稿件不受字数限制。2.稿件体例:稿件内容依次包括标题、作者姓名、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关键词之间以一字空分隔)、文章内容、参考文献、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工作单位和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请译成英文,置于文章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字数 作者 关键词 通信地址 标题 投稿 稿件
原文传递
试论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史治学思想及其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毛鹏程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0年第1期161-176,共16页
来源于个人从学教研之实践经历与长期对高等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反思,潘懋元先生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导向,坚持"以论(理)论史""古为今用""比较分析""实事求是"为主要特色的高... 来源于个人从学教研之实践经历与长期对高等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反思,潘懋元先生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导向,坚持"以论(理)论史""古为今用""比较分析""实事求是"为主要特色的高等教育史治学思想。其广博深邃与唯物辩证的治史思想启示我们做学问应脚踏实地,通史以致用,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博采众长,同时,须重视高校校史研究,以弥补传统高教史与高教基本理论研究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懋元 高等教育史 唯物史观 以论(理)论史 古为今用 多(跨)学科 校史研究
原文传递
创新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范式 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2018年首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冬 赵祥辉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9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高等教育面临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主题的首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众多知名高等教育研...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高等教育面临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主题的首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众多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和200余名博、硕士生齐聚一堂,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和前瞻的战略视野,围绕'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探讨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本土建构'、'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转型发展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经验解读与反思借鉴'四大热点和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可资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参考的理论和实践方略。本届论坛开辟了国内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共话高教研究的先河,搭建了专门面向全体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凸显了高等教育学人的智库功用、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铸就了专属于高等教育学子的人才发展'高地'、学术研习'金课'和能力拓展'摇篮',呈现出首届创办、学生主体、跨校合作、规模盛大、组织有力、人员广泛、运行严密和影响深远等显著特点和成功之处,已然成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合作兄弟院校的重大学术品牌和特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综合改革 双一流 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经验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论坛
原文传递
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行动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懋元 陈斌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8年第1期3-13,共11页
2030,是世界教育发展愿景,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前瞻。应当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和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深入理解全纳、公平、有质量教育及终身教育这些共同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2030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030,是世界教育发展愿景,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前瞻。应当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和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深入理解全纳、公平、有质量教育及终身教育这些共同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2030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略。热点问题有:推进双一流建设,进入世界高科技行列;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放、管、服'方略,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从管理机制进入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 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理念 教育行动
原文传递
学人的“立德”使命——兼谈潘懋元教授的学术道德论
12
作者 金维才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1年第1期344-351,共8页
立德是学者的第一要义,学人要成为学者,须以'立德'为使命。教育研究者有三重角色,即科学探索者、教育者及学习者。教育研究者的'立德'使命,包含显性使命与隐性使命。当下学术不端行为盖因学人使命感的缺失。教育研究者... 立德是学者的第一要义,学人要成为学者,须以'立德'为使命。教育研究者有三重角色,即科学探索者、教育者及学习者。教育研究者的'立德'使命,包含显性使命与隐性使命。当下学术不端行为盖因学人使命感的缺失。教育研究者当有使命感,并求真、致用、'自''敢'、厚积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 教育研究者 立德 使命
原文传递
大学基本职能的理论透视:界定、来源与演进
13
作者 王李金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2年第1期11-19,共9页
学界关于大学职能的认识有“三职能说”“四职能说”“多职能说”等,当大学的职能被表述得无限多样时,其最基本的职能则极易被淹没,特别是把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任务与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并列为大学三大职能时,必然会动摇大学培养人才的中... 学界关于大学职能的认识有“三职能说”“四职能说”“多职能说”等,当大学的职能被表述得无限多样时,其最基本的职能则极易被淹没,特别是把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任务与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并列为大学三大职能时,必然会动摇大学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而来的,其形成有着不同的来源,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具有不同地位。具体来说,就大学内部规律的角度来讲,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围绕人才培养形成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基本职能,旨在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可以被视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或内生职能。大学的服务职能是在外部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体现的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因而可以被视为大学的使命或外延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职能 概念界定 理论来源 历史演化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
14
作者 刘海峰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2年第1期14-24,共11页
本文梳理了1952年中国建立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历史,从报考、考试、录取三个主要环节的具体步骤,回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过程。高考制度的建立使1952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 本文梳理了1952年中国建立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历史,从报考、考试、录取三个主要环节的具体步骤,回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过程。高考制度的建立使1952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它是今天高考制度的起始,已经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 招生考试 1952年
原文传递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陆根书 刘敏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2年第1期208-230,共23页
本研究在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结构维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三个层面深入探究了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就业 就业能力 策略
原文传递
台湾技专院校因应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学之对策
16
作者 张国保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0年第1期105-124,共20页
技职教育曾为台湾创造许多璀璨的经济奇迹,技专院校为适应台湾的经济成长,由专科、技术学院一直到设有博硕士学位的科技大学。一贯化的教育体制,摆脱了技职教育只重实务缺乏理论的污名。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技职教育曾为台湾创造许多璀璨的经济奇迹,技专院校为适应台湾的经济成长,由专科、技术学院一直到设有博硕士学位的科技大学。一贯化的教育体制,摆脱了技职教育只重实务缺乏理论的污名。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台湾的技职教育又开始受到重视。面对少子化的冲击,技专院校应如何维持合理的运作规模,同时展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据以吸引大陆学生前来就读,此为本文之旨意。综观两岸的发展,有相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及文化传统。2008年12月两岸'三通'之后,两岸的经济、文化、教育、学术、观光等活动更为频繁与热络。对于大陆学历采认及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学之政策,已是抵挡不住的趋势。换言之,台湾采认大陆高等院校学历及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学,俟相关法制完备即可正式施行。技专院校借此政策施行的转型阶段,如何未雨绸缪,把握千古难逢的大好时机,一方面促进两岸交流,另一方面吸引大陆学生来台就学,继而协助台商发展产业,有其长远的利基。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归纳及剖析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作为技专院校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学的因应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专院校 大陆学生 技职教育
原文传递
“海西时代”福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用军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0年第1期77-87,共11页
两岸互动进入'海西时代'新阶段,闽台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理性应对,选择最优化战略促进'海西'高等教育先行先试。运用SWOT方法反演新中国成立60年福建高等教育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 两岸互动进入'海西时代'新阶段,闽台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理性应对,选择最优化战略促进'海西'高等教育先行先试。运用SWOT方法反演新中国成立60年福建高等教育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海西时代'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外向型发展趋势,构建闽台高等教育发展矩阵,探讨'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福建模式'可行性行动计划,以高等教育互动推进海西、海东政经、文教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时代 SWOT分析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福建模式 行动计划
原文传递
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包水梅 韩冰玉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23年第1期21-40,共20页
知识生产模式是对知识生产的不同方式的系统归纳与提炼,代表了特定时期知识生产变化的方向,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角度出发,从知识生产的目标、情境、学科范式、组织结构与质量评价机制五个维度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行理性思... 知识生产模式是对知识生产的不同方式的系统归纳与提炼,代表了特定时期知识生产变化的方向,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角度出发,从知识生产的目标、情境、学科范式、组织结构与质量评价机制五个维度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发现: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目标以模式3为准,但学科建设实践与模式3相比仍有差距,学科建设以追求学术发表与项目获取为目标,学科知识生产在认知情境中进行,单学科范式是主要的研究范式,学科间壁垒较深且组织架构趋于稳固,政府是主要的质量评价主体。原因在于,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与行政主导逻辑的路径依赖和日渐稳固的一流学科建设利益集团给一流学科建设造成掣肘,为迈向模式3、实现世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应以科研、应用和公益并举为目标,以认知情境为依托、以应用情境为中介、以开放情境为主体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学科负责人还应加深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认识以科学地指导超学科研究实践,学科建设的各主体要勇于表达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科建设与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知识生产模式 学科建设 应用 超学科
原文传递
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及其对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根书 胡士亮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7年第1期135-183,共49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服务学习的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的这一变化趋势,但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少。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现状,探讨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感发...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服务学习的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的这一变化趋势,但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少。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现状,探讨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感发展的影响,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两所高校不同年级、学科的7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状态及其对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了拓展服务学习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学习 实施品质 社会责任感
原文传递
“以生为本”:高校学业考试管理规定之检视
20
作者 万圆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6年第1期92-100,共9页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包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落脚于学生的多层次发展。通过文本查找及访谈验证,本研究发现取消补考制、考试作弊最高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不给学生提供试卷反馈三项规定有悖'...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包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落脚于学生的多层次发展。通过文本查找及访谈验证,本研究发现取消补考制、考试作弊最高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不给学生提供试卷反馈三项规定有悖'以生为本'理念,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是多种学业成绩补救制度并行,完善作弊处分规定,做好试卷反馈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生为本 补考制 学籍 试卷反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