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作品数9507被引量36663H指数4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1985年,1985~1992年为季刊,1993~...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143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2-1130/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9,5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谭桐 付冰奇 +6 位作者 马坚锐 刘浩忠 刘健 黄焕雷 陈寄梅 庄建 郭惠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评估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7例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其中5例采用Lux-Valv... 目的:评估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7例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其中5例采用Lux-Valve装置(经右心房径路),2例采用Lux-Valve Plus装置(经颈静脉径路)。收集患者住院诊疗及随访资料,总结和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年龄为(65.1±8.8)岁,以女性居多(5/7),5例(71.4%)患者伴随下肢水肿等典型右心衰竭症状;患者术前三尖瓣反流均达4+及以上,CRS评分中值8.0分,Child-Pugh评分均值7.3分,肺动脉收缩压(38.9±10.1)mmHg(1 mmHg=0.133 kPa),右室面积变化分数(42.3±3.6)%,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5.6±1.8)mm。术中顺利置入经导管三尖瓣装置,术后即刻器械成功率、手术成功率达100%(即刻三尖瓣反流改善至1+瓣周漏2例,5例无反流),无死亡、中转开胸、瓣膜移位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4.2±10.2)个月,期间所有患者的人工三尖瓣瓣膜装置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残余1+的瓣周漏,与术前比较仍显著改善(P<0.001),无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肝静脉逆流、再次手术或因心力衰竭住院;NYHA心功能等级均恢复至Ⅱ级。结论:在右心衰竭早期对左心瓣膜术后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是安全可靠的,早中期临床结果优异,重度三尖瓣反流得到显著改善。未来仍需更进一步研究明确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对此类患者的疗效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 左心瓣膜术 三尖瓣再次手术 三尖瓣反流 右心衰竭
原文传递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130/R,国际刊号ISSN1001-1439。本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内容上注重指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130/R,国际刊号ISSN1001-1439。本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内容上注重指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特别是“临床”的特色,已使其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作者和读者的厚爱和鼎力相助,是本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统一刊号 学术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 良师益友 ISSN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医务工作者 实用性
原文传递
基于术前CTA构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探究收缩期异常尖波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桥血管流量及近中期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娟 韩增强 +4 位作者 刘有军 毛伯龑 范桄溥 陈彧 赵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07-712,共6页
目的:使用基于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构建的冠脉旁路移植(CABG)流体仿真模型,通过无创手段获得患者CABG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术中实际测量瞬时桥流量参数进行对比,探讨异常尖波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 目的:使用基于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构建的冠脉旁路移植(CABG)流体仿真模型,通过无创手段获得患者CABG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术中实际测量瞬时桥流量参数进行对比,探讨异常尖波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心外科实施首次单纯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21例。术前完善冠脉CTA检查,术中移植后通过即时血流测量仪(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完成桥血流测定并记录数据。对术前冠脉CTA资料进行计算机仿真处理,构建个体化模型,计算各个靶血管位点流体力学参数,并与实际手术方案桥流量进行对比。术后1周全部患者出院前完成冠脉CTA复查,术后1年完成冠脉CTA患者16例(76.2%),术后两年完成冠脉CTA复查患者9例(42.9%),术后3年完成冠脉CTA复查患者5例(23.8%)。结果:共11例患者13支桥血管存在异常尖波。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的桥血管流量与术中TTFM实测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8±26.52)mL/min vs(26.66±20.94)mL/min,P=0.160]。按照有无异常尖波分组,异常尖波组中模拟流量明显高于实测流量[(17.91±15.58)mL/min vs(40.68±33.00)mL/min,P=0.006]。异常尖波组术后冠脉CT提示桥血管狭窄甚至闭塞5例(38.46%),非尖波组存在狭窄3例(6.81%),两组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TTFM中收缩早期的异常尖波很可能是一种非正常血流波形,可能对桥流量存在影响,并会加剧桥血流震荡,降低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计算机仿真 瞬时血流测定 血流波形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峰峰 张强 +4 位作者 杨超 齐晓宇 冯庆敏 熊海燕 刘胜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9-454,共6页
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其后果通常是致命的。借助图像分割技术精准识别出患者病灶区域,医生可以实现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术前规划或术后监控等。最近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 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其后果通常是致命的。借助图像分割技术精准识别出患者病灶区域,医生可以实现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术前规划或术后监控等。最近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任务中展现出明显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应用于主动脉疾病领域。本研究旨在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主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高海拔缺氧严重程度对心室传导障碍的影响
5
作者 陈丽婷 林剑龙 +1 位作者 刘丽芳 田建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分析高海拔缺氧严重程度对提示心室传导障碍的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海拔地区(海拔3400~5400 m)375例青年官兵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海平面地区(海拔0~40 m)121例青年官兵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非高海拔出生及生长。根据缺氧... 目的:分析高海拔缺氧严重程度对提示心室传导障碍的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海拔地区(海拔3400~5400 m)375例青年官兵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海平面地区(海拔0~40 m)121例青年官兵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非高海拔出生及生长。根据缺氧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两组:中度缺氧组(SPO;≥90%)和重度缺氧组(SPO;<90%)。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QRS参数包括QRSmax、QRS时限、电轴和fQRS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中、重缺氧组的QRS电轴[(67.54±20.31)°∶(79.86±49.65)°;(67.54±20.31)°∶(93.29±42.30)°]和QRSmax[(1.89±0.57)mV∶(2.15±0.69)mV;(1.89±0.57)mV∶(2.29±0.81)mV]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缺氧组QRS电轴右偏的值显著高于中度缺氧组及对照组;在QRS电轴正常的人群中,中、重度缺氧组的QRS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的发生率在组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缺氧环境会导致健康青年官兵的亚临床心电图改变,如出现QRS波群形态的改变,心电轴向右偏移,高QRSmax和fQRS,提示高海拔地区青年官兵更有可能发生心室传导障碍和右心室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QRS波群 电轴 碎裂QRS波
原文传递
术前血清脂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血运重建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郝岩 杨玉林 +1 位作者 王勇超 李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1-477,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脂蛋白a[LP(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353例初次诊断ACS并接受PCI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术前LP(a)水平分为高水平(≥30 mg/dL)、中...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脂蛋白a[LP(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353例初次诊断ACS并接受PCI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术前LP(a)水平分为高水平(≥30 mg/dL)、中间水平(10~30 mg/dL)、低水平(<10 mg/dL)3组,进行2年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缺血导致的血运重建、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的再入院及非致死性脑卒中。利用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探究LP(a)与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血运重建的关系。结果:在2年的随访中,共出现68例MACE,其中因心肌缺血导致的血运重建52例(76.47%);MACE组LP(a)水平较非MACE组显著升高(22.60 mg/dL vs 14.30 mg/dL,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水平LP(a)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较中、低水平组显著增加(Log Rank:P=0.001),且主要是增加血运重建的发生(Log Rank:P=0.003);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LP(a)≥30 mg/dL是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3.154;95%CI:1.444~6.888;P<0.01),即便是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仍与血运重建相关(HR=3.169;95%CI:1.270~7.907,P<0.05)。结论:术前血清LP(a)水平升高与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血运重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型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运重建
原文传递
度拉糖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吕淑芳 赵晓彤 +3 位作者 许慕蓉 解丹丹 方朝晖 陈明卫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了解度拉糖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口服二甲双胍1000mg/d治疗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增量组(MET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2000mg/d)和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治疗组(M... 目的:了解度拉糖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口服二甲双胍1000mg/d治疗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增量组(MET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2000mg/d)和二甲双胍联合度拉糖肽治疗组(MET-DUL组,30例,二甲双胍1000mg/d联合度拉糖肽1.5mg/周皮下注射),持续治疗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4、CD133、KDR均为阳性的EPCs数量。结果:经4周治疗后,MET组外周血EPCs数量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ET-DUL组中外周血EPCs数量[(45.8±11.6)/106cell∶(26.1±13.4)/106cell],一氧化氮(NO)[(118.9±18.6)μmol/L∶(71.6±13.9)μmol/L]均高于治疗前(P<0.05),BMI[(26.3±2.6)kg/m^(2):(27.1±2.5)kg/m^(2)]低于治疗前(P<0.05)。MET-DUL组中ΔEPCs与ΔBMI、ΔFPG相关系数(r)为-0.296、-0.218(P<0.05),与ΔNO的r为0.389(P<0.05)。结论:度拉糖肽可提高T2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拉糖肽 糖尿病 2型 内皮祖细胞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多指标联合评估模型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庆亚 林佳 +6 位作者 张宇祯 蒋彬 薛枫 陈弹 刘明 赵烨 惠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多指标联合评估模型在预测RFCA后PAF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首次RFCA的PAF患者186例,收...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多指标联合评估模型在预测RFCA后PAF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首次RFCA的PAF患者18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消融方式及口服药物资料等,并构建3种指标[左心房内径(LA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术后早期复发(ERAF)]联合的新评估模型,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效率,最后用MedCalc软件的Z检验比较不同指标的AUC。结果:38例(20.43%)复发(复发组),148例(79.57%)无复发(未复发组)。两组LAD、NLR、ERAF、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总胆固醇(TC)、甲状腺素(T4)以及白细胞(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AD(OR=1.227,95%CI:1.090~1.382,P=0.001)、NLR(OR=2.020,95%CI:1.295~3.151,P=0.002)、ERAF(OR=16.886,95%CI:5.698~50.037,P<0.001)是P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D、NLR及ERAF预测PAF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773、0.758和0.767。LAD、NLR及ERAF预测PAF复发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0和0.741、0.865和0.585、0.595和0.939。LAD+NLR+ERAF联合评估模型预测PAF术后复发的AUC为0.902,敏感度为0.865,特异度为0.837。结论:本研究显示,LAD、NLR和ERAF是RFCA后P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D+NLR+ERAF联合评估模型对RFCA后PAF复发风险的评估效能高于任何单一指标,其对PAF术后复发的预测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早期复发 导管射频消融术
原文传递
维生素D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史天珍 王琴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索血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1727例因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测量患者血压和血维生素D水平,根据血维生素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血维生素D 75~250 nmol/L,338例)... 目的:探索血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1727例因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测量患者血压和血维生素D水平,根据血维生素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血维生素D 75~250 nmol/L,338例)、维生素D不足组(血维生素D 50~74 nmol/L,610例)和维生素D缺乏组(血维生素D<50 nmol/L,779例)。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回归分析血维生素D水平与用药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结果: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维生素D不足和维生素D缺乏患者,多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较维生素D正常组收缩压分别升高1.35 mmHg(1mmHg=0.133 kPa)和4.50 mmHg(趋势检验P<0.001),舒张压分别升高1.59 mmHg和4.34 mmHg(趋势检验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图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线性负相关。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中国人群中常见,血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线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血压控制 收缩压 舒张压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伟 官红权 +1 位作者 丁嘉星 陈志坚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3-987,共5页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常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外泌体是细胞释放的30~150 nm大小的双层脂质囊泡,携带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其...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常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外泌体是细胞释放的30~150 nm大小的双层脂质囊泡,携带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在细胞间通讯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也关系密切,本文就细胞外囊泡概述、外泌体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外泌体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心房颤动 MIRNA 心脏重构
原文传递
心力衰竭诊断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跃华 孟小敏 +2 位作者 李向欣 张蒙蒙 王占启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近年来,心力衰竭(HF)在器械设备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直到2019年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多项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联合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HFrEF的有效药物;同时,大量RCT研究... 近年来,心力衰竭(HF)在器械设备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直到2019年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多项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联合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HFrEF的有效药物;同时,大量RCT研究数据表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尽管在HFpEF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但研究显示ARNI和SGLT-2抑制剂有望成为其突破口。此外,2019年ESC对HFpEF的诊断提出了新的算法,有助于其在临床中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综述对HFrEF和HFpEF在诊断和药物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相关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原文传递
四维超声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及短期预后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文胤 欧阳征仁 +1 位作者 欧阳达 杨琴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定量技术评估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CIHF)患者心室重塑水平及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0例本院住院治疗的CIHF患者,按照临床指南予以规范性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左室四维应变技术(4D-SI)对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定量技术评估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CIHF)患者心室重塑水平及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0例本院住院治疗的CIHF患者,按照临床指南予以规范性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左室四维应变技术(4D-SI)对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室射血分数(LVEF)、四维整体峰值长轴应变(GLPS)、环向应变(GCPS)、面积应变(GAPS)及径向应变(GRPS)参数进行测定并评估左室构型,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比较不同左室构型的四维参数差异。随访3年,根据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超声参数的差异;比较3种构型预后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超声参数与随访3年CIHF患者生存的相关危险程度。绘制单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四维超声各参数对随访3年CI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LVEDV、IVST、LVPWT及WMSI显著降低(均P<0.05),而LVEF、GLPS、GCPS、GAPS及GRPS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前3种左室构型四维超声数值均存在差异,向心性肥厚型最高,离心性肥厚型次之,正常构型最低(均P<0.05)。与死亡组相比,生存组患者LVEDV、IVST、LVPWT及WMSI无差异(均P>0.05),而LVEF、GLPS、GCPS、GAPS及GRPS较高(均P<0.05)。3种构型预后无差异(χ~2=2.728,P=0.25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SI为随访3年CIHF患者生存危险因素(OR=2.872,P=0.020),而GLPS及GAPS为保护性因素(OR=0.482,P=0.028;OR=0.319,P=0.011)。ROC曲线显示,GAPS截断值为-21.5%,预测CIHF患者不良的AUC最大为0.914,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0.3%。结论:四维超声定量技术能较准确评估CIHF患者左室重塑情况,其中GAPS能够作为患者短期预后结局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 四维超声定量技术 心室重塑 预后 ROC曲线
原文传递
Guidezilla延长导管应用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坤 王晓冬 +1 位作者 王伟 李玉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Guidezilla延长导管在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229例患者,整理相关数据,统计手术... 目的:探讨Guidezilla延长导管在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229例患者,整理相关数据,统计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29例患者冠脉病变AHA/ACC分型C型196例(85.6%),B型33例(14.4%),严重钙化121例(52.8%),血管重度扭曲152例(66.4%)。218例(95.2%)患者经桡动脉入路、11例(4.8%)患者经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手术。使用最多的指引导管为EBU及SAL。9例重度钙化病变接受斑块旋磨术。PCI成功共计204例(89.1%),使用药物球囊处理2例,总成功率为90.0%。出现并发症21例(9.2%),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复杂冠脉病变的PCI术中使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延长导管 Guidezilla
原文传递
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浪 曹勇 +1 位作者 陈凯明 朱伯卫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014-08-2019-07,将我院心外科112例限制性VSD患者纳入研究。经胸微创封堵组56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TEE)引导,穿刺右...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014-08-2019-07,将我院心外科112例限制性VSD患者纳入研究。经胸微创封堵组56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TEE)引导,穿刺右心室游离壁血管裸区,应用国产封堵器堵闭VSD;经皮介入封堵组56例,采用右股动静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建立输送轨道,经输送鞘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堵闭VSD。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并对其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经胸微创封堵组成功封堵52例,4例封堵失败,经延长胸骨正中切口后中转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经皮介入封堵组成功封堵54例,2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后放弃封堵(1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堵闭后影响主动脉瓣致轻度反流),改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疗效相仿。介入封堵组封堵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医疗费用等结果明显优于经胸微创封堵组(P<0.05)。结论:经皮介入封堵切口美观无疤痕,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可作为治疗首选,经胸微创封堵操作相对简便,不受年龄、体重限制,可作为其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个家系的报道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小平 颜超 +4 位作者 罗蓉 贺涛 刘明江 陶剑虹 华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近年来国外有散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家系的报道,但国内相关报道少见。本文报道3例AVNRT患者及其家系,为AVNRT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4年6月-2018年7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3例AVNRT家系的先证... 目的:近年来国外有散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家系的报道,但国内相关报道少见。本文报道3例AVNRT患者及其家系,为AVNRT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4年6月-2018年7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3例AVNRT家系的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诊断根据心腔内电生理或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3例AVNRT家系的先证者中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为32~7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家系-1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和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家系-2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家系-3中,存在3例AVNRT患者和2例可疑患者。结论:AVNRT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遗传学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的左主干病变预先置入IABP对比保守策略1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关晓楠 张建军 +3 位作者 杨曦艳 李艳兵 马桂伶 王乐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27-830,共4页
目的:分析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预先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比保守策略的效果与安全性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9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左主干介入治疗患者共237例。其中预先置入患者127例(预先置入组),未置入IABP110例(保守策略... 目的:分析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预先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比保守策略的效果与安全性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9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左主干介入治疗患者共237例。其中预先置入患者127例(预先置入组),未置入IABP110例(保守策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后,①预先置入组术后1个月内的MACE显著低于保守策略组(9.6%∶21.7%,P=0.03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双支架术式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026,95%CI:1.173~7.808,P=0.022);预先置入IABP是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59,95%CI:0.143~0.900,P=0.029)。②两组患者1年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1年病死率的Kaplan-Meier曲线未见显著差异(log-rank P=0.665)。结论:在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中,预先置入IABP可减少术后1个月内的MACE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远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 主动脉球囊反搏 倾向性匹配分析
原文传递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志江 石蓓 +3 位作者 许官学 赵然尊 沈长银 王正龙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3-438,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1-01-2017-12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8例。8例患者在PCI术中均...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1-01-2017-12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8例。8例患者在PCI术中均行OCT检查。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CI过程及OCT图像特征。结果:7例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例合并轻度左心功能不全。首次支架置入至发生支架血栓的平均时间(818±651) d;双联抗血小板服用平均时间(312.8±76.3)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水平为(3.44±1.35) mmol/L,均未达到目标值;1例在术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2例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期间、5例在单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6例置入依维莫司药物支架,1例行支架内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1例行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OCT图像特征:7例患者支架内异质性新生内膜形成,5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破裂,2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侵蚀;1例出现严重支架贴壁不良,贴壁不良比例达66.2%;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小梁无内膜覆盖,平均为(10.4±6.2)%;5例支架内见红血栓,3例支架内见白血栓。结论: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首次及再次住院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高LDL-C水平。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支架贴壁不良是导致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OCT的应用有助于明确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内血栓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静 朱芳 +3 位作者 丁明岩 张慧慧 赵含章 矫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8-869,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0岁,以'反复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伴胸闷、气促、乏力2个月'为主诉就诊。既往史:4年前于外院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体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0岁,以'反复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伴胸闷、气促、乏力2个月'为主诉就诊。既往史:4年前于外院明确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体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EOS)1.39×109/L,EOS%28.1%,血小板77×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内膜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原文传递
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导线25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杰 程自平 +6 位作者 陈刚 赵韧 杜丽 冯俊 李超 史学功 林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起博装置 导线拔除 感染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房慧娟 刘宝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2-757,共6页
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MBASE、CNKI与万方数据库,查找建库至2019-01-01发表的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的文献。应用STATA 15.1进行met... 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MBASE、CNKI与万方数据库,查找建库至2019-01-01发表的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的文献。应用STATA 1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共包括1 81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2 893例正常对照。将东亚国家与非东亚国家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东亚国家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小(P>0.05,4个模型的I^2依次为47.6%、47.8%、25.9%、49.7%),且等位基因频率(D:I)(OR=1.47,95%CI:1.17~1.85)以及加性模型(DD:DI)(OR=1.91,95%CI:1.40~2.60)、显性模型(DD+DI:II)(OR=1.33,95%CI:1.00~1.78)与隐性模型(DD:DI+II)(OR=1.97,95%CI:1.48~2.64)均显示ACE基因多态性与DCM有关。非东亚国家的ACE基因多态性与DCM的关系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模型的漏斗图呈现对称性。Egger检验显示,所有模型均显示没有发表偏倚。结论:东亚国家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等位基因D频率高更有可能患有扩张型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多态性 扩张型心肌病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