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伦理学术》

作品数228被引量54H指数3
  • 主办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周期半年刊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德伦理学:一个令人误入歧途的范畴?
1
作者 陈晓曦(译)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8-41,共34页
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通达伦理学主要问题的独特路向,得到了普遍的教授与讨论,并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伦理学一起成为第三种主要立场。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法是一种混乱。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都包含了对美德的处理,因此美德伦理学不可能与... 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通达伦理学主要问题的独特路向,得到了普遍的教授与讨论,并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伦理学一起成为第三种主要立场。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法是一种混乱。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都包含了对美德的处理,因此美德伦理学不可能与这两种伦理学比肩而构成一个单独的路向。可以肯定的是,关于美德的当代哲学论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既非功利主义者,也非康德主义者;其中不少人在古希腊的美德理论中找到了灵感。但即便在这一点上,他们也并非一致。虽然某些关注确实把这个不同的群体联合在一起(关注在择善中动机和激情的作用,关注品格,关注行为人一生的整个过程),但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分歧,特别是关于理性在伦理学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有一群现代美德理论家在关心价值多元以及激情对社会培育的影响方面,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这些理论家希望扩大理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他们认为,理性可以权衡目的与手段,而且理性可以缓和激情本身。另一群美德理论家主要是反康德主义者。他们认为,理性在大多数关于伦理的哲学描述中扮演着太多支配的角色,因而应该给予情感和激情更大的空间,他们通常不像上一群理论家那样基于理性来解释情感和激情。本文通过考察这些差异得出结论,谈论"美德伦理学"是没有帮助的,我们最好是凸显出每个思想家实质性观点之特色,然后弄清楚我们自己想说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休谟 康德主义 功利主义 美德
原文传递
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我保存——康德实践哲学论文集(序言)
2
作者 钱康(译)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文系克勒梅教授为其中文版论文集《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我保存》所做的序言。在文中,作者从晚近德国学界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性态度切入,探讨以启蒙与理性为内核的康德实践哲学是否能够具有超出时代限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康德 启蒙 自我保存 实践哲学
原文传递
让中国伦理学术话语融入现代世界文明进程
3
作者 邓安庆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是世界秩序的日渐瓦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欧盟作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随着欧盟的自身难保而几近落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却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领世界精神的哲学,非但自...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是世界秩序的日渐瓦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欧盟作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随着欧盟的自身难保而几近落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却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领世界精神的哲学,非但自身难以被世界接纳,反而世界感受着来自中国的不安和焦虑。因此,今日之世界,说其危机四伏似乎并非危言耸听,文明进步的步履日渐艰难,野蛮化的趋向却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话语 文明进程
原文传递
理智德性:值得钦慕的品质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方环非(译)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本文提出,无论是道德德性还是理智德性,都是值得钦慕的品质。在反思之后,我们会钦慕所有这样的德性。理智德性指向那些智识上深层的、后天获得的持久的特质。在实现真理时,它们不仅涉及值得钦慕的理智动机,还有可靠的过程。所有这些理... 本文提出,无论是道德德性还是理智德性,都是值得钦慕的品质。在反思之后,我们会钦慕所有这样的德性。理智德性指向那些智识上深层的、后天获得的持久的特质。在实现真理时,它们不仅涉及值得钦慕的理智动机,还有可靠的过程。所有这些理智德性的特征,均可以通过反思我们在他人身上所钦慕的东西而得以辨识。钦慕会产生对值得钦慕的那些人的模仿,并因此激发出合情理的行为。与此同时,由于知识主要就是通过值得钦慕的(符合德性的)相信行为而获得真理,因此钦慕也是知识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慕 德性 理智德性 道德德性 动机 知识 模仿
原文传递
百科全书与启蒙运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鹃(译) 《伦理学术》 2018年第1期74-84,共11页
本文通过研究百科全书从17世纪的早期目录学模式到18世纪繁盛期的发展历史、对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的特征予以了检视。其主要考察的百科全书包括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法国的狄德罗《百科全书》和德国的策德勒《综合大词典》。流... 本文通过研究百科全书从17世纪的早期目录学模式到18世纪繁盛期的发展历史、对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的特征予以了检视。其主要考察的百科全书包括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法国的狄德罗《百科全书》和德国的策德勒《综合大词典》。流行观点认为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展示了知识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秩序。作者则指出,尽管钱伯斯和狄德罗提出要对知识进行体系整理,但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实现。而与此相反,对于策德勒《综合大词典》的编写者而言,首要的问题不是知识的秩序,而是知识的汇集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科全书 启蒙运动 钱伯斯 狄德罗 策德勒
原文传递
让中国伦理学术话语融入现代世界文明进程
6
作者 邓安庆 《伦理学术》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是世界秩序的日渐瓦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欧盟作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随着欧盟的自身难保而几近落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却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领世界精神的哲学,非但自...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是世界秩序的日渐瓦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欧盟作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随着欧盟的自身难保而几近落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却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领世界精神的哲学,非但自身难以被世界接纳,反而世界感受着来自中国的不安和焦虑。因此,今日之世界,说其危机四伏似乎并非危言耸听,文明进步的步履日渐艰难,野蛮化的趋向却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秩序 新兴大国 学术话语 文明进程 文明进步 伦理 自身难保 领头羊
原文传递
依赖与治权:笛卡尔与康德之间的沃尔夫《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
7
作者 李鹃(译) 《伦理学术》 2021年第2期12-24,共13页
本文试图从沃尔夫副校长卸任演讲的哲学背景出发,去理解沃尔夫关于依赖和独立的设想所具有的特点。本文从笛卡尔开始,首先从“依赖”概念出发指出笛卡尔和沃尔夫之间的区别。就像沃尔夫在其以数学方法的精神搭建的实践哲学框架中所做的... 本文试图从沃尔夫副校长卸任演讲的哲学背景出发,去理解沃尔夫关于依赖和独立的设想所具有的特点。本文从笛卡尔开始,首先从“依赖”概念出发指出笛卡尔和沃尔夫之间的区别。就像沃尔夫在其以数学方法的精神搭建的实践哲学框架中所做的那样,笛卡尔本来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在1637年《谈谈方法》中发展出来的)“一套临时的道德”的框架下诉诸孔子。本文还简短讨论了康德对启示信仰所做批判的一个特殊面向,并回顾20世纪马堡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的去神秘计划。与沃尔夫截然不同,布尔特曼将我们在信仰中经验到的依赖解释为克服我们的畏惧的那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 笛卡尔 康德 布尔特曼 启蒙运动
原文传递
电影《阴谋》中的道德、法与政治
8
作者 陈家琪 《伦理学术》 2022年第1期275-281,共7页
这篇是对美国导演弗兰克·皮尔森(Frank Pierson)执导、2001年上映的电影《阴谋》(Conspiracy)所做的道德哲学评论,写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德国人为同一题材拍摄的2022年上映的新电影,名为《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此... 这篇是对美国导演弗兰克·皮尔森(Frank Pierson)执导、2001年上映的电影《阴谋》(Conspiracy)所做的道德哲学评论,写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德国人为同一题材拍摄的2022年上映的新电影,名为《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此名用“万湖会议”要比“阴谋”更好,更针对这次会议本身。德国人拍摄的这部电影很严谨,后面附有专门研究这次会议的专家名录,可见此事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评论 德国人 皮尔森 万湖 弗兰克 道德
原文传递
尼采·谱系学·历史
9
作者 朱梦成(译) 《伦理学术》 2021年第2期38-56,共19页
在福柯看来,所谓“传统史学”试图将历史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实体来把握,将历史看作一段有固定目的的发展历程,认为历史有一个静态的、有待我们发掘的本源(Ursprung)。但福柯主张历史并非如此。借助尼采的谱系学,福柯试图说明真正的历史不... 在福柯看来,所谓“传统史学”试图将历史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实体来把握,将历史看作一段有固定目的的发展历程,认为历史有一个静态的、有待我们发掘的本源(Ursprung)。但福柯主张历史并非如此。借助尼采的谱系学,福柯试图说明真正的历史不存在前述意义上的本源。历史实际上是一个斗争发生的场所。它的发展并非线性,其中有断层,有缝隙,有异质性。真正的历史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并不符合我们加在上面的,试图解释之的一套逻辑。福柯希望借助这一番方法论层面的深刻辨析,来驱逐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系统性偏见,并还真理以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谱系学 历史学 真理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共在”概念与“缺爱现象”兼及《黑皮本》的“直白称谓” 被引量:1
10
作者 靳希平 《伦理学术》 2018年第2期124-139,共16页
海德格尔反对把《存在与时间》解读为生存哲学,但人们的这种所谓'误读'事出有因:该书提供了生活现象学作为一般存在论的基础与出发点,其所实际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生活现象学。该书有意规避了'爱与友情'这一人生现象学上... 海德格尔反对把《存在与时间》解读为生存哲学,但人们的这种所谓'误读'事出有因:该书提供了生活现象学作为一般存在论的基础与出发点,其所实际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生活现象学。该书有意规避了'爱与友情'这一人生现象学上的重要环节,这明显地体现在他关于达在之共在的分析中,这一分析完全忽视了达在与其他达在在爱中直接相遇的可能性,他人(其他达在)仅被视为用具关系中显示自身的在者。同时,海德格尔对向死而在的分析也具有片面性,因为死亡不仅仅是'畏',而且也是爱的源泉。海德格尔的生活现象学的这些问题至少部分地解释了他后续思想,比如反映在《黑皮本》中的'纳粹'问题的政治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现象学 达在 共在 爱与死
原文传递
从埃贡·邦迪的本体论研究看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影响力
11
作者 蒋益(译) 《伦理学术》 2018年第1期250-262,共13页
捷克哲学家埃贡·邦迪认为,本体论的明晰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的重要先决条件。他与合作者玛丽娜·阿诺古什卡从《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哲学中获取思想资源,构建了其非实体的、非二元的、动态的、整全的本体论模型。他们一... 捷克哲学家埃贡·邦迪认为,本体论的明晰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的重要先决条件。他与合作者玛丽娜·阿诺古什卡从《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哲学中获取思想资源,构建了其非实体的、非二元的、动态的、整全的本体论模型。他们一方面希望从这一整全的本体论发展出一套应对社会危机的批判理论,另一方面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和谐理念中已经拥有这种本体论思维。本文作者认为,邦迪及阿诺古什卡的研究忽略了自我与存在、主体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也没有去发展一种伦理学。因此,他们的研究,首先需要使整全性的本体论与尊重规范性的方法相联系。诸如安靖如、何乏笔、毕来德等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邦迪及阿诺古什卡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伦理学 《道德经》 新儒学
原文传递
阿奎那《〈论灵魂〉评注》中的感知理论研究
12
作者 许可 《伦理学术》 2022年第2期124-139,共16页
在《〈论灵魂〉评注》中,阿奎那不仅批判了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的原则,还通过提出“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解决了在早期古希腊感知论中使人困扰的感知主体与感知... 在《〈论灵魂〉评注》中,阿奎那不仅批判了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的原则,还通过提出“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解决了在早期古希腊感知论中使人困扰的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同一性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剖析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问题的灵魂论根源,在第二部分探寻阿奎那对于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原则的反驳理由,在第三部分阐释阿奎那“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的理论背景与融贯之法。总结而言,阿奎那既通过对早期古希腊“相似者被相似者认知”原则的反驳,又借由对自身形而上体系中“主动者使被动者相似于自身”与“被接受者按照接受者的样式被接受”两条认知原则的融贯,彰显了其感知论中独特的表象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奎那 《〈论灵魂〉评注》 感知理论
原文传递
“彰善”“纠过”与儒家的“以礼化俗”——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美政美俗旨归与乡村治理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治平 《伦理学术》 2019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乡约'是古代中国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规则约定。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而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儒家的理想不仅要让人成其为人,而且还要让社会成其为社会。在古代中国,... '乡约'是古代中国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规则约定。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而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儒家的理想不仅要让人成其为人,而且还要让社会成其为社会。在古代中国,政权马不停蹄地换,甚至还会一时真空,但社会却还能够维持得很友好,人伦秩序一天都不乱,靠的就是教化的力量。王阳明《南赣乡约》发挥底层精英作用,对'同约之人'进行'彰善''纠过',构成《南赣乡约》两个基本功能和要求,目的在于使人做'良善之民',营造出'仁厚之俗'。从约长、约副、约正,到约史、知约、约赞的17人班底,负责召集、组织、主持每次约会活动,借助于系列仪式化而落实各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规民约 儒家 乡村社会治理 风俗 《南赣乡约》
原文传递
恶的形而上学?——论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丁 《伦理学术》 2018年第2期209-223,共15页
海德格尔把谢林的'自由论'阐释为'恶的形而上学',这就构成了一种与谢林自己文本间的解释张力。本文的任务在于,一方面指明'自由论'在谢林自己的思想脉络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指明海德格尔如此阐释的意图,并在此基... 海德格尔把谢林的'自由论'阐释为'恶的形而上学',这就构成了一种与谢林自己文本间的解释张力。本文的任务在于,一方面指明'自由论'在谢林自己的思想脉络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指明海德格尔如此阐释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两位思想家共同面对的本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海德格尔 “自由论” 恶的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耳与口,眼与手——中西方“口罩之争”所折射出的听觉与视觉中心主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洋 《伦理学术》 2021年第1期172-193,共22页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产生的中西方"口罩之争"表面上是应对疫情的不同方法,实则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产生此争论的真正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中国的听觉传统和西方的视觉传统。只有在认清两方各自文化基因的不同以及...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产生的中西方"口罩之争"表面上是应对疫情的不同方法,实则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产生此争论的真正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中国的听觉传统和西方的视觉传统。只有在认清两方各自文化基因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才可以从根本上理解双方在防疫方法上的不同侧重以及不同的防疫策略。在如今已不可逆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应正视对方,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视听平衡。完整的世界、完善的人类才是全球化真正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中心主义 视觉思维 听觉中心主义 听觉思维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与革命的美德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贵贤(译)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120-135,共16页
人们通常会根据抽象的道德标准,比如平等、规范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来判断马克思是否是道德哲学家,而且一般会给出否定性的回答。但是,判断马克思是不是道德哲学家的依据不应该是纯粹理论的,更应该是实践的,即他会根据实践需要,尤其是政... 人们通常会根据抽象的道德标准,比如平等、规范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来判断马克思是否是道德哲学家,而且一般会给出否定性的回答。但是,判断马克思是不是道德哲学家的依据不应该是纯粹理论的,更应该是实践的,即他会根据实践需要,尤其是政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来提倡道德。马克思显然拥有自己的道德理论,因为他一方面为了追求革命成功、团结工人阶级,会强调革命英雄主义式的美德,另一方面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会要求工人们拥有诸如同志式美德,并采取具有"一般性和自发性的意愿"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美德 革命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儒学在新时代的转型问题——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对谈会上的发言
17
作者 陈家琪 《伦理学术》 2019年第1期200-204,共5页
刚才听了孙震校长的演讲,很受启发。我准备谈四个问题。第一,关于儒学,我的基本态度是:首先相信'儒虽旧学,其命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其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的,只要有中国人在,只要使用中文表达,只要我们依旧保持着这样的生... 刚才听了孙震校长的演讲,很受启发。我准备谈四个问题。第一,关于儒学,我的基本态度是:首先相信'儒虽旧学,其命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其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的,只要有中国人在,只要使用中文表达,只要我们依旧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说中文,写方块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发展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道德革命,价值变迁与道德进步的问题
18
作者 马成慧(译) 《伦理学术》 2022年第2期42-52,共11页
阿皮亚、普莱森特和贝克都借用了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来探讨“道德革命”的问题。他们认为道德变迁就意味着道德革命,并自然地将道德革命等同于道德进步。但本文认为,道德变迁实际上有两种形式,即“范式的拓展”和“革命性的变迁”... 阿皮亚、普莱森特和贝克都借用了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来探讨“道德革命”的问题。他们认为道德变迁就意味着道德革命,并自然地将道德革命等同于道德进步。但本文认为,道德变迁实际上有两种形式,即“范式的拓展”和“革命性的变迁”。只有当“革命性的变迁”发生时,探讨“道德革命”才有意义。此外,本文通过对乌拉悯人文化事例的分析,阐明道德革命未必是道德进步,它也可能形成某种道德困境。因此,判定道德进步尤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革命 价值变迁 价值多元主义 道德进步
原文传递
让中国伦理学术话语融入现代世界文明进程
19
作者 邓安庆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是世界秩序的日渐瓦解。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头羊的地位岌岌可危,而之前把欧盟作为世界平衡力量之崛起的希冀也随着欧盟的自身难保而几近落空。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却又因其缺乏可以引领世界精神的哲学.
关键词 学术话语 文明进程
原文传递
休谟伦理学的美德伦理之思
20
作者 赵永刚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100-119,共20页
当代西方伦理学领域基于休谟伦理学的美德伦理思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休谟美德思想的观点来发展和建构美德伦理学。安斯库姆等人受到休谟道德心理学的启发,对现代道德哲学进行批评,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斯洛特... 当代西方伦理学领域基于休谟伦理学的美德伦理思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休谟美德思想的观点来发展和建构美德伦理学。安斯库姆等人受到休谟道德心理学的启发,对现代道德哲学进行批评,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斯洛特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家则基于休谟的道德心理学构建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斯洛特引入休谟的移情概念来解释关怀概念,以关怀作为伦理规范性来源,并将之贯彻到美德和正义领域,形成一个融贯的美德伦理学体系。二是对休谟伦理学进行美德伦理学解读。杰奎琳·泰勒和克里斯汀·斯望顿等人认为休谟伦理学是美德伦理学。但基于"以美德为中心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并不主张有德之人是美德知识的来源;基于正当与美德关系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是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并存的伦理系统。因此,把休谟伦理学视为美德伦理学或者其他单一类型的规范伦理学都不恰当。休谟伦理学对于美德伦理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其道德心理学和基于伦理实践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论伦理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伦理学 美德伦理 道德心理学 伦理实践 经验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