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7430被引量44485H指数54
《水土保持通报》创刊于1981年,双月刊,中文版,属环境科学类学术/技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联合主办。 办刊宗旨:紧密跟踪水土保持学科的...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288X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1-1094/X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7,4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性
1
作者 郝岩 张裕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25,共12页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进行测算,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综合水平在0.218~0.370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特征为东西耕地集约化水平较高,中部较低。各盟市耕地集约化水平差距较小,耕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果对耕地集约化水平影响较为显著。耕地规模化综合水平在0.433~0.532内波动,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不规律。各盟市耕地规模化水平差距较大,耕地斑块形状与面积对耕地规模化水平贡献度较高。在过去15a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度由磨合阶段逐步向高度磨合阶段发展,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增长,由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跃进,但仍有33.33%的盟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为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结论]内蒙古耕地利用水平存在优化空间,应更加注重对耕地科学利用,改善种植环境,将耕地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内蒙古地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评价 规模化评价 耦合协调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2005—2020年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韦燕飞 魏锋 童新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县级尺度耕地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安全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优化耕地多功能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测算广西左右...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县级尺度耕地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安全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优化耕地多功能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测算广西左右江32个县域耕地多功能的协调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揭露各指标对耕地多功能系统的影响。[结果]2005—2020年广西左右江耕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安全维持能力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功能有所下降;2005—2020年广西左右江各县区耕地多功能综合指数平均值呈现差异,即“边缘高,中间低”的状态;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广西左右江耕地的3个功能尚未达到良性共振阶段,但整体上朝着正向发展;从总体来看,各指标对广西左右江耕地整体功能影响是从2005年的人口数量、耕地资源禀赋和要素投入过渡到202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结论]未来各县区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以促进耕地多功能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左右江 革命老区 耕地多功能 耦合协调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
下载PDF
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
3
作者 纪凯婷 张乐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9-396,共8页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 [目的]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算2010—2020年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型考察驱动因子影响效应。[结果]①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平均水平稳步提升,其值由42.51增至79.41,年均增幅8.68%;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率为5.71%~10.94%。蚌埠市增长最快,最慢的为马鞍山市。②省域各驱动因子影响效应:产业结构(0.0651)>经济(0.0503)>技术(0.0410)>人口(0.0331)>政策(0.0312)>开发程度(0.0176)。③分区域影响效应皖北远大于皖中和皖南,其中,第一驱动因子在皖北是产业结构,皖中、皖南是经济;第二、第三驱动因子分别为技术和人口;城市开发强度与皖北、皖中乡村绿色发展呈正相关,而与皖南呈负相关。[结论]为了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安徽省应结合区域特色,利用生态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发展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 驱动因子 安徽省
下载PDF
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配置比例对坡面沟蚀引起的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4
作者 杨翠红 李勇 +6 位作者 王旭 陈婷婷 郭豪 杨江怡 吴宗猛 周小淇 黄智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8,共10页
[目的]探讨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适宜的配置比例,为甘蔗种植区减少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提升耕地质量和合理种植甘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野外测量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确定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4个甘蔗生长时期内低、中、高3种... [目的]探讨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适宜的配置比例,为甘蔗种植区减少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提升耕地质量和合理种植甘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野外测量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确定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4个甘蔗生长时期内低、中、高3种等高种植和新植比例的甘蔗坡面沟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并明确其影响因素。[结果](1)整个甘蔗生育期,那辣流域甘蔗种植坡面沟蚀及其导致的全氮、全磷流失量分别在31.3~66.3 t/hm^(2),39.0~82.5 kg/hm^(2),18.0~38.4 kg/hm^(2)之间;(2)苗期是那辣流域沟蚀和养分流失的主要时期,其贡献量占甘蔗全生育期的比例为47.7%~57.7%。(3)全生育期,高比例等高(H_C)的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比低比例新植坡面(L_C)低33.03%~35.42%(p<0.05),但中比例等高(M_C)和H_C,L_C的流失量均不显著;低比例新植(L_(Rp))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量比高比例新植(H_(Rp))低27.41%~32.98%,比中比例新植(M_(Rp))低21.02%~25.86%(p<0.05),凋落物覆盖度和根系密度是影响沟蚀与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4)全生育期,坡面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分别占年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的24.1%~39.5%和107.0%~156.7%。[结论]在甘蔗种植时,60%以上的等高种植比例和30%以下新植比例,可以有效减少坡面土肥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比例 新植比例 沟蚀 生育期 氮磷流失
下载PDF
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与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薛萍 赵雲泰 +1 位作者 牛善栋 吕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探究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及内部差异性,及时识别和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风险和问题,为编制东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探索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 [目的]探究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及内部差异性,及时识别和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风险和问题,为编制东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探索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评价要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状水平及其内部各要素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2018年东北地区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综合分值在7.35~61.41分之间,各地市平均得分为18.65分。②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得分平均值分别为20.35,18.92,16.77,16.34。③东北地区各地市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平均分值分别为5.21,7.69,5.75。[结论]2018年东北地区37个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联动效应较差;东北地区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得分差异较大,没有统筹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现状评估 问题总结 PSR模型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群落冠层的截留能力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庞维华 孙雅婕 刘建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5,共7页
[目的]对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群落冠层截留能力进行研究,为选择冠层截留效果最优的植物群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种不同结构的植物群落采用实测法分别测定林外降雨量、林下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再利用水量平衡法求得冠层截留量,... [目的]对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群落冠层截留能力进行研究,为选择冠层截留效果最优的植物群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种不同结构的植物群落采用实测法分别测定林外降雨量、林下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再利用水量平衡法求得冠层截留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单层针阔混交林的冠层截留率达到了49.86%,截留效果最好。单层阔叶灌木截留率为23.66%,截留效果最差。林外降雨量与林下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冠层截留量呈线性正相关,拟合系数R~2均在0.9左右。对冠层特性与冠层截留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为,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冠层厚度、绿化覆盖面积和三维绿量与穿透率呈负相关,与截留率呈正相关。[结论]园林植物群落冠层对雨水有一定的截留能力,且不同类型的群落有一定的差异性,单层阔叶灌木的截留率最低,单层针阔混交林的截留率最高;叶面积指数与郁闭度越高、冠层越厚、绿化覆盖面积与三维绿量越大,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能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截留 叶面积指数 植物群落结构 树干茎流
下载PDF
2007—2020年白沙河流域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航宇 江怡 +3 位作者 陈麒 鲍玉海 胡云华 贺秀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1,89,共9页
[目的]研究四川省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地震前后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规律,为地震灾区水源地保护和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定量分析了2007—2020年白沙河流域土壤水... [目的]研究四川省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地震前后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规律,为地震灾区水源地保护和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定量分析了2007—2020年白沙河流域土壤水力侵蚀面积、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地震后流域水力侵蚀强度等级整体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07,2008,2013,2018,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817.51,3000.11,5828.89,1549.76,1558.37 t/(km^(2)·a),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下降到以轻度侵蚀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相比2008年降低了48.1%。(2)坡度35°以上和海拔2000 m以上区域贡献的土壤侵蚀量分别占2020年总量的85.44%,68.20%,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5000 t/(km^(2)·a)的强烈及以上强度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拔4000 m以上的地区。(3)震后10 a来,虽然白沙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在60%~74%之间,但中度及以上强度侵蚀面积相较于地震前仍呈现较高比例,2020年中度及以上强度侵蚀面积比例是地震前2007年的4.13倍。[结论]随着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2013—2020年白沙河流域土壤水力侵蚀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但流域中上游局部地区仍存在强烈及以上强度侵蚀,地形条件和降雨侵蚀力对其变化影响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CSLE 白沙河流域 时空变化 汶川地震 四川省都江堰市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姜悦 侯现慧 +2 位作者 刘国彬 吴阳 王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4-243,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法研究该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上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步上升,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持续升高;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剪刀差值逐年降低,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且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减弱。[结论]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固和发展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和生态系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剪刀差 耦合协调模型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桤木、柏木对紫色土风化与养分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陆传豪 邓利梅 +3 位作者 崔荣阳 汪璇 周涛 刘刚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2,共9页
[目的]研究川中丘陵区桤木、柏木树种对紫色土风化与养分特征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万安小流域为研究区,以桤木、柏木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剖面挖掘采样等方法,研究桤木、柏木对... [目的]研究川中丘陵区桤木、柏木树种对紫色土风化与养分特征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万安小流域为研究区,以桤木、柏木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剖面挖掘采样等方法,研究桤木、柏木对紫色土剖面风化与养分的影响。[结果]①桤木、柏木下土壤剖面分形维数分别为2.07和2.13,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和9.03%,其中柏木对物理风化的提升幅度高于桤木。②桤木、柏木、对照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不显著,桤木、柏木生长对土壤剖面化学风化的影响较小。③桤木、柏木下土壤剖面综合肥力指数较之对照分别提高了14.08%和11.27%,其中桤木的提升效果优于柏木,其对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的提升尤为显著。④桤木、柏木根系分布密度与剖面分形维数、综合肥力指数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化学风化指数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p>0.05)。[结论]桤木、柏木在提升川中丘陵区紫色土物理风化速率与养分特征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桤木 柏木 紫色土 风化 养分
下载PDF
覆土处理对高寒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志香 李希来 +2 位作者 张静 金立群 周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7,96,共7页
[目的]探讨高寒矿区覆土处理对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影响,以评估覆土措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所达到的植被恢复效果,为高寒矿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调查分析青海省木里煤田不同年限5个覆土处理和3个不覆土处理矿区排土... [目的]探讨高寒矿区覆土处理对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影响,以评估覆土措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所达到的植被恢复效果,为高寒矿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调查分析青海省木里煤田不同年限5个覆土处理和3个不覆土处理矿区排土场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在覆土处理下,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木里煤矿排土场植被和幼苗盖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煤矿区排土场不覆土和覆土处理,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指标差异不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高寒煤矿区排土场植被生长的主要土壤养分是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结论]高寒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关键措施不是覆土处理,可通过施足有机肥和化肥的方式代替覆土处理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覆土处理 排土场 露天煤矿 高寒矿区
下载PDF
基于不同植被指数的TRMM数据降尺度及误差校正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寒博 韦梦思 +2 位作者 覃金兰 徐勇 窦世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4-223,共10页
[目的]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数据进行空间降尺度及误差校正研究,为华中地区洪涝灾害监测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主要借助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实现2001-2019年华中地... [目的]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数据进行空间降尺度及误差校正研究,为华中地区洪涝灾害监测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主要借助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实现2001-2019年华中地区TRMM数据的空间降尺度,并结合地理差异分析(GDA)和地理比率分析(GRA)对年、季和月的降尺度结果进行误差校正,通过气象站数据对校正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TRMM数据和气象站数据的决定系数(R 2)在年(0.630)、季(0.710~0.865)和月(0.637~0.875)尺度都表明了TRMM数据在华中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②通过GWR模型实现了TRMM数据空间分辨率由0.25°到1 km的降尺度转换,且TRMM EVI数据精度优于TRMM NDVI数据,说明华中地区TRMM数据与EVI的关系比NDVI更为密切;③对优选的TRMM EVI数据分别进行GDA,GRA校正,结果表明GDA校正结果优于GRA校正,且在降雨量越多的月份校正效果越好。[结论]在华中地区,EVI比NDVI更加适合TRMM数据降尺度研究。降尺度数据采用GDA校正比GRA校正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测雨卫星数据(TRMM)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降尺度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地理差异分析(GDA) 华中地区
下载PDF
藻菌混合结皮对土壤水肥保持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12
作者 陆贺港 任梦楠 黄海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2,共6页
[目的]研究藻菌混合结皮对土壤水肥保持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土壤治理与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沙漠的2种产胞外多糖的细菌(Sphingomonas sp.D3-1和Massilia armeniaca sp.ZMN-3)和2种藻类(Cladophora aeg... [目的]研究藻菌混合结皮对土壤水肥保持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土壤治理与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沙漠的2种产胞外多糖的细菌(Sphingomonas sp.D3-1和Massilia armeniaca sp.ZMN-3)和2种藻类(Cladophora aegagrophila D3-a和Nostoc sphaeroides 0 D3-25)制备成藻菌混合剂后,喷洒至土壤表面,形成土壤结皮。研究藻菌混合结皮与土壤水肥保持、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对玉米幼苗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藻菌混合结皮明显延缓了土壤水分的流失速度,并使氮、磷和钾的平均淋失效率分别减少了76.9%,64.4%和47.8%,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8.3,1.8和3.1倍,芽孢杆菌的数量下降了12.4%。另外,在玉米盆栽中,藻菌混合结皮使玉米幼苗的地上部鲜/干重、根部鲜/干重和地上/下部长度分别提升30.0%/55.6%,55.4%/38.5%和16.5%/18.0%,叶绿素含量增加15.0%。[结论]藻类与产胞外多糖的细菌共同形成的藻菌混合结皮,明显改善了土壤的水肥保持效果,可作为治理土壤的新途径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混合结皮 水肥保持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玉米幼苗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黑土区侵蚀沟植被恢复和固土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瑜 刘肃 +1 位作者 徐子棋 崔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7-161,169,共6页
[目的]评估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技术对侵蚀沟的防护作用,旨在为该区侵蚀沟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野外试验,观测了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条件下侵蚀沟不同坡向土壤水热状况、苜蓿生长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变化.[结... [目的]评估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技术对侵蚀沟的防护作用,旨在为该区侵蚀沟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野外试验,观测了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条件下侵蚀沟不同坡向土壤水热状况、苜蓿生长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变化.[结果]①秸秆覆盖能够显著改善侵蚀沟土壤水热状况,即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14:00土壤温度,阴坡秸秆覆盖提高土壤含水量1.8%~6.8%,阳坡秸秆覆盖提高土壤含水量1.1%~4.0%,阴坡秸秆覆盖降低14:00土温0.6~3.1℃,阳坡降低14:00土温0.9~3.6℃;②秸秆覆盖显著改善了侵蚀沟不同坡向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状况,有利于侵蚀沟岸植被恢复;③秸秆覆盖可有效拦蓄径流、减少泥沙侵蚀量,全年平均保水率为57.34%,全年平均保沙率为67.60%.[结论]秸秆覆盖是一种有效的侵蚀沟治理措施,该技术的推广将有助于减缓黑土区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秸秆覆盖 侵蚀沟 苜蓿
下载PDF
四川省甘洛县2019年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钰 甘滨蕊 +2 位作者 王协康 陈明亮 周家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1-287,共7页
[目的]对四川省甘洛县2019年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分析,为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控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甘洛县山洪泥石流灾害开展现场调查,并结合相关影像和雨情数据等资料,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 [目的]对四川省甘洛县2019年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分析,为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控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甘洛县山洪泥石流灾害开展现场调查,并结合相关影像和雨情数据等资料,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甘洛县山洪泥石流主要是由于短期强降雨所诱发的,加之区内有丰富的固体物源以及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山洪泥石流灾害是洪水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共同致灾的产物;山洪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受到地形以及一些工程设施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山洪泥石流会挤压主河道甚至阻断河道,从而导致更大灾害。[结论]基于甘洛县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与致灾特征,应该以加强灾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为本,采取工程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治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泥石流 影响因素 形成机理 致灾模式 防控措施 甘洛县
下载PDF
降雨特征对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真真 单延功 +4 位作者 郭红丽 陈家栋 陈霞 龚畅 徐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究降雨特征对南京市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低山丘陵区尺度上产汇流分析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南京市低山丘陵区桥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8年156场降雨事件的水文泥沙数据,运用K-... [目的]探究降雨特征对南京市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低山丘陵区尺度上产汇流分析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南京市低山丘陵区桥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8年156场降雨事件的水文泥沙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法对降雨类型进行划分,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雨型的特征,建立主要指标的多元拟合回归方程,探讨不同降雨条件下小流域产流产沙特性。[结果]①降雨量、30 min最大雨强(I 30),降雨侵蚀力是桥头小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影响因素,小流域的156场降雨事件中,主要以降雨量<75 mm,I 30<20 mm/h且径流系数<0.2,含沙量<1 g/L的水沙特征为主。②降雨类型分为Ⅰ(小雨量、小雨强),Ⅱ(大雨量、中雨强),Ⅲ(中雨量、小雨强),Ⅳ(中雨量、大雨强),Ⅴ(小雨量、中雨强)5种,Ⅰ雨型发生频率最高,Ⅳ雨型发生频次最低。③Ⅱ,Ⅳ雨型的产流产沙能力均高于其他雨型,Ⅲ雨型次之,Ⅰ,Ⅴ雨型最小。Ⅰ,Ⅲ,Ⅴ雨型的产水产沙特性差异不显著。④产沙模数和洪峰流量多元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回归系数R 2都在0.75以上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可用于相关指标的定量计算。[结论]降雨量,I 30,降雨侵蚀力是桥头小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雨型的降雨特征差异性显著,Ⅱ,Ⅳ雨型是区域产流产沙的主要雨型;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进行指标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水土流失 降雨类型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固原市玫瑰苑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改造对降雨径流的调控效益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斌凯 李怀恩 +3 位作者 黄绵松 孙文靖 党菲 付德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5,141,共7页
[目的]计算住宅小区海绵改造后对降雨径流的调控效益,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某住宅小区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设施的布设情况,计算不同设计降雨量下LID设施对降雨径流的截... [目的]计算住宅小区海绵改造后对降雨径流的调控效益,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某住宅小区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设施的布设情况,计算不同设计降雨量下LID设施对降雨径流的截蓄量与各LID设施截蓄容积的利用率;再结合固原市2004-2014年的降雨资料,计算出该小区年均降雨径流总截蓄量与各LID措施对降雨径流的截蓄量.基于计算出的小区LID设施对降雨径流的截蓄数据,结合资源环境经济学原理,计算小区降雨径流年调控效益、单方降雨径流调控效益与各LID措施年均降雨径流调控效益.[结果]小区海绵改建后,年均降雨径流调蓄量增加11568 m3,产生的效益为111302元/a,单方降雨径流调控效益为9.62元/m3;各LID设施年均效益分别为:雨水花园45273元/a,下沉式绿地27103元/a,雨水桶6654元/a,雨水池32272元/a.[结论]住宅小区海绵改建能够有效控制小区降雨径流的外排量,提高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小区 海绵改造 降雨径流调蓄 效益计算 LID效益
下载PDF
1999-2018年青海省土地退化遥感监测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博 周伟 张福存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0-128,F0003,共10页
[目的]分析青海省土地退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防治土地退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NUSPLIN插值、趋势分析、Hurst指数、残差分析等方法,利用植被降水利用率(RUE)作为土地退化的监测指标。[结果... [目的]分析青海省土地退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及防治土地退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NUSPLIN插值、趋势分析、Hurst指数、残差分析等方法,利用植被降水利用率(RUE)作为土地退化的监测指标。[结果]①青海省RUE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上主要分布为西北低,东南高。西部主要RUE小于0.004,所占比例40.77%,西北部NDVI小于0.75,所占比例38%。②青海省1999-2006,2006-2012,2012-2018年土地退化各所占比例5.16%,4.25%,14.57%;空间上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往西北部偏移。③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RUE有明显的正相关,所占比例64%,91%和73%,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所占比例24%,61%,32%。人类活动对RUE负干扰所占比例为55%。[结论]青海省1999-2018年土地退化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持续性较弱,导致青海省土地退化面积减少的影响因子主要有日照、平均风速和温度,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退化的一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土地退化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ANUSPLIN
下载PDF
黄麻土工布覆盖对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博文 孙耀清 +1 位作者 梁祥鹏 胡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4,31,共9页
[目的]探究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为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2个坡度(5°和15°坡度)、3种密度(无覆盖,6 cm×6 cm及3 cm×3 cm网格)的黄... [目的]探究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为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2个坡度(5°和15°坡度)、3种密度(无覆盖,6 cm×6 cm及3 cm×3 cm网格)的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90 mm/h)花岗岩红壤表土的坡面侵蚀特性,并观测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速率、泥沙颗粒变化规律及富集率等指标。[结果]坡面径流随降雨历时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速率则相反,表明侵蚀过程是一个分离受限的过程。和对照组相比,黄麻土工布覆盖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作用。另外,由侵蚀泥沙的粒径分选规律可知,坡面土壤中的黏粒和粉粒大小的颗粒倾向于被优先选择性搬运,其结果致使坡面石英粗颗粒富集,在缓坡(5°)与高密度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3 cm×3 cm网格)尤为突出。坡面石英粗颗粒随降雨历时增加不断富集进一步增加了原位坡面的侵蚀抗性,产生了土壤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不断降低的现象。[结论]高密度黄麻土工布的覆盖能够有效地减流减沙,增加原位坡面抗蚀性,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今后的土壤侵蚀防治和劣地恢复工作中应该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土工布 花岗岩红壤 模拟降雨 土壤侵蚀速率 泥沙富集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土壤表层全磷空间变异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晓芳 黄明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确定全磷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地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采集了26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用ArcGIS 10.2绘制样点全磷含量...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确定全磷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地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采集了26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用ArcGIS 10.2绘制样点全磷含量分布图,并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王东沟小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下全磷含量呈现为:塬面>塬坡>沟道的分布规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全磷含量呈现为:果园>废弃果园>农地>林地>荒草地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单元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极为显著。[结论]王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14a不断的调整,全磷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全磷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黄土高原 全磷 空间变异
下载PDF
岩溶山区磷石膏堆场重金属迁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污染风险管控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萍 刘静 +3 位作者 朱健 李筑江 田茂苑 张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成因及污染风险,为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磷石膏堆场进行实地调查与采样开展分析和研究。[结果]磷石膏堆场排水、... [目的]探讨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成因及污染风险,为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磷石膏堆场进行实地调查与采样开展分析和研究。[结果]磷石膏堆场排水、侵蚀冲沟水及洼地积水中Cd,Hg,As的含量都超过农田灌溉水质一类标准(水作)水质限值,特别是Cd。在磷石膏堆场周边50~300 m范围内,玉米地、蔬菜地、水稻土中Cd的含量分别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4.87~9.43倍、8.83~19.13倍和3.83~13.42倍,堆场周边旱作土主要是Cd,As,Zn的污染风险,而水稻土则主要是Cd,As,Hg,Zn的污染风险;大部分蔬菜地土壤和水稻土中Cd的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结论]天然降雨对露天磷石膏堆场产生的侵蚀及淋溶作用是重金属迁移的主要原因,在地表水流方向上耕地重金属污染风险随着堆场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兴修排灌设施及调整种植结构是减少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堆场 土壤 重金属 污染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