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7572被引量29934H指数40
《长江科学院院报》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水利部主管、长江科学院主办的应用科学型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水(利)科学在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包括水(利)科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学科进展、长...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5485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42-1171/TV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7,5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合盐溶液浓度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1
作者 曹芙波 黄旭彤 +5 位作者 杨晓刚 梁卫国 吴亚轩 李名远 苏天 王晨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4年第5期187-194,202,共9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复合盐溶液对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抗冻性影响,以复合盐浓度、强度等级和冻融循环次数为变量,对RAC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分析其表观损伤程度、质量损失率、劈裂抗拉损失率、立方体抗压强度损... 为探究不同浓度复合盐溶液对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抗冻性影响,以复合盐浓度、强度等级和冻融循环次数为变量,对RAC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分析其表观损伤程度、质量损失率、劈裂抗拉损失率、立方体抗压强度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结果表明:RAC的强度等级越高,抵抗盐冻破坏能力越强;30次盐冻循环后,RAC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损失率、劈裂抗拉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率均随复合盐溶液浓度提高而减小;90次盐冻循环后,RAC的盐冻损伤则随复合盐溶液浓度提高而增大。以复合盐浓度和强度等级为参数建立了指数函数盐冻损伤模型和Weibull分布函数盐冻损伤模型。对比后发现Weibull分布函数盐冻损伤模型衍生的生存函数图和失效率函数图能更直观地反映盐冻损伤程度及损伤效率,且模型与其他学者试验结果均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复合盐溶液浓度 盐冻循环 力学性能 Weibull分布函数 损伤模型
下载PDF
复合调理对淤泥机械压滤脱水特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2
作者 李世汩 张洋 +2 位作者 夏新星 陈文峰 徐扬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6,共8页
机械压滤脱水是广泛应用的河湖淤泥脱水工艺,淤泥调理方式是影响机械压滤脱水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为代表的絮凝剂调理以及絮凝剂与无机调理剂联用的复合调理是2种典型的淤泥调理措施。复合调理近年来发展迅速,研究... 机械压滤脱水是广泛应用的河湖淤泥脱水工艺,淤泥调理方式是影响机械压滤脱水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为代表的絮凝剂调理以及絮凝剂与无机调理剂联用的复合调理是2种典型的淤泥调理措施。复合调理近年来发展迅速,研究絮凝剂单一调理与复合调理对机械脱水效率的影响、探索作用机理,对淤泥机械压滤脱水的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官田湖底泥为试验对象,对比PAM、新型低碱性淤泥改性剂(LAC)的淤泥调理、脱水效果,分析PAM及PAM+LAC复合调理淤泥脱水工艺参数,利用压汞试验与扫描电镜(SEM)揭示复合调理对脱水泥饼结构影响。结果表明,调理药剂的促进作用主要在过滤脱水阶段最显著;LAC具有替代和强化PAM调理效果的作用,改善了泥饼卸料性能;加入LAC有助于维持泥饼骨架结构和增大泥饼孔隙,增加的孔隙以开口孔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复合调理 脱水机理 压汞试验 孔隙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复合模型沙的大比尺尾矿库漫顶溃决模型试验
3
作者 易富 陶晗 +3 位作者 杜常博 戚旭鹏 翟巍昆 徐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尾矿库是重大危险源且存在溃坝危险,为了更真实地预测尾矿库溃坝造成的影响,定量掌握尾矿库的溃坝过程及其对下游的影响程度,利用细粒尾砂与膨胀珍珠岩按照体积比尺1.5∶1进行混合制作复合模型沙,通过室内试验和水下休止角试验确定复合... 尾矿库是重大危险源且存在溃坝危险,为了更真实地预测尾矿库溃坝造成的影响,定量掌握尾矿库的溃坝过程及其对下游的影响程度,利用细粒尾砂与膨胀珍珠岩按照体积比尺1.5∶1进行混合制作复合模型沙,通过室内试验和水下休止角试验确定复合模型沙的基本可行性;并在满足相似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极端状态下的复合模型沙大比尺尾矿库漫顶溃坝试验,分析其溃坝过程、流量过程、断面形态演变过程、浸润线、淹没高程和范围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历时140 min,复合模型沙下泄量占总库容的10.76%,下游区域淤积量占下泄量的95.21%,基本符合漫顶溃坝的实际情况,设计选配的复合模型沙合理,说明该复合模型沙能够更真实有效地还原尾矿库溃坝过程。研究结果为尾矿库漫顶溃坝试验中模型沙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模型沙 尾矿库 漫顶溃坝 模型试验 浸润线
下载PDF
聚氨酯固化钙质砂物理力学特性
4
作者 王智超 彭柱 +1 位作者 彭峰 闫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聚氨酯加固是一种新型环保快速的土质改良方法。针对南海钙质砂采用聚氨酯快速改良,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该处置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对聚氨酯固化钙质砂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静力荷载和循环荷载下的三轴试验以及渗透试验,... 聚氨酯加固是一种新型环保快速的土质改良方法。针对南海钙质砂采用聚氨酯快速改良,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该处置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对聚氨酯固化钙质砂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静力荷载和循环荷载下的三轴试验以及渗透试验,研究聚氨酯固化钙质砂的最佳凝胶时间,静、动强度特性及渗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固化试样的最佳凝胶时间为6.5 h;随着掺量的增加,固化钙质砂黏聚力得到显著提高,内摩擦角基本保持不变,在海水环境养护下的聚氨酯钙质砂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强度;随着掺量的增加,聚氨酯钙质砂的初始动剪切模量增加,最大阻尼比降低;钙质素砂渗透系数的数量级为10^(-6),掺入2%~10%聚氨酯后数量级降至10^(-8)~10^(-7),聚氨酯补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聚氨酯 凝胶时间 力学特性 渗透系数
下载PDF
院领导带队拜访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5
作者 吕凤(撰写/摄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2023年7月13日,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唐文坚带队拜访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开展科技服务与合作洽谈工作。都发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陈万林对长江科学院行表示欢迎并主持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唐文坚表示长江科学院... 2023年7月13日,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唐文坚带队拜访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开展科技服务与合作洽谈工作。都发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陈万林对长江科学院行表示欢迎并主持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唐文坚表示长江科学院作为水利部非营利性科研院,工程科研经验丰富,专业齐全,在河流泥沙、空间信息、数字孪生及灌区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并对灌区数字孪生、现代化灌区建设、工程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合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委委员 长江科学院 灌区信息化 河流泥沙 交流座谈 科研经验 都江堰 空间信息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数据和雷达融合的滑坡信息提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来 李海涛 +2 位作者 杨世强 徐海章 王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为了改进微地形滑坡遥感影像分类技术,从而提高微地形滑坡遥感信息提取的精度,采用湖北宜昌部分地区的无人机航拍高光谱影像(HSI)和激光雷达(LiDAR)数据作为研究数据源,并对高光谱和LiDAR数据进行融合,最后采用结合注意力模块(CBAM)的... 为了改进微地形滑坡遥感影像分类技术,从而提高微地形滑坡遥感信息提取的精度,采用湖北宜昌部分地区的无人机航拍高光谱影像(HSI)和激光雷达(LiDAR)数据作为研究数据源,并对高光谱和LiDAR数据进行融合,最后采用结合注意力模块(CBAM)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滑坡信息提取。研究表明,利用高光谱和雷达数据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提取滑坡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影像 激光雷达 数据融合 注意力模块 滑坡信息提取
下载PDF
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压缩特性正交试验研究
7
作者 朱彦鹏 王浩 +2 位作者 房光文 刘东瑞 吕玉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3-109,117,共8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实施,地下工程越来越多,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将开挖出的强风化岩进行破碎后,掺入一定比例的黄土、水泥、膨润土和泵送剂进行固化改良作为流态填筑材料。以西北地区某基坑回填工程为依托,通过正交设计...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实施,地下工程越来越多,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将开挖出的强风化岩进行破碎后,掺入一定比例的黄土、水泥、膨润土和泵送剂进行固化改良作为流态填筑材料。以西北地区某基坑回填工程为依托,通过正交设计,对不同配比的流态固化土进行压缩特性试验研究,得到各因素的最优配比,分析了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大小,并对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的微观变化机理和水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压缩模量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泵送剂,其次是强风化岩粗骨料掺量;各因素掺量对压缩模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泵送剂→强风化岩粗骨料→膨润土→水泥→黄土→强风化岩细骨料;改良试样浸水后压缩模量随龄期增长,下降幅值逐渐减小,表明其水稳定性和整体性能显著提高;通过微观分析得到泵送剂掺量为0.4%时,试样胶结性能较好。研究结果对评价强风化岩作为流态填筑材料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化岩 流态固化土 正交试验 压缩特性 水稳定性 微观结构 显著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的冲刷条件下桩-土水平变形机制
8
作者 杨晓峰 李伟 姚兆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桩基通常深埋地下,岩土体内桩-土水平变形难以通过现场试验观测。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土变形机制,考虑桩身抗弯刚度、土体密实度和冲刷坑尺寸等因素,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在砂土中开展了一系列单桩水平加载模型试验,获得了桩... 桩基通常深埋地下,岩土体内桩-土水平变形难以通过现场试验观测。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土变形机制,考虑桩身抗弯刚度、土体密实度和冲刷坑尺寸等因素,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在砂土中开展了一系列单桩水平加载模型试验,获得了桩侧土体位移、应变分布发展规律,并讨论了柔性桩和刚性桩的水平桩-土相互作用模式,及局部冲刷对水平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土体的位移和剪应变均是沿着水平和深度方向逐渐发展变化,因此现有桩基水平受荷分析的应变楔模型中整个应变楔内土体应变均匀发展的假定需要修正;(2)桩身水平位移第一零点以上的桩前土体被动受压区和桩后土体主动施压区是主要的桩-土相互作用区,但对于刚性短桩第一零点以下的桩-土相互作用不可忽略;(3)桩侧冲刷坑底部以上冲刷土层对降低桩-土变形仍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受荷桩 冲刷 PIV技术 桩-土相互作用 侧向变形 砂土
下载PDF
间歇式真空预压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泥模型试验
9
作者 韩启元 徐桂中 +1 位作者 李明东 翁佳兴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18,共6页
为明确间歇式真空加载方式对真空预压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泥加固效果的影响,对不同真空加载方式下的疏浚泥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真空间歇时长下疏浚泥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间歇式真空引起疏浚泥处理效果改变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传统... 为明确间歇式真空加载方式对真空预压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泥加固效果的影响,对不同真空加载方式下的疏浚泥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真空间歇时长下疏浚泥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间歇式真空引起疏浚泥处理效果改变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传统恒定真空加载方式相比,采用间歇式真空可降低土颗粒的迁移,提高真空在土中的传递效率,从而改善真空预压处理后疏浚泥的加固效果。对本研究所用疏浚泥,采用间歇6 h的真空加载方式处理效果最佳。相比传统真空预压方式,疏浚泥的累计出水量提升26.8%,十字板剪切强度提高36.7%,土体含水率降低18.9%,间歇式真空预压法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泥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淤泥 间歇式真空预压 模型试验 出水量 排水板淤堵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的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申梦姝 郑航 +2 位作者 刘悦忆 陈进 尹正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7-54,共8页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对区域生态系统价值的总体估测,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决策依据。长江流域地域广阔、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现有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较难在大空间尺度上反映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基于当量因子法计算量小、...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对区域生态系统价值的总体估测,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决策依据。长江流域地域广阔、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现有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较难在大空间尺度上反映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基于当量因子法计算量小、实用性强的特点,对该方法进行改进,评估了长江流域2010年、2015年、2018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当量因子法能够在大空间尺度上便捷的计算流域生态资产,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较强;(2)2010年、2015年、2018年长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58893.47亿、58865.02亿、59506.27亿元;(3)2010—2018年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较多,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有所减少。(4)近年来受长江大保护的影响,中下游部分沿江临湖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增加。研究成果为探讨当量因子法在长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提供了借鉴,为进一步摸清长江流域生态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当量因子法 长江流域 生态资产
下载PDF
乌梁素海入湖排水沟水质分析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学敏 温雅琴 +1 位作者 王志军 勾芒芒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69,共7页
乌梁素海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河套灌区的“自然之肾”,承纳着河套灌区90%的农田排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地表水体污染问题。为了解当前乌梁素海入湖排水沟水质状况,以河套灌区入乌梁素海排水沟(总排干、八排干、九排干、十排干)尾... 乌梁素海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河套灌区的“自然之肾”,承纳着河套灌区90%的农田排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地表水体污染问题。为了解当前乌梁素海入湖排水沟水质状况,以河套灌区入乌梁素海排水沟(总排干、八排干、九排干、十排干)尾口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选取pH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等指标,从空间和季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2018-2020年短期时间尺度下入湖排水沟水质现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同时结合聚类分析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乌梁素海入湖排水沟中以COD和TN污染为主,其次为NH_(3)^(-)N和TP;(2)从各排水沟主要污染指标来看,总排干和八排干中TN污染严重,九排干和十排干中COD污染严重,其次为TN污染;(3)从各排水沟不同季节污染程度来看,冬、春季污染严重,夏、秋季次之;从全年来看,总排干、十排干为轻污染状态,八排干、九排干为清洁状态;(4)根据排水沟污染物负荷及聚类分析结果,总排干年均污染负荷占比最大,为81.82%,且影响各排水沟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为有机污染因子COD及富营养化因子TN。因此,应对河套灌区加强农业过程管理,同时注意对冬、春季排水的监测和处理,特别是COD与TN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湖排水沟 水质指标 污染评价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乌梁素海
下载PDF
雅砻江和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建模及应用Ⅰ——联合优化调度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海荣 姚华明 +3 位作者 鲍正风 汤正阳 华小军 张东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37,共8页
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涉及联合建模、高效求解、规则提取、效益评估等多方面内容。以雅砻江和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为主要目标,在水库群联合调度建模的基础上,引入大系统分解协调与离散微分动态规划方法进行优化求解,并设计... 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涉及联合建模、高效求解、规则提取、效益评估等多方面内容。以雅砻江和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为主要目标,在水库群联合调度建模的基础上,引入大系统分解协调与离散微分动态规划方法进行优化求解,并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效益分析。研究表明,联合优化调度相较于各水库单独调度发电量均有所增加,发电总量平均增大2.8%,尤其在来水偏丰年份,水库群联合优化对发电量提升效果显著。其中,金沙江下游梯级增发电量平均占总体增发电量的70%以上,在发电总量较低的年份,金沙江下游梯级增发电量基本等于三流域总体增发电量,展现了金沙江下游梯级库容大、水头高、调蓄能力强的巨大优势。同时,金沙江中游和金沙江下游联合优化发电量大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下游联合优化发电量,若能通过投资并购、调度补偿等多种形式,探索形成金沙江下游梯级与金沙江中游梯级联合优化调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梯级水库 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 联合优化调度 大系统分解协调 离散微分动态规划方法
下载PDF
三峡坝址来水变化及水利工程对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树森 谢志刚 +2 位作者 徐涛 胡翔 吕祥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54,共5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长江流域水资源年际、年内均发生变化。利用不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法,选取1890—2020年三峡坝址来水资料分析来水变化趋势以及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建库前后三峡坝址处年均、消落期、汛期、蓄水期来水变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长江流域水资源年际、年内均发生变化。利用不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法,选取1890—2020年三峡坝址来水资料分析来水变化趋势以及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建库前后三峡坝址处年均、消落期、汛期、蓄水期来水变化。结果表明:三峡坝址在年均、汛期、蓄水期来水减小趋势显著,消落期减小趋势不显著,三峡坝址来水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在1960年左右。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在枯水期向下游补水导致三峡坝址来水增加,造成溪洛渡、向家坝建库后三峡消落期来水比历史反向增大,说明巨型水库对长江上游及金沙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水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消落期 巨型水库 时空分布 三峡坝址
下载PDF
典型荒漠植被根系对塔里木河岸坡冲刷过程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志康 宗全利 蔡杭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2,69,共8页
为探讨植被根系对河岸冲刷过程的影响作用,取新疆塔里木河岸坡原状土,选取当地优势灌木红柳、乔木胡杨根系,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分析不同植被根系对河岸冲刷起防护作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无根系河岸水下淘刷形式主要为圆弧状,下部抗冲... 为探讨植被根系对河岸冲刷过程的影响作用,取新疆塔里木河岸坡原状土,选取当地优势灌木红柳、乔木胡杨根系,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分析不同植被根系对河岸冲刷起防护作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无根系河岸水下淘刷形式主要为圆弧状,下部抗冲能力差;有根系河岸的淘刷形式主要为三角形,下部抗冲能力强,上部悬空层的稳定性好。②根系的网络固土作用使河岸的抗冲能力提高12%~42%;相同植被根系河岸,根系的布置方式对河岸的固土能力有显著差异,V型根系的固土作用优于竖直型;不同植被根系河岸,红柳根系的固土能力大于胡杨根系,平均提高27%。③根土胶结崩塌体堆积形式主要为三角形,且堆积体的占比大于无根系崩塌体;红柳根系胶结崩塌体的分解速率最慢;根系牵拉系数可作为反应根系对河床防护作用贡献的参数,实际计算中可按1.15~2.52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河道岸坡防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水槽试验 根系网络作用 根系牵拉系数 河岸冲刷
下载PDF
基于扭矩贯入指标和神经网络的围岩质量预判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帆 张云旆 +2 位作者 寇甲兵 刘立鹏 李鹏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41,共9页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的地质适应性较差,当遭遇不良地质条件或者围岩质量较差时,容易引发卡机、塌方等地质灾害,影响施工进度,威胁人员安全。基于此,首先通过TBM数据预处理,将原始数据分割为完整的掘进段,其次以掘进段为单位计算扭矩...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的地质适应性较差,当遭遇不良地质条件或者围岩质量较差时,容易引发卡机、塌方等地质灾害,影响施工进度,威胁人员安全。基于此,首先通过TBM数据预处理,将原始数据分割为完整的掘进段,其次以掘进段为单位计算扭矩贯入指标(TPI),基于时间序列法和神经网络在掘进开始前对围岩质量进行预测,基于TPI的基尼不纯度,在掘进上升段对围岩质量进行判断。结果表明:TPI能够较好地反映围岩地质条件,基于时间序列法和神经网络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PI进行预测,通过TPI的基尼不纯度能够较好地对围岩质量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TPI 神经网络 围岩质量 基尼不纯度
下载PDF
亚热带山区红壤可蚀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高玲 谢红霞 +3 位作者 盛浩 周清 段良霞 吴燕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69,共7页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表层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分别在湖南省湘东大围山和湘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现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及由其转变而来且紧邻的杉木林、果园和坡改梯耕地),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后表层土壤理化性... 为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表层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分别在湖南省湘东大围山和湘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现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及由其转变而来且紧邻的杉木林、果园和坡改梯耕地),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差异,选择Torri.D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对本研究采样点和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不同研究小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并以实测数据对本研究计算的K值进行校正。结果表明:①湘东和湘西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杉木林、果园和坡改梯耕地后表层土壤砂粒含量较本地区天然林增加,土壤机械组成呈粗骨化趋势。②湘西地区各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湘东地区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地利用方式由天然林发生转变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小于本地区天然林。③湘东地区天然林及其开垦7 a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K值表现为:杉木林>天然林>果园(坡改梯)>坡改梯耕地;湘西地区天然林及其开垦10 a以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表现为:坡改梯耕地>果园>杉木林>天然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后,土壤可蚀性因微地形的改变以及种植作物的年限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状况有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亚热带山区 红壤 土壤可蚀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考虑缩尺效应对颗粒破碎影响的堆石料临界状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少博 邱珍锋 +3 位作者 王爱国 王俊杰 郭万里 周泳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堆石料缩尺后的替代料与原级配料的强度变形特性存在差异,揭示这种差异对堆石料工程运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相似级配法和混合法对弱风化灰岩料进行缩尺,缩尺后堆石料最大粒径分别为60、40、20、10 mm,通过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进... 堆石料缩尺后的替代料与原级配料的强度变形特性存在差异,揭示这种差异对堆石料工程运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相似级配法和混合法对弱风化灰岩料进行缩尺,缩尺后堆石料最大粒径分别为60、40、20、10 mm,通过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进行缩尺后替代料的应力变形特性研究,分析了缩尺方法和试样最大粒径对堆石料临界状态及临界状态方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粒径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法缩尺后试样体积变化量大于相似级配法缩尺试样,而两组试样在q-p′平面上的临界状态线几乎重合;引入分形维数描述颗粒破碎过程,颗粒破碎分维值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增长,且与最大粒径的大小有关;在e-lgp′平面建立了考虑颗粒破碎的临界状态线方程,并给出了各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构建考虑缩尺效应的堆石料临界状态本构模型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缩尺效应 临界状态 颗粒破碎 三轴剪切
下载PDF
基于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长江源区径流重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骏 欧阳硕 +2 位作者 郭卫 卜慧 韩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30,37,共8页
近几十年来长江源区河川径流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沱沱河水文站和气象站1960—2019年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径流演变规律及其与降水、气... 近几十年来长江源区河川径流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沱沱河水文站和气象站1960—2019年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径流演变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因素间的关系。采用青藏高原5根冰芯δ(18)^O记录与冰芯积累量,分析了不同冰芯间δ(18)^O记录、冰芯积累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冰芯记录与沱沱河径流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重建沱沱河水文站1900—1960年10 a滑动平均径流系列,并初步分析100多年来沱沱河径流的丰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沱沱河水文站年径流在2002年前后发生显著增加的趋势,长江源区气温急剧上升导致的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多是长江源区流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建沱沱河1900年以来径流系列表明,长江源区经历了多次的丰枯交替变化,径流变化规律与青藏高原3次气候突变时间点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对揭示气候变化条件下长江源区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及其水文响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水资源 冰芯记录 青藏高原 长江源区
下载PDF
基于熵理论-可拓云模型的引水隧洞塌方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燕 靳春玲 +2 位作者 贡力 田洁 朱桂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6,81,共8页
为有效预防引水隧洞施工期塌方事故的发生,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及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多指标参数的引水隧洞塌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比率法和反熵权法对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同时考虑引水隧洞施工中塌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 为有效预防引水隧洞施工期塌方事故的发生,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及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多指标参数的引水隧洞塌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比率法和反熵权法对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同时考虑引水隧洞施工中塌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等级划分的模糊性,建立了基于熵理论-可拓云模型的引水隧洞塌方风险评价模型。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中东莞分干线单线引水隧洞的9段典型隧洞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GS19+590—GS20+050、GS20+050—GS21+340、GS22+226—GS22+553、GS24+911—GS26+035段引水隧洞塌方风险等级为Ⅱ级,属于中度风险;GS21+340—GS22+226、GS22+553—GS23+788、GS23+788—GS24+911、GS26+035—GS27+700、GS27+700—GS28+061段引水隧洞塌方风险等级为Ⅲ级,属于高度风险。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该方法在隧洞塌方风险评价中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塌方 偏好比率法 反熵权法 可拓云模型 风险评价
下载PDF
芦苇不同部位作为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文琴 刘霄 +2 位作者 贾柠 王子文 张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30,37,共7页
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 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并通过小试人工湿地试验分析其作为植物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碱热处理能够提高COD释放量,相较其它预处理方式,其最大COD释放浓度提高10%,并提前释放一部分氮类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芦穗碱热处理初期COD释放量达到各部位中的最高值182.00 mg/L;从144 h内的平均TN释放量来看,芦穗碱热处理(6.16 mg/L)>芦根碱热处理(4.21 mg/L)>芦茎碱热处理(2.99 mg/L),芦茎释放量最少,比芦穗少一半以上;经过碱泡、碱热处理后,TN、TP、NH^(+)_(4)-N、NO^(-)_(3)-N和NO^(-)_(2)-N释放量均小于简单处理。碱热处理后的芦苇茎是最佳植物碳源,具有较强的持续释碳能力,并且对氮、磷积累的影响最小;在小试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碱热处理后的芦茎在不显著提高系统出水COD前提下,显著提高了TN和TP的去除率,相对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1.14%和32.53%,达到同步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碳源 脱氮 芦苇 化学需氧量(COD) 人工湿地 碱热处理 反硝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