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6364被引量18995H指数42
《外国文学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于1978年9月创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界最早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以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名刊为...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751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2-1060/I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6,3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指南
1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2-I0002,共1页
《外国文学研究》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基础上的学术期刊,主要发表国内外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本刊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只刊发原创性学术论文。杂志官网现已全面升级,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域名正式更改为ttp://fis.cc... 《外国文学研究》是一份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基础上的学术期刊,主要发表国内外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本刊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只刊发原创性学术论文。杂志官网现已全面升级,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域名正式更改为ttp://fis.ccnu.edu.cn欢迎广大作者登录网站踊跃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匿名评审 学术自由 学术期刊 《外国文学研究》 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原创性 国内外学者
原文传递
英格兰德短篇小说中的共情研究
2
作者 高莉敏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共情不仅是情感传导与认知理解的过程,也是道德认同的过程。在英格兰德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从情感、认知与道德三个层面出发阐发对共情的理解:情感层面的共情在民族矛盾的激化下易引发以暴力复仇为代表的共情过激行为,认知层面的共情在... 共情不仅是情感传导与认知理解的过程,也是道德认同的过程。在英格兰德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从情感、认知与道德三个层面出发阐发对共情的理解:情感层面的共情在民族矛盾的激化下易引发以暴力复仇为代表的共情过激行为,认知层面的共情在极权体系的作用下会产生共情非正义问题,而道德层面的共情有利于建立基于正义与爱的共同道德体系,形成良知共识,为当今世界避免出现类似大屠杀的极端族群暴力事件、创建和谐人类社会提供借鉴。英格兰德对共情问题的探讨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彰显了其意图使犹太文明与美国社会接轨的主观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德 短篇小说 共情 大屠杀
原文传递
“伯爵小姐是个中国人”——《第十二夜》与伊丽莎白时代的“中国追寻”
3
作者 胡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95,共16页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涉及到中国及中国人的地方屈指可数,但在其同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包括科学家、航海家、地理学家、戏剧家、诗人等等,都对拓展海外贸易、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有着极大兴趣,其中特别对与中国接触有着强烈...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涉及到中国及中国人的地方屈指可数,但在其同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包括科学家、航海家、地理学家、戏剧家、诗人等等,都对拓展海外贸易、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有着极大兴趣,其中特别对与中国接触有着强烈的欲望。研究发现,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与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对中国的渴求和构建密切相关,王室对华信件、英国贸易与外交、新航线开辟及新地图的绘制、塞西尔的乔迁宴上的表演等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受到了伊丽莎白一世"契丹/中国探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十二夜》 中国人 中国追寻 伊丽莎白一世 外交
原文传递
《石神》中的关系式爱情与人机共在想象
4
作者 王素英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88,共9页
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石神》描写了智人种比莉·克鲁索与机器人种斯派克之间的跨种之爱故事,表达了以爱干预人类对世界的重复性毁灭的希望。小说中的人机跨种之爱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性形式体现了让-吕克·南希意义上在距... 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石神》描写了智人种比莉·克鲁索与机器人种斯派克之间的跨种之爱故事,表达了以爱干预人类对世界的重复性毁灭的希望。小说中的人机跨种之爱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性形式体现了让-吕克·南希意义上在距离中接近的共在关系。一方面,比莉与斯派克之间的人机之爱作为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事件,其本身的独一无二性决定了人机之间不可通约的他者性;另一方面,比莉与斯派克通过在人机界面这个“我们之间”的间隔或距离中的触碰和分联,形成人机之间的他异性共享。小说通过对关系性跨种之爱故事的描写,呈现了一种人机共在的和谐后人类生态共同体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妮特·温特森 《石神》 关系式爱情 人机共在
原文传递
为物所惑:济慈颂歌中的复魅叙事 被引量:3
5
作者 唐伟胜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9,共12页
从"复魅"的角度看,英国诗人济慈的生态敏感主要体现在他对万物平等的体认,对万物无限性和神秘性的感知以及对万物活力抱有的孩童般的欣喜。在济慈著名的三首颂歌中,"迷魅"既是极力表达的主题,也是结构性叙事策略:... 从"复魅"的角度看,英国诗人济慈的生态敏感主要体现在他对万物平等的体认,对万物无限性和神秘性的感知以及对万物活力抱有的孩童般的欣喜。在济慈著名的三首颂歌中,"迷魅"既是极力表达的主题,也是结构性叙事策略:《夜莺颂》里,说话人(或诗人)先是变得麻木,继而随着夜莺的歌声,迷魅在跨越时空的"广阔户外"中,最后惆怅地回到现实;《希腊古瓮颂》里,说话人先是对着古瓮表达好奇和思考,随即陷入古瓮悠远而神秘的过去,与古瓮合二为一;《秋颂》里,说话人一开始即被立体而动感的秋所迷魅,追随动感十足的秋的脚步,聆听其美妙的音乐,一直到诗歌结束。济慈的复魅叙事在当今"后人类中心"时代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颂歌 复魅叙事 迷魅
原文传递
艺术与道德——《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如画”审美 被引量:1
6
作者 修立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研究的重点之一,此类研究往往将唯美主义视作詹姆斯作品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参照,然而,在早期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对英美流行一时的"如画"审美表现出极大兴趣。女...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研究的重点之一,此类研究往往将唯美主义视作詹姆斯作品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参照,然而,在早期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詹姆斯对英美流行一时的"如画"审美表现出极大兴趣。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如画"审美,尤其是其变化过程,体现了彼时的詹姆斯对艺术与道德关系所做的思考。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如画"审美逐步显示出内在的道德维度和潜能,艺术品位与道德关怀互为催化剂,引导她体悟"如画"特质美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苦难,其"如画"审美实现了从"低等"到"高贵"的转变,体现出艺术与道德和谐统一、相互提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一位女士的画像》 艺术 道德 “如画”
原文传递
灵魂与记忆——普拉东诺夫与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中亚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在文坛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苏联时期,俄罗斯族作家普拉东诺夫和吉尔吉斯族作家艾特玛托夫,分别在《章族人》和《风雪小站》中围绕灵魂和记忆主题对中亚这一地理空间展开文学想象。前者对虚构的中亚章族人抱以尊重的态度,并为身为返乡者和... 在文坛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苏联时期,俄罗斯族作家普拉东诺夫和吉尔吉斯族作家艾特玛托夫,分别在《章族人》和《风雪小站》中围绕灵魂和记忆主题对中亚这一地理空间展开文学想象。前者对虚构的中亚章族人抱以尊重的态度,并为身为返乡者和拯救者的恰噶塔耶夫安排了被章族人“同化”的结局;后者则围绕象征民族记忆传承中断的传统父辈和现代子辈的分化展开叙事。中亚少数族裔的文化记忆和传统被割裂,随之而来的是日渐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东诺夫 艾特玛托夫 中亚书写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从异化的生命到“文艺复兴人”——薇拉·凯瑟《教授之屋》中的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雪松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144,共14页
薇拉·凯瑟在《教授之屋》中刻画了颇具空间动感的人物:于现实中离开家门前往密歇根湖、在写作中神游于美国西南的圣彼得教授以及放牧四野、秘境探险、造屋定居的汤姆。对此,以往评论倾向于将这些空间运动定性为消极的逃避主义之举... 薇拉·凯瑟在《教授之屋》中刻画了颇具空间动感的人物:于现实中离开家门前往密歇根湖、在写作中神游于美国西南的圣彼得教授以及放牧四野、秘境探险、造屋定居的汤姆。对此,以往评论倾向于将这些空间运动定性为消极的逃避主义之举。本文借助于德勒兹与瓜塔里的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理论,认为这些空间运动具有不可被简单化约的复杂性,实为"先破后立"的系列运动,始终贯穿着作家为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异化危机谋求出路的动因。其中对梭罗去往瓦尔登湖之原型的挪用,意味着部分空间运动旨在冲出困局、唤醒"邻人",是打破资本主义运转机制的解辖域化运动,折射出凯瑟力图挣脱出生命异化状态的积极意向。而解辖域化运动之后,还有从游牧到定居的再辖域化运动,是人物通过学习与教育来实现蜕变或"再生"的过程,寄寓着作家试图重塑"文艺复兴人"式现代人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之屋》 异化 “文艺复兴人” 解辖域化 再辖域化
原文传递
“绿色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经典的重构与重读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旭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104,共12页
作为浪漫主义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批评范式,"绿色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范式)在理论上明确批判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唯物论倾向,在实践中注重从当代生态问题入手重读或重构浪漫主... 作为浪漫主义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批评范式,"绿色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范式)在理论上明确批判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唯物论倾向,在实践中注重从当代生态问题入手重读或重构浪漫主义文学经典——后者典型地体现在以贝特对华兹华斯《湖区指南》的经典重构和莫顿对雪莱《麦布女王》的经典重读之中。在当代全球化生态危机的背景之下,"绿色浪漫主义"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不仅丰富了浪漫主义的研究图谱,而且对于当今文学批评从空洞的语言—符号研究和偏执的意识形态批判重新转向现实关怀和社会担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浪漫主义 生态批评 经典重读 经典重构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人类学形态概观
10
作者 王庆卫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3,共11页
伊格尔顿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形态,并将"人类学批评"置于首位,称其为"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这一论断,为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形态类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虽然人类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 伊格尔顿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形态,并将"人类学批评"置于首位,称其为"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这一论断,为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形态类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虽然人类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尚有争议,但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二者的关系,把人类学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承认二者的关联并不意味着主张马克思晚年有一个独立于唯物史观之外的"人类学阶段",也不应把马克思的人类学思考笼统地称为"人类学转向",而应当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一部分,视为唯物史观在人类学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置于人类学的视角之下进行审视。本文力图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学思想的发生和嬗变过程,剖析其理论动机和功能特征,并以人类学学科的自身发展轨迹为参照,从方法、问题域和理论目的等角度呈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的理论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批评形态 文化批评
原文传递
作为文学批评视角的世界主义——评帕泰尔的《世界主义与文学想像》(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近年来,世界主义又成为一个前沿理论话题。从世界主义的视角讨论文学作品可以重新审视文学传统,并在全球化语境下观照文学想象的世界主义元素。帕泰尔的专著《世界主义与文学想像》就是其中之一,该书成功地展示了作为文学批评视角的世... 近年来,世界主义又成为一个前沿理论话题。从世界主义的视角讨论文学作品可以重新审视文学传统,并在全球化语境下观照文学想象的世界主义元素。帕泰尔的专著《世界主义与文学想像》就是其中之一,该书成功地展示了作为文学批评视角的世界主义研究范式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泰尔 世界主义 文学想象
原文传递
惊悚小说《白衣女人》的时代道德潜质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贝克 李增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89,共6页
英国小说家柯林斯的《白衣女人》以"惊悚"和"悬疑"为主要表现策略,以人们对婚姻和财富的态度为主线,以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为内涵,诠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在惊悚小说... 英国小说家柯林斯的《白衣女人》以"惊悚"和"悬疑"为主要表现策略,以人们对婚姻和财富的态度为主线,以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为内涵,诠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在惊悚小说的创作中达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进而开创了惊悚小说书写的新文体,并对后世不同语境下的同类小说发展形成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悚小说 柯林斯 《白衣女人》
原文传递
世界不应该是那样的——论《远方》的后戏剧剧场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激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9,共9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多个话语发送者组成的剧场形式,雷曼称其为"后戏剧剧场"。本文将当代英国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戏剧《远方》置于后戏剧剧场视阈下,发掘作家和导演超越布莱希特叙事剧的政...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多个话语发送者组成的剧场形式,雷曼称其为"后戏剧剧场"。本文将当代英国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戏剧《远方》置于后戏剧剧场视阈下,发掘作家和导演超越布莱希特叙事剧的政治戏剧模式,说明他们通过无时段性、极简、感知剧场和类比报道等后戏剧符号瓦解了舞台幻象,并在吸引直觉、本能和情感中引发集体记忆,使观众在这个无确指意义却充满力量、强度和当下感的剧场里,从本能的、体验式的唤醒中看到并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触手可及的丑陋以及自身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剧场 卡里尔·丘吉尔 《远方》
原文传递
论音景 被引量:61
14
作者 傅修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9,共11页
音景迄今为止尚未进入叙事研究的对象名单,对其的忽略已导致人物似乎是在无声的时空中行动。音景分主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个层次,无声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农业社会的音景保持在可清晰辨音的"高保真"状态,但工业革命... 音景迄今为止尚未进入叙事研究的对象名单,对其的忽略已导致人物似乎是在无声的时空中行动。音景分主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三个层次,无声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农业社会的音景保持在可清晰辨音的"高保真"状态,但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轰鸣使音景由"高保真"沦为"低保真",这些在叙事作品中均有反映。音景有时会由次要位置的叙事陪衬反转为不容忽视的故事角色,此即夏弗所说的"底"凸显为"图"。"声音帝国主义"的崛起缘于人类在接受听觉信息时的被动与脆弱,由于无法自己决定"听到"或"不听到"什么,真实世界和虚构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可能遭遇声音霸权的压迫。音景之不可或缺在于"以声拟声"能创造更为鲜活生动的叙述效果,无须摹仿原声的"以声拟状"进一步开阔了听觉叙事的天地。对外界声音的摹仿乃是人类的习惯和本能,观察婴幼儿的牙牙学语,我们仍能想象拟声行为的初始发生。人类主要凭借视听两翼在感觉的天空中翱翔,那些将故事背景调为"静音"的叙事无异于只用单翼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景 声音 叙事
原文传递
2013年美国诗歌与戏剧研究在中国
15
作者 瓦韵青 孙小琴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32,共8页
2013年,我国在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出现了研究的新走向,总体特征是:继续关注经典的作家、作品;各种批评理论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的空间;诗歌的译介有了更大的发展;戏剧总论、专题、断代、流派综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 2013年,我国在美国诗歌、戏剧研究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出现了研究的新走向,总体特征是:继续关注经典的作家、作品;各种批评理论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的空间;诗歌的译介有了更大的发展;戏剧总论、专题、断代、流派综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对少数族裔和同性恋的诗歌、戏剧研究是新趋势。基于国内美国诗歌、戏剧研究的现状,并与国外同期的研究相比较,文章建议:对美国作家作品的平行比较、影响研究亟待向广阔、纵深发展;美国诗歌、戏剧的跨学科研究的力度应加大;断代史、流派、专题研究依然需要加强;在戏剧文体、戏剧交流史等方面,需要开拓性的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 美国诗歌研究 美国戏剧研究
原文传递
论库切小说《耶稣的童年》中的好客(英文)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垠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伊丽莎白·考斯特罗》、《慢人》、《凶年纪事》等较早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接待外人或难民的问题,而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似乎更深层地触及了这类问题。本文试图将这部小说与德里达《...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伊丽莎白·考斯特罗》、《慢人》、《凶年纪事》等较早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接待外人或难民的问题,而2013年出版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似乎更深层地触及了这类问题。本文试图将这部小说与德里达《论好客》中的"外人问题"和"好客/不好客指南"进行对读,探讨库切在这部小说中如何应对接待外人的问题。本文通过聚焦于库切小说中的语言和教学问题发现,库切揭示了这些实例总是利用着既有的物质条件,并由此颠覆了德里达关于无条件好客和有条件好客的区分。最后,本文认为,库切的这部小说通过呈现出德里达所言的"好客之道"遭到破坏的外乡荒凉惨淡的情形,提醒世人有必要坚持或者回到柏拉图式的无条件、无节制的好客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德里达 好客 外人问题
原文传递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曹顺庆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60,共7页
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为,相同性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因而,从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学理角度来讲,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这种不正常现状显然应当改变。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 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为,相同性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基础,因而,从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学理角度来讲,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这种不正常现状显然应当改变。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突破。变异学重新为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奠定其可比性与合法性基础,这个可比性与合法性就是异质性和变异性,变异学肯定了变异和差异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是人类文明对话,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学理角度肯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的可比性,这就从正面回答了韦斯坦因及其西方学者的困惑与谬见,奠定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可比性与合法性,弥补了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不足。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开创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可比性与合法性 变异学
原文传递
“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18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6-176,共1页
为进一步繁荣我国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探索合乎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文学批评新方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联合主办“第三届文学伦理... 为进一步繁荣我国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探索合乎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文学批评新方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联合主办“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5日-27日在宁波大学召开,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宁波大学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批评 理论与实践
原文传递
《俄狄浦斯王》:启蒙浪潮下传统信仰的更新 被引量:4
19
作者 邱业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4,共8页
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传统信仰如何应对当时汹涌澎湃的启蒙浪潮。一方面,通过俄狄浦斯运用理性和智慧猜出谜语、追查凶手等等行为,索福克勒斯向我们表明了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俄狄浦斯并... 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传统信仰如何应对当时汹涌澎湃的启蒙浪潮。一方面,通过俄狄浦斯运用理性和智慧猜出谜语、追查凶手等等行为,索福克勒斯向我们表明了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俄狄浦斯并没有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上走向对理性自律的信奉,反而恰恰坚定持守着传统信仰,由此在启蒙浪潮中,信仰完全可以接纳理性和智慧。然而,索福克勒斯更进一步地揭示,俄狄浦斯所坚守的传统信仰,只是由人的意志和意愿所投射的不纯净的信仰。因而在信仰接纳理性和智慧的同时,必须净化信仰本身,坚持神的绝对自由、奥秘和超越,从而走向传统信仰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 启蒙 理性 信仰 神谕
原文传递
全球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消解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惠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异,在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著述论证。但这些著述多止于汤亭亭与赵健秀关于中国文化"真实性"的论争,对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化、后理论、新移民等冲击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缺乏关注,对这一阶... 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异,在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著述论证。但这些著述多止于汤亭亭与赵健秀关于中国文化"真实性"的论争,对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化、后理论、新移民等冲击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缺乏关注,对这一阶段相关文本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的消解现象缺乏论述。本文旨在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论述当代华美文学中纯粹的中国文化如何被消解、被华裔美国文化取代,或被杂糅,与其他文化浑然一体。通过对这一华美文学的新趋势及其社会、文化成因的研究,笔者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全球化促成的文学、文化现象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文化的消解 华裔美国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