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内燃机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938被引量14052H指数38
《内燃机学报》创刊于1983年,主要刊载内燃机科学技术方面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论文,主要包括: 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以节能进化和性能改进为目标的内燃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进展;...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0909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2-1086/TK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938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DI汽油机噪声源时域分离方法研究
1
作者 刘海 张昊 +3 位作者 崔国旭 李洪亮 景国玺 何悦波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5,共8页
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汽油机噪声源时域分离对优化燃烧噪声、机械噪声和提升整机声品质至关重要.根据汽油机辐射噪声与缸内压力、转矩激励源之间的传递特性规律,将汽油机噪声分离并定义为燃烧噪声、转矩相关噪声和残余机械噪声.... 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汽油机噪声源时域分离对优化燃烧噪声、机械噪声和提升整机声品质至关重要.根据汽油机辐射噪声与缸内压力、转矩激励源之间的传递特性规律,将汽油机噪声分离并定义为燃烧噪声、转矩相关噪声和残余机械噪声.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和卷积理论,提出一种汽油机噪声源时域分离方法,建立TGDI汽油机噪声源时域分离模型,并利用缸内压力、转矩与总噪声之间的相干性,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开展TGDI汽油机噪声源的分离研究,获得燃烧噪声、转矩相关噪声和残余机械噪声等时域信号,通过倒拖试验方法验证残余机械噪声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吻合程度,验证了分离结果的准确性;对分离后的3种类型噪声时域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了3种噪声源的时、频域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噪声源 时域分离 频谱分析
下载PDF
甲醇直喷及高压缩比对点燃式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冯浩 吴翔 +3 位作者 林思聪 郑尊清 韦静思 李钰怀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0-497,共8页
将一台增压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改制成高压缩比(13.8)甲醇直喷(MDI)点燃式发动机,在转速为2 750 r/min下研究了甲醇直喷和高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排放及有效热效率(BTE)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边界条件下,甲醇直喷在中大负荷(平均有效压力(... 将一台增压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改制成高压缩比(13.8)甲醇直喷(MDI)点燃式发动机,在转速为2 750 r/min下研究了甲醇直喷和高压缩比对发动机燃烧、排放及有效热效率(BTE)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边界条件下,甲醇直喷在中大负荷(平均有效压力(BMEP)≥0.8 MPa)能够提高燃烧速度、缩短燃烧持续期,甲醇直喷由于低压缩温度和高燃料辛烷值,高压缩比下各负荷燃烧均不受爆震限制;甲醇直喷在各负荷下均有利于降低NO_(x)、CO及HC,相同边界条件下甲醇直喷在不同负荷的未燃损失均降低1%以上;甲醇直喷结合高压缩比的最高有效热效率工况点BMEP从原机的1.1 MPa提升到1.5 MPa,当量比燃烧有效热效率从37.4%提升到42.6%,有效热效率提升主要是因为排气损失、传热损失及未燃损失均降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热效率主要受发动机爆发压力极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甲醇直喷 高压缩比 有效热效率
下载PDF
基于仿真与试验的SCR混合器开发及验证
3
作者 王天田 黄志超 +1 位作者 胡杰 王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为解决国Ⅵ排放法规下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尿素结晶风险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混合器设计优化及性能验证方法.首先,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建立的后处理系统模型进行了4种典型工况条件下速度场和氨(NH3)分布均... 为解决国Ⅵ排放法规下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尿素结晶风险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混合器设计优化及性能验证方法.首先,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建立的后处理系统模型进行了4种典型工况条件下速度场和氨(NH3)分布均匀性等性能的数值仿真,然后通过台架进行NH3分布均匀性试验对仿真过程进行优化,基于对优化后仿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结合破碎格栅、导流装置和微孔整流板等设计元素的混合器优化方案.高温高速工况下,该方案可在基本不影响排气背压情况下将SCR1载体内部的速度分布均匀性从0.951提升至0.976,NH3分布均匀性从0.947提升至0.979,瞬态尿素结晶风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备优异的混合性能与抗结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选择性催化还原 混合器 NH3分布均匀性
下载PDF
不同类型微火源对复合燃烧作用机制的辨识
4
作者 冯译方 陈韬 +1 位作者 谢辉 赵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缸内喷射少量二甲醚(DME)形成微火源引燃汽油复合燃烧,可以拓展汽油稀释燃烧的界限,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分析了不同微引燃燃料缸内分布作用下初始自燃点的产生机制,为集聚型... 缸内喷射少量二甲醚(DME)形成微火源引燃汽油复合燃烧,可以拓展汽油稀释燃烧的界限,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分析了不同微引燃燃料缸内分布作用下初始自燃点的产生机制,为集聚型和离散型微火源的类型判定提供辨识依据.结果表明:微火源的形成受到局部温度和DME浓度的共同作用,离散型微火源主要受到局部温度的影响,而集聚型微火源主要受到DME局部浓度的影响.离散型微火源可以提高缸内整体活性,促进火焰传播与多点自燃;集聚型微火源可以引燃高稀释混合气.甲醛的净生成速率变化特征可用于定量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火源,判别依据为:在过渡阶段缸内甲醛质量变化不超过最大质量的10%,且甲醛净生成速率的导数存在多个0点,表明高浓度甲醛分布区域快速消耗与低温区域甲醛生成过程共同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二甲醚 复合燃烧 微火源 数值模拟 净生成速率
下载PDF
定容燃烧火焰传播半径测量准确度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志强 肖邦 +2 位作者 苏庆鹏 吴学舜 钱云寿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7-425,共9页
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纹影图片批量处理程序,从火焰传播各方向上获得半径值,提出以半径均值、半径均值相对误差和半径提取值标准偏差3个指标来评价火焰传播半径的分布状态.研究表明:点火电极是导致火焰传播失真的重要原因,通过优化排除... 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纹影图片批量处理程序,从火焰传播各方向上获得半径值,提出以半径均值、半径均值相对误差和半径提取值标准偏差3个指标来评价火焰传播半径的分布状态.研究表明:点火电极是导致火焰传播失真的重要原因,通过优化排除点火电极的影响角度范围(γ为65°~115°和245°~295°)来减小测量误差;优化后,半径均值增幅为0.96%~2.08%,半径均值相对误差减小为-0.06~0.86,半径提取值标准偏差减幅为44.20%~71.33%.综合考虑,在初始温度Tu=323 K、初始压力pu=0.1 MPa、当量比φ=1.0和稀释率φr=6%工况下,优化选择的火焰传播半径测量角度步长Δθ=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容燃烧 火焰传播半径 半径评价 步长优化
下载PDF
采用3D-PIV技术测量汽油机的滚流强度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君峰 王天友 +2 位作者 李卫 王玉春 鲁祯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1,共7页
自主搭建了三维粒子图像测速(3D-PIV)系统,在内燃机气道稳流试验台上测试气道流动特性.首先通过直管道流动试验以及2D-PIV试验验证了该3D-PIV系统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随后测量了稳态试验条件下缸内流场形态,进而分析了气道的滚流强度,并... 自主搭建了三维粒子图像测速(3D-PIV)系统,在内燃机气道稳流试验台上测试气道流动特性.首先通过直管道流动试验以及2D-PIV试验验证了该3D-PIV系统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随后测量了稳态试验条件下缸内流场形态,进而分析了气道的滚流强度,并与在气道稳流试验台上测得的滚流强度进行了对比.此外,研究了不同翻板位置对气道滚流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道稳流试验台上测得的滚流强度随气门升程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由3DPIV测得的滚流强度呈现非单调变化的特点,且在数值上高于气道试验台测量结果.使用3D-PIV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滚流强度,有效地避免模拟缸套带来的摩擦损失.关闭翻板可以显著增大滚流强度,尤其在气门升程超过5,mm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三维粒子图像测速(3D-PIV) 滚流 稳流试验 气道评价
下载PDF
燃气涡轮增压系统恢复柴油机高原功率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洋 马朝臣 王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4,共8页
针对柴油机在高原行驶存在功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燃气涡轮增压系统恢复高原柴油机功率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由燃烧室、压气机、涡轮、点火装置、喷油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燃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压气机分别对燃烧室和原柴油机供气,因而该... 针对柴油机在高原行驶存在功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燃气涡轮增压系统恢复高原柴油机功率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由燃烧室、压气机、涡轮、点火装置、喷油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燃气涡轮增压系统的压气机分别对燃烧室和原柴油机供气,因而该系统同时需要两种不同压比的空气,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双压比压气机,并通过试验验证双压比压气机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以某柴油机为例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初步的设计和工作参数,结果表明:采用燃气涡轮增压系统能够恢复柴油机在高原的行驶功率,为后续的样机研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气涡轮增压系统 增压 功率恢复
下载PDF
双燃料直喷发动机喷孔几何位置对燃烧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韩丹 王谦 +3 位作者 何志霞 谭小强 邵长胜 金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8-245,共8页
基于柴油引燃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采用AVL-Fire软件研究了天然气和柴油喷孔相对交角、相对距离和相对夹角这3个重要几何参数对燃烧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喷孔相对交角影响NOx和碳烟(soot)排放,NO最小生成量比最大生成量少36%,,通过... 基于柴油引燃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采用AVL-Fire软件研究了天然气和柴油喷孔相对交角、相对距离和相对夹角这3个重要几何参数对燃烧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喷孔相对交角影响NOx和碳烟(soot)排放,NO最小生成量比最大生成量少36%,,通过改变相对交角可以同时降低NO和soot排放,但对缸内平均压力的影响较小;两喷孔相对距离会影响污染物生成,并且相对距离越小,温度场分布越均匀,发动机缸内平均压力越高;两喷孔相对夹角减小时,发动机缸内平均压力升高,NO_x排放增加.研究结果对双燃料直喷发动机的两喷孔相对位置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缸内直喷 喷孔位置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供油参数对柴油机离子电流特性影响的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康哲 吴志军 +3 位作者 张志强 胡宗杰 邓俊 李理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0-536,共7页
基于一台2.0,L高压共轨柴油机,并结合自行开发的电子控制与信号采集系统,研究了包括不同喷油压力、循环喷油量和喷油时刻在内的共轨供油参数对柴油机离子电流信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电流幅值与积分值随喷油压力、循环喷油量的提... 基于一台2.0,L高压共轨柴油机,并结合自行开发的电子控制与信号采集系统,研究了包括不同喷油压力、循环喷油量和喷油时刻在内的共轨供油参数对柴油机离子电流信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电流幅值与积分值随喷油压力、循环喷油量的提高与喷油时刻的提前而增大.在不同的共轨供油参数下,离子电流相位总是滞后于燃烧相位,但离子电流相位与燃烧相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证明了离子电流信号相位表征燃烧相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高压共轨 离子电流 燃烧相位
下载PDF
加载参数对柴油机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的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允 张龙平 +3 位作者 田径 刘忠长 丁云龙 牛吉祥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4,共9页
以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的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加载率、加载起始点以及加载持续时间对恒转速增转矩加载过程的影响.定义了"平均增量空燃比"和"空燃比平均减速度"两个参数,分别用于评价加载过程中供... 以一台高压共轨、增压中冷的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加载率、加载起始点以及加载持续时间对恒转速增转矩加载过程的影响.定义了"平均增量空燃比"和"空燃比平均减速度"两个参数,分别用于评价加载过程中供气相对于供油的响应速率和空燃比的降低速率.研究发现:加载率越大或者加载起始点负荷越小,供气滞后越严重,燃油消耗率、烟度以及CO排放增加,但NOx排放降低.燃油消耗率和烟度排放的主要恶化区分别集中在加载过程的前期和后期;随着加载持续时间增大,供气响应性能虽有改善,但空燃比较稳态值仍明显降低,燃油消耗率、烟度和CO排放性能恶化.另外,加载持续时间对瞬态烟度和CO峰值排放存在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柴油机 瞬态工况 平均增量空燃比 加载
下载PDF
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控制参数影响特性试验
11
作者 赵振峰 张付军 郭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0,共7页
在研制的单活塞式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上开展了控制参数影响特性、启动特性及运行特性等规律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压缩压力可以实现压缩比的控制,随着压缩压力的增大压缩比将增大;循环喷油量、喷油正时和排气门正时等参数对自由活塞发动... 在研制的单活塞式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上开展了控制参数影响特性、启动特性及运行特性等规律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压缩压力可以实现压缩比的控制,随着压缩压力的增大压缩比将增大;循环喷油量、喷油正时和排气门正时等参数对自由活塞发动机的膨胀行程、压缩比和下止点位置等具有决定作用;频率控制阀信号脉宽影响发动机的启动过程,脉宽较小时会导致活塞运动速度减慢甚至启动困难.对其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活塞运动规律呈明显的非对称性,膨胀行程用时较压缩行程短;缸内燃烧过程呈近等容燃烧;液压输出能量受单向阀响应性影响会损失掉一部分高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液压自由活塞 控制参数 特性
下载PDF
增压小排量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方 王志 +1 位作者 帅石金 王建昕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1-336,共6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详细解析了增压小排量汽油机进气、点火和燃烧过程,研究了缸内亚网格尺度之上的湍流脉动对于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在源代码KIVA-Chemkin平台下引入了LES亚网格动能输运一方程模型,采用DPIK点火模型描述火核形成,采...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详细解析了增压小排量汽油机进气、点火和燃烧过程,研究了缸内亚网格尺度之上的湍流脉动对于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在源代码KIVA-Chemkin平台下引入了LES亚网格动能输运一方程模型,采用DPIK点火模型描述火核形成,采用G方程燃烧模型描述湍流火焰传播,采用PRF反应机理(47组分,142反应)来模拟已燃区中的后氧化过程和未燃区中的末端混合气自燃过程.在发动机高负荷情况下正常燃烧和爆震燃烧过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能够捕捉到火花点火发动机中火焰传播、火焰面皱褶和末端混合气的自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小排量汽油机 大涡模拟 火花点火 化学反应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不同位置电极附近温度与焰后区离子电流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满朝 吴筱敏 +3 位作者 高忠权 孟祥文 黄佐华 娄玉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在定容燃烧弹中不同位置布置测量电极进行了离子电流与火焰发展的试验研究,应用AVL-FIRE软件研究了电极附近温度和焰后区离子电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采用点火电极测量时,离子电流包括点火、火焰前锋区与焰后区三个阶段;当测量电极与... 在定容燃烧弹中不同位置布置测量电极进行了离子电流与火焰发展的试验研究,应用AVL-FIRE软件研究了电极附近温度和焰后区离子电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采用点火电极测量时,离子电流包括点火、火焰前锋区与焰后区三个阶段;当测量电极与点火电极分开时,离子电流只有部分火焰前锋区与焰后区.不同位置测量的离子电流焰后区信号开始出现时所对应温度值均在2,000,K左右;随着测量电极与点火电极间距的增加,电极附近温度依次降低,离子电流焰后区信号亦逐渐降低.焰后区离子电流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基本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位置 温度 离子电流 燃烧 焰后区
下载PDF
柴油机工况对中温有机朗肯循环性能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9
14
作者 魏名山 方金莉 +1 位作者 王瑞君 马朝臣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8-252,共5页
根据某重型车用柴油机的试验数据,选用两种不同的排气状态作为设计点,分别设计了两套中温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理论计算,对比了两套系统的工质蒸发率、各节点温度、系统效率及输出功率等参数随排气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主要针对第... 根据某重型车用柴油机的试验数据,选用两种不同的排气状态作为设计点,分别设计了两套中温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理论计算,对比了两套系统的工质蒸发率、各节点温度、系统效率及输出功率等参数随排气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主要针对第2套设计方案系统研究了排气流量、排气温度等参数对中温朗肯循环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中高工况而不选择标定点时的排气温度作为设计点进行系统设计可以拓宽系统适用范围,更好地顾及柴油机中低工况;不同排气温度下,适用于中温朗肯循环系统的排气流量范围不同,排气温度越高,该范围越广;通过合理选择设计点及优化设计换热器,可以使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在柴油机中高工况时的效率保持在10%以上,最高可达15%,余热回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柴油机工况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下载PDF
进气门晚关对柴油HCCI燃烧和排放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贾明 彭志军 +1 位作者 解茂昭 周磊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9-206,共8页
将包括完整发动机循环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与详细反应动力学机理耦合,研究进气门晚关(LIVC)对柴油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LIVC可降低有效压缩比,进而有效地控制着火点并显著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 将包括完整发动机循环的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与详细反应动力学机理耦合,研究进气门晚关(LIVC)对柴油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LIVC可降低有效压缩比,进而有效地控制着火点并显著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由于降低了燃烧温度和缸内缺少氧气,会增加碳烟、碳氢(HC)和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为揭示LIVC策略降低柴油HCCI发动机排放的潜力,进一步通过在调整进气门关闭定时的情况下,研究了进气压力、废气再循环(EGR)率和喷油定时(SOI)的影响。计算表明,通过LIVC和增加进气压力可实现NOx的超低排放,保持较低的碳烟、HC和CO排放,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足够的EGR量和优化的喷油定时加以辅助。在部分负荷下,通过使用260°CA的进气门关闭时刻、0.18MPa的进气压力、50%的EGR量和20°CABTDC的喷油定时,可避免NOx和碳烟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压燃 计算流体力学 可变气门驱动 进气门晚关
下载PDF
自适应学习误差模型船舶柴油机调速器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桂臣 任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9-264,共6页
船速控制的重要功能是维持船舶航速稳定和主机的热平衡,从而提高船舶操纵性能,以船-机-桨系统为控制对象的船舶调速器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些功能。在分析船舶航速误差模型变化特性的基础上,应用激励函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和最陡下降法的非... 船速控制的重要功能是维持船舶航速稳定和主机的热平衡,从而提高船舶操纵性能,以船-机-桨系统为控制对象的船舶调速器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些功能。在分析船舶航速误差模型变化特性的基础上,应用激励函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和最陡下降法的非线性优化技术,提出了自适应学习误差模型控制方法,应用于船舶柴油机调速器控制系统。为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船舶柴油机调速器半实物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新的船舶柴油机调速器在系统模型不确定和参数摄动情况下,能在线学习被控系统的动态特性,具有抑制扰动和参数摄动的能力,系统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和快速性都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柴油机 调速器 误差模型
下载PDF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策略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天友 张运泉 +4 位作者 王利民 吴庆敏 刘大明 赵华 刘书亮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4-230,共7页
在汽油机上取消节气门,采用可变气门升程和气门定时控制进气量,继而控制发动机负荷,实现汽油机的无节气门负荷控制。针对一台4缸汽油机采用可变气门驱动负荷控制方式建立了无节气门汽油机仿真模型,并得到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 在汽油机上取消节气门,采用可变气门升程和气门定时控制进气量,继而控制发动机负荷,实现汽油机的无节气门负荷控制。针对一台4缸汽油机采用可变气门驱动负荷控制方式建立了无节气门汽油机仿真模型,并得到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负荷控制方式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可变气门开启持续期(VET)负荷控制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汽油机部分负荷泵气损失,最大降低幅度达到57%,同时比油耗降低了5.63%。VET同样可以使全负荷时低速转矩和高速功率得到提高,其中低速转矩提升达到了27.8%。但VET实现汽油机怠速控制较为困难,需要同时采用降低气门升程的(VVL)控制方式,该控制方式下泵气损失有所提高,但是气门升程降低造成进气流通特性的改变使燃油雾化及燃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无节气门负荷控制 可变气门驱动 泵气损失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汽油醇混合燃料发动机冷起动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睿智 胡铁刚 +1 位作者 刘圣华 魏衍举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3-247,共5页
随着国Ⅲ及以上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发动机冷起动过程排放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一台3缸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上开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醇类汽油混合燃料对冷机起动及其后怠速暖机过程排放特性的研究。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排放采样系统,... 随着国Ⅲ及以上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发动机冷起动过程排放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一台3缸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上开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醇类汽油混合燃料对冷机起动及其后怠速暖机过程排放特性的研究。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排放采样系统,测量了冷起动和暖机过程的HC和CO排放。甲醇汽油与乙醇汽油混合燃料排放对比发现:甲醇汽油具有更加优良的冷起动排放性能。分别在环境温度为5℃、15℃和25℃时进行了甲醇汽油对冷机起动及怠速暖机过程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HC和CO排放随着试验燃油中甲醇添加比例的增加明显降低;甲醇汽油对发动机冷机起动及暖机阶段HC和CO排放的改善在温度较低时表现的更为明显,环境温度为5℃,发动机燃用M30时,HC排放可降低40%,CO可降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类汽油 冷起动 发动机 排放
下载PDF
丙烷-空气-稀释气层流燃烧速率测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汤成龙 黄佐华 +5 位作者 何佳佳 金春 王金华 张志远 苗海燕 王锡斌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532,共8页
利用高速纹影摄像法和球型发展火焰研究了常温常压下丙烷-空气,丙烷-空气-稀释气预混层流燃烧特性,获得了不同稀释系数(0、10%、20%、30%)和燃空当量比(0.6~2.0)下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率和马克斯坦长度值,分析了拉伸对火焰传播速率的影... 利用高速纹影摄像法和球型发展火焰研究了常温常压下丙烷-空气,丙烷-空气-稀释气预混层流燃烧特性,获得了不同稀释系数(0、10%、20%、30%)和燃空当量比(0.6~2.0)下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率和马克斯坦长度值,分析了拉伸对火焰传播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烷-空气混合气的无拉伸火焰传播速率和无拉伸层流燃烧率在当量比1.1时达到最大值,随当量比的增加,马克斯坦长度值降低,火焰前锋面不稳定性趋势增加。当量比为1.4时,马克斯坦长度值由正值转为负值。丙烷-空气-稀释气混合气随稀释系数的增加,火焰传播速率和层流燃烧速率降低,在当量比小于1.4时,随稀释系数的增加,马克斯坦长度值增加,火焰前锋面的稳定性趋势增加。有无稀释气时无拉伸层流燃烧速率的比值仅与稀释系数有关并成线性关系而与混合气浓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稀释气体 层流燃烧速率 马克斯坦长度
下载PDF
气流特征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微波再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龚金科 王曙辉 +2 位作者 李林科 彭克立 蔡皓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8-254,共7页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再生时,流过过滤体的气流特征对再生过程有重要影响。根据泡沫陶瓷过滤体微波再生的特点,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圆柱形过滤体的二维微波再生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过滤体微波再生时气流与过滤体、碳烟微粒之间的对流...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过滤体再生时,流过过滤体的气流特征对再生过程有重要影响。根据泡沫陶瓷过滤体微波再生的特点,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圆柱形过滤体的二维微波再生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过滤体微波再生时气流与过滤体、碳烟微粒之间的对流换热、微波能量在过滤体空间的再分布和衰减变化、碳烟颗粒在过滤体空间的分布不均匀性等主要因素。使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尾气中含氧量、流速、温度等物性参数对过滤体再生时间和再生效率等再生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合理,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研究结果揭示了泡沫陶瓷过滤体微波再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和规律,为微粒捕集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 数值模拟 再生 排放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