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0777被引量46548H指数52
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2-1892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51-1372/R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0,7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515-5p靶向Toll样受体4调控髓样分化因子88/NF-κB通路抑制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1
作者 蔡东峰 杨子肖 +2 位作者 钟超 张靖 洪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23,共9页
目的探究miR-515-5p抑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缓解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软骨细胞系C28/I2,使用10 ng/mL IL-1β处理细胞24 h构建体外OA模型;另外,分别采用miR mimics、mimics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 目的探究miR-515-5p抑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缓解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软骨细胞系C28/I2,使用10 ng/mL IL-1β处理细胞24 h构建体外OA模型;另外,分别采用miR mimics、mimics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过表达(over expression,oe)-NC和oe-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转染C28/I2细胞后,使用10 ng/mL IL-1β处理各组细胞24 h构建OA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和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 2 protion,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裂解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p65及磷酸化p65(phosphorylated p65,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515-5p、TLR4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TNF-α、IL-6的水平。通过BiBiServ2数据库预测miR-515-5p和TLR4之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515-5p和TLR4的靶向关系。结果采用IL-1β处理C28/I2细胞后,miR-515-5p、Bcl-2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降低,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PGE2、TNF-α、IL-6)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此外,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提示IL-1β处理后细胞周期受到阻滞。而转染miR mimics后,细胞中miR-515-5p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部分逆转了IL-1β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缓解了OA软骨细胞的周期阻滞和炎症反应。采用IL-1β处理C28/I2细胞后,TLR4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过表达miR-515-5p后,靶向抑制了TLR4的表达并且阻断了MyD88/NF-κB通路的激活。而过表达TLR4可部分逆转miR mimics对IL-1β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的改善作用。结论miR-515-5p靶向负调控TLR4的表达,抑制了MyD88/NF-κB通路激活以及OA软骨细胞凋亡,并有效缓解了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炎症反应 miR-515-5p TOLL样受体4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两例
2
作者 张志广 邱越 +3 位作者 环大维 张超 夏天卫 沈计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7-508,共2页
目的总结2例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的诊治经验。方法2022年6月及9月共收治2例膝关节外侧单间室关节炎伴外翻畸形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4、47岁,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10°、0°~120°,美国特种... 目的总结2例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的诊治经验。方法2022年6月及9月共收治2例膝关节外侧单间室关节炎伴外翻畸形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4、47岁,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10°、0°~120°,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为78、7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为2分。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发生外侧合页骨折,予以锁定加压远端股骨接骨板固定。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3个月,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均为0分;外翻畸形矫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20°、0°~130°,HSS评分分别为82、85分;影像学检查示截骨端愈合良好,未出现关节炎进展,力线位置满意。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外侧接骨板固定以降低对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 外侧合页骨折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基于健侧的计算机模拟截骨联合导板技术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畸形
3
作者 吴家强 徐文强 +5 位作者 刘朝宇 范永飞 马秀林 刘其鑫 张建强 王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健侧的计算机模拟截骨联合导板技术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畸形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3年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3例肘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4~16岁,平均8.5岁。受伤至... 目的 探讨基于健侧的计算机模拟截骨联合导板技术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畸形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3年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3例肘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4~16岁,平均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年。使用低辐射剂量CT一次性扫描患者双上肢数据,以肱骨头后倾角定义肱骨远端旋转角度,术前患侧肱骨远端旋转(33.82±4.39)°。将CT平扫数据导入9yuan3D数字骨科系统(V3.34)软件,重建双上肢三维图像,以健侧上肢为参考行模拟手术,规划最佳截骨方案,重叠比对,制备截骨导板。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截骨区骨痂形成情况;手术前后于X线片及CT图像上测量患者双上肢提携角(肘外翻角度为正值,肘内翻角度为负值)、前倾角,同时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上肢外旋活动度,采用Mayo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34~46 min,平均39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患者克氏针固定术后出现钉道刺激症状,经换药后好转;定期复查X线片均未发生内固定器械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术后4周截骨端有连续性骨痂形成,8~12周截骨端愈合。末次随访时,患侧提携角、前倾角、上肢外旋活动度及肘关节伸直、屈曲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健侧比较除肘关节伸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健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评分为85~100分,平均99.3分;获优22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 基于健侧的计算机模拟截骨联合导板技术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畸形可实现精准截骨,具有手术时间短、易操作等优势,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内翻畸形 三维重建 截骨导板 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亚迪 王岩 +7 位作者 周丽芸 李奕扬 申佳慧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岩 马剑雄 马信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对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研究进展。结果骨支架的单胞结构可分为规则单胞结构、不规则单胞结构、基于拓扑优化理论设计的单胞结构以及... 目的对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研究进展。结果骨支架的单胞结构可分为规则单胞结构、不规则单胞结构、基于拓扑优化理论设计的单胞结构以及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设计的单胞结构。不同单胞结构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和几何特征,单胞结构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骨支架的力学性能以及生物学性能。合理选择单胞结构对于骨支架替代原生骨组织至关重要。结论对于骨支架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但目前骨支架种类繁多,应全面考虑优化单胞结构,有助于开发性能优良的骨支架,为骨组织的修复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单胞结构 力学性能 生物学性能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日间手术模式的创建及初步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诚一 丁琛 +2 位作者 吴廷奎 王型金 刘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3-468,共6页
目的构建颈椎前路日间手术模式,并与传统模式比较,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9月行颈椎前路手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日间手术(日间模式组),35例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手术(传统模式组)。两组患... 目的构建颈椎前路日间手术模式,并与传统模式比较,评价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9月行颈椎前路手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日间手术(日间模式组),35例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手术(传统模式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疾病类型、手术节段、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neck)、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r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即刻JOA评分、VAS-neck评分、VAS-arm评分,计算上述指标术前及术后即刻差值,评价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出院前患者以1~10分进行手术满意度评分。结果日间模式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传统模式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模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JOA评分、VAS-neck评分、VAS-arm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上述评分手术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日间模式组(6.67±1.04)个月,传统模式组为(5.95±1.9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9,P=0.929)。无迟发性血肿、迟发性感染、迟发性神经损害、食道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日间手术模式不仅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手术模式相似,还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术中减小创伤、彻底止血、不安置引流、精细围术期管理是颈椎前路日间手术模式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日间手术
原文传递
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崇峻 陈波波 +1 位作者 曹年平 田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3月采用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的26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 目的 探讨采用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3月采用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的26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33~58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7例,运动伤5例。左膝15例,右膝11例。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34.4±7.3)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69±12)°。骨折按Mey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 d。结果 手术时间40~7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15 mL。1例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经保守治疗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及膝关节伸直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端无移位;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9)°,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7±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76,P<0.001;t=47.665,P<0.001)。结论 膝关节微创安全入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安全入路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内固定 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克氏针扣压结合经骨固定治疗掌骨头撕脱骨折疗效观察
7
作者 杨焕友 王斌 +4 位作者 黄蕾 郭琳 刘志旺 李红 苗建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总结克氏针扣压结合经骨固定治疗掌骨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掌骨头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20~55岁,平均31.6岁。损伤部位:第2掌骨头撕脱骨折17例,第4掌骨... 目的总结克氏针扣压结合经骨固定治疗掌骨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5例掌骨头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年龄20~55岁,平均31.6岁。损伤部位:第2掌骨头撕脱骨折17例,第4掌骨头撕脱骨折6例,第5掌骨头撕脱骨折12例。致伤原因:绞伤21例,扭伤8例,运动损伤6例。X线片检查示掌骨头撕脱骨折块大小范围为0.30 cm×0.20 cm~0.55 cm×0.45 cm。术前伤指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为(154.00±17.38)°。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8 d。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片、CT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伤指TAM;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8个月。掌骨头撕脱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4.8周。患者掌指关节稳定,无僵硬,屈伸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伤指TAM达(261.88±6.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51,P<0.001)。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功能,获优3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扣压结合经骨固定治疗掌骨头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对掌指关节周围软组织干扰少等优点,是一种可选择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头撕脱骨折 克氏针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智能的膝关节自动建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小勇 李晓虎 +4 位作者 谷雪莲 赵宇轩 刘洝辰 刘宇甜 陶玉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Mimics软件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动分割膝关节CT图像建模方法,旨在提高膝关节建模效率。方法选择3名志愿者膝关节CT影像,在Mimics软件中分别进行AI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图像并建模,记录自动建模时间。参... 目的研究基于Mimics软件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动分割膝关节CT图像建模方法,旨在提高膝关节建模效率。方法选择3名志愿者膝关节CT影像,在Mimics软件中分别进行AI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图像并建模,记录自动建模时间。参考既往文献选择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解剖标志点,计算与手术设计相关的参考指标,用Pearson相关系数(r)判断两种方法建模结果相关性,以DICE系数分析两种方法建模结果一致性。结果经自动及手动分割图像均成功构建膝关节三维模型。3个膝关节自动分割建模所需时间分别为10.45、9.50、10.20 min,较既往文献中手动分割建模(64.73±17.07)min缩短。相关性分析示手动和自动分割生成的模型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0.999,P<0.001)。3个膝关节股骨DICE系数分别为0.990、0.996和0.944,胫骨分别为0.943、0.978和0.981,提示手动与自动分割建模一致性程度高。结论在Mimics软件中可采用AI分割图像方法快速建立有效的膝关节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分割 膝关节 Pearson相关系数 DICE系数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舒涛 吴帝求 沈茂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95-900,共6页
目的 对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应用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治疗LSS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术式的优缺点及并发症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微创椎管减压术主要包... 目的 对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应用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治疗LSS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术式的优缺点及并发症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微创椎管减压术主要包括经通道显微镜下腰椎管减压术、椎间盘镜下腰椎管减压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等。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各微创椎管减压术均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患者术后疼痛,进而减少住院时间并节省治疗费用。结论 不同微创椎管减压术适应证不同,但都存在一定优势和不足。当患者有明确手术指征时,需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结合影像学表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术
原文传递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冀家琛 陈豪杰 +3 位作者 杨博 董亮 王敏 黄小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79例(182髋)采用FNS内固定治疗的... 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79例(182髋)采用FNS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96例,女83例;年龄20~59岁,平均53.7岁;低能量致伤106例,高能量致伤73例。骨折Garden分型:Ⅱ型40髋,Ⅲ型78髋,Ⅳ型64髋。Pauwels分型:Ⅰ型23髋,Ⅱ型66髋,Ⅲ型93髋。术前合并糖尿病2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ONFH,将患者分为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对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致伤机制、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Pauwels分型、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取出与否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ONFH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179例(182髋)患者术后获随访20~34个月,平均26.5个月。其中30例(30髋)于术后9~30个月发生ONFH(坏死组),ONFH发生率为16.48%。149例(152髋)末次随访时未发生ONFH(未坏死组)。单因素分析示,两组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示,Garden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Ⅲ级、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为FNS内固定术后发生ONFH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Garden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不佳、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FNS内固定术后ONFH发生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11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I0004-I0004,共1页
原文传递
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郭川 宋心月 +3 位作者 孔清泉 王玉 伍椰 李韦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总结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C_(5)麻痹研究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C_(5)麻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目前C_(5)麻痹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两种学说,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总结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C_(5)麻痹研究文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C_(5)麻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目前C_(5)麻痹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神经根拴系和脊髓损伤两种学说,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不能解释颈椎前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后者无法解释C_(5)麻痹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上肢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结合临床实践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与术中器械损伤脊髓前角有关,颈椎后路手术后C_(5)麻痹的发生与减压后脊髓后移导致的神经根拴系有关。结论针对颈椎减压术后C_(5)麻痹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倡减少手术器械对脊髓的挤压,以降低该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减压 C_(5)麻痹 神经根 脊髓
原文传递
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在胸壁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达疆 李赞 +5 位作者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 探讨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在胸壁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双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23例胸壁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缺损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1岁,平均48.5岁。局部晚期乳腺癌11例,叶状细胞肉瘤4例,软... 目的 探讨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在胸壁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双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23例胸壁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缺损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1岁,平均48.5岁。局部晚期乳腺癌11例,叶状细胞肉瘤4例,软组织肉瘤3例,乳腺癌复发3例,胸壁放射性溃疡2例。肿瘤切除、创面清创后继发胸壁缺损范围为20 cm×10 cm~38 cm×14 cm;皮瓣切取范围25 cm×12 cm~38 cm×15 cm,血管蒂长度为9~12 cm,平均11.4 cm。14例单纯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修复;5例肋骨缺损(<3根)合并软组织缺损,采用单纯网片联合皮瓣移植修复;4例胸壁全层缺损合并大范围肋骨缺损(>3根),采用“网片+骨水泥”方法坚强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修复。所有患者均采用胸背血管前锯肌支作为受区血管,组合方式包括前锯肌支近心端+其他受区血管(13例)、前锯肌支近心端+远心端(6例)、2支前锯肌支近心端(4例)。结果 23例患者胸背血管主干均得以完整保留。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9个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重建胸壁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胸背血管前锯肌支解剖恒定,对受区损伤小,可以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重建胸壁提供可靠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血管 前锯肌支 胸壁重建 血管吻合
原文传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被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
14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I0003-I0003,共1页
6月19日,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通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被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成为迄今中国大陆地区被该数据库收录的第7本中文期刊,2020年12月编辑部向PMC提交申请,经过严格的资格筛查、科学评估、技术评估、预处... 6月19日,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通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被PubMed Central(PMC)数据库收录,成为迄今中国大陆地区被该数据库收录的第7本中文期刊,2020年12月编辑部向PMC提交申请,经过严格的资格筛查、科学评估、技术评估、预处理4个阶段,历时近7个月,杂志成功被PMC数据库收录(整期全文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C 中文期刊 技术评估 中国大陆地区 PUBMED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科学评估 正式
原文传递
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美明 廖冬发 +4 位作者 龚凯 黄晨 陈松 任亚明 郑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0例;年龄20~69岁,平均39.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摔伤13例。均为单侧膝关... 目的探讨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0例;年龄20~69岁,平均39.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摔伤13例。均为单侧膝关节闭合损伤,其中7例髌骨周围皮肤挫伤。术前患膝关节活动度为(20.82±7.16)°(10°~35°)。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5.9 d。术中复位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用直径0.8 mm钢丝经骨折远端骨面横向环扎髌骨,分别在髌骨上极作3个纵向骨隧道,直径0.8 mm钢丝穿越骨隧道,纵向环套于环扎钢丝圈,固定髌骨上下极骨折断端;依次收紧横向和纵向环套钢丝圈;2号肌腱缝线纵向环扎缝合髌骨予以加强。术后随访记录患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Böstman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平均26.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12周,平均10.9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为(129.77±2.35)°(126°~1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22,P=0.000)。Böstman评分为31~36分,平均34.3分。随访期间无髌骨下极骨折复位丢失、钢丝断裂、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撕脱骨折 钢丝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一种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芸 高观 +3 位作者 王磊 李志超 董建文 薛景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4-470,共7页
目的报告一种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及MRI图像,根据矢状面终板完整性及椎体后壁完整性、椎体压缩程度,提出一种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2011年1月—2018年3月,将该改良分型系统用于评估并指导78... 目的报告一种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及MRI图像,根据矢状面终板完整性及椎体后壁完整性、椎体压缩程度,提出一种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2011年1月—2018年3月,将该改良分型系统用于评估并指导78例Kümmell病患者的治疗。男13例,女65例;年龄54~85岁,平均69.1岁。病程1~8个月,平均4.0个月。骨密度T值-3.86~-3.34,平均-3.66。骨折节段:胸椎47例,腰椎31例。根据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A1型11例、A2型13例、A3型2例、B1型10例、B2型18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11例。参照分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A、B型患者均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C型患者选择PKP或后路椎体内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图像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间及后缘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统计分析,该改良分型系统具有良好一致性。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3个月。各型患者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例A2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椎体高度丢失;2例B2型、3例C1型及2例C2型患者PKP术中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2例B3型、3例C2型患者因骨水泥松动行经皮内固定联合伤椎强化处理。结论 Kümmell病改良分型系统可用于指导Kümmell病的治疗,但目前临床应用例数有限,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改良分型系统 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袁铭成 石小军 +2 位作者 苏强 万旭峰 周宗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51-1258,共8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robot-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20年10月—12月拟接受初次单侧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TKA组和RTKA组...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robot-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20年10月—12月拟接受初次单侧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TKA组和RTKA组[术中应用骨圣元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辅助系统(YUANHUA-TKA)]。共63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3例主动退出试验,最终纳入60例进行分析;其中RATKA组28例,传统TKA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骨关节炎病程、手术侧别以及术前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及运动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偏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膝关节VAS静息及运动评分、ROM、KSS评分以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术后3个月行步态分析(屈伸角)。摄膝关节正侧位以及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算HKA偏移程度及胫骨平台后倾角(lateral tibia component,LTC)、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rontal tibia component,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ateral femoral component,LFC),评价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RATKA组手术时间较传统TKA组延长(t=12.253,P=0.001),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82,P=0.07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VAS静息及运动评分、ROM、KSS评分以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分析显示RATKA组患者屈伸角较传统TKA组增大(t=9.469,P=0.003)。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假体均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等不良事件。两组HKA偏移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KA偏移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267)。两组FFC、FTC、L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LTC小于传统TKA组(t=17.819,P=0.000),更接近理想值。结论采用国产机器人行RATKA能提高截骨、假体安放位置以及下肢力线精准度,获得较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圣元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辅助系统 早期疗效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智能支具个性化管理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策 吴强 +5 位作者 肖冰 王珏翰 罗超 余权 刘立岷 宋跃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1-806,共6页
目的设计一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智能支具个性化管理系统,通过初步临床应用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用无线压力传感器、患者端微信小程序、云存储系统和医生端网站管理后台共同组成智能支具... 目的设计一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智能支具个性化管理系统,通过初步临床应用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用无线压力传感器、患者端微信小程序、云存储系统和医生端网站管理后台共同组成智能支具个性化管理系统,纳入2020年3月—12月行支具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AI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时间4个月。分析指标(背部和腰部)包括:压力基线值、压力实测值、压力依从性(压力实测值/压力基线值×100%)、实测佩戴时长(压力值>0 N的佩戴时长)、时间依从性(实测佩戴时长/规定佩戴时长×100%),其中规定佩戴时长均为23 h/d。初次佩戴支具时测量患者的压力基线值,随访期间测量各时间点的压力实测值、压力依从性、实测佩戴时长和时间依从性,并比较佩戴后1、2、3、4个月各指标。结果22例患者整体(背部+腰部)实测压力平均值为(0.83±0.34)N,压力依从性平均值为68.5%±17.9%,实测佩戴时长平均值为(15.4±1.7)h,时间依从性平均值为66.9%±7.7%。患者背部压力基线值和实测值均显著大于腰部(P<0.05);背部和腰部压力依从性、实测佩戴时长、时间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1个月背部和腰部压力实测值、压力依从性、实测佩戴时长及时间依从性均显著小于佩戴后2、3、4个月(P<0.05);佩戴后2、3、4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各时间点除背部压力实测值均显著大于腰部(P<0.05)外,其余各指标背部和腰部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支具个性化管理系统治疗AIS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提高该类患者支具佩戴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实时监测管理 依从性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潇 李明 +3 位作者 刘建恒 刘鐘阳 张里程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1-666,共6页
目的对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暴露范围、优缺点以及适应证等进行总结。结果髋臼双柱骨折中,若前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前... 目的对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暴露范围、优缺点以及适应证等进行总结。结果髋臼双柱骨折中,若前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前壁骨折,而后柱骨折类型简单且稳定,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若合并方形区骨折或伴有股骨头中央型脱位,而前后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改良Stoppa入路或腹直肌外侧(旁)入路;若后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后壁骨折,前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Kocher-Langenbeck入路;若双柱骨折严重,移位明显,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论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利弊,需要以髋臼关节面精准复位为原则,结合前柱、后柱和方形区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选择最优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双柱骨折 手术入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运用“钻出”技术取出股骨头内断裂导针一例
20
作者 陈勤 田可为 +2 位作者 范克杰 马文龙 陈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3-1074,共2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摔伤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 d"于2019年11月入院。查体:左下肢屈曲外旋畸形约40°,左髋部疼痛且活动时增加,活动受限;大转子下1 cm处以及腹股沟中点无明显压痛,下肢纵轴叩击痛阳性;左侧下肢...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摔伤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 d"于2019年11月入院。查体:左下肢屈曲外旋畸形约40°,左髋部疼痛且活动时增加,活动受限;大转子下1 cm处以及腹股沟中点无明显压痛,下肢纵轴叩击痛阳性;左侧下肢较右侧短缩约1 cm,末梢血循环良好、感觉稍迟钝,入院1 d后感觉恢复正常,四肢肌力正常、无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出”技术 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内固定 导针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