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5185被引量23580H指数59
《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读者欢迎的综合性国际关系学术刊物,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名单,2014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在国内主要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本刊坚...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6-9550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343/F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5,1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生产逻辑
1
作者 王存刚 孟凯强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153,154,共32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空间生产意蕴。当今世界所面对的挑战和难题源自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应对共同挑战而提供的行动方案。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历史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空间生产意蕴。当今世界所面对的挑战和难题源自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应对共同挑战而提供的行动方案。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空间生产元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生产逻辑体系。在哲学立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差异性”替代“同质性”,塑造出人本、多元、发展、开放和可持续的新空间价值体系;在历史方位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抽象一差异”转型的矛盾空间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愿景为真正共同体差异性空间生产的到来提供了规范性引领;在实现理路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国际关系是全球化时代空间交往基本形式之一的现实,以“均质差异”为理念,力图对国家利益关系、社会制度关系和文明关系进行空间性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生产逻辑是批判与创建、历史与当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空间生产 国际关系空间理论 均质差异 新型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印太”海洋超级安全复合体的聚合
2
作者 范佳睿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4年第3期127-155,159,160,共31页
当前,南海问题正在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升级为全球热点,引发印度洋与太平洋及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等次区域主要行为体的广泛关切。以主权和航行等议题为重点领域,美国等全球性大国逐步介入这一区域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南海问题正在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升级为全球热点,引发印度洋与太平洋及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等次区域主要行为体的广泛关切。以主权和航行等议题为重点领域,美国等全球性大国逐步介入这一区域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导致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化。基于对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逻辑演绎,作者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以南海海域为内核、以“印太”区域为外延的海洋超级安全复合体已初步形成。驱动这一安全复合体聚合的变量包括各国的权力关系预期与地缘政治想象,前者越趋异、后者越趋同,安全议题越容易突破原有区域边界发生跨区域延展。这一态势与大国竞争加剧的趋势相互刺激而螺旋上升,是特定区域内各方的安全互动升级至全球层面的反映,也是世界大国深度介入区域安全议题的重要案例。主权议题扩大化、航行议题政治化和“印太”议题实心化是推动这一安全复合体初步成形的三个代表性议题领域,其演进态势关涉中国国家安全与亚洲和平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问题 “印太战略” 海洋超级安全复合体 国际安全 大国竞争
原文传递
《世界经济与政治》引文注释规范
3
作者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1.中文注释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著作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文章则仍需完整信息。常用古籍一般只标注著作... 1.中文注释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著作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文章则仍需完整信息。常用古籍一般只标注著作名和篇名。具体格式举例如下:(1)专著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文注释 文献名 王铁崖 作者姓名 完整信息 国际法引论 古籍
原文传递
大国博弈背景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分析
4
作者 贺之杲 巩潇泫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88,161,162,共30页
随着地区一体化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对其自主性的讨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不仅涉及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还包括物质和理念双重维度。从内部层面来看,自主性的指标包括物质维度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理念维... 随着地区一体化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对其自主性的讨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不仅涉及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还包括物质和理念双重维度。从内部层面来看,自主性的指标包括物质维度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理念维度的内部共识;从外部层面来看,自主性的指标包括物质维度的集体行动能力和理念维度的外部承认。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既受到一体化组织成员国赋予职权塑造的独特组织结构与决策过程的内部约束,也受到国际体系刺激因素尤其是大国博弈程度的外部塑造。在大国博弈缓和的背景下,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制度化水平与自主性呈正相关;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大国博弈的烈度则会通过地区一体化组织制度化水平传导至组织内部,继而影响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自主性。欧盟与东盟作为地区一体化组织的代表,大国博弈加剧的外部刺激对两者的自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不仅源于两者的制度化程度差异,更在于大国博弈对二者的塑造程度不同。大国博弈加剧的外部刺激使得制度化程度更高的欧盟自主性受到更多掣肘,导致欧盟内部对自主性的共识弱化,外界对欧盟自主性的承认度也有所下降;而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东盟内部有效协调与“东盟方式”共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普遍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地区一体化组织 大国博弈 欧盟战略自主 东盟中心地位
原文传递
第115届美国国会涉华提案行为模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震宇 栗潇远 吴纪远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98,157,158,共39页
第115届美国国会打破了中美建交以来的惯例,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已然成为美国激进对华政策的“策源地”。这一转变突出表现为涉华提案上的剧烈转向,其根源可能来自两个机制:在个人层面,议员通过反华提案谋求政治影响力;在选区层面,议... 第115届美国国会打破了中美建交以来的惯例,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已然成为美国激进对华政策的“策源地”。这一转变突出表现为涉华提案上的剧烈转向,其根源可能来自两个机制:在个人层面,议员通过反华提案谋求政治影响力;在选区层面,议员则提出反华提案回应选区日益上升的民粹主义浪潮。为检验这两个机制假设,作者通过定量方法分析该届国会的提案行为模式:首先使用层次分析法测量议员的对华态度,再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测量议员涉华决策影响力,最终使用决策树和回归模型检验影响态度和影响力的机制路径和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在议员个人属性层面,议员的个人意识形态越激进、资历越浅,其对华态度就越负面。第二,在选区属性层面,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人口比例越高和选区政党极化程度越高,其对华态度越负面。第三,议员的涉华决策影响力、意识形态激进程度与其领导力呈正相关关系。上述发现表明,较负面的涉华提案既是议员获得跨党派支持以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手段,又是两党选区共同支持的议题。在2016年大选以来两党极化加剧和“保守福音派”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情况的变化可能是推动美国国会对华决策转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15届美国国会 涉华提案 社会网络和决策树分析 中美战略竞争
原文传递
边缘困境与春秋霸政——基于道义现实主义的扩展讨论 被引量:5
6
作者 沈陈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72,157-158,共24页
中心—边缘格局是一种地理、文化和政治意义上的异质结构。在中心—边缘格局下,边缘国家构建体系霸权存在显著的合法性困境,即"边缘困境"。即便边缘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实现赶超,其与中心地带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短期内也... 中心—边缘格局是一种地理、文化和政治意义上的异质结构。在中心—边缘格局下,边缘国家构建体系霸权存在显著的合法性困境,即"边缘困境"。即便边缘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实现赶超,其与中心地带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短期内也很难消除,使得该国在国际体系中继续受到歧视、排斥甚至打压。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格局,楚、吴、越处于体系的边缘。但春秋霸政却存在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在"尊王攘夷"的纲领下,中原地区不断强化与边缘国家的分野;另一方面,楚、吴、越成功突破"尊王攘夷"的桎梏,实现从制衡对象到联盟领导的转变。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单元层次,特别是崛起国的政治领导和对外战略。边缘国家作为崛起国的类型之一,无疑适用于道义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不过,道义现实主义没有关注国家属性问题,低估了边缘国家崛起的合法性困境。边缘国家必须采取持续的规范学习,在长时段内取得较霸权国更高的道义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边缘困境的负面影响。此外,边缘国家还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规范学习与结盟选择的战略组合,改善本国中长期的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缘格局 边缘困境 春秋霸政 大国崛起 道义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全球公共产品赤字及中国应对实践 被引量:17
7
作者 田旭 徐秀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8-154,159,160,共29页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深刻反映了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产品赤字问题。全球公共产品赤字既表现在器物、制度和理念层面,也表现在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从器物基础、制度建设和理念逻辑来看,全球公共产品赤字主要源于霸...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深刻反映了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产品赤字问题。全球公共产品赤字既表现在器物、制度和理念层面,也表现在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从器物基础、制度建设和理念逻辑来看,全球公共产品赤字主要源于霸权国实力下降与大国供给竞争、国际制度非中性与非强制性以及民主衰退与零和思维。同时,不同类型公共产品的相互支撑与掣肘也对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带来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者。近年来,中国着力共建"一带一路"、倡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应对全球公共产品赤字贡献了全方位的中国方案。全球公共产品赤字现象及中国应对实践表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不同类型全球公共产品之间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崛起国不仅能够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者,甚至还能够成为发挥引领作用的供给者。但是,崛起国供给全球公共产品应注意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公共产品 供给赤字 霸权国 崛起国 中国方案
原文传递
《世界经济与政治》约稿启事
8
作者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约稿启事《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读者欢迎的综合性国际关系学术刊物,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名单,并获评优秀期刊。2014年获得中国出版... 《世界经济与政治》约稿启事《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读者欢迎的综合性国际关系学术刊物,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名单,并获评优秀期刊。2014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2015年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2014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评为顶级期刊,CNKI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主要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约稿启事 社科期刊 学术刊物 期刊评价体系 南京大学 国家社科基金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与机制化建设 被引量:53
9
作者 李向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70,157,共21页
"一带一路"建设步入新阶段之后,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其主要目标,但学术界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作者首先假定"一带一路"是一种发展导向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而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可... "一带一路"建设步入新阶段之后,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其主要目标,但学术界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作者首先假定"一带一路"是一种发展导向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而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基本路径在于机制化。"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决定了在其起步阶段不以设置规则为门槛,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不需要规则和机制化。机制化建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对接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但这种机制化建设不可能复制现有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化建设的模式,而是需要遵循共商、渐进与义利观原则。以此为前提,"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发展导向 机制化 义利观
原文传递
处在历史转变的新起点——基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蕴岭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7,156,共25页
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核心是变,而变的关键是导向与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构建新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成功范例有两个:一是欧盟,二是东盟。东北亚新地区关系和秩序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突... 东北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新起点,核心是变,而变的关键是导向与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新思维、新方式推动构建新区域关系和秩序的成功范例有两个:一是欧盟,二是东盟。东北亚新地区关系和秩序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突变并不现实,且没有一方能够单独改变现状。因此,东北亚需要寻求符合本地区情况、符合新时代大趋势的变革之路。东北亚以构建长久和平与合作发展为目标,为此需要让基于区域共生和区域共利认知的合作进程可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认知理念,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是近代东北亚关系和秩序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变。在东北亚,由于复杂的政治生态,促进一种公共的价值观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命运共同体构建是集大家之慧、靠大家之力,中国既是倡议者,也是行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命运共同体 关系与秩序 认知理念 公共价值观
原文传递
从不结盟到“多向结盟”——印度对外战略的对冲性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李莉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7-95,158,159,共21页
近年来,印度的对外战略原则发生了重大调整,由不结盟转向“多向结盟”。印度在强调战略自主的同时,开始更多采取有别于制衡、追随或中立的对冲性政策选择:在大国外交层面,主要在美俄间进行战略对冲,同时加强与美俄的战略安全关系。在多... 近年来,印度的对外战略原则发生了重大调整,由不结盟转向“多向结盟”。印度在强调战略自主的同时,开始更多采取有别于制衡、追随或中立的对冲性政策选择:在大国外交层面,主要在美俄间进行战略对冲,同时加强与美俄的战略安全关系。在多边外交层面,在以美日印澳“四国集团”为代表的“民主同盟”和以金砖国家合作、上合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合作机制间左右逢源。此外,印度还有意构建中等强国联盟,以此在中美两国间进行对冲。印度的对冲战略并不排斥结盟,但更倾向于议题式结盟和有限结盟。印度将自身定位为“西南方”国家,表明在安全和价值观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站在一起,在发展领域仍会坚持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保持协同。可以说,印度的对冲战略是一种战略模糊,是在世界特别是亚洲权力变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其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只有从对冲性这一重要特征入手,才能真正理解印度的外交举措并清醒预估其对外政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对外战略 对冲 多向结盟 不结盟 中等强国联盟
原文传递
极端主义组织与认同政治的建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捷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105,共23页
暴力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叙事是以认同政治为目标的。西方学术界传统上"自下而上"、以个体激进化为视角的极端化研究模型,忽视了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和极端组织的能动性,更未能透视极端化对群体关系和国际安全造... 暴力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叙事是以认同政治为目标的。西方学术界传统上"自下而上"、以个体激进化为视角的极端化研究模型,忽视了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和极端组织的能动性,更未能透视极端化对群体关系和国际安全造成的重大威胁。因此,需要建构一种"自上而下"的极端化研究模型,梳理极端主义组织以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叙事为手段,进行认同建构和实施认同政治的脉络和机理。它包括三个紧密联系同时又闭合循环的过程:一是群体认同边界的明晰和强化。这种自我认同是单一和封闭的,同时,内群体偏好的极端导向,从认同上塑造了自我与他者的敌对关系。二是以创伤和危机增强内群体认同及对外群体的仇视。通过对历史创伤和现实危机的建构,这种认同政治强化了他者的威胁、群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和传统崩塌的焦虑。三是以暴力为报复手段的解决方案建构。极端主义组织的认同政治通过对创伤、威胁和传统崩塌等塑造的仇恨、焦虑和恐慌,最终引向对外群体的暴力。这也完成了认同政治的首次循环。在当前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斗争中,应警惕其认同政治的巨大威胁和现实挑战,探索有针对性的政策和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极端主义 认同政治 极端化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自然状态思想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日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99,共23页
先秦思想家普遍从"天下"(世界)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先秦思想家以自然状态假定为出发点,通过探讨自然状态瓦解和崩溃的原因,构建了关于世界和平与战争的理论,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其理论目标和归宿都... 先秦思想家普遍从"天下"(世界)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先秦思想家以自然状态假定为出发点,通过探讨自然状态瓦解和崩溃的原因,构建了关于世界和平与战争的理论,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其理论目标和归宿都指向了理想世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基于相同的理论范式,坚持从小到大、由内而外的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和对策建议,引起了学派之间激烈的理论论战,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范式。先秦自然状态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家论述有诸多相通之处,二者之间可以展开比较和对话,进而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间的知识谱系。先秦自然状态思想遵循了理论假设、因果分析与案例检验、政策推论等基本理论建构过程。这些理论成果不仅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而且为我们今天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灵感,同时也为当前国际关系与外交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考和政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思想 自然状态 命运共同体 理论建构
原文传递
国际商业利益与东道国生产商的外资政策偏好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其胜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155,160,共25页
如同贸易和商品的跨国流动,资本的全球配置和生产的全球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国内政治影响。以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生产商的影响为例,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产品的供给,外资的进入会像商品进口一样增加东道国生产商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因... 如同贸易和商品的跨国流动,资本的全球配置和生产的全球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国内政治影响。以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生产商的影响为例,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产品的供给,外资的进入会像商品进口一样增加东道国生产商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因此,在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因素的情况下,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东道国生产商会像反对商品进口一样反对相同产业外资的流入。然而,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半导体、可再生能源和钢铁产业生产商对外来投资立场的分析表明,东道国生产商是否主张对外来投资进行限制或采取歧视性政策,受到它们在外资来源国商业利益规模的显著影响。将国际商业利益与生产商外资政策偏好相联系的机制是开放和保护国内投资市场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变化,而导致成本和收益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外资来源国的潜在反应。具体而言,当生产商与外资来源国存在较大规模的商业利益时,该生产商对来自该国的直接投资就越可能持开放的政策偏好;相反,当生产商在外资来源国的商业利益规模较小时,其对来自该国的直接投资就越可能持抵制的政策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直接投资 国际商业利益 生产商 外资政策偏好
原文传递
无政府下的世界秩序——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滨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20,156,共17页
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秩序的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具体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由于不同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世界秩序也存在本质区别。这与一些西方主流理论把无政府状态作为一种超历史的抽象来分析世界秩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秩序的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具体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由于不同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世界秩序也存在本质区别。这与一些西方主流理论把无政府状态作为一种超历史的抽象来分析世界秩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主流理论由于抽掉了社会经济基础,秩序只是简单的稳定状态,没有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时代赋予的差别。作者通过观察近代以来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世界秩序的本质,指出在19世纪自由竞争的阶段世界秩序的特征是:自由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的国际市场、均势、古典自由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垄断阶段世界秩序的特征是:福利国家、国际干预与协调下的国际市场、美国领导下的军事同盟、"妥协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阶段,世界秩序向着新自由主义演变,其特点是:新自由主义国家、全球统一的自由市场、作为世界警察力量的美国领导下的军事同盟以及相应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治下的世界秩序 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 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正义理念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存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113,共20页
当代中国的国际正义理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体现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外交高度重视国际正义问题,这体现在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文集和相关讲话里,包含于对国际秩序、... 当代中国的国际正义理念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体现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外交高度重视国际正义问题,这体现在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文集和相关讲话里,包含于对国际秩序、国际规范、国际伦理和国家对外行为准则的主张和倡议中,具有明确的起源、丰富的内涵和自洽的内在逻辑。它将平等正义、公平正义、多元正义三大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规范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相结合,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繁荣与进步、交流与互鉴为目的,形成了对符合正义标准的国际秩序、国际规范、国际伦理的理想描述以及对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道义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的国际正义理念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外行为方式的选择,它与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外交 国际正义理念 平等正义 公平正义 多元正义
原文传递
技能专有性、福利国家和欧洲一体化——脱欧的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22
17
作者 蒙克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3-154,159-160,共32页
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为何英国成为首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我们需要研究脱欧在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逻辑,尤其是选民关于欧盟的偏好如何形成以及他们在何种制度背景下会支持脱欧。作者通过定量分析2013年国际社会调查(ISSP20... 关于欧洲一体化的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为何英国成为首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我们需要研究脱欧在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逻辑,尤其是选民关于欧盟的偏好如何形成以及他们在何种制度背景下会支持脱欧。作者通过定量分析2013年国际社会调查(ISSP2013),发现决定公民是否支持本国公投退出欧盟的最主要因素,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社会阶级地位和反移民倾向,而是个体所具有的技能专有性:与通用型技能工人相比,专用型技能劳工更有可能支持其国家退出欧盟。这是因为专用型技能工人失业后再就业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其更倾向于反对加剧市场竞争、从而增加失业风险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二战后的前30年,这种失业风险得到了欧洲福利国家的有效控制,从而削弱了对欧洲一体化的反对情绪,保证了一体化事业的推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开始衰落,反欧洲一体化情绪逐渐抬头,并最终在就业保障水平最低的英国,于2016年夏天得到了最激烈的爆发,促成了英国的脱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 福利国家 选举制度 技能专有性 英国脱欧
原文传递
第八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公告
18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发起的第八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15年11月21-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外交转型: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论坛组委会诚邀国内外...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发起的第八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15年11月21-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外交转型: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论坛组委会诚邀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专业的博士生踊跃投稿,具体说明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坛 国际关系 政治专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公告 学位管理 北京大学 实践探索
原文传递
国家间领土争端缘何易于复发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志成 陈一一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36,159-160,共26页
领土问题是现代国家产生以来影响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和平稳定的最重要因素,领土安全则攸关国家生死存亡。在既有的各种国家间争端和矛盾中,领土争端最常见、最易于复发且最有可能引发战争行为。作者在具体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 领土问题是现代国家产生以来影响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和平稳定的最重要因素,领土安全则攸关国家生死存亡。在既有的各种国家间争端和矛盾中,领土争端最常见、最易于复发且最有可能引发战争行为。作者在具体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综合性考察战争起因的"走向战争"理论模型为评估框架,总结了影响领土争端复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假设:政体开放度较高则争端复发率较低、具有军事冲突过往经验则争端复发率较高、冲突双方含有大国则争端复发率较低、双方相对实力差距大则争端复发率低、与外部国家存在联盟则争端复发率较高、经济合作水平高则争端复发率低。结合考克斯比例风险模型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后发现,与领土争端复发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联盟、军事冲突的过往经验、主要大国、争端协调方式、争端双方经济合作水平、争端双方实力对比和政体类型,其中,外部联盟、军事冲突的过往经验、争端协调方式三者对争端复发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土争端 反复爆发 走向战争模型 争端协调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祈愿审慎 被引量:38
20
作者 时殷弘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1-154,共4页
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影响甚或主导作用——这就是愈益清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就短期、中期和长期来说皆是如此。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大体有两大类:“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粗略地说,2012年中国共产... 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影响甚或主导作用——这就是愈益清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就短期、中期和长期来说皆是如此。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大体有两大类:“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粗略地说,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直至2014年秋季,中国主要使用的是“战略军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军事竞争和对立、中国与日本的激烈对抗、中国在南海和东海争端中的强硬态势以及相伴的密集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它们至关重要地推进了中国的“硬权势”,包括战略军力的继续急剧增强、战略军事活动范围的显著扩展和海洋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之声索的坚定伸张。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多少妨碍了中国特别是在东部周边的国际“软权势”,多少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部周边战略/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主要与日本以及美国的军事冲突风险。因而,自2014年秋开始,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主要使用“战略经济”,它基于中国巨大的经济金融实力和更广泛的外交。这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相当急剧地发生的一项重大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外政策 军事竞争 中国与日本 祈愿 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对外战略 海洋权益 外交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