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作品数169被引量58H指数3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096-888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0-1670/S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典型植被的产流产沙特征
1
作者 靳仔鑫 于澎涛 +3 位作者 万艳芳 涂立辉 王晓 郭建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2期20-28,共9页
【目的】植被和立地条件是影响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的重要因素,在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植被类型、覆盖度、坡度和坡向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水源涵养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夏六... 【目的】植被和立地条件是影响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的重要因素,在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植被类型、覆盖度、坡度和坡向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水源涵养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的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天然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天然草地3种典型植被,各布设2个10 m×20 m的径流小区,共布设6个,于2019年8—10月观测了6次侵蚀性降雨事件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类型下次降雨事件的产沙量均随降雨因子(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乘积)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但产流量随降雨因子的变化在植被类型间有差异。高强度的降雨事件易引起产流产沙,但良好的植被覆盖使产流产沙量均很低。产流产沙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如华北落叶松林平均产流量为陡坡比缓坡多0.075 mm,平均产沙量多19.62×10^(−3)t·km^(−2)。越靠近阳坡,产流量越小,而产沙量越大,如草地平均产流量为阳坡比半阳坡少0.03 mm,但平均产沙量多17.89×10^(−3)t·km^(−2)。冠层郁闭度越高,产流量越小;林下草本层及枯落物层覆盖度和生物量越高,产沙量越小。受植被条件和地形因子的综合影响,缓坡华北落叶松林的产流产沙量均最小,水土保持效益最优。【结论】在六盘山土石山区,需减少植被生物量及其生态耗水以利于增加产流,增加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的覆盖度和生物量以利于降低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 产沙 植被类型 坡度 坡向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植物功能群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
作者 陈燕旋 徐凡迪 +2 位作者 黄小波 苏建荣 李帅锋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32-43,共12页
【目的】全面客观地反映国内外植物功能群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方法】收集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2012—2021年间以植物功能群为主题发表的相关文献共1759篇,利用Wo... 【目的】全面客观地反映国内外植物功能群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方法】收集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2012—2021年间以植物功能群为主题发表的相关文献共1759篇,利用WoS和CNKI自带的检索分析工具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植物功能群的发文量在WoS数据库中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在CNKI数据库中则表现出平缓的周期性波动变化。WoS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的发文量存在较强的负相关;美国、中国和德国是推动该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国家;该领域研究成果多数发表在生态学期刊上。2)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且在发文量TOP10的科研机构中,所属中国的研究机构就占有3家;3)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功能群研究方法、植物功能性状、植物功能群的影响因素以及植物功能群的多样性。从高频词汇分析中可看出,国际上注重植物功能群的多样性、植物功能群的影响因素以及物种丰富度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研究集中在浮游植物功能群、植物功能群的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从突现强度和时间来看,“land”、“functional type”、“consequence”、“vegetation dynamics”、“land cover”是WoS数据库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热点领域。【结论】植物功能群在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中的响应机制、土地退化及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过程以及基于植物功能群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的研究,有望持续或相互融合成为未来新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研究趋势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张蓓蓓 徐庆 +3 位作者 高德强 左海军 任冉冉 许文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13-20,共8页
【目的】探究中国亚热带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以获取其水汽循环过程及气候信息,为准确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数据整合分析方法,从72篇文献中收集了中国亚热带地区78个站点的... 【目的】探究中国亚热带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以获取其水汽循环过程及气候信息,为准确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数据整合分析方法,从72篇文献中收集了中国亚热带地区78个站点的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探究该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及过量氘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亚热带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存在西部贫化中东部富集现象,分布范围为−111.19‰~−19.80‰(−15.32‰~−3.74‰)。与之类似,大气降水过量氘同样呈现西低东高的格局,分布范围为−11.27‰~26.55‰。此外,发现大气降水δD(δ^(18)O)与经度(δD:r=0.61,P<0.001;δ^(18)O:r=0.51,P<0.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δD:r=−0.60,P<0.001;δ^(18)O:r=−0.57,P<0.001)呈显著负相关。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上述2类因子均不是大气降水δD(δ^(18)O)的主要调控因子,而纬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二者与大气降水δD(δ^(18)O)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表现为:纬度每增加1°,大气降水δD(δ^(18)O)相应富集2.65‰(0.25‰);年均降水量每增加100 mm,大气降水δD(δ^(18)O)相应富集1.43‰(0.17‰)。【结论】中国亚热带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呈西部贫化中东部富集的格局。另外,该地区大气降水δD(δ^(18)O)呈现“反纬度效应”和“反降水量效应”,这与经典大气降水同位素理论中的“纬度效应”及“降水量效应”明显不同,表明不同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的环境效应差异较大,建议今后研究中应加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过量氘 中国亚热带 整合分析
下载PDF
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危害的变化及防治
4
作者 买买提江·肉孜 张彦龙 王小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白蜡窄吉丁是中国本土害虫,一直以来对我国本土的白蜡树危害不严重,是一种次要害虫。但近年来,随着外来引种白蜡树的广泛栽植,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变成为主要害虫,对我国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中大量种植的白蜡树造成了巨大破坏,影响了... 白蜡窄吉丁是中国本土害虫,一直以来对我国本土的白蜡树危害不严重,是一种次要害虫。但近年来,随着外来引种白蜡树的广泛栽植,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变成为主要害虫,对我国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中大量种植的白蜡树造成了巨大破坏,影响了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化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总结了该虫的防治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利用天敌防控白蜡窄吉丁的情况,指出天敌是控制其种群数量、减少危害的重要因子,明确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多种措施是控制白蜡窄吉丁扩散、减轻生态和经济损失的有效方法,可为其他钻蛀性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蛀干害虫 外来白蜡树 新疆小叶白蜡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重瓣棣棠花枝枯病相关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5
作者 姜宁 李学武 +2 位作者 薛寒 朴春根 李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重瓣棣棠花(Kerria japonica f.pleniflora)是我国常见的园林景观植物,其枝枯病时有发生,病、死枝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重瓣棣棠花的观赏性。准确鉴定重瓣棣棠花枝枯病的相关真菌,研究其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特征,是园林植物枝枯病... 【目的】重瓣棣棠花(Kerria japonica f.pleniflora)是我国常见的园林景观植物,其枝枯病时有发生,病、死枝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重瓣棣棠花的观赏性。准确鉴定重瓣棣棠花枝枯病的相关真菌,研究其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特征,是园林植物枝枯病防治理论的基础工作。【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获取重瓣棣棠花枝枯病相关真菌的菌株,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分析和联合多基因片段(ITS-act-rpb2-tef1-tub2)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重瓣棣棠花病枝中分离出的18株真菌均鉴定为素贴壳囊孢(Cytospora diopuiensis),其分生孢子透明,腊肠形,无隔,光滑,壁薄,3.8~5.4μm×1.3~1.6μm,长宽比2.7~4。该菌亲缘关系较近的3种分别是东亚地区分布的掌状壳囊孢(C.palm),泰国壳囊孢(C.thailandica)和兴隆壳囊孢(C.xinglongensis)。【结论】研究揭示了重瓣棣棠花的枝枯病潜在病原菌为素贴壳囊孢,该菌首次在中国被发现,为中国新记录种。本研究首次描述了其无性型特征并讨论了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的关系,为病害防治和壳囊孢属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枝干病害 壳囊孢 鉴定
下载PDF
云南化佛山高山栲年轮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奇 张春华 +2 位作者 冯德枫 孙永玉 刘建锋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86-93,共8页
【目的】明确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年轮生长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为更好地了解亚热带高山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楚雄化佛山高山栲林为例,利用年轮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高山栲年轮生长在1966... 【目的】明确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年轮生长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为更好地了解亚热带高山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楚雄化佛山高山栲林为例,利用年轮生态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高山栲年轮生长在1966—2019年时段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高山栲年轮生长分别与上年11月和当年夏季(5、7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年轮生长与当年夏季(5—8月)的干旱指数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降水过量对生长的限制作用;但年轮生长与上年10月气温明显负相关而与当年5—7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高山栲年轮生长对生长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强度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结论】生长季过量降水可能是限制该区域高山栲年轮宽度生长的最主要气象要素,但尚需结合林分结构与立地条件状况展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栲 年轮生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7
作者 巩闪闪 刘顺 +1 位作者 许格希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方式下的3种森林类型,即岷江冷杉−红桦次生林(自然恢复,SF)、云杉阔叶混交林(人工...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方式下的3种森林类型,即岷江冷杉−红桦次生林(自然恢复,SF)、云杉阔叶混交林(人工种植后自然恢复,MF)和云杉人工林(人工恢复,PF),采用干筛法测定了6个粒级(>5、2~5、1~2、0.5~1、0.25~0.5和<0.25 mm)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计算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等团聚体稳定性参数,探究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SF和MF的团聚体分布以>2 mm团聚体为优势粒级,而PF的团聚体在各粒级分布较均匀。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参数(MWD、R>0.25、K)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SF和MF的土壤MWD和R>0.25均高于PF,而土壤可蚀性因子K低于PF。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及细根周转率显著相关,且细根周转率能解释超30%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异,说明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的周转过程密切相关。【结论】主要受不同森林的细根周转差异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影响,自然恢复形成的混交林较人工种植的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因此,在川西亚高山地区退化森林恢复中,宜采用自然恢复或营建混交林的方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森林土壤 恢复方式 亚高山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第一届编委会名单
8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棕熊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佳 程芸 +2 位作者 王欣琪 张于光 薛亚东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87-88,共2页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装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连续2年拍摄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经查询文献,此次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棕熊为西藏亚种:藏棕熊(U.a.pruinosus),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1年5月28日和2022年5月6日,安装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连续2年拍摄到棕熊(Ursus arctos)照片。经查询文献,此次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棕熊为西藏亚种:藏棕熊(U.a.pruinosus),是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笔实体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熊 红外相机 罗布泊
下载PDF
拟日规壳属物种的识别与鉴定
10
作者 姜宁 薛寒 +1 位作者 朴春根 李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44-52,共9页
【目的】拟日规壳属(Gnomoniopsis)是一类专门寄生壳斗科(Fagaceae)、柳叶菜科(Onagr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的内生菌或病原菌。鉴定2株分离自山东省月季(Rosa chinensis)健康枝条的拟日规壳菌株(RZ18=CFCC 57557和RZ26),系统梳理拟... 【目的】拟日规壳属(Gnomoniopsis)是一类专门寄生壳斗科(Fagaceae)、柳叶菜科(Onagr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的内生菌或病原菌。鉴定2株分离自山东省月季(Rosa chinensis)健康枝条的拟日规壳菌株(RZ18=CFCC 57557和RZ26),系统梳理拟日规壳属的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寄主特征,以加强对该属物种的识别与鉴定。【方法】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转录延长因子(tef1)和微管蛋白(tub2)这3个基因片段,以及人工培养基上的形态学特征,对新采集菌株进行准确鉴定。【结果】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结果均显示本研究中新采集的菌株为蔷薇拟日规壳(G.rosae),该物种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并且月季是该种的新记录寄主。此外,本研究首次测得蔷薇拟日规壳的tef1和tub2的基因序列,并通过多基因联合分析(ITS-tef1-tub2)首次揭示该种在拟日规壳属内为独立起源的1支,与其余10个蔷薇科上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本研究报道中国拟日规壳属的1新记录种,即蔷薇拟日规壳。同时,在梳理了该属25个物种的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寄主特征后明确寄主信息是拟日规壳属重要的分类特征,多基因联合分析能有效地区分所有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座壳目 日规壳科 分类 鉴定
下载PDF
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萌 沈雅飞 +6 位作者 陈天 王丽君 曾立雄 孙鹏飞 肖文发 田耀武 程瑞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 【目的】研究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P养分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宜阳县所在的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宜阳县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C、N、P养分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宜阳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养分差异显著,阔叶纯林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而土壤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阔叶纯林土壤C、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倒三角”的变化规律;而针阔混交林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表聚现象”严重;阔叶混交林土壤C、N养分含量表层明显低于下层。3)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N(9.43~11.06)、N∶P(2.16~3.18)、C∶P(20.84~37.08)均小于全国水平(12.3、5.2、61.0),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C∶N、C∶P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P含量是土壤N∶P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宜阳县森林土壤受到严重的N限制,但其有机质矿化分解速率和P元素的有效性较高,比较有利于该地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宜阳县未来的森林经营和植被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土壤N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相关治理策略,以期解决土壤N限制的不良影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层深度 土壤碳氮磷养分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分析
12
作者 秦爱丽 马凡强 +3 位作者 纪敬 史胜青 江泽平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模式标本是确定植物学名的依据,对稳定植物学名至关重要。研究旨在调查摸清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为构建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初研究该类群的学者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模式标本是确定植物学名的依据,对稳定植物学名至关重要。研究旨在调查摸清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为构建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初研究该类群的学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APG IV中对豆目的分科(豆科、远志科、海人树科和皂皮树科),主要以Flora of China(FOC)记录的物种为参照,建立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名录。通过JSTOR(https://plants.jstor.org/)和Tropicals(http://tropicos.org/NameSearch.aspx)等数据库检索、文献查询和考证等获得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的模式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取馆藏地、产地和采集年限等关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得到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并建立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结果】625个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物种,隶属于豆目的2科(豆科和远志科)122属。共检索到3030份模式标本,保存于全球97家标本馆中,馆藏数量和物种数最多的标本馆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P),有663份,隶属于65属203种。国内11家标本馆有馆藏,国内馆藏数量最多的标本馆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为130份,隶属于21属61种。检索到的模式标本类型有7种,其中主模式标本有336份(231种,FOC接受名),副模式标本有169份;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采集的起始时间是18世纪,19、20世纪集中采集,21世纪仅采集了少量。采集产地覆盖了全球88个国家,采集数量和物种数最多的是中国,有1332份,隶属于61属365种,占标本总量和物种总数的44%和58%;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量超过5份的物种有207个,模式标本数量分别为4、3、2和1的物种数量分别为65、70、119和164;625种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物种命名人多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发表新种数量排名第一的刊物是《植物分类学报》(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现更名为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结论】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馆藏于全球97家标本馆,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数量和物种数最多,国内仅11家标本馆有馆藏,馆藏量较低,应推动加快国内中小型植物标本馆模式标本数字化的进程。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的类型有7种,主模式标本数量较少,640份模式标本的类型未进行细分。该类群采集时间相对久远,且异名和组合名等分类学问题突出,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目 固氮类物种 模式标本 数据库 标本馆
下载PDF
鸢尾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成彬 姜宁 +2 位作者 薛寒 朴春根 李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4期94-102,共9页
【目的】鉴定引起鸢尾(Iris tectorum)炭疽病的病原,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采集鸢尾炭疽病叶片标本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通过菌丝块有伤接种离体鸢尾叶片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根据... 【目的】鉴定引起鸢尾(Iris tectorum)炭疽病的病原,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采集鸢尾炭疽病叶片标本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通过菌丝块有伤接种离体鸢尾叶片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结合多基因联合分子系统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进行分离菌株种类鉴定,最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采集的鸢尾病叶上分离得到53株刺盘孢菌株,采用菌株CFCC 57497、CFCC 57498和CFCC 57499有伤接种鸢尾叶片3 d后,在叶片上表现出黄褐色病斑,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和白蜡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聚集在一支;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分生孢子单胞,较直或者弯曲,无色,18–24.5×4–5.3μm;附着胞褐色,形状不规则,7–11×5–8μm,符合白蜡树刺盘孢的基本特征。因此确定引起鸢尾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白蜡树刺盘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5~7,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浸粉。【结论】研究揭示了鸢尾炭疽病的病原真菌为白蜡树刺盘孢,其菌丝生长会受到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是由白蜡树刺盘孢导致鸢尾炭疽病的初次报道,为病害防治提供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树刺盘孢 系统发育学 形态学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下载PDF
西北地区成过熟人工林质量衰退状况、原因与对策
14
作者 刘颖 李国庆 杜盛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5期55-61,共7页
西北地区有大面积人工林已进入成过熟阶段,缺乏经营管理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措施,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较低并趋于衰退,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发展背景因素,缺乏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是重要原因。为完善西北地区人... 西北地区有大面积人工林已进入成过熟阶段,缺乏经营管理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措施,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较低并趋于衰退,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发展背景因素,缺乏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是重要原因。为完善西北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质量,基于西北地区成过熟人工林质量衰退状况,对质量衰退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西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过熟人工林 质量衰退 治理对策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云南普洱山区林地利用强度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5
作者 栗婧 李帅锋 +3 位作者 黄小波 唐荣 张锐 苏建荣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3期26-36,共11页
【目的】林地利用强度是全球森林管理的关键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森林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本研究试图量化林地利用强度对云南普洱山区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倚象镇,选择4种林地利用强度下的典... 【目的】林地利用强度是全球森林管理的关键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森林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本研究试图量化林地利用强度对云南普洱山区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倚象镇,选择4种林地利用强度下的典型森林,即原始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更新的卡西亚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林、放牧形成的灌草丛、持续管理的咖啡(Coffea arabica)人工林,开展群落学调查和土壤样品测定,分析林地利用强度对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植物多样性随林地利用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含水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林地利用强度增加而降低,降幅可达45.95%~67.90%;土壤全磷含量随林地利用强度增加而增加,增幅可达100%。植物多样性的多重属性与林内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等呈正相关,与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林内空气温度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的解释率高达72.90%。【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国南亚热带山地典型地带性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林地利用强度对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表明林地利用强度显著改变了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为通过合理经营提升森林多种功能奠定了科学依据,对我国南亚热带天然林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利用强度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土壤化学质量评价
16
作者 张萌 沈雅飞 +6 位作者 孙鹏飞 王丽君 曾立雄 陈天 肖文发 田耀武 程瑞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1期82-90,共9页
【目的】研究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揭示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特征,旨在为豫南山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豫南山区四县(市),采集森林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含量以... 【目的】研究豫南山区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揭示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特征,旨在为豫南山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豫南山区四县(市),采集森林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含量以及8种金属元素含量共11个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化学质量评价。【结果】1)研究地区森林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总体上呈中性,其中信阳市最低,内乡县最高;土壤的镁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在豫南山区四县(市)各采样点之间有强烈的空间变异性。同时,森林表层土壤pH、有机碳、镁、锰、钠及锌含量都有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而其它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2)影响豫南四县(市)森林表层土壤化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有机碳含量、电导率、铁含量、钠含量、钾含量。森林表层土壤化学质量排名为:鲁山县>信阳市>内乡县>桐柏县。【结论】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豫南四县(市)表层森林土壤化学质量的关键因子,因此在未来森林土壤管理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提高森林土壤的化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山区 土壤化学质量 最小数据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菌根树种土壤有机碳储量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贾御夫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5期88-94,共7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SOC)是全球碳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几乎所有的森林树木根系都与丛枝菌根(AM)或外生菌根(ECM)真菌共生,但2种菌根树种的土壤碳循环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中2种菌根树种土壤...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SOC)是全球碳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几乎所有的森林树木根系都与丛枝菌根(AM)或外生菌根(ECM)真菌共生,但2种菌根树种的土壤碳循环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中2种菌根树种土壤SOC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了调控不同菌根树种SOC分解的机制以及可能在区域尺度上的变异,展望了未来菌根树种SOC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旨在为精准预测菌根真菌对森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土壤有机碳 森林 储量 调控机制
下载PDF
生态学中韧性的概念范畴及表征方法
18
作者 鲁庆奥 孙小平 +2 位作者 顾峰雪 张远东 刘世荣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66-73,共8页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极端事件增加,全球生态系统正在承受各种类型、强度和频度的干扰,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对于干扰的韧性成为生态学中日益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生态学界对于韧性的描述众多,适用对象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本文阐述了“resil...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极端事件增加,全球生态系统正在承受各种类型、强度和频度的干扰,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对于干扰的韧性成为生态学中日益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生态学界对于韧性的描述众多,适用对象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本文阐述了“resilience”一词在生态学中的含义,从生态系统和生态指标2个层次,系统总结了韧性的概念范畴,包括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复杂性、生态阈值和韧性的关系,介绍了如何使用单变量和双变量表征生态系统韧性。通过了解和提高生态系统韧性,可以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和修复提供依据,并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抵抗力 恢复力 干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亚热带3种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失重的主场效应
19
作者 周长剑 何伟 +7 位作者 王奔 俞珺慈 雷蕾 任世奇 晏召贵 王鹏程 肖文发 曾立雄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3期18-27,共10页
【目的】监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3种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在林分互置条件下的重量损失,分析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 【目的】监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3种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在林分互置条件下的重量损失,分析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马尾松、杉木和栓皮栎纯林收集的3种树木当年掉落的凋落叶分别装入20 cm×20 cm的凋落叶分解袋,在2019年6月进行样地互置(即每个林分放置3个物种的凋落叶分解袋),至2020年10月监测了3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重量损失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动态特征。【结果】1)林分环境、凋落叶组成质量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重量损失速率有显著影响;受凋落叶组成质量影响,杉木凋落叶的分解常数(k值)在各林分中皆为最小,而马尾松和栓皮栎凋落叶的分解常数较大;3个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速率(V)多数时期在马尾松林或栓皮栎林中较大,在杉木林中较小。2)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对杉木凋落叶在分解至第105 d表现为正,对马尾松凋落叶在分解至第348 d表现为负,而对栓皮栎凋落叶在整个实验期间均不显著。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与林地枯落物层的温度、湿度及枯落叶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树种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有显著影响,且分解过程中的环境因子及凋落叶组成质量变化可能是影响主场效应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k值) 质量损失 主场效应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的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识别 被引量:1
20
作者 毕玉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79-87,共9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6—7月(雨季)、2022年2—3月(旱季)的野外跟踪调查数据,并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作补充,剔除冗余的分布数据,最终筛选出111个分布位点用于构建模型。将物种分布数据与10个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模型,获得当前气候条件下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模型检验结果AUC值达0.953,模型精度较高;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主要受最旱月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均温和冠层高度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72.76 km^(2),仅占公园规划面积的6.39%。适宜区主要在霸王岭片区,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4.05%;鹦哥岭和尖峰岭也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区域,分别占总适宜区面积的23.82%和9.89%。模型结果显示,次适宜区面积达1309.02 km^(2),是未来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缓冲区域。【结论】1)海南长臂猿偏向于分布在降雨丰富的区域,因干旱季节降雨量不足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2)海南长臂猿对林冠下层的利用率低,对高大粗壮植株的依赖性强。旱季可利用果实不足和高大食源植物匮乏,必然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因此,建议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连接适宜栖息地之间的次适宜区域,在恢复造林过程中,选择能在旱季提供丰富果实的树种,将其逐渐转化为适宜栖息地,从而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