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草药》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4892被引量172428H指数105
《中草药》创始于1970年1月。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查看详情>>
  • 曾用名 中草药通讯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天津药物研究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253-2670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2-1108/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共找到24,8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柴胡根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作者 贾云鹏 杨晓军 +2 位作者 王超 任火冰 杨海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8,共7页
目的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评价... 目的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评价了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从北柴胡根部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蛇床子素(1)、欧前胡素(2)、异补骨脂素(3)、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4)、反式-对羟基桂皮酸(5)、反式-3′,4′-亚甲二氧基桂皮酸(6)、反式-阿魏酸(7)、伞形花内酯(8)、七叶内酯(9)、迷迭香酸(10)、紫花前胡苷(11)、紫丁香苷(12)、5,7,3′,4′-四甲氧基黄酮(13)、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14)、芹菜素(15)、木犀草素(16)、槲皮素(17)、牡荆素(18)和金丝桃苷(19)。结论化合物3~6、8、10~14、18和1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1、16和18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38.07、6.91、29.41、22.86、48.99、15.91和30.82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苯丙素类 黄酮类 抗肝癌活性 异补骨脂素 伞形花内酯 迷迭香酸 金丝桃苷 木犀草素 牡荆素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铜死亡相关基因及调控中药预测
2
作者 高松林 覃雁 +4 位作者 张鹏 谢兰芳 徐哲 梁菲 黄贵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7-1640,共14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并筛选可对铜死亡相关基因起调控作用的中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活动期UC相关数据集;以GSE11223数据集为训练集提取差异表达...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并筛选可对铜死亡相关基因起调控作用的中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活动期UC相关数据集;以GSE11223数据集为训练集提取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uproptosis-related genes,DECRGs),分析DECRGs之间的相关性及DECRGs相关的免疫浸润和生物学功能。根据DECRGs的表达量对活动期UC患者进行共识聚类分型,基于分型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来识别核心基因。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筛选活动期UC特征基因并验证其对活动期UC患病风险的预测能力。最后进行中药预测并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统计中药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和药物分类。结果共获得11个DECRGs,DECRGs具有相互调控和免疫调节作用。共识聚类将活动期UC分为2个亚型,WGCNA获得核心基因234个。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人中胚层特异性转录基因(mesoderm-specific transcript,MEST)、跨膜蛋白98(transmembrane protein 98,TMEM98)、晶状体蛋白λ1(crystallin lambda 1,CRYL1)、染色体14开放阅读框(chromosome 14 open reading frame 147,C14orf147)和跨膜蛋白141(transmembrane protein 141,TMEM141)是活动性UC的特征基因。预测得到的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居多;高频中药为白术、丹参、莪术、紫草等;以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铜死亡在活动期UC的发生、发展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白术、丹参、莪术、紫草等高频中药可能通过调节铜死亡相关基因治疗活动期UC,可为活动期U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铜死亡相关基因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 中药预测 白术 丹参 莪术 紫草
原文传递
骆驼蓬子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刘永建 刘浩 +2 位作者 李华爽 杨宇萍 刘永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5-710,共6页
目的研究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子醇提液酸溶碱沉后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及合成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以CCK-8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骆... 目的研究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子醇提液酸溶碱沉后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及合成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以CCK-8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骆驼蓬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1-甲基-2-甲氧甲基-7-甲氧基-9H-吡啶并[3,4-b]吲哚-2-盐酸盐(1)、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2)、鸭嘴花酮碱(3)、鸭嘴花碱(4)、harmalanine(5)、去氢骆驼蓬碱(6)、哈尔满(7)、哈尔酚(8)、norharmane(9)、骆驼蓬碱(10)、四氢骆驼蓬碱(11)、骆驼蓬酚(12)。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5的24 h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6.41±1.91)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氮杂缩醛去氢骆驼蓬碱A,化合物2为骆驼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而较强共轭系统的化合物5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蓬子 抗癌活性 生物碱 去氢骆驼蓬碱 骆驼蓬碱 氮杂缩醛去氢骆驼蓬碱A
原文传递
天麻本草考证与现代资源利用问题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涛 刘鸿高 王元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6106-6117,共12页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医疗卫生、康养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天麻名称、效用、产地、加工炮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近年药材生产、资源利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天麻开发利用面临的新趋势与...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医疗卫生、康养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天麻名称、效用、产地、加工炮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近年药材生产、资源利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天麻开发利用面临的新趋势与新问题进行探讨,建议后续进一步完善天麻药用资源评价体系,挖掘天麻传统用药经验,解析天麻加工炮制科学内涵,建立药材质量控制、产地溯源、保鲜存储新技术与新方法,为助力高品质天麻生产及其产业现代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本草考证 产地变迁 加工炮制 资源评价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静 徐浩群 +2 位作者 李冲 韩冰冰 张义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7564-7576,共13页
脑缺血及其再灌注损伤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天然植物或药物中提取单体开发神经保护剂已成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关键方法。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与食物中。大量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保护血... 脑缺血及其再灌注损伤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天然植物或药物中提取单体开发神经保护剂已成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关键方法。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与食物中。大量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自噬等多种途径改善脑缺血损伤。在治疗及预防脑缺血损伤方面,白藜芦醇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分子靶点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通过分析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白藜芦醇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药动学、药物递送系统及安全性评价等进行综述,为白藜芦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脑缺血损伤 作用机制 药动学 药物递送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传递体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佐剂型关节炎药效学评价
6
作者 颜红 高司琪 +3 位作者 骆慧婷 欧阳威 王旭易 李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5867-5879,共13页
目的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传递体(hyaluronic acid modified geniposide transfersomes,HA-GTFs)凝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逆向旋转蒸法制备HA-GTFs,通过单因素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 目的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传递体(hyaluronic acid modified geniposide transfersomes,HA-GTFs)凝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逆向旋转蒸法制备HA-GTFs,通过单因素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筛选处方及制备工艺,并比较了其与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脂质体(hyaluronic acid modified geniposide lipsomes,HA-GLIPs)的变形性。在此基础上,制备了HA-GTFs凝胶,考察了其黏度、稳定性、体外释放及体外透皮性能,并进行佐剂型关节炎的初步药效学评价。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HA-GTFs呈规则的球形,结构完整,分散均匀。HAGTFs包封率为57.38%,平均粒径为(117.53±0.83)nm,ζ电位为(-8.53±0.76)mV,且其变形性优于HA-GLIPs。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栀子苷凝胶在12 h时释放完全,HA-GLIPs凝胶与HA-GTFs凝胶表现出缓释的效果,48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2%、89%。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HA-GTFs凝胶在24 h内的累积透皮率高于HA-GLIPs凝胶与普通栀子苷凝胶,表明传递体凝胶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初步药效学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HA-GTFs凝胶组能减轻大鼠炎症反应,病理切片未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且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其中HA-GTFs凝胶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结论HA-GTFs凝胶的处方工艺简单、稳定,具有良好的缓释与透皮性能,对佐剂型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苷 透明质酸 传递体凝胶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佐剂型关节炎 药效学 逆向旋转蒸法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中药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转红 刘婷 +4 位作者 高飞云 王彦钧 张育贵 孙宇靖 李越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8-955,共8页
结肠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抑制血管新生,对于结肠癌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总... 结肠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抑制血管新生,对于结肠癌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总结中药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文献,梳理主要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结肠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结肠癌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姜黄素 大黄素 丹参酮ⅡA 苦豆碱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代谢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梓宇 张智慧 +5 位作者 吴鹏 李浩然 赵梦 何梦娇 张学兰 赵鑫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556-4563,共8页
目的 研究远志甘草制前后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代谢的影响,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机制。方法 SD大鼠连续15 d ig远志或制远志后,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 目的 研究远志甘草制前后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代谢的影响,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机制。方法 SD大鼠连续15 d ig远志或制远志后,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结果 甘草制远志可显著降低远志引起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IL-6、IL-8、TNF-α水平升高和肠道炎症损伤(P<0.05、0.01)。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甘草制远志后可改善远志引起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物种多样性减少,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回升(P<0.05、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下调(P<0.05、0.01);在属水平上,远志甘草制后可上调有益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等菌属的丰度(P<0.05、0.01),下调潜在的致病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菌属的丰度。甘草制远志可一定程度逆转远志引起的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降低(P<0.05、0.01)。结论 远志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能与其引起肠道菌群和SCFAs紊乱有关,甘草制远志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SCFAs代谢来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 甘草制 肠道炎症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远志(口山)酮Ⅲ 3 6′-二芥子酰基蔗糖
原文传递
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中恩镰孢菌素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9
作者 周丽曼 孙建 +5 位作者 潘柳婷 郭梦菲 唐运文 王聪 许海棠 孔凡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473-5480,共8页
目的研究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代谢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 目的研究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代谢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研究化合物与胆固醇转运蛋白1(niemann-pick c1-like 1,NPC1L1)相互作用关系。结果从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1)与5个已知化合物:白僵菌素(2)、恩镰孢菌素I(3)、恩镰孢菌素MK1688(4)、恩镰孢菌素H(5)及恩镰孢菌素B(6)。化合物1~4对HepG2细胞和HeLa细胞的IC50均小于10µmol/L,化合物2~4则对HCT116细胞的IC50小于10µmol/L,SPR研究表明化合物2、4在20µmol/L浓度下,可与NPC1L1蛋白相互作用。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恩镰孢菌素类化合物,命名为恩镰孢菌素W。化合物1~5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2、4与NPC1L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是NPC1L1蛋白的潜在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花生 尖刀镰孢菌LHS-P1-3 恩镰孢菌素 白僵菌素 细胞毒活性 NPC1L1蛋白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中药治疗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振宁 王琦 +1 位作者 秦雪梅 田俊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713-4721,共9页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尽管不断有新的抗抑郁药物问世,但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根治抑郁症仍然是一大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菌群紊乱及其代谢失调与抑郁症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对脑-...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尽管不断有新的抗抑郁药物问世,但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根治抑郁症仍然是一大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菌群紊乱及其代谢失调与抑郁症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对脑-肠轴的现代与传统研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矫正作用进行综述,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产物 抑郁症 中药 脑-肠轴
原文传递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温胆汤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11
作者 李娜 王岩 +4 位作者 王长福 纪瑞锋 王诺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241-6252,共12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探索饮片-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关系,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温胆汤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采用HPLC建立温胆汤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温胆汤“成分...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探索饮片-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关系,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温胆汤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采用HPLC建立温胆汤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温胆汤“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对其潜在Q-Marker进行预测。结果温胆汤基准样品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并指认出6个色谱峰,相似度均>0.90;温胆汤基准样品指标成分含量转移率分别为柚皮苷15.61%~25.15%,橙皮苷5.45%~9.68%;采用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温胆汤可能通过调节鞘脂代谢通路、内分泌抵抗、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发挥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根据化合物、靶点及信号通路之间的连接度,初步预测甘草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是温胆汤潜在的Q-Marker。结论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方法探索温胆汤基准样品量值传递关系,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温胆汤治疗疾病的潜在Q-Marker,为温胆汤质量标准的建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温胆汤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质量标志物 量值传递 甘草苷 芸香柚皮苷 柚皮苷 橙皮苷 新橙皮苷 甘草酸 理气化痰 和胃利胆
原文传递
基于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工艺的人参饮片质量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梦丹 张雪晶 +4 位作者 刘小康 贡济宇 于澎 谢晓燕 蔡广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37-2445,共9页
目的 优选人参Panax ginseng趁鲜切制饮片工艺,比较分析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人参饮片的质量,为人参趁鲜切制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考察切片厚度、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等因素优选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制备工艺;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化学... 目的 优选人参Panax ginseng趁鲜切制饮片工艺,比较分析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人参饮片的质量,为人参趁鲜切制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考察切片厚度、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等因素优选人参趁鲜切制饮片最佳制备工艺;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评价2种炮制工艺人参饮片质量差异性;并定量分析2种人参饮片中指标性成分人参皂苷含量差异。结果 人参趁鲜切制饮片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人参鲜药材含水量65%,烘干温度50℃、烘干时间8 h、切片厚度1.5 mm;指纹图谱分别确定了人参趁鲜切制饮片和传统切制工艺饮片22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7个共有峰,2种炮制工艺所得人参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在0.983~0.992、0.948~0.996。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工艺饮片之间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60~0.993,相似度良好;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人参趁鲜切制饮片和传统切制饮片归为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确定2种炮制工艺项下饮片的7个差异色谱峰,趁鲜切制及传统工艺人参饮片总皂苷含量无显著差别。结论 趁鲜切制加工工艺在人参饮片生产上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趁鲜切制 炮制工艺 化学计量法 质量评价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人参皂苷Rg_(1) 人参皂苷Rb_(1) 人参皂苷RD 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c 人参皂苷Rb_(2) 人参皂苷Rb_(3)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甘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肥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云 刘天宇 +1 位作者 袁恒杰 李正翔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882-4894,共13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肥胖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结合已发表文献筛选获得甘草主要活性...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肥胖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结合已发表文献筛选获得甘草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获取NAFLD及肥胖靶点,分别用String平台、Cytoscape 3.9.1软件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借助Metascape平台分析交集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甘草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验证预测的关键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能力与亲和力,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关键成分对靶点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甘草主要通过核心活性成分槲皮素、甘草酸、山柰酚、柚皮素和芒柄花素等作用于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GSK3B)等关键靶点蛋白,经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等通路发挥防治NAFLD及肥胖的功效。活性成分甘草酸可以缓解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肪变性,显著减轻小鼠体质量增加(P<0.05),明显改善血脂及肝功能水平(P<0.05、0.01),同时显著增加肝脏视黄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RXR-alpha,RXRA)、PPARG及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m RNA及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甘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NAFLD及肥胖,其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能通过激活高脂饮食小鼠肝脏RXRA/PPARG/CYP7A1信号通路发挥抗NAFLD及肥胖药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甘草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肥胖 高脂饮食小鼠 甘草酸 柚皮素 芒柄花素 RXRA/PPARG/CYP7A1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雷公藤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肝毒性检测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嘉伟 杨依霏 +4 位作者 夏冰 李春 卢晨娜 张亚 刘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105-8116,共12页
目的 使用一种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以模拟体内微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评价雷公藤提取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extract,TWE)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extract,TGE)的肝脏毒性... 目的 使用一种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以模拟体内微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评价雷公藤提取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extract,TWE)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extract,TGE)的肝脏毒性,比较微流控-精密肝切片、静态-精密肝切片、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的差异性。方法 将新鲜的大鼠肝脏进行精密切片处理后,分别置于静态/微流控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则是将HepaRG细胞接种到已预先接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培养小室中加药培养;TWE终质量浓度为0.30、0.60、1.20 mg/mL(以生药量计),TGE终质量浓度为31.25、62.50、125.00μg/mL,共孵育24 h后进行肝脏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不额外添加药物的正常培养情况下,微流控/静态精密肝切片培养上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与TWE和TGE共培养后,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中,高剂量的TWE和TGE均可导致培养上清中ALT、LDH和谷氨酰转移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活性的显著升高,TWE还可以显著升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含量,并显示出一定的量-毒关系;而在静态-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中,仅中剂量的TGE可导致ALT和LDH活性的显著升高,且未见剂量相关性;在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中,仅GGT的含量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TWE和TGE低、中、高剂量对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s形态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受试药不影响共培养体系的血管仿生结构;TWE和TGE在微流控培养体系或静态培养体系下,低、中、高剂量均会对精密肝切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胀,弥漫性肝细胞核溶解、消失,肝细胞索结构松散,但仅在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下,形态学的改变呈现出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在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中,仅高剂量的TWE和TGE可导致细胞形态的明显改变。结论 在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下,TWE和TGE所造成的肝损伤特点一致,具有明显的量-毒关系,表明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可以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出受试物对肝脏的损伤情况,且有可能成为临床前中药肝毒性评价的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精密肝切片 雷公藤 雷公藤多苷片 肝毒性
原文传递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15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I0005-I0005,共1页
2022年12月29日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草药》杂志2021年核心影响因子2.809,核心总被引频次13553;综合评价总分75.4,位列我国中药学期刊学科排名第1。2022年10月9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CNKI):《中草药》杂... 2022年12月29日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草药》杂志2021年核心影响因子2.809,核心总被引频次13553;综合评价总分75.4,位列我国中药学期刊学科排名第1。2022年10月9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CNKI):《中草药》杂志2021年复合总被引频次26955,复合影响因子4.241,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1298.402,在130种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中CI值排名第1,基金论文比0.95,WEB下载量131.95万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被引频次 学科排名 核心版 复合影响因子 下载量 核心影响因子 基金论文比 综合评价总分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中草药》杂志
16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I0005-I0005,共1页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连续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1、2014、2017、2020年连续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2012-2017年连续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荣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15年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奖提名奖 杰出学术期刊 国家级期刊 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协 期刊界 中国期刊方阵 新闻出版行业
原文传递
基于UHPLC-Q-Orbitrap-MS鉴定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血中移行成分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馨 张欣然 +4 位作者 牟立婷 任恒鑫 张宇 王丽红 孙长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22-2732,共11页
目的对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中化学成分及其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黄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3000-Q Exactive超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仪,获得黄芩水煎液、混合对照品溶液、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液相色谱-... 目的对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中化学成分及其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为黄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3000-Q Exactive超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仪,获得黄芩水煎液、混合对照品溶液、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液相色谱-质谱信息,通过比对OTCML(Thermo Science)、mzCloud、ChemSpider、Massbank数据库及部分对照品的提取离子流色谱图、质谱碎片裂解信息,鉴定出目标化合物。结果黄芩水煎液中共鉴定出125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苯丙酸苷类、环烯醚萜苷类、三萜类、生物碱等;对黄芩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5个原型成分,包括黄酮类、二萜类、环烯醚萜类和生物碱类;其中19个化合物为首次报道的黄芩血中移行成分,包括半乳糖醛酸、α,α-海藻糖、黄芩前列素B、白杨素6-C-葡萄糖苷8-C-阿拉伯糖苷、ajugapitin、白杨素6-C-α-L-阿拉伯吡喃糖苷8-C-葡萄糖苷、圣草酚-7-葡糖苷、白杨素6-C-葡萄糖苷8-C-α-L-阿拉伯吡喃糖苷、白杨素6-C-阿拉伯糖苷8-C-葡萄糖苷、6-O-甲基黄芩苷、二氢黄芩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蓟黄素、5,7,2,-三羟基黄酮、5,8,2′-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黄芩新素Ⅰ、柳穿鱼黄素、二氢梓醇、香叶木素。结论对黄芩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大鼠ig黄芩水煎液后血中移行成分,表明黄芩中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为进一步阐明黄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移行成分 UHPLC-Q-Orbitrap-MS 黄芩素 汉黄芩素 黄芩苷 千层纸素A
原文传递
α-常春藤皂苷调控SNX10介导的谷氨酰胺代谢抑制肠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慧 周婷婷 +6 位作者 黎子文 李柳 余成涛 范旻旻 孙东东 程海波 沈卫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5-2143,共9页
目的 研究干扰分选连接蛋白10(sorting nexin 10,SNX10)表达对人正常肠上皮FHC、NCM460细胞增殖、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及α-常春藤皂苷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转染技术构建稳定敲低SNX10的FHC、NCM460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t... 目的 研究干扰分选连接蛋白10(sorting nexin 10,SNX10)表达对人正常肠上皮FHC、NCM460细胞增殖、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及α-常春藤皂苷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转染技术构建稳定敲低SNX10的FHC、NCM460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率;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筛选α-常春藤皂苷实验浓度并检测其对SNX10表达的影响;检测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SNX10、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 TORC1)/c-my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下游谷氨酰胺转运蛋白SLC7A5表达情况。结果 敲低SNX10后FHC、NCM460细胞增殖异常加快(P<0.01),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异常升高(P<0.01),m TORC1/c-myc通路被激活,下游SLC7A5表达升高;而α-常春藤皂苷干预SNX10敲低细胞系后,细胞SNX10表达升高(P<0.05、0.01),且上述变化发生逆转并渐趋空载细胞水平。结论 SNX10有望成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及防治的新靶点,α-常春藤皂苷可逆转肠上皮细胞因SNX10敲低导致的快速增殖、m TORC1/c-myc信号通路活化及谷氨酰胺代谢的异常升高,从而抑制正常肠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X10 肠上皮细胞 增殖 谷氨酰胺代谢 α-常春藤皂苷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c-myc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对橙皮苷的增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凯丽 郭子硕 +4 位作者 张翼 陈宛灵 王晓静 杜守颖 李鹏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68-3479,共12页
目的探究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对疏水性药物橙皮苷的增溶作用。方法采用旋转流变仪对不同制备条件得到的甘草酸凝胶进行应变扫描实验与稳态流动实验,探究甘草酸质量浓度、溶剂pH值、金属离子种类和质量浓度对甘草酸凝胶流变学性... 目的探究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对疏水性药物橙皮苷的增溶作用。方法采用旋转流变仪对不同制备条件得到的甘草酸凝胶进行应变扫描实验与稳态流动实验,探究甘草酸质量浓度、溶剂pH值、金属离子种类和质量浓度对甘草酸凝胶流变学性质的影响;考察甘草酸凝胶对橙皮苷的增溶效应及其对橙皮苷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在质量浓度5~60mg/mL时,甘草酸凝胶的黏度、零剪切黏度、剪切稀化指数、剪切应力和黏弹性与甘草酸质量浓度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甘草酸质量浓度的改变亦影响凝胶向溶胶转换时的模量的大小与应变值。此外,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还受到体系pH值、Na^(+)质量浓度、Ca^(2+)质量浓度的影响;橙皮苷在室温下的平衡溶解度为(21.47±1.10)μg/mL,橙皮苷-甘草酸凝胶中橙皮苷质量浓度为(126.95±2.83)μg/mL,甘草酸凝胶能够增大橙皮苷溶解度,提高其体外释放率,并对橙皮苷溶液发挥缓释作用。结论基于不同制备条件下甘草酸凝胶流变学性质的可调节性及其对疏水性药物优异的增溶效果,甘草酸凝胶有望作为药物载体用于外用制剂及新型递药系统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凝胶 流变学 橙皮苷 增溶 缓释 溶解度
原文传递
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的苦味药物“比苦度”定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晨旭 任延娜 +6 位作者 姚静 王艳丽 高晓洁 李涵 郭晓帆 刘瑞新 李学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58-2764,共7页
目的建立苦味药物比苦度(ratio of bitterness,ROB)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实现不同苦味药物之间的苦度定量比较,为实现复方制剂中的苦味药物定向掩蔽奠定基础。方法以0.134 mmol/L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为参比,将其ROB... 目的建立苦味药物比苦度(ratio of bitterness,ROB)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实现不同苦味药物之间的苦度定量比较,为实现复方制剂中的苦味药物定向掩蔽奠定基础。方法以0.134 mmol/L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为参比,将其ROB定为1,以穿心莲内酯、葛根素、苦参碱、盐酸青藤碱、芦荟苷、氧化苦参碱6种苦味药物单体为模型药物,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参照“比甜度”的表示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已建立的苦味化合物标准表观苦度(standard apparent bitterness,SAB)的测定方法,反推出6种模型药物SAB=3时的浓度,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其ROB。结果采用THTPM法测得不同浓度模型药物的口尝SAB值,建立了6种模型药物的威布尔模型与对数模型。根据最优模型计算出了6种模型药物的ROB分别为0.017、0.031、0.208、0.250、0.500、0.714。结论建立了基于THTPM的ROB定量方法,并成功测定了6种苦味药物单体的ROB,为不同苦味药物单体之间的苦度比较提供了新的苦度标尺,丰富了药物苦度比较标尺的研究,为苦度评价与苦味掩蔽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物 经典人群口感评价 中药掩味 标准表观苦度 比苦度 盐酸小檗碱 穿心莲内酯 葛根素 苦参碱 盐酸青藤碱 芦荟苷 氧化苦参碱 苦度评价 苦味掩蔽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