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世界历史评论》

作品数338被引量131H指数4
《世界历史评论》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创办,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阵地、新平台,《世界历史评论》试刊五年,共计出版十辑,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幸赖国内世界史学界同仁...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673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1-2160/K1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联邦政府援建公路项目探源——以20世纪前期联邦公路立法为中心
1
作者 宋晨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152-170,294,共20页
19世纪后期,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的“公路改善运动”,使各州政府意识到地方恶劣的道路状况,在全美公路改善联盟的积极游说下,1916年和1921年国会先后通过了两部公路援助立法,标志着联邦政府援助公路建设的开始,各州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公路... 19世纪后期,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的“公路改善运动”,使各州政府意识到地方恶劣的道路状况,在全美公路改善联盟的积极游说下,1916年和1921年国会先后通过了两部公路援助立法,标志着联邦政府援助公路建设的开始,各州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公路部门,负责地方的公路建设。与此同时,美国掀起了第一波兴建公路的热潮,实现了最初“让农民摆脱泥浆”的目标。罗斯福新政时期,公路建设作为重要的就业措施得以推行,城市公路首次获得联邦资助,联邦政府对公路建设的干预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联邦公路项目确立了州与联邦的伙伴关系以及有限的公路系统的两大原则,对后来联邦公路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步主义改革 联邦援助 公路立法 乡村公路 联邦公路局
下载PDF
作为文化理想的诗人--读张巍《希腊古风诗教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晏绍祥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3期237-246,265,共11页
公元前6世纪后期的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是个颇有成就的诗人,写有《科洛丰的建立》和《在意大利埃利亚的殖民》,两诗共计约2000行。为逃避波斯入侵,他流浪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在那里,据称他以背诵与表演荷马史诗为业,并用哀歌和抑扬格诗歌... 公元前6世纪后期的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是个颇有成就的诗人,写有《科洛丰的建立》和《在意大利埃利亚的殖民》,两诗共计约2000行。为逃避波斯入侵,他流浪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在那里,据称他以背诵与表演荷马史诗为业,并用哀歌和抑扬格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然而这位靠诗歌谋生的哲学家又猛烈抨击荷马和赫西奥德有关神灵的描写,认为他们把“那些在人类中是羞耻和谴责的事情,偷窃,通奸和相互欺骗”都归于神灵不过是人类的想象,神应当是全知全能的,到处移动对他们不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史诗 抑扬格 希腊哲学家 全知全能 埃利亚 赫西奥德
下载PDF
英美自由主义与财产权观念的发展变迁
3
作者 孙群郎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92-117,293,共27页
从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的300年历史时期内,各种型号的“自由主义”思想贯穿其间,比如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国家主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这些“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古典自由主义认为,私人财产... 从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的300年历史时期内,各种型号的“自由主义”思想贯穿其间,比如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国家主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这些“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古典自由主义认为,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不应该干预私人财产和经济活动;新自由主义则认为,私人财产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社会义务,国家有权对私人财产和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规范;新古典自由主义又重提古典自由主义的财产权观念,虽然不再宣扬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认为私人财产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国家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多干预,只有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政策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新古典自由主义 财产权 国家干预
下载PDF
何为“暗默知”?向根底里反思——读羽田正《全球化与世界史》 被引量:3
4
作者 葛兆光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2期3-20,261,共19页
这是对日本学者羽田正教授新著《全球化与世界史》的评论。《全球化与世界史》一书不仅重新检讨日本的现代史学,还反思如今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基本预设,并且特别指出,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会有习而不察的"暗默... 这是对日本学者羽田正教授新著《全球化与世界史》的评论。《全球化与世界史》一书不仅重新检讨日本的现代史学,还反思如今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基本预设,并且特别指出,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会有习而不察的"暗默知",学者应当对这些"暗默知"进行反思,并在这种反思基础上重新出发。同时,此书不仅讨论新世界史的叙述应当如何"唤起人们作为地球居民的意识",而且还以四个世界史横断面重新勾勒1700年以来全球帝国的演变过程,试图现身说法,纵横交错地重构一种新的世界史叙述。作者的这一努力,实际上是试图超越国家、族群和个人局限,既站在本国"主场"又超越本国"视界",重新书写日本视野中的新世界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田正 “暗默知” 全球化 新世界史
下载PDF
希腊城邦兴起的几种理论及其转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永斌 《世界历史评论》 2019年第2期3-17,M0003,共16页
“希腊城邦何时兴起”的问题,最早是1937年由维克托·埃伦伯格提出来的。埃伦伯格认为希腊城邦兴起于公元前8世纪,他的这一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成为诸多后续研究的出发点。斯塔尔认为,公元前750—前650年这个革命的时期,... “希腊城邦何时兴起”的问题,最早是1937年由维克托·埃伦伯格提出来的。埃伦伯格认为希腊城邦兴起于公元前8世纪,他的这一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成为诸多后续研究的出发点。斯塔尔认为,公元前750—前650年这个革命的时期,是整个希腊历史上最根本的发展阶段。这一观点被杨·莫里斯概括为“(公元前)8世纪革命”。斯诺德格拉斯对这一理论框架进行了充分阐释。黄洋在批评“(公元前)8世纪革命”说的同时,提出了“渐次演化”的观点,这一观点得到了诸多中国学者的认可。近些年来,学者们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殖民运动和“东方化革命”与城邦兴起的关系。通过梳理希腊城邦兴起问题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希腊历史研究的路数和理论经历了“以文献为基础—以考古为基础—文献与考古相结合”这样几次转向。这几次转向显示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城邦 8世纪革命 渐次演化 殖民运动 东方化革命
下载PDF
铜山西崩 洛钟东响——《牛津历史著作史》读后
6
作者 张广智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3期281-285,297,共6页
2011年,世界风云骤变,大事连连,这是世界政治年鉴编者之要务,且不赘言。在这里,我要说是年与我专业相关之一项要事:加拿大史学史家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olf,1958—)主编的单卷本《全球史学史》、五卷本《牛津历史著作史》相继出... 2011年,世界风云骤变,大事连连,这是世界政治年鉴编者之要务,且不赘言。在这里,我要说是年与我专业相关之一项要事:加拿大史学史家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olf,1958—)主编的单卷本《全球史学史》、五卷本《牛津历史著作史》相继出版,在我看来乃2011年世界史学史之伟业,在世界史学编年史上也留下了璀璨的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史 沃尔夫 世界史学 历史著作史 编年史 丹尼尔 五卷本 加拿大
下载PDF
共享的《大宪章》:民族史和全球史视域下的《大宪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栋 《世界历史评论》 2022年第4期47-64,294,共19页
《大宪章》诞生800周年之际,全球知识界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首先,《大宪章》是英国珍贵的思想遗产,英国学者以英国为主体,确立了《大宪章》在英国历史、法律和宪法中的核心角色。其次,《大宪章》也是世界共享的思想遗产。在全球史视域... 《大宪章》诞生800周年之际,全球知识界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首先,《大宪章》是英国珍贵的思想遗产,英国学者以英国为主体,确立了《大宪章》在英国历史、法律和宪法中的核心角色。其次,《大宪章》也是世界共享的思想遗产。在全球史视域下,各国学者都试图结合本国法律制度和历史发展,对《大宪章》进行阐述和解释,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在民族史视域下,英国是《大宪章》研究的主体和中心,但在全球史视域下,《大宪章》研究存在多重主体和多个中心,反映了新的历史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全球史 民族史 主体 视域
下载PDF
期待《世界历史评论》成为我国世界历史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8
作者 黄洋 《世界历史评论》 2019年第1期49-51,共3页
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学科,大概是我国独有的。它的划分是基于中国历史的本位,不分区域和文明的差异,把从古至今的外国史统统归于世界历史。世界上其他国家似乎并无这样的学科划分。在西方国家,如此庞大的一个领域由为数众多的学科所覆盖,... 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学科,大概是我国独有的。它的划分是基于中国历史的本位,不分区域和文明的差异,把从古至今的外国史统统归于世界历史。世界上其他国家似乎并无这样的学科划分。在西方国家,如此庞大的一个领域由为数众多的学科所覆盖,包括历史学、古典学以及不同的区域文明研究学科。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世界历史学科承载了极其繁重的研究与教学任务。如此庞大的一个学科,本应有与之相应的学科队伍和资源配备。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历史学科队伍严重偏小,资源更是稀缺。专门的学术期刊仅一两种。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文化大国都是不可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研究 学科队伍 文化大国 学术期刊 研究与教学 新起点 资源配备 学科划分
下载PDF
东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碰撞——1923年纽约《花烛夫人》事件试探
9
作者 陈怀宇 《世界历史评论》 2019年第2期79-108,M0005,共31页
20世纪初中国向欧美和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冲击。由于中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的差异,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列强,不可避免地带着现代眼光来... 20世纪初中国向欧美和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冲击。由于中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的差异,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列强,不可避免地带着现代眼光来认识和对待来自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地区的中国留学生。这种带有偏见的立场也体现在欧美人士的文学艺术等文化实践之中。本文试图对192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剧社排演《花烛夫人》引起美东地区300余名中国留学生抗议的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留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与美国知识界的东方主义中国认知之间的冲突。这一剧作出自一位基督教背景的美国女作家之手,叙述了中国男留学生同时迎娶来自中美两国夫人引发的家庭危机。中国留学生抗议其将中国人的家庭观塑造为认同落后的多妻制。中外媒体、中国留学生以及美国一些学者都卷入了这一争议,他们的不同立场反映了中外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以及双方对异文化的错位认知,而这些讨论反过来也给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实践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 《花烛夫人》 东方主义 民族主义 多妻制
下载PDF
哲思式的古典学研究何以可能?——“尼采与维拉莫维茨之争”的来龙去脉
10
作者 张红霞 《世界历史评论》 2024年第1期254-268,297,共16页
19世纪下半叶,尼采与维拉莫维茨就德国古典学的现实生态展开了一场“学术争论”,具体呈现为两种学术取径,即强调“哲学—美学”体验的人文主义和研究“整体历史”的历史—实证主义的对立。在研究方法上,两者分别为侧重联系古代与现实的... 19世纪下半叶,尼采与维拉莫维茨就德国古典学的现实生态展开了一场“学术争论”,具体呈现为两种学术取径,即强调“哲学—美学”体验的人文主义和研究“整体历史”的历史—实证主义的对立。在研究方法上,两者分别为侧重联系古代与现实的哲思式路径和侧重客观标准的科学式路径。尽管这场学术风波源于《悲剧的诞生》有违传统规范的“未来语文学”构想,尼采却未直接回应维拉莫维茨有失斯文的书评,因而难称真正的“争论”。然而鉴于当事者在相关领域影响深远,事件本身不仅牵涉学者的个人气质和治学理念,更关乎人文学科在德国乃至欧洲的整体发展趋势。因而分析此次“争论”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近代学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对现代人文研究的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维拉莫维茨 哲思式研究范式 未来语文学 历史—实证主义
下载PDF
论18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11
作者 张峰峰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61-91,292,293,共33页
18世纪时,哈萨克大玉兹在哈萨克汗国处于特殊地位,这体现在其统治者世系方面,也体现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内学界对于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的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其首领人物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参阅国内... 18世纪时,哈萨克大玉兹在哈萨克汗国处于特殊地位,这体现在其统治者世系方面,也体现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内学界对于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的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其首领人物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参阅国内外文献和研究成果可知,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其父为卓勒巴尔斯,大玉兹统治者家族世系来源更为多元复杂,部分统治者或源自布哈拉汗国。大玉兹在18世纪经历了变迁、瓦解和重组的过程,既受到准噶尔部的影响,又受到和卓势力的牵制,这也导致该部地位的衰落。对大玉兹历史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相关史实、整理相关争议,对该帐人物和历史过程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 大玉兹 阿比里斯 卓勒巴尔斯 历史变迁
下载PDF
护牛与杀牛: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牛肉经济引起的争议
12
作者 潘淑华 《世界历史评论》 2021年第3期177-203,294,共28页
本文旨在分析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人与耕牛长久以来的共生依存关系如何随着近代牛肉经济兴起而受到冲击,并探讨政府官员随之而制定的“护牛”政策为何未能够发挥保护耕牛的作用。本文的论点是,民国时期的中央及地方政府虽然站在护牛论... 本文旨在分析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人与耕牛长久以来的共生依存关系如何随着近代牛肉经济兴起而受到冲击,并探讨政府官员随之而制定的“护牛”政策为何未能够发挥保护耕牛的作用。本文的论点是,民国时期的中央及地方政府虽然站在护牛论述的一方,但就其制定的护牛政策之实际而言,使宰杀耕牛行为合理化之意图高过保护耕牛之意图。因应国外庞大的牛肉需求,中央及地方政府以保护耕牛为名,推出屠宰税,征收高昂的宰牛费。可观的财政收入,令政府成为屠杀耕牛的共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牛 菜牛 牛肉 农业 动物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3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3期266-266,共1页
《世界历史评论》试刊五年,共计出版十辑,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幸赖国内世界史学界同仁大力支持,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2019年,《世界历史评论》正式发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由每年出版两... 《世界历史评论》试刊五年,共计出版十辑,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幸赖国内世界史学界同仁大力支持,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2019年,《世界历史评论》正式发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由每年出版两期的辑刊,升级为每年出版四期的季刊,在保持原有封面、开本与装帧风格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倡导创新性研究、跨学科研究、跨国跨地区研究,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经验 学术声誉 创新性研究 世界史研究 学界同仁 历史节点 跨学科研究 征稿启事
下载PDF
“人”才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从“历史书写研究”谈起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一农 孔庆贤 《世界历史评论》 2022年第1期239-251,297,共14页
一、问题的提出虽然存在多种史学流派,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但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大致可以被认为是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关于近代以来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研究众多,如卓立、杨晶《从... 一、问题的提出虽然存在多种史学流派,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但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大致可以被认为是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关于近代以来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研究众多,如卓立、杨晶《从“直书”到“求真”—清季民初“新史学”知识论转型的观念史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主义史学 清季民初 新史学 史学流派 历史书写 观念史 直书 问题的提出
下载PDF
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
15
作者 宋娇 李海峰 《世界历史评论》 2021年第4期73-87,290,291,共17页
古代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原始水的存在状态,因此其本源便为水这一物质。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神所创造,这与宗教在两河流域人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关于宇宙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 古代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原始水的存在状态,因此其本源便为水这一物质。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神所创造,这与宗教在两河流域人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关于宇宙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上天层、中天层、下天层、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的结构,不同区域中分布着地位不同、职责不同的神灵,其内部结构也是对人间社会情形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两河流域人 宇宙观 万物起源 宇宙结构
下载PDF
从冲突到融合共存——关于罗马帝国晚期异教和基督教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焦汉丰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早期的西方学者在研究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关系时,倾向于强调当时基督教和异教的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彼得·布朗和阿兰·卡梅隆为代表的学者重新思考了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关系,逐渐打破了这种冲突对立的模式... 早期的西方学者在研究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关系时,倾向于强调当时基督教和异教的冲突和对立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彼得·布朗和阿兰·卡梅隆为代表的学者重新思考了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关系,逐渐打破了这种冲突对立的模式,利用吸收和共存的理论代替了“冲突”说来解释当时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帝国晚期 异教 基督教 冲突 共存
下载PDF
“伊比利亚冲击”与室町·织丰政权的“中华幻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昊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2期51-72,262,共23页
16、17世纪的日本通过与以耶稣会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及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接触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东亚世界的序列为之改变,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谋求成为"中华皇帝",摆脱"华夷秩序",不再向中华王朝入贡,这就是深谷克... 16、17世纪的日本通过与以耶稣会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及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接触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东亚世界的序列为之改变,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谋求成为"中华皇帝",摆脱"华夷秩序",不再向中华王朝入贡,这就是深谷克己所提出的"伊比利亚冲击"论。然而,这一学说过度地强调了织丰政权对外认识及对外政策的革新性,忽视了其自室町时代以来的连续性。并且,这一学说给这种革新性赋予了一个外在的西方背景,而忽视了日本及东亚世界的内在逻辑。事实上,14世纪以后的室町将军就通过"中华幻想"的文化志向构建室町政权的权威,并将朝鲜、琉球及东南亚视作朝贡国。这一"足利的中华"是织丰政权"中华皇帝构想"的历史前提。而"足利的中华"意识的出现则是元代至明初期以后日本五山禅宗势力发展并成为主流文化之一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比利亚冲击 中华幻想 室町幕府 织丰政权 禅宗
下载PDF
古罗马的共和主义和帝国主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志涛(译) 《世界历史评论》 2022年第4期224-242,F0003,共20页
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意在考察和重新思考作为一种政治形式(political form)的共和主义(republicanism)与作为社会权力之扩张(expansionof social power)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一路径,我将触及一些抽象和规范的问题,... 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意在考察和重新思考作为一种政治形式(political form)的共和主义(republicanism)与作为社会权力之扩张(expansionof social power)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之间的关系。沿着这一路径,我将触及一些抽象和规范的问题,但是实质的重点将是实证主义,并且聚焦于古罗马的个案研究。我将使用历史学家工具包中最基本的工具--年代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主义 古罗马 帝国主义 实证主义 工具包 个案研究
下载PDF
足利义满对明外交政策的调整——“日本国王源道义”成立之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云超 《世界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83-200,295,共19页
永乐时期的中日外交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政策调整。日本南北朝时期,足利义满为对抗南朝而尝试与明朝接触,但其以征夷将军身份致书中书省的外交方式遭到明太祖的拒斥,两国外交一度中断。应永年间,足利义满着眼于对明贸... 永乐时期的中日外交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政策调整。日本南北朝时期,足利义满为对抗南朝而尝试与明朝接触,但其以征夷将军身份致书中书省的外交方式遭到明太祖的拒斥,两国外交一度中断。应永年间,足利义满着眼于对明贸易的巨大利益,一度以朝廷名义向明朝派遣使者,试图将中日外交拉回传统的轨道,得到了建文帝的积极响应。然而,明朝使者的到来遭到了日本公卿的强烈反对,此后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的名义独立开展外交,这一模式被后来的历代遣明使所继承。厘清足利义满外交政策的演变,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加入册封体制的真实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利义满 遣明使 明太祖 建文帝 日明外交
下载PDF
征稿启事
20
《世界历史评论》 2020年第1期234-234,共1页
《世界历史评论》试刊五年,共计出版十辑,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幸赖国内世界史学界同仁大力支持,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2019年,《世界历史评论》正式发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由每年出版两... 《世界历史评论》试刊五年,共计出版十辑,刊物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幸赖国内世界史学界同仁大力支持,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2019年,《世界历史评论》正式发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由每年出版两期的辑刊,升级为每年出版四期的季刊,在保持原有封面、开本与装帧风格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倡导创新性研究、跨学科研究、跨国跨地区研究,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经验 学术声誉 创新性研究 世界史研究 学界同仁 历史节点 跨学科研究 征稿启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