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3402被引量38857H指数84
《生物多样性》1993年创刊,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为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 年版 , 1723 种源期刊 ) , 《生物多样...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5-0094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3247/Q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3,402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套分布格局研究进展:分析方法、影响机制及保护应用
1
作者 王彦平 张敏楚 詹成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94,共17页
基于物种分布或群落组成的嵌套格局(嵌套分布格局)是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群落生态学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和核心问题之一。嵌套分布格局最初起源于岛屿物种组成的研究,是指物种较贫乏岛屿中的物种是物种较丰富岛屿中的物种的一个适当子集的... 基于物种分布或群落组成的嵌套格局(嵌套分布格局)是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群落生态学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和核心问题之一。嵌套分布格局最初起源于岛屿物种组成的研究,是指物种较贫乏岛屿中的物种是物种较丰富岛屿中的物种的一个适当子集的分布模式。深入了解嵌套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并可用于指导管理工作。近40年来,嵌套分布格局备受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并且在分析方法、影响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检索和归纳总结,从4个方面对嵌套分布格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2)分析方法,包括各个嵌套指数和零模型的优点与局限;(3)影响机制及其检验方法;(4)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我们对该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包括选择最适合的嵌套指数和零模型进行嵌套分析、同时对多种嵌套理论假说进行验证、开展更多关于功能嵌套和谱系嵌套的研究、推动嵌套分布格局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融合。本文对于深入了解嵌套分布格局的前沿进展,以及推动国内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生物地理学 群落生态学 嵌套格局 嵌套分析 嵌套指数 功能嵌套 谱系嵌套 零模型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进展、挑战和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金洲 徐靖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2,共6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是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挑战的热点途径之一,但在国际环境条约谈判中尚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生物多样...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是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挑战的热点途径之一,但在国际环境条约谈判中尚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缔约方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关于NbS的相关决议和决定,以及主要缔约方的立场发言,旨在分析NbS的国际进展和挑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对建议。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组织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积极推动下,WCC和UNEA就NbS定义和标准制定取得积极进展。而在CBD和UNFCCC相关谈判进程中,缔约方对NbS意见不一。除了缺乏各方一致认可的NbS定义、实施路径等技术原因外,可能的因素包括发展中大国担忧发达国家通过界定Nb S路径范围限制其自然资源开发和生物产业发展;或将“减缓”责任从UNFCCC过渡到CBD,并转嫁给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模糊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行动和资金的边界,减少发展中国家争取生物多样性领域国际公共资金的机会。我国是NbS的积极践行者,已将NbS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并长期开展生态保护恢复等NbS行动与实践,但这些政策与实践主要聚焦国内,与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力和国际社会的期待尚有较大差距。对此,建议继续加强跨部门协调,改进本地NbS政策与实践;开展NbS路径研究,出台国家标准;开展NbS综合效益评估,支撑自然融资和绿色贸易;加强NbS国际交流与合作,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多边环境条约
原文传递
我国迁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维管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利松 湛青青 +1 位作者 廖景平 黄宏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9,共12页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 启动实施以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为主导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战略,是我国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的科学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以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中国特有维管植物为对象,系统梳理了这3类植物在我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概况,对这些植物的生活型、物种组成和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当下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植物园保存的此3类植物共计7,141种,分属265科1,271属,分别占我国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6%、42%和23%。在7,141种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3种,受威胁植物2,095种,中国特有植物5,957种,分别占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受威胁和特有植物总数的72%、59%和37%。这些植物包括乔木2,555种、灌木1,025种、草本3,117种、攀缘类419种和水生类25种。3类植物在各植物园的物种组成共有比例较低,系统发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迁地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受威胁植物 特有植物
原文传递
海南岛蚯蚓物种组成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琦 蒋际宝 +3 位作者 张曾鲁 金清 李佳丽 邱江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共11页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古地理事件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已有的海南岛蚯蚓资料显示,该岛的蚯蚓区系十分特殊,且与大陆地区蚯蚓存在扩散与迁移。然而,当海南岛与周围大陆断开形成独立岛屿后,海南岛蚯蚓如何为适应海...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古地理事件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已有的海南岛蚯蚓资料显示,该岛的蚯蚓区系十分特殊,且与大陆地区蚯蚓存在扩散与迁移。然而,当海南岛与周围大陆断开形成独立岛屿后,海南岛蚯蚓如何为适应海南岛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现在岛内的分布与区系,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海南岛全面调查和采集蚯蚓标本,整理海南岛地区的蚯蚓物种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并联合5个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ND1、12S rRNA和16S rRNA构建海南岛蚯蚓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推测其分化时间和祖先分布区域,探讨海南岛蚯蚓在岛内的分化与扩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共有蚯蚓6科9属122种,巨蚓科蚯蚓为优势科,且全部为环毛类蚯蚓,其中103种为海南岛特有种。蚯蚓物种数沿海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800‒1,000 m最大;(2)海南岛环毛类蚯蚓不同水平的遗传距离与我国巨蚓科蚯蚓的遗传距离区间基本一致。物种水平上,美丽远盲蚓(Amynthas scitulus)与纬向远盲蚓(A.zonarius)的基因遗传距离最小。在亚种水平,保宁腔蚓指名亚种(Metaphire magna magna)和保宁腔蚓小型亚种(M.magna minuscula)的遗传距离均接近整体的物种水平。在种群水平,等毛远盲蚓(A.homosetus)不同种群间遗传距离均接近整体的亚种水平;(3)海南岛环毛类蚯蚓可划分为7个类群,其祖先于68.26 Ma开始分化,可能起源于吊罗山。在新生代,7个类群均得到较大发展。通过对海南岛蚯蚓组成及系统发育的梳理,不仅为我国蚯蚓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岛屿蚯蚓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巨蚓科 物种组成 系统发育分析 海南岛
原文传递
中国植物分类学者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杜诚 刘军 +1 位作者 刘夙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116,共10页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被外国人所关注和研究。直到1916年,中国植物分类学者才开始独立研究本国植物,并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开始自立、到1949年后自主完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国家级和相对完整的地方植物志以及中外...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被外国人所关注和研究。直到1916年,中国植物分类学者才开始独立研究本国植物,并经历了从民国时期开始自立、到1949年后自主完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国家级和相对完整的地方植物志以及中外合作完成英文版的国家植物志Flora of China、再到21世纪新一代学者每年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且开始主导国际性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等3个主要时期。统计表明,超过3,000位中国学者参与过植物命名或植物名称处理等命名相关工作,近些年更是达到每年新增100人左右的新高。但这种繁荣局面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衰退状况彼此矛盾。为了解释这个矛盾,结合对历史回顾的深入分析说明,真正能够反映分类学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应当是“活跃”分类学者数目。这个数目在21世纪停滞不前,表明当今的分类学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新分类群的发表与系统学研究脱节,对分子系统学证据的应用仍有不足,以及科研评价体系偏重于论文影响因子等。本文因此提出了当今分类学者应该具备的6条技能标准:(1)具有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2)掌握学科内知识;(3)掌握学科外知识;(4)具备野外工作技能;(5)具备标本馆和实验室工作技能;(6)掌握文献和数据库检索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物分类学者 历史 现状
原文传递
我国道路对野生动物影响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2
6
作者 阿卜杜赛麦提·买尔迪亚力 王云 +3 位作者 陶双成 孔亚平 王昊 吕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9-246,共18页
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开展了大量的道路对野生动物生存影响的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通过总结截止于2021年国内的144篇案例... 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开展了大量的道路对野生动物生存影响的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通过总结截止于2021年国内的144篇案例研究文献以及新浪微博中210条道路交通伤害信息,将我国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为栖息地丧失、栖息地破碎化、回避或聚集路边、阻碍或促进迁移、种群隔离、野生动物通道和道路交通伤害等方面,从研究方法、研究地点、研究物种和研究结果等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研究地点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长白山和秦岭地区;研究物种主要为青藏高原有蹄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应包括:(1)道路野生动物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建设;(2)我国不同动物地理分区的道路野生动物相关研究;(3)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部门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公众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表明近年来公众对道路交通伤害问题越来越关注,未来开展基于公民科学收集道路交通伤害数据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交通 栖息地 野生动物通道 道路伤害 公民科学 道路生态学
原文传递
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秋菊 孙智闲 +6 位作者 李雪健 张睿 席蕊 田晨 王鑫 邢迎春 赵亚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3-178,共16页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其所处的武夷山脉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是东洋区南亚亚区华南小区、东洋区东亚亚区华东小区的分界线。为查明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鱼类区系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在梳理历史研究资料的...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中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其所处的武夷山脉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是东洋区南亚亚区华南小区、东洋区东亚亚区华东小区的分界线。为查明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鱼类区系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在梳理历史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调查区域内的崇阳溪、麻阳溪、九曲溪、北溪和铅山河5条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两个层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鱼类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合历史数据,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土著鱼类为113种,隶属于5目17科61属,其中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共82种,占物种总数的72.6%,其次为鲈形目,共16种,占总数的14.2%。受威胁鱼类3种,包括2种国家Ⅱ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即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和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第一优势种为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fasciatus),与其周边地区以点纹银鮈(Squalidus wolterstorffi)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鱼类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周边区域。通过比较调查区域内5条河流的鱼类多样性,麻阳溪鱼类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河流,铅山河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河流。位于国家公园内的九曲溪鱼类多样性比周边地区的崇阳溪要低。鱼类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周边地区,功能离散度和功能均匀度均高于周边地区;在河流方面,北溪的功能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河流,崇阳溪的功能均匀度较高,九曲溪的功能离散度显著高于其他河流。综合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武夷山国家公园鱼类多样性低主要是自然生境异质性低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形成,而周边地区的河流受到捕捞、水利设施、水质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干扰改变了鱼类的群落结构,使得鱼类多样性降低。因此应该加强对该区域的鱼类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还应进一步开展针对公园内鱼类多样性的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数据评估华南地区豹猫的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剑焕 李敬华 +4 位作者 杨浩炫 欧梓键 郑玺 Anthony J.Giordano 陈辈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9,共11页
可靠的种群密度数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中国分布最广且常见的猫科动物,但野生种群密度估算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香港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红外相机调查,... 可靠的种群密度数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中国分布最广且常见的猫科动物,但野生种群密度估算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香港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红外相机调查,利用空间标记-重捕法估算当地豹猫的种群密度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活动节律。本次调查以网格方式布置红外相机,在约1.5 km^(2)的研究范围之内设置了19个相机位点,每个位点安装2台相机以获取豹猫身体两侧花纹来进行个体识别。连续12个月调查共捕获113次有效的豹猫拍摄事件,当中仅61次事件的照片足够清晰以进行个体识别。基于种群封闭的要求,我们以2个月为单位将12个月的数据分为6个采样期去分析豹猫种群密度,结果显示仅两个采样期的估算值最为准确,分别为0.64±0.31(0.26–1.55)只/km^(2)和0.87±0.48(0.31–2.40)只/km^(2),是已知全球豹猫密度最高的地点之一。结果还发现,雨季研究地点的豹猫并无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在旱季则偏夜行-晨昏行性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日间活动;雨季和旱季的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是首次以个体识别配以空间标记-重捕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豹猫种群密度调查的研究;我们也提出一些关于红外相机架设方法的建议,以提高照片个体识别的准确度并增加重捕次数,最后提高密度估算的准确度。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豹猫适应性极强,在活动节律上表现出极高的可塑性,在严格保护下可以恢复健康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标记-重捕模型 种群密度 活动节律 相机陷阱 小型猫科动物 食肉目 香港
原文传递
赣江鱼类物种更新名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子彤 张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56-1264,共9页
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淡水鱼类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目前对于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赣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最新的分类学成果,更新了赣江淡水鱼类名录。结果... 赣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淡水鱼类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目前对于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对赣江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最新的分类学成果,更新了赣江淡水鱼类名录。结果表明,赣江共有淡水鱼类180种,隶属于12目31科93属。其中,土著鱼类174种,外来鱼类6种。赣江鱼类以鲤形目为主;鲤科种类最多,其次是鲿科。更新的物种名录中,包含23个新记录土著种,其中有5个未被描述的新种;有36个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被剔除出物种名录;25个物种发生了分类地位的变更。此外,本次调查有28种鱼类未采集到,说明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而这些鱼类分别属于洄游性、流水性和产漂流性卵等独特生态类型,说明赣江鱼类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所给出的赣江鱼类的更新物种名录,可为今后的赣江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物种多样性 分类 赣江
原文传递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履约进展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磊 王蕾 +1 位作者 胡飞龙 杨礼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世界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饮食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农业扩张已成为生物...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世界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饮食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农业扩张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基于《公约》条款、第二次至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相关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评估报告、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等内容,系统梳理了《公约》谈判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履约进展和演变进程,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深入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非国家利益相关方参与等层面,就加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有利于塑造中国良好对外形象,也为维护世界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推动《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顺利召开和成果达成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指标 COP决定 利益相关方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及其评价框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智聪 杨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71-1278,共8页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提出了面向管理的中国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国家公园原真性是指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及构成国家公园价值或与国家公园价值紧密联系的自然与文化要...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提出了面向管理的中国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国家公园原真性是指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及构成国家公园价值或与国家公园价值紧密联系的自然与文化要素保持在原生状态,强调"不受损";国家公园完整性是指国家公园具有足够面积和充分的组成要素,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维持自然区域的价值与特征,强调"不缺失"。我们还提出了国家公园原真性和完整性评价框架,从自然度、气候变化强度、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真实性、人类干扰程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真性5个方面评价国家公园原真性;从生态系统组成完整性、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景观组成要素完整性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5个层面评价国家公园完整性。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的建议,包括重塑保护管理目标、更新保护管理理念与提升保护管理技术3个方面。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的讨论尚未成熟,对评价指标设定、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保护管理技术等的研究均尚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原真性 完整性 生态系统 保护管理
原文传递
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建立新的资金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魏伟 申小莉 刘忆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有进展,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者是实现2050愿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多...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有进展,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者是实现2050愿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现在是将来也是实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保证。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息交换所的数据,目前各缔约方每年对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额度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较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2015年时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占GDP比例为0.255%,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近年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连年增加,2019年时已经达约0.6%。有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至少500亿美元,未来十年还有更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当前已有生物多样性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并存在一些短板,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要求,急需建立新的资金机制,调动更多资源,推动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目标的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资金机制可以与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内的其他相关环境公约协同增效,比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等环境目标联系起来。中国作为COP15的东道国,有积极协调磋商的责任,力求在大会上推动形成一个新的资金机制,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保驾护航。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将独立于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具有多样化投资渠道并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将经费与任务目标关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资金机制 全球生物多样性新基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原文传递
黔西北石漠化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存璐 陈浒 +5 位作者 肖华 张红梅 李林芝 郭城 陈静 魏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495,共11页
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的调查,可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我们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隶属2目6科9属10种... 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的调查,可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我们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隶属2目6科9属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中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采用Sorenson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显示:(1)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红点齿蟾(Oreolalaxrhodostigmatus)、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annectans)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为常见种,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和威宁蛙(Ranaweiningensis)为稀有种。(2)无石漠化区域与潜在石漠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以及生境类型较之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更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无石漠化区域为最大。(3)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之间、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别与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导致的生境差异是两栖动物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加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是喀斯特地区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喀斯特 两栖动物 多样性 生境选择
原文传递
东北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其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海生 魏玉莲 +3 位作者 周丽伟 秦问敏 崔宝凯 何双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73-879,共7页
东北地区木生真菌物种资源丰富,包括了数十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过去对该类真菌曾进行多次调查,获取了大量物种分布数据,但对于非重点调查区域是否存在某种真菌物种却不明确。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 东北地区木生真菌物种资源丰富,包括了数十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过去对该类真菌曾进行多次调查,获取了大量物种分布数据,但对于非重点调查区域是否存在某种真菌物种却不明确。本文选取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即红缘拟层孔菌(Fomitopsis pinicola)、落叶松锈迷孔菌(Porodaedalea laricis)、桦剥管孔菌(Piptoporus betulinus)和香栓孔菌(Trametes suaveolens),根据其地理分布数据和分布地的环境因子数据,以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这些种类在东北地区可能的分布范围进行了模拟预测,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对模型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各物种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以MaxEnt方法获得的各物种预测模型均获得了较高的AUC值,分别为0.990,0.990,0.989和0.967,表明4种林木干基腐朽病原真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较高。物种分布模型涉及的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显示,最暖季降水量(Bio18)、温度的年较差(Bio7)、最干季均温(Bio9)等变量对各物种模型贡献率较高。该研究结果为预测4种病原真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和科学防治该类病原真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曲线下面积 干基腐朽病原真菌 生态位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对桂西南蚬木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异的解释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8 位作者 付孜 郑威 欧芷阳 谭长强 彭玉华 庞世龙 何琴飞 黄小荣 何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0-983,共14页
探索林下植被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天然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 探索林下植被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天然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了8个县市蚬木天然成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地形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林下植被中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有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毛果翼核果(Ventilago calyculata),以及乔木层幼苗如蚬木、广西澄广花(Orophea anceps)、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等,主要来自豆科、五加科、鼠李科、椴树科、番荔枝科、樟科、藤黄科和大戟科等;草本层优势种主要有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石山棕(Guihaia argyrata)、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水蔗草(Apluda mutic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等,主要来自肾蕨科、棕榈科、槲蕨科、禾本科、百合科、铁角蕨科和鳞毛蕨科等。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SWC)、土壤全钾(TK)、土壤全磷(TP)和坡度(SLO)是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分别解释了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32.3%、16.1%、9.7%、8.6%和8.6%的变异。灌木丰富度、灌木多样性指数与TK、SWC、土壤pH值和TP显著负相关,而草本丰富度、草本多样性指数则与TK显著正相关;灌木密度、灌木盖度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草本密度与SWC和TK显著正相关,草本盖度与TP、TK显著正相关,与坡度显著负相关。土壤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而林分冠层结构的影响较小,土壤各因素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高于地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冗余分析(RDA) 土壤养分 地形因子 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展 被引量:44
16
作者 唐芳林 闫颜 刘文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全面系统总... 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全面系统总结分析了2018年以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的明显进展,结合相关要求,提出了推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体制建设
原文传递
勐腊县小黑江回龙山水电站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再富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0-781,共2页
笔者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主要对象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民族森林文化等科学研究已近一甲子,十分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近时,笔者了解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的苏底村正在建设一座水电站。
关键词 小黑江 鱼类多样性 西双版纳 水电站 自然保护区 勐腊县 民族森林文化 热带雨林 生态环境问题 罗梭江 回龙山
原文传递
极小种群植物广东含笑应当被评估为极危等级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西贝阳 付琳 +1 位作者 王发国 邢福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3,共3页
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是金叶含笑(M.foveolata)和雅致含笑(M.elegans)的近缘种,但三者形态特征区别明显。本种此前已知仅分布于广东清远的英德市,模式标本于2003年5月23日采自木龙顶山顶处,海拔约1,250-1,400m(... 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是金叶含笑(M.foveolata)和雅致含笑(M.elegans)的近缘种,但三者形态特征区别明显。本种此前已知仅分布于广东清远的英德市,模式标本于2003年5月23日采自木龙顶山顶处,海拔约1,250-1,400m(Yan et al,2005),尚未有过其他分布地点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含笑 广东 小种群 评估 植物 特征区别 近缘种 英德市
原文传递
《生物多样性》投稿须知
19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于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16年起变更为月刊。本刊旨在...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于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16年起变更为月刊。本刊旨在报道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保护实践案例或新范式,热点地区、调查空白地区或重要生物类群的生物编目,有新观点的高水平综述,以及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科学 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 投稿 微生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学术刊物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我国典型城市外来野生脊椎动物贸易状况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12
20
作者 梦梦 马建章 +2 位作者 尹峰 陈文汇 纪建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7-1143,共7页
为了系统了解我国宠物市场外来物种的贸易状况,防范外来物种造成生态灾害,制定更加有效的外来物种管理政策,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采用重点调查法和实地踏查法,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哈尔滨等5个城市的20个宠物市场的外来野生动... 为了系统了解我国宠物市场外来物种的贸易状况,防范外来物种造成生态灾害,制定更加有效的外来物种管理政策,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采用重点调查法和实地踏查法,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哈尔滨等5个城市的20个宠物市场的外来野生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在5个城市中,共发现野生外来贸易物种96种,其中受威胁物种(包括极危、濒危和易危三类)29种,占记录外来贸易物种总数的30%;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物种35种,占记录外来贸易物种总数的36%。(2)北京外来物种数和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物种数最多;广州市仅在本地区调查中发现的物种数和列入CITES附录I/II的物种数最多。(3)41%的物种、61%的CITES附录物种贸易规模小于10只。(4)45%的物种贸易价格在100–1,000元/只。我国宠物市场外来野生动物贸易应当强化对外来物种贸易全过程监管、打击非法贸易、规范放生行为和强化公众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外来物种 贸易种类 贸易规模 贸易价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