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合成生物学》

作品数332被引量425H指数9
《合成生物学》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及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目前唯一专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中文科技期刊,《合成生物学》的前身是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生...查看详情>>
  • 曾用名 生物产业技术;生物技术产业
  • 主办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8280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0-1687/Q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生物被膜的软物质特性及其工程化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润涛 钟超 戴卓君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4期626-637,共12页
2014年,利用工程化生物被膜大肠杆菌淀粉样蛋白纤维(curli)组装活材料工作的发表,正式拉开了活体功能材料这一新兴领域的序幕。截至目前,围绕活体材料主题,针对curli系统的编辑、组装、性能拓展以及应用等各个方向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2014年,利用工程化生物被膜大肠杆菌淀粉样蛋白纤维(curli)组装活材料工作的发表,正式拉开了活体功能材料这一新兴领域的序幕。截至目前,围绕活体材料主题,针对curli系统的编辑、组装、性能拓展以及应用等各个方向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也有一系列的综述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活体功能材料以及材料合成生物学新方向及新学科进行归纳及定义。然而,当研究人员试着去构建整幅活体材料领域发生及发展的拼图时,其中有一些关键信息缺失。在众多的生物体系中,为什么活体材料新方向会从生物被膜开启?另外,在生物被膜的繁杂组分中,是如何剥离出curli核心系统,并成为整个活体功能材料工程化的中心?围绕着这些疑问,本篇综述从生物被膜的软物质特性以及curli生物起源及调控的研究开始挖掘。从高分子物理及合成生物学的观点解读工程化生物被膜从体系选择、去粗取精、工程化设计、系统构建以及性能推广及优化中,由繁至简,再由简至繁的全过程。作者希望借这篇综述回顾工程化生物被膜curli从发掘到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思考相关领域背后发展及推动的知识积累、设计思维以及发展理念,并期待这些思考将对未来活体材料研究的新体系与新范式带来启示、借鉴以及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高分子物理 合成生物学 活体功能材料 基因线路 生物材料
下载PDF
维生素E的“前世”和“今生” 被引量:6
2
作者 马田 邓子新 刘天罡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维生素E作为人和动物体必需且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功效广泛,可用作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生育能力、免疫能力等,在医药、饲料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维生素E是我国的民生基础产业产品,也是国际市场上用途非常广泛、产销量极大的... 维生素E作为人和动物体必需且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功效广泛,可用作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生育能力、免疫能力等,在医药、饲料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维生素E是我国的民生基础产业产品,也是国际市场上用途非常广泛、产销量极大的三大维生素支柱产品之一,市场前景广阔。自1938年维生素E被成功合成以来,维生素E的合成技术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目前比较稳定的市场格局。本文总结了维生素E合成技术一路的发展,主要包括天然提取、化学全合成、生物全合成,以及生物-化学合成等,着重介绍了主流的化学全合成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引领的生物-化学合成技术。回顾了维生素E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三甲基氢醌 异植物醇 法尼烯 合成生物技术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在肠道微生态疗法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梦学 王丽娜 黄鹤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1期35-52,共18页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工业化世界的发展加速了对肠道菌群研究从“传统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解决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播难题的核心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开发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工业化世界的发展加速了对肠道菌群研究从“传统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解决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播难题的核心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开发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传统微生态疗法,如益生元疗法、益生菌疗法和粪菌移植疗法,只有少数被用于临床多发难治性重大慢病的防治,且出现了可控性差、菌群遗传背景不清晰等安全问题。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迭代发展推动了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成为对重大慢病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的关键。本文首先以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为切入点,回顾了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设计构建工程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工程益生菌为核心的微生态疗法在上述重大慢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考虑到单一工程益生菌的负荷和抗干扰能力等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利用工程益生菌构建人工合成肠道菌群开发新一代微生态疗法的设想,分析了这一过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工程益生菌和人工合成肠道群落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微生态疗法 益生元 益生菌 粪菌移植 工程益生菌 人工合成菌群
下载PDF
从化学合成到生物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新趋势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发光 曲戈 +1 位作者 孙周通 马军安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5期674-696,共23页
结构复杂而多样的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和创制的重要宝库。为了克服有限的自然资源,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科学家近两个世纪一直不断尝试人工合成天然产物。化学全合成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众多高度复杂的天然产物已经被有机化学家成功制备... 结构复杂而多样的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和创制的重要宝库。为了克服有限的自然资源,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科学家近两个世纪一直不断尝试人工合成天然产物。化学全合成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众多高度复杂的天然产物已经被有机化学家成功制备;但本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例如化学反应中涉及昂贵的化学试剂、苛刻的反应条件、难控的立体选择性、冗长的合成路线以及较低的总收率等。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天然产物可通过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人工制备,从而提供全新而互补的全合成策略。本文简要概括天然产物化学全合成,围绕几种药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介绍其相关进展,以青霉素、红霉素、阿维菌素为例分析总结了天然产物同源途径的改造与优化;以维生素B12、莨菪烷碱为例概括评述了天然产物的异源表达与生物制造;并以人源胰岛素、青蒿素、沙弗拉霉素、嗜氮酮、卡英酸、鬼臼毒素为例重点介绍了生物与化学交叉融合策略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尽管在类天然产物新分子、立体复杂天然产物等的全合成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生物全合成对这些天然产物分子的构建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优势互补,并借助当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物全合成的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将是本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全合成 合成生物学 生物催化 化学-酶法合成
下载PDF
从翻译后修饰角度解析人工合成途径与底盘细胞的适配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尤迪 叶邦策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2期212-225,共14页
揭示工程化设计的人工合成途径与底盘细胞整体代谢网络的交互作用及适配性机制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细胞内酰基CoA是微生物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聚酮、芪类及黄酮类、生物碱、生物能源及生物材料等的前体,提高细胞内酰基... 揭示工程化设计的人工合成途径与底盘细胞整体代谢网络的交互作用及适配性机制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细胞内酰基CoA是微生物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聚酮、芪类及黄酮类、生物碱、生物能源及生物材料等的前体,提高细胞内酰基CoA供应水平,能够促进微生物合成产率升高;酰基CoA也是蛋白质酰基化修饰的酰基基团供体,酰基CoA积累导致合成代谢途径相关酶的酰基化水平提高,抑制代谢酶催化活性及合成效率。本文从酰基CoA平衡及酰基化修饰的角度,重点阐述了酰基CoA双重效应(酰基化供体及代谢前体)的相互影响与平衡,随后通过红霉素、丁醇、赤松素的实例总结了翻译后修饰代谢工程在调节微生物合成途径各元件间、合成途径与底盘之间的适配性,促进产物合成方面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后修饰代谢工程 酰基化修饰 前体供应 生物合成 细胞工厂
下载PDF
环脂肽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正杰 孙慧中 +3 位作者 白松 陈新月 曹春阳 程景胜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4期577-597,共21页
环脂肽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环状肽类,其两亲性的物化特性决定了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可作为抗生素、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在生物防治、药物开发、环境修复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迫切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环脂肽类天然产... 环脂肽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环状肽类,其两亲性的物化特性决定了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可作为抗生素、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在生物防治、药物开发、环境修复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迫切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环脂肽类天然产物主要由非核糖体肽合成途径合成,由于环脂肽合成复杂的代谢网络和前体需求、专一且严格的合成途径、多种同系物的共存,制约着环脂肽合成的微生物开发和产品价值提升。本文主要介绍了来源于细菌界的环脂肽类物质的结构特性,非核糖体肽合成途径及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的结构域特点,天然产物底盘菌株开发现状,通过基因工程、代谢工程方法进行同系物调控和生物合成策略,混菌对脂肽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合成生物学在脂肽合成中的应用。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环脂肽类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也有望实现“质”和“量”的提升,以及促进新型脂肽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脂肽 非核糖体肽合成途径 NRPS 模块结构域 同系物调控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 被引量:3
7
作者 闫汉 肖鹏峰 +1 位作者 刘全俊 陆祖宏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3期354-370,共17页
高通量、快速、低成本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学、DNA信息存储以及DNA芯片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核心技术。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是在亚磷酸酰胺固相化学合成原理的基础上,整合了微电子学、计算科学、分子生物学、光电化学和微纳加工等... 高通量、快速、低成本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学、DNA信息存储以及DNA芯片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核心技术。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是在亚磷酸酰胺固相化学合成原理的基础上,整合了微电子学、计算科学、分子生物学、光电化学和微纳加工等学科的相关技术,近30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根据不同的碱基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原位光刻法、光敏抗蚀层合成法、光致酸法、喷印合成法、软光刻合成法、电致酸法和压印法以及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衍生的各种合成方法等。本文对上述不同的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及其技术特点进行阐述,并对未来DNA合成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展望。合成通量和效率方面基于CMOS芯片的电致酸DNA原位化学合成技术在未来10年内将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解决芯片上微电极间氢离子串扰问题,有望实现单片TB级的DNA快速低成本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DNA合成 DNA原位化学合成 微阵列 电致酸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与食品制造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延峰 周景文 +1 位作者 刘龙 陈坚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加剧、气候持续变化和人口不断增长,如何保障安全、营养和可持续的食品供给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对未来食品供给方式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适用于食品工业的细胞工厂,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加剧、气候持续变化和人口不断增长,如何保障安全、营养和可持续的食品供给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对未来食品供给方式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适用于食品工业的细胞工厂,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化学品是解决食品领域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对食品制造领域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性。其次,以基于合成生物学制造植物蛋白肉所需关键组分、黄酮类植物天然提取物和母乳寡糖这三种典型食品为例,探讨了目前食品合成生物学的任务与挑战。最后,对我国合成生物学与食品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通过加强食品合成生物学等具有重大意义的食品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新食品资源开发和高值利用、多样化食品生产方式变革、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化学品制造,并率先实现产业化,将抢占世界科技的前沿和产业高地,造福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食品制造 人造食品 植物天然产物 母乳寡糖
下载PDF
热纤梭菌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肖艳 刘亚君 +1 位作者 冯银刚 崔球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055-1081,共27页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嗜热厌氧菌,是多种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策略的理想底盘菌株,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针对热纤梭菌已经建立了多种遗传改造技术,并构建了可以生产多种能源分子及化学品的热纤梭菌细胞工厂。本文首先介绍了热纤梭菌及其纤维素降解与利用特性,简述了热纤梭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造工具开发的现状,随后重点回顾和总结了热纤梭菌在生产乙醇、丁醇、异丁醇、氢气、乳酸、中/短链脂肪酸酯和可发酵糖等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热纤梭菌的合成生物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能源 热纤梭菌 纤维素 生物燃料 纤维小体
下载PDF
微生物中一碳代谢网络构建的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姝媛 吴良焕 +2 位作者 刘香健 王博 于涛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1期116-137,共22页
利用来源广、价格低、易制备且储量丰富的一碳化合物作为底物,通过构建甲基营养型细胞工厂,生物合成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可以促进一碳资源的洁净利用,同时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甲基营养型微生物(天然型... 利用来源广、价格低、易制备且储量丰富的一碳化合物作为底物,通过构建甲基营养型细胞工厂,生物合成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可以促进一碳资源的洁净利用,同时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甲基营养型微生物(天然型和合成型)的一碳代谢网络,是高效利用一碳化合物进行生物炼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多种一碳化合物(甲烷、甲醇、甲酸和二氧化碳)生物炼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甲基营养型微生物(天然型和合成型)的关键代谢酶及多种代谢网络;(2)基于多种甲基营养型微生物进行生物合成的研究现状。文章最后讨论了一碳化合物作为底物进行生物转化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并据此提供可行的研究策略,以期推动一碳化合物作为原材料进行生物炼制的工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营养型微生物 一碳代谢 一碳化合物 生物转化 代谢工程
下载PDF
基于合成受体的食品污染物生物检测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胥欣欣 匡华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2期399-414,共16页
在细胞生物学中,受体是指在细胞表面或细胞内任何能够与激素、药物、信号分子等配体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天然的、非天然的化合物在细胞中的识别、转运等信号通路及分子作用机制已被逐渐... 在细胞生物学中,受体是指在细胞表面或细胞内任何能够与激素、药物、信号分子等配体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天然的、非天然的化合物在细胞中的识别、转运等信号通路及分子作用机制已被逐渐解析。酶、离子通道、转运蛋白等生物靶标都可以归类为广义上的受体。类似于抗体-抗原,受体-配体反应同样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高饱和,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受体蛋白的定向进化设计、潜在受体的开发利用以及多学科技术的交叉互融是受体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本文简单介绍了受体的分类以及受体-配体的关系,概述了合成生物学中不同底盘生物对受体蛋白量产化的偏好性,回顾了基于受体蛋白的筛查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如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非法使用添加剂、生物毒素及生物性污染等。最后,探讨了受体结合测定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基于受体的分析方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式,展望了合成受体在食品安全检测应用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受体蛋白 食品安全 污染物 检测分析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识别RiPPs前体肽及裂解位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靖伟 邓子新 +1 位作者 张琪 丁伟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6期1262-1276,共15页
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测序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核糖体合成和翻译后修饰肽(RiPPs)是近十年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一大类肽类天然产物。这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其广泛,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是天然药物... 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测序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核糖体合成和翻译后修饰肽(RiPPs)是近十年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一大类肽类天然产物。这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其广泛,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RiPPs的发现主要依赖低通量生物实验,传统方法精确但成本高昂,随着新型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包括antiSMASH、RiPP-PRISM等在内的生物信息学工具能够极大加速RiPPs挖掘进程,但依然无法突破基于同源性方法(例如搜索保守的生物合成酶)的限制——无法有效识别具有不同生物合成机制的新型RiPPs。在这里,本文首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预训练模型BERT,提出四种可以完全依赖序列数据识别RiPPs而非基于同源性及基因组上下文信息的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对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和对比,最终确定在RiPPs识别赛道上表现卓越的最佳模型BERiPPs(bidirectional language model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identification of RiPPs precursor peptides)。BERiPPs能够在不考虑基因组背景的情况下以无偏见的方式识别RiPPs前体肽,并可通过条件随机场生成对前导肽裂解位点的预测,为高通量挖掘全新RiPPs提供了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下揭示了前体肽和修饰酶间的生物学底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RiPPs 前体肽 预训练模型 天然产物挖掘
下载PDF
基于化学品生物合成的嗜甲烷菌人工细胞构建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树奇 焦子悦 费强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6期1017-1029,共13页
由于来源广泛且储量丰富,甲烷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生物碳源。嗜甲烷菌是一种分离自富含甲烷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体内含有独特的甲烷单加氧酶能够让这类微生物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代谢与产物合成。作为一种... 由于来源广泛且储量丰富,甲烷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生物碳源。嗜甲烷菌是一种分离自富含甲烷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体内含有独特的甲烷单加氧酶能够让这类微生物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代谢与产物合成。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嗜甲烷菌在甲烷生物转化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策略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嗜甲烷菌基因编辑方法、代谢路径调控、生物元件挖掘等菌种构建工具和策略的不断开发,嗜甲烷菌人工细胞可高效转化甲烷生物合成多种大宗化学品和生物燃料。本文围绕遗传改造工具、甲烷碳流调控、异源途径表达和代谢节点累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构建嗜甲烷菌人工细胞的方法和提高甲烷同化效率的策略。同时介绍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研究方法在调控嗜甲烷菌底盘碳代谢流向和通量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物转化甲烷合成酸类、萜类、醇类等化学品的研究,分析并展望了嗜甲烷菌工业化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嗜甲烷菌 细胞工厂 构建策略 化学品生物合成
下载PDF
基因组的“读-改-写”技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会 戴俊彪 罗周卿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5期503-515,共13页
基因组是生命系统的指令中枢,对基因组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基因组研究相关技术的开发是深化对基因组序列和功能认识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取基因组全序列,通过人工诱变、定点编辑研究基因组局部序列的功能与调控,通... 基因组是生命系统的指令中枢,对基因组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基因组研究相关技术的开发是深化对基因组序列和功能认识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取基因组全序列,通过人工诱变、定点编辑研究基因组局部序列的功能与调控,通过对基因组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再造实现对生命性状的定制,是基因组研究的三个不同层面。从一代测序到三代测序,基因组“读”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难度,提升了速度和精准度,引领着复杂基因组、大型基因组从草图走向完成图时代。通过人工诱变、定点编辑等技术可以改变野生型基因组的局部序列,研究基因组序列的功能与调控。从人工诱变到定点编辑,从ZFN到CRISPR,基因组“改”技术在效率、适用对象和简便性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基因型-表型”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精准编辑、高通量编辑逐步走向应用。通过对基因组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再造,书写人工基因组,可以获得对基因组全局的系统认识,实现对生命性状的定制。从病毒基因组合成、细菌基因组合成到酵母基因组合成,再到国际基因组写计划,基因组“写”技术在适用对象上不断拓展,人工设计、化学再造正成为复杂生物学问题研究和已有性状优化、新性状引入的一把利器。本文主要综述了基因组测序(读)、基因组编辑(改)和基因组合成(写)技术的发展历程、各自的特征、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一些应用,并对近期相关技术的可能突破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读-改-写”技术互为支撑,推动基因组研究在致知和致用领域两面开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功能基因组 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编辑 合成基因组学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食品的商业化法律规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立 王萌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5期593-608,共16页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其在多领域已初显应用潜力,商业化价值日益凸显。在食品制造业,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选择,以及缓解未来粮食短缺问题。目前已有数种合成生物食品在欧...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其在多领域已初显应用潜力,商业化价值日益凸显。在食品制造业,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选择,以及缓解未来粮食短缺问题。目前已有数种合成生物食品在欧美国家投入销售市场,然而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的食品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伦理等方面仍存争议,如何运用法律来平衡此类食品商业化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已经成为欧美各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近年合成生物食品领域的投融资状况,梳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针对合成生物食品商业化的相关政策及风险管控立法;以已经在美国获批进入销售市场的合成生物食品——“不可能汉堡”为例,探讨法律规范对于新兴合成生物食品商业化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支持与完善我国合成生物食品商业化相关问题的法律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食品 商业化 生物安全 食品安全 伦理风险
下载PDF
基因回路型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璐 吴楠 +3 位作者 白茸茸 董维亮 周杰 姜岷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6期1061-1080,共20页
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构建的基因回路型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器的一大重要分支,能够感知环境中特定的待测物质,并按照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特定的信号输出,在生物制造过程监控、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医疗诊断与监护等领域的检测... 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构建的基因回路型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器的一大重要分支,能够感知环境中特定的待测物质,并按照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特定的信号输出,在生物制造过程监控、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医疗诊断与监护等领域的检测应用中显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合成生物学各项技术的日益完善和遗传元件的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基于不同响应机制、不同逻辑门与逻辑回路的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已被陆续开发。然而,目前基因回路型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仍主要依靠假设-试错循环的经验性方法。如何设计与构建具有高响应特性的基因回路型全细胞传感器,以及如何对元件、基因回路的优化提高其传感检测性能以满足不同实际应用场景的检测需求,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将主要对基因回路型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基因回路的设计与构建原则、传感检测性能的优化策略以及在不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剖析了目前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面临的生物安全性、设计构建烦琐、缺乏高效便捷性、难以进入传感器市场等诸多挑战,以及对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液滴微流控等新兴技术将加速遗传传感元件的开发和生物传感器的人工设计与构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 转录因子 核糖开关 基因回路 传感检测
下载PDF
人工多菌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合成生物学研究新前沿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裕 韦惠玲 +2 位作者 刘骥翔 王少杰 苏海佳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4期635-650,共16页
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拓展了单菌体系的功能。然而在重组菌株中,异源途径的过表达会增加底盘细胞的代谢压力,导致细胞中能量分配失衡,进而对底盘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更加新颖有效的生物合成平台,... 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拓展了单菌体系的功能。然而在重组菌株中,异源途径的过表达会增加底盘细胞的代谢压力,导致细胞中能量分配失衡,进而对底盘细胞的正常生长和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更加新颖有效的生物合成平台,人工多菌体系在为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多样且适配的表达环境的同时,有效地分配底盘细胞的代谢负担,使得途径的全局调控更加灵活。本文明确指出了人工多菌体系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前沿,并以多菌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为文章主旨,通过详细比较单菌体系和人工多菌体系的优缺点,突出人工多菌体系在生物合成中的优势,同时以人工多菌体系在近几年生物合成中的最新进展为实例,从途径分工的理性设计、菌群互作关系的理性设计、功能菌群时空有序分布以及基于模型算法指导下的多菌体系理性构建4个方面对人工多菌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最后根据目前人工多菌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人工多菌体系全局调控的方法,并对人工多菌体系的设计、构建以及在各种生物产品合成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多菌体系 天然产物合成 代谢工程 生物能源 生物合成
下载PDF
缅怀王义翘教授--生物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学界和业界的泰斗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克勤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王教授离开我们已有半年多了。但我常常想到在这过去的30年中与他相见的日子。1990年,自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一天起,我即将王教授作为我终身的导师、引路者、长辈和朋友。王教授是生物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学界和业界的泰斗。他培养出... 王教授离开我们已有半年多了。但我常常想到在这过去的30年中与他相见的日子。1990年,自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一天起,我即将王教授作为我终身的导师、引路者、长辈和朋友。王教授是生物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学界和业界的泰斗。他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遍布世界高校和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我直接认识的就有Steven Lee博士和谢良志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学科 生物科技公司 引路者 访问学者 博士后 奠基人 泰斗 缅怀
下载PDF
Ⅱ型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β-香树脂醇的选择性调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文涛 张昕哲 +2 位作者 万盛通 王茹雯 李春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5期804-814,共11页
细胞色素P450酶(简称P450酶)是天然产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修饰酶,其催化的杂泛性使得一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P450酶可以氧化多个中间体导致多种结构类似物的产生。P450酶催化选择性的传统调控策略主要为催化结构域的改造以及氧化还原... 细胞色素P450酶(简称P450酶)是天然产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修饰酶,其催化的杂泛性使得一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P450酶可以氧化多个中间体导致多种结构类似物的产生。P450酶催化选择性的传统调控策略主要为催化结构域的改造以及氧化还原伴侣工程,然而在由P450酶、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生物膜构成的Ⅱ型P450酶催化系统中,蛋白跨膜域、膜组分的代谢等因素对其选择性的影响尚不清晰。为探索Ⅱ型P450酶催化选择性调控的新策略,解决甘草次酸合成过程中关键Ⅱ型P450酶CYP72A63(T338S)的底物选择性差而产生副产物11-脱氧甘草次酸的问题,本文通过在CYP72A63(T338S)的N端融合酵母内源P450酶以及其他内质网定位蛋白的跨膜域方式重塑CYP72A63(T338S)的跨膜结构,改造重要膜组分鞘脂的代谢途径,调节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底物竞争关系的P450酶表达比例的三种策略,以酿酒酵母为底盘菌株,通过体内验证的方式,探究了跨膜域、鞘脂代谢以及具有底物竞争关系的P450酶表达比例的变化对CYP72A63(T338S)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跨膜域的重塑以及鞘脂代谢的调节显著改变了CYP72A63(T338S)催化的底物选择性,N端跨膜域融合NTE1N以及敲除二氢鞘氨醇4-羟化酶的编码基因SUR2显著抑制了其对β-香树脂醇的氧化选择性;过表达来自毕赤酵母的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则会显著促进其对β-香树脂醇的氧化选择性;通过提高Uni25647(来源于乌拉尔甘草的11-氧-β-香树脂醇合成酶)的表达比例,促进了其与CYP72A63(T338S)竞争β-香树脂醇的能力,完全抑制了副产物11-脱氧甘草次酸的合成。本文为P450酶,尤其是膜定位的Ⅱ型P450酶催化特性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 跨膜域 鞘脂 催化选择性 甘草次酸 酿酒酵母
下载PDF
电活性微生物基因编辑与转录调控技术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雅如 曹英秀 宋浩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281-1299,共19页
电活性微生物通过胞外电子传递通路与胞外电子受体/供体进行双向电子交换,产生或吞噬电流。电活性微生物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电化学技术领域,涵盖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与电能生产、生物传感、微生物冶金以及化... 电活性微生物通过胞外电子传递通路与胞外电子受体/供体进行双向电子交换,产生或吞噬电流。电活性微生物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电化学技术领域,涵盖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与电能生产、生物传感、微生物冶金以及化学品的微生物电合成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较大局限,如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存在一定的上限、微生物电合成技术中的CO_(2)还原速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等。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性因素,需要通过高效的基因编辑和转录调控策略来改变电活性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提高其双向电子传递效率。本文首先总结了模式电活性微生物(希瓦氏菌和地杆菌)和其他代表性电活性微生物的基因编辑方法和利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技术实现转录调控的策略。在基因编辑方面,涵盖了(CRISPR辅助的)同源重组、碱基编辑等方法;而在转录调控方面,包括了CRISPR介导的抑制和激活。此外,对于多基因编辑和调控的策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次,综述了这些技术在环境、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染物生物处理和修复等。最后,讨论了目前电活性微生物工程改造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微生物 基因编辑 转录调控 CRISPR 胞外电子传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